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江右集团地区华侨少

开放分类:
江东六十四屯&
江东六十四屯摘要
江东六十四屯江东六十四屯,是指黑龙江左岸,从爱辉县黑河镇对岸的精奇里河口处开始,往南直到孙吴县霍尔莫津屯对岸处为止的一段土地(南北长约一百四十里,东西宽五十--七十里)。这里很早就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历史上曾有过六十四个中国居民村屯,因此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江东六十四屯。
江东六十四屯 - 简介
江东六十四屯江东六十四屯(拼音:jiānɡ&dōnɡ&liù&shí&sì&tún)俄称外结雅地区。地理位置是在黑龙江左岸(北岸),与相望,(俄语:Зе?я)东岸,和海兰泡相望,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在清朝与沙俄签订的瑷珲条约中,黑龙江北岸划归俄国。因为江东六十四屯居住大量中国清朝居民,所以在划界时特别将此地归属于中国管理。
江东六十四屯 - 概述
江东六十四屯江东六十四屯,居住着、满族、等中国居民近3.5万人,这里“土地膏腴,人民勤农为务,年产诸粮,富甲全省”,是黑龙江中游最富庶的地方。在《瑷珲条约》签订后的40余年间,远东俄国人粮食、半数取于此地。到19世纪末叶,俄国移民大量涌来,这块土地旋即成为沙俄侵吞的目标。 江东六十四屯,当地人俗称“江东四十八屯”。这里的“四十八屯”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系指江东六十四屯地区规模较大的、知名度较高的屯子而言的。江东六十四屯位于黑龙江左岸(北岸),与相望,(Zeya River)东岸,与相望,面积3600平方千米。在清朝与沙俄签订的瑷珲条约中,黑龙江北岸划归俄国。但由于江东六十四屯居住大量中国居民,因此在划界时特别将此地归属于中国管理。
江东六十四屯 - 争议由来
江东六十四屯1900年发生庚子拳乱(义和团运动、),俄国趁中国无暇兼顾东北情势,派兵予以占领,并强迫该地人民自行渡过黑龙江至中国,造成大量中国人死于该次派兵行动。中华民国成立后,无论是北洋政府或是国民政府,均不承认俄国占领该地的合法性。一直到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前苏联划定边界时,由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总统签订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承认放弃该地主权。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华民国在法律上仍未放弃该地主权。在官方认定的地图中,这一地区仍被标为中国领土。江东六十四屯这一地区目前以俄罗斯一部份治理。
江东六十四屯 - 原始居民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江东先有旧、前、腰屯和后屯,随着移民和垦殖活动的展开,才逐渐发展形成江东六十四屯。以江东的老屯为例,老屯又名托力哈达屯,是江东六十四屯比较早的屯子之一。最初老屯只有吴、姚、曹、徐、曾、何几大姓,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了,老屯周边没有富余的土地可以开垦,许多人便搬到别处去另立新屯,于是一屯变多屯,六十四屯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江东在早期只是有旧瑷珲、前胡尼胡哈、腰屯和后屯,后来才由这几个主要的村屯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江东六十四屯”。江东六十四屯统归瑷珲副部统管辖。&&&&&&& 当时各屯设有屯长(也叫屯千)。大屯有正、副两个屯长,小屯只有一个屯长。、等人说,周围五、六个屯子还有一个总屯长,叫“五护卢”。各屯屯长都直接听瑷珲的命令,办理各屯民事纠纷、征兵征粮等事务。吴小莲说,当时她的父亲是南窝堡的屯长,种地、送官粮、打架斗殴什么事情都管,屯子里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就过江到瑷珲城衙门报告。&六十四屯居民,都编入。每旗都归瑷珲各旗营房管,姓徐的属于两个旗,一部分是,另一些姓徐的是。&&&&&&& 各屯的青年人,到了十八岁,每逢二、八月都要到瑷珲城进行骑马、射箭等操练。合格的当“披甲兵”,其余的作为“西单兵”()即民勇了。“披甲兵”到二、八月要进行操练,操练完毕,回家种地,战时随时应征参战。徐福刚说,我大哥就是一九〇〇年“跑反”那年被抽去当“披甲兵”的。&&&&&&& 各屯每年要定期向瑷珲缴纳官粮。各屯每年秋收打完场封江后,把缴纳的官粮送到瑷珲入库。六十四屯的文化教育。江东六十四屯没有官办的学校,各屯多半有私塾。私塾里学习的内容;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等书;满族念满文书;达斡尔族一般也念汉文书。住在江东老虎屯(即老沽托克索屯)的达斡尔族老人康全瑞说。&&&&&&& 满族人在里主要是学习满文,三年毕业,然后再到瑷珲城去念汉文书。汉族念四书五经得四、五年才能念完。有钱的再想念,就得上瑷珲城。
江东六十四屯 - 长宽考
