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的用我们古文怎么说说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 蔚林语文在线 - 连云港教育博客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 一、文言文的句读
&&&&& 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死去。
&&&&&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治邺》)
&&&&&& 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 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 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 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 ⑤句末语气助词的语气可帮助句读:
&&&&&& 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云、云尔
&&&&&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邪、与、欤、哉、也
&&&& 表示推测语气:乎、耶、与
&&&& 表示感叹语气:哉、夫、也、矣、乎
&&&& 表示祈使语气:也、矣
&&&3.要关注文体,注意对称句式。
&&&&&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与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又如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 例4: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
&&&&& 原文标点: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通鉴》)
&&&&&& 分析:这是裴子野议论南朝刘宋亡国原因的几句话。“幼王临州”是指分封年幼的皇族到地方上去做“王”。“长史”、“典签”都是官名。当时用骈(pián)体写文章,句子总是两两相对的,从文体特征来看,不能以三句为一个断句单位;再从层次来看,“长史”和“典签”各为一层意思。
&&&&&& 修正标点: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
&&&&&4.要关注层次,注意对话引文。
&&&&&&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在相应的提示语后停顿。
&&&&5.要关注句意,寻找首尾衔接。
&&&&& 文言文句子衔接往往比较紧密,顶真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文中找出首尾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考虑句读。
&&&&6.要分析层次,借助总分关系。
&&&&& 文言文句段间,往往有总分,分总的结构形式,可以据此断句。
&&7.要培养语感,借助检验定句.
&&&&&&& ①看断句后语意是否讲得通。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就不通。
&&&&&&& 正确断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看断句后内容是否合情理。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也不通。
&&&&&& 正确断句: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文言文的直译与意译
&&&&&& 文言文的直译:
&&&&&& 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和句式。直译要尽可能地使原文的每一个字(词)在译文里都有着落。
&&&&&&& 例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你真顽固,简直顽固得不能开窍。
&&&&&&& 评:大意是对的,但是还不算直译。“心”是什么意思,“之”是什么意思,都没有着落。译成“你思想的顽固,顽固得不能开窍。”才是直译。
&&&&&&& 例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就走了。
&&&&&&& 例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译:亲近好人,疏远歹人,这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歹人,疏远好人,这是后汉衰弱失败的原因。
&&&&&& 说明:例2例3的翻译每个词的具体意义都落实了,才是真正的直译。
&&&&&& 文言文的意译:
&&&&&& 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是意译。意译比直译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受原句词数、词序的束缚,文字可以适当增减,词序可以适当调整,甚至句式也可以作必要的变换。
&&&&&&& 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直译:凭五十步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读者感觉情理不通)
&&&&&& 意译:如果那些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那些逃跑一百步的人,这样行吗?(好处:把句子的具体意义说明白了,使人易于理解。)
&&&&&& 例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直译: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 意译: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好处:译出了原文的比喻义,使意思表达得比直译更加透彻。)
&&&&&& 分析:直译和意译各有利弊,文言文的翻译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就是说,直译如果能翻清楚,就用直译,只有在原文用了典故、比喻、互文或其它修辞,直译不能说清楚的情况下才用意译。
&&&&&& 意译类型举隅:
&&&& (1)处理某些词语的词典意义,要意译。当文言词语的词典义和这个词语的语境义有相当距离时,翻译就不能简单地用这个词语的词典义去替换该词,而应该用意译,把其语境义充分表达出来。
&&&&&& 例:东曦既驾 (《促织》)
&&&&& 直译:日神东君已经乘着六条龙驾驭的车子出来了。 (不仅译文与原文意思有距离,而且有哗众取宠之嫌。
&&&&& 意译: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 (准确、通顺)
&& (2)处理一些修辞格,一般要意译。
&&&& 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 直译:陈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枢的子弟。(分析:讲不通)
“瓮牖绳枢”此处是借代,代贫苦人家。
&&&&&& 意译:陈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枢这样贫苦人家的子弟。
