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编曲填词教程电子琴自学教程零基础

当前位置: >>
编曲软件无需乐理自学篇
编曲软件无需乐理自学篇
HAO简单编曲软件 (百度搜索可以找到官网)
  HAO简单编曲是TZY科技运用众多音频处理技术在音频处理上的全新力作!其功能要点如下:
  1、通过唱歌就可以自动配出很好的伴奏 无限制式多格式录音:可以对来自麦克风、系统等众多设备的声音进行实时的录制,支持多设备选择性录音.
  2、伴奏的音色乐器风格都可
以调整 通过混录功能,您可以制作出音乐风格不同的轻快歌曲或类似迪斯科类型的快速歌曲,也可以是更轻柔的背景歌曲!
  3、自动生成前奏间奏尾奏加配旋律,或增大原音乐音量,同时还允许将其和其他音乐进行混音处理,并允许保存为WAV/WMA/MP3等众多流行格式。
  4、导出各种格式音乐比如MIDI、WAV、MP3等,也可以单独导出伴奏,也可以和人声一起导出。
  HAO简单编曲软件,顾名思义,就是不会乐理的音乐爱好者都很容易上手。HAO简单编曲包含1G视频教程 告诉你如何用电脑做一首完整的歌曲,并让你彻底掌握。不需要你学习乐理,不需要你学习乐器,你只需要一部电脑和一个电脑话筒足以,录音编曲缩混等功能等到您的灵感发挥!
首先是的&乐理' 我想这个词对于搞音乐的在熟悉不过了 通俗也就是1 2 3 4 5 6 7 呵呵~ 但是就是这7个阿拉伯数字可以化为美丽的旋律,也同样是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好多人都不感接近. 因为大家一看到 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属七和弦...等等.. 就看不下去了,我刚开始也一样,所以奉劝一些朋友不要过急的学习一些 音乐理论深层的东西,还是从最基本的 音阶音程 ..开始..因为只有基础牢固了 以后做东西才能运用自如,说了大家可能不太信,我的 &乐理'是我在网上查阅资料自己学的(看过我前面帖子的朋友应该知道 在农村的学校根本没有正规音乐课的概念)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你的悟性好所以才学会了,事实真的不是这个样子.音乐理论这东西除了悟性 更大的是一些是需要花时间掌握的东西. 最起码达到每天学一个新的知识点.复习一个学过的知识点.. 最好有一个发音的乐器配合学习(如果没钱买一个儿童用的25键电子琴也可以..市场零售价35...呵呵)这样可以把一些音阶记得的牢固一些,最好有一把吉他(一个老百姓最能消费的起的乐器) 这也是我马上要说的第二个重点
&掌握一门乐器' 前面提到了每天学习一个新的音乐理论知识点,那当你学完了今天的东西要学会运用..比如你今天学会了 音阶的基本构成那就在琴上弹一下也顺便把音唱出来 这样一来可以练习听音,二来可以更实际的体会出一些理论的含义.. 最好把每天定个计划的学习,不要盲目也不要黑瞎子掰苞米..基本上每天那出2-3个小时就足以够用.. 乐器方面我建议 学吉他不是因为它最简单.. 而是因为它上手比较快一些 ,(在论坛里经常会有人问..不会乐器可以做音乐吗?..汗..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可以是可以,但的确是一大遗憾,因为经常运用乐器的人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更好一些,相对灵感也会更多一些)所以说踏踏实实的学习吧!@当然几个月的时间不可能把乐器玩的一个什么程度,但是通过先前对&乐理'的学习也就可以更好的配合吉他&和弦'的了解.所以最基本的吉他&和弦'排列特点自然而然的就会了.可能有些朋友会问 我是了解了吉他和弦特点以及相关的&乐理&知识但是我乐器水平录东西还差的太远..