江东六十四屯地图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系指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今俄境,俄称结雅河)以南,至孙吴县霍尔莫律屯对岸的大片土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被沙俄霸占前,因中国满、汉、达斡尔等民族在这里居住时有过64个屯子,作为地理概念故称“江东六十四屯”。 到目前为止,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中国居民所住的村屯、方位,已基本搞清。但对江东六十屯地区长与宽却说法不一。经查证,很多说法与事实不符。中的《地理志》记载:“江东六十四屯在焉,精奇里江以南,黑龙江以北,东以光绪六年(1880年)封堆界等等,南北一百四十里,东西五十里至七十里”。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俄人出版的《亚洲地理、地形和统计材料汇编》记载:江东六十四屯长66俄里(相当139.92)、宽20俄里(42.4华里)。1911年(清宣传三年)出版的《东三省政略》的《瑷珲篇》中,有“江东六十四屯南北一百四十里,东西五十至七十里地”的记载。1920年(民国九年)的记曰:“瑷珲对岸江左居住旗屯六十四村,面积南北一百五十里许,东西八十里许”。1933年出版的《黑龙江志稿》卷二《地理志》中说,江东六十四屯“袤一百八十里,广九十余里”。以上资料,均没有交待有关数字的背景。然而,宋小濂的《北缴纪游》,对1887年(清十三年)李金镛赴江左与俄官共同挑沟划界,作了及时而又翔实的记录。他写道:“迨十三年(1887年)三月,观察使李公(李金镛)以勘矿来漠(河),奉将军恭檄,饬会同黑龙江副都统成庆赴江左分划旗屯原住界址……刻期,两国各派官监工开挖,以杜迟疑生变。乃由补丁屯挖至老瓜林,计一百七十四里。正欲向前,因俄官坚以不能作主为辞,暂行停止。按着条约(即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自老瓜林至豁尔莫勒金屯四十里均应划归旗屯”。《北缴纪游》中对李金镛过江左同俄官挑沟划界的记述,不仅及时,而且又有经过,为我们研究江东六十屯地区的长度和宽度提供了准确而又翔实的资料。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一、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长度 从《北缴纪游》对李金镛赴江左同俄官挑沟划界的记实,我们清楚地看到:从补丁屯挖至老瓜林,共174里,从老瓜林至豁尔莫勒金屯尚有40里未挖。因此,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南北长度应该是214里。为什么多数资料却大大小于214里?其根本原因:一是多数资料的作者没有注意到1858年(清咸丰八年)签订不平等《中俄瑷珲条约》时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长度。二是忽视了自1858年5月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至1900(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俄难”42年间由于沙俄侵略者不断蚕食、江东六十四屯长度不断缩短的事实,不恰当地运用了被沙俄蚕食后的数字。二、江东六十四屯的宽度 在记述江东六十四屯的宽度问题上,除了《黑龙江志稿》中有“广九十里”的记载外,其他的记载均与事实相差很大。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于作者忽视了侵略者自东向西侵略,致使江东六十四屯东西宽度步步缩小的事实。有《北缴纪游》为证:1879年(清光绪五年),“俄人愈众,开地愈广,将满洲人所住之段山屯草甸、牧厂(场)侵占,不容满洲屯人牧放牲畜”。1883年(清光绪九年),俄人“不照会中国官员,自由补丁屯后起向石头泡子西,占地十余里;至大泡子、托力哈达屯西止,划犁记两道,计占去熟地二百四十余垧,荒地尤多,并满洲人种地窝棚一所。又于犁地内划占霍尼音胡尔哈达地四屯草甸,长十七、八里,宽七、八里不等”。同时,“按条约所载之豁尔莫勒金屯系在大泡子东南,而彼国犁记由大泡子向西北而下,复占去荒地四十余里”。这就是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东西宽由“广九十里”缩到“七十里”,最后到“五十里”的原因。综上所述,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南北长应是214华里,东西最宽应是90华里。
江东六十四屯 - 屯名和方位考证
江东六十四屯江东六十四屯这一地区目前以俄罗斯阿穆尔州一部份治理。 “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屯数,在中记载是28屯。1857年(清咸丰七年),在奕山奏折中,称江东“向有旗户三十余屯”(《咸丰朝筹办夷务始》卷十七)。据满铁调查课《近代俄中关系之研究》中记载:江东六十四屯有村屯16个、400户、3286人,汉族村屯14个、540户、5400人,达斡尔族村屯14个、280户1960人,共计44屯、1220户、10646人。宋小濂《北缴纪游》和《清实录》称48屯。1883年(清光绪九年),俄方总参谋部中校进行实地调查,在《亚洲地理、地形和统计材料汇编》记载中,有37屯和26个居民点(没有列出名称)。可见,“江东六十屯”的屯数在迅速增加。其根本原因是清代屯垦政策趋向松动,内地居民大批来到边疆,并多以汉姓窝棚为名建屯于江东六十屯地区的东南部。如:韩家窝棚、曹家窝棚、姚家窝棚、姜家窝棚等。由此可见,“江东六十四屯”作为地理概念是可以的,但作为村屯数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江东六十四屯”是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制造“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前的通称叫法,其具体数字已大大超过64个。