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至9月桂五有多少国军

长征与国民党将领-搜狐新闻
---------------
  在蒋介石看来,红军长征是他扫除异已,扩展势力范围的一次难得的机会。综观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他确实是双管齐下,既要“围剿”红军,又要收拾地方军阀;而防止红军进入其统治地盘,拒阻蒋介石的渗透并吞,则是地方军阀相应的两手。[]
■“围剿”和“削藩”
  从1934年底开始,蒋介石就撇开其他事务,专心图谋西南。他先后抵达重庆、贵阳、昆明、西昌等地,一边“剿共”,一边加强南京政府对西南的控制权,在峨眉山开办军官训练团,“在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之下始终如一继续不断地努力”。[]
■ “图谋西南”
  到红军突破湘江,开始战略性转移之时。蒋介石无疑大大松了一口气。在蒋氏的眼里,共产党离开了江西福建,就已经成不了大气候。因此,随后蒋介石对红军的围追堵截,在很大程度上是别有用心,追而不击,从而借机插手两广西南诸省。对薛岳尾追红军但却要求其保持距离的命令,就反映了蒋氏的心理。[][]
■ “围歼红军”
  蒋介石为了达到任川、黔、滇边境围歼红军的战略目的,纠合了川、黔、滇、桂、湘等省的军阀部队连同“中央军”薛岳所部,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其中川军十四个旅,滇军五个旅,黔军五个师,桂军两个师,“中央军”八个师、共计一百四十多个团。[][]
■ “未竟全功”
  1935年9月,在结束了三期峨眉山军官训练团培训工作后,蒋介石下山时心情郁闷,他在日记中写道:“六载含辛茹苦,未竟全功。”他的老对手李敖,在狱中翻阅到这一页时,辛辣地批评说:“长征锻炼了中共铁的纪律、游击战伦理,摆脱共产国际控制,以及导致毛泽东掌握中共最高权力,若问孰令至之,岂非蒋介石欤!”[]
■ 蒋介石的西南布局
早在1932年,蒋介石就设想过若与日本作战,可在四川设立临时国都,打持久战。蒋介石说:“我们本部十八个省份哪怕丢了十五省,只要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由此可见他对西南的重视。
“蒋介石的一生,总是难以超脱权术斗争。北伐成功之后,他急于与桂系开战,抗战胜利后,又立即调开滇军,用武力解决云南的龙云,他的名望都毁在他自己发动的权术斗争上。”
惨重的代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在蒋介石的督战下,西南各军阀打起精神,奋力追剿红军,但暗地里却追而不打,以留下本钱与蒋介石周旋。如此“配合”之下,红军始终能在十倍兵力的对手面前找到缝隙,于重围之中先后穿越贵州、云南、四川,最终抵达陕甘苏区。
  1936年长征结束后,周恩来评价蒋介石说:“在他粉碎了19路军,迫使我们撤退以后,他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霸主,但这一切的取得,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此,他的内战口号已完全失去了号召力。”[]
红军在长征中的几次失利,大多与他有关
  薛岳的仕途青云,无不与红军的命运相连。1933年5月,蒋介石准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遂重新起用薛岳并任命其为第五军军长,后来又升任第六路军总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转入长征,薛岳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红军在长征中的几次失利,大多与他有关。[][]  关于薛岳的军事才能,粟裕曾评价为“指挥机敏,为国军的一员干将”。
  杨成武上将在晚年回忆湘江战役时曾说:“我这把老骨头,差点埋在湘江边上了。”此言非虚,他当年身负重伤,是爬回部队里去的。那一仗,中央红军从八万五千人打成三万,而主攻者即是薛岳。[]  
■ “拿下贵阳”  蒋介石知道了两广军阀的意图,就棋先一着,命令薛岳不要跟在红军后面追击,而要率“中央军”兼程前进,以拿下贵阳的首要任务。当一月十三日广西廖磊第七军进抵贵州都匀,粤军张达第二军经由水路向柳州运兵的时候,薛岳已率吴奇伟部开入贵阳,薛岳随即被蒋介石任命为贵阳绥靖主任。[][]
■ “蒋介石西南图谋,薛岳是功不可没”  在追击红军之余,薛岳不仅搞垮了王家烈,拿下贵州,还通过战斗布局在重要的城市驻军,加强南京政府对西康、四川等地的统治。在蒋介石的西南图谋中,薛岳实在是功不可没。[]
  薛岳的一些手段也颇为蒋介石所赏识,在1935年1月进入贵阳后,王家烈仍然是贵州省主席,但薛岳竟然在贵阳城中公开招兵,以中央军的丰厚军饷吸引王家烈的黔兵跳槽,如此举动非常人能为。[]
抗日名将薛岳:国共合作后,薛岳被任命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投入淞沪战场,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指挥长沙会战的抗日将军
淞沪会战爆发后,薛岳奉调到南京,被任命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6月,武汉会战迫在眉睫,薛岳调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指挥部队取得了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了敌116师团。12月初,薛岳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职。此后,薛岳又指挥了三次长沙会战、湘粤赣会战等战役,战功赫赫。
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驻华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授予薛岳一枚美国勋章,以表彰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
