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畀上习心哪个节曰人实习期驾照最多扣几分

张敏走光_日本妞床上裸身浪叫图_振动器插入骚b图片_淫荡的女生图编辑推荐125
精品故事12
注册时间日
新鲜出炉的《哈利波特与凤凰令》
选择浏览模式:
单张浏览 |
友情提示:使用键盘左右键可前后浏览
《哈利波特与凤凰令》--爱情 这一集里,情窦初开的波特和张秋恋爱了。不过,电影里面的爱情,可没有现实中的爱情甜蜜呦。
阅读:2011次
拍摄日期: 19:18:56
上传日期: 23:50:25
您的IE浏览器的版本过低,低版本的浏览器在处理javascript文件时存在问题,无法支持Ajax功能,全面使用好看簿,IE浏览器的版本至少为6.0SP2,请使用。Chinese Text Project
-> 天子*年番陽李榮庭撰書辭托張國賢彭汝翼來告謝枋得曰篤行先生趙公及其子忠定福王嚴事朱文公文公過其廬忠定長子崇憲師之忠定從弟汝靚有東山書院雲風堂乃篤行忠定兄弟敎子孫之所題則文公茟也天下大亂汝靚之後寒飢濵於死終不以非道去貧書院遂為北胥徒所有榮庭不忍見鬻常產倍價取之不敢曰吾廬設先聖燕居堂師友講習藏修各有所規矩如國初四書院肄業則明體適用如湖學願與天下英才共之俾文公之道大明於斯世篤行忠定之家學亦不絕矣子以為何如枋得曰大哉李君之志也亦知學之有功於天地乎古之大臣能以道覺其君民者自伊尹始能以學勉其君民者自傅說始於國家若無所輕重也君不幸而有受之暴臣不幸而有文王之聖流風遺俗猶系天人之心者百餘年八百國之精兵不能敵二子之正論武王太公凜凜無所容急以興滅繼絕謝天下殷之後遂與周並立使三監淮夷不叛則武庚必不死殷之命必不黜殷之號位必不奪微子亦未必以宋代殷而降為上公也殷亡矣多士多方不服者三十年成王周公以忠厚之心消其不平之氣曰商王士曰有殷多士曰殷逋播臣未敢以我周臣民例而觀之矧敢視之如寇讎乎殷人何以得此於聖賢哉人紀不絕天地頼焉伊尹傅說之敎隱然在人心者未泯也江沱漢廣之民一變為觖舌文王召公之道化何在後九百年一夫忠懷潔操以楚人之聲音而不失風雅之情性指天為正有殞無他楚亡矣義陵一邑思楚逃秦隱居桃源者六百年子孫猶不與世接召南之敎離騷之義吾於此見之我孔孟立敎齊魯時曰吾將以扶持三極國人未必盡信也合天下精兵而不敢加一城之弦歌懸穹爵重祿而不能奪五百士之死義漢高帝雄心霸氣謂一世無人聞此二事為之駭愕為之涕泗孔孟之敎與天地為無窮者固不止此此亦可以見其小驗矣自有天地以來儒道之不立至今日極矣李君方將求師講道為江左諸儒倡孰不迂之然而宇宙間無此迂士天地且不立況人乎由伊傅至孔孟窮逹雖不同其道皆有功於天地子知之矣枋得切有請焉今日師文公學孔孟者必自讀四書始意之誠家國天下與吾心為一誠之至天地人物與吾性為一夫人能言之手指目視常在於人所不見戒謹恐懼常在於已所獨知天下能幾人哉不心曠神怡於人所不堪之憂不去欲存理於視聽言動之隱語人曰舜之事吾可以有為四代禮樂吾可以自信舜與路不分於雞鳴之善利人與禽獸不分於晝夜之存亡語人曰吾正人心即可成周孔吾知性善即可為堯舜孔孟六經之敎萬世文公四書之助孔孟所望於天下英才者果如是乎嗟乎五帝三王自立之中國竟滅於諸儒道學大明之時此宇宙間大變也讀四書者有愧矣雖然逹而行道者有負於孔孟學者所當戒也窮而明道者終無負於孔孟學者所當勉也榮庭祖仰高國賢祖介持皆以有道祠於學汝翼則篤行四世孫觀其志當有立於天下所學必進而未止也《天子*年番陽李榮庭撰書辭托張國賢彭汝翼來告謝枋得曰篤行先生趙公及其子忠定福王嚴事朱文公文公過其廬忠定長子崇憲師之忠定從弟汝靚有東山書院雲風堂乃篤行忠定兄弟敎子孫之所題則文公茟也天下大亂汝靚之後寒飢濵於死終不以非道去貧書院遂為北胥徒所有榮庭不忍見鬻常產倍價取之不敢曰吾廬設先聖燕居堂師友講習藏修各有所規矩如國初四書院肄業則明體適用如湖學願與天下英才共之俾文公之道大明於斯世篤行忠定之家學亦不絕矣子以為何如枋得曰大哉李君之志也亦知學之有功於天地乎古之大臣能以道覺其君民者自伊尹始能以學勉其君民者自傅說始於國家若無所輕重也君不幸而有受之暴臣不幸而有文王之聖流風遺俗猶系天人之心者百餘年八百國之精兵不能敵二子之正論武王太公凜凜無所容急以興滅繼絕謝天下殷之後遂與周並立使三監淮夷不叛則武庚必不死殷之命必不黜殷之號位必不奪微子亦未必以宋代殷而降為上公也殷亡矣多士多方不服者三十年成王周公以忠厚之心消其不平之氣曰商王士曰有殷多士曰殷逋播臣未敢以我周臣民例而觀之矧敢視之如寇讎乎殷人何以得此於聖賢哉人紀不絕天地頼焉伊尹傅說之敎隱然在人心者未泯也江沱漢廣之民一變為觖舌文王召公之道化何在後九百年一夫忠懷潔操以楚人之聲音而不失風雅之情性指天為正有殞無他楚亡矣義陵一邑思楚逃秦隱居桃源者六百年子孫猶不與世接召南之敎離騷之義吾於此見之我孔孟立敎齊魯時曰吾將以扶持三極國人未必盡信也合天下精兵而不敢加一城之弦歌懸穹爵重祿而不能奪五百士之死義漢高帝雄心霸氣謂一世無人聞此二事為之駭愕為之涕泗孔孟之敎與天地為無窮者固不止此此亦可以見其小驗矣自有天地以來儒道之不立至今日極矣李君方將求師講道為江左諸儒倡孰不迂之然而宇宙間無此迂士天地且不立況人乎由伊傅至孔孟窮逹雖不同其道皆有功於天地子知之矣枋得切有請焉今日師文公學孔孟者必自讀四書始意之誠家國天下與吾心為一誠之至天地人物與吾性為一夫人能言之手指目視常在於人所不見戒謹恐懼常在於已所獨知天下能幾人哉不心曠神怡於人所不堪之憂不去欲存理於視聽言動之隱語人曰舜之事吾可以有為四代禮樂吾可以自信舜與路不分於雞鳴之善利人與禽獸不分於晝夜之存亡語人曰吾正人心即可成周孔吾知性善即可為堯舜孔孟六經之敎萬世文公四書之助孔孟所望於天下英才者果如是乎嗟乎五帝三王自立之中國竟滅於諸儒道學大明之時此宇宙間大變也讀四書者有愧矣雖然逹而行道者有負於孔孟學者所當戒也窮而明道者終無負於孔孟學者所當勉也榮庭祖仰高國賢祖介持皆以有道祠於學汝翼則篤行四世孫觀其志當有立於天下所學必進而未止也》[] [] []1 △圓峰道院祠堂記2 非其鬼而祭聖人不許祀非族歆非類神與民同歸一愚上無祭法下無祭義難與眾人言矣許真君立功江湖建邵墇上民營道院於圎峰山祠祭勤而誠吾不知其故隱君魏公創祠堂一區自有道院大家小民相祠基施財產竹木瓦石黃冠經始守靈瑣先後舍施有毫髮勤勞於斯者必祭朔望有齋饌晨夕有香燈如士大夫之奉家廟魏公屬余記其事客或譏之曰閩人祀許真君非古也以其驅龍蛇逐厲鬼有大造於民精神在天變化不可測時雨暘救水旱民祈祥逺疾者應如響祀之可矣此祠無乃謟歟餘曰不然而獨不聞盤庚之書乎曰胥及逸勤爾祖其從與享之為人臣而勤幹王家先王必念之不忘天子有大享必使之與享也曰古我先後旣勞乃祖乃父繼之曰我先後綏乃祖乃父為人臣而勞於王事先王亦念之不忘在天之靈亦不忍相舍也人有勤勞於神之宮室者神其忘諸乎祭無小大咸曰報本貓有功禾稼則迎虎有功禾稼則迎此人情忠厚之至祭有法有義法否而義可三代聖人不能禁之矣神有功於民則祀民勤勞於神亦祀祠堂季世之古道也豈可以謟疑之哉吾因是重有感焉六蓼失國國人不自哀而臧文仲哀之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吾考其時皋陶子伯益有有後嬴為強諸侯趙為晉世卿終亦有國矣蓼雖滅皋陶祀未殄也臧文仲悲傷憯惻如疾痛之切體膚使及見秦滅趙楚滅嬴其為皋陶哀當何如也文武成康之宗廟而盡為禾黍東遷君相曾不動念心搖搖而不忍去天悠悠而不我知一行役大夫之外無人矣春秋臣子寧無豺獺之心乎以老子之學尊其師崇其敎能壯其宮室又不忘先後勤勞之人為人臣而念君父能以魏公之心為心臧孫可無哀黍離可不作天下事何至如今日乎祠堂歲月皆不書書其作事有古道俾忠臣孝子聞之縱無忿心亦有愧色3 △擎天岩記4 