古望江县雷池乡 三孝乡有哪三孝

望江文史资料第六辑——古雷池文化纵览
政协望江县委员会编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字数:42万
主编:徐庆生
悠悠古雷池1
地理学上的雷池1
望江地名录里的雷池4
雷池的年代5
雷水、雷池、雷港的关系9
“不越雷池一步”成语典故的由来13
军事史上看雷池14
古代文人看雷池29
鲍照所登大雷岸30
巍巍香茗山33
二茗神灯36
狮子吐烟36
褒隐寺与褒隐寺塔38
褒隐寺水库40
看香茗山景品香茗山茶41
香茗山之石43
香茗山之泉52
香茗山之洞55
茗山禅寺57
果老道场59
曹公道场60
莲花书院61
香茗山五城寨62
大寨烟墩66
黄土岗与骨头凸67
罗隐先生的传说68
解缙香茗山续联会友70
钦赐驸马的故事72
尼侠的故事74
杨婆婆办学76
浩瀚武昌湖78
武昌湖的传说79
武昌湖湿地81
果老磨叉石82
猴潭明月83
册子温泉83
栎林鸣鸟84
神奇秀丽的象山85
龟山和蛇山86
汪老爷庙89
传奇的太阳山91
望江古县城93
——老街96
赛口古镇101
寻访古镇吉水103
香茗山脚下古侨县
——赤城县107
陈氏宗祠109
慈湖书院117
雷阳书院119
望江文庙122
从魁星阁看望江人对文化的追求125
青林古寺130
龙城寺 132
文殊庙史话135
扬州何园与望江139
春堤荫柳143
灿烂的望江古文物146
黄家堰遗址147
汪洋遗址150
南庙遗址153
狮子林遗址154
麻园遗址155
枫林庵遗址157
凌云健笔意纵横
——陈独秀行草对联的鉴赏158
太平天国良民牌160
从两张地契看《天朝田亩制度》162
师范铭文端石砚164
一代布衣书艺超群
——邓石如行书对联鉴赏165
吹箫童子白玉雕168
五彩瓷盆瑰丽绚烂170
史可法草书碑拓172
宋代斗笠碗174
古代衡器佼佼者
——铜权175
——宋青白瓷带砚五联盂176
动人音色倍销魂
——北宋墓葬出土瓷箫178
耀州窑的贵族
——刻花纹绿釉瓷碗180
温润如玉的宋代青白瓷181
谷仓寓意美好生活184
青白瓷鞋形笔插186
浓妆淡抹话宋镜188
珍贵的地下历史档案
——谈墓志190
“事死如事生”的陪葬习俗
——宋墓出土的瓷屋192
宋代吉州窑浅黑色瓷罐195
从用活人殉葬到瓷俑陪葬
——望江宋墓出土一批瓷俑鉴赏196
古代饮酒器中之一绝
——耳杯199
栩栩如生的宋代动物瓷塑鉴赏200
妙趣横生的隋代青瓷鸡首壶203
望江唐墓出土汉白玉石雕兽赏析205
青釉褐彩双系瓷壶207
南朝“八卦”铭文镜209
——辟雍砚211
独具特色的新莽博局纹镜213
余音绕梁传千载
——县博物馆馆藏战国甬钟215
——郢爰217
如聆沙场厮杀声
——从战国墓出土的几件青铜兵器的联想219
黄家堰出土的玉饰品221
奇特的五孔石刀223
原始美古朴美自然美
——介绍我县出土的几件陶器225
黄梅戏探源1
望江黄梅戏史话5
早期黄梅戏艺人
——蔡仲贤12
黄梅戏科班17
黄梅戏之村三门楼20
望江京剧史话23
父子双栖黄梅树两代名优薪火传27
黄梅戏剧作家陆洪非29
《梨园村》小史37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望江民间挑花41
草根中的文化瑰宝
——望江挑花46
望江传统歌谣谚语方言选50
望江民间歌谣简述72
望江县民间谶谚歌谣浅谈84
婚嫁风俗与婚嫁歌谣90
从桐城方言说望江历史上的县域变迁104
罗隐与望江民间挑花107
泊湖的传说109
麹公墓与九龙潭的传说112
陶渊明观桃大雷岸114
卧牛石的传说118
十龙抢宝珠的传说120
佩山的传说 122
生辰习俗124
生活习俗127
时令习俗137
丧葬习俗141
婚嫁习俗146
端午节看龙舟赛153
正月舞龙灯157
望江孝文化163
王祥卧冰166
孟宗哭竹169
闻雷泣墓172
舒州都督张镇周178
人民爱戴的贤县令麹信陵179
忠节先生王之庆184
著名谏官王瑞189
傲骨诗人鲁笔191
著作家檀萃192
藏书万卷献身泉学
——清代泉学家倪模195
博学多才的沈镐197
《雷音集》主编师范200
为民除奸的好知县龙光203
才气纵横的檀斗生206
关心民瘼的封疆大吏倪文蔚209
名震京畿的余都老爷213
共和战士韩伯棠215
政治活动家何世桢218
上海持志大学创始人何世枚222
黄埔军校教官邹松223
中共望江党组织创始人孙敬纯225
好善乐施县商会会长陈尚廉227
望江中学创始人檀颉韩229
临危受命的好县长徐惟一232
居官不贪财退隐乐于育人
——童汝川234
怪才檀觉天237
活戏篓子胡玉庭240
合成圩的创建人余合浦242
享誉国内外魔术大师朱腾云244
微生物学家檀耀辉247
青林寺高僧释妙华249
太平军在香茗山251
红军雷港秘密交通渡口257
抗日战争中的望江261
望江首次农民运动269
望江人民支援大军渡江战役273
渡江战役中伊斯兰的英雄277
渡江战役亲历记280
历代古诗文选
登大雷岸与妹书285
望邑山川形势论291
水口塔说294
漳湖秋渔赋296
纲目集览自序297
《雷音》序299
重印《雷音集》序300
移居洞庭301
送霅川郑员外301
大雷口阻风302
乙未移舟出口302
庚寅乙未犹泊大雷口303
经值雪山怀李供奉304
过望江县304
二茗神灯305
四湖烟水306
