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所示的人物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数学家的数学家,他叫什么名学?他在数字方面有哪些成就

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及其主要成就介绍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 在灿烂的文化瑰宝中数学在世界也同 样具有许多耀眼的光环。 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里面就早已孕育了后来西方数学才涉 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就是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 【李氏恒等式】数学家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李氏恒 等式” 。 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
家和教育家, 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原名心兰, 字竞芳, 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生于嘉庆十六年,卒于光绪八年。 李善兰自幼酷爱数学。十岁时学习《九章算术》 。十五岁时读明末徐光启、利玛窦合译 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尽解其意。后来,他到杭州应试,买回元代李冶的《测圆 海镜》 、清代戴震()的《勾股割圆记》等算书,认真研读;又在嘉兴等地与数 学家顾观光()、张文虎()、汪曰桢()以及戴煦、罗士琳 ()、徐有壬()等人相识,经常在学术上相互切磋。自此数学造诣日臻 精深,时有心得,辄复著书,1845 年前后就得到并发表了具有解析几何思想和微积分方法 的数学研究成果──“尖锥术” 。
年,李善兰在上海墨海书馆与英国传教士、汉学家伟烈亚力等人合作翻译 出版了《几何原本》后九卷,以及《代数学》《代微积拾级》《谈天》《重学》《圆锥曲线 、 、 、 、 说》《植物学》等西方近代科学著作,又译《奈端数理》 、 (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四册(未刊) ,这是解析几何、微积分、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的 开端。李善兰的翻译工作是有独创性的,他创译了许多科学名词,如“代数”“函数”“方 、 、 程式”“微分”“积分”“级数”“植物”“细胞”等,匠心独运,切贴恰当,不仅在中国流 、 、 、 、 、 传,而且东渡日本,沿用至今。李善兰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860 年起,他先后在徐有壬、 曾国藩军中作幕僚,与化学家徐寿、 数学家华蘅芳等人一起, 积极参与洋务运动中的科技学术活动。1867 年他在南京出版《则古昔斋算学》 ,汇集了二十 多年来在数学、 天文学和弹道学等方面的著作, 《方圆阐幽》 计有 、 《弧矢启秘》 、 《对数探源》 、 《垛积比类》《四元解》《麟德术解》《椭圆正术解》《椭圆新术》《椭圆拾遗》《火器真 、 、 、 、 、 、 诀》《对数尖锥变法释》《级数回求》和《天算或问》等 13 种 24 卷,共约 15 万字。 、 、 1868 年,李善兰被荐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直至 1882 年他逝世为止,从事数 学教育十余年,其间审定了《同文馆算学课艺》《同文馆珠算金□》等数学教材,培养了一 、 大批数学人才,是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鼻祖。 李善兰生性落拓,潜心科学,淡于利禄。晚年官至三品,授户部正郎、广东司行走、总理 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职, 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同文馆教学岗位, 也没有中断过科学研究特别 是数学研究工作。他的数学著作,除《则古昔斋算学》外,尚有《考数根法》《粟布演草》 、 、 《测圆海镜解》《九容图表》 、 ,而未刊行者,有《造整数勾股级数法》《开方古义》《群经 、 、 算学考》《代数难题解》等。 、 李善兰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尖锥术、垛积术和素数论三项。 尖锥术理论 主要见于《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三种著作,成书年代约为 1845 年,当时解析 、 、 几何与微积分学尚未传入中国。李善兰创立的“尖锥”概念,是一种处理代数问题的几何模 型,他对“尖锥曲线”的描述实质上相当于给出了直线、抛物线、立方抛物线等方程□他创 造的“尖锥求积术” 。相当于幂函数的定积分公式□和逐项积分法则□他用“分离元数法” 独立地得出了二项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结合“尖锥求积术” ,得到了□的无穷级数表达 式□ 各种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展开式, 以及对数函数的展开式□在使用微积分方法处理 数学问题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垛积术理论主要见于《垛积比类》,写于
年 间,这是有关高阶等差级数的著作。李善兰从研究中国传统的垛积问题入手,获得了一些相 当于现代组合数学中的成果。例如, “三角垛有积求高开方廉隅表”和“乘方垛各廉表”实 质上就是组合数学中著名的第一种斯特林数和欧拉数。驰名中外的“李善兰恒等式”□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受到国际数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可以认为, 《垛积比类》是早期 组合论的杰作。 【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 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华—王方法” 。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 年 11 月 12 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华罗庚 1924 年金 坛中学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 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但他刻苦自修数 学,1930 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 了数论的研究,1934 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 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 大学工作。1938 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 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 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1948 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 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 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 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 部副主任、 副院长、主席团成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 中国科协副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 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 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 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 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 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在代数 方面, 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 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 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 《堆 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 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 40 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 德、英文出版,成为 20 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 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 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 曾出版 《统 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亲自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 、 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 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 200 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 1985 年 6 月 12 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后改用英语演 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 45 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 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 的诺言: “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苏氏锥面】数学家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苏氏 锥面” 。 