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团驻扎在哪个地区县、积极急急急急急急。。。

海盐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海盐县史志办公室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和巨大损失,也给海盐县造成重大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海盐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灾区之一。开展抗日战争时期海盐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工作(以下简称“抗战课题调研工作”),对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进一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调研工作概述(一)组织情况根据中央党史研究室、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嘉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统一部署,海盐县抗战课题调研工作于2006年下半年启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中共海盐县委于2007年3月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姚沈良为组长的抗战课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史志办公室主任郁惠祥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明确由县史志办公室承担此次调研的具体工作。3月1日,中共海盐县委办公室发出盐委办﹝2007﹞17号文件,转发《县史志办公室关于抗战时期海盐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作方案》,明确了这次抗战课题调研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调研方法、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县史志办公室先后抽调10余人组成县抗战课题调研工作班子。各镇党委和海盐经济开发区、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也相应成立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抗战课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工作人员[2]。县、镇和县有关单位两级专职抗战课题调研人员共有70余名。全县104个行政村和23个社区(居委会)都指派人员配合调研。据统计,全县共有300余人参与抗战课题调研工作。(二)调研过程2006年下半年,县史志办公室开始组织人员查阅档案和文献资料。日和6月28日,县委先后两次召开全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文件,交流汇报阶段性工作情况。2007年3月下旬至6月,县史志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抗战课题调研工作培训会议,对抗战课题调研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介绍调查工作的内容、口径、方法及有关技术。4月至8月,全县各基层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全面开展了抗战课题社会调查工作。2007年9月至12月,县史志办公室全面审阅各镇和有关单位上报的社会调查资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查漏补缺;进一步开展查阅档案、文献资料,搜集补充相关资料等工作。同时,将社会调查材料和档案、文献资料输入电脑,进行汇总、整理。2008年1月至3月,县史志办公室对全部资料进行核对、归类、汇总,分别整理出海盐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明细表、财产损失明细表、大事记及各类统计表,开始撰写调研报告和专题报告等工作。3月中旬,浙江省抗战课题调研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会议介绍了我县开展抗战课题调研工作的做法与体会,展示了我县抗战课题调研工作成果材料。会后,根据上级党史部门的要求,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各种明细表和统计表再次进行复核、订正,进一步修改完善调研报告、专题报告和绘制重大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示意图等,做好对抗战课题调研材料的整理、装订和归档。(三)调研方法1.查阅文献档案,搜集原始资料。县史志办公室先后组织人员到县档案馆、县图书馆、县政协文史委、浙江省档案馆、浙江省图书馆、湖州市档案馆、杭州市档案馆、南京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处,查阅档案与文献资料。共查阅档案316卷,文献47册(种),复印资料1105件,扫描资料250页,摘抄资料135页(份)。在此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将有关材料复印后提供给各镇和有关单位,为基层的社会调查提供线索。2.开展社会调查,获取证人证言。从2007年4月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一是普遍摸底,掌握线索。摸清全县75岁以上知情老人的基本情况,对重点调查对象多次上门访谈。二是制定规范,确保质量。期间,县史志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各镇和有关单位调研人员会议,进行工作交流,加强业务指导。先后制定并下发《抗战课题调研的有关要求》、《社会调查的工作步骤》、《调查说明》、《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提纲》、《汇总统计有关要求》等指导性材料。还邀请法律工作者对全体调研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辅导,力求做到调查材料真实可靠,要素齐全,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三是全面调查,不留死角。为了确保社会调查面,是年7月底至8月初,由县委办公室组织开展对各镇和海盐经济开发区、南北湖风景区社会调查工作的阶段性检查验收。8月9日,县委召开情况通报会,通报检查验收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工作要求。之后,各镇和有关单位抓好查漏补缺工作,开展“地毯式”调查。据统计,全县17314名75岁以上老人,接受调查的有16816人,社会调查面为97.1%。