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写的自由在高处中守住良心的一厘米示意图主权的框架结构及行文思路分析

自由在高处 : 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_熊培云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
自序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第三部分:演讲与独自附录后记
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许多人热衷于讨论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其实,不唯国家有主权,每一位国民也有主权。而且,个体主权之是否沦陷,更是人人最要面对的精神事件。那一刻,像过往与将来的所有光荣时刻,良知被人类奉若神明。而人类之所以高贵,正在于人的身上附着了这种神性的良知。如亨利?梭罗所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的身体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琢凿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和尊神的。”中国人不也常说“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么?不管是“神知”,还是“己知”,背后都关乎神性。前者是他律之神,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后者是自律之神,人因有良知而自律,而超越罪恶的樊篱。一旦丢掉了良知,人类神性的庙宇也就坍塌了。人类所能看到的,便只有猥琐的世相与一望无际的残酷。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国家,谁能带领好自己,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当一个人因不分善恶、唯命是从而导致自己主权沦陷,这样“亡国奴”式的人生是不是才更可怕,更无希望?在此意义上,所谓良心发现,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救亡图存”?最常见的情形是,人们敏锐于拥有“对物的主权”,而无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成为彻头彻尾的沦陷区,就像汉娜?施密特,电影里的纳粹女看守。法庭上的汉娜完全是汉娜?阿伦特笔下的艾希曼,优雅、温顺,而且理直气壮。在那里,刽子手被还原成一位普通的德国市民,忠于职守,对上级以及既有法令无条件服从。当法官质问她为什么只为不出乱子而宁愿让三百人活活烧死时,汉娜反问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法官一时无言以对。相信这也是人们最怕面对的问题。体制、环境、“大家都这样做”等等就像是隐身衣,许多作恶的人都曾经穿过,而且还要为将来备用。至于“对己的主权”,则包括个体的身体自治(行动自由)与精神自治(思想自由)。所谓个体主权无外乎两种:一是“对物”;二是“对己”。一定条件下,无论“对物”,还是“对己”,两种主权都具有某种可让渡性:通过谈判你可以变卖房产,替人工作、听人差遣,甚至接受有关思想与行为的培训等等。但是,没人希望自己因此变成奴隶,既失去了“对物的主权”,也失去了“对己的主权”,成了“大公无私”时代里一无所有的“新人”。年少时爱看《加里森敢死队》,如今只记住其中一个镜头:盟军战士逃跑时,一位德军士兵开枪射击,可是怎么扣不动扳机,嘴里还嘟囔着,“什么老爷枪!”二十年后想起这个细节仍然忍俊不禁。我真希望那个手忙脚乱的德国兵是在“蓄意不谋杀”,正管理着他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呢!为了克服阿伦特笔下的“平庸之恶”,抵御随时可能发生的权力之祸,尤其在经历了极权主义盛行的二十世纪之后,各国已经越来越注重对其国民抵抗权的保护。这既是一种法律上的救济、政治道德上的分权,也是一种良心上的共治。具体到今日中国,现行《公务员法》第54条不也规定公务员有抵抗上级的权利么?只可惜有人于法不顾,以为可以尽享良心沦陷之红利,且永远不受责罚。而这一切,也正是网民穷追暴力拆迁、跨省追捕等恶性事件之原因所在。从汉娜?施密特到因格?亨里奇,体制内的作恶者莫不把体制与命令当作其替罪的借口,为自己主权沦陷、良心失守卸责。然而,即使是在黑暗年代,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不是么?在修砌柏林墙的第一天便有东德卫兵直接逃到西柏林,而柏林墙,方生方死,正是从那一天开始了它持续几十年的坍塌。至于汉娜为什么还是被判终身监禁,影片未完全展开,答案在德国的另一场真实的审判中。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审判。在柏林墙倒塌前,27岁的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20岁。几十年间,在这堵“隔离人民的墙”下面,先后有300位东德逃亡者被射杀。你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卫兵。亨里奇案作为“最高良知准则”的案例早已广为传扬。“抬高一厘米”,是人类面对恶政时不忘抵抗与自救,是“人类良心的一刹那”。这一厘米,是让人类海阔天空的一厘米,也是个体超拔于体制之上的一厘米,是见证人类具有神性的一厘米。和上面这位可怜的女人一样,亨里奇的律师也辩称这些卫兵仅仅是为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不这么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被判处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对物的主权”,十八世纪的欧美贤良已有精彩论述。如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有关物权的至理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美国政治活动家詹姆斯?奥蒂斯反对政府的任意搜查令时的慷慨激昂——“一个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只要他安分守己,他在城堡里就应当受到像王子一样的保护”。努力加载中...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山居闲眺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作者:罗进近 日期: 14:10:00