姓名:苏步青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2 年-2003 年 籍贯:浙江平阳 学历:日本东 北帝国大学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 职务:原浙江大学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 长,中国数学会以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等。 苏步青()教育家,数学家,浙江平阳人。1931 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院 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务长,复 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中国数学会以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 副主席,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教育 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195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二、三、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 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几何学派,开拓了仿 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空间微分几何等领域,开创了计算几何的研究方向。著有《射 影曲面概论》《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共轭网概论》等。 、 、 【熊氏无穷级】 数学家熊庆来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 誉为“熊氏无穷级” 。 熊庆来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现代数学的耕耘者,为我国数学教学和研究作了许 多开创性的工作,不愧为数学界的一代宗师。 熊庆来,字迪之,清代光绪十七年(公元 1891 年)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他自幼 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 再加上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 常令教育过他的中 外教师惊叹不已。1913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云南教育司主持的留学比利时公费生,但因第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只得转赴法国,在格诺大学、巴黎大学等大学功读数学,获理科硕士学 位。他用法文撰写发表了《无穷极之函数问题》等多篇论文,以其独特精辟严谨的论证获得 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 1921 年熊庆来学成归国,先后在云南甲种工业学校、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南京高等 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和系主任。他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 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东南大 学、清华大学等 3 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中国 数学报。培养了华罗康、陈省身、吴大任、庄圻泰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数学家。著名物 理学家钱三强、赵九章、钱伟长、彭恒五等也是熊庆来到清华大学后培养出来的学生。这期 间他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 10 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 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 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1932 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士国 际数学家大会,后到法国普旺加烈学院从事了两年数论的研究,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 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 此间, 熊庆来写成了论文 《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 , 该文中定义的无穷极,被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又称“熊氏定理” ,被载入世界数学史 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作为一位学者,熊庆来自早期从事教育工作起,就把培育人才当作头等大事。对于有培 养前途的穷学生他总是解囊相助。 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因得到熊庆来资助才得以出国深 造。为资助严济慈,当自己经济拮据时,熊庆来不惜让夫人当去自己御寒的皮大衣。华罗庚 青年时代,因家贫念完初中就无力继续上学,熊庆来在看了他发表的《论苏子驹教授的五次 方程之解不能成立》论文之后,发现华罗庚是一个数学人才,立即把他请到清华大学,安排 在数学系图书馆任助理员,破格任助教工作,后直接升为教授,并前往英国留学,终于把他 造就成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 熊庆来既是千里马又是伯乐, 除自己在数学研究领域内攀登上 科学高峰之外,还着意提携后进,让后者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上另一个数学高峰,为我国数 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他的慧眼卓识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在缪云台、龚自知、方国瑜等人的推荐下,熊庆来接受云南省 主席龙云的聘请,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为云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云大,只有 3 个学院,39 个教授,8 个讲师,302 个学生,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不高。熊庆来利用抗 战初期各方人才大量涌入昆明的机会,广延人才,延聘了全国著名教授吴文藻、顾领刚、白 寿彝、楚图南、费孝通、吴暗、赵忠尧、刘文典、张奚若、方国瑜等 187 名专任教授和 40 名兼任教授, 还延聘了一些外国教授, 使云大成为与西南联大同享盛名的又一处著名专家学 者荟萃之地,教学质量因此跃入全国名牌大学之列,被吸收进《大英百科全书》之中;他把 云大扩充成 5 个学院,18 个系,3 个专修科,1 个先修班的多学院、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学 生人数达 1100 多人,1939 年又创办了云大附中;他还不断充实图。书教学设备,使图书馆 藏书达十余万册, 理科各系都有比较完善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料室, 医学院拥有附属医院及解 剖室,农学院有实验农场,数学系在东郊凤凰山建立了天文台,工学院有实习工厂,航空系 有飞机 3 架,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罕有的;他亲自作了《云南大学校歌》 ,制定了“诚、正、 敏、毅”的校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诚实、正直、聪敏又有坚毅的学习精神。在熊庆来任 校长的 12 年里, 云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日新月异, 被认为是云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 “黄 金时代” 。 【陈示性类】数学家陈省身关于示性类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陈示性类” 。 陈省身 1911 年 10 月 26 日生于中国浙江嘉兴,1926 年入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先后受 教于姜立夫与孙鎕,由他们引导至微分几何这一领域。1934 年赴汉堡就学于当时德国几何 学权威 W.J.E.布拉施克,1936 年完成博士论文后,赴法国跟从当代微分几何学家 E.嘉当继 续深造。 