更不能设想,从年(清光绪七年-光绪二十六年),19年中只增加1个村屯。 解放后,有关人员根据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的《黑龙江舆图》、1911年(清宣统三年)黑龙江调查局《瑷珲厅图》、1913年(民国二年)绘制的《瑷珲县图》、1914年瑷珲县公署向黑龙江省公署补报的《江东六十四屯图》、1924年(民国十三年)《瑷珲县公民呈报请据约索还江东六十四屯文附图》,以及1926年的《黑龙江乡土录》、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黑龙江志稿》、1965年4月对原在江东六十四屯居住过的73位老人的采访等资料为基础,对“江东六十四屯”屯名、方位进行了考证认定:   1、后呼尼哈屯:位于黑龙江沿岸六十四屯界之最北端,与右岸今黑河市长发屯相对。 2、腰呼尼哈屯。 3、前呼尼哈屯。 江东老人说:这里最早是沿江的一个大屯,因是沙坨子地,有人陆续搬走,屯子也分成后、腰、前3个屯子。以前呼尼哈屯建立最早,又称为老屯。1883年(清光绪九年),俄国总参谋部中校纳扎洛夫(下同)来到这个屯子进行了调查:“三个村庄有48户,男、女满族居民438人,耕畜有136匹马和104头牛”。 4、大碾子房屯:位于黑龙江边,前呼尼哈屯西南。1883年(清光绪九年),纳扎洛夫称之为“图格敦村”。有的资料亦称“大碾间房”、“大年吉房屯”。 5、外布尔多屯:位于黑龙江边,在大碾子房屯南,与相对。纳扎洛夫调查:“博尔多村在黑龙江岸上,位于图格敦(大碾子房屯)村以下4俄里处,24户,男女达斡尔族居民192人,他们有耕畜72匹马、72头牛。”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黑龙江北路翼长、瑷珲副凤翔指挥的渡江狙击俄兵的战斗就在其附近。   6、牤牛屯:又称莽奈屯、莽鼐屯、莽那屯。位于黑龙江与汇合处,与江右今黑河市四道沟屯相对。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7月,沙俄武装船只“米哈依尔号”伪装成商船,即在这里向中方挑衅,被清军击退,称“米哈依尔号事件”。   7、西普奇屯:位于黑龙江边牤牛屯西南、旧瑷珲之北,是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中最早建立的村屯之一。 8、瑷珲(旧):位于黑龙江边、西普奇村之南,与江右今黑河市二道沟屯相对。《黑龙江外纪》中说,旧瑷珲是一个方形城市,周长940步,合4700尺,设有5门。出生在旧瑷珲的老人蒋永寿说:“我记事时只有50来户,屯内有三四条车道,有一条土城墙,是年间修的,上面可以走人,城内有一个戏院。”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朝在这里始设黑龙江将军衙门。   9、白旗屯:位于黑龙江边,旧瑷珲南、摆渡房北。据江东老人回忆:“白旗屯不大,只有十多户人家”。纳扎洛夫调查称:“莽奈屯、白旗屯、西普奇屯、旧瑷珲共有62户,居民729人,耕畜有165匹马和224头牛”。   10、摆渡房:位于黑龙江边,与江右瑷珲城相对。据江东老人回忆:“摆渡房分前摆渡房和后摆渡房,两个屯子中间相隔一二里地。前摆渡房主要摆渡黄山屯附近来往于瑷珲城的人,后摆渡房主要摆渡段山屯附近来往于瑷珲的人。摆渡船是用两条风船并在一起,上面铺板子,人、马、车均可过江。”前摆渡房又叫必拉托克索屯。纳扎洛夫称:“位于旧瑷珲城 下4俄里处,在玛尔屯南,距玛尔屯2俄里”。 11、玛尔屯:又称马家屯,位于摆渡房之南的江边上,与瑷珲城的南窑地相对。 12、段奇法屯何挥诼甓 ㄍ椭 系慕 呱希 虢 一破煊 ?属今黑河市)相对。纳扎洛夫调查:“端亦发村(段奇法屯)有10户、男女达斡尔族居民85人,有耕畜50匹马,20头牛。”1883年(清光绪九年)秋,俄官兵闯进该屯进行非法调查,用刺刀杀害了拒绝为其带路的居民,制造了“”。 13、布拉满嘎屯:正西靠江边,与江右坤河村(属今黑河市坤河乡)相对,当地人称“波浪口子”。纳扎洛夫调查:“有63户,男女满族居民593人,有189匹役马和126头耕牛”。 14、塔头沟子屯:又叫塔头泡子,位于四方林子之南的江边上。纳扎洛夫称:“有10户满族居民152人,有48匹马、32头牛”。 15、马蹄岗子屯:又叫马蹄屯。位于塔头沟屯东南。纳扎洛夫说:“该屯距前村(塔头沟子)5俄里,距黑龙江1.5俄里,有4户、男女满族居民41人,有12匹马、12头牛”。 16、双亚树屯:又称双雅树、双鸦树。位于黑龙江边、河口附近、老官林子西南。 17、半道窝棚:位于双亚树屯西南。江东老人吴文海说:“托力哈达到南窝棚中间,有一个叫半道窝棚的地方,是我们的老故地”。 18、托力哈达屯:又称托列尔哈达屯。位于黑龙江边,大泡子屯之西。江东老人吴士宁说:“托力哈屯是江东南部建立最早的一个屯子。”1883年(清光绪九年),沙俄非法占据托力哈达、吴家窝棚和大泡子等屯240余垧熟地,单方面圈犁于俄地之内。纳扎洛夫称:“图勒哈达村在巴拉满嘎(波浪口子)村下16俄里处,它由46户组成,有男女达斡尔族居民530人,共有牲畜164匹马、138头牛”。 19、补丁屯:又称布丁屯。位于精奇里江南岸,靠近六十四屯界沟处,是江东六十四屯中最老的屯子之一。1640年(后金崇德五年),补丁屯人曾随博木博果尔袭击往征虎尔哈部的清军。1883年(清光绪九年),沙俄当局非法占领补丁屯、石头泡西十余里,并在补丁屯西南 制造了“苏忠阿垦地事件”。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春,沙俄又在补丁屯制造了“砸酒铺事件”,30多家酒铺被捣毁。纳扎洛夫称:“村中有71户,满族男女674人,役马213匹、耕牛142头。”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出兵江东六十四屯,首先侵占了补丁屯,击沉民船,防止逃跑,并以此为开端,疯狂屠杀江东人民。 