《自由在高处》一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本书自序,介绍了作者为何要写作,“让文字收藏我的生命和我想要的世界,也许才是我写作的最大目的吧”。作者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自己写作的原因,真挚不做作,诚恳而动人心。生命不息,思考不止,作者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思想,正如他相信自己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写评论首先是一种思考与表达方式,久而久之甚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状态。作者就是在这种生活方式的指引下,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创造。
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以及演讲与独白。面包与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而玫瑰代表较高的生活质量。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并且,我们不能因为失去面包而认为不必再追求玫瑰,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没有面包就要寻找面包,以积极的心态去找寻面包,而不是失望甚至一味地绝望。作者通过《国家与玫瑰》,《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等几章内容,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是可以选择的,无论大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每个生活在大环境中的个体还可以自由选择,选择积极的面对生活,你还是自由的。没有了面包可以创造面包抑或是精神面包。《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洛克如何理解超女》等几章,则又紧密与转型期的中国相联系,指出中国要建立一个可期成长的开放社会,而开放战胜封闭将是中国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自己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能做出合乎自己需求的趋利避害的选择才能真正证明这个社会的自由性、开放性。
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则是本书的方向和重点。在一个国家,国家整体是自由的未必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而如果每个个体自由了,意味着整个国家自由了。这里举例了几种不同的自由。《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讲述了如果规定或者上级的命令有不足之处,我们有自由去否决它,违抗它,那是良心的自由。能用语言教化,为何一定要开枪?当法律和良知冲突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规定是死的,但事情本身是有可调节性的,每个人都有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处理事情的权利,未来,希望机制更加灵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是什么单位》,人是时间的单位,应该忠诚于自己一生的光阴,时间是人一生的资本。而怎样利用这样一段时间取决于个体自身了。当今社会,有些人的一生不断地在奋斗,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而有些人却虚度光阴,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时间是我们自己的,应该不断创造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条件即逆境》,金鱼想要一个不用自己寻找食物的环境却被困在金鱼缸里;人类想要过快捷方便的生活,发明了汽车,却要给汽车加油……如此种种,当我们以为获得了某种条件,却恰恰被这种条件束缚了。《杀鸡儆猴》中猴以一种与自己无关的看客心态观赏鸡被杀戮,这对猴来说是一种讽刺,既被与“被示众执法者“归为一类,已经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却还为同伴的落难而叫好,由此可以联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里看客的心态,一种不健康心态,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侵犯人权的秩序宣示,与自由背道而驰。假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秩序的慌乱,这时候,需要自救,如果每个人都学会自救了,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还远吗?