取得证人证言1247份,拍摄抗战课题调研工作和证人、实物及历史资料照片500多幅,摄制证人证词录像两盒,绘制有关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示意图13幅。3.核实甄别材料,分析汇总统计。查档工作和社会调查工作结束后,对全县各镇和有关单位上报的社会调查材料和查阅的档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甄别、考证、复核、整理、归类,填好各种明细表,然后进行统计汇总,填写人口伤亡统计表、财产损失统计表等有关表格。最终,整理并形成抗战课题调研系列成果上报材料19卷。其中调研报告、统计表1卷,档案资料1卷,文献资料1卷,口述资料10卷,图片资料2卷,影音资料、其他资料和抗战大事记3卷,专题资料1卷。二、抗战前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变化状况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濒杭州湾,与宁波市余姚、慈溪隔海相望;西接海宁,东北与平湖相邻,北部与嘉兴连接。海盐县城距上海市110公里,距省城杭州市98公里,距嘉兴(抗战前后一度系国民政府浙江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40公里(水路)。1930年,杭州至乍浦公路贯通县境,1932年沪杭公路全线通车。全县陆地总面积534平方公里[3],海域面积530余平方公里。境内水网纵横,河道密布,自然条件比较适合农业生产,是浙北主要粮食产区。农产品还有:棉、油、麻、畜、禽、茧、渔、茶、瓜、果、蔬菜等,沿海一带以盐业为主。全县地形以平原为主,低山孤丘错落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县境内海岸线长约53公里,是浙北海岸线最长的一个县,历来是东海前沿战略要地之一。根据有关档案资料显示,当时海盐县属四等县。(一)抗战前后,全县行政区划和人口变化情况1936年4月后,海盐县隶属国民政府浙江省第二区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公署驻嘉兴)管辖。全面抗战后,一度改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公署驻绍兴)管辖。抗战前后,全县行政区划曾8次变动。1934年7月,国民政府改编乡镇制,全县为6区、33乡、8镇。是年11月,推行保甲制,至1935年3月,全县502保5906甲。1938年10月,调整乡镇保甲机构,全县分6区、辖41乡(镇)496保4760甲。1939年10月,将原6区并为3区:城西区(原城区和西塘区),辖13乡(镇)154保1445甲,区署设在西塘镇;沈欤区(原沈荡区和欤城区),辖16乡(镇)183保1756甲,区署设在沈荡镇;澉通区(原澉浦区与通元区),辖12乡(镇)159保1559甲,区署设在通元镇。县域区划于1940年、1944年、1945年三次划分变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1月,全县整编为3个区、38个乡镇、374保3556甲[4]。抗战前的1935年,全县总户数为51429户,人口206292人(1936年无全县人口统计数据)。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全县总户数为48441户,人口200001人,比1935年减少人[5]。海盐沦陷期间,由于战争造成的人口伤亡、疾病和百姓外出逃难等原因,全县总人口锐减。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全县总户数38844户,总人数177765人,分别比1935年减少12585户和28527人,下降幅度达24.5%和13.8%[6]。(二)海盐沦陷期间,日、伪军队进驻及政权组织情况1.海盐沦陷期间日伪军进驻情况。日,日本陆军第10军3个师团与日本海军协同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今属上海市金山区)、全公亭(今属浙江省平湖市)一带登陆。当日与次日,日本海军3艘军舰在杭州湾海域(距海盐县城敕海庙约3000米处)炮轰海盐县城。日,日军从陆路首次入侵海盐。日至16日,多批日军从杭州过境赴沪。3月23日,日军八木警备部队100余人侵占海盐后,驻总铺弄底孙宅。4月30日,日军八木警备部队被国民政府军击溃后逃至乍浦。5月1日,日海军陆战队复侵海盐。5月15日逃离海盐。7月底复至,不久撤离。日,日军第八十五联队第二大队200人侵占澉浦,大队部设在吴宅,大队长森田守作。1940年3月,日军独立十一旅团第四十八大队187人,分别盘踞县城、沈荡、澉浦、欤城、长川坝、通元等地,大队长裕保宗明。1941年,日军第八十五联队第二大队第七中队100余人占据海盐县,中队部设在县城内冯三乐堂,中队长畑田文雄。1943年,日军第六十一旅团第一大队第五中队占据海盐县城。1944年9月,日军第六十一旅团第一○五大队第四中队160人占据海盐县城,中队长新民。1945年,日军调“枪”二三四一部队和“枪”二三四二部队共976人占据海盐县城,日酋宍户中佐。时占据长川坝、澉浦、甪里堰日军262人。是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9月4日,日军全部撤离县境,海盐县光复。抗战期间,海盐还驻有伪县政府领导的伪军(亦称“和平军”)。1940年,“和平军”嘉兴地区第一团二营三连80余人占据县城,连长绍凤鸣。1941年,“和平军”第二团二营三连80余人占据海盐,连长宋保全。1944年,伪浙江省保安教导团第四大队500余人占据海盐,大队长严长春[7]。2.海盐沦陷期间的政权组织情况。(1)海盐县国民政府。1927年6月,海盐县公署改为县政府,知事改为县长。日至6日,日军在上海金山卫一带登陆并炮击海盐县城,海盐县国民政府县长曲万森逃离海盐,县城处于无政府状态。日,国民政府军队克复县城。次日,周仰松率海宁海盐联合行动委员会返回县城,县长汪树人同时进城。8月初,日军又占县城,县政府撤离。10月初,日军撤离,县政府迁回县城。此时,县政府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军事五科和秘书、会计、军法、警佐四室。1940年3月,县城再次沦陷,县政府迁至塘东南乡(今沈荡镇庄星村)。1942年11月,日、伪军大规模“清乡”,县政府工作人员离散,县长孟铸率一部分人去浙西天目山。1943年3月,汪耀在天目山奉令接任海盐县县长,是年10月率众返回海盐,县政府流动于泥桥(今武原镇双桥村)等地。县政府在县城、沈荡、通元、西塘、欤城、澉浦六处日、伪据点设秘密行政办事处,负责推动县政府政令及搜集日、伪情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县政府迁回县城[8]。(2)伪海盐县政府。日,日军扶植的伪海盐县公署建立,设澉浦镇朱斐章宅,伪省政府委派劳瑞文任海盐县知事。1940年3月,日军侵占海盐县城,伪县公署迁至县城杨家弄口陆宅。11月,伪县公署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1942年春,伪县政府改称海盐特别区公署,设在海宁硖石横港桥,县长改称署长。是年10月,伪县公署迁回海盐县城。1943年5月,伪县公署复称县政府,署长改称县长。伪县政府设一、二、三科和财政局、教育局、警察局。基层设6个辖区,分辖41个乡(镇)。1945年八九月间,伪县政府于日本投降、日军撤出海盐后解体[9]。3.海盐境内中国军队及地方武装情况。(1)国民政府军。抗战期间,进入海盐县境内的中国抗日部队有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军。