呵呵(和我一样)!!好在目前音频插件功能的强大(比如一些虚拟乐器插件)不要求你有多高的现实演奏技巧,只需调用出已经存在虚拟插件里现成的&和弦& 你所要做的是更好的把这个和弦排列就是了(当然这离不了我之前我所说的学习最基本的&乐理&和乐器(吉他)的和弦特点..) 为了半年时间可以达到简单编曲这个愿望. 目前只能先这样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插件的强大放松了对乐器的学习..一个好的音乐人都能很熟练的掌握一两种真实乐器..
最后就要&实践'了..说的在多 不做也是白扯.. (过去有好多朋友加我好友说:我是个MIDI爱好者然后..就问我什么是MIDI?...谁遇到谁都晕@@而且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所以无论是 艺术也好技术也罢要想玩好在基础上多下点工夫吧!!) 多用点心看 不会浪费你很多时间,而且关于这样的文章网上已经铺天盖地了.. 好了,几个月的基础学习与了解已经过去后 现在我们就来尝试做一首歌的简单编曲配器吧!! 第一要做的是把你嘴里哼哼的那首马上就要红遍大江南北的歌用音符记录下来吧!(基本乐理)然后
根据这个谱子找出吉他的和弦(掌握一门乐器,和弦的基本特点) 这个其实如果你学了就知道 不是很难.. 然后,打开你的音频软件录上一段简单的节奏型(鼓) 学习了前面 &乐理'里面的节奏类型 这个你就明白了!! 如果你的吉他演奏水平还不行的话 叫虚拟乐器帮忙吧! 把你前面找出的吉他和弦 用虚拟乐器来帮你演奏记录下来... 最后在加上一些常用的效果.. 背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声音来丰富一下!! 混缩.. 听听吧!!!!虽然这东西在 一些人眼力和垃圾没什么两样 无法如耳但是对于一些刚起步的人来说可以做出自己的伴奏还是有一些成就感的!!! 在说这仅仅是个开始... 什么都需要过程 (其实有了良好的基础,还有对和弦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其他的乐器演奏特点就会慢慢的熟悉了,音乐的东西都是相通的) 以上所说的6个月达到简单编曲只是一个&概念'.. 可能达到我所说的这个你用四个月就可以完成..也可能你1年也完成不了...这就看你怎么去做了上面说的也是我自己前期的一些学习经历和大家分享!! 其实本文的 技术含量并不是很多.. 目的只是想给予一些想学而又没有信心去学编曲的菜鸟们一些方法和鼓励!!如果你爱音乐,不要把时间在浪费在 &音乐大门' 门口徘徊中... 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 无奈与埋怨声中&我怎么就不会啊? 等等..' 从现在开始去书店买一本&基本乐理'抓紧学习吧! ! 本文经不起较真儿,也越过抄做的嫌疑,只是想为那些基础薄弱的音乐爱好者尽一点微薄之力! 希望有所帮助...
节奏与风格:节奏是指乐曲体裁的运动规律,风格是乐曲体裁。配器时先要理解风格,然后设计相吻合的节奏。选择适当的节奏与风格是配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作好这一点必须要了解和积累许多节奏型和风格表现。首先要掌握各种流行音乐的流行节奏和风格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变和创新。
1、波尔卡--波尔卡节奏是2/4,4/4的固定性节奏型。用于轻快、跳跃、诙谐、风趣的音乐中。它的节奏特点是每拍都有强弱。2/4为例,|强弱强弱|。在我们所熟悉的音乐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节奏型和风格的作品。如,铃儿响叮当,步步高。。。乐队演奏或MIDI编配中必须要贝司和底鼓的节奏要统一。军鼓和吉他、电钢等节奏一致。注意要短促的跳跃式的编配,不要拖泥带水。
