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梁实秋秋小传少于200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浅析梁实秋文学思想1
下载积分:420
内容提示:[精品]浅析梁实秋文学思想1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3:38:3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浅析梁实秋文学思想1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梁实秋/中外名人传记丛书
梁实秋/中外名人传记丛书
商品价格:
作者:王一心著
出版日期:
出版社: 江苏文艺
您看到的商品报价由易购整理
优惠信息:
与梁实秋/中外名人传记丛书最相近的商品
购买最高返利3.5%
购买最高返利2.5%
购买最高返利4.5%
购买最高返利5.5%
购买最高返利2.5%
梁实秋/中外名人传记丛书 商品介绍
梁实秋/中外名人传记丛书用户评论
热卖图书音像推荐11:22:33作者:李杰整理文章来源:发布者:阅读次数:
&&& 梁实秋(-),中华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英国文学史家,是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其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等。&
&&&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家庭祖父梁芝山是河北沙河人,官至四品。父亲梁咸熙原籍河北大兴县,幼年孤苦,幸被梁芝山领养,梁芝山卸任北归时,曾在杭州停留,期间恰逢乡试,梁芝山为使养子参加考试将梁家的籍贯改为浙江钱塘。梁父毕业于京师同文馆,供职于京师警察厅。梁实秋出生于北京内务部街20号。
&&&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即今清华大学之前身),在校期间,与好友闻一多合作发表了《冬夜草儿评论》一书,得到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来信称赞,与创造社结下了短暂的友谊。&五四运动&爆发后,梁实秋是学校运动积极分子,但因其与章宗祥之子同寝室,看到室友受牵连并在不久后害病死去,使梁实秋开始反思群众运动的弊端。
&&&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的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学习。
&&& 1924年夏,从科泉毕业后前往哈佛大学,途中在芝加哥与闻一多、罗隆基、何浩若、吴景超、时昭瀛等共同发起了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梁实秋在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获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
&&&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 1927年2月与梁实秋结婚,后育有三女一子。同年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
&&& 1927年到1936年间,和鲁迅展开论战,包括&文学的阶级论与人性论&、&第三种人&、&硬译&等多个话题,梁实秋坚持将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否认文学有阶级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的苏俄&文艺政策&。被鲁迅批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由此结束。
&&&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因&抗战无关论&受到抨击。对日抗战时曾居重庆北碚雅舍。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 1949年5月因国共内战移居台湾,先后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长、大同大学董事。
&&& 1973年夫妇二人移居西雅图探亲,程夫人不幸因意外去世。梁实秋悲痛不已,写下《槐园梦忆》纪念。
&&& 1974年梁实秋与影星歌星韩菁清相识,并与翌年结婚,引发当时的社会议论。晚年热心于两岸交流事业。
&&& 日病逝于中华民国台北市。11月13日死讯传到美国时,华文作家一片哀戚,尤其是刘墉和当时在美国讲座的余光中,刘墉甚至把此事情写进自己的作品,收入在《超越自己》一书。梁实秋故居-搜狗百科
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外表平平无奇,仍有普通市民居住。昔年,梁实秋便是在这院里发出“此(青岛)君子国也”的感叹。中西混合式建筑,砖石结构,占地546.69平方米,建筑面积447平方米,地上2层,地下1层,花岗岩墙基,红瓦斜坡屋面,厅门南向,二楼大门上方有一挑台。室内木板地,无雕饰。整幢建筑简朴而实用。
梁实秋故居,有位于内务部街20号北京故居,有俊爱方市南鱼山路33号青岛故居,有重庆旧居。