春堤荫柳306
 连塘城306
绕郭新流307
 江湄沙谶307
 东野春台307
  灵井浮英308
  湘兰宛在308
  泣竹台308
过王慈湖旧里310
麹大夫祠311
李白读书堂311
谒三孝祠312
 茗山洞313
雷音塔歌313
望江中学校歌31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韩吉旺:古雷池文化探幽【2】
韩吉旺:古雷池文化探幽【2】
历史传说――传承着文明
李白游历太阳山的传说――诗圣李白一生喜好游览观赏名山胜水,其芳踪仙迹遍布华夏神州大地。而地处皖西南边陲的望江县(古称雷阳)境内的太阳山(今属凉泉乡,又称“值雪山”),便曾经有幸留下了李白的不朽的足迹。
&据明代《一统志》记载:“值雪山(即“太阳山”)在安庆府望江县西北十八里外,上有平岗,相传唐朝李白游此山值雪,故名”。由此可以证明: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巡游至皖西南时,曾一度慕名到古雷阳境内登览游太阳山。最奇巧的是李白游览观赏古雷阳太阳山的那天,正值沿江一带,天降大雪,使得太阳山也同整个的皖西南大地一样,呈现出一派冰雕玉砌、银妆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影色。是日之夜,诗圣李白便投宿借住在太阳山中的一庄户人家的农舍里与主人围炉而坐,把盏小斟,饮酒吟诗,共话桑麻……随后,又因为大雪所阻,加上好客的主人家一再盛情挽留,于是李白便在太阳山中的这户农户家中逗留客住了多日,其时,诗圣李白每天都坐在避风向阳的山坡上,读书吟诗,观赏雪景,远眺山川……
&后来,当地的人民为永久纪念和缅怀诗圣李白,便在李白游历、逗留太阳山期间,曾每天读书吟诗的地方,特地建盖起一座“太白书堂”,并将其作为当地的书塾学堂”,专供太阳山一带的农家子弟们在此破蒙读书,开启民智与教化民众……其外,还将“太阳山”改名为“值雪山”并载入史册。当年的“太白书堂”。后不知毁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今残迹遗址尚存,随着当地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建修复“太白书堂”善举一定会尽快变成现实。
&“值雪山太白书堂”古今名扬大江南北。如《江南通志》中亦载:“太白书堂,在安庆府望江县,唐李白为避安史之乱,曾于此读书,遗址尚存”。自唐以降,远近众多的骚人墨客皆纷纷来此寻踪觅迹,洗吊缅怀李白的诗魂,并留下许多感怀的诗文。其中流传甚广的是清代邓义的《太白台在邑值雪山》一诗,诗文曰:“昔年避世隐书台,遗址于今没蒿莱,古树半林斜日桂,春风几度野花开。神随鲸去何曾见,月照诗魂不再来。白山青山今犹在,登临空惜谪仙才”。昔年“太白书堂”无处觅,唯有巍巍太阳山依旧在……
孟宗哭竹的传说――望江县城东三里处有个回龙宫,回龙宫背后有个村庄,名叫邬家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孟宗的人携带母亲,划着一只小乌篷船停靠在这里,以打鱼摸虾为生。
&平日里孟宗对母亲是百依百顺,有好吃的让母亲先吃,攒点钱也是先替母亲做新衣,他的孝顺在附近一带出了名,十里八乡都知道有个外来户叫孟宗的人,并且是个大孝子。
&有一天,孟宗打鱼回来,在门外连喊三声母亲,母亲都没应答。往常母亲准会开门出来迎接他,今天怎么回事?他急忙丢下渔具,推开门往屋里一看,只见母亲躺在床上,嘴里直哼,盖在身上的被子也直抖动。他慌忙上前用手一摸母亲的额头:好烫呀!母亲生病了。孟宗顾不得疲劳和肚子饿,拿了钱,一路小跑就直奔县城去找郎中。
&孟宗跑到县城,天色已晚,街上冷冷清清,大部分店铺都已打烊关门。他从东门跑到西门,又从南门跑到北门,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诊所,可诊所关了门。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挥起手就敲门。“咚,咚,咚”,门终于开了,探出一个戴眼镜的脑袋说:“我说你这人怎么这么凶,我都忙了一天,正在吃晚饭,有事明早来吧。”说完正准备合上门。说时迟那里快,孟宗一步跨上前,把一只脚伸在两门之前,双手打拱说:“恕在下鲁莽,只因我母亲病急,特烦劳郎中立即前去诊治。”郎中见孟宗一脸焦急的样子和架式,看来不去他是不肯罢休的,只好说:“你家在哪里”?孟宗回道:“我家在回龙宫背后的邬家埠。”郎中一听就皱起了眉头说:“那么远的路,天色已晚,路又不好走,我可要收双倍的诊费,接我去还得送我回。”
孟宗见郎中答应去,马上露出笑脸说:“行,行,只要郎中同意去,双倍的诊费我照付,还保证送你回来。”
一路上,孟宗背着药箱,提着灯笼在前面引路,两人高一脚低一脚,翻山越畈,总算到了孟宗家,郎中喘着粗气坐下,稍稍休息了一会就为孟宗母亲看病。孟宗在一旁急着问这问那,他母亲见郎中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忙叫孟宗到厨房去打四个糖心蛋给郎中吃。
&孟宗到厨房一边烧水,一边草草吃了几口冷饭,随后端上煮好的糖心蛋给郎中。郎中接过一边吃一边开着药方,并吩咐要到东门大药铺才能配齐。