第三部分则是记录了作者去各地的演讲,更为直观地讲述他的观点,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作者解释了为什么自由是在高处,自由是要有时候需要追求,它在高处而不在眼前,如果你愿意去寻找,你就能找到。
最后是附录和后记。附录记录的是胡适写的易卜生主义。后记则讲述了出版这本书的曲折过程以及再次强调了这一生都是热爱自由的,同时以一种幽默的语气结束了这本书的撰写。
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四个字:创造自由。自由属于每个人,每一次的选择就是自由的具体应用,你不能决定太阳每天几点升起,但你可以决定几点起床。“只有在创造中才有自由。”尼采所阐释的创造,既不是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基础上的创造,也不是人们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改造世界所进行的创造。然而,尼采把人的主观性夸大了,人的自由是要体现在创造活动中,创造过程当然也要涉及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创造自由应该从一种理性、科学的角度出发。创造不是一味地否决外在条件而固执地自己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如果是这样,其本质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自由有时候并不是唾手可得,并非先天条件可以让你充分自由,这个时候,听听心底的呼喊,渴望自由的心是永远关不住的,你需要自己创造。当今社会有一个重大的矛盾可以作为反面例子,即未能调和的社会矛盾演化成了社会报复。就如书中提到的艾氏9.11事件,给了我心灵上的重大一击。社会的动荡不安归根到底是社会矛盾的深化,各种对社会的不满越演越烈,潜伏的这种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毒瘤。然而,简单的对这些对社会做出报复行为来的人施以刑罚甚至是处死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反而导致更多的打击报复,没完没了。只有正视每个人的权利与苦难,平息他们心底的酸楚和无助,给予希望,才能真正医治社会的苦痛。如今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剧是社会矛盾越演越烈的根本原因。底层人民群众不能受到跟上层人民群众的同等待遇,甚至生活都缺少保障以后,他们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伤害的却还是同样无辜的百姓。转型期的中国,怎样做才能缓和社会矛盾,从根本上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呢,这是国家和政府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固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却没有做到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每一个人要学会自己创造自由,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国家要给百姓创造一个能创造自由的外在环境。
说到创造自由,我想到了最近很流行的DIY。所谓DIY即Do&it&yourself,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动手做,但这个词的真谛不仅在于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在于一种独立思考、自由想象的过程,以及如何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空间。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应该大力普及,这也是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口号会被提出了,科技的背后就是创造,所以国家鼓励创新性思维。为了使这种自由发挥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奖励,我想提出几点建议,有关科技创新部门可以专门设立奖项鼓励这种DIY的成果,设置百姓奖励,还可以建立网站展示并且拍卖这些实践成果,让这些智慧的花朵在整个人群中热烈绽放,并且繁衍不断。
谈到奖励,又不免衍生出奖励的另一面,即消极的一面:积极控制。社会控制可以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积极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奖励控制是一种积极控制,虽然对我们的社会秩序有稳定作用,但从自由的角度来说,为了奖学金或者是爸妈的奖励而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无疑是人性的自我束缚,从这一点来说,又与自由相违背了。“自由就是自由,并非摆脱了什么就是自由。”自由没有目的,唱歌是因为爱唱歌,而不是为了出名、挣钱,单纯的处于对唱歌的热爱,这种热爱就是自由。这个社会,不缺乏各行各业的人才,但真正把某个领域做到一个巅峰的,必定是出于对这件事情的深沉的爱。不建立在自由之上的所谓的梦想就是虚无的,是一种被自己潜意识里定义为梦想的梦想,自由就是这么不可言喻却理所当然,并能在某些事上发挥出最佳效果。
另外一个在民众中间可谓是热门话题的就是爱国主义者的“各种不满”,他们视对国外文化的“遵从”为眼中钉肉中刺,而这种遵从仅仅是体现在电影小说里,又或者,本质上是虚无缥缈的。例如电影中有的一两个关于对日本士兵的“顺从”,就引来一群“爱国愤青”的痛骂,认为其有辱国家尊严。诚然,对外国,尤其是日本那种关系一直与中国很微妙的国家而言,我们应该保持应有的距离,当然也要有应有的尊重。但是在文化开放,经济开放的这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尊严并不是固步自封,守好自己的“贞洁”城堡,而是学会尊重,尊重个体的成长与选择。电影、小说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怎么能够因为要守住文化的贞洁而去否定另一种文化呢,这本身就是不自由的,而维护国家尊严,就应该把自由还给祖国的每一个人民。文化的自由其实应该和国家意识形态划清界限,一个是文化界,一个是政治界,为什么一定要把本来没有根本联系的两者混为一谈呢,若真是这样,中国怎样才能做到大发展,就永远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守着自己所谓的“爱国主义”原地踏步吗?但还好,中国的导演还是有大视野的,不被“文化冲突”阻挠,应有的距离还是得有,但是艺术的发展是无国界的。
《自由在高处》带给我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自己原本陈旧的观点渐渐暴露出它的不足,这是一本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带你走出思想束缚的指南,是一本能读到心坎里的书。
&&&&&&&&&&&&&&&&&&&&&&&&&&&&&&&&&&&&&&&
发表评论:自由在高处 - 熊培云 - 小说在线阅读 - 努努书坊
---- ------------------------------------
&位置:>>文章内容
自由在高处
作者:熊培云 发布时间:
内容简介: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 &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
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
第三部分:演讲与独自
& 下一篇: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本站作品收集整理自网络, 版权归属拥有者全权所有, 如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厘米的阳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