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第四野战军电视剧野战军老红军家属赢得多少补贴

苏联给了林彪东北野战军多少现代武器_文化读书频道_新浪网
苏联给了林彪东北野战军多少现代武器
  文章摘自  作者:
& 出版社:
  本书简介:本书共收录了作者杨奎松12篇读史文字,分为三编,从“读史”、“讨论”、“评论”三个角度对中国现代史进行了分层式的解读。“读史”是作者对中国革命史中一些富有争议性的事件和过程的看法,“讨论”是作者回应……
林彪在四野
  关于苏援及其转交武器数字的简略分析
  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能深入讨论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在东北提供援助的各项具体例证。实际上这种援助绝非简单的一个武器问题。它还包括预先让中共接收各地政权和工厂矿山,包括派遣专家帮助大量修复铁路、桥梁等各种交通设施,更包括开展双边贸易,建立合营公司,帮助中共恢复经济,稳定社会。仅贸易一项,双方交易总额(辽东地区除外)1947年即达9300万卢布,1948年增长到15100万卢布,1949年更增长到20500万卢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共解放东北。О&Борисов,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и&Маньчжурская&Революционная&База(),2е&доп Москва,1977。但针对刘文武断否定苏援的态度,在此仍有必要简略地讨论一下有关苏援的基本史实问题。
  必须承认,目前无论是根据俄国解密的档案资料,还是根据中国公开的档案资料,我们这些外围的研究者,都还难以将当年苏方提供军事援助或帮助的详细经过描述出来。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能根据已有的中俄两方面的档案文献及回忆史料,肯定解放战争期间苏方提供过相当程度的军事援助。问题是,我们究竟应当怎么看当年部队领导人表示不满的个别电报呢?
  当年部队领导人确实有过对苏援不满的电报。但既然是研究历史,就要注意分析:第一,是哪些部队不满?第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不满?就第一点而言,曾克林部“非常乐观”的看法就与黄克诚部十分悲观的看法有所区别。两者的回忆录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也甚明显。见曾克林:《曾克林将军自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9、123―125页;黄克诚:《黄克诚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6―197页。之所以会产生区别,就是因为两支部队进入东北的时间不同,他们所体会到的苏军态度和得到援助的及时程度也不相同的缘故。换言之,我们应当可以看出,苏军确实有过态度“相当恶劣”的时候,但也有过态度相当积极热情的时候。就第二点而言,刘文所引彭真和黄克诚表示不满的电报的时间,一是在9月21日,一是在11月25日,而《恩怨》一书所举的彭真等高度兴奋地准备接收大批武器并与苏军合作的电报,一是在10月间,一是在1946年3月以后。这更进一步说明,苏军的态度是有变化的。在有的时候“相当恶劣”,在有的时候相当友善。对苏军态度及援助问题,不能仅以一时一地的资料一概而论。刘文显然忘记了对问题应当作这样的具体分析。
  那么,苏军的态度何时好,何时不好呢?刘文说:彭真到达沈阳后,就“发现苏军的态度相当恶劣”。刘文对这句话既没有加引号,也没有注出处。以当时苏军最高司令官刚刚派联络官前往延安,并将彭真等人接来沈阳,此前对曾克林等八路军态度相当友好的情况判断,笔者对此点颇有些怀疑。当然,即使不看刘文,从曾克林、聂荣臻、伍修权等人的回忆录也可以看出,9月下旬这段时间苏军的态度,确和中旬以前的态度有了不小的区别。只是,真正让中共一些领导人感到“苏军的态度相当恶劣”的时间,还不在这时,而是在日以后。因为那时苏军真是蛮不讲理地把中共军队从城里往外驱赶,确让许多中共部队的干部深感寒心和愤慨。问题是,这毕竟只是个别时间的情况。即使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刘统先生,所能举出的当年部队领导人对苏援不满的文电,也委实寥寥。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刘文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在下面简单地以苏军态度冷热作一时间的区分。
  第一阶段是1945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这段时间苏军对中共部队的态度基本上是好的,双方不仅有过协同作战的情况,有过盛大联欢,而且中共军队还被接入沈阳等各大中城市,让其担负城市卫戍任务,准其接收政权和重要工厂及武器库等。
  第二阶段是在1945年9月下旬前后。这十几天时间里苏军发现美军准备在中国华北登陆,为在外交上立于主动,避免因公开支持中共进入东北被国民政府和美国指责为违反中苏条约,因此将已经交予中共的多数工厂、武器库和部分政权重新收回,并劝说中共武装退出城外。
  第三阶段是从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期间,这期间因发现美军不仅不打招呼,而且完全不顾苏联态度,在紧邻东北的华北地区大举登陆,因此怀疑美军有意在苏军撤退后进入东北地区。基于反对美国势力进入东北的战略考虑,苏军开始受命积极支持中共占据东北。中共大规模进入城市,接收政权和工厂、武器库,甚至直接接防苏军允诺国民党军登陆的沿海口岸,武装拒止美舰运载国民党军队在东北上岸,都是在这一时期。
  第四阶段是日至1946年2月中旬前后。这时国民党发现中共军队已经开始先期进入中心城市并占据交通要道,进行接收,遂采取断然措施,撤退东北行营,并向美国政府提起控告。苏方撤军不成,迫于外交压力,不得不考虑与国民党进行外交和经济谈判,力图与蒋介石达成妥协。为此,因急于与中共撇清关系,苏军不顾中共方面的反对与不满,在一些地方采取了强行驱赶中共军队出城的做法。
  第五阶段是1946年2月下旬,特别是3月以后,由于美国坚持东北要门户开放,苏联又与国民党谈判不成,苏军态度再度改变,受命全力推动中共抵抗国民党进入东北。故其撤军时处处让中共预先接收,抢占先机,并主动提供了许多积极的帮助。在此以后,苏联与美蒋交恶,与中共的合作关系逐渐趋向稳定。
  由上述说明可以看出,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过程中,苏方态度“恶劣”只在个别时段。除了第二、四两个阶段大约三个多月的时间以外,其他三个阶段三年左右时间苏军对中共的态度基本上是好的。不论其利益着眼点是否与中共不同,但其放手让中共发展,甚或帮助获取武器的态度是明显的。否认中共有过不满固然不可,只根据上述两个阶段的个别电报或回忆言论,就否定存在着苏援的事实,显然更不可取。
  既然苏援是事实,那么当年苏军到底向中共转交了多少武器装备呢?严格地说,刘文也没有完全否认存在着苏援的事实,只不过他的看法是,即使有,苏方也是有条件的、不情愿的,并且“少得可怜”,对战争进程不起任何作用。
  苏军当年转交的武器真的像刘文所说的那么少吗?这是笔者要进一步稍作分析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苏联档案所讲当年苏军转交的武器数,既包括给东北野战军的,也包括通过东北方面转交给华北乃至西北等关内部队的。因此,考察苏联这段时间的军事援助情况,不能像刘文那样,只拿东北野战军1946年中到1947年中自身的武器增长的两个数字,就来判断苏方资料提供的数据可信与否。关于此点,笔者在《恩怨》一书中其实已有所说明,在此仅具体补充三点资料以引起重视。
  一是日中央致重庆代表团电曾谈到晋察冀军区聂荣臻部来电内容。该电称:苏蒙军本月底将从察哈尔撤完,军用品一部交我,并愿今后助我。《中央致重庆代表团电》,日。实际上,这时来自晋察冀和晋绥军区的这种电报还有不少,大都谈到与苏军合作及获取武器帮助的问题。
  二是曾克林回忆提到,月,他所在部队曾不止一次地将他们在沈阳、锦州等地接收的大批武器弹药,转运给了关内的部队和山东的部队。《曾克林将军自述》,第101、126页。
(编辑:琪琪)
& 出版社:
更多文章进入&&&
更多关于&&&&&的新闻林彪与白崇禧桂军的两次较量来源:凤凰网历史综合 10:17
  在湖南中部,有一个小镇叫青树坪。从青树坪往南走80余公里,在深山中有一个山村叫灵官殿。1949年,我解放军四野曾在这两个地方同白崇禧的广西部队各打了一仗。头一仗,白崇禧占了点小便宜;第二仗,白崇禧把他的王牌第七军输个精光。  我们的基本方针是消灭桂军  白崇禧在国民党军号称“小诸葛”。他所组建的第七军清一色美械装备,战斗力很强,号称钢七军。国民党军嫡系有五大王牌主力。在国民党军的非嫡系部队中,只有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和桂系第七军的战斗力可与五大王牌媲美。  白崇禧不仅有实战经验,而且勤于思考和总结经验,曾撰写《游击战纲要》等军事论著。抗战期间,他研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得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心得,提供给蒋介石,经蒋核准,由其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军,作为最高战略方针。  到了1949年初,蒋介石败局已定,宣布“引退”。李宗仁代理总统,同意按中共提出的八项条件举行和谈并派出代表团。与此同时,白崇禧另派代表刘仲容到北平,同中共举行和谈,提出划江而治的主张。毛泽东两次接见了刘,向刘明确表示,不能同意白划江而治的主张,解放军必须过江。毛泽东还说,白崇禧喜欢带兵。将来和谈成功,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和国防军,可以请他继续带兵,指挥30万军队。刘仲容回去向白崇禧转达了毛泽东的话后,白对解放军一定要过江深表不满,谈判遂告破裂。
...分享至:
(0)(1)(0)(0)相关搜索:..