1937年9月至年底,国民政府军63师驻海盐县,师长陈光中。1938年3月至9月,国民政府军62师驻海盐县境,师长陶柳。9月至1939年6月,浙江省第三区保安司令部直属青年营驻海盐县,营长周明。1938年9月至日,浙江省抗日自卫总团第5支队驻海盐县,司令郑器光。日至是年秋,浙江省抗日自卫总团第6支队驻海盐县,支队长徐志余。同年6月至是年冬,独立第45旅李新贵营驻沈荡、欤城一带。1940年3月至翌年10月,暂编32师驻海盐、平湖、嘉兴三县交界处新篁一带,师长黄权。1941年5月至日,国民政府军192师一部驻海盐县。(2)新四军。日至8月26日,新四军浙东纵队海北支队200余人,以第三战区直属智勇部队247队的番号,驻甪里堰、澉浦地区。支队长张季伦、政委曾平[10]。(3)海盐地方武装。1931年4月,国民政府领导的海盐地方武装海盐县保卫团成立,县长卢寿祺兼总团长,下设县基干队1个104人,区基干队6个105人。1938年3月,县保卫团改组成沪杭地区第一游击队,汪贤甫为队长。12月,改为抗敌自卫中队,彭挺幹为中队长。1939年春,扩编为县抗敌自卫大队,县长钟家洲兼司令,汪耀为政治指导员。后汪耀任大队长,1942年11月,在日、伪军“清乡”时解体,1943年10月重建。1944年2月扩编成总队,汪耀为总队长,至日军投降时,有官兵1114人。日,海盐县国民兵团成立,县长钟家洲兼团长,1942年11月解体。1944年3月重建,有官兵720人。日撤销。(4)伪县政府领导的汪伪地方武装。1943年,海盐县保安大队成立,大队长徐传明,后由徐季贤接任。最多时有官兵324人。日军投降后解体。日,海盐县自卫总团部成立,伪县政府县长徐震华兼总团长,下辖6个区团,43个乡队,团丁15614人[11]。(三)抗战前后,全县社会经济变化情况海盐县自古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钱塘江入海口独特的地形构造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一方富足之地。县城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多明清建筑,风格多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县城内大户人家众多。抗战爆发后,大户人家纷纷外逃避难。在日军暴行下,海盐县城成为一片废墟,城内90%以上房屋被毁。抗战前,海盐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特产有蚕茧和林木、水果等。抗战期间,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粮食产量和农副产品产量下降。1936年粮食亩产380斤,至1949年亩产仅280斤[12]。蚕茧是海盐主要特产。蚕茧产量受抗战影响损失十分严重。1933年,全县桑园面积9.77万亩,1943年减少至2.81万亩;1935年,产茧2.54万担,1943年,降至1.13万担[13]。抗战前,海盐地方工业已有发电、缫丝、织布、印刷、石料开采等五六家企业。日军入侵海盐后,工厂遭劫停产,大量城镇手工业者停业流散。创办于1925年的天成丝厂,时有工人500人,战乱中工厂倒闭,设备遭损毁。至20世纪60年代初,海盐缫丝工业仍无法恢复生产。盐业是海盐传统产业,抗战期间,鲍郎、海沙盐场生产受到严重破坏,8年间共损失食盐876000市担,损失金额达2628000元[14]。同时,全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1935年开始兴筑的海盐至硖石、海盐至新篁、沈荡至新篁的公路,因日军入侵,工程半途而废[15]。8年中,杭州湾海塘海盐段长期失修,仅于1942年修筑海塘18.3丈[16]。1938年日军焚烧海盐县城后,市河东段闭塞,西段淤浅,县城到邻县的11条航线除海盐至嘉兴个别航线外,其余均停航。同时,金融信用合作事业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典当、钱庄、银行倒闭歇业。抗战前,海盐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比较兴旺。抗战爆发后,县立民众教育馆、奔腾社等文艺团体和两家报馆相继停办、解散。县立怀德小学等数十所小学停办。在校学生从1936年的6454人减少至1938年的1860人。医疗卫生和医药业遭受破坏,1929年创办的海盐县立医院,于1938年5月遭日军焚毁,天生堂等十余家药铺倒闭停业。战争导致全县多次发生瘟疫大流行,民众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抗战爆发后,汪伪政权滥发“储备券”,至抗战结束时,物价上涨2454倍[17],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苦不堪言。三、日本侵略者在海盐的主要罪行抗战期间,日军入侵海盐的部队先后有10余支,官兵约2500人。日军在海盐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其主要罪行有以下八个方面。(一)出动军舰飞机,炮击轰炸城乡1937年11月至1940年6月,日海军先后6次出动舰艇,在县城以东杭州湾海面上,炮击海盐县城及周边五团、黄家埝等地,造成15人死亡,2人受伤,炸毁民房18间,县城镇海塔两次遭炮击后严重受损倾斜,县监狱中弹后被毁,130余人犯逃逸。整个抗战期间,日军先后18次出动飞机,轰炸县城广福桥、混堂弄口,西门外董家弄口、姜尺弄、大栅桥、元坛弄、双凤茶楼、莫家地、叶家桥和北门一带,以及沈荡梅史堰,澉浦长山头、汤家团,甪里赖皮桥,通元李家堰,西塘、欤城、百步亭等地。许多无辜平民被炸死、炸伤,房屋被炸毁。(二)屠杀无辜百姓,制造重大惨案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海盐采取炮击、刀劈、枪击、活埋、剖腹、割乳、绞死、刺刀捅、沸水烫、盐卤浸、锯子锯(身体)、机枪扫射、焚烧活人、铁丝穿肩、放狼狗咬等16种以上方法屠杀无辜百姓,手段极其残忍。日,日军从海盐出发,侵袭通元邵家浜,当地22名平民惨遭日军杀害。接着,日军又对通元集镇进行大规模“扫荡”,镇上居民41人惨遭屠杀。4月30日,国民政府军62师围攻驻盐日军,日军残部逃窜至乍浦。5月1日,日海军陆战队复犯县城,驻东门外火神庙。5月2日至14日,日军连续12昼夜进行烧杀抢掠,杀害平民100余人。福业寺12名僧侣,被日军用铁丝穿肩后,押至敕海庙,用刺刀捅死后抛入大海。县城东门场图里(今武原镇东门村)13名老人被日军杀死,后在金山庙前焚尸。村民高福全等10多人被日军用绳子串联在一起,刺死后抛入大海。县城东门外北网舍(今武原镇东门村)朱寅生一家有6人被日军杀害。同年4月,日军在沈荡镇塘东(盐嘉塘以东,今沈荡镇中钱村)一带“扫荡”,抓走叶天法等18人,在沈荡大桥西300米处用刺刀捅、枪击致死。6月的一天,日军在海塘场前(今西塘桥镇新城村),将平民郭福庆打成重伤后,剥去上衣,捆绑后摁入水缸内,用沸水将郭活活烫死。7月31日,日军在甪里茶院(今澉浦镇茶院村)设伏袭击奉命从海盐沈荡撤退准备南渡钱塘江的国民政府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政工队(简称省三区政工队)和沈荡抗日救亡队队员,致使省三区政工队14名队员和沈荡抗日救亡队8名队员遇难[18]。此后,日军对茶院集镇附近的5个自然村实施“扫荡”,屠杀村民24人,烧毁蔡仕荣等99户村民的424间房屋和屋内财物。8月3日,日军入侵县城西北的北桥(今武原镇君原村与小曲村交界处),将40余名青壮年男子拉到附近坟地,其中31人惨遭杀害,村民陈留法被刺7刀后侥幸逃生,身上留下8处伤疤。