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雷,柳,袁,记,许,朱,杜,曲,成,阮)哪个字配瓜

注意:网页内容可能已经过时,请点击
直接访问该网页。有道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读《六十种曲》(页 1)
- ≡国学国粹≡ -
一家亲论坛_2002年至2008年数据 一家亲论坛-河南油田论坛,油田居民第一网络平台,南阳户外运动拓展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一家亲论坛_2002年至2008年数据's Archiver
履虎尾 发表于
读《六十种曲》[i=s] 本帖最后由 履虎尾 于
13:01 编辑 [/i]
& & 俺的书架上有两本书,分别是《六十种曲》的第七册和第九册。自打俺从那场“熊熊烈火”中将它们抢救出来后,它们就一直追随着履虎尾,直到今日仍然不离不弃。
& & 《六十种曲》,为明末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毛子晋先生所辑。书中收录了明代传奇作品五十九部,元代杂剧《西厢记》一部,合计六十部戏曲作品,因此名为《六十种曲》。
& & 《六十种曲》是我国戏曲史上出现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部戏曲总集。除了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外,此书将有明一代著名的传奇作品,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幽闺记》、《精忠记》、《鸣凤记》、《玉簪记》……以及汤显祖“临川四梦”等等几乎悉数搜罗进来。因此,是学习研究有明一代戏曲作品的不可替代的基础读本。
& & 俺这两本书,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初版时间是1955年六月,第一次印刷套数为2100部。此书一部分为十二册;每两册为一套,共“六套”;每套十部作品,每册五部作品。俺的这两本,一本是第七册(第四套上),一本是第十一册(第六套上)。
& & 第七册包括五部传奇:
& & 徐霖的《绣襦记》;顾大典的《青衫记》;徐复祚的《红梨记》;王玉峰的《焚香记》;无名氏的《霞笺记》。
& & 第十一册包括五部传奇:
& & 无名氏的《白兔记》;徐畛的《杀狗记》;屠隆的《昙花记》;杨珽的《龙膏记》;张景的《飞丸记》。 
& & 什么是“传奇”呢?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过两种文学形式被称为传奇,这就是“唐宋传奇”和“明清传奇”。唐宋传奇是小说,譬如《虬髯客传》啊,《游仙窟》啊,以及《昆仑奴》、《红线女》、《会真记》等等,都是传奇。而“明清传奇”则是戏曲,是继元杂剧之后的戏曲形式,《六十种曲》中的大部分作品属于传奇。
& & 那么,“明清传奇”与那些同时存在的诸如“杂剧”、“南戏”、“南曲”、“北曲”等等之类的艺术形式,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若是如此拷问起来,俺履虎尾实在是“鲁鱼亥豕”,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并请你去问江城燕庐张七九霄懒虫月色故园佳木等内行了。
& & 记得《笑林广记》里有个笑话,说有个穷人在锄地的时候,意外锄起了一尊金罗汉!呵呵,十足真金的金罗汉也。此人高兴了一阵子后,突然勃然大怒,用指骨狠狠地敲打着罗汉的脑壳,逼问道:“你的同伙——另外那十七尊罗汉现在何处?快快从实招来!”俺履虎尾那时候啊,也时时敲打着此书的脑壳,追问其同伙的下落也。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初版的《六十种曲》2100部共45200册,其中躲过那场“熊熊烈火”如今仍然存世的,还能剩下几部呢?履虎尾 发表于
& & 却说在大漠以西日落之处,有一高卢古国。该国有一对父子文化人,以仲马为名,其父曰大仲马,其子则为小仲马。其父大仲马,与古龙金庸辈为伍,格调慷慨激昂,文中颇多游侠剑客。其子小仲马,则拜琼瑶阿姨为师,格调婉转缠绵,笔下尽是士子伶人。这父子两仲马的作品一经传入,风靡华夏。
& & 小仲马有一代表作,《玛格丽特小传》,由林琴南先生将此书译成汉语,书名定为《巴黎茶花女遗事》。此书甫出,便风行神州,国人读后,大开眼界,不知有多少读者读罢此书,抛洒下同情泪水。当斯时也,国人原本以为,俺天朝上国,“奇技淫巧”虽不如西人,但俺们的文章道德,却是别无分店,全球独此一家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一出,国人如梦方醒,原来西方洋鬼子也有他们的李白杜甫太史公啊!这部《巴黎茶花女遗事》,不胫而走,一时之间,洛阳为之纸贵。大名士严复赋诗曰,“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就是此书巨大影响的真实写照。其父大仲马,虽然也有些许“粉丝”,但其风光毕竟不如乃子。高卢众人目睹此情,不禁大惑不解,曰:
& & 贵国号称中华上国,数千年仁义道德,最重的是忠臣孝子,最敬的乃义士节妇。大仲马作品,皆慷慨激昂,报仇雪恨,快意恩仇,不料竟引不起你们的大兴趣。其子小仲马笔下所写,只不过是些教坊中卖笑女子,风月场里争风少年。贵国俗语有曰:“戏子无情,婊子无义。”小仲马所写,与贵国风俗之所崇尚,正所谓格格不入者也。而贵国读者乃厚此薄彼者如斯,何也?
& & 闻得西人此问,国人不觉“莞尔”,呵呵——吾中华上国之精神,岂是蕞尔红毛所能轻易领悟的?
& & 从形而上的角度看,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冰,一半是火;既有处女心结,又有婊子情怀;正所谓无可无不可,无不可无可也。
& & 从隋唐开始,中国进入科举时代。据余秋里先生考据,千百年间,科场上**生了进士十万余员。有十万进士,便有百万举人,也便有千万秀才;此外,苦读一生,临老不能进学之童生,又何止十倍于秀才数!换言之,十分之九的举人,终生不能中进士;十分之九的秀才,终生无法中举人;十分之九以上的童生,一世不能进学。这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科场失意,岂不哀哉,又岂能无恨乎!他们一恨考官瞎眼,不识自己的锦绣文章;二恨世人势利,不识自己这璞中之美玉。他们非常希望得一知音,给自己以情感上的抚慰,精神上的体贴,学识文章上的肯定,以及生活上的关怀。这知音一职,由谁来担当呢?呵呵,知音不是天然的风尘女子,而风月女子则是天然的知音也。从关盼盼,张好好,苏小小,沈翘翘,薛琼琼,李师师,到董小宛,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这无数的佳人,就成了落魄寒士的救星。直到袁项城逆天窃国,蔡将军剑拔南疆,也还须一凤仙弱女子,化作绕帐之长风也。
& & 正是缘此,中国传奇中,便专门出现了一批专讲妓女情结的作品。《六十种曲》第七册里的这五部传奇,就统统都是这一类的作品。
& & 第一部传奇《绣襦记》,为徐霖所著,演绎的是郑元和与李亚仙的爱情故事。《绣襦记》所取材的故事来源,最初是唐代文人白行简的传奇《李娃传》。《李娃传》文笔缠绵,情节动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多次被改编成各种话本和剧本。而故事中郑元和唱《莲花落》段子,更为后人所经常提及。
& & 男一号郑元和,是一个少年公子,大比之年进京应试,结识了妓女李亚仙。为了李亚仙,郑元和杀掉了五花马,卖掉了童儿来兴,后来,千金用尽,被鸨母设计,将其抛弃。郑元和贫病无奈,只好投入丐帮,参加了众乞丐的挽歌卡拉OK大赛。郑元和正在台上高歌“薤露”、“蒿里”,不巧被进京赴任的父亲认出,被父亲打“死”,并抛尸郊外。幸而没有真死,从此后,郑元和沦为乞丐。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郑元和乞讨时,偶然遇到了李亚仙。李亚仙认出眼前的乞儿原来是郑元和,十分悲恸,她解下身上的绣襦,披在“遍体臭腥臊,蓬头一饿殍”的身上……这就是此传奇定名为《绣襦记》的缘由。李亚仙不顾鸨母的阻挠,把郑元和接回家里,尽心调养;又剔目明志,激励郑元和发奋读书。最后,郑元和考取了状元,与父母团聚,又奉圣旨,与李亚仙成婚,皆大团圆,皆大欢喜。
& & 《绣襦记》中文字最出色的一出,应该是第三十一出“襦护郎寒”。这一出里,有郑元和的一大段“沽美酒”、“醉太平”等等唱段,妙不可言。几年前,俺偶有所感,曾将这大段手打了下来[url=/article/647223]【手打文摘】去时荷叶小如钱,归来必定莲花落 [/url]。如今,《绣襦记》已经被上传到网上,感兴趣者,自己去问GG可也。
& & 正是:
& & 万丈龙门只一跳。月中丹桂连根拗。
& & 去时荷叶小如钱。归来必定莲花落。履虎尾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履虎尾 于
21:59 编辑 [/i]
& & 第二部的曲目是《青衫记》,作者为顾大典。这部传奇,全盘敷衍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
& & 白居易的《琵琶行》,缠绵婉转,感情丰富,确是一首好诗。元代杂剧大家马致远,根据《琵琶行》诗意,著有《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四折。剧中叙述,白乐天在京为官时,曾与好友贾岛、孟浩然一道,探访教坊名妓裴兴奴。裴兴奴才华出众,尤善琵琶,她与白乐天一见钟情,决心以终身相托付。后来,白乐天被贬为江州司马,临别时请兴奴耐心等待,将来一定要聘娶她。白居易走后,茶商刘一闻知兴奴貌美,于是同鸨母密谋,假说白居易已死于任上,趁机娶走了裴兴奴。兴奴与茶商夜泊江州,记得此处乃是白居易任所,茶商酒醉,裴兴奴在舱中弹起琵琶,以寄托哀思愁绪。恰好此时白居易与好友元稹也泛舟江中,听到琵琶声似曾相识,便上船探访。二人见面后,裴兴奴哭诉情由,白居易感慨不巳,作《琵琶行》长诗一首。茶商此时还在酣醉,元稹出主意,让白居易带着兴奴回衙门。元稹自己回京复旨,奏明茶商骗娶裴兴奴,实属有罪,同时奏明白居易与裴兴奴盟誓在前,其实无罪。唐宪宗下诏,宣白居易复起回京。白裴回京后,唐宪宗亲自询问裴兴奴嫁与茶商的经过缘由。真相大白后,皇帝亲自判定,裴兴奴嫁给白乐天,而茶商刘一则受到惩罚。
& & 马致远是元曲大家,他套用了元杂剧中常用的“士子、妓女、商人三角恋爱”的模式,将四折杂剧写得饶有风趣。请看第三折末尾处:
& & (净做酒醒慌上,云)吃的醉了,一觉醒着,醒来不见了大姐,可往那里去了?只怕落在江中。怎么箱笼开着?一定是走了。地方,拿人拿人!
