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哆来咪发圆舞曲罗马音,说出三种以上装饰音名称

【求助】肖邦降E华丽大圆舞曲Op.18,装饰音那里要怎么弹呢..._钢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2,365贴子:
【求助】肖邦降E华丽大圆舞曲Op.18,装饰音那里要怎么弹呢...收藏
装饰音那段。我听了好几个版的录音,实在是没听明白装饰音那里是什么意思……大家都很快的嗖嗖嗖的华丽地飞过去了,强弱能听出来,是很爽。但是我比较废,快不起来……按照谱面记号做强弱,但是因为我慢下来了,就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弹不明白。而且装饰音段要过两遍啊两遍。。。。。。。。。。两遍要怎么分开呢。。。。。。。装饰音后面过渡完马上就要接很抒情的那段了,感情上有点跳不过去。。。。。话说这首大圆舞曲练了有一段时间了,听了一些录音,都好快好快的,大师弹得是真华丽……但是自己弹的不快又不华丽的时候,就有很多地方想不明白……尤其是开头,万一起慢了,从头到尾就都是慢悠悠的。倒是很悠闲,尤其是4-33,4-33,4-33,2-33那里都要荡漾了到天上去了……但是从头到位都保持匀速荡漾,感觉曲子完全没有区分开来....
那个装饰音
轻轻的划过去就行了~然后 一开始是渐强 然后弱下来 变慢~ 不要太去在意谱子~ 怎么好听怎么来~ ~弹顺了 就好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欢动的乐章: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是(小)约翰·最负盛名的作品,被称为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也是音乐会演出中最常见的曲目之一。这首歌曲的诞生要追溯于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后来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组成。这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蓝色多瑙河”。
溜冰圆舞曲
《溜冰》是法国音乐家瓦尔德托菲尔最著名的作品,这位作曲家也非常擅于创作体裁的作品,被后世誉为“法国的”。溜冰就是他众多作品最杰出的一首。这首作品创作于1882年,原为管弦乐曲,后被改编为钢琴曲、铜管乐曲、竖琴合奏曲、吉他二重奏曲等。这部作品是瓦尔德退费尔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同样风行,成为上流社会社交活动之一。在本曲中,作者将和溜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乐曲采用维也纳形式,由序奏、四个小及结尾组成。每个段落都像一幕冰上芭蕾舞。这首作品应用于现代的很多演出与其他与音乐有关的艺术之中,很受大众欢迎。
春之声圆舞曲
《春之声》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的不朽名作。作于1883年。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此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作曲家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此曲的,因此此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成为声乐由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演唱,这也是此曲的第一次演出,直到现在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作为一首,此曲与作者其它的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也不是作为舞蹈伴奏音乐而创作,它本身就是舞台上表演的音乐节目,具有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此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作曲家后来又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春天的旋律:古典名曲
小提琴协奏曲“春”第一乐章
巴洛克作曲家1725年发表他的一部大集《和谐与创新的尝试》时,其中四首冠《四季》的标题,每首前面附有一首十四行诗。其中第一首《春》是最受人欢迎的古典音乐名曲之一。这首名为《春》的前附了诗句如下:
春临大地 /众鸟欢唱 /和风吹拂 /溪流低语
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 /雷鸣和闪电宣示暴风雨的前奏 /风雨过境 鸟 花语再度 /奏起和谐乐章 /芳草鲜美的草原上
枝叶沙沙作响 喃喃低语 /牧羊人安详地打盹 /脚旁睡著夏日懒狗
当春临大地 仙女和牧羊人随著风笛愉悦的旋律 /在他们的草原上 婆娑起舞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第一乐章
该曲是第五小提琴的别名,“春天”的名称,也并非是自己所起,而是后人根据作品内容所赋予的。这部属于的早期创作,在风格上继承了、同类作品的传统,乐曲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乐观的情绪,音乐明快而恬美,轻松而活泼,犹如绚丽灿烂的春光,乐曲虽然是在描写大自然的春天,但更是借春天的情景记录了青春时代对生活的感受。
钢琴小品《春之歌》
一生创作了48首无词歌,分为八集出版。每集包含六首。《A大调无词歌》即《春之歌》是第五集中的第六首,这首乐曲以其流畅动听的旋律,别致而通俗的风格深为人们熟悉和喜爱,是无词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曲。《春之歌》写于1845年,由的好友葛林所题名。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由众多的装饰音写成,整首乐曲色彩缤纷,春意盎然,使人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心情。
喜气洋洋:中国音乐
春节组曲-序曲
《春节组曲》作于1955年—1956年,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乐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作曲者李焕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的丝竹乐曲。《夕阳萧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改编后的《春江花月夜》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年作的钢琴独奏曲,根据我国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而定名。全曲为ABA再现三段体。A段幽悠潇洒,两支结合在一起的复调旋律,犹如两位牧童在骑牛温游,信口对吹,无拘无束。B段活泼欢愉,A段复调定法改变为和声音型伴奏的主调音乐。该曲的复调手法的应用,被称作是近代钢琴音乐在探索中国风格的复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标志。贺绿汀在乐曲中巧妙的使得两个声部的旋律都富有中国民歌的风韵。用复调的两个声部来模仿民族乐器,以模仿中国传统鱼咬尾的方法写成,在声部关系的处理上,采用了“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原则,当上声部活跃跑动时,下声部以对比式复调相伴衬;当上声部出现间歇或停顿时,下声部则“咬”着上声部的结尾音顺势跑动,恰似江南丝竹中的“鱼咬尾”,这样两个声部之间的音乐就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使整个乐句、乐段,甚至整首乐曲形成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肖邦的圆舞曲难度大吗?_百度知道
肖邦的圆舞曲难度大吗?