同年9月,日军在海塘场前集镇将一名30岁左右外来卖草鞋男子打伤后,丢入制盐的盐卤井中,浸泡致死。1939年4月,沈欤区欤城乡维持会保安队击毙2名入侵日军,遭日军出兵报复。日军将25名保安人员捆绑,拖至欤城集镇庙山(今于城镇构塍村)处,全部杀害。同年初夏,日军在海盐县城将十七八位名平民抓捕,押至杨家弄底富家花园处(今武原镇文萃苑),用刺刀捅死。1940年4月,日军在澉浦葫芦山(今澉浦镇永乐村)海边抓住从余姚乘船过来的13名商人,不分青红皂白将12人杀害于南门外吴家坟,次日又将另1人杀害于西门外郭家坟[19]。6月间,日军在沈荡聚宝桥(今沈荡镇中学位置),以抓“支那兵”为由将10名老百姓活埋。同年初冬,日军在从海盐开往西塘桥的航快船上,将15名青年(其中1名女性)疑为“支那兵”抓走,押至县城局弄(今县档案馆东侧)的一棵柿子树下,先放出狼狗将人咬伤后,再割去头颅,剖腹挖出心肝后食用。1941年4月,日军入侵沈荡唐家浜(今沈荡镇庄星村),将10名老百姓和5名国民政府军人押至唐家浜河边,将其推入河中后全部枪杀。1942年5月,日军在县城冯家花园(今绮园),将15岁男孩陶鸿儒绑在树上开膛剖腹,挖出其心、肝、肺、脑,炒熟后食用。10月,日军在沈荡“清乡”时,抓捕欧阳文虎等16人,将其活埋于沈荡大桥东约200米处的桑园地里。日,日军将从钱塘江南岸乘船逃难至海盐长川坝(今秦山镇)海域上岸的16名难民(男11人,女5人)抓捕,拖至杨柳山(今秦山镇杨柳山村)南侧的小山坳中用机枪扫射致死。(三)焚烧城乡房屋,民众财产受损日军侵占海盐期间,肆意焚烧县城、集镇和民房等建筑物,居民财产遭受巨大损失。1.焚烧县城。日,日海军陆战队侵犯县城,占据东门外火神庙,疯狂焚烧民房。5月2日起,日军在城内从东至西纵火焚烧房屋,前后12昼夜火光不熄。从东门外北网舍一带到惠人桥前后总铺弄,从南城门到北城门尽成焦土。损毁房屋2685间,其中楼房561间,店面189间,县城内房屋受损面积达90%以上。2.焚烧集镇。日,日军进犯通元集镇,纵火焚烧545间店铺和民房,屋内所有商品财物被毁。9月20日至21日,日军连续两天焚烧欤城集镇,镇上97户330多间(其中楼房148间)住宅商铺连同商品被毁,千年古镇成为一片废墟。1939年冬的一天夜间,日军窜至甪里堰集镇,遭国民政府军流动部队阻击后,日军焚烧甪里堰集镇,集镇上百余家店铺大半被毁[20]。日晚,驻盐日军从海宁硖石、嘉兴王店两地调集兵力入侵沈荡。次日上午日军离开沈荡时,在沈荡集镇西市大庙场至梅史堰及西弄口纵火三处,烧毁店铺72家88间,居民房屋300余户912间。沈荡集镇西市街道两旁房屋全被焚毁。1942年4月,日军纵火焚烧百步亭集镇商铺店面房52间,民房14户47间。抗战课题调研统计,全县毁损店铺711家、店面1897间。3.焚烧乡村民房。抗战期间,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大批乡村民房,有的整个村庄被毁。经抗战课题调研组社会调查和查阅档案文献资料,全县各地被日军焚毁的乡村民房数如下:武原镇3588间,沈荡镇2420间,澉浦镇1992间,通元镇1327间,于城镇1278间,西塘桥镇1215间,百步镇578间,秦山镇405间。全县被日军焚毁的乡村民房12803间。(四)奸淫凌辱妇女,手段极其残忍抗战期间,全县遭受日军性侵犯妇女146人,其中被强奸72人,被轮奸53人,被猥亵侮辱16人。遭受轮奸致死12人,不愿受辱、投河自尽和奋起反抗而惨遭日军杀害的妇女6人。受害女子中,年龄最大的60岁以上,最小的12岁,16岁以下女童4人。日军施暴,不管场合,无论是坟地、田边,还是街上、屋旁,甚至当着受害者家人的面。施暴的对象,不管是未成年的幼女,还是60多岁的老妪,也不管是卧病在床的病妇,还是即将临盆的孕妇。日军性侵犯的手段极其残忍,不但强奸,而且轮奸,甚至将妇女绑吊后,用稻草烧其下身,更有割乳、剖腹,惨无人道。全县被日军强奸的妇女远不止以上数据。还有不少妇女遭受日军性侵犯凌辱,有苦难言,沉冤难雪,永被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五)强征迫害劳工,修筑军事设施抗战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防止盟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日军大量强征劳工。一是在海盐境内的长山、秦山、丰山等沿海一带以及县城内北门吊桥至西门城墙基处,修筑炮台、碉堡等军事设施;二是在海盐境内抓捕民工为日军杂役服务,如摇船运输、砍树围篱、当向导带路、开河疏浚或为其烧饭做后勤等。据澉浦镇、秦山镇、西塘桥镇抽样调查,有据可查的劳工1030人,用工总数13942工。劳工一旦进入工地,日军日夜监守,中途不得离开。劳工做得稍慢一点,日军就用枪托砸、鞭子抽,甚至用刺刀捅。劳工被冻死、饿死、累死和鞭打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劳工多次被抓。据海塘沈家头(今西塘桥镇东港村)村民沈法观举证,他于1941年曾三次被日军强行押往平湖九龙山修筑炮台,每次10多天,累计做工40多天。根据《海盐县志》(1992年版)、《澉浦镇志》(2001年版)、县档案馆有关档案资料记载,以及通元镇对该镇4个村劳工数抽样调查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抗战期间,日军在海盐强征劳工约15万工。全县劳工伤亡人数120人,其中日军强征劳杂役直接伤亡101人,下落不明19人。(六)摧残文教事业,实行奴化统治抗战期间,海盐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1936年,全县有小学122所,教职工251名。1937年日军入侵海盐后,多数小学被迫停办,教师背井离乡,大批少年儿童失学。1940年,全县小学减至32所,学生从1936年的6454名减至1860名,教师33名。至1943年,全县小学减少至9所,班级14个,学生499名,教职工仅15名[21]。全县发生多起日军焚毁学校事件,县城学校损毁严重。历史悠久的蔚文书院(民国12年改称为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今武原镇核电会堂处)、县立城中完全小学(今武原镇秦山大厦西侧)、私立培风小学(今武原镇虹桥新村)等几所设施较为完好的学校先后被日军焚毁。私立兴武小学(今武原镇海滨西路水沧桥畔)于1943年8月被全部拆除。抗战期间,县立民众教育馆、奔腾社、青年文艺研究社等文化团体被迫关闭解散;海盐出版发行的《海盐民报》、《海滨日报》、《海北日报》被迫停刊解散。伪国民党县党部利用伪县政府编印的《海盐县公署特刊》和《海盐新报》,进行奴化宣传,并在县城学校内开展奴化教育。(七)损毁档案文物,价值难以估量1937年11月,日军铃木部队进驻海盐县城,将县司法处看守所附设监狱100余宗文卷及县司法处10000余宗文卷炸毁[22]。1938年3月,日军将县城慈善机构等的200册文卷炸焚[23]。1937年底至1938年5月间,国民党海盐县警察局的文卷全部损失殆尽[24]。日,日军将石泉镇公所185宗文卷焚毁[25]。1938年8月,日军将国民党海盐县政府730宗文卷焚毁[26]。日起,日军进行太湖东南地区第二期大规模“清乡”。当年11月间,海盐县县长孟铸将县政府所藏的各项卷宗票照共28箱,交给塘东南乡乡长褚春芳保管。褚与县政府事务股办事员冯恩禄、管卷员周健,将全部卷宗票照秘密埋藏于塘东南乡低田及南庄附近(今沈荡镇庄星村)。后冯恩禄被日军俘虏,泄露藏匿案卷地点,日军将上述档案卷宗票照全部劫走[27]。抗战期间,全县古碑、牌楼、家谱族谱、书画毁损严重,至今无法修复和回收。1937年11月,日机轰炸县城祠堂,毁损清帝御碑1块。