  作为独霸一方的军阀,陈济棠在反共问题上与蒋介石是一致的,因而在蒋介石组织的对中央红军四次“围剿”中颇为卖力。但曾三次通电反蒋的陈济棠也意识到蒋介石利用“围剿”红军之机削弱其实力的阴谋,故采取了避实就虚的对策……
  1934年9月,朱德致函陈济棠,提出抗日反蒋的五项建议。陈立即密电周、朱约派代表密谈。
  :1、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2、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3、解除封锁;4、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5、必要时可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陈部撤离40华里。红军人员进入陈防区用陈部护照。
  停战协定签订后,陈济棠又要严应鱼送给红军大量食盐和1000多箱子弹。
“敌不向我袭击 不准出击,敌不向我射击 不准开枪”
  陈济棠召开了高级军官会议,把同红军协议基本内容作了传达,告诉他们,红军只是借路西行,保证不侵入广东境内,红军路过时互不侵犯,并严令各部:“敌不向我袭击,不准出击,敌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
“南天王”与老广州的“黄金时代”
  陈济棠主粤期间,广州物价相对稳定,市场繁荣,市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被称为老广州的“黄金时代”。
  陈济棠“治粤八年,确有建树”。在他主持下,广东,尤其是广州,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都有很大发展,广州更一跃而成为南中国的“首善之区”和繁华大都市。
读经·禁服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是近代至民国时期军阀的共同特性,即使是在经济建设上颇为“前卫”的陈济棠也不例外。他对“国粹”的热爱可谓如痴如醉,至死不渝。[]
“两广事变”陈济棠下台
  日发生的两广事变,是一幕日本默许并以军火、技术支持的“抗日壮举”,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离奇而又滑稽的闹剧。[][]
送客式的防堵形式
“职誓本剿匪之素志,谨率所部,竭其绵薄,尽歼丑类,以报党国。”
  何键所以热衷于联合桂军封锁湘江,并非只是出了他的责任感。更主要的是出于湘系集团害怕中央红军会合二、六军团,在湖南立足,形成对自身统治湖南的直接威胁。[][]
  何健心里也明白蒋介石“借刀杀人”之计,因而采取了送客式的防堵形式,红军走到哪里,湘军就跟到那里,“不过必须使部队同红军保持一天的距离”。
  湖南军阀何键同蒋介石的矛盾,表现在“围剿”红军上,其形与广西军阀完全相反。湘江战役后,何键既无意与蒋介石争夺贵州,也不愿派兵入黔“追剿”,而只一心想围歼我湘西红军,以便保存实力和地盘。为此,在中央红军过湘境入黔时,湘系军阀收缩阵地,让开湘南,实行“送客”式的堵截。[]
“湖南王”何键
  何键在民国时期督湘统治者中,是出身最卑微的。也是民国时期督湘时间最长的一个湖南本省籍人士。
有一次,期末考几何学,他很快做完了卷子,便在卷子背面写了起来:春秋几何?人寿几何?几何而求贫贱耶?几何而求大富耶?
  何键叫来亲信副官:听说共产党首领毛泽东家的祖坟风水很好,你到湘潭去打听一下,看毛家祖坟的具体方位在哪里……
何键见杨开慧软硬不吃,恼羞成怒,便下达了处死杨开慧的命令。日下午,杨开慧在长沙城外识字岭英勇就义。
  从乡村私塾,到城镇学堂,到处都是一片“之乎者也”的读书声。五四时期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在湖南受到了沉重打击。
  自蒋桂战争之后,广西在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统治之下,在全省推行所谓“三自政策”(即自卫、自治、自给)和“三寓政策”(即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鼓吹大广西主义和排外思想,对蒋介石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
既要反共,又要防蒋;只能追击,不能堵击
  湘江战役中的基本作战方针
  判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会以追击红军为名,乘虚而入,广西就会成为蒋介石的天下。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既要反共,又要防蒋;只能追击,不能堵击。[]
  配合中央军堵截红军的桂系部队,在空中侦察时发现占绝对优势的中央军对红军追而不击,同时又收到其内线电报,谓蒋介石采杨永泰一石三鸟计谋,准备大举进军两广,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大为恼火,下令桂系军队让开通道让红军通过,只是象征性的掐了个红军尾巴。
“有匪有我,无匪无我”
  白崇禧愤然说:“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这计划是他最理想的计划。管他呢,有匪有我,无匪无我,我为什么顶着湿锅盖为他造机会?不如留着朱毛,我们还有发展的机会。如果夏煦荃(夏威别号)挡不住,就开放兴安、灌阳、全县,让他们过去,反正我不能叫任何人进入平乐、梧州,牺牲我全省的精华。你快去照办,不必多言。”[]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桂北时,盘踞广西的地方势力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核心的新桂系军阀。
  国民党新军阀中,除去蒋介石之外,桂系军阀始终是最有影响、最有势力的一派。蒋、桂之间几度勾结,几度分裂。蒋介石二次下野,每次都直接与桂系有关。