記曰予宦逰東南州郡於山則見衡岳之髙且大亦猶以為未見者西北耳自謂高大之勢不兩立豈意複有峩峩然峙於天半者猶自謂偉雖未獲班名志載亦足見東南之峙勢不孤名山巨麓惟建為最幔亭紫翠乾坤之尸縐萃焉自賓雲之曲不鼓曾孫無複夢虹橋矣泛漁舟而覓桃花者誰歟閩之秦川有曠世高逸之士姓祖諱道悟深貶綺紈之習力慕金宗之竒參老瞿曇學法西干遂謀歸隱蓋游蜂之房不畜鴻鵠之卵涔蹄之水不洩龍伯之宮必有其山可與白毫紺相光芒高大而後以操蛇有靈導之蒼莾即天池而草創焉擎天之始立首其名而不與於志載未可憾有其實而不述其實之跡為可憾也或者謂王史無微曾記於茲歲月寖乆六丁歸之山之僧曁鄉之士周有方複匃予記予以不敏辭之惜予身局偏方不得挹燕趙之勁氣以壯吾文閎肆斯言寧不有靦面目於司馬子長歟今車書一統玉帛會同向之未見者可見矣能附乎輿轍則馳穆王之駿周游而曆覽之未為誇奈何駑駘之才不足以馳騁千里列鼎之味雖珍孰若採首陽之甘脆天地蜉蝣萬物芻狗吾當出一言以警聾瞶又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如是則身隱矣焉用文之斯文之所以作者良有以也夫崇岡萬仭過者閱者孰不敬服其高大之勢一日拚鰲不戴靈鳯高翔玉沈荃化乆矣高山仰止渺然予懷覽方輿者又將何以耶岳不生才山川俱舍諸否則移文山靈俾出良翰東蒞昆崘之墟西極崦嵫之頂環區宇而圖之奚止乎擎天一柱之可觀也疊山謝枋得撰5 △宋辛稼軒先生墓記6 稼軒字幼安名棄疾列侍淸班乆曆中外五十年間身事四朝僅得老從官號名稼軒垂歿乃謂樞府曰侘胄豈能用稼軒以立功名者乎稼軒豈肯依侘胄以求富貴者乎自甲子至丁卯而立朝署四年官不為邊閫乎不掌兵權耳不聞邊議後之誣公以片言只字之文致其罪孰非天乎嘉定名臣無一人議公者非腐儒則詞臣也公論不明則人極不立人極不立則天之心無所寄世道如之何枋得先伯父嘗登公之門生五歲聞公之遺盛風烈而嘉焉年十六歲先人以稼軒奏請教之曰乃西漢人物也讀其書知其人欣然有執節之想乃今始與同志升公之堂瞻公之像見公之曾孫多英傑不凡固知天於忠義有報矣為信陵置乎塜者慕其能其人也祭田掃墓而厥者感其進高能得士也謂武侯祠至不可忘思其有志定中原而願不遂也有疾聲大呼於祠堂者如人鳴其不平自昏莫至三更不絕聲近吾寢室愈悲一寺數十人驚以為神公有英雄之才忠義之心剛大之氣所學皆聖賢之事朱文公所敬愛毎以股肱王室經綸天下竒之自負欲作何如人昔公遇仙以公真祠乃靑兕也公以詞名天下公初卜得離卦乃南方丙丁火以鎮南也後之誣公者欺天亦甚哉二聖不歸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讎不複大恥不雪平生志願百無一酬公有鬼神豈能無抑欝哉六十年來世無特立異行之士為天下明公論公之疾聲大呼於祠堂者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見君父當披肝曆膽以雪公之冤複官還職恤典易名錄後改正文傳立墓道碑皆仁厚之朝所易行者然後錄公言行於書史昭明萬世以為忠臣義士有大節者之勸此枋得敬公本心親國之事亦所以為天下明公論扶人極也言至此門外聲寂然枋得之心必有契於公之心也以只雞鬥酒酬於祠下文曰嗚呼天地間不可一日無公論公論不明則人極不立人極不立天地之心無所寄本朝以仁為國以義待士夫南渡後宰相無竒才逺略以苟且心術用架漏規模紀綱法度治兵理財無可恃所恃扶持社稷者惟士大夫一念之忠義耳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全軀保妻子之臣乘時抵瞞之軰乃苟富貴者資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岳武穆下一少年書生不忘本朝痛二聖之不歸閔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結豪傑志斬虜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孔公家比者無位尤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有人心天理者聞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於藝祖太宗時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過老從官在外不過江南一連帥公沒西北忠義始絕望大讎必不複大恥必不雪國勢逺在東晉下五十年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義無責焉耳7 疊山集卷之七 裏生潭石黃溥編8 記9 △寧庵記10 張仁叔塟本生母於邵武縣和平里之鶴巢原墓去故廬百歩有田四十畒歲收禾三百秤有蔬圃竹林悉施以養蓮社報徳堂佛者命周覺先主之擇其徒一人守塜扁其廬曰寧庵今考妣二親而祠春秋薦蘋蘩寒食灑麥飯悉於田園收之守塜人執祀事如法請張氏子孫主祭其為寧親謀亦遠矣仁叔垂涕洟而告某曰子知寧庵之義乎予幼失怙恃本生毋義父收張氏孤敎育之使成人本生毋義父捐世予無以酬恩此庵之所以志予無涯之戚也予幼誦蓼莪詩未知其情之真惻今知之矣予之生親之所以劬瘁也予為赤子飲乳於親之懷者三年乳皆親之血也乳之盈涸由飲食之豐約勞苦不可言予為孩提親喜曰吾有兒矣拊之則察其肥瘠而欣憂畜之則候其飢飽而飲食予能行可以免其提攜矣長之則惟恐其氣體之不壯育之則惟恐其徳性之不敏親行而予不隨顧之如有遺吾行而親不隨複之如有失其岀也腹我而語之曰吾行矣汝在家毋登髙而臨深也其入也腹我而語之曰吾歸矣汝在家必無人念其飢飽寒燠也予漸長知學親心可以少寛矣憂其壯而未有室也旣有室慮其子孫未能眾多也詩以妻子好合兄弟翕和而後父母之心順誠哉言乎予為貧衣食奔走親忍留之膝下離家則戒之謹愼乆客則願其速歸夣想其勞逸卜占其遠邇倚門閭而望聽烏鵲而喜精神常役役肝膽常懸懸也自予有生以來吾親之心無一日得寧者以予故古之人以生為勞以老為逸以死為息吾親老而未嘗佚今其息乎其心亦可以少寧乎詩曰欲報之徳昊天罔極終吾生無以報吾親言之則痛切思之則悶絕惟孝子仁人知棺羙而槨厚土深而木宻人謂吾親可以妥靈幽扃矣予恐不足恃所恃守塜有其人守塜者不足恃所恃蓮社佛者為之主蓮社佛者不足恃所恃者有田園以養其生田園不足恃所恃造物有以鑒予之心予之報親者誠有罪予之思親者寔可閔昊天明明豈不能使吾親魂魄少寧乎子盍為我記之嗟乎孝矣哉仁叔思親之苦也人與天相去至逺者形也至近者心也一念之善人莫能知而天必知之一事之善人不能助而天必助之自今巳往甘露自當應其誠迅雷何忍驚其魄燕或有増其土鹿不敢觸其松虎狼亦能衛其墓況於人乎況於君家之子孫乎親可寧子之心亦可寧矣楊坊千家市習俗以市道相尚以詩書名家者皆異邦人擇鄉者不居吾屢觀仁叔之家晨昏一飯飲一蔬果未獻祖考不敢嘗田廬悉畀守塜者居茅屋聚數十學子終日嘈嘈敎句讀疲神耗氣以養生事叔父母如事親愛堂弟如愛子吾知其為孝弟忠信人也問其師友則續溪楊公玉溪黎公學間有根源豈習俗所能移矣寧親一念天寔臨之某嘗執史茟當大書其事俾後來傳孝友者有証天道有所托而明民極有所寄而立斯一扶世傳道一助也仁叔名子惠家在蒼峰下因以自號云11 △東山書院記Enjoy this site? .Site design and content .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志第一百五十五艺文一《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有关于世运,尚矣。然书契以来,文字多而世代日降;秦火而后,文字多而世教日兴,其故何哉?盖世道升降,人心习俗之致然,非徒文
【友情提示】:双击页面任何地方将自动折叠左边目录,再次双击将展开左边目录。
  宋有天下先后三百余年,考其治化之污隆,风气之离合,虽不足以拟伦三代,然其时君汲汲于道艺,辅治之臣莫不以经术为先务,学士|绅先生,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岂不彬彬乎进于周之文哉!宋之不竞,或以为文胜之弊,遂归咎焉,此以功利为言,未必知道者之论也。
  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隋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而唐之藏书,开元最盛,为卷八万有奇。其间唐人所自为书,几三万卷,则旧书之传者。至是盖亦鲜矣。陵迟逮于五季,干戈相寻,海寓鼎沸,斯民不复见《诗》、《书》、《礼》、《乐》之化。周显德中,始有经籍刻板,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然乱离以来,编帙散佚,幸而存者,百无二三。