简介   地址:内务部街20号   内务部街属东城区朝阳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东从北往南数的第六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东四南大街与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明代,称“勾阑胡同”,“勾阑”亦写作“勾栏”,原意是指戏剧演出场所,后引申为“妓院”的别称。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改巡警部为民政部,衙署设在此处,遂称“民政部街”;民国时,北洋政府的内务部设在此处,改称“内务部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条”,后复称“内务部街”。   内务部街39号,旧时的门牌是内务部街20号,在胡同中段北侧,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院门是被称作“如意门”①的屋宇式街门,院门外原有三步台阶,由于胡同内的地面增高,如今只剩半步台阶了。据梁实秋之女梁文茜回忆“梁实秋老宅与傅作义住宅后门正好南北相对,原为内务部街20号,现新门牌改为39号。实际相邻的37号和41号原均系梁家所有。37号是传达室和外客厅,41号是老师周香如住宅,39号是梁氏家族居住。”   内务部街37号、39号、41号,旧时的门牌分别为19号、20号、21号,现为三个独立院落,共有房屋63间,建筑面积近1060平方米,大部分为居民住宅,其中39号临街的倒座南房为“内务部社区工作站”用房。   当年内务部街20号的建筑格局大致是由外院、里院、后院等5个院落组成的三进四合院。进入街门,两侧各有4扇绿色屏风门,东侧屏风门内是一个独立小院,且另有门牌,为“内务部街19号(今37号)”,梁家人称其为“外院东院”,有北房、南房各3间。西侧屏风门内有北房3间、耳房1间、南房3间半,梁家人称其为“外院西院”。“外院西院”的西墙为绿色屏风隔断墙,穿过隔断墙的屏风门,又是一个小院,梁家人称其为“西小院”,有北房、南房各两间。外院与里院由“垂花门”②沟通,里院有北房3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里院东厢房东侧至院墙之间的庭院与后院相连,形成一个曲尺型的院落,后院只有北房3间,还有水井一口,其余的便是花草树木,相当于一个小花园,是梁宅的清静之处。 三次共住二十多年   梁实秋在内务部街20号前后三次共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从1903年住到1919年;第二次,从1934年住到1937年;第三次,从1946年住到1948年。 出生在里院西厢房   日,梁实秋出生在里院西厢房,待到1948年他离开这个院子时,则主要住在“西小院”,北房是卧室,南屋是书房。梁实秋的客厅是“外院西院”的南房,客厅的南墙上挂着徐悲鸿的“奔马”,上书“哀鸣思战斗送实秋文豪”。   内务部街20号是梁实秋的出生地。对于梁实秋而言,“故居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是那样的引人动情。”梁实秋在故居卧室后面建有一个在当时属于很讲究的卫生间,卫生间的外面有一棵大枣树,品种是北京的特产——郎家园尜尜枣的,枣树至今仍在。1981年,梁实秋的女儿采了一枝挂满青枣的树枝,作为家乡的礼物送给身在台北的梁实秋。引起文人伤感,“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   梁实秋的祖籍是浙江省杭县(今余杭市),但梁家早已入了北京籍;所以,北京是梁实秋的故乡。梁实秋称北京是他“儿时流连的地方,悠闲享受的所在。”梁实秋怀念全聚德的烧鸭(烤鸭)、六必居的酱菜、玉华台的核桃酪、信远斋的酸梅汤……梁实秋怀念北京的豆汁、灌肠、老豆腐、羊头肉……以致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的家中,听到胡同里卖羊头肉的吆喝声,已经快入睡的他,还是披上衣服跑到外面买了一包,回来躺在被窝里,品着蘸有椒盐的羊头肉进入梦乡。 眷恋北京   梁实秋眷恋北京,但他还是离开了这座城市,直到客死他乡也没有回来。梁实秋说:“1948年冬,北平吃紧,风雨欲来,我想以避地为佳,仓皇南下,临行留函告之诸友。”   梁实秋是“新月社”③的主要成员,主编过《新月》月刊。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期的“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论争中,梁实秋主张文艺是超阶级的,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一类人,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提出什么文艺是超阶级的,但是他们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文艺,反对无产阶级的文艺的。”   为什么毛泽东专门指出“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一类人”呢?实在是鲁迅对梁实秋批评的太狠,说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职业比刽子手还更下贱”。其实,梁实秋对鲁迅的批评又何尝不狠呢?!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回望鲁迅丛书》的《围剿集》,所收录的文章以梁实秋的最多,且冠以“梁实秋等著”。所收录的文章有梁实秋的《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答鲁迅先生》、《“无产阶级文学”》、《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与牛》。   