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过年 习俗老理儿大全习俗和寓意!急!!!

各民族春节习俗探秘&|&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除汉族外还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人们长期以来共同生活,相互交流影响,从而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上呈现出许多相同之处。作为中国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佳节。春节不仅是汉族的第一大节,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按照高占祥主编的《中国民族节日大全》一书记载的材料统计,春节成为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其中32个少数民族普遍过春节。春节还是许多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裕固族、锡伯族、羌族、僳僳族,纳西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仡佬族、壮族、京族、黎族都把春节作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来过,可见春节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当然,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春节习俗。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一般从腊月办年货、掸尘、送灶君、挂年画、贴春联开始,经除夕吃团圆饭,俗称&年夜饭&,守岁到正月初一过春节形成高潮。春节期间主要活动是&拜年&。长辈给后辈若干&压岁钱&,男女老少均穿新衣,盛装打扮。节日期间开展多种文娱体育活动。节日禁忌特多,如不能扫地,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不要女人下厨,多为讨彩求吉。
  土家族春节
  土家族春节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过,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称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烯起一根大柴,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土家人要吃象征吉祥如意,富富有余(鱼)的&红曲鱼&和大锅烩菜(或称合菜)。正月初举行古老的&摆手舞&会。&摆手舞&又称&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着绚丽多彩的&西兰卡普&(锦被),打着绣龙凤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唢呐、牛角等乐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诗歌,舞姿古朴,曲雅,优美,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形象鲜明,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参加者达万人之多,场面盛大。此外,耍龙灯,耍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为欢乐的土家人带来无限情趣。
  苗族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白族抢头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抢头水&的佳节。夜幕降临的时候,姑娘小伙子个个忙着梳妆打扮。他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手上拎着一串鞭炮,肩上挑着一担水桶,笑逐颜开地行进在村头巷尾,来到水井边。到了午夜零时,只听鞭炮齐鸣,只见大家争先恐后的&抢头水&。每家每户把&抢&来的&头水&挑回家去后,便用它赶做汤丸、面条等食物,煮好后装在碗里或盘里,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户送到老年人手里,祝贺老人新年快乐,幸福健康。老人收下礼物后,在还碗盘时,在碗盘中放几分钱,以示压岁。祝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美好幸福&&&抢头水&活动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敬老爱幼的民族传统。
  畲族做大年
  除夕,畲族又称&做大年&。是日,家家户户打扫干净房屋,贴新对联,粮仓及坛坛罐罐,刷上红纸封条,以祝仓盈库满人寿年丰。畲家还蒸制&黄米果&又称&黄金糍&。当夜&吃隔岁&时吃去部分黄米果,余者藏入谷柜,至正月十五再取出食用,称&隔岁有余&,黄米果可吃至三月清明。厨房炊煮结束,要挑1根碗口粗的楮木放入灶里燃烧,并用炭火掩住,留作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隔年猪(楮)&,或称&隔年火神&。除夕夜,小孩环坐炉火旁&守岁&,长辈教他们唱祖公歌。
  布朗族春节期间的活动