是要很要经验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它都很有深度,就《圆舞曲》浅一点、《练习曲》等,但节奏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在肖邦的所有作品中,如《叙事曲》,比较难把握、《前奏曲》。《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虽然也是舞曲、《夜曲》、《谐谑曲》。弹“肖邦”一般从《圆舞曲》开始入门。从技术上看圆舞曲有难有易,如简单点的“小狗圆舞曲”,难点的“辉煌的大圆舞曲”、《奏鸣曲》。因为圆舞曲有很多都是音乐沙龙和社交晚会的应景之作
。。。只是有的装饰音比较典型!要说大小,看楼主什么水平了,如果可以演奏李斯特的钟和玩似的,那么演奏肖邦的圆舞曲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如果演奏车尔尼都有困难,那就有点悬了。。。肖邦19首圆舞曲,各不相同,例如第7首,第10首,都算是非常简单的,难度也就不一样,毕竟肖邦写圆舞曲时不是抱着怎么难弹怎么写的态度,所以技术要求应该是在车尔尼299以上吧,所以楼主最好弹弹299和740,用它做铺垫,这样就不担心肖邦圆舞曲的难度了吧
从技术上说,难道比较大!从感情表达上说,难道更大!总结下来就是如果想比较完美的演绎难道很大!个人认为还是不要去尝试,毕竟这个和每个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肖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Service Unavailable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肖邦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赏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肖邦在继承圆舞曲传统风格的同时,以独特的创造力使圆舞曲达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其圆舞曲速度变化大,节奏自由,风格高雅,是他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白。本文以肖邦圆舞曲第一首Op.18、第五首Op.42、第六首Op.64-no1、第七首Op.64-no2、第九首Op.69-no1、第十首Op.69-no2为例,赏析其音乐情感内涵:明丽高雅中彰显对生命华彩的挚爱;轻柔飘逸中流露对生命的寂然凝思;忧郁深沉中饱含对离情别绪的娓娓倾诉。 中国论文网 /5/view-2054263.htm  关键词:音乐 情感 圆舞曲 肖邦   中图分类号:G624.1 文献标识码:A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家,他创造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理想的键盘风格。并因其优美的曲调和作品中情感的流露,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一生创作了十几种音乐体裁,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体裁之一。在继承传统圆舞曲风格的同时,肖邦以独特的创造力使圆舞曲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圆舞曲最早起源于14世纪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连德勒舞,17、18世纪开始应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到19世纪后,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创作的维也纳圆舞曲逐渐风行欧洲各国,成为城市中最时尚的社交性舞曲。肖邦继承了圆舞曲传统的风格,伴奏部分仍采用简单的三拍子节奏,所使用的和弦是简洁的功能性和声,单速度变化加大,节奏更加自由,音乐织体丰富,风格高雅。肖邦以独特的创造力使圆舞曲这种体裁得到了发展,成为一种作为音乐会欣赏的单纯器乐表演形式的钢琴小品。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后选用其中的17首出版。肖邦创作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一是“华沙圆舞曲”时期,这是年间,肖邦离开故乡波兰前的作品。包括2首没有编号的降A大调和降E大调圆舞曲;降D大调Op70-no3,b小调Op69-no2,另外还有2首没有编号的E大调和e小调圆舞曲。第二时期是年间肖邦在巴黎生活时的早期作品。包括降E大调Op18,a小调Op34-no2,降A大调Op34-no1,降A大调Op69-no1和降G大调Op70-no1。第三时期是年间创作的作品,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趋于成熟。包括F大调Op34-no3,降A大调Op42,降D大调Op64-no1,升c小调Op64-no2,降A大调Op64-no3以及2首没有编号的圆舞曲。   下面,笔者以第一首Op.18、第五首Op.42、第六首Op.64-no1、第七首Op.64-no2、第九首Op.69-no1、第十首Op.69-no2等颇具代表性的圆舞曲为例,对肖邦的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内涵进行赏析。   一 明丽高雅中彰显对生命华彩的挚爱   肖邦圆舞曲因其优美、高雅、华丽而闻名于世。