20、远地屯:位于补丁屯西南、后段山西北。 21、后段山屯:又叫嘎拉霍罗、北山屯,位于瑷珲河上游,距补丁屯12里。纳扎洛夫称:“有41户,男女汉族居民533人,有205匹马、耕牛142头。”此屯为江东著名大屯,1883年(清光绪九年)后,沙俄无理蚕食大片牧场。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前,沙俄军队在此进行多次军事演习,毁坏大片土地。 22、前段山屯:离补丁屯12里,在后段山屯之南。 23、西段山屯。 24、河南段山屯。 前段山屯、西段山屯和河南段山屯3个屯子东西并列,统称前段山,位于后段山屯之南。其中,段山屯居中,西段山屯居西,河南段山屯居东。纳扎洛夫称:“大阿林村(前段山)由129户组成,男女汉族居民1677人,645匹马、520头牛。”据段山屯出生的徐永来老人回忆:“前段山是江东比较大的屯子,屯名来源是一条辘辘小河,将土山隔断开了,河南有四五十户,河北、河东的住户连在一起有百十来户(河北、河东即为段山屯)”。 25、东二沟屯:位于河南段山屯之南,据江东老人讲:“东二沟屯离江西瑷珲六十里,离九十里。”纳扎洛夫调查:“有19户,男女达斡尔族居民167人,有76匹马、66头牛。”早为达斡尔族屯子,名为额尔古扎,后改为汉名东二沟子。 26、西二沟屯:位于东二沟屯西南1.5俄里。纳扎洛夫调查:“370户,481个汉族居民,耕畜有185匹马、141头牛”。 27、韩家窝棚屯:位置靠近1883(清光绪九年)和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两次划定界沟接连处,是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中最东的村屯。 28、曹家窝棚屯:位于兴隆屯正南、伯尔格尔河之北,距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所挖界壕不远。 29、姚家窝棚屯:此屯位于伯尔格尔河岸边、靠近界沟处,西北有关家窝棚。 30、吴家窝棚屯:位于姚家窝棚之东南、靠近界沟处。据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4月9日《黑龙江将军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呈文》记载:“‘苏忠阿垦地事件’之,即系吴家窝棚人。”黑龙江将军档案记载:“查吴家窝棚苏忠阿所争之地,系在俄人犁记以南近五里,种地85垧”。 31、大泡子屯:位于老官林子屯之南,是六十四屯地区南部的一个大屯。1883年(清光绪九年),沙俄擅自圈占北自补丁屯起至石头泡西十余里,南自大泡子至托力哈达240余垧垦地,荒地尤多。 32、爪里法屯:又称吴里发屯,位于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中部大泊之西北、瑷珲河南岸。纳扎洛夫调查:“葛林发村(爪里发)有12户、114个满族居民,有耕畜36匹马、24头牛”。 33、布尔多屯:也写作博尔多、卜尔多。位于爪里法屯西南、瑷珲河下游东岸。瑷珲河又名布尔多河、牤牛河、莽鼐河,屯名由河名而得。 34、达子窝棚屯:位于布尔多屯之东南、大泊之西。 35、蒋家窝棚屯:位于达子窝棚屯之西南、布尔多屯东南。 36、何家窝棚:在老虎屯北,有的资料又标为“何家地营子”。 37、图达阿林屯:位于段山屯西,都什沟东北。纳扎洛夫称:“在大阿林村(前段山)西南4俄里处,由40户组成,有300户满族居民,120匹马、80头牛”。 38、王家桥屯:位于图达阿林屯西、大泊岸东。江东老人王福海原住王家桥,因该屯在来往通道上,常有俄人骚扰,其伯父一家被俄人杀害,当地人称“王家桥惨案”。 39、都什沟屯:亦称都什镇,位于图达阿林屯西南、王家桥屯东南。纳扎洛夫调查记载:“有27户,257个满族居民,有81匹马、65头牛”。 40、后东山屯:位于都什沟西南、大泊东南沿,是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中大屯之一。纳扎洛夫调查记载:“有33户,男女汉族居民429人,耕畜有155匹马、132头牛”。 41、喇哈屯:又称拉哈尔屯,位于布尔多屯西南、瑷珲河南岸。 42、前东山屯:位于后东山屯西南,是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大屯之一。纳扎洛夫调查:“辰敦山村(前东山屯)在呼敦山(后东山)村西偏南3.5俄里,村中有54户、男女汉族居民702人,耕畜有270匹马、216头牛”。 43、小四家子屯:位于前东山屯西南、通往瑷珲渡口的道上。纳扎洛夫称此屯为“色得察扎村”,是个在辰敦山村(前东山屯)西南5俄里处不大的村庄,位于通向瑷珲渡口的路上,有12户、男女汉族居民155人,有耕畜72匹马、60头牛”。 44、何家山屯:位于前东山屯东南。生于何家山的杨荣发老人说:“我们屯正南是一个大泡子,在泡子东、西、北三面是住房,大泡子南面是一片白桦树林子。”何喜庆老人说:“我家祖坟都在何家山”。 45、小桦树林子屯:位于小四家子屯西南, 为“小树林”。 46、老虎屯:又称老古托克索屯、老沽托索屯,位于何家山西南。 47、尼格托霍罗屯:位于太平沟西2俄里。 48、姚家窝棚屯:位于太平沟屯、老虎屯之间(与前边一屯重名,位置不同)。 49、桦树林子屯:又叫大桦树林子,位于小桦树林子东南,尼格托霍罗屯西。 50、太平沟屯:位于兴隆山之西,桦树林子东。纳扎洛夫调查:“该村有18户,男女满族居民172人,有540匹马、40头牛”。   51、何大鳖屯:又叫何图别拉屯,位于桦树林子屯西南、小桦树林子正南。 52、姜家窝棚屯:位于太平沟屯西。 53、王家窝棚屯:位于太平沟屯正南。 54、臧家窝棚屯:位于太平沟屯之东南。 55、兴隆屯:又称兴隆山屯,位于都什沟正南,为江东大屯之一。 56、四方林子屯:又称四房林子,位于桦树林子东南、石头泡子西北。 57、新关地屯:位于四方林子屯东,伯尔格尔河南岸。 