简版| | ----15-06-29 05:18林彪第四野战军5000两黄金秘密购药始末(图)
南下的四野一部在战斗中张汝光1949年春,经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后,未来得及休整的第四野战军,奉命挥师南下。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大进军的形势下,以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军未能阻止我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南方的多发病却侵袭了部队,使百万四野大军在疫病的困扰中停止了脚步。疫病蔓延,十万火急武汉是全国有名的三大"火炉"之一,刚进入6月,气温就高达30多摄氏度。四野部队由北而南,气候差异大,北方战士对南方水土不服,生活很不习惯,加之部队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体力消耗很大,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炎热多雨气候的耐受力大大减弱。部队渡江前后,疟疾、痢疾、中暑、胃肠炎、夜盲症等疾病不断发生。四野后勤卫生部虽采取了防治措施,但因缺少防治这几种多发病的有效药物,疾病发生和蔓延的势头仍难以控制。事关百万大军的健康,十万火急,刻不容缓。卫生部部长孙仪之、政委胡登高和副部长张汝光立即赶往中南军区,向军区首长报告这一情况。据统计,南方三大多发病(疟疾、痢疾、胃肠炎)的患病率达50%左右,指战员的平均体重由入关时的60公斤以上,锐减到50公斤左右,有的连队由于病员多,连站岗放哨人员都难派。军区首长们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当机立断,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一、部队停止作战行动,就地休整一个月,改善伙食,增加营养;二、下决心把野战军历年积存的老家底--5000多两黄金拿出来,作为购买药品的资金;三、责成卫生部派得力的负责人携带黄金,前往刚解放不久的上海买药。买药的任务就这样落在了卫生部同志的肩上。保证5000两黄金的安全一个严肃的课题摆在了卫生部的面前:这么多的黄金如何携带,由谁来负责执行这项任务?经慎重考虑和研究,决定由卫生部副部长张汝光负责,抽调医疗、药材、财务和保卫方面的精干人员,组成14人的购药小组,制定了周密的行动计划。为不暴露目标,携带方便,他们将这批黄金用麻袋分装成若干份,打成背包形状,分开负荷。一切准备就绪,整装待发。7月28日清晨,经过乔装打扮的购药小组一行14人来到汉口江汉码头,登上一艘招商局的"江陵号"客轮。他们把黄金背包放到了床底下,派人轮流看守。船长见状,便嘟囔开了:"你们要注意保管好贵重物品,乘客很杂,小心丢失。船已超重,压坏了甲板要赔偿。"船长的话即刻引起张汝光的警觉:船确实超重了,吃水到船沿,缓缓航行。购药组的同志大都是北方人,是不习水性的"旱鸭子"。船上的救生设备少,即便有一点,到危急时刻也不能与老百姓争用。想到这里,张汝光找何曼秋和宋化民商量,对他们说:"军代表是我们四野派出的,负责维护船上的秩序和乘客的安全。为预防万一,你们赶紧去找船上的军代表想办法。"何曼秋和宋化民立即找到一位军代表问:"船上有没有供做筏子用的东西?"这位军代表为难地说:"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两块跳板和一张破竹床。"他们将跳板和竹床搬来,全组人员齐动手,用绑腿把它们捆在一起,成为一个结结实实的筏子。然后又在筏子周围系好9根附带,一旦有事,即可放筏入江使用。张汝光对全组同志说:"我们当中只要有一个人活着,就要把载有黄金的筏子推到岸边,送到上海购药。"中午时分,"江陵号"航行到黄石市江面时,船上的高射机枪班拉响了防空警报器。购药小组知道是发现了敌机,马上将装有黄金的背包捆扎在筏子上,等候放筏入江的命令。为确保这批黄金的安全,顺利完成任务,张汝光一面派人向军代表和船长提出夜行晓宿的建议,另一方面随时做好弃船登岸的准备。第二天(7月29日)凌晨,派到高射机枪班协助值勤的宋化民从舱顶走下来说:"前方停靠的码头是十二圩。"大家听说船要驶进码头,甚是高兴。正当他们暗自庆幸平安无事的时候,船顶突然传来"咚咚"的巨响,与警报器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此刻,只见轮船开足马力向港口驶去,但因乘客们乱作一团,争先恐后地向甲板涌去,船体失去平衡,左右剧烈地摇晃起来。而这时国民党的飞机,又飞临"江陵号"上空投弹,在这生死关头,张汝光像指挥员在战场上指挥打仗那样,镇定自若,冷静地思考对策。他想,当时如果购药小组放筏子入水,人们很可能向这一侧涌过来,船真有翻沉的危险。从保证全船数百名乘客的生命安全考虑,他告诉大家;"准备好救生工具,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跳江,大家尽快疏散到船舷两侧,敌机不敢低飞扫射,船快到岸了。"在此次激战中,高射机枪班的战士,不断地对空射击,迫使敌机不敢低飞投弹、扫射。敌机终因油尽弹绝,灰溜溜地高飞远遁而去,"江陵号"暂时脱险。张汝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机立断地对购药组同志们说:"现在,是我们想法子离开这条船的时候了。敌机不断飞来捣乱,敌特也有可能窜入江口破坏,前边还有一段水路,特别是吴淞口更是一道险关,那里有国民党军驻守,是继续走水路呢,还是改坐小船先到镇江,然后由此乘火车走旱路?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好?"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张汝光同意后一种意见,补充道:"即便火车遭到敌机轰炸,也是在陆地上,黄金不至于沉入江底找不到。"这样,他们上了两条渔船,顺流而下,傍晚到达镇江。一登上岸,他们立即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当晚9时左右,即抵达目的地--上海。"江陵号"却在途经镇江时,被英国的"紫石英号"击沉,数百名乘客遇难。购药小组逃过一劫。一次购药几百箱7月31日上午,张汝光吃过早饭,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急匆匆地赶往上海市政府大楼。市长秘书热情地接待了他,他先将四野首长写的介绍信交给秘书,转呈陈毅市长。当秘书带他走进市长办公室时,陈市长正伏案批阅电文。陈毅市长说:"你们要办的事情,我已经晓得了,我们尽力支援。"张汝光简要地向陈市长作了汇报后,陈毅市长说:"你们尽快将带来的黄金送到银行去,按需要随时可以支付钱币。"而后,拿起电话要通市卫生局。陈毅市长说:"崔局长吗?四野来了几位同志到上海购药,由你牵头协助他们,尽快办妥,不得有误。"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崔义田连夜主持召开了市医药公司所属医药处和门市部负责人的会议,布置任务:门市部没有的药,拿库存的;医药公司没有的,找私营厂商想办法。紧接着,崔局长领着张汝光他们一个仓库一个仓库地巡视察看,检查药品质量,一连跑了10多个仓库,逐一落实药品的数量,确保质量。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们的采购进展很快。购药小组的同志将购到的药品装好箱,打成包,陆续通过水路和陆路发运汉口。仅半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数额巨大的购药任务,于8月中旬返回汉口复命。几百箱防治疟疾、痢疾、胃肠炎等南方多发病的应急药品,立即发给四野各部队使用,很快控制了疫病的发展。加上部队休整、改善伙食等多方面的配合,指战员们的体力逐渐恢复,不久,开始了新的进军。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第四野战军第一门户,第四野战军网,四野,第四野战军,林彪,四野网
第四野战军第一门户网站
& 队列专题