肖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结,因此在抒情诗样的圆舞曲中,有类似于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比较简单,内容也通俗易懂,无论是把舞蹈音乐理想化的“华丽性”圆舞曲,还是纯粹的抒情诗类型的“抒情性”圆舞曲,都是肖邦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白,是他思想和生活经历的写照。   1 对生命活力的最爱――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Op.18   创作于1831年的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圆舞曲,也是肖邦所有圆舞曲中最为华丽、轻快的一首,是肖邦为数不多的能够用于舞会演奏的圆舞曲之一。乐曲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为急板,一开始是4小节用同音反复奏出的引子,节奏性很强,好像号角齐鸣,带有辉煌的色彩。紧接着出现的圆舞曲主题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第二部分采用半音上行和音程大跳等的表现手法,使旋律舒展顺畅,表现出华丽明朗的色彩。第三部分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使活泼的旋律带有灵巧细腻的特点。第四部分采用半音进行,音调舒畅甜美,温柔抒情。第五部分主题再现,并重复各部分的主题片段,音乐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肖邦圆舞曲中歌唱性的旋律、不同时期采用的调式调性以及节奏变化、半音阶和精致的转调中的色彩、丰富的和声、自由不拘的节奏、独特的曲式结构,以及民族民间音乐特点等创作风格,均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所具有的抒情美感和风格特征。他充分采用当时先进的乐器特点给圆舞曲形式增添的艺术的特征,加入八度跳跃、装饰音等音型,充分利用钢琴的宽广音域,把圆舞曲变得更加华丽。   2 对生命激越的挚爱――降A大调圆舞曲Op.42   有人认为这是肖邦圆舞曲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乐曲在三拍子节奏音型的伴奏下,弹奏出性格各异的主题旋律,相互对比,精彩纷呈。其中一个快速流动的华丽主题,先后出现6次,听起来好像是一首回旋曲。在8小节持续音的序奏之后,呈示第一部分的主旋律,采用两拍子和三拍子组合成的伴奏。第二部分是急速的跑动,有灿烂而激越的冲动。第三部分出现新的旋律,华丽多彩。经第四部分将新旋律以小调面貌出现并多次反复后,进入最优美的尾声。   3 对生命纯真的亲爱――降D大调圆舞曲Op.64-no1   《一分钟圆舞曲》是《降D大调圆舞曲》的别名。因其篇幅短小、简练而被后人命以此名。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养着一只小狗,它经常喜欢飞快地旋转着追逐自己的尾巴,乔治?桑请肖邦把小狗的这个可爱的动作用音乐表现出来,于是肖邦写成此曲。该曲也被后人称为《小狗圆舞曲》。圆舞曲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遥相呼应,构成作品的主要形象。第一部分的弹奏速度极快,包括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曲调简单、节奏明快,像一只天真烂漫的小狗在旋转嬉戏;第二主题比第一主题更加有生气、活跃,就像是在描写小狗旋转的同时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降D大调圆舞曲》虽然篇幅短小、通俗易懂,但其表现的音乐形象却丰富逼真。它不仅有小狗嬉戏的形态,并且包含着温柔、典雅的内心感受。这一点恰恰是肖邦音乐的独到之处,它能以简练的音响来表现细致的音乐内容。   肖邦圆舞曲的最大特点是旋律的构成和旋律的变奏。他经常把各种和弦外音与和弦音紧密结合,巧妙运用,创作出绚丽多姿的旋律线条。对生命的歌唱是肖邦圆舞曲旋律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如圆舞曲作品第一首Op.18的主题。在旋律创作中追求戏剧性与宣叙性效果,也是肖邦创作的一大特色,这一特点在圆舞曲第七首Op.64-no2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 轻柔飘逸里流露对生命的寂然凝思   创作于年的《升c小调圆舞曲》,是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其节奏类似于马祖卡舞曲,但旋律不是为舞蹈伴奏而用的舞曲,而是抒情诗。肖邦创作这首圆舞曲时健康状态已退化,两年后肖邦即去世了,其旋律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这首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主题流露出一丝忧伤的味道,体现肖邦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意喻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第二部分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急速跑动,音色晶莹剔透。但并不华丽,而是一种无奈的宣泄,好像是在倾诉他孤独的晚年凄凉生活。思念故乡、孑然一身的肖邦无依无靠,身染重病,心情忧郁可想而知。中段转为降D大调,色彩明朗,其华丽的色彩与乐曲的忧郁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快乐曲又回到了郁闷的气氛。经过主旋律的反复之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结束。