2、华尔兹--即圆舞曲,是3/4的节奏型。构成强弱弱。慢三拍子的曲很抒情和舒展;快三则比较轻快、热烈、活泼、兴奋。配器时同样注意鼓和贝司的重音节奏的统一。快三底鼓有时在次弱拍上加8分音值,慢三的内声部节奏乐器(吉他、电钢琴等)经常用8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节奏。上回讲过6/8在2/4中的演奏方法。但在整个乐曲是6/8的复合节奏时要用华尔兹风格的节奏演奏。即每小节重复3/4的节奏就可以了。当然要8分音符记谱。
3、摇滚--呵呵,大家非常熟悉呀!摇滚一般以4/4为基本节拍。节奏是基本固定的。与常规节奏不同,以第2拍和第4拍为重音,即弱强弱强。由于重音颠倒,所以有摇晃不定继续滚动向前推进的感觉。但在实际创作和配器中往往有多变的节奏型,比如加上8分或16分音符的底鼓和贝司,贝司的流线性色彩,内声部的8分、16分音符的节奏或色彩和声节奏等。但注意的是反拍的重音节奏规律不能改变。摇滚也有快慢速度的节奏,慢节奏经常加些花(过度音或过度节奏音型)作为节拍中的过度。此部分比较复杂,需要谱例和音响听例才能完整的讲解清楚。大家可以结合理论自己找找熟悉的摇滚歌曲或乐曲学习一下。
4、摇摆--摇摆在上世纪70年代风靡全球,摇摆和摇滚的基本节奏型差不多,都有共性是反拍为重音,但摇摆的节奏比较固定,不象摇滚节奏变化多。摇摆的每拍都强调重音,但反拍更强调一些。底鼓和贝司每拍都要演奏。内声部节奏乐器在2、4拍上加强了重音。犹如瘸子走路,一重一轻,轻的脚先迈出了。哈哈。绝无攻击残疾之意。摇摆分为软摇摆和硬摇摆,节奏特点是内声部节奏乐器在2拍和4拍上始终8分附点音符贯穿全曲,大家听听李谷一唱的乡恋还有阿里巴巴等歌曲。呵呵,迪斯科出现之前人们都跳摇摆来宣泄压抑和寻求兴奋和刺激的。
5、迪斯科--迪斯科和摇摆是哥俩。迪斯科比摇摆长的帅又年轻,所以人们对迪斯科比较喜欢。它与摇摆不同的是2、4拍加强了重音,内声部更加开放的演奏,低音贝司加了分拍音值的音符,每拍中8度重金属贝司的运用使音乐更加疯狂和刺激。想必大家不用结合音响听辩,脑子里已经节奏固定住了吧。
6、探戈--4/4的探戈节奏也比较固定。是舞曲节奏,带有某种绅士风度,潇洒大方,热情奔放。奴隶时代是拉美白人统治者的聚会舞蹈乐曲。绅士必须要会跳探戈才能博得MM们的欢欣,所以在那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中比较时尚和流行。它的节奏基本固定在2-3钟。1个是前3拍为4分音值,4拍为2个8分音值的反复的节奏型。另一种节奏型是1拍和2拍加大附点或切分节奏,3、4拍为4分音值拍。|附点34|切分34|每两小节作为一个单位反复进行。中国的探戈歌曲也很多。艺术歌曲或流行音乐里都有。听听酒醉的探戈,这里都有这两种节奏型。
7、伦巴--伦巴的特点是重音在1拍、2拍的后半拍和4拍上,形成晃动的感觉。非常活泼、轻松。是非洲民间舞蹈节奏,中国新疆舞蹈音乐节奏也很多伦巴节奏。达板城的姑娘,就是伦巴节奏。运用的时候底鼓和贝司统一,内声部节奏乐器和军鼓统一,小打类的鼓击,如棒子,沙锤等以8分和16分音符短促的运用来加色彩。对伦巴的节奏型我研究的不够很好,所以在这里只能讲这些。
以上是常规流行音乐的风格与节奏,我们在创作和配器的时候要结合这些合理的应用和不断的研究改进。流行歌曲没有自己的固定的风格和节奏型,都是以上面这些风格和节奏的基础上再创作得来的流行音乐。所以了解上面这些,足可以配器编曲中运用自如了。还有很多音乐风格和节奏型,比如,布鲁司,爵士,恰恰等。这方面的知识大家自己找相关书籍看看吧。
收集的作曲理论
谈作曲之动机与方法
  