&&&&&&&&&&&&&&&&&&&&&&&&&&&&&&&&&&&&&&&&&&&&&&&&&&&&&&&&&&&&&&&&&&&&&&&&&&&&& &2014年11月
&&& 《广州1949》五集记录影片已于日至5日在广东电视新闻频道播出。
&&& 南派纪录片评委、央视纪录片频道周东元认为,参评作品《广州1949》汇集了广州解放前夕一批珍贵的影像,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 谁都知道纪录片是个烧钱的事儿,有一种“生物”叫独立纪录片人,他们没有单位、少有金主,靠一腔热血与梦想支撑,辅以砸锅卖铁拍纪录片。&&& 独立纪录片人,他们的工作态度被众多记者们形容为“精神富足的穷人”。
&&& 纪念广州解放六十五周年缅怀邓华将军座谈会将于日下午14:30-晚上21:30分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 &&&&&&&
&&&&& 庆祝第四野战军解放中国暨中南军区成立60周年--将帅全录&&&&&&&&&&&&&&&&&&&&&&&&&&&&&&&&&&&&&&&&&&&&&&&&&&&&&&&&&&&&&&&&&&&&&&&&&&&&&&&&&&&&&&&&& &&
黄永胜55上将
张云逸55大将
杨至成55上将
黄克诚55大将
谭政55大将
萧劲光55大将
邓华55上将
刘亚楼55上将
&&&&& 庆祝第四野战军解放中国暨中南军区成立60周年--文职全录&&&&&&&&&&&&&&&&&&&&&&&&&&&&&&&&&&&&&&&&&&&&&&&&&&&&&&&&&&&&&&&&&&&&&&&&&&&&&&&&&&&&&&&&& &&
杜文华 财粮助理
林希福 干部
陈伯村 副书记
李月明 会员
徐以新 市委书记
朱光市委书记
李富春副主席
邓子恢副主席
张闻天省委书记
陈云副书记
林彪诞辰106周年1
林彪和战友们(七)
罗荣桓影集(二)
胡奇才照片资料(2)
秀水河战斗纪念馆
寻找父辈的足迹(4)
寻找父辈的足迹(3)
寻找父辈的足迹(2)
寻找父辈的足迹(1)
东北烈士墓碑(1)
刘吉祥老照片资料
东野特纵老照片1
剿匪英雄杨子荣2
张维桢照片资料
抗战胜利纪念章
宋美龄影集13
张荫梧资料
国民政府空军资料1
第四野战军网官方Q号: &&四野子弟群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粤ICP备号-1&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由曾晓凌资深律师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位访问本站&帖子主题:[原创]粟裕第三野战军功绩、作用远大于林彪第四野战军!
共&20314&个阅读者&
军号:2363918 工分:1471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东北战场上,毛泽东多次干扰林彪指挥,而历史书却一股脑全部推到林彪身上,说他犹豫不决,这不太公平。刘伯承为了执行毛泽东的战略突击,让二野损失惨重,连陈赓都看不下去跑去单干了,而粟裕长期在外线单干,与毛泽东见识少,却能违抗毛泽东的命令,结果打出个大胜仗来。但从数据上看,粟裕的业绩多漂亮,可是冷静想想,如果没有林彪东北的定局,刘伯承的大牺牲,这些因果作用,淮海怎么可能打出大胜仗来,如果你是一公司老总,只凭业绩都论英雄,那你的公司很快就会大混乱。楼主文章很容易引起内部矛盾。我从来见到过国家刊物敢这样写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0430 工分:8801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睁着眼说着瞎话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54665 工分:266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锦州作战。包括义县战斗在内:共伤亡、失散人员31510名,内伤25898名(第二纵队5457人,第三纵队6287人,第十七师1450人,第七纵队3505人,第八纵队5170人,第九纵队3879人,炮纵150人),阵125392名(第二纵队1215人。第三纵队1193人、第十七师204人,第七纵队638入.第八纵队1198人,第九纵队914人,炮纵30人).被俘20名(第八纵队1人。第九纵队19人),失踪300名(第二纵45人,第三纵队33人,第十七师8人,第七纵队42人、第八纵队155人,第九纵队2人,炮纵5人) 辽沈战役 “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毙伤56800、俘虏306200、起义26000、投诚83000,合计472000” ——也不用论林彪对实施辽沈战役如何推三阻四时间长达半年,如何临阵犹豫。如何要华北聂老总部出动作战略配合后他才愿出动的消极思想行为。 单评战绩:消灭新1军(不包括主力新38师)、新3军(新6军14师和54师拼凑)、新6军(就剩新22师)、新7军(投诚)、新8军(不知被歼灭几次的88师凑和)、49军(被粟、林各歼灭一次后复活)、53军(投诚)、60军(起义)、71军(复活几次了?)、93军(抗战中打过仗吗?)、整207师(一帮学生),还有翻船沉没的52军一部也算在帐上。塔山阻击战:负伤2922人(第四纵队2470,十一纵队452人),阵亡827人(第四纵队710人第十一纵队117人),被俘3人.失踪22人(均为第四纵队)。辽沈战役国军 47万,扣去长春已残的十多万(已饿得奄奄一息,走路都有问题),沈阳市国民党军最后的十多万,自动列队等着投降了,东北国民党军战斗力就这样!`),实际上真正打的就二十几万。4野在黑山、塔山阻击费点力,国民也就在要逃命时一、二处显示点战斗力,其余东北国军不是撒,就是逃、跑,新一军、新六军那有国军主力的影子,什么受个别网民吹嘘的,如何能战的廖相湘、郑洞国和兔子一样。倍受个别网民吹抬的52军,也是竭尽逃跑之能亊,其余不在名的军,更如同豆腐渣,同一价段。淮海60万对80,粟裕可是用四十几万打六十几万,敌军至死不降,黄伯涛拚死抵抗,兵败绝望自杀,连在冰天雪地里围了杜聿铭二十多天的二十几万敌人,还要打好些天,食品引诱,天天播劝降书。还把敌军四十几万一点一点消灭了。黄维兵团被2野困死很长时间,却一直顽抗,中野尽全力还是打不动,中野和华野一起硬是用炮火把黄维兵团砸死,砸死之前绝对不投降,也由些可见东北国民党军和中原国民党军素质、战斗力还是有一定距离。自古以来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嘛,老蒋还是把最好部队放在华东、中原,当然在华东、中原也是我军最能打,战斗力最强部队来收拾他,一物降一物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75655 工分:100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为什么当时中央委员的大部分在东北?由此可见中央的注意力大部分也在东北。东北的存亡关系到党的存亡和最终命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593909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10楼&“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都是打了哪些仗那,不太明白。好像四保临江还打了几场漂亮仗,不过按照粟黑的说法,那根本不是林指挥的。”林彪四野这几无法称为战役而名曰为攻势仗,主要歼敌数量、规模都有限,和粟三野同时期的仗歼敌 数量、规模都无法相比,而林彪手中部队数量比粟多,面对敌人很少,又有苏联支援大量武器。你想说什么?是林总不行还是说四野不行?林总十大帅排名三,陈,刘排几?部队不行?现在解放军陆军中坚由38军39军54军组成,华野剩下几个军,能扛八一军旗!睁眼说瞎话!还是你别有用心!?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54665 工分:2661
左箭头-小图标
