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多元化社会德育应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什么价值方向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型、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中华传统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的德育教学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型、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中华传统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状况,学校德育教育应该立足于社会共同生活中的普遍价值,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对话的沟通方式使学生认同和理解多元价值,从而学会更好地共同生活。 中国论文网 /1/view-6407923.htm  关键词:价值多元化;学校德育   一、 引言不同价值的判断   广州的“小悦悦事件”引发了一场“拒绝冷漠,奉献爱心”的呼唤;老年人倒地要不要扶成了一项具有技术性的活;针对社会上种种类似的事件,出现了不同的判断,就是在学生中间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   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在一个一个有关是否值得的看法背后,其实是关于个人的一整套的概念系统,它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可以说,正是由于价值本体的多样性,每个人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就存在着不同,但是当这些不同呈现出分歧,甚至是对立的时候,它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也就不再是单一的价值取向,于是就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在当今社会,“多元”与“一元”相对的。“价值多元是指在同一社会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观念体系。”①由于社会形态和性质的不同,当今社会的性质和状态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多元价值取向,由追求共性到追求个性的共存,在多元社会里面,一些与一元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教育模式,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条件。诸如此类的现象成为学校里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做好社会转型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我们要应对的一个新问题。   二、多元价值观的产生   学校的德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传递给学生,培养和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和谐生存。在当前社会的转型时期,怎样形成了当前的这种价值多元?   (一)市场经济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使得传统的价值体系被打破,引起价值观的冲突。   我国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被逐步的打破,市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经济体制的转变,具有双重性。首先,经济体制的转变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它作为人建立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总是体现着人的价值选择、价值要求、价值目标。市场经济的价值促进了自我的觉醒,进取的精神和个体的能动性,但同时也会诱发个体至上的利己主义、不讲伦理的功利主义,从而逐渐转变为单纯的追求金钱和物质价值,致使忽视了精神文化的价值。这样就产生了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   (二)网络文化开通了多元信息渠道,促进了价值观的多元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也逐渐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在网络上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和观点看法,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生活观念。这些多元化的信息对人们产生多元价值观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即时性促使了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   三、多元化价值观对学校德育的挑战   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瞬间变化、充满诱惑的多元化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也正是这样的多元化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统一性,这就使得德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挑战   传统的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强制的德育教育方法,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已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学生价值多元化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价值多元与目标一元的矛盾。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它不是唯一的途径和手段。除学校的教育外,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的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的价值多元化则是从根本上破坏了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和谐和统一。   其次,社会发展和内容滞后的矛盾。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社会,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成了社会生活矛盾的焦点。功利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强烈的冲击着我们社会所弘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最后,就是个体自主与方法强制的矛盾。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但是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出现了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   (二)教师价值多元化对德育课程的挑战   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教师的德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专门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是学生道德的表率,在“教书”的同时还担负着“育人”的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或其他工作中,也会受到社会价值多元的影响,从而产生自相矛盾的举动,从而也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四、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出路   社会转型给传统的德育教育带来挑战,但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的的一个契机,德育教育要找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改革思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学校德育的立足点――普遍价值   在一元价值社会里面,人们相信社会价值取向是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的,也就是存在一种大家都认可的“主流价值”,传统的德育教学就是在这种一元价值背景下的社会“主流价值”是生存着。