郎中开好药方后,孟宗背起药箱,提着灯笼送郎中先生回到了县城。这时,雄鸡已叫过头遍。孟宗索性到东门大药铺屋檐下靠墙坐下,太疲倦了,头一贴墙就睡着了。天一亮,孟宗便被开铺门的声音惊醒,急忙抓好了药,三步并做二步往家赶,煎好的药一连几天让母亲服后也不见好转。孟家只得另请郎中,另配药,这样反反复复,城里高明的郎中都请遍了,也没有把母亲的病治好。
&这下,孟宗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日不思茶饭,夜不思床被。自己也渐渐消瘦起来。邬家埠的人都同情他,为他烧香拜佛,起马抬菩萨,结果都不管用。
&正当孟宗绝望的时候,门口来了个童颜鹤发的老郎中,主动为他母亲切脉看病。开了一剂药方,并再三叮嘱要用鲜嫩的竹笋尖作药引方可治好母亲的病,说后就飘然而去。
&时至初冬,哪有鲜嫩的竹笋呢?为治好母亲病,孟宗仍然驮着锄头,冒着寒风上山挖冬笋,东挖,西挖,也没挖到竹笋。孟宗还是不停地挖。手上起了泡,泡破出了血,再也挖不动了,仍然没挖到。孟宗急得直哭,越哭越伤心,最后眼泪也干了,哭出两滴鲜红鲜红的血掉在地上,只见地面慢慢地凸起,竞然冒出两棵鲜嫩的竹笋。
孟宗一见,精神一下子就来了,也不觉得累。挖起竹笋,一口气跑回家连忙煎药泡笋尖让母亲喝下。真奇怪,以前千副百副的药吃不好,这一副药下肚,母亲就能下床,病好如初,此时孟宗喜出望外,叩拜苍天有灵。
真是:孝心感动天和地,孟宗哭竹冬生笋。
此后,望江县老百姓把孟宗哭竹冬生笋感天动地的故事,编在歌谣里一直传唱至今,沐育后人。
王祥卧冰的传说――相传很早的时候,望江城南外有一个小村庄,村庄里住着一户姓王的三口之家,儿子名叫王祥。王祥幼时妈妈不幸得病去世,爸爸续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开始对王祥也还可以,后来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览,对王祥慢慢就狠毒起来。王祥经常干重活脏活,吃剩饭残茶。只是小王览心地善良,很有手足之情。王祥挨鞭打,小王览就用自己身子挡护,王祥吃剩饭剩茶,小王览就把自己的一份与王祥调换。晚娘无可奈何,就想害死王祥。
&一天,王祥干完活回家,晚娘假情假意的杀鸡慰劳,趁无人时放进砒霜捧给王祥。不想小王览要先尝尝,其母拦阻不及,可怜小王览喝了几口汤就肝肠绞痛,暴死地下(“没有王览哪有王祥”,这句俗语因此而成,并流传至今)。其母亲见亲生儿子死于自己的毒计,恨天恨地恨王祥,痛哭流涕,从此得病卧床不起。
&一天,晚娘突然想喝鱼汤。王祥不计前仇,冒着风雪到八两缺(泊湖乡境内)去买鱼。可是八两缺冰冻数尺,没鱼,王祥只好回来对晚娘说明。晚娘听后仍然思鱼汤不止,急得王祥满地乱转。为了安慰晚娘,王祥不顾天寒地冻,跑到村庄附近的一个塘边,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孝心感动天地,厚厚的冰竟被王祥暖乎乎的身子化开了一个窟窿,从冰窟窿里竟跳出一对金色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认为是仙鱼,拔下几片鱼鳞就把鱼放回了水里。王祥跑回家,就把鱼鳞煮汤给晚娘喝。晚娘喝了鱼鳞汤,病就慢慢好了。
后人敬慕王祥的孝心,为纪念他,就把那口池塘叫做“卧冰池”,旁边的小石桥叫做“卧冰桥”,王祥住的村子取名叫“王祥村”。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望江知县杨延蔫在池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卧冰池”三个大字,至今还在。清代望江知县刘天维写诗说:谁争跃鲤在临沂,皖上犹传避地时;总是人情思孝子,不妨多记卧冰池。
三孝祠与徐仲源的传说――在望江县城小北门街紧靠原县供销职校南侧,有一所砖木结构的祠堂,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孝祠。
&说起三孝祠还得从徐仲源说起,相传在唐代德宗年间,徐仲源曾任合肥令,其父徐升翁由宣城调任望江县令,便定居望江,故居就在县治(当时没有建县城)以北十里(就是如今的太慈镇柯家畈村),他是现在太慈镇六九甲徐氏鼻祖,也是从他开始旧县志才有了各届县令、县官姓名等项的记载。徐仲源以孝行著称,他对母亲至孝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德宗贞元年间,他母亲李氏左眼红肿,整日流泪不止,并且疼痛难忍,躺在床上日夜辗转不能入眠,广请名医用药物治疗都没有收效,慢慢的左眼就失明了,接着右眼又开始出现左眼的症状,红肿流泪疼痛,请来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母亲的呻吟声使他心急如焚,在一次请医生回来的路上,听见两位老人在一起谈心,说如果母亲生病,在药物不能医治的情况下,用儿子身上的肉炖汤喝也许能医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仲源抱着这一线希望,回到家中准备割肉炖给母亲吃,毕竟是要割自己身上的肉,他本来就是一介书生,自己摸摸身上很瘦,只有大腿上有些肉,想着如何才能割下来,当天晚上,他在家里找了一把刀子,在磨刀石上磨好,第二天清早,摆设好香案,便叫自己的夫人烧了一锅艾蒿