  
   困扰人的不是你从哪里开始写,也不是你记不记流水帐,甚至旋律的逻辑性也不成其问题,这些多是技术问题,迟早学得会,只要你想学。
   困扰我们的是创作主题与动机。
  
   创作主题也和歌词一样,要靠意象来引导,只是旋律的主题更难以琢磨,速度、节奏、调性、旋律进行方向都将影响主题的表达,可是仍然有某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东西在影响旋律的主题表达。说到底,旋律是从心里面出来的,其心理力量是神秘的,迄今无法用科学的方式解释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力,为什么我们听到那些声音会愉快、会悲伤、会兴奋?什么样的旋律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能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书上也常说到,但都说得不太系统,只好靠我们自己去听,去领会和把握。莽仔在这里就不仔细谈这个问题了,莽仔至今没看到好的关于音乐主题的资料,有限的经验也十分薄弱,日后莽仔有能力谈了,一定专文论述。如果有哪位网友经验丰富,请一定来指导我们,有资料更好。莽仔手头的一本书比较值得一看,叫《作曲技巧浅谈》,作者秦西炫,人民音乐出版社。
  
  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我们围绕它进行、发展的一段乐句或某个旋法,它常常是我们写下的第一个乐句,然后通过它来展开。动机是主题的最初形态。
   下面我们就论述有关动机的问题。
   动机是创作的关键,是我们切入旋律的起点。当主题方向确定了,寻找适合表现主题的动机变得如此重要,它完全可以左右一首歌的成功与否。
  
   找不到良好的动机,或是动机不鲜明,发展出的旋律将是什么情形,真是很难预料。而好的动机无疑为发展旋律铺垫了坚实的根基。我手头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我一直认为陈慧娴的《千千阕歌》(日本人的曲子)和车继铃的《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可在网络上找到下载)有血缘关系。它们的主要动机都是56123,这一优秀的动机发展出的两首歌都十分成功,并且主题鲜明。
   动机从哪里来?
  
   我所知道的最为可笑的方法是:拿许多小纸片,分别写上1234567(还有升降音符),然后抓阄组合出一段旋法,再往不同的节奏上套,从而得到一段动机。这种做法虽然可能碰到不错的动机,不过其可笑之处是把作曲变成纯机械与技术的过程,整个过程与作者的心灵无关。莽仔至今未曾尝试过,各位有兴趣不妨一试。很早就听说日本人研制出能自动作曲的程序,不过想想就知道,程序的机械运算过程永远达不到完全模仿人复杂心理过程的程度,至少现在看不到这种可能性,所以迄今也没有见到哪里流行完全电脑作的曲子(电脑游戏里的音乐可不是电脑作的,是电脑根据音乐片段组合出来的,好听吗?)
  
   我们知道,艺术是与人的心灵相关的,作者不把自己的心灵感悟呈现到作品中,是不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的。我虽然认为抓阄寻找动机的方法可以一试,但切记不要因此而屏蔽了自己的心灵,使创作变成了制作。
  
   在朦胧诗流行的年代,曾经听说有人把许多词语写在纸片上,也用抓阄的方法组合句子,越他妈看不懂越代表你高,我看现代诗歌的没落和这不无关系,都去搞自己看不懂、别人更看不懂的东西,你不是自绝于人民么?现在诗歌界也在检讨自身的问题,看到了当年的荒唐,荒唐的是那些刊物也推崇这样的作品,助纣为虐,现在想亡羊补牢,恐怕为时晚矣。不过,现在的《诗刊》比九十年代初的可读性高了很多,这是很可喜的变化,这说明诗歌界开始回归到心灵的领域来了。
  
   许多作曲教材中反复推崇另一种创作方式:从别人的作品里拿东西来用。比如为某首描写江南景色风情的词谱曲,那好,从江南小调、民歌里找,找到个感觉不错的曲子,掐头去尾、修修补补,就是自己的了。当年流行西北风的时候,好些歌恐怕就是这么来的,现在的民族歌曲创作人也多是这么做歌(不是作歌),最极端的例子是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全盘端了国内四十年代流行的某首民歌,引起极大争议。
  
   莽仔对这样创作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仍然很机械很技术,甚至不如抓阄的方法。国内作曲界普遍认可这种方法,认为这也是经作者艺术加工的。问题是加工也有个限度,如《好汉歌》几乎全用了别人的东西,却标自己的名字,显然有剽窃的嫌疑。
  