  布朗族在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毛南族放鸟节
  春节将到,毛南族家家户户都上山采集蒲叶回来。除夕这天,他们用菖蒲叶精心地编织&百鸟&、给&百鸟&的空腹灌上香糯,有的拌饭豆或加上芝麻馅,煮好后,用一根甘蔗把&百鸟&的麻绳子提耳串起来。挂在堂屋正中香火堂前,看上去滚肥大肚儿的鹦鹉,有细头长尾的山鸡、有非常灵俐的燕子,有长颈秃尾的鸬鹚多等。&百鸟&一直摆到元宵节,这叫&槽鸟&。元宵节早上,主妇把&百鸟&和棕子取下来,再放锅里煮,晚上用&百鸟&当饭,这就是&放鸟飞&。这个祭祀活动有个传说,元宵节&放鸟飞&是从小鸟姑娘那里传下来的。
  仡佬族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过年期间,仡佬族的村村寨寨普遍开展文体活动。传统的活动内容主要是打磨磨秋、打鸡和打篾鸡蛋。
  鄂伦春族春节
  鄂伦春人的节庆不多,主要有一年或三年举行的氏族集会、萨满每年春季的祭神仪式和春节。鄂伦春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过春节无从考究,但从对春节的重视和同其他民族相似的习惯来看,过春节应该是清代以后受满、汉等民族的影响才开始的。届时家家户户准备年货,打扫房舍,缝制新衣,除夕之夜吃团圆饭,点象征兴旺的篝火,守岁。大年初一吃饺子,放鞭炮,给长辈磕头拜年,全家拜&白纳恰&(山神)、太阳神,大家串门拜年时要拜主人家的火神等。正月十六有抹黑脸的习俗,据说抹上黑脸能驱赶邪气和鬼怪,一年里平平安安,也叫抹黑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在的鄂伦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过中秋节、端午节、新年等节日。
  布依族大年节
  布依族大年节,据方志记载,说布依族皆&以十一月为岁首&。其时应在这月为是,但现在已统一并入春节,辛劳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过就开始为年节做准备。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逢制新衣。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并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替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于人间。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贴,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六畜兴旺&等,以示人们对幸福签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除夕以丰盛酒菜敬供祖先,燃放爆竹,合家守夜直到鸡鸣。正月初一天刚亮,姑娘们都争挑第一担水回家,名曰&聪明水&;男孩则争先到土地庙旁,用绳子牵来小块石头放在畜圈之中,意为&六畜兴旺&。大年期间,青年们相邀外出&榔梢&;中老年人则彼此拜年祝贺,一同饮酒为乐。初九那天叫&上九&;按当地风俗,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祖宗,然后将生鸡、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有些布依族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还要正月三十校&小年&。在此期间,有的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有赛马、掷石、铜鼓、唢呐、歌舞、篮球等等比赛,参加者多达数万人。镇宁扁担山一带的&玩龙&活动,意在祈求龙神保佑来年农事丰收,百事吉利。
  达斡尔族阿涅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小年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在达斡尔人的节日中,以春节最为隆重。春节,达斡尔人称为&阿涅&,是一岁之首。除夕,他们称为&布通&,是迎春最为忙碌的一天,从清晨起妇女清扫室内,张贴年画和对联,男子清扫庭院,在大门外正门处堆积于牛马粪堆,以备除夕之夜的烟火。
  除夕晚餐以手把肉为主,并备各种野味配制的酒菜。傍晚,长者亲手点燃烟火,把大块熟肉、水饺、糕点抛进火堆中,以求在新的一年时人畜安康、五谷丰民。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烟火使整个屯落笼罩在暮霭中,充满象征和睦吉祥的节日气氛。他们认为烟火愈旺,点燃时间愈长,愈是象征着迎来的是兴旺之年。
  在除夕的傍晚,还要给天神、地神、北斗星和各家祭的诸神点香磕头,供祭各种糕点和酒,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保佑他们吉祥安康。
  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峰,人们争先早起早餐。天刚亮,拜年的男子开始出动,同一莫昆或家族的人以长辈为首,按辈分和年龄高低的顺序到各家进行团拜,男孩们尾随团拜队伍,以抢吃各家赏给的糖果为乐。初二初三,是妇女拜年和到外屯走访娘亲和姻亲的日子。
  春节时正是达翰尔人农猎牧业生产的闲季,也是人们举行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的难得机会。男子举行曲棍球赛,颈力赛和赛马等体育活动。到了傍晚,中青年女子聚在一起跳&鲁日格勒&舞。春节期间,是民间艺人最忙碌的时候,应邀到各家说唱&乌春&或讲故事是他们不容推辞的义务,届时从几岁的儿童到满头白发的老人都围坐在一起,欣赏本民族传统的说唱艺术。