5楼& 锦州作战。包括义县战斗在内:共伤亡、失散人员31510名,内伤25898名(第二纵队5457人,第三纵队6287人,第十七师1450人,第七纵队3505人,第八纵队5170人,第九纵队3879人,炮纵150人),阵125392名(第二纵队1215人。第三纵队1193人、第十七师204人,第七纵队638入.第八纵队1198人,第九纵队914人,炮纵30人).被俘20名(第八纵队1人。第九纵队19人),失踪300名(第二纵45人,第三纵队33人,第十七师8人,第七纵队42人、第八纵队155人,第九纵队2人,炮纵5人) 辽沈战役 “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毙伤56800、俘虏306200、起义26000、投诚83000,合计472000” ——也不用论林彪对实施辽沈战役如何推三阻四时间长达半年,如何临阵犹豫。如何要华北聂老总部出动作战略配合后他才愿出动的消极思想行为。 单评战绩:消灭新1军(不包括主力新38师)、新3军(新6军14师和54师拼凑)、新6军(就剩新22师)、新7军(投诚)、新8军(不知被歼灭几次的88师凑和)、49军(被粟、林各歼灭一次后复活)、53军(投诚)、60军(起义)、71军(复活几次了?)、93军(抗战中打过仗吗?)、整207师(一帮学生),还有翻船沉没的52军一部也算在帐上。塔山阻击战:负伤2922人(第四纵队2470,十一纵队452人),阵亡827人(第四纵队710人第十一纵队117人),被俘3人.失踪22人(均为第四纵队)。辽沈战役国军 47万,扣去长春已残的十多万(已饿得奄奄一息,走路都有问题),沈阳市国民党军最后的十多万,自动列队等着投降了,东北国民党军战斗力就这样!`),实际上真正打的就二十几万。4野在黑山、塔山阻击费点力,国民也就在要逃命时一、二处显示点战斗力,其余东北国军不是撒,就是逃、跑,新一军、新六军那有国军主力的影子,什么受个别网民吹嘘的,如何能战的廖相湘、郑洞国和兔子一样。倍受个别网民吹抬的52军,也是竭尽逃跑之能亊,其余不在名的军,更如同豆腐渣,同一价段。淮海60万对80,粟裕可是用四十几万打六十几万,敌军至死不降,黄伯涛拚死抵抗,兵败绝望自杀,连在冰天雪地里围了杜聿铭二十多天的二十几万敌人,还要打好些天,食品引诱,天天播劝降书。还把敌军四十几万一点一点消灭了。黄维兵团被2野困死很长时间,却一直顽抗,中野尽全力还是打不动,中野和华野一起硬是用炮火把黄维兵团砸死,砸死之前绝对不投降,也由些可见东北国民党军和中原国民党军素质、战斗力还是有一定距离。自古以来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嘛,老蒋还是把最好部队放在华东、中原,当然在华东、中原也是我军最能打,战斗力最强部队来收拾他,一物降一物吗。19楼&你还是别乱吹。东北野战军进入战役之时,一切都水到渠成了,敌人往往陷入可战可逃可降的情况,所以只要收拾一部分,其余的只管逃跑和投降,能跑就不投降,能不死就投降,这都是战略布局产生的好的结局。而中原不同,你把人家都一个个围死,人家只剩拼命了,所以打得比较苦。给“敌人往往陷入可战可逃可降的情况”,敌人逃了给别部队去打、去拼命,自己省力、省消耗,这是利己主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9442 工分:8999
左箭头-小图标
也是,粟裕要是跑到河北去,再跑到东北去,不行就跑到苏联去......牺牲会很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9442 工分:8999
左箭头-小图标
17楼&东北战场上,毛泽东多次干扰林彪指挥,而历史书却一股脑全部推到林彪身上,说他犹豫不决,这不太公平。刘伯承为了执行毛泽东的战略突击,让二野损失惨重,连陈赓都看不下去跑去单干了,而粟裕长期在外线单干,与毛泽东见识少,却能违抗毛泽东的命令,结果打出个大胜仗来。但从数据上看,粟裕的业绩多漂亮,可是冷静想想,如果没有林彪东北的定局,刘伯承的大牺牲,这些因果作用,淮海怎么可能打出大胜仗来,如果你是一公司老总,只凭业绩都论英雄,那你的公司很快就会大混乱。楼主文章很容易引起内部矛盾。我从来见到过国家刊物敢这样写过。 呵呵,如果没有林彪东北的定局,刘伯承的大牺牲......如果没有三野,有林彪东北的定局?刘伯承怕是会大大的牺牲......这里说的是贡献大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36883 工分:6028
左箭头-小图标
5楼& 锦州作战。包括义县战斗在内:共伤亡、失散人员31510名,内伤25898名(第二纵队5457人,第三纵队6287人,第十七师1450人,第七纵队3505人,第八纵队5170人,第九纵队3879人,炮纵150人),阵125392名(第二纵队1215人。第三纵队1193人、第十七师204人,第七纵队638入.第八纵队1198人,第九纵队914人,炮纵30人).被俘20名(第八纵队1人。第九纵队19人),失踪300名(第二纵45人,第三纵队33人,第十七师8人,第七纵队42人、第八纵队155人,第九纵队2人,炮纵5人) 辽沈战役 “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毙伤56800、俘虏306200、起义26000、投诚83000,合计472000” ——也不用论林彪对实施辽沈战役如何推三阻四时间长达半年,如何临阵犹豫。如何要华北聂老总部出动作战略配合后他才愿出动的消极思想行为。 单评战绩:消灭新1军(不包括主力新38师)、新3军(新6军14师和54师拼凑)、新6军(就剩新22师)、新7军(投诚)、新8军(不知被歼灭几次的88师凑和)、49军(被粟、林各歼灭一次后复活)、53军(投诚)、60军(起义)、71军(复活几次了?)、93军(抗战中打过仗吗?)、整207师(一帮学生),还有翻船沉没的52军一部也算在帐上。塔山阻击战:负伤2922人(第四纵队2470,十一纵队452人),阵亡827人(第四纵队710人第十一纵队117人),被俘3人.失踪22人(均为第四纵队)。辽沈战役国军 47万,扣去长春已残的十多万(已饿得奄奄一息,走路都有问题),沈阳市国民党军最后的十多万,自动列队等着投降了,东北国民党军战斗力就这样!`),实际上真正打的就二十几万。4野在黑山、塔山阻击费点力,国民也就在要逃命时一、二处显示点战斗力,其余东北国军不是撒,就是逃、跑,新一军、新六军那有国军主力的影子,什么受个别网民吹嘘的,如何能战的廖相湘、郑洞国和兔子一样。倍受个别网民吹抬的52军,也是竭尽逃跑之能亊,其余不在名的军,更如同豆腐渣,同一价段。淮海60万对80,粟裕可是用四十几万打六十几万,敌军至死不降,黄伯涛拚死抵抗,兵败绝望自杀,连在冰天雪地里围了杜聿铭二十多天的二十几万敌人,还要打好些天,食品引诱,天天播劝降书。还把敌军四十几万一点一点消灭了。黄维兵团被2野困死很长时间,却一直顽抗,中野尽全力还是打不动,中野和华野一起硬是用炮火把黄维兵团砸死,砸死之前绝对不投降,也由些可见东北国民党军和中原国民党军素质、战斗力还是有一定距离。自古以来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嘛,老蒋还是把最好部队放在华东、中原,当然在华东、中原也是我军最能打,战斗力最强部队来收拾他,一物降一物吗。一把手邓,陈总协调!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27427 工分:155
左箭头-小图标
锦州就那好打。吃菜要吃白菜心 。打仗要打新6军这话咋理解。中野那点装背单干肯定吃不下黄维在说国民党的部队在东北就那弱啊,弱的话,就不会有几保临江,几下江南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51250 头衔:特种兵 工分:233901
/ 排名:3493
左箭头-小图标