& & (杂当扮地方,云)这船上是甚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 & (净云)是小子新娶的娘子,不知逃走那里去了。一定有个地头鬼拐着他去,你们与我拿一拿。
& & (地方云)唗!胡说,这明月满江,又静悄悄无一只船来往,只是你这船在此,走往那里去?想是你致死了,故意找寻。我拿你到州衙见官去来。(地方锁净科)
& & (净诗云)我刘一郎何曾捣鬼,小老婆多应失水。
& & (地方诗云)这里面定有欺心,送官去敲折大腿。(下)
& & 再看第四折结尾处,唐宪宗问明了案情后,圣明天子所给出的判词:
& & (驾云)一行人跪着,听朕剖断。(众跪科)
& & (词云)自古来整齐风化,必须自男女帏房。但只看《关雎》为首,诗人意便可参详。裴兴奴生居乐籍,知伦礼立志刚方。见良人终身有托,要脱离风月排场。老虔婆羊贪狼狠,逼令他改嫁茶商。裴兴奴心坚不变,只等待司马还乡。老虔婆使奸定计,写假书只说身亡。遂将他嫁为商妇,一帆风送于浔阳。正值着江干送客,闻琵琶相遇悲伤。与故人生死相别,弹一曲情泪千行。放逐臣偏多感叹,两悲啼泪湿衣裳。从前夫自有明例,便私奔这也何妨。今日个事闻禁阙,断令您永效凤凰。白居易仍居旧职,裴夫人共享荣光。老虔婆决杖六十,刘一郎流窜遐方。这赏罚并无私曲,总之为扶植纲常。便揭榜通行晓谕,示臣民恪守王章。
& & 如上所述,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已经够平庸的了,而明代顾大典在此基础上的传奇《青衫记》,则是更为低俗。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青衫记》整个一“四六不着调”。如若不是身处文化空白时期,俺才不会忍住性子将其读完。《青衫记》一部传奇三十出,唯一稍感新鲜一点的东西,是作者关于藩镇作乱以及宦官挂帅的那段描写。《青衫记》的第九出“河朔兵乱”,演绎平卢节度使朱克融起兵反唐之事;第十一出“承璀授阃”,演绎的是朱克融叛军杀来,朝廷不信任文臣武将,拜内侍宦官吐突承璀为“制将都统”,统领神策诸军,前去平叛,吐突承璀在校场点兵时的插科打诨:
& & 【丑扮吐突承璀】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大小三军听吾号令。
& & 【众】嗄——
& & 【丑】须要排列刀枪,整齐队伍;退要鸣金,进要击鼓;指右则右,指左则左。违我令者,割去耳朵!
& & 【众】割去耳朵是不怕的,还是割去了那个东西才好。
& & 【丑】唗!就此起兵前去。履虎尾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履虎尾 于
16:36 编辑 [/i]
《绣襦记》里的“莲花落”
(生同净丑众乞丐上)
【沽美酒】(生唱)鹅毛雪满天飞,破草荐盖着羊皮,
残羹剩饭口中吃,李亚仙你怎知?
破帽子在身上搭,破布杉露着肩甲,
腰间系一条烂丝麻,脚下穿一双歪乌辣。
上长街又丢抹,咱便是郑元和。
家业使尽待如何,劝郎君莫似我。
小乞儿捧定一个瓢,自不曾有顿饱。
肚皮中挨饥饿,头顶上瑞雪飘。最苦冷难熬。
正遇着严冬严冬天道,凛凛的似水浇。
冻得咱来曲折了腰。
有那个官人每穿破了的绵袄,戴破了的旧帽
残羹剩饭舍些与小乞儿嚼。
因此上打上一回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唱)一年才过不觉又是一年春,
(众合)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小乞儿也曾东岳西庙赛灵神。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小乞儿摇槌象板不离身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只听得锣儿鐋鐋,鼓儿咚咚咚,板儿查查查,笛儿支支支,
伙里伙里伙伙里伙,小乞儿便也曾闹过了正阳门。
(众)哈哈莲花落也——
(生)只见那柳阴之下,香车宝马,高挑着闹杆儿。
挨挨拶拶、哭哭啼啼都是女妖娆。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又见那财主每
荒郊野外摆着杯盘列着纸钱,都去上新坟。
(众)哈哈莲花落也——
【醉太平】(生唱)卑田院的下司刘九儿宗枝,
郑元和当日拜为师。传与俺莲花落的稿儿。
抱柱杖走尽了烟花市,
挥笔写尽了龙蛇字,把摇槌唱一个鹧鸪词,
这的不是贫虽贫的浪子。
一年春尽不觉又是一年夏,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只见那财主每,凉亭水阁,散发披襟,手执纨扇,
冰盘沈李赏浮瓜。
(众)哈哈莲花落也——
(生)又只见一只小舟儿,轻摇谩梍短缆孤蓬,
提着鲜草,穿着鱼鳃,手执莲台赏荷花。
(众)哩哩莲花哩。哩哩 莲花落也——
(生)惊起那水面鸳鸯儿,一双双,一对对,
忒楞腾腾,忒楞腾腾,飞过了浪淘沙。
(众)哈哈莲花落也——
(生)镂金的破瓢,碾玉妆成金系腰。这话教人笑。
我在莺花市上打围高。
叫化些马打郎羊背皮通行钞,
叫化些赤金白银珍珠玛瑙,
叫化些双凤斜飞白玉搔,
叫化些八宝妆成镶嵌绦,
叫化一个十七十八女妖嬈,在怀中搂着。
因此上打上一回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一年夏尽不觉又是一年秋,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只见那财主每,
插着黄花,簪着红叶饮金瓯。
(众)哈哈莲花落也——
(生)可怜那小乞儿寂寂寞寞夜间愁。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又见那北来的孤雁儿咿咿呀呀过南楼。
(众)哈哈莲花落也——
(生)叫着那官人每,娘子每,
有什么吃不尽的馒头皮儿、包子嘴儿、麻饼屑儿、馓子股儿共饃饃,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舍些与小乞儿也,
强似南寺烧香,北寺看经,请着和尚,唤着尼姑,
洴洴澎澎叮叮咚咚,打着鐃钹,持斋把素念弥陀。
(众)哈哈莲花落也——
【醉太平】(生)绕前街后街,高大院深宅,
那一个慈悲好善女裙钗,
与乞儿一顿饱斋,
与乞儿换一床铺盖,
与乞儿绣一副合欢带,
与乞儿携手上阳台,
这的不是救贫的奶奶?
(生)一年秋尽不觉又是一年冬,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只见揉绵下絮舞长空。
(众)哈哈莲花落也——
(生)可怜见小乞儿曲曲深深把腰躬。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只见头顶上析析索索起了几阵腊梅风。
(众)哈哈莲花落也——
(生)只见那财主每,红炉暖阁,羊羔美酒拥娇娥。
(众)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
(生)我想有时节,
绒毛毯儿,高丽席儿,红绫被儿,那些铺盖睡了好快活。
(众)哈哈莲花落也——
【醉太平】(生)贫穷的志高,村杀我俏难学,教乞儿苦熬。
戴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
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
系一条半连不断旧丝绦,
这的不是风流每的下梢?
(生)娘行每娘行每听告,
叫化的也有些低高,
远在山林近市朝,
有钱时也曾象板鸾笙间着凤箫,
俺也曾月夜花朝,凤友鸾交:
结骢帽儿带着,
白玉勾儿束着,
琥泊珠儿垂着,
紵丝袄儿穿着,
斜皮靴儿登着,
袜子也是绒毛。
五花马儿骑着,
獬吧狗儿随着,
来兴童儿跟着,
身边带着宝钞,
撞着一个妖娆,
他把咱来相招,
引入了窝巢,
日日花朝,夜夜元宵,
乐乐滔滔,快活逍遥。
(小旦):既是这般受用,怎的出来叫化?