而如今,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对“主流价值”造成冲击,从而使得德育教育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但是,价值多元的社会也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价值多元也不等于道德评价的无标准、无尺度,也并不是说价值多元的社会就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社会。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人们仍然必须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社会也必须让每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能展开合作,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幸福的和谐统一,参与社会共同生活和合作是实现个人幸福的一个根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道德价值的自由选择和生活方式的自我确定与社会的共同生活是能够彼此协调的。在社会共同生活中,人们共享着某些社会普遍价值,这就使得社会的共同生活与合作成为可能。   (二)学校德育的支柱――共同生活   “在社会普遍价值的支持下参与社会共同生活的观念,将学校德育教育带入了另一片天地。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已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大支柱。”②在普遍价值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学会共同生活,将成为学校德育的支柱。具体的说,学校德育就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开放的环境中,用对话的方式来理解多元价值,使学生通过对不同价值取向的理解学会共同生活,并在社会共同生活中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   平等是学校德育教育早已提出并且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调整德育权威机构对学校德育的指导方向,给学校和教师充分自主权,从而使平等教学成为一直可能。   开放带来了多元价值,那么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就应该且必须接受开放的理念。在人们的社会共同生活中共享一些普遍的价值,这使社会共同生活成为可能,也同时成为学校德育的支柱。这些普遍价值并不那么具体,也并不那么高远,且只是实践原则,如公平,合作等。这就是有些学校在批评现行德育目标过高的同时,所提出的降低德育目标,使德育目标基础化。   在坚持社会普遍价值的基础上,用开放的眼光,引进不同的价值体系,引导学生认同价值的多元化,正确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态度的德育教育才是符合市场经济下人们主体意识、独立意识、选择意识、民主意识相适应、共发展的客观的教育模式。   对话是和平世界的潮流,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同样也需要对话。首先,教师在失去了道德权威的地位之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已不能再用简答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来规范道德行为或价值取向,而只能通过对话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其次,教师在通过与学生的道德对话来表述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对待多元价值的态度,即放弃对抗、建立理解的态度。   五、结语   价值多元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它打破了一元价值社会依靠社会“主流价值”来求同的局面,同时也推翻了学校德育以社会“主流价值”为支柱的思维模式。对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取向并存现象显得比较突出。在当前的情况下,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转型,培养出在价值多元化社会中共同生活、能对道德行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的人。   学校的德育必须对价值多元化作出积极的反应,在看到价值多元化的产生给学校德育带来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的同时,更多地看到社会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机遇。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教学和远距离教学成为可能,大大丰富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渠道,作为学校教育一部分的德育教学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设法去开辟网络道德教育的天地,开展多渠道的道德交流和对话。   总之,无论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应从思维模式上接受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并立足于让学生认同和理解价值多元化,去设计、实践德育教育的改革,探索未来学校德育之路。   【注释】   [1]周丽华.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学校德育的改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1)   [2]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327-381   【参考文献】   [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2]王勤.道德变迁与道德教育的发展[J].道德与文明,2000(0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教学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学校德育教育应该立足于社会共同生活中的普遍价值,在平等和开放的环境中,以对话的沟通方式使学生理解和认同多元价值,从而学会更好的共同生活。 中国论文网 /9/view-3096161.htm  【关键词】价值多元化;学校德育   一、不同价值的判断——价值多元的产生   广州“小悦悦事件”引发了一场“拒绝冷漠,奉献爱心”的呼唤;老年人倒地要不要扶成了一项具有技术性的活。针对社会上种种这样的事件,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   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在这种看法的背后,其实是关于个人的一整套的概念系统,它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正是由于价值主体的多样性,个人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存在着不同,但是当这些不同呈现分歧,甚至是对立的时候,采用的价值取向已经不是普遍的价值取向,它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也就不再是单一的价值取向,于是就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当今社会,“多元”是与“一元”相对的。“价值多元是指在同一社会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观念体系。”由于社会形态和性质的不同,多元社会的品质和一元社会的品质在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异。当今社会的性质和状态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由追求共性到追求个性的共存,有些与一元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教育模式,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条件,这种现象成了学校里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当前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怎么样?   二、价值多元对学校德育的挑战   1.学生价值多元化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挑战。首先是价值多元与目标一元的矛盾。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它不是唯一的途径和手段。除学校的教育外,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的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的价值多元则是从根本上破坏了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和谐与统一。   