10楼&“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都是打了哪些仗那,不太明白。好像四保临江还打了几场漂亮仗,不过按照粟黑的说法,那根本不是林指挥的。”林彪四野这几无法称为战役而名曰为攻势仗,主要歼敌数量、规模都有限,和粟三野同时期的仗歼敌 数量、规模都无法相比,而林彪手中部队数量比粟多,面对敌人很少,又有苏联支援大量武器。15楼&你想说什么?是林总不行还是说四野不行?林总十大帅排名三,陈,刘排几?部队不行?现在解放军陆军中坚由38军39军54军组成,华野剩下几个军,能扛八一军旗!睁眼说瞎话!还是你别有用心!?16楼&华野现在剩下几个军??呵呵,兄弟,我不想和你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究竟是三野能打还是四野能打,这种伪命题争论起来没什么意义!!我只想说原四野现在保留下来6个军除了不俗的战力和战绩的确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发展历程,现在保留下来的原四野下辖的主力部队(就是东野说的那几个头等主力)几乎都是原江西苏区的中央红军部队(42和转武警的128除外),保留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华野可不同,现在保留下来的20.21.26.27.31等5个军,除了20和21两只原红军部队以外(就这两个军也跟四野的红军部队没法比,属于偏师),其余的部队都是靠自己绝对出众的战绩才得以保留下来,27军(华野9纵)解放战争时期的总歼敌数量全国各战区是排第一的,号称攻击力第一,而且整个华野的13个纵队从总体作战效能来看不比四野的12个纵队差多少!! 说的对,更何况华野还有大部分的部队改编成了海军和空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74578 工分:130
左箭头-小图标
要是粟裕当四野老大,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仗可能是打得赢,他的硬拼战术是可能打胜的,但不是最好的,林彪爱兵,粟裕硬拼,从这一点可以看到林彪不粟裕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8080 工分:229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东北战场上,毛泽东多次干扰林彪指挥,而历史书却一股脑全部推到林彪身上,说他犹豫不决,这不太公平。刘伯承为了执行毛泽东的战略突击,让二野损失惨重,连陈赓都看不下去跑去单干了,而粟裕长期在外线单干,与毛泽东见识少,却能违抗毛泽东的命令,结果打出个大胜仗来。但从数据上看,粟裕的业绩多漂亮,可是冷静想想,如果没有林彪东北的定局,刘伯承的大牺牲,这些因果作用,淮海怎么可能打出大胜仗来,如果你是一公司老总,只凭业绩都论英雄,那你的公司很快就会大混乱。楼主文章很容易引起内部矛盾。我从来见到过国家刊物敢这样写过。”看看46年、47年战绩,这些和林彪东北的定局有关吗?是华东帮东北?还是东北帮华东?明摆着事实!是谁在定局谁?!!是华东面对大量国军,节节大胜,大量歼敌,东北面对少量国军,打几次小仗,歼敌有限,应当是华东定局东北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8080 工分:229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947年1月,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36万人)12个师,进行“一下江南”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000人,同一时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总兵力约27.5万人)约8个师进行鲁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毛泽东于日致电林彪等,要求他平均每个月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电报称:“平均每月歼敌1个师(相当于关内的旅),一年歼敌12个师以上,就可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而约5个月前,毛泽东已经在要求仅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人马的粟裕一个月内歼灭敌人二三个旅了。他于日致电粟裕等:“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而且,粟裕的这个任务早在七战七捷中即超额完成了。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于1947年5月至7月发起夏季攻势,历时50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4个师,连同非正规军共约8万余人。而三个月前,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于日至23日,历时仅三天,即在莱芜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主力5.6万余人。日至16日,又用三天时间进行孟良崮战役,歼灭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3.26万人。此两役合计时间为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8.8万余人。”看看46年、47年战绩,这些和林彪东北的定局有关吗?是华东帮东北?还是东北帮华东?明摆着事实!是谁在定局谁?!!是华东面对大量国军,节节大胜,大量歼敌,东北面对少量国军,打几次小仗,歼敌有限,应当是华东定局东北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8080 工分:22994
左箭头-小图标
四野现在保留下来7个军,并不能说明7个军战功、战斗力比被裁的军大、强,可能还弱,其中不排除些人脉关糸,最后这次裁军就是张万年一手主持,20、27军比39强,比54军强多了,127师就是靠那点历史,无突出战绩,要不是张能装备那么好?38军也战线平平,解放战争有什么突出表现?朝战中有2次败绩,第二战役战绩并不惊人,堵住敌人,没围住敌人,结果敌人还撤走了,得了一批大炮、汽车,也没像20、27军那样痛击美军一顿。23、24、63军战功、战斗力比42、47、38、40军强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18790 工分:506845
/ 排名:853
左箭头-小图标
又是山头主义,毛主席早就明令禁止各种山头主义思想萌发,咋还有人议论谁的功劳大小呢?一切功劳,都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指挥下取得的!!!没有主席的英明领导,这些文臣武将都是一盘散沙,没有谁能把他们聚拢到一起,干出一番事业,主席的领导才能众望所归,没有人能够替代。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98578 工分:13028
左箭头-小图标