   为民歌填新词属于民歌再创作,既然拿的成分多、加工的成分少,就要老老实实署明原作者,如莽仔填词《毕业分手歌》,原曲是台湾民谣《青蚵嫂》,罗大佑收录在他第二张专辑《家》里(可在罗大佑相关网站下载),罗大佑即老实标明:台湾民谣,而莽仔也注明:罗大佑&台湾民谣。
  
   “拿”的方法最大的问题是,你抄我我抄你,近亲繁殖最后大家长得全一样,这也是国内民歌界路子越走越窄的原因之一,每一首新歌似乎都是听过的,似曾相识,搞不出新意思了,这无疑是民歌界的集体自杀行为。
  
   举个做菜的例子,用鸡做菜,无论你翻什么花样:红烧、焖、炒、炸,一吃就是鸡味儿,但道教素斋中的素烧鸡,是用豆腐做原料的,这就是创新了:有鸡形而无鸡味儿,新意思便在此。如果莽仔拿鱼肉末做成鸡形,烧一道烤鸡,那绝对是创作无疑:前人未有的你有了,你做了,你就是创新。
   “拿”的做法对初学作曲的朋友是一种练习的好方法,各位不妨一试。但若全凭它来创作,恐怕不妥。
   怎样寻找动机?这是困扰所有作曲人的问题。
   莽仔认为,动机要从自己的心灵寻找。
   心灵就象一个盛水的容器,外界的东西象七彩颜料,进入其中混合、沉淀,成为新的东西(你自己的),用的时候去拿就得了。
  
   这其实就是大家说的灵感的迸发过程了,没有灵感的时候你是取不出东西的,强行去写只能写出缺乏灵性的作品,而灵感一旦开启(那时候我们是多么快乐啊!),出自心灵的旋律、动机涌现出来,我们的作品因此而具有生命力。
  
   灵感何时到来?据统计,灵感常在行驶的车船上、在风景迷人的地方、在高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来。灵感的来去琢磨不定,我们发现有名作曲家写的作品(交响乐),前半截灵性十足,后半截僵死,仿佛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原因是前半截是在灵感激发下写就的,由于种种原因没写完,再写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自好凭技术完成后半截。
  
   没有灵感和激情的时候,莽仔通常不写作。莽仔的灵感常在开摩托车上下班途中(万幸,一心二用竟没发生交通事故)、夜深以及睡梦中到来,所以莽仔常把纸、笔备在床边,以便从梦中醒来立刻记下它们。遗憾呀遗憾,莽仔常醒不过来,天亮时那些旋律已来无影去无踪了,痛失许多好东西。睡梦是人潜意识最活跃的时候,我们白天所想所念,在自由的睡梦中会一一重现(也许改头换面了),我们意识最底层的东西浮上来,我们能够轻易到达潜意识的最里面。这时候的感念常常是我们情感的最真实面目。
  
   《春风微微地吹》即是莽仔梦中得到的动机和主题,当时仅得到了A段,显然并不完整,后来几次续写都不成功,一直找不到突破口。直到正式学习作曲后,有一天试着使用转调,一气完成了它。还好,续写的部分仍然具有灵性,不留痕迹。
   那么,我们只有坐等灵感的到来,不能主动去做些什么吗?
   业余作者都声称自己有灵感也有激情,可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仍然比较平淡,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他们缺乏深厚的积累,如果他们的心灵是一个水池,那么优秀作曲大师的心灵就是一片湖泊甚至是一片海洋――这才是优秀与平庸的真正差别所在。优秀作曲家比如肖邦,能把波兰民歌倒背如流,比如徐沛东对中国民歌熟悉无比,比如老一辈作曲家刘炽、冼星海、傅庚辰等等,他们一生都在收集各地的民歌,比如王洛宾为收集新疆民歌而定居新疆。
  
   而各位业余作者们,你们拿笔写出所有你们张嘴就能唱的、最熟悉的歌曲名字,然后把它们分一下类。我敢打包票,超过200首的不多,而且很可能是港台流行歌曲居多,这便是症结所在了。如此你们灵感的到来,无不带着港台的烙印,更何况还是很稀薄的些许积累,时日不长就出不来新东西了――水池子太小的缘故啊。
  