水,用艾蒿水清洗了自己的身子,然后叫夫人出去,自己关上大门,在香案前拜了三拜,脱去外衣,用手拿起刀子,便毅然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肌肉,他本不想告诉夫人,但他割下自己的腿上的肌肉后,已是血流满地,浑身大汗淋漓颤抖不已,找了一块白布,将伤口包扎好后,已经连自己的手也抬不起来了,他强忍疼痛打开大门叫来夫人,她夫人看此情形,差点晕了过去,接着哭了起来,仲源劝了好久才安慰好夫人,叫夫人不要在母亲面前表露出来,夫人找来瓦罐,将血淋淋的肉放了进去,边哭边在厨房熬汤,熬到中午总算炖烂,然后强忍泪水,把母亲从床上扶起,用汤匙将汤慢慢给母亲喂下,说来也巧,母亲喝下汤后,第二天疼痛开始减轻,红肿也有所好转,眼泪也不流了,不久眼病就慢慢的好了,为此总算保住了母亲的右眼。
他母亲平昔最畏打雷,每逢雷雨天,仲源便紧贴着母亲,左右护持,不让母亲吓着,母亲去世以后,便安葬在住宅南边,每逢打雷下雨时,他便奔往墓地,伏在母亲坟墓上,连呼:“仲源在此、仲源在此”。他的这种孝行也感动了上天,以后每逢雷雨天,闪电和雷声总是会绕过墓地上空,就再也没听见雷声了。当时的县令麴信陵得知此事,便上奏朝廷,德宗皇帝听了深为感动,便敕封他住宅所在地为昭贤里,所在乡为孝感乡,对徐仲源的孝德加以表彰。仲源死后,后人便将他安葬在他母亲墓傍,说来也怪,人们经常看到有野兽叼土为仲源坟墓培土,鸟儿衔了鲜花插在仲源坟墓上,县令和安庆府尹得知此事后,又向朝廷上奏,德宗皇帝为弘扬他的孝道,便下旨在仲源故居地筑起孝义墩,建起白华轩,并且在墓前立碑记,以兹纪念。
&仲源死后,他的子孙到了第五代,因避战乱,迁往江西省鄱阳凰冈,时空变换,数百年后,到了宋末元初,徐天龙、徐腾龙兄弟二人因怀念先人,又从江西迁回望江定居。天龙的儿子翰林学士徐石宕,为追念祖先孝行美德,便在县治北隅建祠宇一所,恭奉先人徐仲源,同时又将古时望江流传的王祥和孟宗两位著名孝子一同立牌恭奉于祠内,并命名该祠为三孝祠。
&望江县原无城池,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建县城,当时县城建有五门,北门正对徐仲源故居和墓地孝感山,所以命此门为孝感门,大南门对王祥卧冰池,故称跃鲤门。
&三孝祠建成以后,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不少名人学士纷纷吟诗填词加以缅怀赞叹,明代学官龙澜、学者贡生龙味泉,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进士龙光、沈镐,以及县令胡远芬等十几位名家,先后作有凭吊诗词数十首,清康熙年间安庆府尹张楷和望江县令章节、清光绪年间县令何恩煌等分别立碑撰写孝墓碑记,因年代久远,所有碑碣都已荡然无存。
&但老辈人中还传颂着县令师范所撰的对联:
&“泣于竹,卧于冰,绕于墓,三孝岂寻常孝行。
&山有台,堤有池,里有墩,千秋共仰止芳名。”
&和县令胡远芬所作的诗句:
“极目江天望,何如陟屺时。一行常作吏,三孝愧瞻祠。
&北诣惊雷地,东临跃鲤池。箨龙今昔异,台筑系人思。”
&相传三孝祠正堂修建时有前后两进,两侧各有厢房,正堂的后墙和外墙之间为套间,东北角有一厨房,后门外有一座小高丘,高丘之上有一小丛水竹,象征孟宗泣竹,当时并建有泣竹亭台。千百年来,因岁月的流失,亭台湮没。祠堂在明、清时期曾多次整修,并局部有所改造,抗日战争期间,县城沦陷,日军曾在三孝祠设过警察局,解放后,县供销社在此设门市部,后因城区建设被拆毁。虽然三孝祠往日的景色都已湮灭,但仲源割股、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作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已在望江广为传颂,同时也成为久传不衰的千古佳话。
陶渊明与陶寓滩的传说――陶寓滩,今属望江县华阳镇陶寓村,晋代名叫桃花滩。晋代的桃花滩位于古雷池大雷口江畔,三千亩余的半月形沙滩地,面临长江,背倚金盆,岸边烟柳拂水,滩上桃林成片,大有世外桃源之境。后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到此赏桃观光并寄宿,村民们为作纪念,将桃花滩易名为陶寓滩。
陶渊明即陶潜,浔阳紫桑(今九江县西)人。因厌恶官场生活,最后在江西彭泽令位只呆了八十日余便吟《归去来分辞》弃职故里,度着“草盛豆苗稀”、“荷锄载月归”的清贫农家日子,令后人钦羡不已。唐代诗人崔曙曾在诗中写道:“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传说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隐士之一。
陶渊明出任彭泽令不久,便择阳春三月的一个风平浪静之日,携家人乘坐一叶扁舟来桃花滩赏景。当舟行至桃花滩,烟柳丛中色彩纷呈的桃花使陶渊明不禁连声赞叹:“天下桃林此第一!此处桃花甲天下!”于是,急忙泊船足岸,漫步于烟柳花间。竞相开放的桃花争奇斗妍,陶渊明目不暇接,触景生情,留连忘返。加之村民力挽,接连五日,足迹遍及桃花滩。平和宁静的世外桃源之境,使其恍若有曾相识之感,不禁沉吟:庄周即蝶,蝶即庄周也——陶潜即桃,桃即陶潜乎!传说最后一宿寓于今华阳老街旧址某民宅。这一宿,陶渊明夜不能寐,思如泉涌,即兴以桃为题,写下了《桃花源记》和《桃花园诗》。