(生)今日里身子嫖得穷了,
结骢帽儿坏了,
白玉勾儿断了,
琥珀珠儿撒了,
紵丝袄儿当了,
斜皮靴儿绽了,
绒毛袜子破了,
五花马儿杀了,
獬吧狗儿死了,
来兴童儿卖了,
单单剩得个躯劳,
身边没了宝钞,
老鹁儿将我絮絮叨叨,
把我赶出门来,
受了多少苦恼,
李亚仙不知那里去了,
郑元和不得已了。
因此上打上一回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履虎尾 发表于
& && &&&一支娇艳的红梨花
& & 少年时履虎尾读西方文学,曾经非常感慨于大师们的场面描写,特别是读到《悲惨世界》与《战争与和平》时,心中产生了一种震撼感。那纵横交错的布局,错综复杂的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真不愧为百科全书似的巨著。再联想一下中国的小说,心中多少会有些失落感。直到后来读明清传奇,这种失落感方才消失。呵呵,咱们的“玩艺儿”也并不比你们差。
& &明清传奇的一个特点就是,把中国传统儒家的家国情怀抒发在清风明月之中,在“风声雨声读书声”中,融入“家事国事天下事”。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往往是有机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个人的悲欢离合,另一条是民族家国的命运兴衰。这样一来,作品不再是平面的白描,而变成了立体的渲染。这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呀。
& & 不过,俺在这里暂且不拿《桃花扇》来说事,而是要聊聊明代徐复祚的传奇《红梨记》。
& & 传奇《红梨记》是根据元代张寿卿的杂剧《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扩充改写而成。在张寿卿的杂剧,演绎的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名士赵汝州仰慕教坊女谢金莲的美名,特意赶到洛阳,来求好友洛阳太守刘辅帮忙。刘辅怕赵汝州见到谢金莲后,贪图女色,不思进取,特意嘱咐谢金莲,假冒王同知之女,手持一支红梨花,与赵汝州相见。果然不出刘太守所料,赵汝州一见钟情,迷恋谢金莲而不愿片刻分离,把进京科考求取功名视为拾芥,抛在脑后。刘辅只好善意欺骗,令一老妇去善意欺骗。老妇假扮花婆去后花园采花,“偶遇”赵汝州。花婆告诉赵,自己有个儿子,刚二十岁,在此花园遇见了一绝美的女鬼,自称王同知之女,手持一支鬼花——红梨花。不久,被女鬼吸干了精髓,一命呜呼……赵汝州果然大惊失措,慌忙逃走,进京赶考。这一考果然得中状元,官授洛阳县令。赵汝州回到洛阳,刘辅太守请他饮酒。赵汝州醉卧席上,刘辅太守传来谢金莲,命令谢金莲把一支红梨花插在扇上,给赵汝州打扇。赵汝州醒来,见了红梨花和谢金莲,以为同旧鬼重逢,只吓得魂飞魄散。这时,老友刘太守说明了前后缘由。真相大白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 & 徐复祚的传奇《红梨记》,共分为三十齣。主要线索同元杂剧《红梨花》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徐复祚把这段故事放入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放在了两宋之间的靖康与绍兴年间——
& & 当时,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男中赵伯畴,女中谢素秋”。名士赵汝州(字伯畴)闻知这个说法,对汴京教坊女子谢素秋的美色,那是非常非常地仰慕。赵汝州考中解元之后,同好友雍丘县令钱孟博一起进京,准备借赶考进士之机,结识“梦中情人”谢素秋。不料此次出行不利,偏赶上多事之秋,先是大宋道君皇帝“预借元宵”,将谢素秋等一众教坊歌女招入宫中应值;接着奸臣王黼又将这些女子接进府中献唱。正在这时,金将斡离不率领金兵包围了东京汴梁。奸臣王黼奉旨出城请和,投降了金人。王黼为讨好金将斡离不,应承把谢素秋等一众妓女献给金兵。谢素秋侥幸得遇恩人,化妆逃出汴京,投奔雍丘县城。赵汝州赶考不成,也与钱孟博慌忙逃回雍丘县。在汴京期间,赵谢二人虽然有书信往来,也相互仰慕,可惜无缘谋面。回雍丘县后,县令钱孟博得知谢素秋在本县避难,一心成就赵谢二人的好事。但是,钱孟博又怕赵汝州贪恋谢素秋的美色耽误了功名,不愿赴临安参加科考,因此嘱咐谢素秋隐瞒真名实姓,假冒致仕王太守之女……当夜,谢素秋手执红梨花一枝,在后花园与赵汝州相会,成就了美满姻缘。然而……呵呵,后面的就同元杂剧小异大同了。
& & 徐复祚在其传奇中,从第三齣到第十二齣,用十齣的分量,叙述了“靖康之难”的经过。由于这个故事的主题归根结底还是赵谢情爱,因此,在这些背景的叙述上不可能花费太多的笔墨。正如同俗话所说的那样,“说书的嘴,唱戏的腿”,那是一带而过。短短十齣寥寥数笔,徐复祚对皇帝的荒淫昏庸,对奸臣的祸国殃民,对金兵金将的凶狠残暴,对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一一作了描写交代。
& & 在第三齣“豪讌”中,作者是这样刻画奸臣王黼的:
& & 【西地锦】(小净扮王黼上)皓月金门午夜,和风玉殿先春。内庭曲宴及词臣,谁似我天颜常近。
& & 腊底阳生月正晴,士民游乐庆升平,
& & 熙熙万象融和里,共沐恩光贺圣明。
& & 下官姓王名黼,字将明,开封祥符人也,官拜太傅,封楚国公。下官性颇黠慧,又善口辩,遭遇圣上,宠冠群僚,身虽三公,位居元宰,深宫曲宴,无不陪扈。下官又故为谐谑,献笑取悦。圣上呼我为小王太傅,我就称圣上为太上道君。一日圣上站在墙边,要上墙去,奈无梯子,我就把两臂承圣足而起。大声叫道:好个扒墙天子。圣上大笑。说全亏你筑岩宰相。目今海内乂安,朝廷无事,我就上一本,说今冬天气和暖,正该及时为乐。就此十二月,令民间搭造灯棚,名曰“预借元宵”。圣上大喜,设宴在内庭……履虎尾 发表于
(五)负心多是读书人
& &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一名联,为明末东林党人曹学佺所撰。
& & 人生来就具有追求各种幸福的权利,其中就包括追求异性,两情相悦,建立家庭的权利。既然有建立家庭共同生活的权利,自然就有一拍两散劳燕双飞的权利。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一把火却一夜烧掉了整座莫斯科。结百年盟约,必须双方同意才可以;而劳燕双飞,则只需一方同意便可以了。俗话说好合好散,合则留不合则离,这离离合合,合合离离的,本应该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当一方完全相信对方,毫无保留而且没有退路的把自己交付给对方之后,另一方却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弃之如敝履,另攀高门,这,在道义上则无法原谅了。在历史上,当男性在法律上迫使女性成为第二性之后,当女性被迫单方面的遵从礼教上的“从一而终”之后,男性再“二三其德”,这必然成为文学艺术所鞭笞的对象。当然,这里所说的乃是一般的情况,也有一些“不愁嫁”的强势女性,她们或“面首三百”,或“泼水马前”,等等的,这里暂且不论,以后再聊。
& & 唐代文学家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或许是第一部鞭笞负心男子的小说。《霍小玉传》是一部悲剧作品,传奇中写道:
& & 长安名妓霍小玉结识李益之后,为其才所动,为其情所耽,把自己全部生命与价值全都拴系在对方这一叶扁舟之上。然而不久之后,李益得中进士后负心,攀高门另娶卢氏。霍小玉悲愤无限,含怨而亡。霍小玉死后,其冤魂化为厉鬼,时刻纠结在李益身边,使李益终身不得安宁。
& & 在唐宋传奇作品中,以这部《霍小玉传》写得最为惨烈,不愧为唐人传奇中最精彩动人之笔也。《霍小玉传》影响极大,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取此故事为材,写成传奇《紫钗记》(原名《紫箫记》),为《临川四梦》之首梦也。《紫钗记》及“临川四梦”都被收入《六十种曲》之中,只可惜不是俺这两本也。
& & 到了明清,中短篇小说中的这一类作品则更多。著名的,有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金玉奴棒打无情郎》,这两个故事都被改编为戏曲;有凌濛初的《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还有聊斋先生的《武孝廉》、《丑狐》、《毛狐》、《窦氏》等等。
& & 俺要说的这第四部传奇,乃是王玉峰所著的《焚香记》,剧中所叙,乃是王魁与敫桂英的爱情故事。
& & 王魁,宋代确有其人,系北宋嘉祐年间状元。王魁早发早亡,年仅二十七岁即得狂疾而死,因此引发了种种猜疑和传说,成为以后一段时期通俗文学的热门题材。小说方面有《王魁传》,有《王魁负心桂英死报》。戏剧方面有杂剧《王魁三乡题》,有南戏《王魁》和《王俊民休书记》,有尚仲贤所作元杂剧《海神庙王魁负桂英》。到了明朝,又有了无名氏的《桂英诬王魁》,杨文奎的《王魁不负心》,以及王玉峰的《焚香记》等传奇作品。
& & 宋代的杂剧、南戏,以及元代的杂剧,各种作品均已佚失。不过呢,从上述各种南戏杂剧的标题上可以看出,在宋代元代的戏曲中,王魁都是以负心汉的面目出现的。然而到了明代,从《桂英诬王魁》和《王魁不负心》等篇目的剧名来看,这些作品应该都是替王魁翻案的。
& & 王玉峰的传奇《焚香记》,也属于这一类翻案作品。主人公王魁被作者刻画为志诚君子,颇有点“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味道。王魁与敫桂英之间的矛盾,原来也是由于小人播弄其间。戏演到最后,真相大白了,挑拨离间的恶人受到惩处,女主角敫桂英起死回生,夫妻恩爱,重谐连理,幸福从此洒满人间。
& & 以大团圆结束,最终皆大欢喜,这种笔法,在明清时代可以说是绝对的主流。没办法,老百姓就爱看这样的戏。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接受了西方的文艺理论,这种笔法因此遭到了大大的口诛笔伐。其实,希望美好的事物不被破坏,愿天下有情人皆为眷属,希望温暖幸福充满人间,这,也应该是人的一种善良的愿望吧。