  如果我们把国民党新军阀分为蒋介石的嫡系和非嫡系,那么桂系可以称为准嫡系。这个准嫡系在每次反共反人民的重大行动中都是蒋介石的重要帮凶。但由于它的势力可以与蒋介石颉颃,所以每每觊觎“中枢”的权力便造成与蒋介石不可解结的矛盾。[]
“蒋介石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其他各党派都是我们的同盟者”
  一九三一年,桂系军阀在本集团内部建立了一个叫做“三民主义革命同志会”的秘密组织,“同志会”的反蒋色彩很浓,当时就曾明确宣称:“蒋介石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其他各党派都是我们的同盟者”。[]
贵州政局:王家烈不愿同红军“硬拚”,也不敢同红军硬拚,这是由黔军内部的深刻矛盾决定的。因为1934年贵州地方军阀桐梓系正处于严重的内部纷争之中。王家烈要维护他在桐梓系中的霸主地位,需要保持实力。
粤、湘、桂派兵入黔:第—,粤、湘、桂派兵入黔是“送客”式堵截红军的延伸,也是在政治上与蒋介石争斗的继续。第二,由于贵州地处西南六省的中心,无论贵州被红军“赤化”,还是政权被蒋介石夺取,其政治形势的变化都会对邻省产生直接影响。
■ 事件:红军入黔 蒋介石图谋贵州
红军入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向贵州进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根据地的正确主张。之后,红军在贵州行军迅速,1月2日至3日,一、三、五、九军团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天险,7日,二师六团智取遵义。
薛岳占领贵阳:1935年1月,红军击败黔军渡过乌江,解放重镇遵义。跟踪而至的薛岳中央军反乘黔军新败之余,急行军长驱进入贵阳。在蒋介石的“一面收平匪患,一面结束军阀割据”精神指导下,薛岳一进贵阳,便开始夺取王家烈部队和贵州省的军政大权。
■ 遵义战役王家烈大伤元气 薛岳反客为主
红军二战遵义 王家烈统治动摇:
  2月18日至20日,中央红军返回贵州,果断地发动了遵义战役。3月1日,整个战役胜利结束。红军歼灭黔敌王家烈八个团。
  遵义战役使王家烈黔军主力8个团被歼,大伤元气。战役后,王家烈自知在贵州的统治由于遵义大败已经动摇。[]
 “中央军”领先个师全部到达贵阳周围后,总兵力已大大超过黔军人数……
1、王家烈进出城均受到他们盘查;
2、派人收集王家烈反蒋活动
3、断绝王财政供给,不发军饷给王部;
4、对王的部属分化收买
5、以优厚粮饷将王部士兵吸收到本部。
■ 王家烈垮台
蒋介石卸磨杀驴:第一步,蒋介石要王在军长和省主席中任选一职。王家烈表示原做军人,压迫王家烈交出政权。第二步,重金收买王家烈手下的师长何知重、柏辉章,以加入“中央军”为诱饵,让二人怂恿部下“闹饷”,武装逼迫王家烈下野。[]
王家烈失败总结:第一,由于红军一渡赤水后,王家烈没有想到红军还会回来,以为灾难已过,遂回桐梓家乡,为其母做七二寿辰,因而耽误了向广西靠拢的时间。
  第二,当红军二渡赤水回攻遵义时,王家烈不是按白崇禧的脱身计在都匀“养病”,而是在贵阳。蒋介石抓住机会,令王家烈亲往黔北指挥作战。王家烈从此卷入了遵义大战的漩涡,结果一败涂地。[][]
“双枪军”王家烈
  王家烈乃贵州桐梓人氏,家贫,背盐出身,人称“王家烈背盐巴,气力大”。21岁那年,王家烈入贵州陆军步兵团。至1926年,33岁的他,成为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二师师长。3年后成为副军长。
成为贵州之主
  王家烈能够成为贵州之主,得力于他的内助万氏夫人。万氏名淑芬,贵州铜仁人,名门之女。相传万宅门口,刻一副对联:“一门贰令尹,三代五公侯。”万淑芬自幼饱读诗书,虽是女流,却爱读兵书。
“西南群龙之首”
  王家烈常说,西南六省之中,川、滇、湘、粤、桂五省构成一朵莲花,黔在中心,乃是莲花之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他要成为西南群龙之首。[][]
  贵州军阀自有财源——鸦片税。贵州军阀主张,“有土必种,无烟不富”,“只准吸烟,不准嫖赌”。那年月,鸦片遍布贵州,甚至鸦片成了通用的货币。[]
步枪、烟枪必备的“双枪兵”
  贵州军阀靠鸦片税来养军队,而军队吸食鸦片成风又使其自食恶果。黔军以步枪、烟枪必备的“双枪兵”出名,个个面黄肌瘦,人称“战无不败的豆腐兵”。
李宗仁、白崇禧曾多次警告王家烈
  西南六省中,粤、桂而外的其他四省,只有贵州王家烈与粤、桂军阀结成联盟。
  中央红军将到贵州时,李宗仁、白崇禧多次致电王家烈,警告王蒋介石很可能要玩弄一箭双雕的阴谋。李、白恐怕黔省王家烈被蒋介石搞垮,广西唇亡齿寒,主张两省紧密联络,一面追堵红军,一面抗蒋。[]
■ “云南王”龙云 水火不进
滇军入黔追剿红军
  如果红军进入云南,则蒋介石中央军必跟踪而来。因此我们防堵共军还是以出兵贵州为上策,在共军未进入云南以前,应尽最大力量去防堵,总以不使共军进入云南为最好……若共军既已进入云南,只有追而不堵,将共军尽快赶走出境为最好。”
龙云与蒋介石之间的尖锐矛盾
  当孙渡率部迅速赶到后,蒋对孙是极力称赞,称孙是“真正的军人”,此时的龙云却坐立不安了,惧怕孙渡部被蒋控制,多次向蒋询问第3纵队位置,几近失态;当蒋要奖赏孙渡2万元,升孙为中将时,龙云怀疑孙是否已被蒋收买,几乎撤掉了孙渡。[]
把追击红军的滇军全部调回昆明
  龙云见中央军周浑元纵队也已进入云南,昆明防务空虚,为避免成为王家烈第二,龙云于4月26日命令急随红军的刘正富、安恩溥、龚顺璧3旅停止追击,赶回昆明防守……当薛岳部接近昆明时,龙云派人警告“君若带兵前来,则大可不必”。不许中央军进入昆明,只准薛本人带少数随从入昆明,而且规定中央军行军必须走龙云指定的路线,否则发生误会概不负责。[][]
■ “给红军献地图”
  周恩来及其警卫看到从昆明方向开来三辆卡车。他们一直开到红军队伍面前。直到周原来命令部队把他们包围起来,他们才惊慌失措,停了下来。车队是云南军阀龙云派往国民党将军薛岳驻地去的。应薛岳的要求,车队给他送去云南地形图。[]
红军横渡金沙江 第一次赢得主动