1937 年回国,正值抗日战争,他任教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在此期间,他把 积分几何理论推广到齐性空间。 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两年,先后完成了 两项划时代的重要工作, 其一为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公式, 另一为埃尔米特流形的 示性类论。在这两篇论文中,他首创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 陈示性类, 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 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构成部份。 陈省身的其他数学工作范围极为广泛,影响亦深。 陈省身于 1946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返中国,在上海建立了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 所(后迁南京) ,此后两三年中,他培养了一批青年拓扑学家。1949 年他再去美国,先后在 芝加哥大学与伯克利加州大学任终身教授。1981 年在伯克利的以纯粹数学为主的数学科学 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1985 年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陈省身由于对数学的重要贡献而享有多种荣誉,其中有 1984 年获颁的沃尔夫奖(Wolf Prize,Link) 。给他教过的学生,计有吴文俊、杨振宁、廖山涛、丘成桐、郑绍远等著名学 者。 【周氏坐标】数学家周炜良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周氏坐标;另 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环” 。 周炜良 1911 年 10 月 1 日生于上海.代数几何。 周炜良的父亲周达(美权)是清末民初著名数学家、集邮家,家境比较富裕.周炜良幼年 在上海生长,从未进过学校.5 岁开始学中文,11 岁学英文,都由家庭教师讲授.20 年代 上海的大中学校颇多使用美国的原文课本,周炜良即自学各种知识:从数学到物理,从历史 到经济.1924 年,周炜良恳求父亲送他到美国读书,先在肯塔基州的阿斯伯里学院补习, 后来进入肯塔基大学.那时的主要兴趣在政治经济.直到 1929 年 10 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时, 仍然主修经济学.可是此后两年内发生了变化. 1931 年夏天, 一位在芝加哥大学得到博士学位后又去普林斯顿工作一年的中国数学家, 劝周炜良到普林斯顿去,或者去德国的格丁根大学——那时的世界数学中心.于是在 1932 年 10 月,周炜良带着研究数学的模糊想法去了格丁根.补了半年的德文后,希特勒法西斯 上台,格丁根衰落了.周炜良在芝加哥时曾读过 B.L.范·德·瓦尔登(Van der Waerden) 写的《代数学》(Algebra),十分欣赏,于是转到莱比锡大学随范·德·瓦尔登研究代数几何, 这是 1933 年夏天的事.次年夏天,周炜良到汉堡渡暑假,遇到维克特(Margot Victor)小姐, 成为好友.周炜良滞留汉堡大学,随数学家 E.阿丁(Artin)听课.直至 1936 年初才回到莱 比锡,在范·德·瓦尔登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并和维克特完婚.婚礼上,正在汉堡大学留 学的陈省身是唯一的中国宾客. 周炜良成家立业之后,遂返回上海,在南京的中央大学任数学教授.一年后,抗日战争 爆发,不得已留在上海.周炜良的岳父在德国曾有很好的工作,由于希特勒的种族迫害而流 亡上海,几乎身无分文.这时的周炜良必须自立挣钱,供养太太、两个孩子,以及岳父母.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炜良计划经营进出口贸易.大约在 1946 年春天,陈省身从美国返 回上海.他力劝周炜良重返数学研究,并留下许多战时发表的论文,特别是 O.扎里斯基 (Zariski)和 A.韦伊(Weil)的论文预引本.周炜良虽然离开数学已近 10 年之久,但他终于作 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回到数学领域. 由于陈省身写信给普林斯顿的 S.莱夫谢茨(Lefschetz)作了推荐,周炜良在上海同济大 学短期任教之后,便于 1947 年春天到达普林斯顿.他在那里做了一些相当好的工作.次年, 范·德·瓦尔登访问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周炜良去看他,恰好该校有 一个教职的空缺,周炜良遂应聘到那里就任副教授.1950 年升任正教授.当年,战后首次 恢复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美国举行, 周炜良作为该校的正式代表与会, 会后曾在哈佛大学短 期讲学.1955 年再度去普林斯顿进行访问研究,返回霍普金斯大学之后就任数学系主任, 前后达 11 年之久().1959 年,他当选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 年,周炜良 退休,成为霍普金斯大学的荣退教授。 周炜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代数几何的研究,成为 20 世纪代数几何学领域的主要人物之 一,以周炜良名字命名的数学名词,仅在日本《岩波数学词典》里就收有 7 个.回顾 20 世 纪中国数学的历史, 能在世界数坛上留下痕迹的华人数学家并不多, 周炜良是其中杰出的一 位. 代数几何学是解析几何的深入和发展.正如二元二次代数方程。x2+y2=r2 的解集(x,y) 可以表示半径为 r 的圆,代数几何的研究对象仍是高次多元代数方程或代数方程组的解集, 即系数在某域 k 内的 n 元多项式 F1,F2,?,Fn 所形成的代数方程组 F1(x1,?,xn)=0, F2(x1,?,xn)=0,?,Fn(x1,?,xn)=0 的位于域 k 内的公共解集合 V,我们称之为代数 簇(algebraicvariety),最简单的代数簇就是平面曲线.椭圆函数、椭圆积分、阿贝尔(Abel)积 分等都与平面曲线有关, 复变量的代数函数论及黎曼曲面论进一步推动了现代代数几何学的 发展. 19 世纪下半叶,德国的 R.克莱布施(Clebsch)、J.普吕克(Plcker)、M.诺特(Noether) 以及意大利学派曾做出很大贡献. 经过 J. 庞加莱(Poincar)、 E. H. C. 皮卡(Picard)、 W. 戴 J. R. 德金(Dedekind)和 A. 凯莱(Cayley)的发展, 20 世纪 20—30 年代, 诺特(Noether)、 阿 到 E. E. 廷(Artin)和他们的学生范·德·瓦尔登创立了抽象代数学,为代数几何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 活力.周炜良的代数几何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周炜良坐标 1937 年, 周炜良最初的两篇论文发表在德国 《数学年刊》 (Mathematische Annalen)上. 第 一篇是与范·德·瓦尔登合作的,第二篇则是周炜良的博士论文.这两篇文章继承了凯莱和 普吕克的工作,并将其推广到 n 维射影空间 Pn 上的代数簇.其中指出,任何 n 维射影空间 Pn 中的不可约射影族 X 可唯一地由一个配型(associated form)Fx 所决定, 配型的坐标即著名 的周炜良坐标.该坐标是普吕克坐标的推广,现已成为代数几何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工具. 抗日战争开始后,周炜良在上海闲居,继续研究数学.1939 年,他发表了一篇重要论 文“关于一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将 C.卡拉西奥多里(Carathodory)的一项工作(1909)推广 到一般的高维流形.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注意,事隔 30 余年之后,这篇文章成为非线性连续 时间系统可控性数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控制论表达的周炜良定理(或称卡拉西奥多里-周定理) 可以写成: 设 V(M)是解析流形 M 上所有解析向量场的全体, 是 V(M)中对称子集,T(D)是 V(M) D 中含 D 的最小子代数,I(D,x)是通过 x 的极大积分流形.那么,对任何 x∈M,y∈I(D,x), 都存在一条积分曲线α :[0,T]→M,T≥0,使得α (0)=x,且α (T)=y. 抗日战争后期, 周炜良曾有论文涉及代数基本定理的拓扑证明和电网络理论等, 似乎已 偏离了代数几何学的方向.信息断绝和乏人讨论,恐是主要原因. 周炜良于 1947 年到达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 开始了他的黄金创作期. 他首先撰文阐明, E. 嘉当(Cartan)意义下的对称齐次空间可以表示为代数簇, 因而能用代数几何的框架研究其 几何学性质.该文所附文献中包括华罗庚的有关矩阵几何学的论文多篇. 年间, 法国数学家 C.谢瓦莱(Chevalley)也在普林斯顿,他对周炜良的这篇论文做了很长的评论性 摘要,发表于美国的《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谢瓦莱曾邀请周炜良证明下列猜 想: “任何代数曲线,在一个代数系统中的亏数,不会大于该系统中一般曲线的亏数” .周炜 良使用纯代数的方法给出了证明,其主要工具之一仍然是范德瓦尔登-周炜良形式. 关于解析簇的周炜良定理 周炜良于 1949 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关于紧复解析簇” .所谓解析簇 V,是指对任何 p∈V,总存在一组解析函数 g1,g2,?,gn,和点 p 的一个邻域 B(p),使得 V∩B(p)中的 点 x 都是 g1,g2,?,gn 的零点.这是一种局部性质.由于多项式都是解析函数,所以代 数簇都是解析簇. 周炜良证明了某些情形下的逆命题: “若 V 是 n 维复射影空间 CPn 中的闭 解析子簇,那么它一定是代数簇,而且所有闭解析子簇间的半纯映射,一定是有理映射” . 这一反映由局部性质向整体性质过渡的深刻结论,被称为周炜良定理(Chow Theorem), 在代数几何学著作中广受重视.在许多论文里,常常把它作为新理论的出发点. 