  这种节日活动一直延续到元宵节。
  鄂温克族阿涅(春节)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有阿涅(春节)、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抹黑灰日)、二月初二、罕希(清明)、五月初五、祭火日(腊月二十三)、瑟宾节等。在这些节日里要祭神、祭祖,有着吉庆、祥和、祝福的意味,还要改善饮食,举行歌舞娱乐活动。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壮族蛙婆节
  赞颂青蛙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粮食丰收。
  朝鲜族元日
  中老年男子进行拔河比赛,青少年到村外放风筝,中老年妇女掷骰,大姑娘小媳妇则跳跳板;村里的&农乐队&,个个头戴花帽,脸罩假面具,身穿五颜六色的衣服,吹吹打打,翩翩起舞。
  黎族&春节&
  &春节&,在黎族地区一般从正月初一过到十五日。届时,各家各户清扫庭院,修整&船形屋&,贴红对联,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门、藤箩、耕牛角等处贴上红纸,以示吉祥。大人们为小孩备鞭炮,买烟花,男女老幼个个穿上新衣服,干干净净,喜气洋洋,一片节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见面相互道贺&恭喜恭喜,年年丰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兴异常,蹦蹦跳跳,他们争着向大人拜贺新年,获得糖果、糕点、粽子和压岁铜钱。大人们整日饮酒对歌,通宵达旦。有的则仍按照传统习惯,从大年初一开始,男人集体狩猎,猎获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傈僳族盍什节
  &企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企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春节。&& 傈僳族身居层峦叠蟑、百川汇流、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当地有茂密的森林和众多的珍禽异兽。傈僳族男子大多具有狩猎本领。傈悍的男子着短在、及股裤,以青布包头,手持弓弯,腰左侧佩砍刀,腰右侧挂箭袋,勤劳勇敢。善采集的傈僳族妇女,上穿右枉大襟短衣,下着多褶长裙,头戴红、白料珠串帽,胸前佩有彩色料珠项圈,十分美丽大方。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聚集在搭有彩门的村寨广场。仪式中最重要的是&射湾&比赛。一般在初一至初三举行。两男一女为领队,一男肩上扛弩弓,包头上斜插一只箭,一男两手举着饰有弯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选手列队通过彩门进入广场,围着旗杆向红白两色旗祭酒,跳集体舞,舞罢开始比赛。油煎粑粑和肉片当靶,射手按顺序比赛,射中&猎物&归己.收获最多的人被喻为&最优秀的射手&。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青年男女,弹着琵琶、四强等乐器高歌,跳一种无伴奏的舞蹈,这种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感强,生动活泼。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乐趣。傈僳族年初一中午,金家围坐吃团圆饭。
  佤族春节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尊重长者是佤族人民的好风尚,初一首先要到长者家拜年,互赠象征团结、和睦的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广场上青年男女跳热烈欢快的圆圈舞,老年妇女排成纵队在古老歌曲声中轻移舞步,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畲族春节
  畲族的时令和节日与汉族一样,以农历计时,二十四节气分段,有鲜明的季节性。而且,由于散居民族的聚落的特点,畲村的岁时风俗既有全民族的普遍性,又有地域和宗族的独特性。春季节日包括春节,二月初二会亲节,三月初三乌饭节。春节即&新年&,俗称&做年&。畲家认为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正年&,俗称&五日年&。有的畲村认为初一至初八为&正年&,俗称&上八日&。但春节活动往往延续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或正月二十日,甚至于月底。元旦交子时,畲家认为新年伊始,户户选出一人,洗净手脸,争先&放头炮&(俗称&开正&)、&开头门&、&点头香&、&汲新水&(俗称&龙头水&),每家以争第一来&接年&。家庭主妇则早起扒开灶堂中的&隔年火种&,堆上透干柴草,不吹不煽,让其自燃,俗称&做热年&。正月初一举行&讲酒会&,老人唱《高皇歌》讲畲族历史。小孩则走入竹林里&摇竹娘&,他们双脚并立在粗壮的毛竹前,扶着绿竹摇动,边摇边唱:&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正月初二为&赶山发铳&日,村中青壮年男子扛土铳带猎狗,上山开铳,报祝猎神。正月初五&开年驾&。广东畲族称为&出年挂&,他们在上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挂&。正月初一至初四忌扫地。正月初五早晨,家长领着子孙,各自操锄头,扫帚,畚箕,从大门口往里扫至内厅。连灶灰,鸡埘,鸭窝,猪舍,牛栏,羊圈都一一清理。