  三 缠绵质朴中饱含对离情别绪的娓娓倾诉   1 对曾经恋人的回味缠绵悱恻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Op.69-no1   肖邦的作品第69号共有两首圆舞曲,第一首为降A大调。1835年,肖邦从巴黎到德国的卡尔斯巴特与从波兰来疗养的家人相会。返回巴黎时于德累斯顿顺便拜访了昔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与具有意大利血统的渥金斯基伯爵的女儿玛丽亚相遇,这位为人热情的姑娘虽然是有19岁,但不论是钢琴、声乐或作曲,都有相当深厚的基础。肖邦的爱慕之情尽然流露,两人处于热恋之中。当肖邦离开时,为玛丽亚写了一首圆舞曲,后来玛丽亚把它取名为《离别圆舞曲》。可惜的是,他们的这段情缘最终不欢而散。肖邦十分留恋这段甜蜜的时光,他生前一直未出版此曲,而是把它收藏起来作为纪念。这首乐曲旋律优雅,抒情回味,曲调中充满着忧郁、愁闷的回忆。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降A大调,慢板。从弱拍开始模进下行的主要主题,委婉深沉,如同一首情真意切的恋歌,蕴藏着无限的爱慕和思恋之情。滞后甜蜜的旋律逐渐发展而富有激情,之后在降E大调上运用半音进行和大跳音程下行的曲调,使乐曲情绪更加激动,表现出肖邦对于美好恋情的深切怀念。乐曲中段转回降A大调,主题略带伤感,婉转如歌,旋律起伏较大,但仍保持着真诚的抒情特点,使人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悲凉。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主题旋律,结束了这首缠绵悱恻的圆舞曲。   圆舞曲第十首中的伴奏主要以下行音程式进行为特征,音区跨越大,避免了圆舞曲节奏单一的特点,从而与其它圆舞曲形成鲜明的对照,显得别致而意味悠长。圆舞曲第七首、第十首,首先要注意到运用非常自由、富于弹性的节奏,表现作品中伤感,抒情而浪漫的旋律。   2 思乡的情愫质朴而忧郁   b小调圆舞曲Op.69-no2   这首创作与1829年的乐曲是肖邦19岁时的佳作。当时他刚到巴黎,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乐曲篇幅短小,全曲到处出现伤感,曲调抒情而浪漫,演奏技巧要求不高,有明显的玛祖卡风格。这首乐曲音乐细腻委婉,左手简洁的三拍子伴奏织体衬托出右手略带忧郁的主题旋律。乐曲的开始旋律优美如歌,其内在质朴的感情,展现出肖邦敏感动人的性格气质。第二主题转入D大调,稍显激动,表现出摇曳而荡漾的情绪。第三部分转到B大调,采用六度音程的跳跃使音乐变得热烈激动,似乎有一种不安的情绪,直到结尾慢慢引出的六度上行音调,就像是一个深切的疑问句,耐人寻味。由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在音量和音色上需表现出较大的对比性来表现内心的感受,需采用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处理,因此演奏时手指触键位置要不同,并且触键速度要慢一些,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变化,还可以获得比较丰满厚实的音响,适合深沉的感情流露。   四 结语   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体裁之一,作者在继承圆舞曲传统风格的同时,以独特的创造力使之达到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这种创造力我们称之为“肖邦的语言”。无论是“华丽性”圆舞曲还是“抒情性”圆舞曲,都是肖邦心灵感情的自然流露与表白。   肖邦圆舞曲的音乐情感真挚细腻、饱满丰富,最大特点是旋律的构成和旋律的变奏,再加上其歌唱性的旋律、色彩炫丽的和声、自由不拘的节奏以及独特的曲式结构等技术,使得肖邦圆舞曲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所具有的抒情美感和风格特征的代表作品。他经常把各种和弦外音与和弦音紧密结合,巧妙运用,创作出绚丽多姿的旋律线条。其每首作品因结构短小、形式精致,一直受到钢琴演奏者的青睐。肖邦对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的独特表征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了解并掌握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对于完整的演奏肖邦圆舞曲至关重要;同时认识构成肖邦圆舞曲音乐风格的创作要素,把握音乐家的音乐思维对于教学和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华雷:《肖邦音乐创作管窥》,《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4期。    [2] 程倩:《沿着肖邦的足迹》,《钢琴艺术》,2007年第8期。    [3] 张爱民:《论肖邦对音乐体裁的新发展》,《时代文学》,2009年第8期。    [4] 刘小龙:《对于肖邦音乐“悲剧――戏剧性”内涵的个人化探索》,《音乐研究》,2009年第5期。    [5] 袁蓓:《肖邦圆舞曲的创作及其演奏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 刘金玲:《肖邦圆舞曲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作者简介:仲莉华,女,1970―,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钢琴教学,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之圆舞曲音乐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