复解析流形 1950 年前后,复解析流形的研究形成热门课题.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K.Kodaira)是这 方面的专家,当时也在美国工作,与周炜良有交往.1952 年,周炜良证明了如下结果: “若 V 是复 r 维的紧复解析流形,F(V)是 V 上半纯函数所构成的域,则 F(V)是有限的代数函数 域,其超越维数 s 不会大于 r.此外,还存在一 s 维的代数簇 V'以及 V 到 V'的半纯变换 T,使 T 可诱导出 F(V)和 F(V')间的同构.特别地,如果可选择 V'使得 T 还是双正则变 换,那么 V 必是代数簇.这就把复解析流形和代数簇联系起来了. 把这个一般的结论用于二维的克勒(Khler)曲面, 并用小平邦彦所建立的克勒流形上的黎 曼-罗赫(Riemann-Roch)定理,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具有两个独立的半纯函数的克勒曲面 (即 s=r=2 的情形)一定是代数曲面. 这是周炜良和小平邦彦合作的论文中的一个结论, ” 被称 为周-小平(Chow-Kodaira)定理. 周炜良簇和周炜良环 用周炜良坐标可以对平面曲线和空间曲线进行分类.只要由已知的次数 d 和亏数 g,从 非奇异的空间射影曲线的周炜良坐标形成所谓周炜良簇, 就能很自然地用有限个拟射影簇将 它参数化. 在射影簇研究上,另一个为人们称道的周炜良引理(ChowLemma),涉及完全簇和射影 簇的关系.苏联数学家И .Р .沙法列维奇(Щaф apeВ И Ч )在其名著《代数几何基础》中 曾提到这一引理: “对于每一个不可约的完全簇 X,总有一个射影簇 X' ,使得 X 和 X'之 间有一双有理同构” . 周炜良在射影簇方面最著名的工作是提出周炜良环(ChowRing).他于 1956 年发表的论 文“关于代数簇上闭链的等价类”中,提出了射影代数簇上代数闭链的有理等价性的系统理 论.大意是:设 V 是 n 维射影空间 Pn 上的代数簇,其上的 s 维闭链所成的群为 G(V,s), 与零链等价的闭链成子群 Gr(V,s).令 Hr(V,s)是二者的商群.将 s 从 1 到 n 作直和,得 Hr(V)=Hr(V,s). 周炜良在 Hr(V)上定义一种乘法, 使之构成环, 这就是著名的周炜良环. 它 是结合的,交换的,具有单位元.这篇论文由 M.F.阿蒂亚(Atiyah)写成文摘刊于美国的 《数学评论》 .周炜良环具有很好的函子性质:设 p 是两代数簇 X,V 之间的模射,f:X→ V,则 V 中闭链 C 的原象 f-1(C)也是 X 中的闭链,且此运算与相截(intersection)和有理等价 性能够相容.因此,它是代数几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周炜良环在许多情形可以代替上 同调环.在证明各种黎曼-罗赫定理时,常用周炜良环去导出陈省身类.著名的韦伊(Weil) 猜想的解决,也可使用周炜良环. 另一个常被引用的结论是所谓周炜良运动定理(Chow’s Mo-ving Lemma):若 Y,Z 是非 奇异拟射影簇 X 中的两闭链,则必存在与 Z 有理等价的闭链 Z' ,使 Y 和 Z'具有相交性质 (inte-rsect property).1970 年在奥斯陆举行的代数几何会议上,有专文论述此定理. 关于阿贝尔簇的周炜良定理 20 世纪 40 年代,A.韦伊(Weil)等开创了阿贝尔簇的研究.他们把代数曲线上的雅可比 (Jacobi)簇发展为一般代数流形上的皮卡-阿尔巴内塞(Picard-Albanese)簇理论, 将过去意大利 学派的含糊结果加以澄清.周炜良对此作了丰富和发展,并推广到特征 p 域的情形.周炜良 在文献[10]中证明对一般射影代数簇都存在雅可比簇. 文献[11]和[12]给出了阿贝尔簇的代数 系统理论,其中有关可分(separable)、正则(regular)和本原扩张(pri-mary extention)的论述, 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基本文献. 周炜良还证明了以下结论: “若 A 是域 k 上的阿贝尔簇,B 是定义在 k 的准素扩张 K 上 的阿贝尔子簇,那么 B 也在 k 上有意义. ”S.郎(Lang)称之为周炜良定理. 周炜良在 1957 年发表的关于阿贝尔簇的论文也反复被人引用.这一年,普林斯顿大学 以数学名家莱夫谢茨的名义举行“代数几何与拓扑”的科学讨论会,韦伊和周炜良都参加 了.他们两人在会上宣读的论文密切相关.韦伊证明任何阿贝尔簇都可嵌入射影空间,而周 炜良则证明任何齐次簇(不必完备)也可嵌入射影空间.文章不长,但解决得很彻底. 其他工作 周炜良在代数几何领域的研究, 涉及很广. 例如扎里斯基关于抽象代数几何中的退化原 理(degeneration principle)的论证,很长而且难懂,周炜良把证明作了大幅度压缩,并加以推 广.他和井草准一(J.lgusa)合作,建立了环上代数簇的上同调理论.此外,还推广了代数 几何中的连通性定理.在扩充由 W.V.霍奇(Hodge)与 D.佩多(Pedoe)证明的格拉斯曼 (Grassm- ann)簇的基本定理时,指出了某些环空间上的代数特性.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工 作.退休之后,周炜良仍然研究不辍.1986 年,他以 75 岁高龄,发表了题为“齐次空间上 的形式函数(formalfunction)”的论文. P.拉克斯(Lax)把周炜良列为最重要的移居美国的数学家之一.但他性情淡泊,甚至很 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是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却长期不参加活动.应该说,周炜良的学 术成就远超过他应得的荣誉.不过,各种代数几何的论著不断地引用周炜良的工作,并以周 炜良的名字陆续命名一系列术语,这也许是更有意义的褒奖了. 【吴氏方法】数学家吴文俊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吴氏方法” ;另外 还有以他命名的“吴氏公式” 。 吴文俊,中国人,1919 年 5 月 12 日生于上海。1940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9 年在法 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 年回国,1957 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 年当先 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吴文俊在数学上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 拓扑学方面,在示性类、示嵌类等领域获得一系列成果,还得到了许多著名的公式,指 出了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广泛应用。 他还在拓扑不变量、 代数流形等问题上有创造性工作。 1956 年吴文俊因在拓扑学中的示性类和示嵌类方面的卓越成就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获。 机器证明方面,从初等几何着手,在计算机上证明了一类高难度的定理,同时也发现了 一些新定理, 进一步探讨了微分几何的定理证明。 提出了利用机器证明与发现几何定理的新 方法。这项工作为数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将对数学的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中国数学史方面, 吴文俊认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是: 从实际问题出发, 经过分析提高, 再抽象出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最终达到解决一大类问题的目的。他对中国古代数学在 数论、代数、几何等方面的成就也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王氏悖论】数学家王浩关于数理逻辑的一个命题被国际上定为“王氏悖论” 。 王浩(l--1995 )是美藉华裔数理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科学家,生于山东 省济南市.1939 年进入西南联大数学系学习,1943 年获学士学位后又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哲学部学习,1945 年以《论经验知识的基础》的论文获硕士学位.王浩在中学时代就对哲 学有兴趣,念初中时他在父亲的建议下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 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念高中时他偶然得到金岳霖写的《逻辑》(1935),其中约 80 页介绍罗素(B.Russel)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一卷的内容,他感到这些内容既吸引入又 容易懂, 因此想: 应该首先尝试学习较容易的数理逻辑, 为以后学习辩证法作较好的准备. 大 学一年级时,他旁听了王宪钩的符号逻辑课,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原理》第一卷.并通过阅 读希尔伯特一阿克曼的《数理逻辑基础》(1938 年版)学习德语.以后又阅读了希尔伯特--贝 尔纳斯的《数学基础》(两卷集,1934 年版)的第一卷.1942 年他听了沈有鼎讲授维特根斯 坦(L. Wittgenstein, )的 《逻辑哲学论》 (Tractatus, 1921)课, 阅读了卡纳普(R. Carnap) 的《语音的逻辑句法》(1934 年版),并开始撰写关于休漠的归纳问题的论文.王浩在回忆这 段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时说:1939 年到 1946 年我在昆明,享受到生活贫苦而精神食粮 丰盛的乐趣.特别是因为和金[岳霖]先生及几位别的先生和同学都有共同的兴趣和暗合的视 为当然的价值标准,觉得心情愉快,并因而能够把工作变成了一个最基本的需要,成为以后 自己生活上主要的支柱. 我的愿望是: 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可以有机会享受这样一种清淡的 幸福!读书期间(1943--46 年),王浩还兼任过数学教员. 1946 年,王浩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在那里见到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奎因 (W.V.Quine,1908-- ),并随即开始学习他创立的形式公理系统,不久就对该系统作出改 进, 其部分结果写成博士论文. 根据奎因的建议, 论文的题目取为 《经典分析的经济实体论》 (An Economic Onto1ogyforC1assical Analysis).1947 年开始担任奎因的高等逻辑与语言哲学 等课程的助教;1948 年获理学博士,并继续留在哈佛大学;1948 一 1951 年任初级研究员, 195l--1956 年任助理哲学教授.1949 年奎因暂离哈佛期间,王浩接替他开设高等逻辑课,用 一种相当完备的方法介绍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