梁实秋在《鲁迅与牛》一文中写道:“鲁迅先生究竟现在是吃哪一家的草,属于哪一个党,我并不知道,也并不想知道。”接着,引用《萌芽》月刊第五号有关批评鲁迅的一段文字:“鲁迅先生……将旧礼教否定了……将国家主义骂了,也将无政府主义,好人政府,改良主义……等劳什子都骂过了,然而偏偏只遗下了一种主义和一种党没有嘲笑过一个字,不但没有嘲笑过,分明的还在从旁支持着它。”引文之后,梁实秋发表评论:“这‘一种主义’大概不是三民主义罢?这‘一种政党’大概不是国民党罢?”这一段文字是耐人寻味的。   须知,那是一个对红军进行疯狂军事围剿的年代,那是一个对共产党人“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年代!   看来,论争的双方都超出了学术范围。不过,就学术而言,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也是存在是非曲直的。《〈雅舍小品〉现象——我观梁实秋的散文》的作者陈漱渝的观点是有启迪作用的:   “梁实秋的文艺观与当时那种‘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文艺观,分属于两种截然对立的文艺体系,彼此发生冲突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事情,绝不是仅仅出于某一方的‘误解’和‘栽诬’。在那样一种敌人的刺刀对准了我们民族胸膛的血与火的年代,爱国作家究竟是应该‘拿笔杆代枪杆,寓文略于战略’呢,还是应该继续恬淡闲适之中来寻求艺术的人生情趣呢?如果我们谈问题不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应该是不难作出正确判断的。”   注   ①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采用最普遍的一种宅门形式。   ②垂花门,在府邸、宅院建筑群中常作二门,起着联系分隔内宅和外宅的作用。   ③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以聚餐会形式形成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等,1928年3月至1933年6月出版《新月》月刊,形成一种文学流派,被称为“新月派”。   东四是北京东城一个热闹的所在。从东四往南,过了几条胡同,便拐人了一条僻静的小街,名唤“内务部街”。虽说是街,其实宽不过六七米而已。那儿原叫“勾栏胡同”,后来因为清朝内务部设在胡同里,人们改口称之为“内务部街”。街道两旁,一溜灰墙,一色青砖平房,门牌的号码已经改过。不过,很容易就找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故居,如今梁宅大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内务部街居民委员会”木牌,当年那儿则挂着“梁治耀律师事务所”的牌子。梁治耀是梁实秋之弟,梁实秋原名梁治明,上小学时改名梁治华,实秋是他的字。 大门依旧。门口那对石狮子还蹲在那里。大约常有孩子骑在上面玩耍,青石表面泛着青光。   据梁文茜(梁实秋的长女)回忆,大门上原有一对铜门环,现已不见踪影,门上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横匾“积善堂梁”,无从找寻。大门旁开了个小小的个体户饮食店,正在卖油饼。 布局   步入大门,里面成了个大杂院,住着十九户人家。虽然院子里搭建了许多小棚屋,但原先的老屋仍在。那是北京典型的四合院民宅,分前院、后院、正院以及左、右跨院,一色平房,院子里铺着青砖。梁家原住北京东城根老君堂,梁实秋的祖父梁芝山在广东做官后,手中有了些钱,返回北京买下这幢有三十多间房屋的老宅——内务部街二十号。一九○三年一月六日(光绪二十八年腊八),梁实秋就出生在这里。   历经风风雨雨,柱子、门、窗脱尽油漆,房子还保持原样,只是几家合住在此院,廊下堆满杂物,十分凌乱。据梁实秋自云:“我生在西厢房,长在西厢房。”他的儿时,是在西厢房内那个大炕上度过的。“这西厢房就是我的窝,夙兴夜寐,没有一个地方比这个窝更为舒适。”——步入晚年的梁实秋,仍念念不忘儿时的“窝”。其实,认真点讲,梁实秋应称作“北京作家”,他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九五○年那时这儿成了《大公报》的宿舍。后来,《大公报》的职工迁往香港,这儿由房管所接管,分配给一般的居民。在西跨院的南房,是梁实秋当年的书房。据梁文茜告知,那儿原本满墙是大书架,堆叠着许多书,如今已找不到那些书架和书,但她保存着当年书房中所用的铜镇尺、小香炉,后来转送到台北,梁实秋见了旧物,欣喜不已,勾起心中无限的回忆涟漪。   书房对面的北房,是梁实秋的卧室。文茜说,屋里原是一张很大的木床,床上搭着很大的木架子,看上去像间小屋。这样的大床,原是当年江南农村流行的式样,不知怎么会搬入梁府,成了梁实秋的眠床。屋后有棵枣树,迄今仍青枝绿叶。文茜说,那是因为附近有个化粪池,使枣树长得格外茂盛。后来,文茜之妹文蔷从美国西雅图来北京,从这棵枣树上摘下一棵青枣,还带着几片绿叶。文茜把这枣子送到父亲手中,梁实秋抚爱良久,曾写道:“长途携来仍是青绿,并未褪色,浸在水中数日之后才渐渐干萎。这个枣子现在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干皱的红枣的样子,却是我惟一的和我故居之物质上的联系。”诚如陶渊明所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想念北京故居   梁实秋晚年,常常想念北京故居,因为那儿是他的出生地,是他金色童年度过的地方。他曾写道:“想起这栋旧家宅,顺便想起若干儿时事。