58、谢家窝棚屯:位于王家窝棚屯正南、新关地屯西南,伯尔格尔河左岸。 59、戛尔泌屯:位于谢家窝棚屯西南,伯尔格尔河右岸。 60、黄山屯:位于新关地屯正南、伯尔格尔河之东,是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中大屯子之一,在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俄难”前达到300多户,姓姜、姚、车为多,共有4条街。最大的买卖叫义和兴,伙计就有30多人。纳扎洛夫1881年(清光绪七年)调查:“大毕利辰(黄山屯)村是中国村中最大的一个,由205户组成,共有男女汉族居民2490人。他们有耕畜1020匹马、800头牛”。 61、关家窝棚屯:位于黄山屯之东、右岸。 62、石头泡子屯:位于黄山屯之西。 63、南窝棚屯:位于黄山屯北20里。该屯老人吴玉莲说:“跑反(逃难)前(1900年),我们家住在南窝棚,有100多户人家,有3家买卖”。 64、老官林子屯:又称老鸪林子、老瓜林子,位于南窝棚屯之南。据《李金镛传》载:“金镛争还补丁屯至老瓜林百七十余里。”至此屯后,“俄官坚以不能作主为词”拒绝继续挖沟为界。 65、拉都屯:又称喇喀屯、喇都屯,位于约西普奇屯东,瑷珲河南岸通往瑷珲渡口的半路上。纳扎洛夫调查时称“山山屯”,“位于通往瑷珲渡口的正中的小村,有6户、汉族居民78人,有耕畜36匹马、24头牛”。 66、徐家窝棚屯:《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乡土录》均有记载,位于段山屯之南。 67、黄河屯:又称精奇里屯(当地中国人称又叫黄河)。纳扎洛夫调查时称:“里哈里距图格敦村(大碾间房屯)1俄里,两村有42户,男、女满族居民400人,耕畜124匹马、20头牛。”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载:“黑(黑龙江)、黄河(精奇里江)汇流之两江口地方,原有我一黄河屯,因地势下洼仅有一二户居民在耕垦……”。 68、小碾间房屯:位于都柿沟屯正北,图达阿林屯西北、王家桥屯东北处。 69、同合达屯:见于《黑龙江志稿》。日本史学家标注“南窝棚之东”。 除此之外,尚有十几个村屯需要进一步考证:突勃屯、小桥子屯、疙瘩窝棚、马拉屯、湖哈达、马下屯、黄旗屯、红旗屯、兰旗屯和乌帽麦屯等。以上各屯在一些史书上有的有记载,有的无记载,有的村屯地理方位不清,但有诸多江东老人还亲自去过。
江东六十四屯 - 历史
江东六十四屯江东六十四屯,位于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对岸、(俄称布拉戈维申斯克)下游,瑷珲条约规定为中国领土!1674年,清政府在黑龙江支流精奇里河口建瑷珲古城,成为清代黑龙江将军的最初驻地,因该城僻处江东,交通不便,1684年清政府又在黑龙江右岸(今爱辉乡驻地)筑瑷珲新城,将军衙门由江左移至江右岸。1690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今嫩江县城),在瑷珲留驻副都统。瑷珲县辖地当时包括黑龙江左岸的江东64屯。 在一八五八年,沙俄乘进攻的机会,强迫当时的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规定以黑龙江为中俄两国同界,割占了江左的大片中国土地。但该条约的第一条,对处在黑龙江左岸、为中国人历代居住的六十四屯作了如下规定:“原住之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着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根据这个条约规定,中国人在六十四屯享有居住权,中国政府对该处人民享有管辖权。日 俄舰向瑷珲城北黑河屯清军阵地挑畔,清军还击。俄军官兵死伤30余人,败回海兰泡。8目4日,俄军水、陆3路万余人扑向瑷珲,清军奋力抵抗7小时,牺牲300人。瑷珲城被俄军焚毁。日 海兰泡俄军突然封锁黑龙江江面。17日,手持刀斧的俄军强令中国居民和商人数千人聚集到江边,连续数天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5000余人被杀害,造成了举世谴责的。日 沙俄侵略军在制造海兰泡惨案后,又在黑龙江左岸、黑河镇对面的“江东64屯”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沙俄军队大肆烧杀掳掠,把搜捕到的人集中到几间大屋子里烧死、或推入江中淹死。仅在博多屯至精里江口一带,就屠杀了1000余名中国居民,房屋被焚毁一空。在这次骇人听闻的“”中,被杀害的中国居民2000余人。后沙俄宣布:江东64屯地区已归俄国管辖,凡中国居民不得重返该地区。日,寿山致电杨儒,告以俄军“将我华民及江左各屯人民屠戮不堪”之惨状,要杨儒转告俄国政府“勿再妄杀良民”。 美国历史学家说这一惨案是“俄国在远东最近历史中臭名昭著的丑闻”。日本人指出,这是黑龙江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屠杀,最大的悲剧,最大的罪恶!” 俄国人认为,“沙俄现在实行的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只有与中世纪审判异教徒的宗教法庭和西班牙对异教徒、犹太人和摩尔人的迫害才可以相比拟”。 &
