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死后方天画戟韦死后谁安葬了他?

吕不韦的死因:害怕被杀喝下G酒自杀_专题文章_百战军事网
您所在的位置: >
吕不韦的死因:害怕被杀喝下G酒自杀
&  秦王想杀掉相国吕不韦,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劳,还有很多宾客辩士为他说情,所以秦王不忍心处罚吕不韦。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赵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G酒自杀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吕不韦、倍家阉廊ィ腿们ㄡ愕绞竦氐泵趴投蓟氐骄┏恰
日军731部队人体实验恐怖
抗日战争中被日军俘虏的中
世界名人年轻时期的老照片
作为中国人应该珍藏的历史
晚清时期乡下民众朴实无华
民国时期美女老照片 都像
中国校服的百年变迁 社会
清朝时期驻扎在各地的清军  晚年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鉴于他和嬴政的特殊关系,在平定叛乱后,吕不韦仅被免去了丞相的职务。但是,嬴政自幼年起所经历的畸形的家庭生活,给他身心留下了太多的伤痛。他亲眼目睹了母亲放荡、不检点的生活,甚至自己都是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吕不韦还明目张胆地入后宫和母亲厮混,尤其那个嫪毐,简直是一头牲口。嫪毐已被镇压,嬴政不担心了,可吕不韦还在咸阳,他如果哪天再入后宫,和旧情重燃,岂不又惹麻烦?  嬴政毕竟是政治家,他从秦国稳定、秦国发展的高度考虑问题,再次做出决定,让吕不韦离开咸阳,到封地洛阳,“就国河南”。应该说,嬴政做出这样的决定,依旧给足了吕不韦的面子。到洛阳,你食十万户租税,你还是文信侯,依旧享受荣华富贵,而且远离了政治中心,还落得个安全、清净。从这点看,嬴政用心良苦,为吕不韦安排了安度晚年的去处,也算是解决他们特殊关系的最佳方案吧。  吕不韦怎么办?他要是真聪明,应该心悦诚服地到洛阳去,低调做人,闭门谢客,“韬光养晦”,总结自己从政以来的得与失,安度晚年。  但是,吕不韦没有这样做,他自以为在洛阳可以积攒力量,发展势力,也许还会有些“作为”,甚至东山再起!  来洛阳后,吕不韦果然又活跃起来了,他广泛交结,家中整日酒席不断,高朋满座,前来拜访、探望的各国使者宾客络绎不绝。《·吕不韦列传》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  吕不韦在洛阳的活动,很快传到政治嗅觉很敏感的嬴政那里。嬴政刚亲政,需要稳定,没想到吕不韦不接受教训,耐不住寂寞,这真不能容忍!嬴政终于感到必须对吕不韦采取最后的一招了。  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派人给吕不韦送了一封信,吕不韦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这封信是嬴政对吕不韦政治地位和亲情关系的彻底否定:  第一,你吕不韦对于秦国无功,不应该享受租税食邑;相关阅读推荐:分页:1/2页&&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
·····
·····
·····
·····
说到曾经席卷中国东南沿海和朝鲜半岛,杀掠中、朝两国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南北朝,具体是北齐时代,有个胡家的女儿,父胡廷之,玉体横陈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它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第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看到“北齐的鲜卑化北齐一共有六位皇帝,他们分别是神武皇帝高欢、文襄皇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时代的开始,春秋时代,一直是胡太后是宁夏人,长得非常漂亮,被选入宫中作了高纬老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他自幼追随在海峡的那端,有一位名伶,她的名字叫顾正秋,现今已口吃是指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口吃,会惹北魏末年真是一个强人横行的时代,稍微有些力量就算是荆轲刺秦的故事非常有名,如今的影视作品更是把这件事河南淇县,很普通的一个县城,在历史上却有一个很响亮战神榜我国最能打斗的勇士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和楚汉时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富于戏剧性,历来史家深信不疑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十个令人发指的杀人狂魔,他们杀人这年五月一日,徽宗唯一没有被俘的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宋史》列贾似道于《奸臣传》,其内容不少来自野史小导语:《潜伏》、《北平无战事》和《风声》都看过吧,“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艺术化的人物日下午3时50分,蒋经国在台北市七海寓所逝从对越自卫反击战战火中走出的27位将军年的中提起轰炸东京,应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大块人心的事情说曹操命不该绝,完全站在无形无迹的立场来看。若是采导读:8月底,蒋介石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进行了一老兵档案姓名:陈凤彩年龄:90岁现住址:扬州军区干休日~日,美国和澳大利亚盟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捷克式轻机枪是中国军队基层火力的支柱4日,在聊城市兴华西路的一个小区里,朱诚仁端坐在沙发上台湾国民党当局设立“军中特约茶室”的背景原因说法纷提起航母建造史,日本海军扮演的角色不可忽视。70多年1914年8月开始的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南北朝乱世,往往令后人感叹,身为百姓,今日不知明日纵观中国历史,大清的乾隆皇帝应该是最大的古董玩家及提到慈禧太后,似乎大家没有多少好印象。一个曾经辉煌德和园保存的慈禧肖像(局部),神态安详,显得保养极好导读:这时候,吴秃子说话了:“告诉你,爷为嘛劫‘皇元代计有公主47位,未嫁出去者有1位,亦即晋王甘麻拉女蒋经国,日出生,蒋介石的长子,字建丰,谱在西门庆的众多老婆中多是五短身材、小脚儿,用现在在审潘金莲是水浒传里最为著名的女性,在金瓶梅里,她也是提起潘金莲,可以说她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由于西门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虚构人物,《水浒传蒋介石从年轻时开始就有阅读的习惯。1936年西安事变发蒋经国(),出生于浙江奉化。蒋介石之子,又满清十大酷刑包括: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你可能太习惯了,从来都不会问一句南怀瑾老师讲述:古人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呢?【子曰10唾液人阳气最为鬼之所惧,人之阳气最重在于唾液,古汉灵帝是个怎样的皇帝?如何评价汉灵帝汉灵帝刘宏能登上元顺帝是元朝的末代皇帝,按《元史》记载他是元明宗的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食,尤其是西安的最为著名,它客家妇女的围裙又叫围兜、围身裙,呈古钟形,上罩胸,何进怎么死的?十常侍为何要杀何进黄巾之乱平息后,汉灵1/唐朝的第一宗教是佛教吗?由于《西游记》的神话故事,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上古时候有个传说,一个男人生了孩子。只不过这个男人女娲造人N多代后,炎帝部落日渐衰落,而已经迁徙至涿鹿上古时期女娲忙着造人,我们的伏羲同学在干啥呢?他当然相传,盘古开天地之后的N多N多个万年,在我们上古的神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宇宙犹如一颗巨大的鸡蛋,黑漆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按照国家第二次地名普查要求,省民政厅地名档案馆已经郭槐和贾充所生的小女儿,叫贾午,水灵可爱,远比粗壮真实的孔子:不讳言草根出身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在鲁国,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吕布韦死后谁安葬了他?_百度知道
吕布韦死后谁安葬了他?
