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鲁迅《祝福》中的情节写对联作文

鲁迅小说《祝福》中情节安排的是怎样的?_百度知道
鲁迅小说《祝福》中情节安排的是怎样的?
提问者采纳
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示。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告诉了人们,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而是“年年如此,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这样的交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有关“祝福”的描写,可到了后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这样的环境描写,风俗习惯依旧。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特定的环境描写,辛亥革命之后,形成鲜明的对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其他类似问题
鲁迅小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鲁迅的对联--《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2年04期
鲁迅的对联
【摘要】:正我国现代文豪鲁迅,一生写过不少对联,用以寄情、抒怀、言志。他的对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博古通今,寓意深远,读之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的思想情操。鲁迅少年时,在绍兴三味书屋读书,有一次上“对课”,博学的寿镜吾先生给学生们出题“独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269【正文快照】:
我国现代文豪鲁迅,一生写过不少对联,用以寄情、抒怀、言志。
他的对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博古通今,寓意深远,读之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的思想情操。
鲁迅少年时,在绍兴三味书屋读书,有一次上“对课”,博学的寿镜吾先生给学生们出题“独脚兽”,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先生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竞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乐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易明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赵遐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刘耀武;[J];求是学刊;1980年01期
张毓茂;[J];求是学刊;1980年01期
铁峰;[J];求是学刊;1980年01期
王永生;[J];求是学刊;1980年02期
张毓茂;[J];求是学刊;1980年03期
张超;[J];求是学刊;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尚思;;[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金钟泠;;[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吴桂华;;[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1997年
王大任;;[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王映维;;[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黄曼君;许正林;;[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袁千正;袁朝;;[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江锡铨;;[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铃木义昭;;[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鲁容;[N];北京日报;2000年
王得后;[N];北京日报;2000年
沈诗元;[N];北京日报;2000年
陆昕;[N];北京日报;2000年
郭强;[N];北京日报;2000年
沈诗源;[N];北京日报;2000年
谷少传;[N];北京日报;2000年
李海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N];北京日报;2000年
孙毅;[N];北京日报;2000年
张之;[N];北京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明姬;[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黄晓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曹禧修;[D];河南大学;2002年
骆冬青;[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方凖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刘少勤;[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杨亚蓉;[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魏韶华;[D];复旦大学;2003年
金芳实;[D];复旦大学;2003年
孙刚;[D];苏州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明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王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马为华;[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周荣;[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张勤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姜异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刘海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王淑萍;[D];郑州大学;2000年
胡景战;[D];郑州大学;2000年
金及云;[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鲁迅趣味对联的小故事
出口成对结朋友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
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祝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
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
刘秀才立即对上: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
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
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
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乐有余。(1)
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
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
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老笋不如心笋尖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损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意哥巧对众秀才
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
当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
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
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时须拂地;
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
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哥对道:
群侯宴处幕侵天。
“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
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末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
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
冬瓜霜后频添彩;
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顺口道:
木枣秋来也著绯。
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
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双鱼入深巷;
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
尺素寄谁家。
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
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鸣,小女自不敢不从。”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对道:
红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对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就是他作的。
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
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下联,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十一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下联: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写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双峰县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泽东等, 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
老板出的上联: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反袁将领。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1)中的句子,对了:
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2)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受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先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无题》中的: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注:(1)尔雅:书名。解释经-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字书。列为十三经之一注: (2)尚书:书名。也称“书经”,是我国最古之史料,列为十三经之一。
古代人名趣联
对联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学形式。我国古
代奇联、趣联很多,这里介绍的,是从历史名人中,选出六人,把他
们撰成一联,你读后,一定为之叫绝。联文是:
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
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上联中“邹孟子”,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吴孟子”为鲁昭公夫人,娶于吴国;“寺人孟子”是《诗.小雅.巷伯》的作者,系宫中阉人,故称不男不女。
下联中:“周宣王”即姬靖,西周国王;“齐宣王”指由辟疆,为诸候,故为臣;“司马宣王”指司马懿,魏时谥为宣王,晋时又说为宣帝,故称之为不君不臣。
渔璜联语三趣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一六六五一七一四年),名起渭,号桐野,贵阳青岩人。他年轻时,在一所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腊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上联: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疼爱渔璜。
有一年,周渔璜任浙江主考。他第一次到杭州,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贵州人,认为贵州蛮子,不会有什麽真才实学,藉欢迎为名,将他团团围住,故意提出一些疑题去为难他。其中,有一个考生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莽撞的行为后悔不及。
周渔璜有一次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一日闲暇,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就有点鄙夷他。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就放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接着,念了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从前,有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考回来,有的中状元、进士,有的中举人,有的中秀才,荣宗耀祖,好不光彩,很是羡慕,乃决定去试他一试。
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对。主考官出上联: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点点头,认为还可以。又出一联: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想了想,回答说:
佛道: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心里有点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道:
和尚用手做了一个敲的姿势,高声答道: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佛手起身道:
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考试完毕,连忙合掌道: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还站在那里,转身大喝道:
快滚!快滚!