1938年5月和1940年3月日军在焚烧县城时焚毁县立图书馆孔庙祭器锡爵、竹簠、木豆和宋、明、清古碑碣7块,劫走明代铜佛1尊,价值88614元[28]。1940年6月,日军将沈荡镇晚清时期建造的善安庙40间焚烧,掠夺庙内佛像等器物。抗战期间,因战争而造成许多文物古迹损毁,价值难以估量。(八)疯狂抢掠财物,戕害经济民生日军在海盐境内疯狂抢掠财富、横征暴敛,戕害经济民生。抗战期间,日军大肆捕杀掠夺耕牛。全县被捕杀掠夺耕牛387头。日军为构筑军事设施,抢掠砍伐树木1265株,毛竹(毁损竹园面积)299.3亩,抢掠门板2151扇。日军还勾结汉奸,将树木、门板偷运至海宁硖石等地销售,以中饱私囊。1938年1月,日军侵占海盐县城天成丝厂,焚毁栈房楼。后日军两次驻扎于此,抢走该丝厂缫丝机300台、锅炉2台、黑板机1台、煮茧机1台、干茧1600担、白厂丝150斤,厂内其他设施被日、伪军盗卖一空,厂房于1943年春被全部拆毁[29]。2月,日军入侵澉浦城,抢掠协和南货店白糖20袋(每袋200斤)及笋干、枣子等食品,经济损失750银元。1938年春,日军抢掠县城杨家弄书画家任小田家珍藏的文房四宝、书画篆刻及家中珍贵家具等财物,经济损失200元。7月,日军入侵甪里堰集镇,多次抢劫店铺,连店铺的门板都被抢去作填公路之用。甪里堰集镇店铺先后4次遭日军抢劫。同月,日军抢掠海塘场前(今西塘桥镇新城村)钱康荣等3户肉猪12头,经济损失186余元。同月,日军在欤城三家村(今于城镇鸳鸯村)抢去渔船3艘,经济损失72元。8月,日军入侵澉浦吴家埭(今澉浦镇永新村),抢掠鸡鸭1220只,经济损失427元。日出刊的《申报》记载:澉浦多富商,屋中红木家具多为日军由沪杭公路分运沪(上海)、杭(杭州)以去。1942年9月,日、伪军在“清乡”时,将《海北日报》社转移在城西石桥西珠浜(今武原镇城西村)沈金龙家的印刷机、大批印刷铅字、文书资料、纸张等全部劫去。四、人口伤亡情况抗战时期人口伤亡是指因日军发动侵华战争而造成的人口伤亡。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一是对75岁以上知情人调查中获得的证人证词;二是档案、文献资料。本次调研中,邻县转入证言证词、档案和文献资料计20份,涉及死伤37人(不包括省、市转入的文献、档案);本县转往外地证言证词16份、档案6份。在人口伤亡统计中,来自社会调查证人证词中的伤亡数占94.4%,档案、文献资料提供的数据占5.6%。人口伤亡的统计步骤是:首先,核对原始资料中提供的数据,填写人口伤亡明细表和人口伤亡各分类表(含单列上报表);然后,填写人口伤亡统计总表。人口伤亡统计,主要分直接人口伤亡和间接人口伤亡两大类。直接人口伤亡中分死、伤和失踪三类;间接人口伤亡分被俘捕、灾民和劳工三类。(一)人口伤亡统计汇总情况本次调研列入统计表的海盐县抗战期间人口伤亡人数为2326人。其中:直接死亡1417人(男1004人、女178人、童53人、不明182人);直接受伤296人(男139人、女140人、童17人);失踪41人(男38人、女1人、童2人)。间接伤亡572人。其中:被俘(捕)伤亡4人(含失踪1人),灾民伤亡549人(含失踪1人),劳工伤亡19人(死8人、伤11人)。见下表。海盐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统计表类别直接人口伤亡(人)间接人口伤亡(人)合计死伤失踪小计被俘(捕)灾民劳工小计数量14172964117544549195722326占百分比60.9%12.7%1.8%75.4%0.2%23.6%0.8%24.6%100%海盐县抗战时期分年度人口伤亡统计表年份伤亡人数(人)各年度伤亡人数百分比其中直接伤亡(人)间接伤亡(人)1937462%406193890839%679229193931513.5%29520194041617.9%21420219411416%139219421737.4%17121943893.8%8721944954%87819451436.1%42101合计2326100%1754572(二)直接人口伤亡比例海盐县抗战时期直接人口伤亡性别比例名称男女童不明合计直接人口伤亡118131972182175467.3%18.2%4.1%10.4%100%直接死亡100417853182141770.9%12.6%3.7%12.8%100%直接受伤13914017无29647%47.3%5.7%/100%失  踪3812无4192.7%2.4%4.9%/100%在直接受伤人员中,女性占47.3%,略高于男性,主要是遭受性侵犯的妇女,达110人(未包括遭日军强奸后死亡的妇女和女童人数),占女性受伤人数的78.6%。(三)间接人口伤亡比例间接人口伤亡系指在战争环境中因战争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包括被俘捕人员、灾民和劳工。海盐县抗战期间间接人口伤亡572人,占全县人口伤亡总数的24.6%。海盐县抗战时期间接人口伤亡统计表被俘捕人数灾民人数劳工人数合计小计死失踪小计死失踪小计死伤431549548119811572占0.7%占96%占3.3%100%列入间接人口伤亡统计的549名灾民,伤亡时间和人数主要集中在:人,人,人,分别占间接人口伤亡总数的41.3%、36.4%和18.2%。(四)单列统计的人口伤亡情况1.国民政府正规军在海盐伤亡情况。1937年9月,国民政府军第63师驻守海盐。此后,还有国民政府军第62师,浙江省抗敌自卫总团第5、第6支队,32师、192师和地方抗卫大队等部队先后驻守海盐。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队在海盐与日军交战有15次[30]。本次调研在档案资料中查到有姓名的伤亡人员仅18名。大部分伤亡人员是在社会调查的口述资料中获得,无法详细了解死伤军人的真实姓名,多数阵亡官兵无据可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正规军在海盐死亡情况统计表年份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合计死亡人数303305412934319175082.汉奸、伪军伤亡情况。抗战期间,日军在海盐县境内建立伪政权,实行汉奸统治。据《海盐县志》(1992版)记载,海盐县汉奸组织最初形成于1938年3月,由嘉兴余贤埭(今嘉兴市余新镇)人柏绥之任维持会长。经查实,1938年至1945年,被国民政府和有关组织处决(含秘密处置)的汉奸、伪军(警)共93人,其中汉奸62人,伪军(警)31人。见下表。抗战时期海盐县汉奸、伪军(警)死亡统计表年份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合计死亡人数2122819211019933.海盐籍人在外地死亡情况。抗战时期,因战争因素而造成的海盐籍在外地死亡人数51人,其中男35人,女4人,不明12人。这部分人由死亡地县(市)统计上报,不列入本县人口伤亡统计范围。见下表。抗战时期海盐籍在外死亡人员情况统计表类别按性别分按身份分死 难 地 点男女不明抗日人士普通居民嘉兴海宁平湖桐乡吴兴余姚玉环上海江苏常熟江苏扬州安徽泾县人数354121338319311111111合计515151注:在嘉兴死亡的31人中,包括1945年8月被日军从海盐、平湖两地抓去后活埋于嘉兴东栅的12人,因无法分清两地人数,故暂计入。(五)本次人口伤亡调研结果与过去统计数和有关文献记载数的比较这次抗战课题调研,我们在县档案馆查档时发现有2份有关记载海盐县“抗战损失”情况的档案资料。一份是日海盐县政府呈报国民党中央政府社会部的表格(此表格于日报浙江省政府及社会处),在“生命财产损失情形”栏中记载:人民死亡约六千人[31]。另一份是1948年7月海盐县政府在向浙江省政府上报的海盐县抗战期间受灾情况表中记载:死亡210人,受伤124人,流亡761人,三项累计1095人,其中伤亡334人[32]。