提问者采纳
但是,吕不韦的家人与门客偷偷把他安葬在了五龙山脚下吕不韦死后,秦王嬴政下令将其葬于洛阳北邙山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吕布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他的私生子噻!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奸巧反被奸巧误 吕不韦被流放四川后服毒自尽(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阳翟大商吕不韦,投机倒把善经营。金钱美女当巨资,换来高官做国相。奸巧反被奸巧误,亏本蚀利遭身亡。
且说战国时的赵国,阳翟这个地方出了个商人姓吕名不韦,专搞投机倒把,囤集居奇,贱买贵卖来赚钱,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商。此人虽然成了大富商,还想既富且贵,捞个大官做。有一次吕不韦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做买卖,认识了子楚。
导读:子楚本是秦国当政国王秦昭王的庶孙,太子安国君的庶子,押在赵国做人质,生活困顿,人们都瞧不起他。吕不韦却偏偏看中了他,心里思谋着&此人奇货可居,拿他当本钱,可以做一笔大买卖&。
吕不韦资料图
阳翟大商吕不韦,投机倒把善经营。金钱美女当巨资,换来高官做国相。奸巧反被奸巧误,亏本蚀利遭身亡。
且说战国时的赵国,阳翟这个地方出了个商人姓吕名不韦,专搞投机倒把,囤集居奇,贱买贵卖来赚钱,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商。此人虽然成了大富商,还想既富且贵,捞个大官做。有一次吕不韦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做买卖,认识了子楚。
子楚本是秦国当政国王秦昭王的庶孙,太子安国君的庶子,押在赵国做人质,生活困顿,人们都瞧不起他。吕不韦却偏偏看中了他,心里思谋着&此人奇货可居,拿他当本钱,可以做一笔大买卖&。吕不韦表示愿意帮子楚回到秦国,并当上太子,子楚非常高兴。接着,吕不韦便带着礼物到秦国游说。他先见到了华阳夫人(安国君的夫人)的姐姐,托她以子楚的名义把礼物送给华阳夫人,并转告华阳夫人子楚为人如何贤良,如何善交朋友,如何把华阳夫人当作头上的青天&&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华阳夫人无子嗣,吕不韦接着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妹妹收子楚为子。华阳夫人听取了这个建议,并向安国君提议。安国君答应了夫人的请求,还立子楚为太子,聘吕不韦为太子的辅臣。
吕不韦刚娶了一位能歌善舞且十分漂亮的邯郸女子做姬妾,当时已怀孕。有一天,不韦请子楚来家饮酒,子楚看中了这位美姬,请求不韦送给他。不韦心里非常恼火,但一想凭借她可以赚到更大的利,便答应了子楚。子楚同她结婚后封她为夫人,她隐瞒了怀孕的事,并生下儿子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承王位,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安国君死后,子楚继承王位,吕不韦做了丞相,被封为文信侯,享受着河南洛阳十万户食邑的丰厚待遇。等到赢政继位后,更尊他为&亚父&,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一时。为了不让秦始皇知道他和太后的关系,吕不韦找了一个人进宫侍奉太后。秦始皇发现太后的丑行后,杀掉了侍奉太后的人,将太后迁移到远离咸阳的雍宫居住,而吕不韦也因此受到处罚,被免去相国官职,打发到封地河南去居住。而吕不韦却不知收敛,到河南一年多,前去拜访他的诸侯宾客依然络绎不绝,秦始皇怕他发动叛乱,又下令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四川。这下,吕不韦害怕了,他认为秦始皇会处死他,为了免遭服刑之苦,便抢先服毒自尽了。一代阴谋家、大奸商到此算是连本带利输了个精光。
有诗为讥道:今古大奸人,面孔酷相似。钱色作交易,换来权和利。恶果终自吞,世人当深惕。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施金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注释:①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 1.下面加线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其试臣,何遽叱乎——遽:急忙 B.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难:感到为难 C.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使:派……出使 D.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报:告知 2.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 ②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③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④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A.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不同 B.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不同 C.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相同 D.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相同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B.张唐不敢去,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没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要请求去说服张唐。 C.甘罗用武安君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0103
1.B2.B3.C4.(1)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却执意不肯去,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  (2)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一、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大纲要求: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二、常见题型: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一些常考的虚词:
若(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者(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而“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古文今译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135815338514611921942429458930596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死后国家有安葬费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