  拉祜族春节
  也叫过年,过年分为大年、小年,拉祜族称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大年是从正月初一至初四共四天,小年是从初九至十一共三天。十二是满年,这天晚上全寨要跳芦笙舞,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圆了,年也过完了,从明天起新进入紧张的劳动生产了。
  纳西族春节
  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
  土族的春节
  土族称春节为&新年&或&新月&。初一清晨四时左右迎神,有的地区是在零时举行迎神仪式。在庭院中点燃一堆麦草火,在宝瓶台上摆上各种馍馍,佛堂里点灯、烧香、放炮,迎接各路神灵回人间。迎神仪式之后,首先给家中的长辈磕头拜年,并依次要给所有的家族长辈拜年。同一家族内拜年,比较简单,只拿一条哈达、一副馍馍、一壶酒就可。有的地方有在家族内集体过年的习惯,每年由一户或两三户主办,家族男女老幼都去参加,由家族长辈祝新年辞,集体向家族神磕头,一起吃饭、喝酒、唱歌,使家族内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初二开始,要给亲戚拜年,儿子媳妇给岳丈拜年,侄子侄媳给姑夫姑母拜年,朋友之间互祝拜年。
  羌族春节
  羌族过春节极为隆重且历时已久。虽春节不是本民族传统节日,但羌族把羌年节的内容移入春节,使其别具特色。正月初一以一寨或相邻几寨为单&坐初一&,早饭后各家自备酒肉、香等到固定的聚会地点会合,共同娱乐、欢宴,枪炮声不断,直至黄昏鸣枪放炮归家。初二开始全寨挨家轮流吃年饭。50年代末后因花费太多而改为只请一部分客。羌族传统科技和工艺美术有其独到之处。羌碉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几千年来独树一帜;溜索、索桥的发明也贡献不小;冶炼和锻打技术已较发达。其他制硝、制硫、制黄烟等技术也名盛一时。羌族数学、历算、天文等知识自成一体,羌医羌药几千年为羌人的健康和世代传承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科技深入羌族地区。羌族现在有了自己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成倍增长,羌族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藏语称&洛萨&,即&新年&之意。从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一般持续一个星期。为隆重起见,人们从藏历十二月初便开始过年的准备工作。家家户户培育青稞苗,摆于佛龛茶几之上,预祝新年粮食丰收。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用酥油和面粉炸果子。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和两个彩色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以示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的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晚上全家吃象征团圆的面团吐巴(类似于饺子)。云南的藏族在个别面团吐巴里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每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吐巴,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大年初一,全家人早早起床,先精心梳洗打扮,然后点燃供灯祭祀神灵。接着大家按长幼次序排位坐定,长者端来五谷斗,每人抓几粒,向空中抛去,表示敬神,尔后每人再抓一点送入口中。长者依次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祝&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大家吃麦片吐巴和酥油拌的人参果,互相敬酒祝贺。在有些藏区,初一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种放有红糖和奶汁的青稞酒,名为&关滇&。
  按藏族传统习惯,初一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才相互拜贺,共庆新年。藏历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普米族大过年
  普米族大过年:普米族的春节过三天至半个月,在宁蒗以腊月初十为岁首,而兰坪和雄西普米族则在正月过春节。兰坪一带有杀牛、猪宴亲的习俗,无论来客多少,总要馈赠每人一份火烤时肉和一碗骨头汤,以示&亲如骨肉&、&情同手足&之意。腊月三十晚上,由男家长主祭&门神&,以敬&锅桩&,然后全家老小围绕火塘,吃团圆年饭,并以三个饭团喂狗。大年初一清晨,各家用糯米粑粑、猪肉、香菜、清酒、水果等供品祭锅桩,并派人至深山密林祭龙潭;其间的祷念词,提及氏族内各家祖先亡灵和自家三代列祖,以及各路名山大川的名字、表示新年祈丰收,接祖先驱鬼邪。 春节期间,普米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各家带去丰盛的菜肴食品,有酒、肉、糌粑、灌肠、猪腿、猪肝、猪心、猪腰、大米饭团等。饭团必须做得大大的,预示来年牲畜个个长得硕大肥美。青年男女举行赛马、打靶、赛跑、捉飞鸟、摔跤、踢毽子、打秋千等多种娱乐活动。