继陶渊明之后,南宋大文学家鲍照也曾临滩观光,写下了广为人知,脍炙人口的《登大雷岸与妹书》。
千年沦桑,山河巨变。陶渊明的历史文化足迹却薪火不断,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不久,建制陶寓村,虽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将“陶寓”易名“和平”,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恢复反正。在华阳镇新区的规划中,一条中心区域街道被命名陶寓街,历史名校今华阳中心学校荣迁于此。2007年9月,学校借书香校园建设规划的契机,将校区主轴干道命名为“渊明路”。近年,望江县政府将建立在桃花滩遗址的今陶寓小学列入县直农村完小的规划之中。尤其是国家财政部投资的农田基本开发重点项目落户陶寓,使陶寓村步入了新时期发展的快车道。
陶寓滩——这个悠久的历史名字和文化足迹,已牢牢焊接在博大精深的雷池文化乃至皖江文化之中
陈树屏审“皇帝”的传说――陈树屏,在出任武昌府江夏知县时,审理了一件声震朝野的奇案,当时两湖上下,到处谣传着:“武昌黑了天,皇帝坐了监。”
光绪二十五年夏季的一天,有一胥吏来报:“近日有一操京音的中年文士,偕五名仆从,奇居在城内慧真寺最后一个院落。足不出户,主人姓甚名谁,官居何职,何来何去,仆人一概不讲。”
“还发现什么迹象没有?”陈知县追问。
“有个出头露面的人物叫梁殿臣,他们喊他‘梁总管’。有个厨子叫王利成,天天上街买菜,专为他们做饭。一天,厨子在街上与一买肉的争吵,梁总管正好骑着一匹枣红大马经过,一见厨子吵架,举起鞭子就打,出口就骂:‘不准在外生事,我是怎么告诉你的,混蛋,滚开!’厨子不敢回嘴,还恭恭敬敬地给总管请安。”
“还有什么没有?”陈知县进一步追问。
&“那厨子曾对人说过,主人三十开外年纪,身体瘦弱,面色苍白,不多说话。饭是单开,上午十点午餐,下午四点晚餐。还说主人怕雷声,记得那天在安徽寿县,黄昏时下雨打雷,梁总管几个人一齐奔进屋里,守在主人身旁,生怕主人吓成了病。”
“啊……”陈知县听过胥吏禀报,心中升起层层迷雾。他想:自戊戍政变之后,清廷极不稳定,慈禧太后早有废光绪帝之意,怎奈君臣之分即定,中外之口难防,只好伪称光绪帝有病,幽于瀛台,天天宣布药方,不准参加朝政,不准与臣下通言。当时谣传京师赫赫有名的侠士叫大刀王五的,不满于慈禧虐帝,几次欲救帝逃出樊笼。又听说有个叫李提摩太的英国人,与康有为、梁启超有素好,打算借使馆庇护,将光绪帝接到南方另立朝廷。一时谣言四起,莫衷一是。他还曾听说过,光绪帝怕打雷,怕闻铜鼓声。开饭时间也有些奇怪,正好与宫中传膳时间相同……越想起越感到蹊哓,莫非光绪帝真的逃到这里来了?这事非同一般,不能掉以轻心,于是派人前去详细询问。结果是主人避而不见,仆人亦言辞闪烁,仅说:“来自京师,去无定向,希多协助,定有好处。”
这么一说,陈知县更滋疑惑,这该怎么办呢?放了吧,又怕惹怒慈禧太后要受到惩办;关了吧,又怕得罪皇上,会遭到杀身之祸,真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写上一纸呈文,如实禀报武昌知府,武昌知府也颇感棘手,又如实禀告了两湖总督张之洞,张总督也不敢断为何人,吩咐江夏知县要严加看守,查明真相,不宜孟浪。
不几天,胥吏来报:“梁总管前来要求供应食物”。陈知县吩咐胥吏照办。后来梁总管又前来要求供应衣物,陈知县又吩咐照办了。后来梁总管便得寸进尺,不仅要求供应食品衣物,还要借贷银两,说他的主人将前往南京会晤两江总督刘昆一,并说所借银两,迟日京方便可汇来。陈知县感到有些奇怪,两江总督和两湖总督,不都是拥帝派吗?既然是光绪皇帝,为什么不去会晤近在身边的张总督,而去会晤远在千里之外的刘总督呢?这事有悖常理,决定签役拘讯。
陈知县升堂危坐,命衙役将主仆一并带来,开始只仆人来,支支吾吾,拒不吐实,后又强其主来,这位文士打扮的中年人,竟怒气冲冲地当面指责陈知县:“你做谁家官,食谁家禄,对我如此不礼,不怕王法,不怕杀头吗?”陈知县观其容貌举止,不象光绪皇帝,听其出言吐辞,也不象光绪皇帝,即把惊堂木一拍,令其跪下,杖一百板。左右怕知县罗致大祸,个个心惊色变,一胥吏附耳上来:“倘属亲贵,公将受累。”陈知县无所顾忌,说:“按宗府条例,亲贵未奉旨出城者杖八十。”刑讯后,令下县狱,这样几个回会,终于真相大白。这个中年文士叫杨国麟,山西省平遥县人,他在京师经商日久,只因性好游荡,结交许多损友,以致家产散尽,竟异想天开,想乘“六龙微行”之谣,邀几个损友,扮成皇帝模样,想由两江,两湖到两广,找大小官府大骗一笔钱,然后逃出国外,远走高飞……
陈知县为肃风纪,电告总理衙门,将杨国麟处以极刑。一场审“皇帝”的闹剧,于是哄传遐迩,传为美谈。陈知县胆识过人,不久就调任武昌知府。
我们杨林有一所小学叫“太白小学”,传说是当年李白曾经到此住宿一晚,天亮到学校后面的竹林吟诗而起名的。于是我们太白小学就以此乡土教学资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还有我县泊湖有一所“望妹小学”,传说是过去发大水时,贤惠的媳妇背着婆婆逃难,可是背着婆婆一边跑还一边望着后面的妹妹,看看妹妹是否跟上,望妹小学因此而得名。