  在龙云滇军追而不堵的情势下,中央红军三万余人于5月初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军过了金沙江,等于在追兵面前关上了大门。虽然毛泽东尚未完全摆脱蒋介石的追逐,但他已到了长江以北。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以来,红军的行动第一次如此成功,第一次赢得了主动。
  在矛盾面前,军阀龙云在走钢丝。他没有帮助红军.但也没有让滇军同红军作战时过分消耗。[][]
1945年蒋介石武力迫使龙云下台
结束云南18年自成一派的统治
  抗战胜利之时,蒋介石将龙云的嫡系部队调往河内受降,暗地里则派杜聿明率部趁夜占领昆明,包围龙云府第……
  不料龙云竟然据五华山之险盘踞不下,拒不受令,双方激烈交火3日,伤亡上百人,终于迫使龙云下山,结束了在云南18年自成一派的统治,这已经是日的事情了。[][]
  刘湘虽然慑于南北红军的声威,与蒋介石达成妥协,同意蒋介石派参谋团入川参与反共军务,但他对“中央军”也是忧心忡忡的。在他看来,如果蒋介石借追堵红军之机入川,川军“同红军作战的结果,幸而胜,也是替蒋造机会,若失败,那更不用说了。所以无论如何,要阻止蒋派兵入川”。[]
■ 阻止红军入川 “未尝不可以一拼”
在黔北对我军顽强阻拦
  “黔北的红军只要不危及我们的政治生命,我们就虚以周旋,保存实力,决不对抗。就是要阻止红军进入川境。万一入境,如系假道他去,则开放进路,切不可截堵;如续向长江以北推进,则不惜任何牺牲,都要咬住不放,同时与北岸主力部队配合,坚决予以击赶。”[]
“推到省外去打”是刘湘施展的以邻为壑的手段
  中央红军放弃从泸州上游渡江的计划后,川敌的进攻就减弱了。保卫重庆,防止红军北渡长江是刘湘的作战目的,“推到省外去打”是施展的以邻为壑的手段。[]
■ 只围不打、起身送客
  刘湘奉行的方针是:摆开阵势,扎稳阵脚,既须硬打才能把红军送走,又不作围歼打算以避免过度消耗。红军一日不走,则持久一日,决不强求所谓“最短期内”的速战速决。
  1936年春,红军主力相继撤退。刘湘与红军长达3年的较量,至此结束。虽然红军离开了四川,但蒋介石对刘湘这种只围不打、起身送客的做法,非常恼火。老蒋设计的在四川境内让刘湘与红军决战的计划完全落空。[]
“四川王”刘湘
  刘湘(1890——1938),字甫澄,四川大邑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1921年7月,被推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兼省长。1923年5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四川善后督办,驻军重庆。1935年2月,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
  刘文辉是刘湘的堂叔,但年龄却比刘湘小6岁,到1928年,刘湘与刘文辉崛起为四川两个最大的军阀集团,形成了“二刘”共宰四川的局面。1932年6月,为了赶走刘文辉,刘湘制定了一个所谓“安川计划”,呈报蒋介石。刘湘明确提出夹击刘文辉,“从而解除其武装,占领其戍地,取掉其主席。”[]
用算命先生指挥打仗
  刘湘是不是完全相信“刘神仙”呢?其实也不尽然。他只不过是在利用“刘神仙”要各诸侯统一步调,听候自己的调遣罢了。“刘神仙”走马上任“委员长”后,煞有介事地举起了指挥刀。[]
“我们同红军也还有一个共同点”
  刘湘长叹一声:“唉———我们同红军固然是水火不相容,但也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蒋介石要消灭的对象。”[]
第220期 06-04-30 责编:陈默【历史征文】从平津、淮海说起,浅议“军事派系”
相信喜欢军事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印象,相当多的影视作品在描写国民党军作战时,都会有一边打得热火朝天、一边却按兵不动情节出现。国民党部队协同作战能力之差,是有目共睹的。看其表像,好象是因为的过度盲目指挥以及战术失误,直接导致了战略上的被动与失败。深究其根本原因,实为根深蒂固的军事派系思想惹的祸。国民党军中各个派系的军事将领互相之间勾心斗角,同派系之间也各怀鬼胎,在战斗中缺乏各个集团间的配合与协同,往往发生其某部被我军全歼,而他们的友军为了保存实力却束手旁观。单纯为保自己嫡系军事实力,而放弃基本的相互协同与支援,怎么可能打胜仗?为了本方利益而放弃整个战役全局,怎么可能不全盘皆输?下面,以中的平津、淮海两大著名战役开始,简单分析一下,派系思想在中国近代中所起的作用及危害。先说的傅作义。因与西北的早有协议,出于保存实力的打算,其实早在一九四八年六月,傅作义就曾表示:“华北局势,将来能守则守,不能守则放弃华北,把实力拉向西北。”原国民党军将领回忆录中写道:日,傅作义在南京与讨论作战计划时说“华北剿总只辖四个兵团、十二个军,共计五十五万人左右,兵力相对薄弱,如果东北的林彪挥师百万大军入关,华北守势将汲汲可危,我实在负不起这么大的责任。说我知难而退也行,我愿交出拨给我的,请总统改派他人前往北平指挥,我带我的部队退回绥远,进行游击作战,以免贻误整个华北战局。”傅作义其实只算国民党军中的一个小派系,但他的这些话,却足以代表国民党军大部分的思想。“各自为战、为已而战”,缺乏战略环境的大局观,缺少敢于牺牲的战斗勇气,也是当时大部分国军将领的真实写照。再谈谈中的邱清泉。在已知被解放军百万雄师包围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任何全局观念,拉回本已突围成功的第二兵团主力,回撤增援尚未突围的嫡系亲信师,最后落个被解放军包了饺子的下场。连解放将领都很奇怪,为什么好不容易已经跑掉的邱清泉,自己又跑了回来。由此可见,派系思想在邱清泉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这样看来,他在兵团全部被歼后的饮弹自杀,也就不难理解了:自己的亲信主力都打光了,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其实,邱清泉在整个国军将领中,是本人最为欣赏的几位之一。他战术指挥多变、战斗作风顽强,并颇具指挥才能。早在抗战时期,名震中外的昆仑关大捷,就早已彰显出他军事指挥的过人之处。可惜的是,一代名将,最终也栽到了派系思想手里……派系思想的产生,最早并不是出现民国时期。