  宋初,有书万余卷。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使购求散亡,三馆之书,稍复增益。太宗始于左升龙门北建崇文院,而徙三馆之书以实之。又分三馆书万余卷别为书库,目曰「秘阁」。阁成,亲临幸观书,赐从臣及直馆宴。又命近习侍卫之臣纵观群书。
  真宗时,命三馆写四部书二本,置禁中之龙图阁及后苑之太清楼,而玉宸殿、四门殿亦各有书万余卷。又以秘阁地隘,分内藏西库以广之,其右文之意,亦云至矣。已而王宫火,延及崇文、秘阁,书多煨烬。其仅存者,迁于右掖门外,谓之崇文外院,命重写书籍,选官详覆校勘,常以参知政事一人领之,书成,归于太清楼。
  仁宗既新作崇文院,命翰林学士张观等编四库书,仿《开元四部录》为《崇文总目》,书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神宗改官制,遂废馆职,以崇文院为秘书省,秘阁经籍图书以秘书郎主之,编辑校定,正其脱误,则主于校书郎。
  徽宗时,更《崇文总目》之号为《秘书总目》。诏购求士民藏书,其有所秘未见之书足备观采者,仍命以官。且以三馆书多逸遗,命建局以补全校正为名,设官总理,募工缮写。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楼,一置秘阁。自熙宁以来,搜访补辑,至是为盛矣。
  尝历考之,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二卷。次仁、英两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钦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录,则两朝不复登载,而录其所未有者。四朝于两朝亦然。最其当时之目,为部六千七百有五,为卷七万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高宗移跸临安,乃建秘书省于国史院之右,搜访遗阙,屡优献书之赏,于是四方之藏,稍稍复出,而馆阁编辑,日益以富矣。当时类次书目,得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宁宗时续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视《崇文总目》,又有加焉。自是而后,迄于终祚,国步艰难,军旅之事,日不暇给,而君臣上下,未尝顷刻不以文学为务,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讲说、纪述、赋咏,动成卷帙,垒而数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虽其间裂大道,疣赘圣谟,幽怪恍惚,繁琐支离有所不免,然而瑕瑜相形,雅郑各趣,譬之万派归海,四渎可分,繁星丽天,五纬可识,求约于博,则有要存焉。
  宋旧史,自太祖至宁宗,为书凡四。志艺文者,前后部帙,有亡增损,互有异同。今删其重复,合为一志,盖以宁宗以后史之所未录者,仿前史分经、史、子、集四类而条列之,大凡为书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二卷云。
  经类十:一曰《易》类,二曰《书》类,三曰《诗》类,四曰《礼》类,五曰《乐》类,六曰《春秋》类,七曰《孝经》类,八曰《论语》类,九曰经解类,十曰小学类。
  《周易古经》一卷
  薛贞注《归藏》三卷
  《易传》十卷题卜子夏传
  《周易上下经》六卷
  《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三卷韩康伯注。
  郑玄《周易文言注义》一卷
  王弼《略例》一卷
  《易辨》一卷
  阮嗣宗《通易论》一卷
  干宝《易传》十卷
  《易髓》八卷晋人撰,不知姓名
  孔颖达《正义》十四卷
  《玄谈》六卷
  《易正义补阙》七卷
  任正一《甘棠正义》三十卷
  关朗《易传》一卷
  王肃《传》十一卷
  陆德明《释文》一卷
  卫元嵩《周易元包》十卷苏源明传,李江注
  李鼎祚《集解》十卷
  史文徽《易口诀义》六卷
  成玄英《流演穷寂图》五卷
  蔡广成《启源》十卷
  又《周易外义》三卷
  沙门一行《传》十二卷
  王隐《要削》三卷
  陆希声《传》十三卷
  郭京《举正》三卷
  东乡助《物象释疑》一卷
  邢q《补阙周易正义略例疏》三卷
  李翱《易诠》七卷
  张弧《周易上经王道小疏》五卷
  张韩《启玄》一卷
  青城山人《揲蓍法》一卷
  王昭素《易论》三十三卷
  纵康V《周易会通正义》三十三卷
  阴洪道《周易新论传疏》十卷
  陈抟《易龙图》一卷
  范谔昌《大易源流图》一卷
  又《证坠简》一卷
  胡旦《易演圣通论》十六卷
  石介《口义》十卷
  冀震《周易义略》十卷
  代渊《周易旨要》二十卷
  何氏《易讲疏》十三卷不著名
  陆秉《意学》十卷
  《古易》十三卷出王洙家
  王洙《言象外传》十卷
  刘牧《新注周易》十一卷
  又《卦德通论》一卷
  《易数钩隐图》一卷
  吴秘《周易通神》一卷
  黄黎献《略例》一卷
  又《室中记师隐诀》一卷
  龚鼎臣《补注易》六卷
  彭汝砺《易义》十卷
  赵令《易发微》十卷
  乔执中《易说》十卷
  赵仲锐《易义》五卷
  谢《易义》十二卷
  谭世蕖兑状肥
  陆太易《周易口诀》七卷
  冀珍《周易阐微诗》六卷
  李赞《周易说》九卷
  张杲《周易罔象成名图》一卷
  裴通《周易玄解》三卷
  邵雍《皇极经世》十二卷
  又《叙篇系述》二卷
  《观物外篇》六卷门人张〖怯褐
  《观物内篇解》二卷雍之子伯温编
  邵伯温《周易辨惑》一卷
  常豫《易源》一卷
  徐庸《周易意蕴凡例总论》一卷
  又《卦变解》二卷
  宋咸《易训》三卷
  又《易补注》十卷
  又《刘牧王弼易辨》二卷
  皇甫泌《易解》十九卷
  郑扬庭《时用书》二十卷
  又《明用书》九卷
  《易传辞》三卷
  《易传辞后语》一卷
  陈良献《周易发隐》二十卷
  石汝砺《乾生归一图》十卷
  鲍极《周易重注》十卷
  叶昌龄《图义》二卷
  胡瑗《易解》一十二卷
  《口义》十卷
  《系辞说卦》三卷
  欧阳修《易童子问》三卷
  阮逸《易筌》六卷
  王安石《易解》十四卷
  尹天民《易论要纂》一卷
  又《易说拾遗》二卷
  司马光《易说》一卷
  又三卷
  《系辞说》二卷
  鲜于辍吨芤资ザ稀菲呔
  苏轼《易传》九卷
  程颐《易传》九卷
  又《易系辞解》一卷
  张载《易说》十卷
  吕大临《易章句》一卷
  龚原《续解易义》十七卷
  又《易传》十卷
  李平西《河图传》一卷
  李遇《删定易图序论》六卷
  张弼《易解义》十卷
  顾叔思《周易义类》三卷
  刘概《易系辞》十卷
  晁说之《录古周易》八卷
  晁补之《太极传》五卷
  《因说》一卷
  《太极外传》一卷
  游酢《易说》一卷
  耿南仲《易解义》十卷
  安泳《周易解义》一部卷亡
  陈读苏姿怠芬痪
  邹浩《系辞纂义》二卷
  张根《易解》九卷
  《周易六十四卦赋》一卷题颍川陈君作,名亡
  林德祖《易说》九卷
  陈禾《易传》十二卷
  李授之《易解通义》三十卷
  朱震《易传》十一卷
  《卦图》三卷
  《易传丛说》一卷
  张汝明《易索》十三卷
  郭忠孝《兼山易解》二卷
  又《四学渊源论》三卷
  任奉古《周易发题》一卷
  陈高《八卦数图》二卷
  林谩兑姿怠肥
  《变卦》八卷
  《变卦纂集》一卷
  凌唐佐《集解》六卷
  袁枢《学易索隐》一卷
  夏休《讲义》九卷
  郭雍《传家易解》十一卷
  沈该《易小传》六卷
  都e《易变体》十六卷
  郑克《揲蓍古法》一卷
  吴沆《易璇玑》三卷
  李椿年《易解》八卷
  《疑问》一卷
  李光《易说》十卷
  李衡《易义海撮要》十二卷