和尚不知是什麽意思,以为还要对对,忙说:
善哉!善哉!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魏禧,明末清初文学家。曾隐居江西宁都翠微峰,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等人,结“易堂学”。三兄弟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以魏禧蜚声海内。
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
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
弟魏礼应对:
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著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
永修铜鼓万年万载;
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
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
对联讲究押韵、立意、对仗和工整,何况地名一气联成,就更不容易了。魏氏兄弟的巧联趣闻,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状元妻智对乾隆帝
乾隆年间,通州胡长龄赴京赶考,三榜三甲,中了头名状元。乾隆帝爱他一表人才,心想招他为驸马。就派主考官王御史前往试探。胡状元因有结发之妻,婉言回绝。
乾隆帝听王御史回禀,新科状元不肯招驸马,想看看状元夫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美人,同时,要试试她的才学,于是,下道圣旨,宣胡氏进宫。
乾隆皇帝率领三宫后妃,在后宫召见状元夫妇。胡氏农妇装束,青布衣裙,蓝布长衫,举止大方,进殿跨槛时,轻轻撩裙角,启口说:“乡女村妇一条草裙,千万别污了万岁爷的金槛。”乾隆帝听了,大吃一惊,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民间女子,竟然如此大方,又如此知礼。他叫胡氏抬起头来,将她上下,打量一番,只见面前站着的状元夫人,既非红颜粉黛,又非绝色佳人,而是相貌平常,皮肤黝黑,体形壮硕,―
天下无双。男子莫及,见所未见。胡氏知是皇帝取笑自己,不慌不忙,从容答道:
“脚大胜似舳舻履惊涛。”
乾隆帝说:“依你所说,是脚大好啦!那么,朕宫中嫔妃捷妤,人人都是金莲小足,你说如何?”胡氏随声应道:
“足小宛若画舫过浪尖。”
乾隆帝心里明白,胡氏在讥诮三寸金莲,行走不便,但又不得不佩服她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便吩咐宫女奉茶。胡长龄夫妇坐下,胡氏喝了一口香茶,脱口吟道:
“饮啜香茗遥念故乡水。”
乾隆帝被胡氏思乡之情感动,传令摆宴,为状元夫妇洗尘。胡氏接着又说:
“食俸皇粮当思耕夫辛。”
听了之后,乾隆帝更加敬佩胡氏的才学,便出个上联要她对。上联是:
远闻通州出才子;
胡氏不加思索,对道:
近观皇宫多佳人。
乾隆帝又出一联:
冠授官,官戴冠, 官被冠管;
胡氏沉吟片刻,大声应道:
仁教人,人压仁,人受仁欺。
乾隆帝自知理亏,心悦诚服,称赞胡氏才思敏捷,更赞叹新科状元不图富贵,不弃前妇,真是当世难得的人才。他拿起大笔,写下“翰墨竹梅”四个大字,并叫匠工刻在匾上,赠给状元夫妇,以表敬意。
一副回文联
河南嵩山少林寺,不但少林武术名闻国内外,而且,寺内还有不少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和尚。他们吟诗作对,书法、绘画均甚出色。
相传,明朝时,有一位翰林,到少林寺游玩,看见寺内,有一幅泼墨荷花,画得颇有功力,荷叶上的露珠欲滴,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加上一股挺拔峭峻的气势,大挥大合的手笔,令翰林倾倒。翰林于是向寺内的和尚问,此画为何人所作,站在一旁的老和尚声称是他所画。翰林对这幅题名为“出水芙蓉图”的画,甚是欣赏,就向老和尚索讨,希望得到这幅画。老和尚说:
“只要对出我的上联,老衲愿将此画相赠。”
翰林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老和尚的上联是:
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听后,如雷轰顶,扭头便走出寺门。回到家里,仍然想着那幅画,和老和尚所出的上联。当他拿起毛笔,准备临帖练字时,忽然灵机一动二个绝妙的下联,随之而出。下联是:
书临汉帖翰林书。
于是,他放下毛笔,急急忙忙地跑回少林寺,吟出自己所对的下联。老和尚听后,十分满意,立即取下那幅“出水芙蓉图”,赠给翰林。
老和尚的上联,看上去似乎平易,其实,他是利用谐音的关系,组成回文联。这句上联,无论从前往后,或是从后往前,都是同音同义,难怪一时难倒了饱学的翰林。翰林后来想出的下联,也同样巧妙,无论顺念,倒念,也是同音同义。
“翰林”临帖,对“和尚”画花,不仅对仗工整、稳妥,而且符合各自的身份。这副回文联,确实各具千秋,堪称佳作。
贾知府续联
明朝时,江南有个进土出身的知府,姓贾名文通。他博学多才神思敏捷,尤善续对。一次,城中一间当铺贴出一副上联:
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当铺老板愿出重金征求下联,由于此联较难,全句十三个字,只以“东西典当”四字组成。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无人应征。贾知府知道后,略加思索,挥笔立就,续了下联: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此联一出,士民争相传阅,人人拍手称绝。一时,贾知府的声名大噪。
有位农夫,听了很不以为然,想找个机会,试试贾知府的真才实学。刚好,一次在郊外,碰到贾知府正在赏春。农夫拦道与左,手扶犁杖,出联求对。农夫的上联是:
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这也是颇有难度的,贾知府沉吟多时,终于对出下联:
双手捧住炉中火,明天“大寒”。
农夫听后,连连点点头,称赞说:“对得好,对得妙!”
明朝孝宗年间,广东省饶平县有个小孩叫曹宗。他聪明灵慧,七岁便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天,他到海边玩耍,刚好出海打鱼的渔民扬帆归来。渔民闷早闻曹宗之慧名,切不怎么相信,想趁机考他一下。于是其中一位渔民对曹宗说:“听说你会吟诗作对,如果能对出我的上联,送你一条大鱼。”
曹宗请他出联,渔民脱口而吟出:
沙马钻沙洞,沙蒙沙马目;
上联中的“沙马”是一中在海边沙滩上的小螃蟹,次联对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说,当然不好对。岂料曹宗眼珠一转,对道: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
渔民听了甚为高兴,连说:“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出上联的渔民,兑现自己的承诺,选鱼送曹宗,他见曹宗人小体弱,故意送了一条10斤多的马鲛鱼,看看这孩子怎么办?曹宗看了看马鲛鱼,四周张望,然后捡了一条绳穿过鱼鳃,把哪鲛鱼放进水里,借水的浮力将鱼带回家去,渔民们看了,又齐声称赞:“这孩子真聪明
儿童巧题戏台联
浙江吴兴南浔镇同乡会馆的大厅里,有一戏台,戏台的柱子上有一副脍灸人口的楹联。联文是:
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
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
说起这副戏台联,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说,戏台,刚刚落成时,会馆的孙馆长向镇上一位张姓的宿儒求一副对联。这件事被附近的章秀才知道了章秀才心里不服气,因为论才华与名望与张宿儒难分轩轻,他想: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姓张的抢在前头。于是主动写了一副对联托人送给孙会长。这样,孙会长可难为了,戏台主要一副对联,用哪一副才好呢?左思右想,得出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择一吉日,设酒邀请镇上一批缙绅、骚人墨客,张、章两位也在其中,请大家来品品,选出一副,以免自己得罪人。