   莽仔高中时代还没开始学音乐的时候,就很爱唱歌,闭着眼可连唱数小时不重样(也多是港台歌曲,那时的歌真是动听啊,可以用绕梁三日来形容,如今他们堕落了),这对我今天学习作曲的帮助实在很大。后来又听了许多作品,包括李泰祥、罗大佑几乎所有的作品(莽仔系大佑迷,曾专程去看他的上海演唱会,这是莽仔唯一一次看个人演唱会),民歌、器乐、交响都有涉及。莽仔的水池子还是嫌小。
   这是成为优秀作曲人的唯一途径:听、唱所有你能听到的优秀作品,尤其是民歌,并消化它们。除此别无捷径。
  
   这些作品进入你心灵的水池,水池由小变大变成湖泊变成海洋,你就由菜鸟成为老鸟,最后成为骨灰级人物了。莽仔一直在努力,虽然莽仔听过的歌已经数不清了,能唱的也在数百首吧(没数过,太费事了,呵呵,莽仔在吓唬你们),但是莽仔没听过的更多,比如交响乐、中外民歌我听得就不算多。不断地听,这个过程没有终点,象海绵一样吸收养分,消化他们,把他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大家一起努力啊!!
  
   作品进入你的心灵,经过消化、积淀、混合,成为你的东西,那时候拿出来便不再有别人的影子。莽仔有一首儿歌创作《小兔子和小公鸡》,有很浓的新疆味儿,感觉还不错,直到有一天听到一首曾流行过的新疆民歌,才发现有一句的旋律一模一样――原来我曾听过这首歌,因为消化不良,怎么吃进去又怎么屙出来了。
  
   业余作者听音乐的面很窄,几乎限于港台流行歌曲,这就好比每天只让你吃鸡,你就是能吃胖也营养不良。人每天只摄入一、两样食物是不可能得到全面营养的。
   我知道很多人对中国民歌不感兴趣,认为那些调调很迂腐。莽仔也曾经是这种想法,直到我去学习作曲之后才改变。
  
   民歌其实是一片海洋。有作曲家说,音乐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音乐人只是把他们整理出来而已。看看音乐的起源,确实如此,唐朝的乐府就是专门收集民歌的,音乐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悟汇集起来,音乐人把他们提炼加工,才流传后世,民歌里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且是最为朴素的智慧。
  
   中国人如果无视本民族的精华,实在是一种无知。很多年轻人看不起中国民歌,却十分推崇西洋音乐,孰不知西方人也在关注东方音乐。而西方人自小就在那样的文化氛围里长大,那些音乐是长在他们骨头里的,东方人没有受过那种文化熏陶(不单指音乐,包括所有的文化),你能玩成什么样还想象不出来吗?意大利一个街头乞丐唱美声,也会使许多专练美声的国人失色――人家打娘胎里就知道美声这玩意儿。在你的骨头里就没有BLUS的基因,你学到的只是皮毛――看着象,里面是糠。精髓学不到,本民族的东西丢了,到头来成一四不象。多少人写、唱西方那种花腔,他们写得好吗?他们唱得圆润吗?反正莽仔一听就觉得毛骨悚然,鸡皮疙瘩要起好几层。而西方人演唱自己的花腔,就圆润而顺畅,有极高的美感。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小柯编曲毛宁演唱的《梁祝》新唱,莽仔的肠子都快吐出来了,肠胃不通的家伙可以拿来通肠子了。
   我们本民族的东西就那么不值一顾吗?看来这和眼下乐坛的民歌创作有关,这其实是民歌界自绝于人民的后果:假、大、空的歌词,炒旧饭的曲子,政治第一的主题,出来这么一怪胎,什么美好河山呀(美好吗?自然环境的破坏怎么从来没有人唱?),什么祖**亲啊(写歌的人是真的爱国?还是爱名爱利更多?),什么当兵拿枪的人啊(脱下军装以后呢?不是平民百姓年轻人中的一份吗?),全是一些“大”主题。年轻人就是喜欢小情小调,喜欢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东西,即使是士兵也是爱美的年轻人,我们的心不会总象箭在弦上一样,随时绷得紧紧的。歌曲脱离了日常生活还能流行,恐怕和中国人这条政治弦一直松不掉有很大关系。
   真正的民歌是不朽的。下面是莽仔开列的数首民歌,大家找来听听:
   1.《远飞的大雁》(才旦卓玛演唱,那个年代的政治歌曲,原曲是
  