  洪兴祖《易古经考异释疑》一卷
  张行成《元包数总义》二卷
  《述衍》十八卷
  《通变》四十八卷
  晁公武《易诂训传》十八卷
  胡铨《易传拾遗》十卷
  程大昌《易原》十卷
  又《易老通言》十卷
  杨万里《易传》二十卷
  林栗《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
  李舜臣《易本传》三十三卷
  曾r《大易粹言》十卷
  吕祖谦《定古易》十二篇为一卷
  又《音训》二卷
  《周易系辞精义》二卷
  朱熹《易传》十一卷
  又《本义》十二卷
  《易学启蒙》三卷
  《古易音训》二卷
  张浚《易传》十卷
  倪思《易训》三十卷
  赵善誉《易说》二卷
  刘文郁《易宏纲》八卷
  吴仁杰《古易》十二卷
  又《周易图说》二卷
  《集古易》一卷
  王日休《龙舒易解》一卷
  刘翔《易解》六卷
  胡有开《易解义》四十卷
  邹巽《易解》六卷
  郑刚中《周易窥余》十五卷
  杨简《己易》一卷
  潘梦纭洞笠自冀狻肪啪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卷
  郑东卿《易说》三卷
  项安世《周易玩辞》十六卷
  程迥《易章句》十卷
  又《外编》一卷
  《占法》
  《古易考》一卷
  林至《易裨传》一卷
  叶适《习学记言?周易述释》一卷
  李椿《观画》二卷
  王炎《笔记》八卷
  郑汝谐《易翼传》二卷
  汤羲《周易讲义》三卷
  乐只道人《羲文易论微》六卷姓名亡
  朱氏《三宫易》一卷名亡
  刘烈《虚谷子解卦周易》三卷
  刘牧、郑夫注《周易》七卷
  杨文焕《五十家易解》四十三卷
  孙份《周易先天流衍图》十二卷程敦厚序
  刘半千《羲易正元》一卷
  冯椅《易学》五十卷
  商飞卿《讲义》一卷
  《周易卦类》三卷
  《易辞微》三卷
  《易正经明疑录》一卷
  《易传》四卷
  《口义》六卷
  《易枢》十卷
  《系辞要旨》一卷
  并不知作者
  《易乾凿度》三卷
  《易纬》七卷
  《易纬稽览图》一卷
  《易通卦验》二卷
  并郑玄注
  《流演通卦验》一卷不知作者
  王柏《读易记》十卷
  又《涵古易说》一卷
  《大象衍义》一卷
  曾几《易释象》五卷
  刘禹《易解》十卷
  程达《易解》十卷
  戴溪《易总说》二卷
  赵汝谈《易说》三卷
  真德秀《复卦说》一卷
  吴如愚《易说》一卷
  李光《易传》十卷
  李焘《易学》五卷
  又《大传杂说》一卷
  朱承祖《易摭卦总论》一十卷
  林起鳌《易述古言》二卷
  方实孙《读易记》八卷
  魏了翁《易集义》六十四卷
  又《易要义》一十卷
  郑子厚《大易观象》三十二卷张野补注
  右《易》类二百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王柏《读易记》以下不著录十九部,一百八十六卷
  《尚书》十二卷汉孔安国传
  《古文尚书》二卷孔安国隶
  伏胜《大传》三卷郑玄注
  《汲冢周书》十卷晋太康中,于汲郡得之。孔晁注
  陆德明《释文音义》一卷
  孔颖达《正义》二十卷
  冯继先《尚书广疏》十八卷
  又《尚书小疏》十三卷
  尹恭初《尚书新修义疏》二十六卷
  胡旦《尚书演圣通论》七卷
  胡瑗《洪范口义》一卷
  苏洵《洪范图论》一卷
  程颐《尧典舜典解》一卷
  王安石《新经书义》十三卷
  又《洪范传》一卷
  苏轼《书传》十三卷
  《书说》一卷程颐门人记
  孔武仲《书说》十三卷
  曾肇《书讲义》八卷
  陈谔《开宝新定尚书释文》三卷
  孟先《禹贡治水图》一卷
  《尚书洪范五行记》一卷
  王晦叔《周书音训》十二卷
  司马康等《无逸讲义》一卷
  吴安诗等《无逸说命解》二卷
  刘彝《洪范解》六卷
  曾G等《讲义》三十卷
  叶梦得《书传》十卷
  张纲《解义》三十卷
  吴孜《大义》三卷
  吴А恶源肥
  张九成《尚书详说》五十卷
  洪兴祖《口义发题》一卷
  陈鹏飞《书解》三十卷
  程大昌《书谱》二十卷
  又《禹贡论》五卷
  《禹贡论图》五卷
  《禹贡后论》一卷
  晁公武《尚书诂训传》四十六卷
  史浩《讲义》二十二卷
  吕祖谦《书说》三十五卷
  黄度《书说》七卷
  李舜臣《尚书小传》四卷
  吴仁杰《尚书洪范辨图》一卷
  陈伯达《翼范》一卷
  朱熹《书说》七卷黄士毅集
  林之奇《集解》五十八卷
  陈经《详解》五十卷
  康伯成《书传》一卷
  夏Q《书解》十六卷
  王炎《小传》十八卷
  孙泌《尚书解》五十二卷
  蔡沉《书传》六卷
  胡瑗《尚书全解》二十八卷
  成申之《四百家集解》五十八卷
  杨王集《尚书义宗》三卷
  《三坟书》三卷元丰中毛渐所得
  《尚书治要图》五卷
  《尚书解题》一卷
  《浑灏发旨》一卷
  并不知作者
  王柏《读书记》十卷
  又《书疑》九卷
  《书附传》四十卷
  袁燮《书钞》十卷
  袁觉《读书记》二十三卷
  黄伦《尚书精义》六十卷
  赵汝谈《书说》二卷
  卞大亨《尚书类数》二十卷
  胡铨《书解》四卷
  李焘《尚书百篇图》一卷
  刘甄《书青霞集解》二十卷
  应镛《书约义》二十五卷
  魏了翁《书要义》二十卷
  右《书》类六十部,八百二卷。王柏《读书记》以下不著录十三部,二百四十四卷
  《韩诗外传》十卷汉韩婴传
  《毛诗》二十卷汉毛苌为诂训传,郑玄笺
  郑玄《诗谱》三卷
  陆玑《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
  孔颖达《正义》四十卷
  陆德明《诗释文》三卷
  成伯_《毛诗指说统论》一卷
  又《毛诗断章》二卷
  张《别录》一卷
  《毛诗正数》二十卷
  《毛诗释题》二十卷
  《毛诗小疏》二十卷
  鲜于辍妒妨
  李常《诗传》十卷
  鲁有开《诗集》十卷
  胡旦《毛诗演圣通论》二十卷
  宋咸《毛诗正纪》三卷
  又《外义》二卷
  刘宇《诗折衷》二十卷
  苏子才《毛诗大义》三卷
  周轼《笺传辨误》八卷
  丘铸《周诗集解》二十卷
  欧阳修《诗本义》十六卷
  又《补注毛诗谱》一卷
  苏辙《诗解集传》二十卷
  彭汝砺《诗义》二十卷
  赵令《讲义》二十卷
  乔执中《讲义》十卷
  毛渐《诗集》十卷
  沈铢《诗传》二十卷
  孔武仲《诗说》二十卷
  王商范《毛诗序义索隐》二卷
  王安石《新经毛诗义》二十卷
  《舒王诗义外传》十二卷
  《新解》一卷程颐门人记其师之说
  张载《诗说》一卷
  赵仲锐《诗义》三卷
  游酢《诗二南义》一卷
  范祖禹《诗解》一卷
  杨时《诗辨疑》一卷
  茅知至《周诗义》二十卷
  蔡卞《毛诗名物解》二十卷
  董《广川诗故》四十卷
  吴良辅《诗重文说》七卷
  刘孝孙《正论》十卷
  吴景山《十五国风咨解》一卷
  刘泉《毛诗判篇》一卷
  吴А睹对喜挂簟肥
  李樗《毛诗详解》四十六卷
  晁公武《毛诗诂训传》二十卷
  吕祖谦《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
  郑樵《诗传》二十卷
  又《辨妄》六卷
  范处义《诗学》一卷
  又《解颐新语》十四卷
  《诗补传》三十卷
  朱熹《诗集传》二十卷
  《诗序辨》一卷
  张贵谟《诗说》三十卷
  郑谔《毛诗解义》三十卷
  黄度《诗说》三十卷
  吴氏《诗本义补遗》二卷名亡
  戴溪《续读诗记》三卷
  钱文子《白石诗传》一十卷
  又《诗训诂》三卷
  黄邦彦《讲义》三卷
  鲜于琛妒探狻啡
  黄《诗解》二十卷
  《总论》一卷
  林睢督惨濉肺寰
  《三十家毛诗会解》一百卷吴纯编,王安石解义
  《毛诗释篇目疏》十卷
  《诗疏要义》一卷
  《毛诗玄谈》一卷
  《毛诗章疏》三卷
  《毛诗提纲》一卷
  《毛诗名物性门类》八卷
  《义方》二十卷
  《释文》二十卷
  《通义》二十卷