& & 《焚香记》最出色的描写在第二十六齣“陈情”,敫桂英得知王魁停妻再娶,悲愤异常。王魁与敫桂英定情时,两人曾在海神庙里海神爷案前立下山盟海誓。敫桂英直奔海神庙,请海神爷爷给自己做主。但是,求了海神求判官,求了判官求小鬼,敫桂英苦苦哀告了整整一天,座上的泥胎木偶纹丝不动。敫桂英又累又饿,昏倒在海神案前。睡梦中,海神前来托梦,告诉她这叫做阴阳间隔,阳间的状,不能到阴间来告。须得待到阳寿尽了,阴魂告的状,阴间才能接受。敫桂英醒来后,其愤依然难平,决心以香罗帕自绞,赴阴间告状:
& & 【满庭芳】你听雁声天际,嘹嘹呖呖耿耿凄凄,他那里惨离群,任孤飞,只是一生一配。又谁知道有人心的,也不念一夜夫妻,他那里绣罗帏成双作对,我这里在泥神庙倚砖枕石。寻思起就里,心窝中疼也不疼,满胸臆气也不气。(作介)
& & 【朝天子】我把那红颜玉姿,掩黄沙白骨,霎时间辞人世。这的下场夫妻恩义。那香罗帕做头敌花蜕蜕香枯脂抛粉坠。(白:王魁啊,)我向前行,你也难回避,哭咱一会,骂他一会,这的是永诀死了咽喉气。(白:好苦好苦。)罗帕罗帕,可惜你千丝万缕,织成一段愁,不知前世甚冤仇,今日将咱了手。袖里凄惶知否,眼里血泪难收。从今与你两情休,犹在咽喉左右。(死介)数字崇拜 发表于
没有对应的简谱或者五线谱吗?履虎尾 发表于
(六)形形色色的驸马(上)
& & “驸马”是皇家门婿的俗称。这个“驸马”本来是个正经八北的官名,全称为“驸马都尉”。据《百官公卿表》所载,驸马都尉设置于汉武帝时期,其职责为“掌副车之马”。到了魏晋时期,曹魏的何晏开了先例,以帝婿身分授官驸马都尉。接着,西晋杜预尚(娶)安陆公主(宣帝司马懿之女),王济尚常山公主(文帝司马昭之女),都被授予驸马都尉官。于是乎,就成为通例,此后尚公主者一律要加授驸马都尉官号。就连此前的尚主者,也为民间百姓追称为驸马爷。
& & 提起驸马,人们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忘恩负义的陈世美”了。舞台上的各类驸马中,以陈世美最有代表性。陈世美是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负心汉薄情郎的典型。自从出了陈世美,其他的负心者们,不论是李益王魁,还是李甲莫稽,通通背靠大树好阴凉了。直到今天,只要有男人移情别恋,就必然会被骂作“陈世美”。而陈世美所抛弃的妻子秦香莲,则是世间一切怨妇冤女的代表,直到如今仍然被寄予无限的同情。
& & 陈世美与秦香莲的事迹,是通过传说演绎产生的。其故事渊源,是宋代南戏《赵贞女》。这本南戏已经佚失,其故事情节大致是赵贞女的丈夫蔡伯喈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蔡伯喈贪恋富贵荣华,入赘相府,抛弃了妻子双亲。赵贞女在家乡独力支撑门户,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兜土筑坟;然后身背琵琶,进京寻夫。谁知蔡伯喈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妻子赵贞女。蔡伯喈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人神共愤,天上的雷霆将其震死。明代文人高明根据《赵贞女》的故事,写成传奇《琵琶记》。高明对原故事的主题进行了篡改,把原来鞭笞负心男儿的故事,改写成一部劝忠劝孝之作。而现代舞台上的各种《秦香莲》,恢复了原型南戏《赵贞女》鞭笞负心男子的主题,并将故事的时代改为北宋,借清官包拯之威,将陈世美铡死在虎头铡刀之下。
& & 有出京戏《铡美案》,演绎的就是陈世美秦香莲的故事。不过,在五六十年代文革之前,舞台上最出采的可不是京戏《铡美案》,而是评剧《秦香莲》。
& & 在中国的当代戏剧中,以观众听众戏迷众多影响大小而论,京戏是无可争议的老大,老二呢,是河南豫剧,而评戏则是老三。中国评剧平白如话,易懂易学,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因此风靡北中国。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评剧大戏有四本,这就是《小女婿》,《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以及《秦香莲》。其中的《刘巧儿》和《秦香莲》还被拍成了电影,更是扩大了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茶瓶记》,《小姑贤》,《刘云打母》,《王二姐思夫》等等众多的小戏。
& & 在文革前的电台广播中,俺曾多次收听此评剧。若论起剧中人物陈世美的性格形象,其简直就是今**上经常出现的暴发户的化身。从戏的开头直到结束,陈世美有过多次缓和矛盾下台阶的机会。妻室儿女找上门来,他本可以立即认下,而将皮球踢给第二个妻子“皇姑”;待到王丞相上门拜寿替其说合时,他更可以就坡下驴,把球踢给王老相爷;直到韩琪死后,他对证到了开封府,包拯也反复苦劝其悬崖勒马,可是他还是死鸭子嘴硬,自以为自己是皇家门婿,别人奈何他不得。呵呵,你当你丈人是李刚啊——
& & 舞台上再一个人们熟悉的驸马形象,就是《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了。金沙滩一战,只杀得刀光剑影,血雨纷飞。杨家将七郎八虎,经此一战,仅剩下六郎七郎二人,带伤逃回。在混战中,杨四郎延辉遭遇了辽国铁镜公主,交起手来。十几个回合之后,铁镜公主抛出暗器红锦套索,将四郎生擒活捉。四郎被俘后改名换姓,拆“杨”字自称姓木名易,被辽国招为驸马,与铁镜公主结为夫妻,困在北国一十五年。京剧《坐宫》是《四郎探母》的第一折,更多的时候是单独出演,是非常有名的一出折子戏。《坐宫》中的人物就杨延辉与铁镜公主夫妻二人。两人这一番对唱,时而曲折委婉,感人肺腑;时而慷慨激昂,直抒胸怀,真可谓是唱尽了人间的夫妻母子家国情也。
& &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舞台之上还有个另类驸马,居然还有个“女驸马“,这就是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冯素贞。提起黄梅戏,不能不提严凤英。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场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唱红了全中国。严凤英在剧中扮演七仙女,另一个著名演员王少舫扮演董永。想当年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同院的邻居阿姨婶子们,一个个穿红戴绿,梳妆打扮得齐齐整整,她们嘻嘻哈哈吵吵嚷嚷涌进了电影院。俺母亲抱着俺三弟,挤在阿姨群中。俺当时刚六岁才上学,牵着俺二弟,跑在母亲前边,跟孩子们混在一起。电影院里那个噪杂,都开演老半天了,大家还不闭住嘴巴。在“路遇”时大家一起开心;“织锦”时大家一起跟着犯愁;“还家”时大家一起跟着哼唱;演到天兵天将拉住七仙女和董永,夫妻二人生离死别时,有两个阿姨竟然低声抽泣起来……到五十年代末,另一部黄梅戏电影再次引起了轰动,这就是严凤英主演的《女驸马》。在戏中,严凤英出演主角冯素贞(“董永”王少舫此次扮演糊涂媒人老丞相),塑造出一位善良聪明机智勇敢的少女形象。冯素贞父母嫌贫爱富,将贫穷的女婿李兆廷陷害入狱。冯素贞离家出走,冒死救夫。这一去经历种种: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驸马,洞房遇难,宫廷逢险,尝尽了酸甜苦辣,直到最后皆大欢喜……整个剧情看似离奇古怪,然而毕竟还在情理之中。
& & 戏的第二场,考中状元的冯素贞,心花怒放,得意洋洋,这一段唱如行云流水,脍炙人口,把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 &(1356—5,5656)
& &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32—)
& &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
& &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32—)
& & 人人夸我潘安貌,怎知纱帽罩(哇)罩婵娟(哪……)履虎尾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履虎尾 于
22:22 编辑 [/i]
形形色色的驸马(中)
在上一帖的跟帖中,网友们给出了好几个驸马,例如董永、郭靖,以及柴绍等等。
& & 先说襄阳大侠郭靖,乃是金庸笔下杜撰的人物。这郭靖出生在蒙古,自幼与蒙古儿童玩耍,与铁木真的子女相识。铁木真的幼女华铮公主,暗恋郭靖。成吉思汗知道女儿的心意,在西征之前,亲口将亲事定下,封郭靖为金刀驸马,待西征归来,立即成婚。但郭靖心有旁骛,最终逃婚而走。所以,这个金刀驸马,有名而无实也。
& & 再看董永。董永乃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相传董永为汉代千乘(今山东博兴)人,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董永的孝行感动得仙女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为其织锦偿债赎身。董永的故事见于刘向的《孝子图》,干宝的《搜神记》。大诗人曹植也在《灵芝篇》诗中这样称赞董永:
& &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 &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 & 然而,玉皇大帝并不承认董永的名分,这个驸马都尉有实而无名。
& & 舞台上还有一个传说中驸马,这就是大辽驸马韩昌韩延寿。关于韩昌,历史上并无其人,乃是小说家结合辽史中几个韩姓大臣的事迹,杜撰出来的。话本评书中的韩昌,是“金沙滩双龙会”时候的大将;而在舞台上,韩昌则是杨六郎镇守三关时候的主要对手。有出京戏《杨排风》,演绎的就是有关韩昌的故事。按戏曲行当区分,韩昌应该归属武花脸,手执的兵器是一柄点钢长枪,一出场就十分威猛彪悍。因为他戴了一副硕大的贯耳铁环,因此被俗称为大耳韩昌。《杨排风》这出京戏有个俗名叫“三打”,就是《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三场戏连演的合称。