究其历史渊源,还得从晚清时代说起……清朝后期,八旗军已实无战力。出于增强国家军事实力方面的考虑,清政府开始鼓励各地组建地方军。当时的地方军之首,当属组建的湘军。到了后期,湘军慢慢发展为清军的主力,大大加强了清朝的整体军事实力。曾国藩当时采取的是“兵归将有”的私兵制度,一方面明确了军队的性质和所有权;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自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震压的期间,湘军虽充当战争主力,但清政府却没有直接调动、指挥部队的能力,一切命令的下达,必经曾国藩同意。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制期间,这也尚属首次,曾国藩也开创了军事派系的历史。到了晚清末期,出身淮军的袁世凯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着手训练北洋六镇新军,那是当时中国唯一还有战斗力的。后,清政府命令袁世凯率军拱卫京师,袁只派少数兵力到山东、河北交界处虚于应付,消极抵抗以保个人实力。后在镇压过程中,袁世凯又借机扩充部队,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武装力量。后,由于清政府指挥不动新军,不得不让已被罢免的袁世凯出山。在列强的帮助下,依靠本人掌握的军事力量,成功取代了,掌握了中国政权。后来,由于新军内部派系的产生,袁世凯慢慢地对自己的部将也失去了有效的指挥。最后,在登基称帝仅83天后,也步了清朝的后尘。当真为“成也派系、败也派系”……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国父孙中山先生对派系制度缺乏充分的认识,致使前期的革命斗争吃了很大的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依照苏联模式开办了,企图建立一支共同政治目的的国家武装力量。但是情非所愿,虽组建了一支有政治工作制度的,但并没有真正掌握在军队中所起的作用,反而促成了更大一支派系----的诞生。大家是否还记得电视剧《亮剑》中的这个情节:李云龙在评价黄埔系出身的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时曾说:“在他眼里只有蒋委员长和阎老锡,其他人谁也不理。”这些都表明了派系思想在当时军队中所起的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国民党基层指挥员中派系思想的存在。综上所述,派系思想在军队中的弊端是不容小视的,并成为严重制约部队战斗力的瓶颈。想要组建一支战无不胜的常胜之师,必须首先打破派系思想。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立武装力量之初,就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地位,以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总体方针。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政党,一支人民的武装也应该是属于人民的。确立了以党制军的方针,也就成了我军战斗力保障的的关键!解放军多年来常胜不败的秘诀,也正是得益于此……本文内容于
17:59:11 被★无敌★编辑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本贴相关帖文
派系和兵归将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观念,不要搞在一起!严格说,国军的最大毛病就是拥兵自重,完全的军阀作风!而不是派系!
而且不会出现打光部队后不予补充的现象,所以无论各派系都肯为整体利益牺牲小的利益。恩,GMD的问题是老蒋一手造成的----让人去拼命,拼光了就让人滚蛋!傻子才为老蒋卖命.
古今中外派系是永远存在的,但是要看严重程度,和派系的根本利益是否一致。国民党各派系利益经常超越整体利益,内讧在所难免。而解放军中也存在派系,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大家比的是战功,而且不会出现打光部队后不予补充的现象,所以无论各派系都肯为整体利益牺牲小的利益。
派系或小集团是封建思想下形成的。在中国长期存在。是中国管理不规范的表现。大家普遍的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没有好的制度是无法克制的,其后果也非完全是负面的。我党也只能在此问题表现出自我克制,使危害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也许这真的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消除了。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以下是引用黄龙军团长
在第1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无敌★
在第1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黄龙军团长
在第11楼的发言:共军的派系比任何国家都厉害。只是你不知道而已,铁血也不让讨论。。。你以为没有??
怎么感觉你就是那个“笑好123”?每次出场都 是“我是新兵”。