江东六十四屯 - 背景资料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精奇里江口南至霍尔莫勒津屯,黑龙江左沿岸地带,“南北一百五十里许,东西八十里许”。这里的村庄是由清政府在清剿雅克萨沙俄侵略者时设立的军屯点发展起来的,通称江左旗屯。人们又习惯于以屯数命名,记载中出现过“二十八屯”、“三十余屯”、“四十三屯”、“四十八屯”等名称。惨案发生前,这里有六十四个村庄,又地处江东,故称瑷珲江东六十四屯。江东六十四屯的居民由汉、满、达斡尔族组成,据俄国当局一八八一年调查,“中国臣民达一万四千人,其中汉人八千六百人,满族四千五百人和达斡尔族九百人……共一千二百六十六户。”达斡尔族居住在六十四屯东部和南部,满族集中在瑷珲对岸上下一带,汉族分散于六十四屯各处,或单独成村,或和满族、达斡尔族混合居住,其中绝大多数是山东和山西的移民。满族和达斡尔族在语言、服装和风俗习惯上与汉人基本相同,“同时讲话彼此都懂”。三个民族都从事农耕,种植大豆、小麦、小米等作物;酿造烧酒,畅销黑龙江两岸;所需布匹和农具靠江右供给。居民人数,自一八八一年之后,俄方未进行过统计,一直沿用一万四千人这一数字。中国有关记载为七千余人或万余人,显然不是居民达到的最高数字。据《阿穆尔报》负责人的估计,惨案发生前居民为三万五千人,除去临时居住的矿工等流动人口一万五千人,原有居民约二万余人。一八五八年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规定,中俄由额尔古纳河沿黑龙江至海口划界,右岸属中国,左岸属俄国;“黑龙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据此,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划归了沙俄,只保留了六十四屯中国居民的永久居留权和中国政府对这些居民的永久管辖权。中国在丧失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保留了一点残存的权利,固然是中方代表据理力争的结果,但俄方代表同意保留,主要是考虑自己利益的需要。俄方谈判代表彼罗夫斯基说,“允许目前居住在左岸的中国居民居住一段时期”,“这对我们不但没有任何害处,相反,会有好处”,因为“我们的移民还需要他们的粮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沙俄允许保留六十四屯居民的居住权的真实原因,而且暴露了沙俄侵略者的极端虚伪性。他们在条约上信誓旦旦地保证“永久居住”,暗地里仅仅是允许居住“一段时期”。可以说从瑷珲条约签订之日起,江东六十四屯就隐伏下了严重的危机。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加紧向黑龙江左岸移民,仅一八五八年就移入二千三百五十人,到一八六一年阿穆尔地区居民达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九人。移民以哥萨克和退役士兵为主,农民很少。例如一八六〇年移入男女农民共五百四十二名,而供“补充哥萨克军队”的人员达三千四百一十一人。农民仅占移民总数的百分之十三点四。可见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是保证军事占领的需要。移民们不但不能为驻军提供给养,而且连他们自己的口粮还需要伊尔库茨克的承包商运来。这种运输远不如就地补给便宜和及时,而江东六十四屯“年产诸粮,富甲全省”,很自然地成为沙俄殖民者们粮食的供应地。法国历史学家雨拉指出:“在这个地区半野蛮的俄国人当中,这些中国人是仅有的文明成分,他们是当地仅有的农民、园丁和工匠。没有他们,(俄国人)连生存几乎都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沙俄当局才在“一段时期”内允许六十四屯存在和发展。苏联历史学家普罗霍洛夫无视以上历史事实,说江东六十四屯相当于中国的“租借地”,对俄国是“不平等的”,似乎中国居民居留权和中国政府的管辖权是中国强加给俄国的治外法权,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俄中之间侵略与被侵略的原则界限。六十四屯原是中国固有领土。我六十四屯人民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开辟了自己的家园,理所当然地应当在这块土地上永远生息繁衍下去。俄方谈判代表同意保留中国居民的永远居留权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且事实上这些居民确给俄国殖民者以巨大的经济利益。它与帝国主义国家在国外强占的租借地毫无共同之处。普罗霍洛夫所谓“租借地”之说,无非是妄图证明沙俄霸占江东六十四屯的强盗行径,反而是“正义”的。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沙俄在远东推行野蛮的“俄罗斯化”政策,在大批移入俄罗斯人的同时,残酷地灭绝土著民族并迫害、驱赶中国居民。如何对待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人,逐步成为沙俄当局的一个“问题”。一八八二年以前,沙俄每年平均移入远东的人数为六百零一人,而一八八二年至一八九九年每年平均达四千零七十六人。且军役人员比例下降,农民比例大增。一八八三至一八九三年移入阿穆尔省的农民达一万二千七百九十八人,占移民总数百分之八十六点七九。一八九四年阿穆尔农业人口增至三万一千八百五十四人。农民增加,对耕地的需求量加大。阿穆尔省虽地域广大,但大都是森林、莽野和沼泽地,只有黑龙江上游和中游沿岸地带适于耕种。六十四屯这片肥田沃土就成为沙俄殖民者侵夺的对象。在这段时期,沙俄的学者、官员和军官们纷纷到远东调查和中国居民带来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当俄国居民数量还很少的时候”,中国人“是开发本地富藏的唯一劳动力”,但随着“俄罗斯农业人口和一部分工业人口的增加”,中国人所带来的好处“将自然而然地消失”;特别是“鉴于政治原因”,使中国人“离开愈快”,远东地区的“俄罗斯化也就越迅速”。在这片叫嚣声中,沙俄殖民者大肆蚕食江东六十四屯的土地。一八七九年占去段山屯草甸、牧厂(场);一八八三年占去“垦地二百四十余垧”,“荒地四十余里”。