   西藏民歌。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片尾曲。听听,这才是本民族的花腔,一点不比西洋花腔逊色!莽仔听它的时候,心仿佛被一把锋利雪亮的刀子拉成了薄片。在听完此曲后,就再也不愿去听李娜的《青藏高原》了,没有受过藏族文化熏陶,她的演唱如同白开水加味精冒充肉汤一般――不是滋味,中国人唱西洋花腔的情形大抵如此。莽仔有此曲的MP3,有机会一定发到网上让大家欣赏);
   2.《牧歌》(东蒙民歌,无伴奏合唱,翟希贤改编。莽仔有磁带,音质不太好);
   3.《小河淌水》(云南民歌,有各种版本);
   4.《一只鸟仔》(台湾儿歌,莽仔只有谱子);
   5.《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创作新疆民歌,腾格儿、罗大佑等等都有演唱,其中以罗的演唱风格独特);
   6.《青春舞曲》(王洛宾创作新疆民歌,罗大佑改编过两次);
   7.《珊瑚颂》(歌剧《红珊瑚》选曲,胡士平、王锡仁曲);
  
   《映山红》(故事片《闪闪的红星》插曲,陆柱国词,傅庚辰曲。傅庚辰是民歌创作的大家,大家可以听到此曲中大师处理转调的高超手法,听乐句的转折落音);
   《社员都是向阳花》(张士燮词,王玉西曲。)
   以上三首收录于《天音老唱片》CD中,莽仔手头的是DB;
   8.《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词,青主曲。收录于雨果公司《山童》CD中,系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专辑)
   9.《花儿与少年》(根据甘肃花儿改编,花儿系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
   没有列出陕北民歌,因为那是中国民歌的一大系,大家很容易听到(实在找不到,《东方红》总听过吧,就是陕北民歌改编的)。
   当我们去赶西方音乐潮的时候,西方人也正把眼光投向东方,中国民歌海洋里的珍珠随手可得,我们却舍近求远。
   我不是排斥西方音乐,而是认为要立足本土,融贯东西,取长补短。西洋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本土文化也一样。
  
   缪林兄给我的留言里说“中国人现在也要去学西方了吧,他们也知道和声并不就是那几样东西”。言下仿佛音乐只在西方。不,中国人很早就开始重视西洋音乐了,早到上个世纪初。我们的先辈不但重视西洋音乐,还在西洋音乐的民族化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那首伟大的作品《梁祝》就是代表。缪林的话恐怕偏见成分居多。
  
   虽然中国没有发展出自己完善的和声体系,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和声。我们不但有自己的和声,并且还极有特色。在我国四川、云南、广西地区的侗族大歌(一种多声部的民歌)里,就有自然形成的和声。侗族人从小就唱他们代代相传的多声部民歌,其和声虽然简单,但十分谐和悦耳,侗族人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但是和声却唱得如此和谐,令人惊讶。他们的和声与西洋和声相近(但我们民族的音律是五度相生律,比十二平均律要和谐,适合声乐),一般用平行三度长音。可是也有不同处,就是常用大二度。我们知道在西洋和声理论中,大、小二度是极不和谐音程,需要避免和解决的,可是在侗族大歌中,这种大二度和声竟然别有风味,十分悦耳!令西方音乐界刮目相看。
  
   可见,在我们的民族五声调式中,西方的和声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我们学习西方,只是为了借鉴西方,以建立起适合本民族音乐的和声体系。任重道远啊,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民族音乐不关流行音乐的事吗?
  