其次是社会发展和德育内容滞后的矛盾。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社会是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成了社会生活矛盾的焦点。功利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强烈的冲击着我们社会所弘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最后是个体自主与方法强制的矛盾。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但是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出现了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   2.教师价值多元化对德育课程的挑战。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教师的德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或其他工作中,也会受到社会价值多元的影响,从而产生自相矛盾的举动,这也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出路   社会转型给传统的德育教育带来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德育教育要找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改革思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1.学校德育的立足点——普遍价值。价值多元的社会也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价值多元不等于道德评价的无标准、无尺度。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人们仍然必须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社会也必须让每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能够展开合作。在社会共同生活中,人们共享着某些社会普遍价值,这就使得社会的共同生活与合作成为可能。   2.学校德育的支柱——共同生活。“在社会普遍价值的支持下参与社会共同生活的观念,将学校德育教育带入了另一片天地。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已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大支柱。”在普遍价值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学会共同生活,将成为学校德育的支柱。具体的说,学校德育就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放的环境中,用对话的方式来理解多元价值,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平等是学校教育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的原则。开放带来了多元价值,学校德育就必须接受开放的理念。在坚持社会普遍价值的基础上,用开放的眼光,引进不同的价值体系,引导学生认同价值的多元化,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态度,这样,学校德育才能与市场经济下人们主体意识、独立意识、选择意识、民主意识相适应、共发展。对话是和平世界的潮流,通过对话教师不仅能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而且在表述不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对待多元价值的态度,即放弃对抗、建立理解的态度。   四、结语   价值多元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德育必须对此做出积极反应。总之,无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应从思维模式上接受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并立足于让学生认同和理解价值多元化,去设计、实践学校德育的改革,探索未来学校德育之路。设法去开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天地,开展多渠道的道德交流和对话。   参考文献:   [1]周丽华.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学校德育的改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   [2]赵中建主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7-381.   [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4]王勤.道德变迁与道德教育的发展[J].道德与文明,2000(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多元价值时代需要怎样的道德教育(转)
我们的学生面临着一个多元价值的时代。
其价值的多元,缘于市场经济的确立、个人文体意识的觉醒;缘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缘于以网络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多义和分歧。在这样一个时代,来自西方的和本土的、现代的和传统的、精英的和大众的文化,都因一个民主的社会而自由表达,都因一个开放的社会而得以传播,都因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多元共存。
多元价值是社会由封闭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同质单一性向异质多样性转变的必然结果。多元价值时代是一个彰显主体性的时代,是一个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和权利的时代。相对于此前封闭的、单一性的社会,多元社会的开放和价值的异质、多样性,使价值标准由一元转向多元。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强烈感受到了道德的模糊性,产生了道德选择的困惑和犹豫。多元价值使道德标准不再明确,一元价值的灌输也已失效,教师的道德权威受到了挑战。面对多元价值带来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该怎么做?
我们认为,对于多元社会,既要看到价值多元、矛盾的一面,也要看到全球交往的普遍化所要求的价值共识和多元价值共存的一面。道德教育既要走出一元价值的强制和灌输,同时要避免多元的道德相对主义。超载这两种极端,道德教育既要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又要使他们形成价值共识,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既要使他们自主选择、自主判断,又必须给他们以价值引导,把自主选择和价值引导结合起来。价值共识要求道德教育必须超越“自我”而进入“我与你”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价值规则不是“你”、“我”个人的价值偏好,而只能通过“你我”共同的交往对话协商形成公共理性和价值共识,在这个基础上达成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伦理。
一、多元社会道德教育的难题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失败。
传统社会是一个封闭的发展缓慢的社会,社会的价值观总体上趋于一致。个人的价值观虽有差异,但都需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非主流的价值观因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压制而无法传播,也无法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生活方式。与此相称的,学校的道德教育只传授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把其作为唯一的道德教育内容。任何人不得对主流的价值产生质疑,更不可有违背主流价值的行为。因此,道德教育采用“灌输式”、“命令式”时,辅助于惩戒的措施,保证一元价值的授受。一元价值教育对于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这种价值教育的正当性伴随着多元社会的到来而失效。
多元社会之所以多元,在于它重视每个人的价值。价值作为个人利益的表达,具有主观性和利己性。因此,多元的价值必然伴随着价值主体的利益和价值冲突。传统的一元的道德教育教什么是明白的、确定的。但在多元的社会,面对多种价值,可以说是见仁见智,道德教育该教“什么”价值,教“谁”的价值,陷入了困境和迷茫当中。当你教育学生“勇敢”时,他可能说“生命第一”,“保护自己最重要”;当你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时,他可能说“勤俭节约是过时的观念,超前消费才是当今社会的明智选择”;当你教育学生“要有集体观念”时,他可能说“重要的是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诸如此类。在一个倡导“尊重学生选择”的时代,各异的价值观在道德教育中的矛盾、冲突,使教育者陷入了无所适从的状态,甚至放弃了价值引导,导致“怎么都行”的放任自流。