……这些美丽的传说和历史故事,穿越时空的隧道,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濡养一代又一代家乡学子,传承着家乡古老的文明。使古雷池今望江在新时期新农村新县城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前进途中,闪烁着厚重古朴的光芒。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雷池人家&:古雷池文化探幽(一)日
雷池人家 :古雷池文化探幽(一)
日 星期五 23:15
古雷池文化探幽(一)
23:06:00 | By: 雷池人家
古雷池文化探幽(一)
23:06:00 | By: 雷池人家
我生活的地方――安庆市望江县。曾是古雷池所在地。属于滨江古邑,处皖西南、长久中下游北岸、皖鄂赣三省边区。也可以说是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置县,迄今1600多年了。成语:“不越雷池一步”发源于此。这里一面负山,三面环水。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其实,如今并不经传的望江自古就有许多文化胜地和文化传说。利用假期,再次整理家乡古雷池文化。相信在全县经济大发展的碧蓝天空定会飘散着古皖雷池文化的芳香。
文化胜地――濡养着家乡
淼淼武昌湖――位于望江县高士镇,昔为武昌乡,安(庆)九(江)公路穿湖而过,为古雷池遗迹的一部分,景区水域面积达102.5平方公里,距城区6公里,水生资源极为丰富,武昌鱼蟹驰名中外:湖光旖旎,胜景八处,曰:猴潭映月、龙堪温泉、磨丫白石、渡口红莲、赤湖浴日、正堂碑碣、“双节”陵园等。天高气爽,等楼远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令人叫绝。“十五”规划兴建湖滨度假村和水上乐园(包括游艇码头、沙滩浴场、钓鱼台、儿童乐场、水上运动馆等)。
巍巍香茗山――位于望江县麦元乡和鸦滩镇之间,南起麦元分亩岭,北抵鸦滩褒隐寺水库。全长10余公里。早在汉朝就有名气,西汉南昌府梅福曾隐居此山;唐李白、罗隐,明解缙,清翁傅就驻足流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末朱元璋、刘佰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石达开曾在此征战和扎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煲隐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正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间品茗尝果,聆听优美传说,心旷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莹水库,古塔相伴,荡舟游弋,别有情趣。
滔滔古雷池——主体位于望江县雷池乡,在望江县城东南10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面积100平方公里,入江处为雷港。因古雷水从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城池,古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戍,为江房要地。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建康(含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健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不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明天启间(年)雷池口为大量泥沙所塞,雷水改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入长江。
千秋孔文庙——又名孔庙,位于望江县城中心,为一宫殿式建筑。据《望江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宋仁年间。大成殿高10多米,面积300多平方米,24根大柱子组成的方形结构,四周围廊,重檐翅角,铁马空悬,迎风作响,其形夺目,其声悦耳。庙后有很多附属建筑物:前方左右为东西两庑,前有戟门,戟门为土地祠,西为王幼学祠,前首为棂星门,石柱组成石牌坊,上书“麟凤腾祥”,左为圣城,右为贤关,入口处中间有石桥,名状元桥,两测有泮池,过桥可见一方高大红墙书有“宫墙万仞”4个遒劲大字,中上方书“圣旨”二字。庙后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后为明伦堂。文庙历尽沧桑,几经修建。因遭日寇烧毁,仅存文庙主体——大成殿,现经省级批准并拔款修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悠悠太阳山――也许在外地人眼中,望江县无山,意思是其山围小峰低,乏善可陈。