以上两份表格均没有详细的伤亡人员名单和具体的伤亡时间、地点。《海盐县志》(1992年版)在日军暴行录中记载:自民国26年(1937)11月至34年(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止,日军焚毁房屋数万间,杀害群众6000余人。显然是引用了日海盐县政府呈报上级的档案数据。本次调查汇总统计:海盐县在抗战期间伤亡人数总计2927人(列入海盐县人口伤亡统计表2326人、国民政府正规军伤亡数508人、汉奸、伪军伤亡数93人),其中死亡2577人(包括间接死亡和单列上报的国民党正规军、汉奸、伪军等三种死亡对象计601人)。全县人口伤亡总数与1946年12月海盐县政府上报的死亡人数比较,减少了一半;比1948年7月海盐县政府上报的统计数增加2593人,是上报数的8.76倍。我们认为:这次抗战课题调研所得的人口伤亡数据,是在全面查档和全县范围内进行“地毯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获得的,均有据可查。可以说,列入统计表的抗战时期全县人口伤亡数,小于抗战期间实际发生的人口伤亡数。1945年年度统计显示,全县人口比1935年减少28527人。在减少的人员中,除了遭日军暴行死亡外,还有迁徙外地、逃难未归、自然减员、因灾死亡等。据测算,抗战时期因遭日、伪军暴行而造成的全县人口死亡人数比例,约占这一时期减少人口数的10%。五、财产损失情况日军侵占海盐期间,不仅给海盐造成重大人口伤亡,而且也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本次抗战课题调研,对于社会财产损失的统计,凡是有档案记载的,经甄别后认为可信的一般以档案记载为依据;档案没有记载或记载的数据经甄别后不符合当时实际的,则采用社会调查获得的数据。对居民财产损失的统计,由于档案中记载的较少,因此,本次调研统计大部分采用经过分析、整理的社会调查统计数据;同时,也采纳了一部分历史档案中记载的数据。海盐县因战争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分社会财产损失和居民财产损失,居民财产损失的比例高于社会财产损失17个百分点。见下表。海盐县抗战时期财产损失分年度统计表计算单位:元(1937年7月法币值)类 别年 份社 会 财 产 损 失居民财产损失(直接损失)合计损失直 接 损 失间 接 损 失1937954531007405521938102894967259710421892743735193917202280001323861775881940185989339121540613739621941391453377913922991465223194221566136380411953569899194339783855375271117802194434368789088412779619452014363885590089928总 计1326551104398433359505706485(一)社会财产损失情况抗战时期,海盐县社会财产损失总计2370535元[33],其中直接损失1326551元,占社会财产损失总数的56%;间接损失1043984元,占社会财产损失总数的44%。分类损失情况如下。1.工业。工业类财产损失797718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的33.7%,列第一位。其中直接损失534476元,占工业类财产损失的67%。损失厂房304间、机器304台、干茧1600担、生丝150斤及其他物品634件。间接损失263242元,占工业类财产损失的33%。主要是损失白厂丝6580担、碾米机2套。2.农业。农业类财产损失638943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的27%,列第二位。其中直接损失876.35元,占农业类财产损失的0.1%,包括遭受损失的农业30户、林业20户、牧业10户、茶业5户及树木850株。农业类社会财产损失主要是间接损失,达元,占农业类财产损失的99.9%。主要是战争使众多家庭遭受损失,包括农业20030户、林业10020户、牧业15010户、茶业65户,共45125户。以1937年全县总户数48441户计,农户受损面高达93.2%。3.交通。交通类财产损失8095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总数的0.3%,列第十位。其中直接损失7135元,占交通类财产损失的88.1%,包括轮船1艘、桥梁5座、房屋3间。间接损失960元,占交通类财产损失的11.9%,损失物为桥梁2座。4.邮政。邮政类直接财产损失计11838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的0.5%,列第八位。共损失电话交换机3台、发话机54台、通讯线路157华里等。5.商业。商业类直接财产损失11708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的0.5%,列第九位。共损失房屋28间、器具36件等。本次抗战课题调查未曾获得全县商业类间接财产损失数据。6.财政。财政类直接财产损失2937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总数的0.1%,列第十一位。1942年10月县财政金库16.4万元被日军劫去,按1937年7月法币值折算为2937元。7.金融。本次抗战课题调查未曾查到有关金融类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的数据。8.文化。文化类财产损失510874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的21.6%,列第三位。其中直接损失510713元,占文化类财产损失的99.97%,包括房屋473间、器具687件、图书260000册、铜佛1尊、亭子1座等。间接损失161元,占文化类财产损失的0.03%,包括树木9株、树款16160.50元等。9.教育。教育类直接财产损失151141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总数的6.4%,列第五位。主要包括:校舍439间、课桌240套、器具27675件、仪器1248件、图书31890册等。本次抗战课题调查未曾获得全县教育类间接财产损失数据。10.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类财产损失193998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的8.2%,列第四位。其中直接财产损失95586元,占公共事业类财产损失的49.3%,主要包括房屋509间、车辆7辆、船只201艘、器具1025件、仪器53件、图书2613册、畜禽953头(羽)、服饰1512件、大米8320担、木材1500丈、食盐562331斤、棺材52具、药品523种、蔬菜11000担、燃料20000担等。间接财产损失98411.7元,占公共事业类财产损失的50.7%,主要为:抚恤补粮68.8石、医院房屋13间及减少生产造成的损失等。1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类间接经济损失30000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的1.3%,列第六位。全县被征用劳力15万工,造成间接经济损失30000元。本次抗战课题调查未曾获得全县人力资源类直接经济损失数据。12.其他。其他类财产损失13284元,占全县社会财产损失总数的0.6%,列第七位。