5楼& 锦州作战。包括义县战斗在内:共伤亡、失散人员31510名,内伤25898名(第二纵队5457人,第三纵队6287人,第十七师1450人,第七纵队3505人,第八纵队5170人,第九纵队3879人,炮纵150人),阵125392名(第二纵队1215人。第三纵队1193人、第十七师204人,第七纵队638入.第八纵队1198人,第九纵队914人,炮纵30人).被俘20名(第八纵队1人。第九纵队19人),失踪300名(第二纵45人,第三纵队33人,第十七师8人,第七纵队42人、第八纵队155人,第九纵队2人,炮纵5人) 辽沈战役 “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毙伤56800、俘虏306200、起义26000、投诚83000,合计472000” ——也不用论林彪对实施辽沈战役如何推三阻四时间长达半年,如何临阵犹豫。如何要华北聂老总部出动作战略配合后他才愿出动的消极思想行为。 单评战绩:消灭新1军(不包括主力新38师)、新3军(新6军14师和54师拼凑)、新6军(就剩新22师)、新7军(投诚)、新8军(不知被歼灭几次的88师凑和)、49军(被粟、林各歼灭一次后复活)、53军(投诚)、60军(起义)、71军(复活几次了?)、93军(抗战中打过仗吗?)、整207师(一帮学生),还有翻船沉没的52军一部也算在帐上。塔山阻击战:负伤2922人(第四纵队2470,十一纵队452人),阵亡827人(第四纵队710人第十一纵队117人),被俘3人.失踪22人(均为第四纵队)。辽沈战役国军 47万,扣去长春已残的十多万(已饿得奄奄一息,走路都有问题),沈阳市国民党军最后的十多万,自动列队等着投降了,东北国民党军战斗力就这样!`),实际上真正打的就二十几万。4野在黑山、塔山阻击费点力,国民也就在要逃命时一、二处显示点战斗力,其余东北国军不是撒,就是逃、跑,新一军、新六军那有国军主力的影子,什么受个别网民吹嘘的,如何能战的廖相湘、郑洞国和兔子一样。倍受个别网民吹抬的52军,也是竭尽逃跑之能亊,其余不在名的军,更如同豆腐渣,同一价段。淮海60万对80,粟裕可是用四十几万打六十几万,敌军至死不降,黄伯涛拚死抵抗,兵败绝望自杀,连在冰天雪地里围了杜聿铭二十多天的二十几万敌人,还要打好些天,食品引诱,天天播劝降书。还把敌军四十几万一点一点消灭了。黄维兵团被2野困死很长时间,却一直顽抗,中野尽全力还是打不动,中野和华野一起硬是用炮火把黄维兵团砸死,砸死之前绝对不投降,也由些可见东北国民党军和中原国民党军素质、战斗力还是有一定距离。自古以来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嘛,老蒋还是把最好部队放在华东、中原,当然在华东、中原也是我军最能打,战斗力最强部队来收拾他,一物降一物吗。 你还是别乱吹。东北野战军进入战役之时,一切都水到渠成了,敌人往往陷入可战可逃可降的情况,所以只要收拾一部分,其余的只管逃跑和投降,能跑就不投降,能不死就投降,这都是战略布局产生的好的结局。而中原不同,你把人家都一个个围死,人家只剩拼命了,所以打得比较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75655 工分:100
左箭头-小图标
为什么当时中央委员的大部分在东北?由此可见中央的注意力大部分也在东北。东北的存亡关系到党的存亡和最终命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63918 工分:1471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东北战场上,毛泽东多次干扰林彪指挥,而历史书却一股脑全部推到林彪身上,说他犹豫不决,这不太公平。刘伯承为了执行毛泽东的战略突击,让二野损失惨重,连陈赓都看不下去跑去单干了,而粟裕长期在外线单干,与毛泽东见识少,却能违抗毛泽东的命令,结果打出个大胜仗来。但从数据上看,粟裕的业绩多漂亮,可是冷静想想,如果没有林彪东北的定局,刘伯承的大牺牲,这些因果作用,淮海怎么可能打出大胜仗来,如果你是一公司老总,只凭业绩都论英雄,那你的公司很快就会大混乱。楼主文章很容易引起内部矛盾。我从来见到过国家刊物敢这样写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20420 工分:45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0楼&“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都是打了哪些仗那,不太明白。好像四保临江还打了几场漂亮仗,不过按照粟黑的说法,那根本不是林指挥的。”林彪四野这几无法称为战役而名曰为攻势仗,主要歼敌数量、规模都有限,和粟三野同时期的仗歼敌 数量、规模都无法相比,而林彪手中部队数量比粟多,面对敌人很少,又有苏联支援大量武器。15楼&你想说什么?是林总不行还是说四野不行?林总十大帅排名三,陈,刘排几?部队不行?现在解放军陆军中坚由38军39军54军组成,华野剩下几个军,能扛八一军旗!睁眼说瞎话!还是你别有用心!?华野现在剩下几个军??呵呵,兄弟,我不想和你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究竟是三野能打还是四野能打,这种伪命题争论起来没什么意义!!我只想说原四野现在保留下来6个军除了不俗的战力和战绩的确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发展历程,现在保留下来的原四野下辖的主力部队(就是东野说的那几个头等主力)几乎都是原江西苏区的中央红军部队(42和转武警的128除外),保留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华野可不同,现在保留下来的20.21.26.27.31等5个军,除了20和21两只原红军部队以外(就这两个军也跟四野的红军部队没法比,属于偏师),其余的部队都是靠自己绝对出众的战绩才得以保留下来,27军(华野9纵)解放战争时期的总歼敌数量全国各战区是排第一的,号称攻击力第一,而且整个华野的13个纵队从总体作战效能来看不比四野的12个纵队差多少!!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593909
左箭头-小图标
10楼&“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都是打了哪些仗那,不太明白。好像四保临江还打了几场漂亮仗,不过按照粟黑的说法,那根本不是林指挥的。”林彪四野这几无法称为战役而名曰为攻势仗,主要歼敌数量、规模都有限,和粟三野同时期的仗歼敌 数量、规模都无法相比,而林彪手中部队数量比粟多,面对敌人很少,又有苏联支援大量武器。你想说什么?是林总不行还是说四野不行?林总十大帅排名三,陈,刘排几?部队不行?现在解放军陆军中坚由38军39军54军组成,华野剩下几个军,能扛八一军旗!睁眼说瞎话!还是你别有用心!?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92078 工分:196
左箭头-小图标
又是一个极其扯淡的争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8080 工分:229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947年1月,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36万人)12个师,进行“一下江南”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000人,同一时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总兵力约27.5万人)约8个师进行鲁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毛泽东于日致电林彪等,要求他平均每个月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电报称:“平均每月歼敌1个师(相当于关内的旅),一年歼敌12个师以上,就可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而约5个月前,毛泽东已经在要求仅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人马的粟裕一个月内歼灭敌人二三个旅了。他于日致电粟裕等:“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而且,粟裕的这个任务早在七战七捷中即超额完成了。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于1947年5月至7月发起夏季攻势,历时50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4个师,连同非正规军共约8万余人。而三个月前,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于日至23日,历时仅三天,即在莱芜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主力5.6万余人。