   不,绝不是!《涛声依旧》就是民歌通俗化,听得出来吗?罗大佑是融贯东西的大师,他受西方六、七十年代摇滚乐的影响颇深,但他老人家从来没有忘记本民族的东西,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有浓浓的东方烙印,他的《海上花》(请上网下载)是五声调式旋律,这首歌直接引发了当年港台音乐人创作民族调式流行歌曲的热潮,李宗盛、黄沾也是其中之一。在那个年代,我们能听到很多五声调式的港台歌曲,我们很满足。
  
   潮流变换,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迷失了自己,港台音乐随着日益商业化,也许是国际大都市的特色吧,他们开始忘记我们民族的东西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见风就是雨,跟别人屁股走,也要走入迷途。
   关于中国的五声调式,莽仔在下篇文章再讲述。
  
   洋洋万言,只讲述了关于关于逻辑和听民歌的问题,并没有具体说怎么寻找动机、怎么发展旋律,让大家失望了。莽仔的讲述,是希望大家在搞创作时,先搞清楚要从一个什么角度出发,朝一个什么方向努力。走入误途,再怎么提高也要事倍功半。莽仔说过,技术问题请大家自己看书,如有看不懂的地方再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我所说的这些,其实也是我这几年的个人经验,我的底子还很薄,之所以说出来不怕被取笑,是希望大家少走弯路。
节奏因为是旋律的骨架,当以节奏为逻辑线的时候,曲子的整体感会相当好,风格突出。
旋律也是被作为逻辑线的,往往是节奏、旋法同时贯穿全曲,约束旋律的发展。下面举一个典型例子,别安乐队《真的爱你》。抱歉我没办法打谱出来,大家自己找谱来看,我只能把歌词列出来,大家看对应的谱(另外请注意,我手头的是粤语词)。
这首歌是以3212为主线的,其变形是3213。我们顺着谱往下看,第一句“不赞赏”就是中心旋法3212;第二句“不退让”716其实是212的镜象变形;第三句“冲开心中挣扎,亲恩终可”显然是节奏变形后的3212,而“可报答”的2171显然是3212的下方大二度模进型;第四、五句“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不用说,是3212拉宽了节奏以并加以变形;第六句“温馨的目光”5435,是3213的上方小三度模进;第七句“望着前路”就是3213原型;第八句“叮嘱我跌倒”不正是3212的节奏变形吗?
逻辑的存在,使歌曲的整体感良好,乐句之间有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和推动力。逻辑性强的作品在演唱的时候,旋律仿佛自然就涌出来了。
作曲教材里告诉我们发展旋律的各种技法:模进、镜象、变尾重复等等等等,用那些技法其实就是为了既发展旋律,又要保持其逻辑连贯性(否则讲什么技法?写到哪算哪不就得了,记流水帐不就是如此嘛)。遗憾的是,多少编写教材的人自身都未意识到使用技法的真正目的,造成我们以为作曲技法只是为了发展旋律。不,莽仔认为,作曲中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既展开作者的乐思,又保持高度的逻辑连贯性。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朝向这个目标!大家在自学作曲的时候,学习技法一定要明确这个目标,一旦迷失,你就走向了不归路,变成为技法而用技法,作曲系毕业了还是菜鸟一个的情况,真是不奇怪。
有关逻辑的东西,莽仔也无力讲得很深,许多情形下纯粹是感觉的东西,听一段旋律,感觉它的逻辑是否清晰,自己创作的旋律,自己反复听乐句间的逻辑联系是否紧凑,是否还能改得更紧凑(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就我听罗大佑作品的经验来看,他的旋律发展逻辑性很强,其早期作品尚不明显,1987年以后的作品变得越来越明显,并形成了罗氏风格,我总结他的风格是:以节奏为主线,辅以强有力的旋律逻辑进行,善于用转调。大家想对歌曲的逻辑有更深刻的听感认识,就多听听罗大佑的作品。莽仔受罗大佑影响很深,到现在却仍未学到他的精髓(多是莽仔以前常写流水帐的缘故,学作曲一年多来才了解到逻辑的重要,而这一年多莽仔学习忙创作少。新作《谁能让时间倒流》已经有很大改观,与《是缘》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你们在我作品中找不到罗大佑的影子。
编曲软件无需乐理自学篇―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学电子琴教程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