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何必非得以自然的高险为惟一标尺呢?其实,望江不乏可道之山,太阳山即颇具韵味。?&&&太阳山北距望江县城22里,海拔154米,因东西横亘约8里,故原名横山。唐天宝年间,李白避安史之乱,即曾来横山。时值大雪,李白在平岗一室读书,后人遂将此室称为“太白读书堂”,并将横山改称为值雪山。李白《秋浦寄内》:“我今浔阳去,辞家千里余。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据认为是到过望江的明证。后来文人多有诗作强调,如清人邓义《太白台》:“昔年避世隐书台,遗址于今没草莱。古树半林斜曰挂,春风几度野花开。神随鲸去何曾见,月照诗魂不再来。白石青山今古在,登临空惜谪仙才。”飘逸的李太白走了,空余下“值雪山”照常栉风沐雨,不料几百年后等来了两个著名的造反派朱元璋和陈友谅。此二人率部决战于太宿望之间的泊湖一带时,适逢春雨连绵,放晴不久,农民披戴雨具,手持农具,自动结集,助朱灭陈。陈因朱有“头戴尖顶帽,身穿倒毛衣,手拿钩铲枪,奋勇真无比”的“奇兵”相助而覆灭。而更奇的是双方交战正酣时,值雪山上竟升起了太阳,天公也有意助明主。于是战后朱无璋将值雪山改名为太阳山。?
然而,李白与望江及太阳山的关系,史未明载,《一统志》、《江南通志》均注有“相传”字样。即使李白自己的《秋浦寄内》也是语意模糊,“却寄大雷书”似是以照旧典喻飘泊之意。为避安史之乱,李白确曾到过长江中下游。有个叫闾丘氏的宿松县令,不仅邀到李白来宿松,且在城南南台山南台寺之北,为其筑了一座“太白读书台”,供其读书抚琴,为此李白还吟有《赠闾丘氏宿松》一首赠与。望江与宿公紧邻,彼处打锣此处听得真,因心动而嫁接,不是没有可能的。至于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之地,史载分明是在鄱阳湖,何来大雷池之泊湖决战,又有“太阳山”之改名呢?如果说前者的形成是缘于对大文豪的仰慕,那么后者就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嫌疑了。当然,这些传说的真相永不可考了,不可考的东西永远是谜,使得我在遥望太阳山时,总会生出无限的悠古之思和向往之情。
确切的史实蕴含于太阳山的实际颇丰。在安庆状元府门前的碑林中,陈列着近代安庆籍名士碑刻墨迹,中有一碑落款为“望江介庵”,而望江入碑林者也仅此一件。介庵是陈树屏的号。陈树屏(1862—1923),字建侯,晚号戒安,望江凉泉太阳山麓陈氏冲人,陈树屏与太阳山有不解之缘,短暂而漫长的少年时期,他常到山上捉鸟、采蘑菇、看日出、遐想。据说他做官后仍念念不忘太阳山,1906年因母丧回籍后,还曾仿效先贤心性,在太阳山顶筑室闭门读书一月有余。他28岁中举,29岁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起,历任广西融县、湖北罗田、江夏知县、随州知州、武昌知府等职。在罗田任内,罗田人称之为“陈青天”,并编演《罗裙记》以颂其事迹(此剧现仍被皖鄂赣许多地方列为传统戏主要剧目)。到随州上任时,前任知州留下积案百余起,他不到3个月处理完毕,案无留牍。在江夏(今武昌县)任内之始,遇一棘手大案:县狱有一囚犯自称为皇帝,并常有“听朕回京发落”等语。时光绪帝正被囚禁在赢台,民间有“六龙微行之说”。总督张之洞亲审此案也不敢决断,惹得民谣四起:“武昌黑了天,皇帝坐了监”。陈树屏的办法,简单而明快:先按宗人府条例杖责嫌犯八十,继据原口供中的破绽,巧斥其谬,结果真相大白:假皇帝乃山西平遥县人杨国麟,系一异想天开之辈。1903年陈树屏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教新制,回国后任蕲州知州兼学政,一年之内创办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初等学堂计60所,硕果累累,实为当时罕有。最为可贵的是,在湖广督署参事、文案任上,遇清廷在武汉大肆搜捕、杀害革命党人,他主张宽缓。后来,袁世凯多次委以官职,他都坚辞不就。陈树屏一生官职不到中丞,但官声颇佳,政绩甚丰,民碑极好,在明清两代几十位下至知县上至督扶的望江籍官吏中排名第一,实为太阳山孕育、滋养而成的巨子。
&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后,一位姓陈的湖南湘乡人来到太阳山下,并恰恰住在陈树屏出生、成长的村子。此人即著名大将陈赓。《陈赓日记》载:“4月20日16时后,乘车到凉水(泉)铺东北之陈氏冲“陈氏祠堂”宿营。一连串的工作,深夜始息。”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陈赓及四兵团司令部为何要选择在离华阳渡口30里的陈氏冲宿营,我想除了战事上的考虑外,可能还因为这个村子跟他的姓氏有关,且他很可能听身边的人介绍过陈树屏其人,于是便有了一种亲切感,不然他为何不选取旁边的村子呢?但不管如何,陈赓的小住,使太阳山凭添了极浓重的一笔。
&山由天地而生,因人而名,因传说而神秘。太阳山,小山,无自然之奇貌,无古迹珍宝之遗存,然颇具悠悠人文之佳构,此足矣!