  《毛郑诗学》十卷
  《诗关雎义解》一部
  《比兴穷源》一卷
  并不知作者
  陈寅《诗传》十卷
  许奕《毛诗说》三卷
  李焘《诗谱》三卷
  王应麟《诗考》五卷
  又《诗地理考》五卷
  《诗草木鸟兽虫鱼广疏》六卷
  辅广《诗说》一部
  严粲《诗集》一部
  王质《诗总闻》二十卷
  魏了翁《诗要义》二十卷
  王柏《诗辨说》二卷
  又《诗可言》二十卷
  高端叔《诗说》一卷
  曹粹中《诗说》三十卷
  项安世《毛诗前说》一卷
  又《诗解》二十卷
  郑庠《诗古音辨》一卷
  右《诗》类八十二部,一千一百二十卷。陈寅《诗传》以下不著录十四部,二百四十五卷
  《仪礼》十七篇高堂生传
  《大戴礼记》十三卷戴德纂
  《礼记》二十卷戴圣纂
  郑玄《古礼注》十七卷
  又《周礼注》十二卷
  《礼记注》二十卷
  《礼记月令注》一卷
  崔灵恩《三礼义宗》三十卷
  成伯_《礼记外传》十卷张幼伦注
  韦彤《五礼精义》十卷
  又《五礼纬书》二十卷
  丘光庭《兼明书》四卷
  杜肃《礼略》十卷
  陆德明《音义》一卷
  又《古礼释文》一卷
  贾公彦《仪礼疏》五十卷
  又《礼记疏》五十卷
  《周礼疏》五十卷
  孔颖达《礼记正义》七十卷
  聂崇义《三礼图集注》二十卷
  杨逢殷《礼记音训指说》二十卷
  上官均《曲礼讲义》二十卷
  欧阳丙《三礼名义》五卷
  鲁有开《三礼通义》五卷
  殷介集《五礼极义》一卷
  孙玉汝《五礼名义》十卷
  余希文《井田王制图》一卷
  《胡先生中庸义》一卷盛乔纂集
  李洪泽《直礼》一卷
  张诜《丧礼》十卷
  《礼粹》二十卷不知作者
  王悫《中礼》八卷
  程颢《中庸义》一卷
  吕大临《大学》一卷
  又《中庸》一卷
  《礼记传》十六卷
  乔执中《中庸义》一卷
  游酢《中庸解义》五卷
  王安石《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
  王昭禹《周礼详解》四十卷
  陆佃《礼记解》四十卷
  又《礼象》十五卷
  《述礼新说》四卷
  《仪礼义》十七卷
  何洵直《礼论》一卷
  陆佃《大裘议》一卷
  郭忠孝《中庸说》一卷
  龚原《周礼图》十卷
  郭雍《中庸说》一卷
  陈详道《注解仪礼》三十二卷
  又《礼例详解》十卷
  《礼书》一百五十卷
  陈D《礼记解义》十卷
  李格非《礼记精义》十六卷
  杨时《周礼义辨疑》一卷
  又《中庸解》一卷
  喻樗《大学解》一卷
  司马光等《六家中庸大学解义》一卷
  江与山《周礼秋官讲义》一卷
  马希孟《礼记解》七十卷
  《四先生中庸解义》一卷程颐、吕大临、游酢、杨时撰
  方悫《礼记解义》二十卷
  王普《深衣制度》一卷
  夏休《周礼井田谱》二十卷
  《破礼记》二十卷
  周燔《仪礼详解》十七卷
  李如圭《仪礼集释》十七卷
  史浩《周官讲义》十四卷
  郑谔《周礼解义》二十二卷
  黄度《周礼说》五卷
  徐焕《周官辨略》十八卷
  陈傅良《周礼说》一卷
  徐行《周礼微言》十卷
  易祓《周礼总义》三十六卷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二十三卷
  又《大学章句》一卷
  《或问》二卷
  《中庸章句》一卷
  《或问》二卷
  《中庸辑略》二卷
  《十先生中庸集解》二卷朱熹序
  《三家冠婚丧祭礼》五卷司马光、程颐、张载定
  吴仁杰《E绵蕞书》三卷
  刘彝《周礼中义》十卷
  张九成《中庸说》一卷
  《大学说》一卷
  戴溪《曲礼口义》二卷
  《学记口义》二卷
  司马光《中庸大学广义》一卷
  钱文子《中庸集传》一卷
  胡铨《礼记传》十八卷
  又《周礼传》十二卷
  《二礼讲义》一卷
  倪思《中庸集义》一卷
  汪应辰《二经雅言》二卷
  张淳《仪礼识误》一卷
  俞庭椿《周礼复古编》三卷
  黄干《续仪礼经传通解》二十九卷
  又《仪礼集传集注》十四卷
  林椅《周礼纲目》八卷
  《摭说》一卷
  郑景炎《周礼开方图说》一卷
  李心传《丁丑三礼辨》二十三卷
  郑伯谦《太平经国书统集》七卷
  郑氏《三礼名义疏》五卷不著名
  又《三礼图》十二卷
  《江都集礼图》五十卷
  《三礼图驳议》二十卷
  《仪礼类例》十卷
  《周礼类例义断》二卷
  《二礼分门统要》三十六卷
  《礼记小疏》二十卷
  并不知作者
  石{敦山}《中庸集解》二卷
  项安世《中庸说》一卷
  又《周礼丘乘图说》一卷
  卫《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
  杨简《孔子闲居讲义》一卷
  郑樵《乡饮礼》七卷
  张《月令解》十二卷
  晁公武《中庸大传》一卷
  杨复《仪礼图解》十七卷
  魏了翁《仪礼要义》五十卷
  又《礼记要义》三十三卷
  《周礼折衷》二卷
  《周礼要义》三十卷
  赵顺孙《中庸纂疏》三卷
  袁甫《中庸详说》二卷
  陈尧道《中庸说》十三卷
  又《大学说》十一卷
  真德秀《大学衍义》四十二卷
  谢兴甫《中庸大学讲义》三卷
  王与之《周礼订义》八十卷
  王应麟《集解践祚篇》一册
  右《礼》类一百十三部,一千三百九十九卷。石{敦山}《中庸集解》以下不著录二十六部,四百六十九卷
  蔡琰《胡笳十八拍》四卷
  孔衍《琴操引》三卷
  谢庄《琴论》一卷
  梁武帝《钟律纬》一卷
  陈僧智匠《古今乐录》十三卷
  赵邦利《弹琴手势谱》一卷
  又《弹琴右手法》一卷
  唐玄宗《金风乐弄》一卷
  太宗《九弦琴谱》二十卷
  《琴谱》六卷
  《唐宗庙用乐仪》一卷
  《唐肃明皇后庙用乐仪》一卷
  崔令钦《教坊记》一卷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二卷
  王昌龄《续乐府古解题》一卷
  刘贶《大乐令壁记》三卷
  《大乐图义》一卷不知作者
  田琦《声律要诀》十卷
  薛易简《琴谱》一卷
  段安节《琵琶录》一卷
  又《乐府杂录》二卷
  《乐府古题》一卷
  陆鸿渐《教坊录》一卷
  李勉《琴说》一卷
  陈拙《琴籍》九卷
  徐景安《新纂乐书》三十卷
  赵惟简《琴书》三卷
  宋仁宗《明堂新曲谱》一卷
  又《景v乐髓新经》一卷
  《审乐要记》二卷
  徽宗《黄钟徵角调》二卷
  沈括《乐论》一卷
  又《乐器图》一卷
  《三乐谱》一卷
  《乐律》一卷
  冯元、宋祁《景v广乐记》八十一卷
  宋祁《大乐图》一卷
  聂冠卿《景v大乐图》二十卷
  刘次庄《乐府集》十卷
  《乐府集序解》一卷
  《大周正乐》八十八卷五代周窦俨订论
  《蜀雅乐仪》三十卷
  房庶《补亡乐书总要》三卷
  《真馆饮福等》一卷
  蔡攸《燕乐》三十四册
  范镇《新定乐法》一卷
  崔遵度《琴笺》一卷
  李宗谔《乐纂》一卷
  陈康士《琴调》三卷
  又《琴调》十七卷
  《琴书正声》十卷
  《琴调》十七卷
  《琴谱记》一卷
  《琴调谱》一卷
  《楚调五章》一卷
  《离骚谱》一卷
  李约《琴曲东杓谱》一卷
  《琴调广陵散谱序》一卷
  独孤《九调谱》一卷
  齐嵩《琴雅略》一卷
  僧辨正《琴正声九弄》九卷
  朱文齐《琴杂调谱》十二卷
  萧v一作「祜」
  《无射商九调谱》一卷
  吕渭一作「滨」
  《广陵止息谱》一卷
  张淡正《琴谱》一卷
  蔡翼《琴调》一卷
  僧道英《琴德谱》一卷
  王邈《琴谱》一卷
  沈氏《琴书》一卷失名
  《琴谱调》八卷李翱用指法
  《琴略》一卷
  《琴式图》一卷
  《琴谱纂要》五卷
  胡瑗《景v乐府奏议》一卷
  又《皇v乐府奏议》一卷
  阮逸《皇v新乐图记》三卷
  陈D《乐书》二百卷
  僧灵操《乐府诗》一卷
  吴良辅《琴谱》一卷
  又《乐书》五卷
  《乐记》三十六卷
  杨杰《元丰新修大乐记》五卷
  刘m《大晟乐书》二十卷
  又《乐论》八卷