  保安族大年初一
  保安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他们的大小节日在渊源上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按传统习惯,保安族最主要的节日和纪念日有三个,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其他节日还有&阿舒拉日&、&登霄节&、&拜拉特夜&和&盖德尔夜&等。另外,保安族人民也过&春节&(俗称&大年初一&)。
  && 裕固族春节
  春节是裕固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节前有祭祖守岁活动。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主要有抓肉、炸油果、馓子、酥油奶茶等。年三十守岁,正月初一早早起床,意为人勤春早。按习惯,年轻人和晚辈要手捧清水,洒向帐篷、棚圈,表示清洁吉祥。吃过年饺子后,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赠送礼物。送礼时,先将礼品装在精美的袋子里,上面用一块四方白布对角折叠成三角形封盖,类似哈达,表示吉祥如意。晚上帐篷内灯火辉煌,举杯饮唱,通宵达旦。
从初一到十五为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多举办酥油灯花展,僧人头戴牛头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护法)舞,边跳边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
  独龙族卡雀哇节
  独龙族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要数与其氏族制度密切相关的古老的&卡雀哇&节祭祀。独龙江孔当以上的独龙族有过&卡雀哇&节的习俗,孔当以下的独龙族据笔者调查从来没有过&卡雀哇&节的习惯。
过&卡雀哇&节的时间一般都在头年的腊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节期一般三天。第一天各家在各自的家庭中备办酒肉膳食等用品,年轻人聚集起来到各家轮流跳舞祝贺。第二天早上前往本氏族的固定祭场进行祭献,以求来年安康顺利。祭场一般都设在村寨背后树木茂盛而又比较平坦的地方,在此每个家庭都垒起一堆石头为祭神坛,间或也有架起松树枝木架代替的。整个氏族在当地有多少个家族,就有多少个石堆祭神坛,石堆一路横队的排展开来,基本上在同一条直线上。各个家族都前往本家族的祭坛前献祭,将供品摆在石堆垒成的祭台上,念诵祭辞,以祈祷来年丰登安康。届时还举行射弩弓、跳舞活动。然后,将各家族带来的祭献物集中在一起聚餐共食。这种定期的祭祀活动具有明显的增强氏族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社会功能。
  门巴族新年
  门巴族新年。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门巴族喜庆的日子。新年节庆期间,全村在宽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种叫作&错木&的门巴戏剧。
  传昭大法会
  传昭大法会藏语称&莫朗钦茂&,即&大愿法会&。每年的正月初三、初四日至十五日,拉萨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到市内,一切权力归哲蚌寺的铁棒僧人接管。公元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在拉萨城内举行了一次宝物敬佛活动,即发愿祈祷大法会。宗喀巴圆寂后曾中断十九年,到二世达赖更敦嘉措时期开始恢复举行。
  侗族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热闹的节日。
  怒族祭山林
  柔若人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珞巴族莫朗
  在自称为&阿帕塔尼&的珞巴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珞巴语叫作&莫朗&的节日,节期在农历腊月或正月由巫师择定,流行地区是西藏珞渝地区的西巴霞曲地区。届时,全村男青少年排列为一行,身着盛装,在巫师带领下到邻近各村巡游,在路过田野时,巫师撒大米粒,青少年挥舞长刀,敲打铜盘,队尾的一个老头子沿途撒大米粉。在经过即将播种的土地时,举着竹制男性生殖器的青年就到地里跳生殖舞。每到一个村子的广场上就唱歌舞蹈,该村群众备酒热情款待。巡游队伍要走遍本部落的所有部落。
这一节日意在预祝丰收。因为人们以为庄稼的繁殖和人的生育是一个道理,所以在地里跳生殖舞。在一些珞巴族地区,仍能看到自家房屋旁树立有许多个用木桩做成的男性生殖器,为的是祈求人丁兴旺。
我国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生殖崇拜,现在在一些南方民族节日中仍能看到这种遗存,我们只要了解生育的重要性,就可以理解生殖崇拜的起因。
  壮族药王节
  壮族药王节,也称药师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五举行。这一天不少地方举办药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出售和购买草药。
  (编辑:张世辉)[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绍兴过年习俗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