& & 六郎镇守三关时,大辽国驸马韩昌前来抢关。杨宗保开关迎战,不料被韩昌擒去,三关二十四员上将也都不是韩昌敌手。杨元帅急命孟良回天波府搬兵。天波府里已经无男兵可派,只好派厨房里打下手的小保姆——烧火丫鬟杨排风前去应急。孟良瞧不起杨排风,当场比武,结果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这就是《打孟良》。杨排风随孟良到了三关,另一员大将焦赞见搬兵竟然搬回来一个小保姆,也看白眼看人,于是乎又比武,焦赞同样被打得狼狈不堪,此即《打焦赞》。杨元帅一看大喜,便命杨排风开关出战,果然一仗便打败了大耳韩昌,救回杨宗保。
& & 郭靖、董永与韩昌,都是故事传说中的驸马,假的。历史上真实的出名的驸马却也不少,例如网友提及的唐朝开国功臣柴绍。
& & 柴绍,表字嗣昌,晋州临汾人,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十四位。柴绍出身于名将世家,唐高祖李渊在称帝前,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李渊举义时,柴绍与平阳公主散家财,招亡命,组建了一支颇具规模的部队,号为“娘子军”,为李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传说中柴绍与平阳公主曾率兵在晋东北一带镇守,所在之处因此而命名为“娘子关”。娘子关是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 & 柴绍的妻子是平阳公主,在西汉,也有一个平阳公主。汉朝的平阳公主最后嫁给了大将军卫青,呵呵,原来赫赫有名的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居然也是驸马啊。
& & 卫青本姓郑氏,名叫郑青,本来是平阳公主的家奴。由于其异父同母姊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故冒姓为卫。由于卫子夫给刘彻生了太子,取代了陈阿娇被立为皇后,卫青也得到了汉武帝的垂青。而且,卫青本人也很争气,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长姊,初嫁平阳侯曹时(或名寿,为开国功臣曹参的四世孙,因曹参封平阳侯,曹时袭侯,公主因此而被称为平阳公主),生一子名襄——曹襄。但后来,曹时患恶疾(病疠),归国,于是平阳公主准备琵琶别抱。平阳公主再选驸马,何人适合呢?左右皆以为,最合适的莫过于大将军。平阳公主笑了:他本来是阿拉的奴才,请他做老公,唔~~~~嘻嘻……左右皆曰:“此一时,彼一时也。”呵呵,卫青给我们上演了一出汉朝的《从奴隶到将军》啊。
& & 再要提到的一个驸马是元朝的,元朝花花公主的丈夫,兀都驸马。兀都驸马见于无名氏所著的传奇《霞笺记》。《霞笺记》中的兀都驸马,虽然是蒙古鞑靼,然而,不仅粗通文墨,而且颇有些识人眼光,他知道赵子昂的画不比寻常,也懂得状元郎的才华非同小可。
& & 《霞笺记》传奇,演绎元代书生李彦直与名妓张丽容的爱情故事。李彦直读书时,有一次,先生外出,堂中学子们饮酒作乐,正高兴时,隔壁传来一阵管弦乐音。李彦直为同窗所逼,作诗一首,写于霞笺之上。恰好此时先生返回,李彦直怕被先生知道,便将手中题诗的霞笺,团成一团,抛过墙去。李彦直就读的学堂,与张丽容所居住的勾栏院,恰好是隔墙邻居。女校书张丽容正在院中闲坐,突然从墙外飞来了一个纸团,打开一看,是霞笺一幅,上题艳诗一首。张丽容技痒难忍,便依韵应和了一首。如此这般,李张二人互相爱慕,于是因诗生情、定情。李彦直有个同窗学友,号洒银公子。洒银公子心慕张丽荣的美貌才学,前去求欢,被张丽容拒绝。洒银公子拈酸吃醋,遂将李彦直与张丽荣的情事向先生告密。事情暴露后,李彦直被其父痛责,不许其出家门半步。妓院鸨母也因贪财,以千金身价,将张丽容卖给了苏松统制阿鲁台,阿鲁台将张丽荣用船运至京师,献给了当朝太师伯颜丞相。张丽容进了相府,伯颜丞相果然非常欢喜,然而,丞相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灯。此时,花花公主正准备招赘兀都驸马,丞相夫人又借此机会,把张丽容转献给皇太后。花花公主与兀都驸马成婚时,太后将张丽荣等三十女子赐给公主做陪嫁。张丽荣因此又进了驸马府。有一次,张丽荣拿出霞笺,怀念旧情人,被公主发现。与此同时,李彦直追着苏松统制的船,也到了大都。正赶上朝廷会试,李彦直与赵子昂等人参加考试,结果高中状元,探花郎却正是赵孟頫。李赵二人赴驸马府拜谢,交结驸马与公主。兀都驸马和花花公主于是做了媒人,将张丽荣许配给李彦直为妻。
& & 到了清代,传奇《霞笺记》所演绎的故事,又被人改写成小说,书名依旧,还叫《霞笺记》,又名《情楼秘史》。妓女张丽荣与状元李彦直的故事,由戏曲改为小说后,则更方便其传播了。
& & 不论是原来的戏曲,还是后来的小说,所演绎的故事,其实是非常老套的,没什么新奇可言。不过,故事中的两首诗,就是两幅霞笺上的两首诗,还是颇可观赏的,俺将其录在下面了
& & 李彦直:
& & 暂有视听乍疑思,涓涓一片仙音至。繁弦急管杂宫商,声同调歇迷腔字。
& & 独坐无言心自评,不是平常月风情。野猿塞鸿声哀切,别有其中一段情。
& & 初疑天籁传檐马,又似秋砧和泪打。碎击冰壶向日倾,乱剪琉璃鬭风洒。
& & 俏者闻声情已见,村者相逢不肯恋。村俏由来趣不同,岂在闻声与见面。&&
& & 张丽荣:
& & 太湖独倚含幽思,霞笺忽而从天至。龙蛇飞动发云烟,篇篇尽是相思字。
& & 颠来倒去专心评,方信多情似有情,不是玉郎传密契,他人焉有这般情。
& & 自小门前无系马,梨花夜雨可曾打?一任渔舟泛武陵,落花空向东风洒。
& & 名实常闻如久见,姻缘未合心先恋。诗中本是寄幽情,知心料得如见面。履虎尾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履虎尾 于
20:53 编辑 [/i]
八,形形色色的驸马(下一)
& & 舞台上有出旧戏《打金枝》,这是不少地方戏剧都保留的一部传统剧目。唐代宗时候,汾阳王郭子仪庆贺八旬寿辰,郭子仪的七子八婿都来拜寿。别人拜寿都是夫妻同行,成双结对,惟有第三子郭暧孤身独影,一人前来。这是因为,郭暧的老婆乃是皇帝女儿大唐公主,公主不肯以君拜臣,故而恃贵不至。郭暧在寿宴上遭到哥嫂嘲笑,又羞又愧,回家怒打公主。公主大怒,回宫向老窦哭诉。郭家知道后,大惊失色,郭子仪将郭暧捆绑起来,亲自到朝廷请罪。唐代宗与皇后非但不加责罚,反而对郭子仪温语相慰,并且还提升了郭暧的官职。最后,在丈人丈母的共同劝解下,小夫妻重归于好。
& & 《打金枝》被不少剧种所上演,俺听过的就有京剧、评剧和豫剧三种。据说,各剧种之中,最好的一出乃是晋剧《打金枝》,并且被拍成了舞台艺术电影,影响很大。
& & 《打金枝》借帝王将相的包装,演绎的是家长里短的故事。其唱词轻快委婉,情节简洁紧凑。而且,故事以大团圆为结局,最后皆大欢喜。因此为修罗大众所喜闻乐道,在民间广为流传。
& & 郭子仪是旧时出将入相,享尽荣华富贵的人物。据“两唐书”记载,郭子仪共有八子七婿,“皆朝廷重官”。八个儿子分别唤做“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郭暧是其第六子。“八子七婿”,说起来绕嘴,说得久了,就给老百姓说成了“七子八婿”。
& & 郭暧“打金枝”是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其原因是两口子斗气,互不相让。在舞台上说成是由于升平公主不肯拜寿,而在历史上却是别有缘故。此事“两唐书”均未记载,而见于《资治通鉴》:
& & 郭暧与升平公主小两口吵架争胜,郭暧说道:“你爸是皇帝?皇帝有啥了不起,不过是俺老窦不想做罢了,若是想做,哪有你爸的份儿?”公主气得大哭,回宫找老豆告状。代宗皇帝说:“郭暧没说错啊,真的是他爸‘嫌天子不作’。否则的话,‘社稷岂汝家有也?’你赶紧回婆家去!”郭子仪知道后,大惊恐,捆起郭暧,上朝请罪。代宗说:“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作姑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理他做甚?”非但没有怪罪责罚,反而给以赏赐。回家之后,郭子仪怒责郭暧,翻过来重打了数十板。
& & 小两口拌嘴斗气,根本原因是年幼无知。公主下嫁时,郭暧年仅一十三岁,升平公主刚刚一十二岁而已。等他们年齿稍大一点儿,情况就完全改变了。据《旧唐书》记载,郭暧虽贵为驸马,却礼贤下士,将很多读书人招在门下。文人墨客聚会之时,升平公主也坐在帘后,新诗写成,内侍将诗稿传递给公主,公主认可的,重重加以赏赐。
& & 有一次,丈人高了兴,郭暧升了官,于是邀请“大历十才子”来府中赴宴,酒后赋诗庆贺,“诗先成者重赏”。“十才子”之一李端首先完稿交卷,郭驸马与升平公主接过看时,原来是七言律诗一首,诗中的两句“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尤为警辟。升平公主读后大喜,立即以百疋缣帛,赏赐李端。座中另一位才子诗人钱起眼红了,出来挡横道:“且慢!这一篇居然如此的好,只怕是宿构旧稿吧?李兄说是当场所作,俺老钱却半信半疑。这样吧,若是想让大家服气,老李您就用在下的姓氏为韵,当场再做一首吧。”李端听了,略一思索,又一首七言律诗杀青了,其开头四句是:“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教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郭暧与公主读了,一起点头,赞不绝口。钱起也只好拱手佩服。
& & 冯梦龙的《情史》中讲了李端的另一个故事:
& & 郭暧宴客,有婢镜儿善弹筝,姿色绝代。李端在坐,时窃寓目,属意甚深。暧觉之曰:“李生能以弹筝为题,赋诗娱客,吾当不惜此女。”李即席口号曰:“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暧大称喜,撤席上金玉酒器,并以镜儿赠李。郭暧粗豪公子,终是大家门风手段。
& & 你看你看,这个郭暧,不是很通情达理的吗?这个升平公主,不也很可爱的吗?这个李端,运气不是大大的好吗!