没办法,版主经常罗织罪名。。。严格的说解放军是有派系,我们把派系叫几大山头,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取得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此中原因值得深思.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相关资料:山头是根据地的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颇有相似之处,其间分化组合,关系非常复杂。下面我把我军各山头的形成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爱好军史的朋友有所裨益。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红军时期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1军团、3军团、5军团。先说5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路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5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达上将。下面详细说说1、3军团。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澧的农军组成。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这支部队出了朱德陈毅林彪三个元帅和粟裕黄克诚一个半大将,还出了6、7个上将。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4军,下辖3师8团,但只有两个团是主力,即秋收起义部队的31团和南昌起义部队的28团。后来红4军(28团为核心)、红6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红12军(31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军团。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后来,红5军加上李灿的红8军(原5军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3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7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3军团。由于毛彭在井冈山时就心有芥蒂,影响了1、3两个军团之间也互有不满,3军团出身的王平上将在回忆录中就谈到过1军团对3军团的歧视。这件事影响很久远,直到59年庐山会议批彭德怀时,林彪还提出来过要彻底搞清1、3军团关系问题。长征后期,成立陕甘支队,3军团合并于1军团,番号从此取消。 后来中央红军又成立了 6、7、8、9、10军团,除10军团有方志敏山头的部队外,其他军团都是在上述山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还要说一点,中央本来曾决定将彭德怀的3军团扩编为红三方面军,但为彭德怀拒绝,他觉得部队太少,搭那么大的架子没意义,于是这个番号一直空缺。红二方面军:二方面军实际上是到了长征即将结束时才成立的,开始时一直称为红2、6军团。红2军团是贺龙的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没有象刘伯承、叶剑英那样到苏联留学,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队伍,建立了红4军,后与洪湖地区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的红6军合并,建立红2军团。这支队伍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但两任政治领导都起副作用,影响了部队的发展。先是邓中夏来贯彻立三路线,使部队遭到极大损失;后来的夏曦贯彻王明路线,更是乱杀一气,怀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军出身的领导干部几乎被杀害殆尽,一度全军团只剩下三个半党员:贺龙、夏曦、关向应和卢冬生,军团也缩编为红3军。红6军团原是中央红军系统的,前身是红3军团的红8军和湘鄂赣地方部队红18军。后来为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从湘赣地区赶到湘鄂西与2军团会合,一起活动。由于任弼时党内地位高,两个军团会,得以解决夏曦问题,挽救了红2军团的命运。2、6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按中央指示,2、6军团加上罗炳辉的9军团(当时归属四方面军指挥,改称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但使它如此强大究竟是谁的功劳,至今没有明确的评价。一号人物张国焘先是叛变中共,后遭国民党唾弃,除了他在回忆录中自我标榜外,谁都恶心他,因此很少有人论及他的领导才能。二号人物陈昌浩精明强干,但政治上有张国焘做主,军事上有徐向前指挥,而他后来指挥西路军时遭到惨败,使他的水平究竟如何让人颇有疑问。前一段网上有一篇文章《红军中最大的冤案》,就是为陈昌浩抱屈,但该文章题目耸人听闻,内容华而不实,作者对党史军史了解不深,写作态度不够严肃。三号人物徐向前是有军事才能的,但他是张国焘一手提拔起来的,究竟有多少自主权也很难说,连他的夫人被张逮捕杀害他都无法阻拦。一、四方面军长征中先联合又分裂,造成了两军的严重对立。本来四方面军人多势众,但先是张国焘南下战略失败,随后西路军失败,两个军全部损失,只有李先念率领一小股部队逃出,连总指挥徐向前都是要饭才回到陕北的,这使得张国焘底气大虚,从此双方攻守逆转。许世友等四方面军将领就是在红大上学时因为不满一方面军的歧视,才计划出逃回四川打游击的。陕北红军: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在红军的存亡绝续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陕北红军,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红军。