其中直接财产损失140元,占其他类财产损失的1%。间接财产损失13143元,占其他类财产损失的99%,主要包括房屋4间、大米163.25石、稻谷23担、柴35担、耕牛1头、田地49亩、蚕丝4车、洋纱半捆、树木187株、现款108660元(法币)等。海盐县抗战时期社会财产损失分项目统计表计算单位:元(1937年7月法币值)年份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合计占百分比工业/4998814168078381433353360033600336423360079771833.7%农业/638611/248//4836/63894327%交通/7055/40///9604080950.3%邮政/11838///////118380.5%商业//29088800/////117080.5%财政/////2937///29370.1%金融//////////文化2310336198/12709628350132903630//51087421.6%教育480480/398510605500300//1511416.4%公共事业661566156141279/956581300/203831939988%人力资源////////30000300001.3%其他140//721796960365422745.07132840.6%总计9545170154645202219901729241579464253136912840282370535100%海盐县抗战时期社会财产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比表计算单位:元(1937年7月法币值)类别直接损失(元)占社会财产损失百分比间接损失(元)占社会财产损失百分比损失合计(元)农业8760.14%63806699.86%638943工业53447667%26324233%797718公共事业9558649.3%9841250.7%193998文化51071399.97%1610.03%510874教育151141100%/0%151141人力资源/0%30000100%30000其他1401%1314399%13284邮政11838100%/0%11838商业11708100%/0%11708交通713588%96012%8095财政2937100%/0%2937金融/0%/0%/总计132655156%104398444%2370535(二)居民财产损失情况抗战期间,海盐县居民财产损失3335950元,占全县财产损失的57%。包括土地、房屋、树木、禽畜、粮食、服饰、农具、生活用品、其他等9类。由于本次课题调研对居民财产间接损失不作统计,所列数据均为直接损失。1.土地。土地类居民财产损失共11201元,占全县居民财产损失的0.3%,列第八位。共计损失竹园 299.4亩,果园248.4亩,桑园132亩等。2.房屋。房屋类居民财产损失共1766855元,占全县居民财产损失的53%,列第一位。共计损失房屋17636间,草屋115间等。3.树木。树木类居民财产损失共121元,占全县居民财产损失的0.004%,列第九位。共计损失树木1265棵。4.禽畜。禽畜类居民财产损失共21829元,占全县居民财产损失的0.7%,列第六位。共计损失牛387头、猪481头、羊809头、禽2957只。5.粮食。粮食类居民财产损失共48806元,占全县居民财产损失的1.5%,列第五位。损失包括米担,稻谷4828.4担,杂粮2349.85担,面粉1000斤,黄豆15655斤,蚕豆1950斤,油菜籽100斤,小麦2990斤等。6.服饰。服饰类居民财产损失共215053元,占全县居民财产损失的6.4%,列第三位。共计损失衣服179211件。7.农具。农具类居民财产损失共20014元,占全县居民财产损失的0.6%,列第七位。损失农具11672件、木船(渔船) 27艘、渔网164丈、水车145套、织布机3台等。8.生活用品。生活用品类居民财产损失共1162147元,占全县居民财产损失的34.8%,列第二位。损失家具382044件、门窗2153扇、床815只、杂物1240件、被子409条、锅子166只、菜油110斤、酒 500斤、茶叶1500斤。遭受损失的生活用品还有:餐具、八仙桌、绸布、蚊帐、土丝、丝绸、细纱、灶头、理发工具、脚桶、热水瓶、脸盆、铜火炉、柴、针线货源、鱼、禽蛋、白糖、笋干、枣子等。9.其他。其他类居民财产损失共89923元,占全县居民财产损失的2.7%,列第四位。损失石狮1对、石碑1块、文房四宝书画篆刻、棺材42具以及现款88411元等。(三)其他财产损失情况1.文物古迹、寺庙等。抗战时期,海盐县因战争而造成许多文物古迹、寺庙等损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见下表。海盐县抗战时期居民财产损失分项目明细表计算单位:元(1937年7月法币值)类别价值年份土地房屋树木禽畜粮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其他合计1937827950/621118224285859500310071938920794348789112281520116102653618496218381042189193978781250.386881941332172917096323991323881940768151800/18544312074.5482188154061194110003169422.54861384219620075328339462234913922991942/11093291172773718513211.727709599444119531943/639508.650449121703974750407527119441396777011.6296376125324994232664908841945/5900///////5900总计1120117668561212182948806215053200141162147899233335950占百分比0.3%53%0.004%0.7%1.5%6.5%0.6%34.8%2.7%100%海盐县抗战时期文物古迹损失情况表序号名称简   介损失情况资料来源1镇海塔位于县城,始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至正元年(1341)塔成,共7层,平面八角形,高24丈,清(光绪)和民国年间多次重修。两次遭日军炮击,弹痕累累,塔身严重倾斜。《海盐县志》第841、842页;《武原镇志》第384页。2徐园俗称徐家花园,位于县城,光绪年间()兵部尚书徐用仪私家园林,占地约10余亩。以“竹隐庐”为中心,长廊环园一周,亭榭因势巧合,廊壁嵌以长方形帖石20余方,山水亭桥布局精美毁于战乱。《海盐县志》第840页;《武原镇志》第380页。3朱园俗称朱家花园,位于县城,为清同治间进士、潮州知府朱丙寿私家园林,前园为厅堂、方亭、长廊、池塘、曲桥、水榭及竹木、山石等,后园有枫林、梅林等林木。被日、伪军焚毁。《海盐县志》第840页;《武原镇志》第380页。4绮园俗称冯家花园,位于县城,占地14.8亩,清同治年间修建,园内以树林、假山、池塘为主,亭台楼阁相映成趣。1940年后为日军所占,遭严重破坏。《海盐县志》第839页;《武原镇志》第382—383页。5百可园位于县城,面积3000平方米,有祠宇数盈,古树参天。建筑被毁。《武原镇志》第379页。6宁海寺位于通元集镇,始建年代不详,宋绍熙六年赐额“宁海院”,抗战前有24根石柱通顶之大殿、千佛阁、山门及假山花园等。大部被焚毁。《通元镇志》第437—439页。7东岳庙简称岳庙,位于通元集镇东市,建于元至正年间(),面积约15亩。大部被焚毁。《通元镇志》第442页。8福业寺位于县城南,南宋前俗称观音堂,南宋绍兴五年(1135)改名福业寺。有观音殿、廊庑、经阁、香花殿、禅堂等。殿宇尽为所毁。