  《运谱四议》二十卷
  《政和颁降乐曲乐章节次》一卷
  《政和大晟乐府雅乐图》一卷
  郑樵《系声乐谱》二十四卷
  李南玉《古今大乐指掌》三卷
  郭茂倩《乐府诗集》一百卷
  李昌文《阮咸弄谱》一卷
  滕康叔《韶武遗音》一卷
  L瞻《琴声律》二卷
  又《琴图》一卷
  令狐揆《乐要》三卷
  王大方《琴声韵图》一卷
  《昭微古今琴样》一卷
  刘籍《琴义》一卷
  沈建《乐府广题》二卷
  马以良《琴谱三均》三卷
  喻修枢《阮咸谱》一卷
  吴仁杰《乐舞新书》二卷
  蔡元定《律吕新书》二卷
  李如篪《乐书》一卷
  《琴说》一卷
  《古乐府》十卷
  赵德先《乐说》三卷
  又《乐书》三十卷
  《历代乐仪》三十卷
  《乐苑》五卷
  《琴笺知音操》一卷
  《乐府题解》一卷
  《大乐署》三卷
  《历代歌词》六卷
  《律吕图》一卷
  《仿蔡琰胡笳十八拍》
  并不知作者
  右《乐》类一百十一部,一千七卷。
  《春秋》七卷正经
  杜预《春秋左氏传经传集解》三十卷
  又《春秋释例》十五卷
  何休《公羊传》十二卷
  又《左氏膏肓》十卷
  范宁《谷梁传》十二卷
  董仲舒《春秋繁露》十七卷
  《汲冢师春》一卷师春纯集疏《左传》卜筮事
  荀卿《公子姓谱》二卷一名《帝王历纪谱》
  刘炫《春秋述议略》一卷
  又《春秋义囊》二卷
  孔颖达《春秋左氏传正义》三十六卷
  《公羊疏》三十卷
  杨士勋《春秋谷梁疏》十二卷
  黄恭密《春秋指要图》一卷
  李瑾《春秋指掌图》十五卷
  陈岳《春秋折衷论》三十卷
  《春秋灾异录》六卷
  《春秋谥族图》五卷
  陆德明《三传释文》八卷
  陆希声《春秋通例》三卷
  赵匡《春秋阐微纂类义统》十卷
  陆淳《集传春秋纂例》十卷
  又《春秋辨疑》七卷
  《集注春秋微旨》三卷
  卢仝《春秋摘微》四卷
  杨蕴《春秋公子谱》一卷
  左丘明《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韦昭注
  柳宗元《非国语》二卷
  叶真《是国语》七卷
  冯继先《春秋名号归一图》
  又《春秋名字同异录》五卷
  杜预《春秋世谱》七卷
  张暄《春秋龟鉴图》一卷
  马择言《春秋要类》五卷
  徐彦《公羊疏》三十卷
  叶清臣《春秋纂类》十卷
  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
  《春秋总论》一卷
  李尧俞《春秋集议略论》二卷
  王沿《春秋集传》十五卷
  章拱之《春秋统微》二十五卷
  王哲《春秋通义》十二卷
  又《皇纲论》五卷
  丁副《春秋演圣统例》二十卷
  《春秋三传异同字》一卷
  朱定序《春秋索隐》五卷
  杜谔《春秋会义》二十六卷
  胡瑗《春秋口义》五卷
  刘敞《春秋传》十五卷
  又《春秋权衡》十七卷
  《春秋说例》十一卷
  《春秋意林》二卷
  苏辙《春秋集传》十二卷
  王安石《左氏解》一卷
  杨彦龄《左氏春秋年表》二卷
  又《左氏蒙求》二卷
  沈括《春秋机括》二卷
  赵瞻《春秋论》三十卷
  又《春秋经解义例》二十卷
  唐既济《春秋邦典》二卷
  孙觉《春秋经社要义》六卷
  《春秋经解》十五卷
  《春秋学纂》十二卷
  晁补之《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
  刘分攵《内传国语》十卷
  《春秋人谱》一卷孙子平、练明道同撰。
  朱长文《春秋通志》二十卷
  家安国《春秋通义》二十四卷
  张大亨《春秋通训》十六卷
  又《五礼例宗》十卷
  陆佃《春秋后传》二十卷
  又《补遗》一卷
  程颐《春秋传》一卷
  黎T《春秋经解》十二卷
  王裴《春秋义解》十二卷
  张冒德《春秋传类音》十卷
  韩台《春秋左氏传口音》三卷
  陈德宁《公羊新例》十四卷
  又《谷梁新例》六卷
  阴洪道《注春秋叙》一卷
  张翰一作「斡」
  《春秋排门显义》十卷
  李撰《春秋总要》十卷
  袁希一作「孝」
  政《春秋要类》五卷
  张德昌《春秋传类》十卷
  沈纬《春秋谏类》二卷
  郭翔《春秋义鉴》三十卷
  王仲孚《春秋类聚》五卷
  黄彬《春秋叙鉴》二卷
  《春秋精义》三十卷
  洪勋《春秋图鉴》五卷
  《春秋加减》一卷
  王薄洞呵锸丶芬痪
  《春秋龟鉴》一卷
  张杰《春秋指玄》十卷
  涂昭良《春秋科义雄览》十卷
  《春秋应判》三十卷
  丁裔昌《春秋解问》一卷
  邵川《春秋括义》三卷
  刘英《春秋列国图》一卷
  《春秋十二国年历》一卷
  谢璧《春秋缀英》二卷
  李涂《春秋事对》五卷蔡延龟注
  《春秋扶悬》三卷
  《春秋比事》三卷
  《春秋要义》十卷
  《春秋策问》三十卷
  《春秋夹氏》三十卷
  李融《春秋枢宗》十卷
  姜虔嗣《春秋三传纂要》二十卷
  惠简《春秋通略全义》十五卷
  元保宗《春秋事要》十卷
  巩浚一作「潜」
  《春秋琢瑕》一卷
  张传靖《左传编纪》十卷
  崔升《春秋分门属类赋》三卷杨均注
  裴光辅《春秋机要赋》一卷
  尹玉羽《春秋音义赋》十卷冉遂良注
  又《春秋字源赋》二卷杨文举注
  李象《续春秋机要赋》一卷
  玉霄《春秋括囊赋集注》一卷
  王邹彦《春秋蒙求》五卷
  张杰《春秋图》五卷
  《春秋指掌图》二卷
  蹇遵品《左传引帖断义》十卷
  《春秋纂类义统》十卷本十二卷,第二、第四阙
  《春秋通义》十二卷
  《春秋新义》十卷
  《春秋十二国年历》一卷一名《春秋齐年》
  《春秋文权》五卷
  鲁有开《春秋指微》十卷
  《国语音义》一卷
  宋庠《国语补音》三卷
  林概《辨国语》三卷
  崔表《世本图》一卷
  杨蕴《春秋年表》一卷
  谢《春秋义》二十四卷
  又《总义》三卷
  崔子方《春秋经解》十二卷
  《春秋本例例要》二十卷
  吕奎《春秋要旨》十二卷
  吴元绪《左氏鼓吹》一卷
  刘易《春秋经解》二卷
  吴孜《春秋折衷》十二卷
  范柔中《春秋见微》五卷
  邹氏《春秋总例》一卷
  谢子房《春秋备对》十三卷
  朱振《春秋指要》一卷
  又《春秋正名颐隐要旨》十二卷
  《春秋正名颐隐旨要叙论》一卷
  《春秋讲义》三卷
  沈滋仁《春秋兴亡图鉴》一卷
  陈禾《春秋传》十二卷
  又《春秋统论》一卷
  任伯雨《春秋绎圣新传》十二卷
  郑昂《春秋臣传》三十卷
  邓骥《春秋指踪》二十一卷
  石公孺《春秋类例》十二卷
  王当《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
  张根《春秋指南》十卷
  李棠《春秋时论》一卷
  叶梦得《春秋谳》三十卷
  又《春秋考》三十卷
  《春秋传》二十卷
  《石林春秋》八卷
  《春秋指要总例》二卷
  胡安国《春秋传》三十卷
  又《通例》一卷
  《通旨》一卷
  余安行《春秋新传》十二卷
  韩璜《春秋人表》一卷
  范冲《春秋左氏讲义》四卷
  黄叔敖《春秋讲义》五卷
  洪皓《春秋纪咏》三十卷
  胡铨《春秋集善》十三卷
  邓名世《春秋四谱》六卷
  《辨论谱说》一卷
  刘本《春秋中论》三十卷
  毕良史《春秋正辞》二十卷
  环中《左氏春秋二十国年表》一卷
  《春秋列国臣子表》十卷
  郑樵《春秋地名谱》十卷
  又《春秋传》十二卷
  《春秋考》十二卷
  周彦熠《春秋名义》二卷
  毛邦彦《春秋正义》十二卷
  王日休《春秋孙复解辨失》一卷
  又《春秋公羊辨失》一卷
  《春秋左氏辨失》一卷
  《春秋谷梁辨失》一卷
  《春秋名义》一卷
  董自任《春秋总鉴》十二卷
  夏沐《春秋素志》三百一十五卷
  又《春秋麟台独讲》十一卷
  《延陵先生讲义》二卷
  吕本中《春秋解》二卷
  晁以武《春秋故训传》三十卷
  王炫《春秋门例通解》十卷
  林栗《经传集解》三十三卷
  时澜《左氏春秋讲义》十卷
  徐得之《左氏国纪》二十卷