日至16日,又用三天时间进行孟良崮战役,歼灭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3.26万人。此两役合计时间为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8.8万余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8080 工分:229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三野:歼敌数:245万人。内含国民党军五大主力战斗力排在首位的74师和五大主力另两支部队5、18军以及国民党军中战力并不次于五大主力的8、25、26、46军等部队,华东、中原大多蒋军武器装备精良、蒋用于看家,实力强,最忠于老蒋的部队。渡江战役后歼敌少,十几万,因而歼敌含金量也最高。第四野战军:歼敌数:180万人。内含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缅甸远征军新一军和新六军,以及战斗力较强、第一批装备美械60、52、71军等部队。渡江战役后歼敌不少,50万左右,渡江战役后,敌军节节败退、逃跑中没有强战斗力,整体含金量尚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8080 工分:229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7月1日,林 彪与罗荣桓联名向毛泽东电告战况:四平战斗,自14日总攻开始,至26日经13日激战,我军俘毙伤敌3万余人,我伤亡13000人。由于敌逐屋逐堡顽抗,后数日敌进行地洞战,在我军进攻时,敌从地洞中逃跑,故战斗后,我伤亡大,而甚难俘获敌人。敌现以9个师向四平增援,我攻城部队已于前晚离开四平。我外围部队昨日已开始打援,但对于敌具体位置与番号不明,我作战部队员额不充实,而又有轻敌情绪,昨今两日战斗成绩均甚小,但战斗尚在进行中。拟经此战后,即休整补充部队。这分电报存在两处与事实不符之处,一是歼敌数字明显夸大,战后统计,四平歼敌数应为17000余人;二是对前一日的撤退命令没有提及,却称“战斗尚在进行中”。为何出现这两处问题,后人只能存疑了。对四平攻坚作战的论述中,通常都将战役失利原因归结于攻城方面的作战不利,很少涉及打援方面的情况。不可否认,攻坚不利确是四平之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攻城不利延长了预定的战役时间,增加了大量伤亡。但这只是导致战役失利的一个方面,而打援方面变更部署的问题,同样也是造成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战役进行时指挥层动摇决心,是带有决定性的原因。当付出很大代价,战役原定目标即将实现时,仓促改变战役决心与原有部署,结果是拔点与打援两个方向都没有达成作战目的。对比孟良崮歼灭整编74师,外线态势是敌以大合围的态势企图与华野决战,敌援军已进至距离孟良崮不足五公里处,而战役指挥仍然坚持既定决心,加强攻击,坚决阻援。尽管攻击部队也是伤亡很大,而一旦消灭了核心之敌外线敌军分进、我军力量集中的态势就使敌军的合围受到各个击破的威胁。而四平战役中因最后改变拔点决心,分进之敌与守点之敌就使我军有处于两面被动作战的可能。战役决心和部署不是不可变更,而是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当围点已调动敌援军而我军没有胶着于坚城之下时,变阻援为打援会主动得多;而四平守军已山穷水尽而敌援军进展不利时,再削弱攻城力量转为打援,前一阶段的代价都付诸东流不说,因四平这个点的存在使我军转向打援时不得不两线平行作战,兵力调动部署出现空档反而失去战机。事实上,我军攻城部队已占领半个四平时,敌援军距到达四平还有10天时间,如能抓紧战机果断增加攻城力量,完全有可能在敌援军展开后拿下四平,而消灭四平之敌后我军力量更为集中,已展开的敌援军正处于运动中,受到分割的可能性也就大为增加。四平之战中阻援不坚决,也是造成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在兵力部署上,林 彪由于存在两头兼顾的意图,实际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3、4纵两支主力为侧击部署,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6纵转入攻城,3、4纵的侧击失去另一翼的配合,2纵右翼缺乏掩护等问题,都对战役进程产生了影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8080 工分:22994
左箭头-小图标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都是打了哪些仗那,不太明白。好像四保临江还打了几场漂亮仗,不过按照粟黑的说法,那根本不是林指挥的。”林彪四野这几无法称为战役而名曰为攻势仗,主要歼敌数量、规模都有限,和粟三野同时期的仗歼敌 数量、规模都无法相比,而林彪手中部队数量比粟多,面对敌人很少,又有苏联支援大量武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8080 工分:22994
左箭头-小图标
林彪四野这几无法称为战役而名曰为攻势仗,主要歼敌数量、规模都有限,和粟三野同时期的仗歼敌 数量、规模都无法相比,而林彪手中部队数量比粟多,面对敌人很少,又有苏联支援大量武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25141 工分:164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所谓的“三野”战绩好于所谓的“四野”战绩,那是扯淡。如果用相对数来统计,我承认粟裕在所谓的三野作用要大于林彪在所谓的四野作用。先不说三野的作战效率全军最高。林彪重点负责军事指挥方面,许多方面他只是签字了事。不过多过问。粟裕不行,上边有两个大的军政首长,这两个军政首长还有点不可调和的矛盾,粟裕等所谓的三野将领既要维护会打仗的陈毅的权威地位,又要支持不会打仗的饶漱石的观点。好在这两个人还是支持粟裕的。粟裕在所谓的三野不仅要负责军事,还有负责后勤、人员等等。粟裕不仅在所谓的三野,有一段时期还和陈毅去了所谓的二野,这一下子又多出了两个军政首长,这些首长的责权恐怕连自己都不是完全清楚,粟裕还要时刻准备率部南越长江,当然汤恩伯不给这个机会,没有实现成。粟裕和林彪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头部都受过伤,对于战役的指挥和决策有些影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0430 工分:8801
左箭头-小图标
睁着眼说着瞎话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9442 工分:8999
左箭头-小图标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都是打了哪些仗那,不太明白。好像四保临江还打了几场漂亮仗,不过按照粟黑的说法,那根本不是林指挥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54665 工分:266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锦州作战。包括义县战斗在内:共伤亡、失散人员31510名,内伤25898名(第二纵队5457人,第三纵队6287人,第十七师1450人,第七纵队3505人,第八纵队5170人,第九纵队3879人,炮纵150人),阵125392名(第二纵队1215人。第三纵队1193人、第十七师204人,第七纵队638入.第八纵队1198人,第九纵队914人,炮纵30人).被俘20名(第八纵队1人。第九纵队19人),失踪300名(第二纵45人,第三纵队33人,第十七师8人,第七纵队42人、第八纵队155人,第九纵队2人,炮纵5人) 辽沈战役 “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毙伤56800、俘虏306200、起义26000、投诚83000,合计472000” ——也不用论林彪对实施辽沈战役如何推三阻四时间长达半年,如何临阵犹豫。