面对多元社会,后现代伦理学也大力鼓吹道德相对主义,他们提出,“所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道德无所谓对错”、“每个人的信仰都同样正当”。在他们的鼓吹下,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去道德化”现象。西方的价值澄清学派、存在主义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价值澄清学派看来,价值是个人的事情,完全是个人思考和选择的结果。道德教育不在于传授某种价值观,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选定的价值观做出道德决定和采取道德行为。正如价值澄清学派的代表人物拉思斯所说,“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任务不是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澄清他们的价值陈述和行为。”存在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特性和个体对道德价值的自主选择、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道德教育失去了共同的标准,成为个人的一种价值偏好。道德的多元化诉求,使道德教育失去了“对与错”、“是与非”的判断。
我们看到,价值澄清学派的存在主义虽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可是脱离了实质内容只有形式的道德教育,不能确保学生内在地获得道德。价值澄清学派使道德教育成为了“无道德”的道德教育。对此当代英国哲学家威尔逊评道:“从根本上取消或拒绝道德权威,陷入任何一种相对主义,反对有关“正确答案”的整个思想,同样偏离了教育。”价值澄清学派在他们帮助学生澄清价值的同时,却又使学生陷入了价值混乱,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他们与一个有道德的人渐行渐远,最终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无序状态。确如美国学者霍尔所说:“在我们这个多元社会里,尽管这种直接的灌输方法是无效,然而,任何在道德上放任的企图也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多元和共识:多元社会价值的双重性。
相对于一元的价值专制,道德相对主义注重个人价值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道德相对主义过于夸大了不同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他们忽视了一切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而在根本的人性上,所有人是共同;他们还忽视了人是一个社会的存在物,社会性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共同生活,他们具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追求。
当今社会的开放和全球化,使人们不仅超越了自我,还超越了局部的共同体而形成了广阔的公共领域。所以,人类需要普遍价值不只是人性的要求,更是社会的一体化、交往普遍化、“地球村”人们共同生活的要求。人类共同生活,并不是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的,不是主体“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而是社会成员通过协商对话,以契约和规则的形式达成的某种共识,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必然性,否则人类的共同生活无从谈起。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多元社会的价值不只存在多元、差异的一面,还有共同、合作的一面。走出道德相对主义的误区,就必须认识到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双重性:多元和共识的统一。
英国学者莫里斯·金斯伯格认为,“相对主义一般都强调道德是极为多样化的。但是,道德的相似性远大于道德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表面差别,但在深层次上人类生活具有共同性。当今的全球化既要保持差异,又要求合作,寻求实现“多样化的统一”。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主体都必须基于合作而共同生活,做出相同的价值选择,实现某些共同的价值理想。当然,多元社会的价值共识不是一元价值,它不以牺牲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追求为前提,而是差异基础上的共同认识。
在西方,道德相对主义的失败,也使他们开始认识到共同价值在多元社会的必要。于是,作为对价值澄清教育的矫正,20世纪80年代,品格教育兴起。品格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里克纳批评价值澄清的道德教育理论只重视道德发展过程而忽视价值内容的做法,认为确实存在着一些普遍共享的、客观上非常重要的核心的价值观。“如果不教育孩子这些核心价值,就等于给道德教育的失败掘好了坟墓。”
品格教育聪明提出,良好的品格应该包括理解、互助、公平、诚实、同情心、责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价值观念。学校进行品格教育,要用这些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西班牙国民素质委员会主持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也提出了培养儿童、青少年关乎个人与社会的12种核心价值观: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
我国有学者从生命个体的“处世”、“行事”、“立身”等维度提出了当代社会的核心道德(价值观):“诚实守信”的“为人之德”、“责任心”的“行事之德”、“爱国”的“外世之德
”、“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
多元价值观研究小组2007年通过对江苏省12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有75.16%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共同价值、核心价值,并选择了他们认为需要强调的共同价值,其中排在前四位的是“诚实守信”、“尊重”、“合作”、“开拓创新”。同时,我们对内地和港台道德教育专家的问卷咨询也表明,他们也都认为在多元社会的背景下同样需要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的共同价值,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递这些价值。
共同价值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共同生活的需要。社会有各种共同体,大到全球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和社区。因此,价值共识表现在各个层面,包括全球伦理、社会公德、国家核心价值、职业道德等。这些价值既有倾向性的实质内容,例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有程序性的价值共识,如自由主义主张的平等、自由、正义等。前者适合于道德共同体和“道德熟人”社会,后者适合于“道德陌生人”社会。两种价值共识共存于社会之中,使社会既保持一致,又保持差异;既维持着稳定,又保持着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三、多元价值背景下道德教育的改革。
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元价值的强制、灌输,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相对主义的放任,多元社会的道德教育既要坚持价值引导,培养公共理性,形成价值共识;又要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判断和选择多种价值,寻求“多元”和“共识”之间的平衡。为此,道德教育要坚持“价值引导和自主选择”的结合,通过开放性的协商与对话,培养具有公共理性和宽容意识的共生型人格。
1、培育共生型独立人格。
人类社会从古代的人的依附状态,到近代工业革命催生的个人主体,发展到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类主体。人类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依附性人格、到个人独立人格、再到共生型独立人格的过程。共生型独立人格是对个人主义独立人格的扬弃,是对依附性人格的超越。它继承了个人主义独立人格的自主性,去除了过分“为我性”和个人主义。共生型独立人格承认“自我”和“他者”的共在,每一个人对他人来说既是不可缺少的,又都是平等的。