  萧楚《春秋经辨》十卷
  胡定《春秋解》十二卷
  林拱辰《春秋传》三十卷
  陈傅良《春秋后传》十二卷
  又《左氏章指》三十卷
  王汝猷《春秋外传》十五卷
  程迥《春秋显微例目》一卷
  又《春秋传》二十卷
  朱临《春秋私记》一卷
  《春秋外传》十卷
  王葆《东宫春秋讲义》三卷
  《春秋集传》十五卷
  吕祖谦《春秋集解》三十卷
  又《左传类编》六卷
  《左氏博议》二十卷
  《左氏说》一卷
  《左氏博议纲目》一卷祖谦门人张成招标注
  《左氏国语类编》二卷祖谦门人所编
  沈《春秋比事》二十卷
  李明复《春秋集义》五十卷
  又《集义纲领》二卷
  任公辅《春秋明辨》十一卷
  杨简《春秋解》十卷
  戴溪《春秋讲义》四卷
  程公说《春秋分记》九十卷
  《春秋释疑》二十卷
  《春秋考异》四卷
  《春秋加减》四卷
  《春秋直指》三卷
  《左氏纪传》五十卷
  《春秋四传》二十卷
  《春秋类》六卷
  《春秋例》六卷
  《春秋表记》一卷
  《王侯世系》一卷
  《春秋释例地名谱》一卷
  《春秋本旨》五卷
  《左氏摘奇》十二卷
  并不知作者。
  李浃《左氏广诲蒙》一卷
  章冲《左氏类事始末》五卷
  王柏《左氏正传》一十卷
  高端叔《春秋义宗》一百五十卷
  黎良能《左氏释疑》、《谱学》各一卷
  沈《春秋比事》二十卷
  吴曾《春秋考异》四卷
  又《左氏发挥》六卷
  方淑《春秋直音》三卷
  石朝英《左传约说》一卷
  又《百论》一卷
  黄仲炎《春秋通说》一十三卷
  辛次膺《属辞比事》五卷
  李孟传《左氏说》十卷
  程大昌《演繁露》六卷
  李焘《春秋学》十卷
  王应麟《春秋三传会考》三十六卷
  杨士勋《春秋公谷考异》五卷
  陆宰《春秋后传补遗》一卷
  赵震揆《春秋类论》四十卷
  宇文虚中《春秋纪咏》三十卷
  王梦应《春秋集义》五十卷
  李心传《春秋考义》十三卷
  魏了翁《春秋要义》六十卷
  陈藻、林希逸《春秋三传正附论》十三卷
  右《春秋》类二百四十部,二千七百九十九卷。王柏《左氏正传》以下不著录二十三部,四百八十八卷
  《古文孝经》一卷凡二十二章
  郑氏注《孝经》一卷
  唐明皇注《孝经》一卷
  元行冲《孝经疏》三卷
  苏彬《孝经疏》一卷
  邢m《孝经正义》三卷
  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又《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赵克孝《孝经传》一卷
  任奉古《孝经讲疏》一卷
  张元老《讲义》一卷
  范祖禹《古文孝经说》一卷
  吕惠卿《孝经传》一卷
  吉观国《孝经新义》一部卷亡
  家滋《解义》二卷
  王文献《详解》一卷
  林椿龄《全解》一卷
  沈处厚《解》一卷
  赵湘《孝经义》一卷
  张师尹《通义》三卷
  张九成《解》四卷
  朱熹《刊误》一卷
  黄干《本旨》一卷
  项安世《孝经说》一卷
  冯椅《古孝经辑注》一卷
  《古文孝经解》一卷
  袁甫《孝经说》三卷
  王行《孝经同异》三卷
  右《孝经》类二十六部,三十五卷。袁甫《孝经说》以下不著录二部,六卷
  《论语》十卷何晏等集解
  皇侃《论语疏》十卷
  韩愈《笔解》二卷
  陆德明《释文》一卷
  马总《论语枢要》十卷
  陈锐《论语品类》七卷
  《论语井田图》一卷
  邢m《正义》十卷
  周武《集解辨误》十卷
  宋咸《增注》十卷
  王令《注》十卷
  纪《论语摘科辨解》十卷
  王安石《通类》一卷
  王《解》十卷
  孔武仲《论语说》十卷
  吕惠卿《论语义》十卷
  蔡申《论语纂》十卷
  苏轼《解》四卷
  苏辙《论语拾遗》一卷
  程颐《论语说》一卷
  刘正容《重注论语》十卷
  陈禾《论语传》十卷
  晁说之《讲义》五卷
  杨时《解》二卷
  谢良佐《解》十卷
  范祖禹《论语说》二十卷
  游酢《杂解》一卷
  龚原《论语解》一部卷亡
  吕大临《解》十卷
  尹l《论语解》十卷
  又《说》一卷
  侯仲良《说》一卷
  邹浩《解》十卷
  汪革《直解》十卷
  叶梦得《释言》十卷
  黄祖舜《解义》十卷
  张九成《解》十卷
  吴А缎狻肥
  又《考异》一卷
  《说例》一卷
  喻樗《玉泉论语学》四卷
  张颉督狻肥
  汤烈《集程氏说》二卷
  倪思《论语义证》二十卷
  叶隆古《解义》十卷
  洪兴祖《论语说》十卷
  史浩《口义》二十卷
  薛季宣《论语小学》二卷
  林栗《论语知新》十卷
  朱熹《论语精义》十卷
  又《集注》十卷
  《集义》十卷
  《或问》二十卷
  《论语注义问答通释》十卷
  郑汝《解义》十卷
  张演《鲁论明微》十卷
  《意原》十卷
  钱文子《论语传赞》二十卷
  王汝猷《论语归趣》二十卷
  徐焕《论语赘言》二卷
  曾几《论语义》二卷
  陈仪之《讲义》二卷
  姜得平《本旨》一卷
  《论语指南》一卷黄祖舜、沈大廉、胡宏辨论
  戴溪《石鼓答问》三卷
  《东谷论语》一卷不知作者
  陈耆卿《论语记蒙》六卷
  《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
  《论语玄义》十卷
  《论语要义》十卷
  《论语口义》十卷
  《论语展掌疏》十卷
  《论语阅义疏》十卷
  《论语世谱》三卷
  并不知作者。
  王居正《论语感发》十卷
  毕良史《论语探古》二十卷
  黄干《论语通释》十卷
  又《论语意原》一卷
  卞圜《论语大意》二十卷
  高端叔《论语传》一卷
  真德秀《论语集编》一十卷
  魏了翁《论语要义》一十卷
  右《论语》类七十三部,五百七十九卷。王居正《论语感发》以下不著录八部,八十二卷
  《周公谥法》一卷即《汲冢周书?谥法篇》
  班固《白虎通》十卷
  沈约《谥法》十卷
  贺琛《谥法》三卷
  晋阳方《五经钩沈》五卷
  王彦威《续古今谥法》十四卷
  刘迅《六经》五卷
  《春秋谥法》一卷即杜预《春秋释例?谥法篇》
  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
  马光极《九经释难》五卷
  章崇业《五经释题杂问》一卷
  僧十朋《五经指归》五卷
  苏鹗《演义》十卷
  刘M《六说》五卷
  《兼讲书》五卷
  《授经图》三卷
  胡旦《演圣通论》六十卷
  刘敞《七经小传》五卷
  黄敏求《九经余义》一百卷
  丘光庭《兼明书》二卷
  李肇《经史释题》二卷
  颜师古《刊谬正俗》八卷
  李涪《刊误》二卷
  《九经要略》一卷
  《叙元要略》一卷
  《谥法》三卷
  《六家谥法》二十卷范镇、周沆编
  程颐《河南经说》七卷
  又《五言集解》三卷
  苏洵《嘉v谥法》三卷
  《皇v谥录》二十卷
  杨会《经解》三十三卷
  刘彝《七经中义》一百七十卷
  蔡攸《政和修定谥法》八十卷
  杨时《三经义辨》十卷
  王居正《辨学》七卷
  郑樵《谥法》三卷
  李舜臣《诸经讲义》七卷
  张九成《乡党少仪咸有一德论孟子拾遗》共一卷
  张载《经学理窟》三卷
  项安世《家说》十卷
  《附录》四卷
  黄干《六经讲义》一卷
  《六经疑难》十四卷不知作者
  许奕《九经直音》九卷
  又《正讹》一卷
  《诸经正典》十卷
  《论语尚书周礼讲义》十卷
  杨甲《六经图》六卷
  林观过《经说》一卷
  戴勋《西斋清选》二卷
  叶仲堪《六经图》七卷
  俞言《六经图说》十二卷
  张贵谟《泮林讲义》三卷
  周士贵《经括》一卷
  游桂《经学》十二卷
  《九经经旨策义》九卷不知作者
  姜得平《诗书遗意》一卷
  沈贵瑶《四书要义》七篇
  张九成《中庸大学孝经说》各一卷
  又《四书解》六十五卷
  张纲《六经辨疑》五卷
  又《确论》十卷
  李焘《五经传授》一卷
  王应麟《六经天文编》六卷