& & 【附】李端《赠郭驸马》
& &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 & 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
& & 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 & 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 & 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
& & 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
& & 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
& & 今朝都尉如相顾,原脱长裾学少年。履虎尾 发表于
另一面孔的驸马郭暧
& & 在前一帖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两个驸马郭暧。《通鉴》中的郭暧,天真任性而又草率粗鲁,居然敢说出“嫌天子(而)不作”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此言语若是出自别人之口,必定遭致满门抄斩灭门九族之祸。而在《旧唐书》中,驸马郭暧又变得豪爽大度,礼贤下士,颇解风情,兼通文墨。这两个性格看似不同的驸马都尉,其所作所为,不过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罢了,其实一点儿也不矛盾,人都会长大的。
& & 在舞台上还有一个郭暧,与前面提到的以及《打金枝》中的郭暧颇有不同,这就是《龙膏记》中的另一面孔的驸马都尉郭暧。
& & 明代传奇《龙膏记》,共三十出,作者是杨珽。作者塑造了另一种性情的郭暧,这个郭暧在戏中的角色,居然是接近丑角的“净”。这个郭暧在戏中的任务,竟然是插科打诨,胡搅蛮缠。
& & 《龙膏记》的故事取材于晚唐文人裴鉶所著的传奇《张无颇》篇,故事情节如下:书生张无颇困居逆旅,遇善易者袁大娘,袁大娘赠张一个暖金盒子,盒中所盛乃是能够起死回生的妙药——“龙膏”。这个金盒原归南海广利王(即南海龙王)的公主所有,袁大娘将金盒从龙宫盗来,送给张无颇,欲成就一段姻缘。袁大娘嘱咐张无颇改行行医,张于是在长安市上悬壶为业。张无颇开业不多时,便有人前来求医。来者称广利王的女儿病重,请张神医前去医治。张无颇于是下海入龙宫,用“龙膏”为公主医治,药下病除,公主很快就康复了。张无颇回家后不忘公主,日夜思念。谁知过不多时,海龙王又遣人来请,原来公主也思念张无颇,为了相见,诈称旧病复发。在龙宫中,广利王的王后看见了盛药的暖金盒,自以为明白了个中缘由。王后告诉龙王,女儿不是生病,是和张无颇有了私情,否则的话龙宫的暖金盒子,怎么会到了凡人手里?广利王虽然不十分满意,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安排花烛,招张无颇为驸马。
& & 杨珽的传奇《龙膏记》,就以《张无颇》篇为题材,把广利王及其公主,改为唐朝宰相元载及其女湘英。《龙膏记》比原作《张无颇》情节更加曲折,张无颇本是一白衣秀士,颇得老令公郭子仪垂青。“金盒”本为宰相元载所有,在张无颇给元载之女湘英治病时,张无颇开金盒取龙膏,被元载发现。元载认定他们必有私情,骗张无颇去党羽王缙处送信,信中密令王缙将张无颇杀掉,侥幸得袁大娘救出。元女湘英被逼自杀,其母不忍心,放其逃到侍女冰夷家里……不久便值元载势败,元载夫妇被朝廷赐死,家产被抄没。侍女冰夷假冒湘英没入官奴,元湘英逃走,沦落民间。郭子仪救出假元女冰夷,认为义女,招张无颇为女婿。张无颇婚后才知道,眼前的元小姐原来是西贝货……却说驸马郭暧生性好色,乘公主入宫的机会,带人外出抢掠美女。碰巧将元湘英抢到,而公主此时已经回来了,郭暧只好把元湘英锁在后花园中。张无颇听到后园有女子啼哭,与冰夷寻声去看,救出了湘英。然后,老令公郭子仪做主,张无颇与元湘英终于好梦成真。
& & 此传奇中的郭暧驸马,戏份儿乃是比“丑”稍强些许的“净”角,在戏中充当抢亲的“王老虎”,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滑稽角色冤大头。郭暧在戏ZG出场四次,戏分儿不轻。
& & 郭暧第一次上场是在第五出《起衅》,郭子仪呼唤儿子,讨论官场事宜。郭暧听得父亲传唤,急忙上场。
& & 【生查子】(净冠带扮郭暧上):“主第胜平阳,绣阁悬金帐,度曲又飞觞,鎭日神魂荡。(白)自家汾阳王之子驸马都尉郭暧是也,父亲在堂,上前参见。”
& & 如果说郭暧第一次上场还存些体面的话,第二次上场就原形毕露了。在第二十一场《邪萌》中,郭暧上场,先唱了一段【霜天晓角】,其词粗鄙难耐:“丈人皇帝,到也随吾意。叵耐丑驴公主,更兼忤逆爹爹。”
& & 郭暧随后的一段道白,竟是胡乱糟改的《千字文》:
& & 我本是个“世禄侈富”,那晓甚么“天地玄黄”。日间只会“具膳餐饭”,夜间但知“篮笋象床”。撞着公主“驴骡犊特”,常要倚那“鸟官人皇”,并不顾甚“上和下睦”。也不管甚“四大五常”。有时挦了“盖此身发”,有时剥了“乃服衣裳”。我家也有“府罗将相”,怎么便肯“臣服戎羌”。我也不管“劳谦谨勑”,那管甚么“顾答审详”。他去吿诉“龙师火帝”,惊得我好“宇宙洪荒”。又撞了那“资父事君”,捉得我似“捕获叛亡”。更不说起“恭惟鞠养”,又说甚么“岂敢毁伤”。定要教我“知过必改”,教我好不“悚惧恐惶”。如今只得“何遵约法”,几曾像个“男效才良”。终朝只是“曰严与敬”,好一似个“率宾归王”。那裏寻个“毛施淑姿”,与他暂做“侍巾帷房”。别寻一处“索居闲处”,悄地裏去“银烛炜煌”。倘若得个“昼眠夕寐”,也是一时“悦豫且康”。
& & (小生扮随从白)不恇驸马爷,有这一肚千字文的学问。(净)我晓得千字文。还是亏我的了。(小生)足见驸马爷有才学。(净)闲话休讲。这几日只因公主恼我,只好跪在筵前,听候指挥,并不敢走动一步,好生气闷。今日公主入宫去了,讨得片时自在,欲趁此时,寻个乐地,去耍一耍。不拘乐户良家,但有新出标致的妇人,报几个来……
& & 呵呵,不抄了,网络上有现成的看。若论起糟改《千字文》来,《龙膏记》中的这一段不过是小试锋芒,还有更出色的大手笔呐。汤临川《牡丹亭》中的那一段,才真正称得起是浓盐赤酱呐。履虎尾 发表于
刘知远与《白兔记》
《六十种曲》第十一册的第一部传奇,是无名氏的《白兔记》。演绎的是刘知远与李三娘的爱情故事。
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一个晚上,颇有背景的老猪同学躺在床上给同宿舍的我们出了一道填空题,并说这是当年TW省的高考题,问曰:“后汉高祖是谁?”
我们一听是“后汉”,于是有的回答“刘秀”,有的回答“刘备”。老猪呵呵冷笑,给出正确答案:“刘暠。”
俺突然想起了俺的《六十种曲》中的《白兔记》,于是曰:“哈,原来是五代十国的后汉高祖,那,他的名字应该是刘知远啊!”
除非专攻五代史,刘知远的事迹其实不必深究,正史上也没有留下多少值得一提的材料。不过,刘知远在民间传说中的知名度却颇为不低,他很早就出现在民间说唱艺术中了。刘知远以一个流浪汉的身份进而登上皇帝宝座,这种传奇经历自然为民间故老所喜闻乐道。在宋代讲史平话、金代诸宫调以及元代杂剧中,都有关于刘知远的作品。
明代无名氏根据以前的各种材料,著传奇《白兔记》三十三出,大致内容是:
刘知远本为沛县沙陀村人,幼年丧父,流落荒庙。村里马鸣王庙祭赛时,刘知远偷食福鸡,被人捉住,幸亏同村大户李文奎李太公为其解围,并收留刘知远,命其牧牛放马。一日,李太公望见村外荒坡上火光冲天,急忙来看,原来是刘知远在此酣睡。李太公窥见睡梦中的刘知远有“蛇穿七窍”,此乃帝王之相也,于是自作主张招赘刘知远为婿,将女儿李三娘嫁给刘知远。而李三娘的哥哥李洪一却嫌贫爱富,在李太公夫妻相继去世后,便百般虐待刘知远及妹妹李三娘。李家的瓜园中有妖怪出没,李洪一便指派刘知远夜里去看守瓜园。谁知那瓜精却是上苍的安排,刘知远打败了瓜精,并得到了头盔衣甲,兵书宝剑。家中已经无法呆下去了,为了求活路,刘知远告别三娘,前往太原并州投军。太原节度使岳勋留下刘知远,命其日间打草,夜间提铃喝号,当了一名更夫。有一晚三更时分,刘知远在岳节度使后衙巡更,被岳节度使女儿在绣楼上看见,岳小姐怜其衣衫单薄,便将岳节度使的一件旧战袍抛了下去,给刘知远遮寒。此事被岳节度使发现后,大怒,欲打死刘知远,但棍棒打来时,却被五色龙爪抓住,打不下去。岳节度使明白了刘知远绝非寻常之人,于是顺水推舟,将女儿嫁给刘知远。以后,刘知远得岳父提携,屡立战功,被封为九州安抚使。而家中的李三娘呢,却一直在被兄嫂折磨着,白天汲水,晚上挨磨。李三娘在磨房产下一子,没有剪刀,只好用牙咬断脐带,因此取名叫做“咬脐郎”。李洪一夫妻欲害死咬脐郎,将咬脐郎抛入荷花池中,幸被家人窦公救起。李三娘为了逃避哥嫂的迫害,便托窦公将咬脐郎送到并州刘知远处抚养。十五年后,咬脐郎长大成人了,有一天咬脐郎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便似腾云驾雾一般,不大工夫居然跑到徐州沛县沙陀村。恰巧李三娘正在井边汲水,那白兔逃至李三娘身边,不见了。呵呵,接着的内容俺不说你也明白,此传奇因此叫做《白兔记》……咬脐郎拜别生母李三娘,返回并州报知父亲刘知远。咬脐郎的养母岳夫人深明大义,同意丈夫去徐州迎回发妻。刘知远于是率人马回到沛县沙陀村,由于李三娘求情,饶过了李洪一,李洪一老婆则被点了天灯。最后,刘知远一家返回并州,幸福永享。
俺一篇读罢,有几个感想,这第一就是,古代的小说戏剧传奇,故事情节雷同者何其多也。你看,这刘知远荒坡熟睡,李太公望见火光冲天,怎么好似《水浒》中的赤发鬼刘唐啊?刘知远打败瓜精,得到头盔铠甲,怎么好似《薛刚反唐》中的薛皎啊?岳节度使小姐赠战袍一段,怎么与《薛仁贵征东》中的柳小姐如出一辙啊?咬脐郎打猎一段,怎么同《西游记》乌鸡国太子追赶白兔遇唐僧几乎无差别呀?还有还有,整出《白兔记》怎么跟《红鬃烈马》内容相近,到底是薛平贵学了刘知远,还是刘知远学了薛平贵呀?
其二则是,此传奇对封建迷信丝毫不加掩饰,像“蛇穿七窍”、“五色金龙”等等,直笔书出。很让学了一点儿唯物主义的俺,寒了一阵。譬如,岳小姐赠袍后,岳节度使拷打刘知远的情节,传奇中是这样描写的:
(外扮岳节度使)贼情事不打不招。(净打生,打不下介。外)张兴有弊,王旺打。(丑打生,打不下介。净)王旺也有弊。(外)取板子过来自打,怎么盗了锦袍?(贴。旦上)休将屈棒打平人。(外)把刘健儿吊在马房里。……………………
(外)左右,你两人方才打刘健儿,见甚么来?
(净)小人打下,只见空中五色蛇抓住板子,不容打下。
(外)不要做声!你曾见甚么来?
(丑)小人打下,见空中五爪金龙。
(外)不要则声!
(净)老爷可曾见甚么?
(外)我不信,自家取板子打下去,果见金甲天神爪住板子。
(净、丑介)老爷也不要开口!人人如此,个个一般。羊屎不搓,个个团圆。
(外)唗!退下去。此人明日爵位大似我的,我如今将二小姐招他做个东床。
(净)怎么为东床?
(外)女婿为东床。
(净)禀老爷,战袍有几件?
(外)只有一领。
(净)再有二领,他是东床,我每两个南床、北床。
(外)休得胡说,明日吩咐管家,安排酒席,权且冠带成亲。后来有功,奏过圣上,加他官职。姻缘本是前生定,曾向蟠桃会里来。(下)
(净、丑)如今世俗,手脚零碎的到好!有木有!!!有木有!!!