&&&&&& 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此句不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都有出典,而且“封(山)”还涉及古代礼仪习俗,都无法直译,非意译不可。
&&&&&&& 意译: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本想建立像汉代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样的功绩,却落得个望着北方追来的敌军而仓皇南逃的下场。
&&&& (3)处理一些特殊的句子,要意译。
&&&&&& 例: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贾谊《论积贮疏》)
&&&&&&& 汉之为汉——直译:汉朝成为汉朝,或:汉朝建立了汉朝——很难讲得通。
&&&&&&& 意译:汉朝建立政权以来。
&&&&&&& 另外,处理一些文言诗词或类似诗歌的句子,因为这些文句语言凝练,直译难以把其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也要意译。
三、&文言文今译的基本方法
&&&&&& 翻译文言文要细心钻研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字不能离词,词不能离句,句不能离篇。要逐一落实每个词的词义,特别要弄清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这往往是此句翻译的得分点。
&&&&&&& 例1:(成名)为人迂讷。——译:(成名)这个人为人迂腐,语言迟钝,不善说话。
&&&&&&& 分析:如果把“讷”译成“不会说话”或“不爱说话”都不符合原意,因为“不会说话”是哑巴,“不爱说话”是沉默寡言。
&&&&&&& 方法一:照录不译——凡属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其他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录不译。
&&&&&& 例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做上卿。
&&&&&& 例3: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译:阳嘉元年,又制造候风地动仪。
&&&&& 方法二:略去不译——某些文言虚词,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或者虽有同它相当的词,如果译出反而使句子别扭,就略去不译。
&&&&& &例4:夫战,勇气也。——译:战争,靠(的是)勇气。
&&&&&& 分析:此句中的“夫”是句首助词,有引起议论的作用,“也”是句末助词,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译时都可略去。
&&&&&& 例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译: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啊。
&&&&&& 分析:此句中的“之”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但译出反而不自然,像日本人说汉语,因而略去不译。
&&&&&& 方法三:适当补充——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前面,不用量词,翻译时就应把量词补充进去;文言文中的某些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等),在翻译时也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作适当的补充,使译文语意完整。
&&&&& 例6: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不和睦。
&&&&& 例7: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因此先主就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趟,才见到(诸葛亮)。
&&&&& 例8: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译: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 方法四:适当调整——古今词序不相同的,翻译时要作适当调整,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 例9:卿欲何言?——译:您想说什么呢?
&&& &例10:何不试之以足?——译: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 例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句读,有的人向老师请教,不能解答疑难问题,有的人倒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弃,我看不出这些人的明智在什么地方。
&&&&&分析:此句既是宾语前置句,又是互文修辞,所以必须调整翻译的语序。
&&&&& 翻译文言文还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气。原句是什么语气,译文也必须是什么语气。
&&&&& 例12:治乱,天邪?——译:安定和动乱,是由天决定的吗?
&&&&& 总之,译文要尽量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字优美,此三点要求就是古人说的“信、达、雅”三字。
四、&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原则
  翻译要遵循三条原则:信:忠实原文意思;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翻译特别强调“信”,一定要直译,尽量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试方式之一。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一般要求做到“信”,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译”,让字字句句都能对译出来,忠实于原文。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时,才用意译。翻译时要注意:
  ①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②个别字的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保留下来即可。(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连缀成的语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④连字成句时原则是多就少改,即尽量维持原句的内容,只是该补的补出来,比如句子省略的成分;该删的删去,比如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该调整顺序的调整过来。总之应使翻译过来的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不是通假或者活用。
  翻译时当遵循四个步骤:
  第一,审读: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第二,切分: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对应解释;
  第三,连缀:再把解释好的词顺连成句;