在沙俄的步步紧逼下,六十四屯的面积缩小为长约一百四十华里,宽约四十二华里,约一千六百平方公里。九十年代初,沙俄将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和移民“联为一气”,移民如潮水一样涌向东方,“至一千九百年每年增至五万”。海兰泡市的人口从一八九四年的二万余人,至一九〇〇年增至四万人,六年中增加了一倍。从而使阿穆尔省的土地问题更加尖锐,于是沙俄当局设法霸占六十四屯的土地,用以安插移民。一八九四年沙俄官员马丘宁提出彻底解决“结雅河畔(即江东六十四屯)满洲人”问题的报告,说一八六〇年的北京条约取消了中国政府对六十四屯居民的永久管辖权,如果认为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六十四屯中国居民“不但不受有关俄国臣民的法律,而且,也不受有关居住在俄国土地上的外侨的共同法律的约束,则是勿需证明的牵强附会。”为此,他建议阿穆尔当局“应当毫不迟疑地公布北京续增条约”,对六十四屯中国居民“进行登记”,使他们“服从俄国的法律”。同时,他还认为“无论瑷珲条约,还是北京条约,都没有规定中国人可以无偿利用划归俄国的土地的权利”,要求当局“立即着手将他们迁移出境的同时,向他们征收人头税和土地税,总共每年可得不下十三、四万卢布”。马丘宁的方案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取消中国政府对六十四屯居民的管辖权,二取消中国居民的居留权,将瑷珲条约的有关规定一笔勾销。马丘宁的报告是对北京条约的恣意歪曲。尽管北京条约与瑷珲条约一样是沙俄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它明确规定黑龙江左岸、乌苏里江右岸“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所谓“照常渔猎”,当然是指中国人仍照瑷珲条约规定进行渔猎,就是说北京条约不改变以上有关地区中国人的现状。这一规定并非是对瑷珲条约的有关规定的否定,而是进一步重申了瑷珲条约的有关原则。这一点对当时中俄双方谈判代表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江东六十四屯中国居民的地位没有任何变化;一直由中国瑷珲当局实行有效的管辖。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主席谢苗诺夫在一八九五年指出,北京条约“不阻碍签订条约以前在这块领土上居住的中国臣民利用在订约前他们所利用的耕地。”就是马丘宁本人在同一报告中也承认北京条约“包含了瑷珲条约的全部内容”。通过逼签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领土是沙俄贯用的侵略手段,但它从来不以条约中所得到的利益为满足,继续通过修改条约和曲解条约以勒索新的侵略权益。马丘宁对北京条约的歪曲,只不过是其中的恶劣一例。在马丘宁报告出笼前后,沙俄阿穆尔省当局加紧了侵吞江东六十四屯的步伐。一八九三年,沙俄官兵“直捣补丁屯”,毁酒铺三十余家,“屯中聚酒成渠”,损失“三百余万之多”。此后,六十四屯了无宁日。一八九八年,沙俄官兵在各旗屯“调查人民户口、房屋产业、六畜数目”,企图强行征税,实践马丘宁方案的第一步。中国瑷珲当局“拨派官兵一哨,过江保护旗屯”,被俄军强行缴械,几乎演成武装冲突。此后“俄人之骄横日肆”,终于积成流血惨案。从上可见,沙俄随着在远东推行“俄罗斯化”政策的逐步加强,对江东六十四屯从利用转为蚕食,进而准备鲸吞。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是沙俄扩张政策的必然产物,或迟或早总会发生。东北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只不过是惨案的触媒剂而已。惨案经过及有关惨案的几个问题正当沙俄阿穆尔省当局准备夺取江东六十四屯的关键时刻,中国东北地区的义和团运动掀起了反抗沙俄侵略者的风暴,沙俄政府乘机用武力夺取六十四屯,进而强占东北三省。当一九〇〇年六月初东北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沙俄总参谋长就电令滨阿穆尔省总督戈罗戴科夫“密切监视”边境地区,为制止义和团运动的蔓延采取“相应的措施”。六月二十三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布上谕,宣布滨阿穆尔军区进入战争状态,两天后,滨阿穆尔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同时实行军事动员,四天后,这两个军区分别征召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五名和九千五百一十五名预备役兵员入伍,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动员。七月九日,沙皇命令两路俄军分别在伯力和双城子集结,待命进攻哈尔滨和牡丹江,黑龙江上空密布战争的阴云。七月十五日,前往支援待命进攻哈尔滨俄军的两艘俄轮《米哈依尔》号与《色楞格》号驶抵瑷珲江面。中国瑷珲驻军“飞渡往阻”,《色楞格》号开炮射击,中国军队奋起还击,击伤《色楞格》号,重创《米哈依尔》号,击毙击伤俄官兵五人。沙俄阿穆尔省军管省长格里布斯基率骑步炮兵赶到瑷珲对岸的俄军哨所,炮击瑷珲城。中国黑河屯驻军以为俄军发起全面进攻,回击海兰泡。这就是所谓黑龙江事件。这一事件本来是沙俄侵华军事行动引起的,但是格里布斯基却以中国军队炮击海兰泡为借口,对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中国和平居民举行血腥的大屠杀。海兰泡市中国居民区和郊区有长期居住的华侨“几千人”,较大的华商“二百三四十家”,此外还有大量的中国雇工、小商贩和手工业者,总数在万人以上。