  履虎尾 发表于
四大南戏与《杀狗记》
在元末明初的南戏舞台上,著名的作品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等四部传奇,被称为四大南戏。人们取出每出戏名的第一个字,凑成一词称呼之,于是,这四出南戏又被简称为“荆刘杀拜”。
《荆钗记》俺当年没找到,是后来补读的。《荆钗记》刊在《六十种曲》的第一册中,作者为元朝末年的柯丹邱。《荆钗记》共四十八出,叙述的是王十朋与钱玉莲之间悲欢离合的婚恋故事。温州女子钱玉莲待字闺中,收到了两份求婚的聘礼,一份是财主孙某的金钗,一份是穷秀才王十朋的荆钗。钱玉莲重才而轻财,退还了金钗,接受了荆钗。成婚后不久,王十朋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得中头名状元,官授江西饶州佥判。丞相万俟某见王十朋才貌双全,欲招其为门婿。王十朋不从,万俟丞相恼羞成怒,将王十朋贬至岭南潮阳,并不准其回乡家省亲。王十朋赴任前托人给钱玉莲稍回家书一封。不料书信被孙某骗走,改称王十朋已入赘相府,让钱玉莲另嫁他人。钱玉莲誓死不从,投江殉情,被赴任的某高官救起。高官认钱玉莲为义女,带至任所,并派人去饶州打探消息。差人到了饶州,正巧新任太守也姓王,刚刚病死。钱玉莲误以丈夫已死,悲痛欲绝。而王十朋任满回京,派人回故乡接取母亲与妻子,才知道钱玉莲已投江而死。五年后,王十朋外放太守,与升迁的钱玉莲的义父途中相遇。终于,王十朋与钱玉莲得以团圆。
《白兔记》就是所谓的“刘”——《刘知远白兔记》,前一帖已经说过。最后一个“拜”字,就是《拜月记》。在《六十种曲》这部书中,没有《拜月记》,而改作《幽闺记》,刊在《六十种曲》的第三册,作者为元朝末年的施惠。
在四大南戏中,以《幽闺记》(《拜月记》)的艺术水平与思想境界最为杰出。该传奇讲述两对情侣的悲欢离合故事。男一号为穷秀才蔣世隆,女一号为王尚书小姐王瑞兰;女二号为男一号的妹子蒋瑞蓮,男二号为忠臣的儿子陀满兴福。故事写金国皇帝诛杀忠臣陀满海牙一家,唯有海牙的儿子陀满兴福逃出,陀满兴福在逃亡途中得到蒋世隆的帮助,两人并义结金兰。这时,北敌(铁木真及金刀驸马)入侵,中都燕京被攻破,阖城官民一起逃难,蒋世隆和妹妹蒋瑞莲、王尚书的夫人和女儿王瑞兰也都出逃,途中走散。蒋瑞莲遇见王夫人,并被其收为义女。王瑞兰撞到蒋世隆,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结为夫妻。祸不单行,蒋世隆逃难途中病卧客栈,恰巧王尚书经此路过,在旅店中遇见女儿王瑞兰。王尚书不愿女儿嫁给穷秀才,将王瑞兰强行带走。敌兵退后,王瑞兰一家在汴京团聚。中秋时节,王瑞兰在亭前焚香对月祷告(因此叫《拜月记》),遥祝夫婿平安,被义妹蒋瑞莲听到,方知彼此名为姊妹,实为姑嫂。后来朝廷开科取士,蒋世隆、陀满兴福分别考取文武状元。 “公子落难,小姐养汉,状元一点,万事消散。”正如广大人民群众所总结的那样,中了状元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两位状元郎在金殿上将情况讲明,王尚书奉旨招两人为婿,夫妇兄妹终于团聚,有情人终成眷属袅。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拜月亭》的全部情节是在外族入侵的背景中展开的。个人家庭的命运同民族国家的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这出悲欢离合的故事更具有深刻的意义。《拜月记》后来被多种曲艺形式所演绎,在舞台上长盛不衰,五十年代,还被拍成了电影。
《六十种曲》第十一册第二部传奇就是《杀狗记》,乃明初人徐畛所作,后又有名龙子犹者加以订定,全剧共三十六出。此传奇剧情简单,主要人物共五位。东京富家子弟孙华(男一),结交市井无赖胡子传(匪兵甲)和柳龙卿(匪兵乙),并受他们的挑拨而将亲兄弟孙荣(男二)赶出家门。孙华的妻子杨月真(女一)为劝夫悔悟,杀死一条大黄狗,假扮成人的模样,放在家门之外。孙华归来发现后,这一惊吃得不小,赶紧去请自己的好朋友帮忙。胡子传、柳龙卿两位,一个自称闪了腰,一个自称犯了惊心病,不但不肯帮忙,反而要向官府告发。而男二号孙荣不计前嫌,当即替兄背尸埋尸。第二天,胡子传、柳龙卿两位到开封府首告,弟弟孙荣在府尹面前主动承担了杀人藏尸的罪名。孙华的妻子杨月真出面,向开封府尹说明真相。官府到城南验尸,真相大白,匪兵甲匪兵乙受到惩罚,孙华孙荣兄弟重归于好。
无论从艺术水平思想境界哪方面看,《杀狗记》都属于很一般的泛泛之作。不过呢,由于此传奇劝人家庭和睦,兄友弟恭,再加之剧中的一些小情节处理得不错,因此,在过去舞台上也是长盛不衰,并被多种曲艺形所移植改编。直到六十年代,收音机里还在反复播放着小白玉霜的《杀狗劝夫》:
尸首~~~现在~~~~二门以~~~~里依~~~~依~~~~依~~~~
请丈夫回家来就做一个主~~~~张昂~~~~昂~~~~昂~~~~~
值得一提的是,《杀狗记》中有一出叫做“乔人算账”,演的是胡子传柳龙卿从酒醉的孙华身上偷得一枚玉环,窃得三锭钱钞。一个说“八刀了吧”?另一个说“别分,不如把玉环卖了,将钱拿去放贷,十年之后,咱们两个就都变成财主了”。十年之后,连本带利,该有多少呢?于是,两个乔人就算起来了:
【胜葫芦】(净)我算一年本利,该着二十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丑)我算二年本利,该着四十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
(净)我算三年本利,该着八十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丑)我算四年本利,该着一百六十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
(净)我算五年本利,该着三百二十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丑)我算六年本利,该着六百四十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
(净)我算七年本利,该着一千二百八十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丑)我算八年本利,该着二千五百六十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
(净)我算九年本利,该着六千二百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丑)我算十年本利,该着一万二千四百锭钞也么喳。算也算得好,说也说得好,番来覆去,覆去番来算得好。
两个乔人在破庙里算账算得头昏脑胀,谈论起发财后的享受得意洋洋,一不小心,玉环掉地上摔碎了,“兄弟叫声屈,拾了黄金变了铁”,“阿哥叫声苦,拾了黄金变了土”。两个乔人无可奈何,“不要埋怨了,拿这三锭钞出来,你也拿一锭,我也拿一锭,将这一锭买酒吃了回去”……突然,庙门被猛然推开,几个做公的闯了进来,将三锭钱钞夺走,这才是强盗遇见贼祖宗……履虎尾 发表于
十二,《昙花记》与宗教戏
《六十种曲》第十一册的第三种传奇,是明代中期屠隆所著的《昙花记》。
《昙花记》全剧共五十五出,篇幅虽大,却无甚可观,因为这是一出宗教演示戏。《昙花记》的故事梗概是,中唐重臣木清泰,与郭子仪等一起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封为定兴王。三春时节,木清泰外出郊游,路遇一僧一道(遮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得此二仙点化,决定弃家求道。木清泰临离家前,在院中楼前亲手栽下昙花一枝,言道,如果此去得道成仙,此株昙花必定无根而活,鲜花怒放。木清泰的高风亮节,感动了留在家中的一妻二妾,她们三人也决心在家中清心寡欲,养性修真。木清泰跟随着僧道二师,经历种种磨难,经受种种考验,终于得证仙道,修成正果。木清泰的儿子木龙驹也为国立功,得袭封为定兴王。木清泰的一妻二妾也同时得道成仙。在最后一出戏中,定兴王府内张灯结彩,院里楼前的那株昙花突然开放。已经成仙得道的木清泰返回故里,然后合宅拔地,鸡犬升天。
《昙花记》是部宗教剧,演绎的不是俗世间的悲欢离合,而是宗教的离尘出世因果报应,因此,读将起来味同嚼蜡。屠隆本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文人,为什么写出这样令人不堪的作品呢?为了替屠隆辩护,于是有人编造出《昙花记》离奇的创作背景。声言屠隆作《昙花记》,乃是赎罪之文,忏悔自己少年孟浪云云。
我们知道,宗教演示与道德说教别无二致,都是极为枯燥的。然而,正如宗教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一样,演示宗教的戏剧,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古代戏曲舞台上,历来都少不了演示宗教道德的戏剧。
虽然戏曲表演同宗教展示有所不同,但这两者都是小部分人表演大部分人观看,戏曲的夸张表演远远超出宗教枯燥说教的教谕作用,宗教家们于是很自然地借用了戏剧的形式,来进行宗教教义宣传。至迟在北宋初期,舞台上便有了宗教的内容,或者是以宗教为内容的说唱。这就是在中国各处流传甚广的“目连戏”。
目连原名为“大目犍连”,本是佛陀的弟子。目连的故事出自《盂兰盆经》。经中叙述,“目连得道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陷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无法,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   
《目连》戏的目的是全善罚恶,它的题材内容主题都直接来源于佛经,它的演出目的是毫不掩饰直截了当的教义宣扬,它本身作为宗教活动的一部分而存在。农历七月十五乃是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前后几天,佛教寺院都要大做法事,也都要上演连台大戏《目连救母》。