霭霭青林寺――小县城没有太多的风景,尤其是带点古韵的场所。青林寺无疑是小城硕果仅存的一个可令寻常人物、芸芸众生自在进出的小天地。这里不必为公务所需而自报家门登记出入,也不必破费私囊购买门票,只要你高兴,只要你有的是时间,你便随时前来和那些浑身上下金光四射的佛国人物面对面地闲倪闲聊,甚至无了无休地耗下去,从朝至暮走过春夏秋冬,真真切切地领受佛的大度与宽容。
所以,小县城有很多人喜欢青林寺,虽然,他们原本就不信佛,也从未想过什么时候会皈依三宝,成为佛门弟子;所以,多数人其实从未叩过头,烧过香,因为伊们从未怀揣什么希翼,自然也就少了一份虔诚,少了一种庄严肃穆。
有人在此谈诗品对,有人在此论柴米油盐,也有人在此说萨达姆·侯赛因,小布什“9·11”,自然也有人讲曾国藩、李鸿章,讲北伐,说长征,谈奥运会的金牌,论诺贝尔大奖,大到三峡工程,小到门前下水道。这边说的是里巷趣事,那边谈的是政界秘闻。每天都有新的内容,每天有不一样的话题,或一本正经,或嘲讽,或暗喻……有人称之为寺庙文化,只是这文化内涵太过庞博,而区域却又十分有限,实在不好定义函括。从前人们都认为寺庙只属佛家,现在看来似乎就不那么确切了,这寺庙文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青林寺不是论坛,不是媒体,没人会故意搞愚人节的空穴来风,自然也没有人要求你文责自负,你怎么说,我怎么听。想信,点点头;不信便跟你不客气地理论一番,争个面红耳赤,唾沫四溅,和尚只管念你的经,居士们只管上你的香,出家人讲的便是空么?视若无堵,充耳不闻,这点修行还是到位的,最多是一声馨响,一声佛号,阿弥陀佛罢了。
&&&绝大多数望江城内居住的人,差不多每天都经过青林寺,困为这一带差不多正好就是市中心。寺的对门便是小城最大的农贸集市,是菜篮子汇集所在,谁也不能不来。
走过青林寺,走过普度众生的梵音佛号,只须几步路便进到了弥漫着血腥味的牛羊猪狗、鳖鱼虾蟹的菜市,不难看到,血淋淋的交易,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重复,毫无烟消云散之迹象。看来佛法无边这句话在这里也大大地打了个折扣,屠夫们谁也没有想到放下屠刀,谁也没有立地成佛的打算,或许他们都知道佛是不会那么容易成的,不然也不会所有的寺庙供的佛都差不多全是一样的了,所幸如此,屠夫仍然毫无惧怯每天大砍大剁不止,否则的话,市民们岂不早就叫苦连天了么?
青林寺原建于北宋,理论起来算得是标准的古建筑,原本是一座紧挨小城北面城墙的小寺庙,虽然名列本县十三寺之首,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无法与周边不远的三祖寺、迎江寺相提并论。只不过天假其便,小城摔落了昔日的破败寒碜后,它便从偏僻的城角,一跃成为闹市中心。而且,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卷土重来的如来竟神通广大的从它的善男信女的奉献中,一扫昔时的衰败,发扬光大起来,大殿一座接一座耸立,气势一度比一度恢宏,而且,金壁辉煌,终日香烟缭绕,常年禅音不断。寺院不大但环境清幽,古貌虽早已荡然无存,但禅林气宇犹在。游人至此,既可虔诚礼佛,也可自寻佳处海阔天空,居闹市而不闻其喧嚣,得清悠而不劳远足,但有一日半时闲暇,放下公务,暂离家门,又不费一分一厘,何不乐此一游呢?更何况,芸芸众生中,心同我心,意通我意者大有人在。不必登门而邀,电话相约,自然相逢,随缘而遇,不愁没有一、二相识,不怕找不到聊天,抬杠的对手,更不怕没有热心听众聆听你的高论雄谈……
当你漫步于青林寺,徜徉在缭绕的香烟中,漫步在殿阶回廊里,注目着烫金的楹联匾额,倾听著常聚于斯的老客们似争似辩的闲谈,开始觉得青林寺其实不好破译,它是那些具有明显娱乐、旅游、消闲效果的场所无法比拟的,它附着了一些深沉的东西,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这种东西虽不可名状,但越来越历久弥香。……
07:57:<font FACE="Verdana" COLOR="#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HEIGHT="15" ALT="雷池人家:&&wbr&古雷池文化探幽(二&&wbr&)日&&wbr&星期五&&wbr&23:12&&wbr&时事要闻&&wbr&中华人物&&wbr&新闻调查&&wbr&报刊出版"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ALIGN="absmiddle"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状元孝母 古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