如何要华北聂老总部出动作战略配合后他才愿出动的消极思想行为。 单评战绩:消灭新1军(不包括主力新38师)、新3军(新6军14师和54师拼凑)、新6军(就剩新22师)、新7军(投诚)、新8军(不知被歼灭几次的88师凑和)、49军(被粟、林各歼灭一次后复活)、53军(投诚)、60军(起义)、71军(复活几次了?)、93军(抗战中打过仗吗?)、整207师(一帮学生),还有翻船沉没的52军一部也算在帐上。塔山阻击战:负伤2922人(第四纵队2470,十一纵队452人),阵亡827人(第四纵队710人第十一纵队117人),被俘3人.失踪22人(均为第四纵队)。辽沈战役国军 47万,扣去长春已残的十多万(已饿得奄奄一息,走路都有问题),沈阳市国民党军最后的十多万,自动列队等着投降了,东北国民党军战斗力就这样!`),实际上真正打的就二十几万。4野在黑山、塔山阻击费点力,国民也就在要逃命时一、二处显示点战斗力,其余东北国军不是撒,就是逃、跑,新一军、新六军那有国军主力的影子,什么受个别网民吹嘘的,如何能战的廖相湘、郑洞国和兔子一样。倍受个别网民吹抬的52军,也是竭尽逃跑之能亊,其余不在名的军,更如同豆腐渣,同一价段。淮海60万对80,粟裕可是用四十几万打六十几万,敌军至死不降,黄伯涛拚死抵抗,兵败绝望自杀,连在冰天雪地里围了杜聿铭二十多天的二十几万敌人,还要打好些天,食品引诱,天天播劝降书。还把敌军四十几万一点一点消灭了。黄维兵团被2野困死很长时间,却一直顽抗,中野尽全力还是打不动,中野和华野一起硬是用炮火把黄维兵团砸死,砸死之前绝对不投降,也由些可见东北国民党军和中原国民党军素质、战斗力还是有一定距离。自古以来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嘛,老蒋还是把最好部队放在华东、中原,当然在华东、中原也是我军最能打,战斗力最强部队来收拾他,一物降一物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54665 工分:266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顽新六军实力(日)甲、新六军长廖耀湘。该军为34年甲种编制,并于去年完成美械装备。军直有105榴弹炮兵营、通讯营、工兵营、畜力运输、人力运输,共5290人,步枪993支,冲锋枪314人,机枪45挺,榴弹炮12门,各种汽车205,装甲车89。乙、军辖:14师龙天武,师辖三个团及山炮兵营,通讯、特务各一连,输送营,共10793人,步枪5142支,冲锋枪953挺,轻机331挺,重机72挺,掷弹筒243个,战防炮54门,火箭炮21门,迫击炮63门,山炮12门。丙、新22D李涛(装备同14师)。丁、207师[罗]又伦,青年师编制,装备同上。戊、全军官兵37669人。十月份材料实有29955人,武器系编制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54665 工分:266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资料,为解放战争初期军委与东北来往电文中有关国民党军队出关部队的人数及装备情况,其中所涉及人数,有些是编制数目,和实际人数未必一致。资料一则:国民党出关部队人数日,中央给林彪的电报:“一(略)二、开入东北的新六军,配备精良,人数三万六千,每兵多带三支枪,以备发动民众。”日,军委致林彭克诚肖华:“兹将国民党美械部队目前分布情况叙述如下:(一)已出关之部队:1、十三军石觉四师骆振韶五四师史松泉驻平泉地区八九师万宅仁驻朝阳三六一六九人。2、五二军赵公武二师刘玉璋五师刘世懋驻沈阳区一九五师陈林达驻凌源三零八七八人。3、新一军孙立仁六师(SPK注:六师疑为衍字)卅师唐守治盘山五十师潘裕昆平罗堡新卅八师李鸿秦皇岛三五五二二人。4、新六军廖耀湘新民新廿二师李涛辽中十四师龙天武二零七师罗又伦沈阳三六四六八人。5、九十四军之五师李则芳凌南一二六九五人。”=======================================================92、93、94、52军情况(日)林、肖:甲、由上海转运天津之94军情况:(一)军长牟庭芳,辖121师宋敬民,43师李士林,第5师李则芳。(二)该军系中央嫡系部队,今春完成美械装备(34年甲种编制),现归三方面汤恩伯指挥。(三)编制,军直人员5290名,武器105或115榴弹炮12门,79式步兵炮林枪69枝,45冲锋枪314枝,79林步枪997枝;师的编制,人员10793名,武器37战斗炮24门,75山炮12门,掷弹筒243具,战车防御火筒21具,60迫炮162门,82迫炮36门,79式步兵炮林枪333枝,伯郎林机枪72挺,45冲锋枪55挺,55战车防御枪30枝,步枪5187枝,信号枪33枝。(四)该军原缺额3300名,闻已补齐,全军实力应为37669名。乙、由武汉空运北平之92军情况:(一)军长侯镜如,辖21师郑惠苍,56师孔海鲲,142师刘香岭。(二)该军系中央嫡系部队,编制仅次于美械军师装备(按34年乙种编制编成),现归六战区孙蔚如指挥。(三)此种编制,军直人员3088名(军直武器不详),师的编制人员12450名,武器75山炮12门,37战防炮4门,82迫炮30门(或42门),60迫炮54门,重机枪54挺,轻机枪226挺,枪榴弹筒261具,手枪66枝,步枪2886枝。(四)据今年初材料,该军实力为二万四千三百六十九名,7月底该军开始整编,如按上述编制完成应为40438名。丙、由海防海运大连之52军情况:(一)军长赵公武,辖第2师刘玉章,25师刘世懋,195师郑明新。(二)该军系中央嫡系部队,驻滇多年,归一方面卢汉指挥,为远征编制。(三)编制军直人员8500名,师的编制1493名(该种编制武器装备不详)。(注:师的编制数字疑有误)(四)该军在三月间缺额一万人,实为32979人。丁、由海防海运大连之93军情况:(一)军长卢浚泉,辖暂18师许义浚,暂20师安纯三,暂22师杨炳麟。(二)该军系最近以滇军3个暂编师编成,军部为修正31年编制,3个师为老27年编制。(三)军直编制,人员3188名,师的编制8370名(武器装备不详)。(四)该军三月间缺额七千人,后补齐实力应为28300人。军委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54665 工分:266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48年东北的军事斗争,重点应放在南边还是该放在北边。战略上看,从北向南解放东北肯定容易一些,有退路的敌人肯定比没退路的敌人好打。打掉长春,必然促使沈阳和锦州的敌人猬集,45万敌人,后有通畅的退路,好解决吗?林却于2、4、5、8月几次向中央提出打长春,辽沈战役9月开始,林指挥部迟迟不南下,10月2日林在南下的火车上还以林罗刘名义向中央发电想打长春,幸被罗刘纠正。观林毛在48年中的往来电报,林对打长春是情有独钟,毛坚持南下作战。再观蒋军,蒋在48年卫立煌上任后多次催他将兵力集中锦州,为此4月1日将卫召到南京面谈,卫也于8月初国民党军事会议上判断共军将于10月动作,重点在锦州。期间国民党在锦州成立了锦州指挥所,加强了指挥,从山东调了第9军、第54军进驻锦州。只是由于东北国军内部矛盾重重,卫立煌犹豫不绝,沈阳30万军队丧失了在我军大规模南下之前的脱身机会。毛泽东的意见,加上卫立煌的犹豫,成就了林的辉煌。只是高层争论别人又怎会知晓,大家都觉得林彪挥师打锦州解放东北了不起。写到这我不禁想到毛泽东对粟裕说的一句话:消灭整编74师,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毛蒋都想到了,指挥官拖着不办,一个毛蒋都没想到,什么叫了不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2页&[共有130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粟裕第三野战军功绩、作用远大于林彪第四野战军!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四野战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