然而,像《昙花记》和《目连救母》这样的宗教演示,枯燥是难免的两个字,往往把观众唱睡了,演走了,冷场是随之而来的另外两个字。怎么办呢?宗教家和戏剧家另想办法,把说教部分压缩,而增加观众喜闻乐见的武打内容。于是,短短的前后梗概的交代之后,天兵天将护法韦陀杀上场来,同牛鬼蛇神魑魅魍魉纠结在一起,大打出手。最后,妖魔鬼怪彻底失败,正义事业获得胜利,台上台下皆大欢喜。
有这样的戏吗?有!京剧《王大娘钉缸》便是其中之一。
《王大娘补缸》取材于明代传奇《钵中莲》。故事梗概是百草山上有一妖魔,化身为民间妇女王大娘。王大娘有一护身法宝,乃是一口宝缸。当天兵天将前来捉拿时,王大娘便藏身缸内,任你神通广大也奈何她不得。后来,王大娘的宝缸被巨灵神撞裂了一道纹,王大娘急于寻人修补,本山土地便乔装为补锅匠,担着担子找上门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土地开锔锔缸,趁王大娘不注意的时候,一锤将缸砸碎,胜利完成了砸缸任务。宝缸砸碎了,王大娘的末日也就到了,观世音菩萨所派遣的孔雀明王、白鹦鹉以及大鹏金翅鸟等率领神兵前来扫荡,王大娘也勾结了狮子老虎金眼豹等地头蛇武装拒捕……一时间舞台上锣鼓震天,大打出手——最后,王大娘等牛鬼蛇神被彻底歼灭。
除了京剧,各地方剧种也都有此剧目,剧名自然也各不相同,有《王大娘锔缸》、《王大娘补缸》、《大补缸》、《大锔缸》、《锔大缸》、《补缸》、《百草山》、《荡妖记》、《王家庄》等等多个名目。
京剧《五花洞》是另一出闹剧。《五花洞》中叙述,武大郎与潘金莲因年景不好,离开故乡清河县,去阳谷县投奔做都头的兄弟武松。两县交界处有一山洞,名为“五花洞”。洞内的五花(即五毒)蜈蚣、蝎子、蛤蟆、壁虎、毒蛇,修炼千年,已然成精。“五花”正在洞内闲坐,忽见潘金莲武大郎夫妻二人,一高一低,一俊一丑,觉得十分有趣。于是,五位大仙便幻化成二人模样,与潘武夫妻相戏。于是乎,若干真假武大郎、真假潘金莲纠结在一起,难以辨认。真潘真武大怒,拉着一大群假潘假武,去阳谷县县衙告状。阳谷县知县肉眼凡胎,无法辨认真伪。这时,正值张天师巡视至此,取出腰间照妖镜,分辨清楚。五位大仙怪张天师多事,变回原形,张天师也调请天兵天将,前来降妖捉怪。舞台上锣鼓齐鸣,杀气冲天,只见托塔李天王站在天空观战,四大天王站在半空督战,哪吒巨灵神及众天兵愈战愈勇,终将五花大仙捉拿归案……
也许,《补缸》和《五花洞》这种闹剧算不得真正的宗教戏,不过,看惯了人间争斗的俺,觉得它们其实也差不多……履虎尾 发表于
十三,严嵩戏与《飞丸记》
严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明史》卷三百零八《奸臣列传》共罗列了有明一代六个奸臣,他们依次为胡惟庸,陈瑛,严嵩,周延儒,温体仁,马士英,严嵩集团赫然名列第三。《明史•奸臣传》字数共一万有奇,而“严嵩传”用了三千余字,占了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
据《明史》本传记载,严嵩无他才略,却很懂得怎样做一个奸臣。自踏入官场,严嵩严阁老实际上只做了四桩事务:第一是“一意媚上”,第二是“窃权罔利”,第三是“戕害他人”,第四是“鬻爵索贿”。严嵩父子倒台时,家产被查抄,共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这相当于当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良田百万余亩,房屋六千余间,以及无数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画等财物。正如张居正所说的,严嵩当国,乃是实实在在的“商贾在位”。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依仗乃父权势,未经科举而走入仕途,直做到尚宝司少卿和工部左侍郎。严嵩再任内阁首辅时,已经年近七旬,年迈体衰,精神倦怠,已经丧失了处理政务的精力和能力,只好依靠严世蕃,代替他处理政务。遇到疑难问题,严嵩总是说“等我与东楼小儿计议后再定”,甚至于私下让世蕃直接入值,代其票拟。而严世蕃揣摩上意,更超出乃父,其票拟颇能迎合嘉靖皇帝的心思,因此多次得到嘉靖的嘉奖。后来严嵩索性将政务都交给严世蕃,一时之间,严世蕃“权倾天下”。京师号严氏父子为“大丞相”“小丞相”。
俗话说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严嵩终于遇到了对手,被另一个老奸巨猾的徐阶参倒。严世蕃问斩,严嵩罢职抄家,不久即贫寒羞愧而死。
历史舞台上仿佛走马灯一般,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昨夜尚轰轰烈烈,转眼便明日黄花。然而,严氏父子虽然垮台了,却没有被历史遗忘,四百余年间,一直是为臣为官的反面教材,一直是人们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对象。这,不能不归之于严嵩所处的时代背景。
严嵩所处的,正是说唱文学兴旺发达的时期。坊间的平话与教坊的传奇,这些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正大行其道方兴未艾。而严氏父子这种由盛而衰特殊经历,恰好是说唱艺术的绝妙题材,是忠奸斗争的绝好载体。因此,严氏父子刚刚倒台,一大批有关他们的作品便接二连三问世了。
平话小说中的代表作品是冯梦龙所编撰的《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这部短篇白话小说收录在《警世通言》中。故事梗概为:沈链为锦衣卫官员,他敬佩服膺诸葛亮《出师表》中表现出来的忠义思想,对严氏父子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他先是“酒灌严世蕃”,继而又上表弹劾严氏父子,结果被免官查办,递解边外,被严世蕃害死。严世蕃杀害沈链及其两个儿子之后,还要斩草除根,锁拿沈链的长子沈小霞,赴京治罪。沈小霞在仗义的人们的帮助下,逃出了严氏魔掌。事隔八年后,严嵩被御史邹应龙参倒,严世蕃问成死罪。沈小霞也终于申辩了乃父的冤情,也重见了沈链手书的《出师表》。
平心而论,这部小说艺术水平不高,在“三言”中属下乘作品。不过,由于其主题爱憎分明,故而被后人称道。五十年代有同名的连环画出版。另一本小人书《酒灌严世蕃》,也是取材于这篇平话。
长篇小说方面,据说,著名的《金瓶梅词话》就与严世蕃有着扯不清的关系。有人说,严世蕃号“东楼”,小名也叫“庆儿”,《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巧将“东楼”化作“西门”,并直接用“庆”字为名,创造出“西门庆”这个反面人物来。民间还有个说法是“苦孝说”,《金瓶梅》的作者居然乃是王世贞,王氏为报杀父之仇,写下了这部适合严世蕃口味的淫秽小说。书写成后,王世贞将书放在砒霜水中浸泡,晾干后献给严世蕃。严世蕃得到《金瓶梅》爱不释手,连夜灯下观看,情不自禁中手指伸向唇边蘸口中唾沫翻掀书页,不知不觉中将砒霜一点一点地吃入……
有关严氏父子的传奇戏剧就更多喽,同时代的作品存世的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朱期的《玉丸记》,张景的《飞丸记》,以及稍后李玉的《一捧雪》等等。还有高汝的《不丈夫》,陈开泰的《冰山记》,水云逸史的《回天记》等等,可惜这几部作品已经佚失了。
这些戏剧一唱就唱到今天,四百余年长盛不衰。现代舞台上著名的京剧《打严嵩》,又名《开山府》,是马连良先生(马派)和周信芳先生(麒派)的拿手好戏。前年央视的春节晚会上,后辈戏剧家还在电视里深情地咏叹着“忽听万岁宣一声,在午门来了我保国的臣……”
至于第二大剧种豫剧,俺河南有个名丑,名字唤作牛得草。牛得草老前辈的拿手好戏《七品芝麻官》,也是拿严嵩来说事儿的。这部拍成了电影轰动一时的豫剧有个别名叫《唐知县审诰命》,戏中的反面角色“诰命夫人”及其儿子为何为非作歹无法无天凶悍刁蛮?原因就在于她是大奸臣老严嵩的亲妹妹。
《六十种曲》第十一册的第五出传奇乃是张景的《飞丸记》,该传奇以反对奸臣严嵩的斗争为背景,试图演绎一段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至于前一出《龙膏记》,已经在《形形色色的驸马(下二)》中介绍了,不再赘叙。) 
传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共有四位:主人公易弘器,反面人物严世蕃,女主角严玉英,男配角仇严。以主人公易弘器为中心,同另外三位角色,出现了三条线索三对关系。
易弘器与严世蕃的关系为故事主线。严易两家乃是世代冤仇,双方互恨。严世蕃在京师居官,贵为侍郎;易弘器进京赶考,居然赴严世蕃府中打点门路求人情(!!!)。严世蕃也竟然留易弘器在家中居住(!!!)。一次酒后,严世蕃居然向易弘器询问陷害忠良的办法,泄露了奸贼的阴谋伎俩(!!!)。严世蕃酒醒后,决定杀易弘器灭口。幸亏严女玉英得知消息,将易弘器放走。
易弘器逃出钤山堂,路过一座山寨,被寨主拦住。寨主名唤仇严,是原兵部尚书丁汝夔的部将,丁汝夔被严世蕃陷害,仇严被迫落草,所以名唤“仇严”,正所谓“赵襄仇必报,豫让是何人”者也。见寨主拦路,易弘器回答说:“小子是严……”仇严听到一个“严”字,执械杀来。易弘器忙解释,俺自姓易,住在严府读书。仇严说:“邀你在家读书,你与他是好的!”继续厮杀。易弘器文武全才,杀退仇严。古人有个成语叫做“同仇敌忾”,仇严是个混人,而易弘器须明白个中道理,可是,经此一战,易弘器竟然视仇严这个“仇敌的仇敌”为仇敌(!!!)。到后来,严家败落,仇严被起复为官,严玉英发在仇府为奴婢,遭受仇严折磨。易弘器居然上表章弹劾仇严,将仇严抄家下狱(!!!)。
易弘器与严玉英的关系是故事的另一条主线。易弘器曾在花园里与严玉英打过一个照面,接着又见到钤山堂屏风上的一幅美人。易弘器望着画中美人,心想着方才邂遘的美人,起草情诗一首。这诗稿被土地神偷走,团成纸团,掷向严玉英,玉英的和诗又被土地神投向易弘器,这便是《飞丸记》所谓“飞丸”的由来。严家败后,易弘器得中状元,救出了玉英。才子佳人经历种种曲折终成眷属皆大欢喜大团圆。
《飞丸记》的艺术水平不高,格调低下,特别是作者价值取向扭曲,俺读后有股“误吞苍蝇”的感觉。履虎尾以为,此传奇应被视为反面教材,应该归入糟粕一类。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门杜阮凉瓜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