  陈应隆《四书辑语》四十卷
  刘元刚《三经演义》一十一卷孝经、论、孟
  右经解类五十八部,七百五十三卷。沈贵瑶《四书要义》以下不著录九部,一百四十六卷、篇
  《尔雅》三卷郭璞注
  孔鲋《小尔雅》一卷
  杨雄《方言》十四卷
  史游《急就章》一卷
  刘熙《释名》八卷
  许慎《说文解字》十五卷
  孙炎《尔雅疏》十卷
  高琏《尔雅疏》七卷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又《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说文解字通释》四十卷
  僧昙А恫顾滴慕庾帧啡
  钱承志《说文正隶》三十卷
  张揖《广雅音》三卷
  吕忱《字林》五卷
  曹宪《博雅》十卷
  顾野王《玉篇》三十卷
  韦昭《辨释名》一卷
  王僧虔《评书》一卷
  梁武帝《评书》一卷
  《千字文》一卷梁周兴嗣次韵
  颜之推《证俗音字》四卷
  又《字始》三卷
  虞荔《鼎录》一卷
  萧该《汉书音义》三卷
  陆法言《广韵》五卷
  唐玄宗《开元文字音义》二十五卷
  庾肩吾《书品论》一卷
  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
  又《尔雅音义》二卷
  颜元孙《干禄字书》一卷
  李嗣真《书后品》一卷
  《续古今书人优劣》一卷
  王之明《述书后品》一卷
  张怀妒橼芬痪
  又《评书药石论》一卷
  《六体论》一卷
  《古文大篆书祖》一卷
  《书断》三卷
  颜真卿《笔法》一卷
  又《韵海鉴源》十六卷
  朱禹善《书评》一卷
  又《有唐名书赞》一卷
  林罕《字源偏傍小说》三卷
  《金华苑》二十卷
  张参《五经文字》五卷
  李商隐《蜀尔雅》三卷
  颜师古《急就篇注》一卷
  虞世南《笔髓法》一卷
  唐玄度《九经字样》一卷
  又《十体书》一卷
  张彦远《法书要录》十卷
  杜林岳《集备要字录》二卷
  王僧虔《图书会粹》六卷
  吕总《续古今书人优劣》一卷
  蔡希宗《法书论》一卷
  刘伯庄《史记音义》二十卷
  裴瑜《尔雅注》五卷
  僧守温《清浊韵钤》一卷
  黄伯思《东观余论》二卷
  窦俨《义训》十卷
  崔逢《玉玺谱》一卷严士元重修,宋魏损润色
  郭忠恕《佩》三卷
  又《汗简集》七卷
  《辨字图》四卷
  《归字图》一卷
  《正字赋》一卷
  孙季昭《决疑赋》二卷
  徐玄《三家老子音义》一卷
  郑文宝《玉玺记》一卷
  《景德韵略》一卷戚伦等详定
  宋高宗《评书》一卷亦名《翰墨志》
  邢m《尔雅疏》十卷
  欧阳融《经典分毫正字》一卷
  沈立《稽正辨讹》一卷
  唐耜《字说集解》三十册卷亡
  钱惟演《飞白书叙录》一卷
  周越《古今法书苑》十卷
  祝充《韩文音义》五十卷
  李舟《切韵》五卷
  丘世隆《切韵搜隐》五卷
  刘熙古《切韵拾玉》五卷
  胡元质《西汉字类》五卷
  陈天麟《前汉通用古字韵编》五卷
  陈彭年等《重修广韵》五卷
  《韵诠》十四卷
  僧师悦《韵关》一卷
  丘雍《校定韵略》五卷
  《韵选》五卷
  《韵源》一卷
  孙摇短圃稀肺寰
  《天宝元年集切韵》五卷
  释猷智《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
  丁度《集韵》十卷
  又《景v礼部韵略》五卷
  《墨薮》一卷不知作者
  贾昌朝《群经音辨》三卷
  夏竦《重校古文四声韵》五卷
  又《声韵图》一卷
  司马光《切韵指掌图》一卷
  又《类编》四十四卷
  刘温润《羌尔雅》一卷
  宋祁《摘粹》一卷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六卷
  句中正《雍熙广韵》一百卷《序例》一卷
  又《三体孝经》一卷
  杨南仲《石经》七十五卷
  又《三体孝经》一卷
  燕诲《字傍辨误》一卷
  道士谢利贞《玉篇解疑》三十卷
  《象文玉篇》二十卷
  石怀德《隶书赋》一卷
  褚长文《范指论》一卷
  李训《节金录》一卷
  《翰林隐术》一卷
  荆浩《笔法》一卷
  韦氏《笔宝两字》五卷
  徐浩《书谱》一卷
  又《古迹记》一卷
  宋敏求《宝刻丛章》三十卷
  刘敞《先秦古器图》一卷
  李行中《引经字源》二卷
  朱长文《续书断》二卷
  王安石《字说》二十四卷
  米芾《书评》一卷
  又《宝章待访集》一卷
  吕大临《考古图》十卷
  李公麟《古器图》一卷
  陆佃《尔雅新义》二十卷
  《埤雅》二十卷
  蔡京《崇宁鼎书》一卷
  张有《复古编》二卷
  《政和甲午祭礼器款识》一卷
  王楚《钟鼎篆韵》二卷
  吴А对喜埂肺寰
  董衡《唐书释音》二十卷
  窦莘《唐书音训》四卷
  《宣和重修博古图录》三十卷
  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
  又别本三十卷
  薛尚功《重广钟鼎篆韵》七卷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
  张孟《押韵》十卷
  许冠《韵海》五十卷
  吴《童训统类》一卷
  郑樵《石鼓文考》一卷
  又《字始连环》二卷
  《象类书》十一卷
  《论梵书》三卷
  《尔雅注》三卷
  《书考》六卷
  《通志六书略》五卷
  郏升卿《四声类韵》二卷
  又《声韵类例》一卷
  《淳熙监本礼部韵略》五卷
  刘球《隶韵略》七卷
  潘纬《柳文音义》三卷
  僧应之《临书关要》一卷
  吕本中《童蒙训》三卷
  周燔《六经音义》十三卷
  李盛《六经释文》二卷
  黄瑰《班书韵编》五卷
  张RT《石经注文考异》四十卷
  洪适《隶释》二十七卷
  《隶续》二十一卷
  史浩《童O须知》三卷
  朱熹《小学之书》四卷
  又《四子》四卷
  程端蒙《小学字训》一卷
  吕祖谦《少仪外传》二卷
  陈淳《北溪字义》二卷
  娄机《班马字类》二卷
  《汉隶字源》六卷
  《广干禄字书》五卷
  《古鼎法帖》五卷
  杨师复《汉隶释文》二卷
  马居易《汉隶分韵》七卷
  翟伯寿《籀史》二卷
  胡寅《注叙古千文》一卷
  吕氏《叙古千文》一卷
  《庆元嘉定古器图》六卷
  僧妙华《互注集韵》二十五卷
  罗点《清勤堂法帖》六卷
  李从周《字通》一卷
  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四卷
  黄伯思《法帖刊误》一卷
  释元冲《五音韵镜》一卷
  施宿《大观法帖总释》二卷
  又《石鼓音》一卷
  蔡氏《口诀》一卷名亡
  《书录》一卷
  《书隐法》一卷
  《笔阵图》一卷
  《西汉字类》一卷
  《纂注礼部韵略》五卷
  《翰林禁经》三卷
  《临汝帖》三卷
  《笔苑文词》一卷
  《法帖字证》十卷
  《正俗字》十卷
  《书断例传》五卷
  《洪韵海源》二卷
  《互注尔雅贯类》一卷
  《诸家小学总录》二卷
  《集古系时》十卷
  《蕃汉语》一卷
  并不知作者
  刘绍v《字学摭要》二卷
  洪迈《次李翰蒙求》三卷
  集斋彭氏《小学进业广记》一部
  王应麟《蒙训》四十四卷
  又《小学绀珠》十卷
  《小学讽咏》四卷
  《补注急就篇》六卷
  右小学类二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二卷。刘绍v《字学摭要》以下不著录六部,六十九卷
  凡经类一千三百四部,一万三千六百八卷。
126在线阅读网
【友情提示】:双击页面任何地方将自动折叠左边目录,再次双击将展开左边目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地理填图练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