发请帖时,孙会长顺手写信在外读书的儿子,要他提前回来,以帮助自己接待宾客,同时也让他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孙会长宴请的那天,绍兴同乡会馆车马盈门,高朋满座,张、章两位所题的对联悬挂于大厅的两侧。谁料到会的宾客都是老于世故,他们一味的泛泛溢美,空话连篇,左右逢源,说什么姚黄魏紫,均属佳品,没有一人作出抑扬。孙会长的儿子年方一十有三,聪明伶俐,颇有天赋,他是处声牛犊不怕虎,见状,毫无忌讳地评头论足起来。张、章两人新中国虽然十分恼火,但是碍于会长的面子,也不便对他发火。于是语带讥讽地同时对孙公子说:“阁下所论极是,既然两联均不合适,能否自撰一联,以饱我辈之眼福?”不料公自欣然允诺,并请赐两字韵脚,以免宿构之嫌,张、章二人气呼呼地,一个说了个“里”字,一个说了个“樽”字。孙公子略一思索,很快作成一联,而且笔走龙飞,当场一挥而就,大有当年王勃当年在《滕王阁》做序的气势。其联文:
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
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
打听里的众宾客立即热烈鼓掌,赞扬之声不绝于耳,大家一致认为没有比这副对更贴切了。张、章两位也暗暗佩服,同声感叹:“后生可畏。高才,高才!”
主题:趣味对联故事集锦(大如果还有请接着添)
停车枫林晚[yht888888@sohu] 发表于12-07 11:57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个人文集]
含天文气象知识的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这副对联用四个节气--大雪、霜降、小雪、清明和两个节日--端午、重阳组成。一寒一暖,形象分明,谈天说地,意境优美。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春雷似鼓,秋雷似鼓,发声鼓,收声鼓。
上联从月的形状介绍了天文知识。吓联从声音上介绍了春雷的区别,一形一声,构成一副对联,颇具匠心,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相传明代江南有一个进士出身的知府,颇有文才。一次他外出郊游,有一位农夫手扶犁杖,在路旁出一上联求对:
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是芒种;
知府不愧是进士出身,听完上联,沉思片刻,对出下联:
双手捧住炉中火,明朝是大寒。
农夫用芒种,知府用大寒,各用了一个节气,对仗工整。
主题:趣味对联故事集锦(大如果还有请接着添)
停车枫林晚[yht888888@sohu] 发表于12-07 11:57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个人文集]
含数学知识的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这是对联,也是诗画,联中钩画出一副美妙的夜晚醒月图。其中的数字掺进了乘法运算。上联“十四”是“七”的倍数;下联“一双”是“孤”的两倍。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此联与上面那副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联文同样可以勾画出一副富有诗意的图画。上联的“千”是“五百”的两倍;下联中的“两”是“一”的倍数。
趵突泉啸八声,石上四声,石下四声,声绕一池春水;
寒山钟声十响,寺内五响,寺外五响,响传百里客船。
这是运用出发的对联,上联中的“八”除二为“四”;下联中的使除二为“五”。读了这副对联,将我们带到济南的趵突泉旁、苏州的寒山寺内,欣赏那奇妙的泉水,与聆听那洪亮的钟声。读了这副对联,你或许会情不自禁的背吟“云舞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关阅读:
以上内容对您是否有用?
是,这文章不错 √
否,这文章很差 ×
传播励志故事 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主驾驶付文韬的 …
2012年阳光大学生网经典青春励志小说推荐 [ 经典推荐 ] 燃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对联的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