年期间,王浩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54 年 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去英国. 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主持第二届约翰·洛 克哲学讲座.1956 年获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硕士. 年任牛津大学数学哲学高 级讲师.期间曾主持一讨论班,讨论维持根斯坦的《对数学基础的看法》 .牛津大学哲学家 中的领头人物大多数参加了这个讨论班. 年回到哈佛任数理逻辑与应用数学教 授.l967 年以后在洛克菲勒大学任数学教授,并主持该校的逻辑研究室.l975--1976 年曾到 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访问和工作. l953 年起, 王浩开始计算机理论与机器证明的研究. 因为一方面他敏锐地感觉到被认为 过分讲究形式的精确, 十分繁琐而无任何实际用处的数理逻辑可以在计算机领域发挥极好的 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新中国的成立,他想多学点有用的东西以便将来回来报效祖国.为此他 曾兼任巴勒斯公司的研究工程师(1953--l954 年)、贝尔电话实验室技术专家( 年)、 IBM 研究中心客座科学家(1973--l974 年)等一系列职务. 1972 年以后,王浩数次回国.1973 年他写了《访问中国的沉思》 ,被报纸与杂志广泛刊 载.1985 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86 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 王浩曾发表 100 多篇论文. 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概论》 《 (ASurvey of Mathematical Logic, l962),其中收集了他在 l947 年至 1959 年期间写的关于数学基础、形式公理系统、计算机理 论和数学定理机械化证明的一些研究论文和其它文章. 从数学到哲学》 《 (From Mathematics to Phlcosophy,1974),作者试图用实事求是论(Substantial factualism)的观点阐述对一系列哲学 问题,特别是数学哲学问题的看法,并对当今在西方世界影响甚大的分析哲学进行批判,书 中还包括大逻辑学家哥德尔一些未发表的哲学观点,极有研究价值. 《数理逻辑通俗讲话》 , 有中英文两种版本,这是根据作者在 1977 年在中国科学院作的 6 次关于数理逻辑的广泛而 通俗的讲演整理而成的. 《超越分析哲学--公平对待我们具有的知识》(Beyond Analytic Philosophy--Doing Justiceto Whatwe Know,l986),作者对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罗素、维特根 斯坦、卡纳普和奎因等人的思想观点作了详细介绍,并给予镇密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主要 论据是他们的哲学无法为人类现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提供基础.由于作者非常熟悉 这四人的工作, 甚至与其中一些人有直接交往, 所以他的批判十分深刻. 牛津大学的彼特· 斯 特苏森爵士(Sir P.Strawson)评论到:哲学家们对于王浩此书的主要的、深厚的兴趣在于, 它记录了一位极富才智、 卓越和敏锐的哲学家对所谓分析或英一美哲学在本世纪经历的发展 过程的看法.王的书是对现代哲学史和元哲学的丰富、迷人的贡献. 王浩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和符号逻辑学协会会员.1983 年 在 美 国 丹 佛 召 开 的 , 由 人 工 智 能 国 际 联 合 会 会 议 (L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nce on ArtificialinteIIigence)和美国数学会共同主办的,自动定理证明(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 特别年会上, 王浩被授予首届里程碑奖(Milestone Prize), 以表彰他在数学定理机械证明研究 领域中所作的开创性贡献.提名时列举的主要贡献有:强调发展应用逻辑新分支--推理分析 (inferential analysis),其对于数理逻辑的依赖关系类似于数值分析(numericalanalysis)对于数 学分析的依赖关系; 坚持谓词演算和埃尔布朗(Herbrand)与根岑(Gentzen)形式化的基本作用; 设计了证明程序,有效地证明了罗素与怀特海(Whitehead)的《数学原理》中带集式的谓词演 算部分的 350 多条定理; 第一个强调在埃尔布朗序列(Herbrand expansion)中预先消去无用项 的算法的重要性; 提出一些深思熟虑的谓词演算定理, 可用作挑战性问题来帮助判断新的定 理证明程序的效能. 【柯氏定理】数学家柯召关于卡特兰问题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柯氏定理” ; 另外他与数学家孙琦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柯—孙猜测” 。 柯召(—) ,数学家。浙江温岭人。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 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四川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主要从事代数学、 数论、 组合数学等方面的数学与研究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数论方面, 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 和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不定方程方面, 解决了一百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卡塔兰猜 想的二次情形,并获一系列重要结果。在组合论方面,与他们合作得出了关于有限集组相交 的一个著名定理即“定道什-柯-拉多定理” ,开辟了极值集论迅速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 国教育事业、培养大批科学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陈氏定理】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题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 定理” 。 陈景润()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 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 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 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 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 “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 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 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 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 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 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 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 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 年 5 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 赫猜想中的 1+2;1972 年 2 月,他完成了对 1+2 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 学家在证明 1+3 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 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 1+2 这一证明就用去的 6 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1973 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杨—张定理】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 理” 。 杨乐数学家。江苏南通人。196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 院院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复分析研究。