鲁洁教授认为,共生型人格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个体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不是一种依附性存在。他能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而不是顺服、委归于各种依附关系。其二,这种独立性是以承认他人的独立性,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正为其规定性的,也正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其三,共生性是一种新的人的结合关系,这咱新的结合关系不是依附性关系的回归,而是它的否定之否定。它既包含着独特性、多样性的个体价值,同样也显示当代人在价值上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其四,这种共生性也不是追求完全的同质性,它更多的是一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
主体间的共生型独立人格,孕育着社会个体间的“和而不同”。道德教育既要使他们坚持自我,保持“不同”,又要形成个体间的“和谐”。为此,在目的层面上,道德教育要做到:
第一,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价值的多元、多歧是多元社会的显著特征。面对多元、多歧的价值,我们不是教学生选择哪个价值,而是要教学生学会辨别、判断,学会选择,要建立自己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具有判断他人道德行为的能力。这是多元价值社会与一元价值社会的最大不同,也是个体独立人格的表现。个体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是多元社会的第一要求。
第二,要培养一种道德宽容意识。多元不仅意味着个人价值的存在,也意味着他人价值同样存在。他人的价值可能不同于自己的价值,但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选择,承认价值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容许别人有价值判断、选择和行动的自由,对异已行为、异已价值、异已观念持理解、容许的态度,这就是一种宽容。宽容是一种理性的妥协,目的是为了避免冲突,维护共同的生活。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容是有限度的,它仅仅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好事。
第三,培养学生公共生活的理性。多元社会存在着价值共识。价值共识不同于价值一元,它是个体在公共生活或公共交往中提出的共同要求。这种共同要求不是某个权威或集团所提出的,而是基于个体间价值的“重叠共识”。寻找价值间的“重叠共识”,必须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指出,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政体中的公民的基本特征,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的善,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共同的生活。多元社会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共识,不只是使学生掌握共同的价值,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唤醒他们致力于公共善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构建“价值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
在多元价值时代,个体道德行为具有自主性、选择性,任何道德行为都应出自自主的判断、选择,而不能由他人代替选择。但是,青少年学生由于道德认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薄弱,学生德行的生成不能完全托付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还需要教育者的价值引导。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价值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
“价值引导”意味着:第一,道德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第二,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和道德上的优势;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要坚持价值引导,这主要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没有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学生就会缺乏形成价值的基础,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能成为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否认价值引导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放弃教师的责任,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育观。当然,价值引导必须注意“度”,要谨防把教师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学生。过度的价值引导就会退化为强制和粗暴灌输。
仅有价值引导是不够的。道德的真义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建立的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手段,道德是主体自我建构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个体,而是要允许学生自由发展。在多元价值背景下,学生可以在不违背共同价值的前提下,对道德价值进行自主选择。即便是教授共同的价值,也不能采用价值灌输,要为学生留下一下开放的空间,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让他们明了这些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在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作用与意义,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共同生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倡导“开放、对话”的教育方法。
在进行共同价值的教育时,教师不能通过简单的讲授来灌输,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开放性对话而生成。
首先,要树立开放的道德教育观念。倡导共同价值的教育,并不是对其他道德价值的否认。在多元价值背景下,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强求学生信奉什么,不信奉什么,不允许学生对道德规范进行质疑。多元社会中的道德教育必须直面现实,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道德价值。在学生价值选择与价值澄清的过程中,顺势引导学生确立共同价值。但这种引导要避免把教师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其次,要确立对话的教育方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是双方的对话与精神相遇的活动。如果双方没有对话,就不会达到精神的相遇,真正的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也难以发生。对话是核心价值形成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以关注个体价值与尊严为基本出发点,以倡导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为基本原则,以谋求价值多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共识、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为根本目的的。共同价值作为多元社会的道德共识,它不会自发地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心中,也不能依靠强制灌输的方法强迫受教育者认同。唯有通过对话,在对话的氛围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处于自由的状态,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对话需要自由开放的氛围,需要一个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只有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才可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价值的多元;同时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协商,达成道德共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改革正确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