当初鄂豫皖红军主力西征四川时,留下了一小股部队红25军,由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率领,在当地打游击,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就是这支部队的。但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很难继续立足,于是在沈泽民牺牲后,由中央派来的军长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率领也开始长征,并最先到达陕北。到陕北后,他们发现那里有刘志丹的两块小根据地,于是两支部队合并,建立了红15军团,徐任军团长、程任政委、刘任副军团长。正宗的陕北红军其实是很弱小的,但这支小部队却出了个大人物高岗,此人曾一度被毛泽东作为接班人培养,地位和刘、周并列。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从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八千人,1、3军团合并为1军团,于是15军团加入进来,组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当时的15军团兵强马壮,但徐海东坚决服从中央指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对中央帮助极大。因此毛泽东一直很感激徐海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55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二、抗战时期抗战时期,原来的四大山头逐渐演变为五大山头。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第115师,红二方面军为第120师,红四方面军为第129师。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辖343旅,旅长陈光,为原1军团部队;344旅,旅长徐海东,为原15军团部队。平型关战役后,林彪受伤出国,这支部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聂荣臻率领,建立了晋察冀军区,成了一个新的山头,即以后著名的华北山头。“华北山头”这个词文革时曾很常用,杨余傅被打倒时开始批华北山头,一直批到九一三事件之后。晋察冀军区除了聂荣臻从115师带去的基本部队外,后来又加入了两股,一股是原东北军吕正操部建立的冀中军区,另一股是李运昌建立的冀热辽军区。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罗荣桓、陈光率领的343旅,东出山东,建立了山东军区。第三部分是344旅部队,后一分为二,一部由杨得志率领建立了冀鲁豫军区,另一部由黄克诚率领建立了苏北军区,皖南事变后该部加入了新四军。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治部主任关向应。下辖358旅,旅长张宗逊,为原2军团部队;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为原6军团部队。由于贺龙过于看重统一战线,该师不注重建立根据地,一直发展缓慢,是几支部队中最弱的,该师建立的晋绥军区与其他几大根据地相比要小的多。担任120师副师长是萧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就不再得志了。八路军中另外两位副师长聂荣臻和徐向前后来都是元帅,萧克却只授了个上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萧克支持张国焘,被毛泽东视为叛徒。王树声尽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也坚决支持张国焘,但他本就是四方面军的人,各为其主,也不为过,毛泽东能原谅他,55年仍授他大将军衔。而萧克是毛在井冈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张浩(林彪堂兄)。恢复政委制后,邓小平接替因病去职的张浩,担任政委。下辖385旅,旅长王宏坤,为原4军部队;386旅,旅长陈赓,为原31军部队。该师活动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地区,以385旅为主建立了太行军区,386旅为主建立了太岳军区,还有陈再道的冀南军区,后来,115师的冀鲁豫军区也划归129师管辖。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既包括原中央红军留下的部队,如陈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红25军留下的部队,如高敬亭部;还有谁也不属的小部队,如闽东的叶飞部。尽管它是个军,但级别只能与八路军的师平级。这又形成一个新的山头。不过,中央从八路军派出了大量部队加入新四军,使新四军的成分大为改变,后来,只有粟裕的一师和谭震林的六师是比较纯的新四军部队,其他几个师都是原来八路军的部队了。还有个特殊情况: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虽然名义上属新四军序列,但它归中央直接领导,其实是个小山头。他的部队既不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也不是八路军部队南下,而是李先念从延安带一部分干部过去自己发展起来的。到抗战后建立了中原军区,更明确脱离了新四军领导。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五大山头格局不变,但地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北:抗战胜利后,中央原准备派林彪到山东军区接管老部队,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关,和国民党抢占东北地盘。