对整函数与亚纯函数亏值与波莱尔方向 间的联系作了深入研究,与张广厚合作最先发现并建立了这两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具体的联 系。 在亚纯函数奇异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 引进了新的奇异方向并对奇异方向的分布给出了 完备的解答。 对全纯与亚纯函数族的正规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建立了正规性与不动点间 的联系。引进亏函数的概念,证明了有穷下级亚纯函数的亏函数至多是可数的。与英国学者 合作解决了著名数学家立特沃德的一个猜想。 对整函数及其导数的总亏量与亏值数目作出了 精确估计。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张广厚( 年) ,唐山市东矿区林西人,祖籍山东,是我国著名数学家。 1937 年 1 月 22 日, 张广厚降生在林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 七岁随父兄到矿上当童工, 饱受艰辛,从小立下壮志:一定要做个有文化的中国人。 1948 年底,唐山市解放了。张广厚回到了校园,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高中 的学业,并成为高中三年唯一一名数学次次考试均满分的“数学尖子” 。以优异成绩考入北 京大学数学系。张广厚是大学同届毕业生中唯一保持六年全优成绩的学生。他的毕业论文, 也被刊发在一家知名的数学杂志上。 1962 年,在北大教授庄圻泰的悉心指导下,张广厚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师从 著名的数学前辈熊庆来教授做研究生, 从此, 在数学科学的道路上, 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研究生毕业后,他便被留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从事研究工作。1964 年下半年,张广厚和杨 乐开始合作研究全纯与亚纯函数族。他们发展了消去原始值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正 当他们全心投入函数理论研究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张广厚被赶到 中城涧劳动,后又到天津小站的解放军农场劳动了一年半。 70 年代初,随着文化禁锢的粉碎和经济、科技改革的到来,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亲自过 问科学院的工作,肯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短短几年间,他与杨乐合作,首次发现函数 值分布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被数学界定名为张杨 定理。紧接着,张广厚又开始研究“亏值”“渐近值”和“茹利雅方向”三个概念,这是函 、 数理论中三个重要概念。早在 1929 年,芬兰著名数学家奈望利纳也曾作过相同的猜测,但 10 年后,他的猜测被否定了。40 年后,这样一个被著名数学家研究却被否定过的难题,在 张广厚千万次的论证中,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法,一举做出这项研究的科学论证。 《中 国科学》在 1973 年 3 月,特为论文出了一期增刊。新华社、 《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显著位置 再次以《张广厚又获世界水平的成果》为题作了报道。 -----------------------------------------1.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 1931 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4 军获硕士学位.1934 年去汉堡大学从 Blaschke 学习.1937 年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3 年到 1945 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 1949 年初赴 美, 旋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 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 1979 年退休成为名誉教授, 仍继续任教到 1984 年.1981 年到 1984 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所长,其后任名誉所 长。陈省身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还在积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极 小子流形,网几何学,全曲率与各种浸入理论,外微分形式与偏微分方程等诸多领域有开拓 性的贡献. 陈省身本有极多荣誉, 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1961) 及国家科学奖章(1975) ,伦敦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 ,法国科学院国外院士’ (1989) , 中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等。荣获
年度 Wolf 奖,及 1983 年度美国科学会 Steele 奖 中的终身成就奖. 2.享有国际盛誉的大数学家,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人生经历传奇的数学家,早年辍学,1930 年因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 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 始了数论的研究。1936 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 年回国,受聘为西南 联合大学教授。1946 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 1948 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 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 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 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 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 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 与少数经典数学家 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 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华罗庚在解析 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 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 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 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 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3.仅次于哥德尔的逻辑数学大师,王浩 1943 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1945 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毕业。1948 年获美 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作第二套洛克讲座讲演, 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 年后任美国洛克斐勒 大学教授,主持逻辑研究室工作。1985 年兼任中国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 年兼任中国清华 大学名誉教授。50 年代 初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 美籍华裔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 4.著名数学家力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 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 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 年获美国加州 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3 年起先后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 教授。 林家翘教授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Timoshenko 奖,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 数值分析奖,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他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1951),美国国家科学 院院士(196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从 40 年代开始,林家翘教授在流体力学的 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整整一代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从 60 年代开 始, 他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 开创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 并为国际所公认。 