从实行军事动员起,海兰泡不断发生迫害华人的暴行,大批华人纷纷渡回江右。但长期在那里定居的中国人,因行动不便或因受骗未去,便成为沙俄屠杀的对象。鉴于海兰泡市紧张的备战形势,中国居民的代表请示格里布斯基,中国居民是否要撤离,格里布斯基伪善地保证“决不允许和平的外国人受到骚扰”。中国居民信以为真,结果上了大当。七月十五日,格里布斯基下令禁止中国人渡江,并扣留所有的渡船。接着市警察局开始“一无例外”地逮捕所有的中国人。十六日,全副武装的哥萨克和义勇兵闯入中国人的住宅和商店,不分男女老幼一齐押走,就连“怀抱的婴儿也被强拉了出来”。这一天共搜捕了三千至三千五百人,先被俄兵包围在中国居民区,一些人往外冲逃,当场被杀害五六十人。后来这些人被转移到市警察局,警察局容纳不下,当晚又被押送到精奇里江边一个锯木场里。十七日清早,俄兵将所有被押的中国人赶到上布拉戈维申斯克村,名曰“渡江”,实际上是将被捕者赶进江中活活淹死。据刽子手的叙述和目击者的记载,当被押送的队伍到达目的地时,“手持刺刀的俄兵将人群团团围住,……把河岸那边空开,不断地压缩包围圈。军官们手挥战刀,疯狂喊叫:‘不听命令者立即枪毙!’……人群象雪崩一样被压落入黑龙江的浊流中去。有的想拚命拨开人流,钻出罗网;有的践踏着被挤倒的妇女和婴儿,企图逃走。这些人或者被骑兵的马蹄蹶到半空,或者被骑兵的刺刀捅翻在地。随即,俄兵一齐开枪,枪声、怒骂声混成一片,凄惨之情无法形容,简直是一幅地狱景象。”“当妇女们把她们的孩子抛往岸上,而且乞求至少能搭救她们的孩子时,哥萨克却逮住这些婴儿,挑在他们的刺刀上,并将婴儿们割成碎片。”经过这场血腥的屠杀,中国人“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洋。”岸上“堆积如山的‘尸体’,大都是气息未绝的活人”,他们都被“一古脑儿地投入江流”,水面又浮起一层半死的人筏,翻滚着向东流去。目睹这场大屠杀的人,无不感到“毛骨悚然和为之心碎”。就连屠杀者也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一个俄国义勇兵说,“杀人的一方,完全灭绝人性,他们不是魔鬼,便是畜性。在人世间竟能看到如此惨景,…简直就是一场恶梦。如果被杀的人都是些还有挣扎能力的男子的话,也许不会如此凄惨”,但是当看到“一些紧搂婴儿企图逃脱的母亲被纷纷刺倒,从怀中滚落的婴儿被碾得粉碎时”,“只有那些完全没有人性的野兽才能禁得住!”这种灭绝人性的屠杀一直进行到七月二十一日,共夺去五千余名中国人的生命,只有少数人游到对岸而得以逃生。七月二十二日,阿穆尔当局宣布海兰泡市内的中国人已被全部“肃清”了。七月十七日,阿穆尔当局举行海兰泡大屠杀的同时,另派出军队扑向江东六十四屯,对中国居民举行了“多次扫荡”。俄兵“驱各屯居民聚于一大屋中”举火焚烧,大部分被活活烧死。俄兵又“沿村发火”,毁尽房屋,枪杀居民,仅博尔多屯一地就杀害了上千人;最后将“未及过江者,不分男妇老幼,农夫工匠,负贩商贾及民间各行等业一同逼入江中,通共浮水得生者不过六七十人,其余均被逼溺死江中,浮尸蔽江者数日。”这次屠杀,又夺去了二千余名中国居民的生命。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被害的中国居民的尸体壅塞在黑龙江水面,直到三个星期后还在江上浮游。一个俄国上校军官写道“七月二十四日(按:公历八月六日),我们一行人又乘船继续向前航行。…轮船很快就赶上一具溺尸。…在它后面又出现了第二具、第三具尸体。就这样,在黑龙江整个宽阔的河面上,一具具尸体漂游着,仿佛在追逐着我们的轮船。…很显然,这是在海兰泡淹死的那些最不幸的人。…在一个扁平的沙滩上,一下子冲上来很多溺尸。…‘一百三十,一百三十一,一百三十二’,尔上校轻轻地数着。这片浅滩远远地泛着白光,而由那些褐色和粉红色的尸体所砌成的长长的带子,就象花边一样镶在沙滩的水边上。周围的空气被严重地毒化了,我们都不得不用手帕塞住鼻子。…很难估计出我们这一天赶上了多少尸体。但是,据判断,仅在一个小沙嘴上,我们共数出一百五十具。可以想见,中国人的尸体是很不少的。”
注释与参考:
《黑河地区志》
泡网俱乐部
中国领土未回之十二江东六十四屯 屯名和方位考证
为您提供感兴趣的词条
皇路礁,马来西亚称为大沙马兰西礁(马来语:Terumbu Semarang Barat Kecil),西方文献称为Royal Charlotte Reef,为南中国海南沙群岛中的一个礁盘,1986年为马来西亚...
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是中国南海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屿,由海盆中的海山上覆珊瑚礁而成,国际上把它叫作“斯卡伯勒浅滩”,位于北纬15°07′...
晋卿岛(Drummond Island),是西沙群岛永乐环礁东南部,琛航岛东北1.5海里,与石屿位于同一座牛轭形礁盘上,面积0.21平方公里。岛呈椭圆形,长950米,最阔处...
坎巨提,一译乾竺特、谦珠特、喀楚特,是亚洲中部古国,位于今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北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棍杂河谷一带。18世纪后期,乾竺特...
库拉冈日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座山峰,海拔7554米,是藏族传统的四大圣山之一。1937年登山家臿曼和大瓦喇嘛首次登上这座山峰。
六门礁,南沙群岛的一座椭圆形环礁,其西南部有六个大小不等的礁门,礁湖内有暗礁。1983年公布六门礁为标准名称,有些外文图书称它为Alison Reef,越南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右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