如今隔了半个多世纪,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了,其实人也不复是当年的模样,纵使我能回去探视旧居,恐怕我将认不得房子,而房子恐怕也认不得我了。” 梁教授离世了,未曾实现他的还乡梦。他的故居亦“不复是当年的模样”。人世沧桑,浮沉莫测。倒是那棵枣树历尽千变万化,依然亭亭如盖,依然春华秋实。 西厢房下旧时光   京城东四往南,穿过几条胡同,拐进一条僻静的小街,即“内务部街”。虽说叫街,其实不过是一条胡同,原名“勾栏胡同”,后来因为清朝将内务部设在这里,人们改称为“内务部街”。   街道两旁,一溜灰墙,一色青砖平房。   来到20号院门前,大门已经拆掉,据说准备安装防盗门。门上原来写着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今已不见踪影。门口放着一对门墩,青石表面泛着青光。步入大门,里面成了个大杂院,住着20来户人家。虽然院子里搭建了许多小棚屋,但原先的老屋仍在,乃是北京典型的四合院民宅。梁家原住北京东城根老君堂,梁实秋的祖父梁芝山在广东做官后,手中有了些钱,返回北京买下这幢有30多间房屋的老宅——内务部街20号。   我来到西厢房,这里已成几家合住之地,历经风风雨雨,柱子、门窗脱尽油漆,廊下堆满杂物,十分凌乱。然而在梁实秋看来,内院的西厢房最亲切,也最温暖。日(旧历的腊八),他就降生在西厢房那条温暖的大炕上。“这西厢房就是我的窝,夙兴夜寐,没有一个地方比这个窝更为舒适。”他依偎在父母身边,在西厢房嬉戏玩耍,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童年时光。   直到步入晚年,每当想起西厢房,他还禁不住心情激动,老泪纵横:“我生在西厢房,长在西厢房,回忆儿时生活大半在西厢房的那个大炕上。炕上有个被窝垛,由被褥堆垛起来的,十床八床被褥可以堆得很高,我们爬上爬下以为戏,直到把被窝垛压倒连人带被一齐滚落下来然后已。” 绿叶青枣寄深情   在20号院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梁实秋考入了清华学校,逐渐走上了文学道路。旅美归来,梁实秋投入了与鲁迅旷日持久的论战。   1937年北平沦陷,梁实秋逃往昆明,后转重庆。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雅舍小品》。那些文字,读来让人感觉如同在冬日煦暖的阳光下品一杯芬芳的红茶。1949年,梁实秋去了台湾。1974年,老伴程季淑因偶然被梯子砸中头部而去世,相伴48年的恩爱夫妻从此生死两隔。随着韩菁清的出现,梁实秋摆脱了丧妻之痛,他的心情变得明朗起来,然而北京的旧宅始终让梁实秋牵挂。   “想起这栋旧家宅,顺便想起若干儿时事。如今隔了半个多世纪,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了,其实人也不复是当年的模样,纵使我能回去探视旧居,恐怕我将认不得房子,而房子恐怕也认不得我了。”据说他晚年曾无数遍地吟咏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982年秋,梁实秋的次女梁文蔷得到了一个去北京探亲的机会。归来时,姐姐文茜在内务部街20号故宅的一棵枣树上剪下一束枣枝,交妹妹带给父亲。在台北,文蔷把这一特殊礼品送给梁实秋时,他兴奋得热泪盈眶。他亲切地端详这从生身之地携来的枣枝,见上面还有一个枣子,梁实秋抚爱良久,惆怅地写道:“长途携来仍是青绿,并未褪色,浸在水中数日之后才渐渐干萎。这个枣子现在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干皱的红枣的样子,却是我唯一的和我故居之物质上的联系。” 跨海寻梦终难圆   故园让梁实秋魂牵梦绕,一道海峡,却无情地阻挡住了梁实秋的归途。他写道:“人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我生在一个四合院里,喝的是水窝子里打出来的甜水,吃的是抻条面煮饽饽,睡的是铺席铺毡子的炕,坐的是骡子套的轿车和人拉的东洋车,穿的是竹布褂,大棉袄、布鞋布袜子,逛的是隆福寺、东安市场、厂甸,游的是公园、太庙、玉泉山,——能说我不是道地的北平人么?”那一腔炽热的真情,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难免为之泪下。   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允许岛内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梁实秋心情大快。他离开北京近40年了,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岁月。故园时常在他的梦中,那里有他的亲人,有他的骨肉同胞,有他的同窗学友,有他青年时代许许多多的朋友。   梁实秋希望韩菁清为他回大陆、回北京探亲访友打前站,韩菁清也已收到在祖国大陆的侄子、侄女——哥哥韩德厚子女的信,他们都希望尽快与久别的亲人见一面。尤其是梁实秋,耄耋之年更是思乡深切,他怀念北京内务部街的故居,他回忆小时候在北京喝豆汁儿的情景:“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他写信给在北京的长女文茜,希望给他带点豆汁去。   然而,“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正当他的夙愿即将实现的时候,11月1日晚11时,他突然感到心脏不适,11月3日8时20分,梁实秋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带着他未曾实现的还乡梦离世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实秋雅舍小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