1994 年 6 月 8 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士。 5.我国泛函分析领域研究先驱者,曾远荣 1919 年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一直读到 1927 年7月。由于学习成绩优 异,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1933 年取得博士 学位。1934 年8月至 1942 年7月一直任教于清华大学(1938 年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 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1950 年2月,受国立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孙光远教授写信聘请到 南京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曾在南京大学建立国内最早的计算数学专业。 长期从事泛函分析研 究,是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广义逆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 6.我国最早提倡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学者,赵访熊 1922 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当时清华学校是公费留美预备学校,竞争激烈,在江苏只招3 名学生,他在众多考生中名列榜首。毕业后即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机系学习。 他 1930 年在电机系毕业,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为研究生,且于 1931 年获硕士学位。1933 年他受聘回国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1935 年被聘为教授,从此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参 与创办国内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 赵访熊于 1962 年和 1978 年先后两次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年兼任新成立的应用数学系主任,并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 员。他担任过中国数学会理事、名誉理事。1978 年至 1989 年担任第一、二届计算数学学会 理事长及第三届名誉理事长和《计算数学学报》主编等一系列职务。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我国最早提倡和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自编我国第一部工科 《高等微积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应用数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7.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吴大任 1930 年与陈省身以最优等成绩在南开大学毕业,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1933 年夏,在姜立 夫的鼓励下,吴大任参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届公费留学考试,被录取到英国学习。他本想到剑 桥大学攻读,因抵伦敦时间错过了该校入学的时机,改入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注册为博士 研究生。1937 年 9 月初,吴大任到武汉大学任教,之后即随武汉大学迁到四川乐山。后来 长期担任南开大学领导工作与教学工作,著、译数学教材及名著多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领域涉及积分几何、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及其应用(齿轮理论) 。1981 年他任国家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数学组成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编委兼几何拓扑学科 的副主编以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和第二届委员。 8.著名数学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 年考入清华学校,193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34 年,熊庆来教授接受庄圻泰为 自己的研究生,1936 年于该校理科研究所毕业。1938 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 任云南大学教授。1952 年院系调整后,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学。此后除继续担任复变函数课 程的教学任务外,他还陆续讲过保角变换,拟保角变换,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等专业课。九三 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函数论研究,在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 《亚纯函数的奇异方向》 ,合编《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国出版) 9.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四川大学校长,柯召 1931 年,入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 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1935 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 的公费留学生,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L.J.莫德尔(Mordell)的指 导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和的问题上,取得优异成绩,回国后先后任教于 重庆大学,四川大学。1953 年,他调回四川大学任教至今。在这 40 余年间,他以满腔的热 情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材,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与此同时, 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 学校负责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 论研究, 发展应用数学,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材。 其研究领域涉及数论、 组合数学与代数学。 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领域获众多优秀成果。1955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学部委员,许宝騄 1929 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3 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6 年许宝騄考取赴英留学,派往 伦敦大学学院,在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攻读博士学位。1940 年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 任教。1948 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国后不久就发现已患肺结核。他长期带病工作, 教学科研一直未断,在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发表了 10 余篇论文。1955 年,他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内曼-皮 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 的开拓者之一。1955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数学系主任,段学复 1932 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 (当时称为 “算学系”。 1936 年夏, ) 段学复获得理学士学位, 毕业留校任助教。1941 年 8 月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任 清华大学教授,自 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 40 年。长期从事代数学 的研究。 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复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 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导学生用表示论和有限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著名的 Brauer 第 39 问题、第 40 问题。