  第四,誊写: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再写在卷子上。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2005全国卷Ⅱ.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译文:
  第一句三个关键点,“病肥”,病于肥,在肥胖上出了毛病,所以应该译成“患了肥胖病”;第二关键点,“丧之”,就是让大臣们来为它治丧;第三个关键点在“争之”,一般把“争”解释为争夺竞争,因为“争”是个会意字,上为一只手,下为一只手,中间的竖勾表示拉拽,两手拽东西,所以本义是争夺、竞争。从后面左右群臣都认为不可以,可以看出,此处的“争”只有通“诤”,解释为“直言规劝”,才能说通。所以这个句子要翻译成“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这个句子的翻译考查重点就是省略句的理解和通假字的判断。
  再看第二句。考查的关键点,第一个是“持廉”因为“楚相孙叔敖”不需要翻译,“至死”和现代汉语区别不大,就是到死,所以关键点在“持廉”。此时应将“持”扩展为双音节,翻译成“坚持”;而“廉”要翻译成“廉洁”;第二个关键点在“妻子穷困”这两组古今异义的词语,“妻子”要解释为妻子儿女;“穷困”要分别解释为“困窘、穷困”和“窘迫艰难”;第三个重点在“不足”,可翻译成“不值得”;第四个关键点是“不足为”的主语必须补充出来,否则这句话就不完整。把这几处整理好,再串成整句应译为“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这个句子的考查重点是实词、古今异义的词语和省略句。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五种解词方法,其实是要综合运用的。比如刚才说到“持”要和现代汉语组词,组成“坚持”“持久”“持续”等,放在“廉洁”前,只有“坚持”可以表现人物始终廉洁至死不变的特点;正是因为孙叔敖一直廉洁,所以他的家人才会靠背柴糊口。
&五、文言文断句基本技巧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根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比如:《吕氏春秋·本生》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 虽欲过之奚由?出 则 以 车 \ 入 则 以 辇 \ 务 以自 佚 \ 命 之 曰 招 蹶 之 机 \ 肥 肉 厚 酒 \ 务 以 自 强 \ 命 之 曰 烂 肠 之 食 \ 靡 曼 皓 齿 \ 郑 卫 之 音 \ 务以 自 乐 \ 命 之 曰 伐 性 之 斧 \ 三 患 者 \ 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出入”相对,“命之曰”排比出现,“三患者”又是对前面三种并列情况的总结。
  (身居富贵却不懂得(应该知足的)道理,(富贵)刚好足以成为祸患,还不如贫贱。贫贱的人得到财物困难,即使想要过度(享受)又从哪里得到呢?出入不是坐车就是乘辇,追求自身的安逸,这就是招致挫折的开端;吃肥肉饮醇酒,追求自身的强壮,这叫做烂肠的食物;(迷恋)细腻的皮肤、洁白的牙齿的美色,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追求自身的享乐,这就叫做伤害人本性的刀斧;这三大祸害,都是由富贵招来的。所以古代有的人不愿意升官发财,是因为看重人的本性的缘故;不是为了用好名声向世人夸耀,而是为了保持自身本性的实质啊。那么这种有关富贵祸福的道理,就不能不详察了。)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一个“此四者”是对前面罗列的总结,据此断开句子。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以便确定断句的正确与否。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有这样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看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选自《白居易·草堂记》
  有的同学这样断“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虽说现在庐山有个“香炉峰”,但从前后对应关系来看,这样断句就不对了。因为“山北峰”“峰北寺”是对在一起的,是以“庐山北峰”为中心,向外延伸的;这样后面的“介峰寺间”介于…峰寺之间,是最美丽的庐山的意思才能准确表达。这样分析后,可得到答案: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所以太原人白乐天见到甲庐山后,恋恋不舍不忍离去,于是就面朝香炉峰在遗爱寺旁边筑了个草堂。)
  总之,文言阅读理解是以掌握词语和句式作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反复阅读,熟练运用前面提到的一些基本方法,才能读懂文章的内容。好在多年以来高考文言文的选文,一直是史传类的,其中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性格与经历、事件的过程、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关系相对容易把握。阅读时应该按照下列脉络进行: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他的职务有什么变化?这个人做了几件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场合他说了些什么话?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有哪几句?人们对这个人物评价如何?作者的议论评价是什么?而在完成相应的选择题时,就特别强调要仔细审题,看题目的选项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并在前后语义、时间地点、任职前后、事件排列、前因后果等方面细致与原文进行核对。
mwlmwl | 阅读全文(530)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Re: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这等博文,得下多少功夫写就,赞叹……
yunkairichu |
“搜狐@教育”特邀撰稿人
&敬告: 转载本站文章请署原创作者江苏东海县 苗蔚林姓名;同时告之:dhmwl1970.
苗蔚林的教育博客被《中国教育新闻网》列为首页热门推荐博客。
& 下列网站和本站建立转载关系: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通用学科网、语文123资源网、中小学教育资源站、无忧无虑语文网、初中语文教育网、中国教师站、黄冈语文网、语文学科网、卓智语文出版网、中小学作文培训网、小精灵儿童网、华东素质教育网、我爱你语文网&。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古文名句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古文名句翻译
古​文​名​句​翻​译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2.11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文言文古诗)(6)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古文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酒喝了很久古文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