然后,山东军区的老部队(原343旅发展起来的)和新四军3师(原344旅发展起来的)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入东北,建立了东北根据地。随后建立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但这支部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红一方面军山头了,高级指挥员里四方面军的干部很多。程子华的冀察热辽部队原属晋察冀军区,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部队隔断了两处的联系,该部队改隶东野指挥,即后来的13兵团,但该兵团被林彪视为异类,屡受排挤。西北:彭德怀在党的“七大”后召开的华北工作会议上挨了一通批判后,不再让他上前线指挥作战了,只担任解放军的参谋长,协助毛朱。但他不甘寂寞,胡宗南进攻陕北后,再次向中央请缨,鉴于他的指挥才能,毛泽东把贺龙部队交给了他,(在此以前,贺龙已只管后勤供应工作了,野战部队由张宗逊负责。)组建了西北野战军。贺龙只负责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改为西北军区。军区和野战军分头管理,各战略区中只有西北地区一家有这种现象。中原:抗战胜利后,原129师的晋冀豫区加上杨勇的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1947年,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抢渡黄河,进军大别山,建立了大中原军区(与原李先念的小中原军区相区别),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原李先念部改隶刘邓指挥。49年整编后二野有三个兵团,杨勇5兵团就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陈赓的4兵团是原太岳军区部队(386旅),陈锡联的3兵团是原太行军区部队(385旅)。华北: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和其他战略区一样分为两摊,主力部队组建为野战军,军区管地方部队和后勤供应。刘邓大军南下后,原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建立了华北军区。1949年全军整编时,华北野战军未加入野战军序列,三个兵团直接受中央指挥。这三个兵团只有杨成武的20兵团是晋察冀的老部队,周士第的18兵团是原129师的太岳军区部队,杨得志的19兵团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后来,18、19兵团都划归一野指挥。华东:115师的部队进军东北后,原山东军区交给新四军,陈毅任司令兼新四军军长,原新四军的地盘建立华中军区暨野战军,中央原定由粟裕任司令,但他很谦虚,坚持由张鼎丞任军区司令,自己任副司令兼野战军司令。当时的华中军区只是战略上受陈毅指挥。同时,陈毅对山东军区的原八路军部队指挥也不顺利,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指挥员时有冲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形势并不乐观。鉴于此,中央决定华中山东合并为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这才摆脱了被动局面。三大战役后,地域又发生变化。东北野战军改称四野,一直打到广东,建立了中南军区,辖豫鄂湘粤桂五省,解放后改称广州军区。华东野战军改称三野,华东军区辖苏浙皖闽赣沪六省市,解放后改称南京军区。中原野战军改称二野,解放大西南后,建立了西南军区,辖云贵川藏四省区,解放后改称成都军区。西北野战军改称一野,西北军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解放后改称兰州军区。华北野战军整编时已经撤消,华北军区辖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解放后改称北京军区。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东北军区依然存在,辖黑吉辽三省,解放后改称沈阳军区。山东军区建国初期对华东军区呈半独立状态,后志愿军归国后,大部分留在山东军区,于是该军区彻底独立,解放后改称济南军区。四方面军抗战以后基本上被分散,各部队都有,以后的地域性就不太明显;二方面军人数本来就少,又是由两部分合并而成的,地域性也不明显,西北地区六军团的人略多一些;比较明显的是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和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是新四军的地盘,北京军区是聂荣臻的地盘,而林彪九一三时想到广州另立中央更说明了问题。毛泽东对待山头的态度是:承认山头、消灭山头。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就是为了消除山头。但山头的真正消除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应该加上上蒋介石要抽调白崇禧手下的十四兵团增援徐州,可被白扣住不放,硬是调不动,这也可做楼主帖子的一个补充.
派系好象最初不是出现于曾国藩的湘军吧,春秋时期的诸候、唐朝那些节度使算不算?文中对民国时间的评论很中肯,但最后一段对解放军的评述太牵强了。
都是规模比较大的战役,楼主分析透彻,希望派系思想不要出现在解放军中。
|||军迷有话说|||经典军事|||环球风云|||老照片
||争议话题|||社会万象||男人情感||天天贴图||网友实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47年属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