在代数李群研究方面与国外学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 P 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数学应用于国防科研和国防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12.我国拓扑学的奠基人 江泽涵 毕业于南开大学,1927 年参加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学数学的名 额,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留学,1930 年获得博士学位。1930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 系做研究助教。1931 年起,长期担任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并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 曾兼任理学院代理院长。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早年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该系 树立了优良的教学风尚。致力于拓扑学,特别是不动点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开 拓者之一。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13.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者 田方增 1934 年考入清华大学,第一年读机械工程系,第二年起转入算学系。1940 年秋受聘为清华 大学算学系助教,1947 年秋考选为中法公费留学生,1948 年转巴黎大学,回国后被中国科 学院聘为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副研究员, 筹建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的数学研究所, 几十年来田 方增为数学研究所的建设以及中国数学学科特别是泛函分析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他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一些重大的数学活动。 他被聘为全国科学 技术委员会数学组成员,参与了 1956 年制订的十二年远景规划的有关项目,1978 年、1983 年接连两届被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 在理事会任期内受托为泛函分析学科组负责人, 致力于 泛函分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是在中国建立中子迁移数学理论研究组的主要学者之一。 为发展我国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14.我国最早从事微分与积分几何研究的学者之一严志达 1936 年考上清华大学,1940 年他与陈省身合写了论文(也是他的处女作)得到积分几何运 动基本公式。1941 年他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学籍)毕业,随后去云南大学任助教。1946 年他考取公费留学(中法留学生交流项目) ,次年秋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随C.埃里斯曼 学习。 严志达于 1949 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他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任职, 1952 年,严志达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放弃了在法的优厚待遇,应聘回国到南开大学任教 至今。40 年来,他勤奋工作,为我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 1954 年起,他在南开大学主持了“李群与微分几何”讨论班,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 。1972 年开始,严志达对啮合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它的数学基础。这项成果受到国内外 齿轮界的重视,从而推进了小组的工作并对我国齿轮界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1993 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5.中国泛函分析学科的领路人,关肇直 1936 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46 年考取公费留学生,不久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数学系 讲员。年底入法国巴黎大学庞加莱研究所当研究生,研究广义分析。回国后进行组建中国科 学院的筹备工作,1952 年他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并在数学研究所从事 他渴望已久的数学研究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等职。1979 年参与中国科学 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创建,并任所长。他生前还担任过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北京数学会理事 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理论委员会 委员等职。他主持的研究工作成果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其中《现代控制理论在 武器系统中的应用》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和轨道选择》获 1978 年全国科学 大会奖, 《飞行器弹性控制理论研究》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尖兵一号返回型卫 星和东方红一号》获 1985 年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关肇直在该项目中负责轨道设计和轨 道测定两个课题) ,关肇直本人并荣获“科技进步”金质奖章。1981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 部委员。 16.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委员会主任 徐利治 1940 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1945 年毕业时被华罗庚教授举荐,留在西南联合大学任 其助教。 后应聘到北京清华大学任助教。 在此期间他相继发表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论文。 1949 年北平解放前夕获得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 作为当年该奖学金资助中唯一一名数学研 究人员,赴英国阿伯丁大学和剑桥大学访问进修各一年。1951 年回国后,担任了清华大学 数学系副教授.1952 年,在原东北人民大学组建了数学系,徐利治任数学系副主任。1961 年 受聘为美国《数学评论》杂志的特约评论员。他主要致力于分析数学领域的研究,在多维渐 近积分, 无界函数逼近以及高维边界型求积法等方面获众多成果, 并在我国倡导数学方法论 的研究。至 1991 年初’他共出版专著近 20 种,发表论文计150余篇。他受聘为中国科学 院数学研究所学术顾问, 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和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委员会 主任;担任国际性英文刊物《逼近论及其应用》杂志副主编,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名 誉主编,以及德国《数学文摘》杂志评论员。1988 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他列入国际 知识界名人录和太平洋地区名人录。 17.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哲先 194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从事代数学、 组合论研究, 在典型群、 矩阵几何、 有限几何和编码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 50 年代和 80 年代初解决了典型群的结构和自同构方面一系列难题。 1958 年对解决运输问题 的图上作业法给出理论证明并进行了推广应用。60 年代中和 90 年代初运用华罗庚开创的中 国典型群学派的矩阵方法研究有限域上典型群的几何学, 获得了系统的重要成果, 并利用它 构造了一些结合方案、PBIB 设计和认证码并研究了有限域上型表型问题,典型群的子空间 轨道生成的格等。从 90 年代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卷积码,澄清了一系列疑问。最近证明了对 称矩阵几何及哈密尔顿矩阵几何的基本定理,是对华罗庚开创研究的矩阵几何的重要贡献。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中国当代数学家及其在代数学上的研究成就-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位很有成就的数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