《武原镇志》第443页。9鹿宛寺冯夷庙位于沈荡,其中鹿宛寺规模较大,历史悠久,遇庙会演戏。均毁坏。《沈荡镇志》第232页。10白马庙位于海塘场前(今西塘桥镇)毁坏。《海盐县志》第58页。抗战时期日军焚毁海盐县部分古寺庙建筑情况表序号古建筑名称及所处地点损失情况损失房屋(间)损失价值(元)资料来源1澉浦平山庙1937年12月被日军焚烧。7231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 11—05—03—13,第120页。2秦山明珠庵1938年1月被日军焚烧。5165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 11—05—03—11,第73页。3欤城大自庵1938年3月被日军焚烧。12396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 11—05—03—07,第78页。4县城北门外 古厉坛庙1938年5月被日军焚毁。41320《中日战乱公有财产损失调查表》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6—387。5县城东门  会林庵1938年5月被日军焚毁。103300《中日战乱公有财产损失调查表》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6—387。6县城东门  定海庙1938年5月被日、伪军拆除。113630《中日战乱公有财产损失调查表》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6—387。7县城东门  阎使君庙1938年5月被日军烧毁。61980《中日战乱公有财产损失调查表》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6—387。8县城东门  火神庙1938年5月被日军焚毁拆除。6019800《中日战乱公有财产损失调查表》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6—387。9县城东门  敕海庙1938年5月被日军焚毁。268580《中日战乱公有财产损失调查表》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6—387。10县城东门  五圣庙1938年5月被日军焚毁。1330《中日战乱公有财产损失调查表》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6—387。11澉浦达王庙1938年夏天被日军焚毁。14462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10 第75页。12澉浦仙王庙1938年夏天被日军焚毁。12396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10 第76页。13澉浦百桌厅1938年夏天被日军拆去。20660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10 第77页。14通元道塘庙1938年7月被日军焚烧。24792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9第103页。15通元王家祠堂1938年7月被日军焚烧。10330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9第95页。16欤城萧相国庙1938年9月被日军焚烧。15495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7第83页。17通元倪墺庙1938年11月被日军焚毁。15495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9第106页。18县城大王庙1938年12月被日军焚毁。5165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5第74页。19沈荡善安庙1940年6月被日军焚烧。401320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6第140页。20秦山关帝庙1940年8月被日军焚烧。9297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11—05—03—11第83页。21欤城坛墩庙1941年6月被日军焚烧。16528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7第100页。22沈荡五圣堂庙1941年7月被日军焚烧。401320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6第124页。23欤城三环洞庙1941年9月被日军焚烧。23759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7第101页。24秦山石鼓桥庙1941年10月被日军焚烧。6198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11—05—03—11第85页。25百步施王庙1942年3月被日军焚烧。20660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8第71页。26城西长生庵1942年10月被日军焚毁。123960《城西区行府乡“中日战乱公有财产损失调查表”》,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6—382。27沈荡玉皇阁1942年10月被日军焚毁。61980《财产损失报告单》,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6—303。28秦山觉林寺1943年3月被日军焚烧。5165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11第98页。29西塘桥修戒桥庙1943年2月被日军焚烧。61980海盐县抗战调查资料11—05—03—12第82页。合计440145200备 注:另有通元宁海寺、东岳庙等古寺庙因被毁房屋数量不详而未列入。2.城乡基础设施等。抗战时期海盐县因战争而造成许多交通、邮政、蚕桑及行政事业等方面的损失。见下表。海盐县抗战时期交通、邮政、蚕桑及行政事业等财产损失统计表序号类别项目项目简介损失情况资料来源1交通杭(州)金(丝娘桥)公路西起紫云里(与海宁交界),东至方家埭东侧(与平湖县交界),长36.83公里,系泥结碎石路面,宽5.5~6米。遭破坏。《澉浦镇志》第189页。2盐硖、盐新、沈新公路民国24~26年10月先后兴筑。已建的路基、桥梁大多遭受破坏。《海盐县志》第365页;《海盐县交通志》(内部出刊)第109页。3杭(州)金(丝娘桥)公路行道树民国26年(1937)沪杭公路海盐境内约8000余株。1940年4月日军将行道树大部砍掉,1942年汪伪政权把沿线残存行道树砍伐殆尽。《海盐县交通志》(内部出刊)第130页。4蚕桑桑园1933年,桑园面积9.77万亩。1943年海盐桑地减少到2.81万亩。通元地区大部分桑园被毁。1942年汪伪政权把沪杭公路沿线农家桑树砍伐殆尽。《海盐县志》第187页;《海盐县交通志》(内部出刊)第130页。5邮政电话线路县城电话公司157华里电话线路。1938年被损毁。《海盐电话公司战时损失线路册》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10—39。6行政事业文卷县政府、县司法处、石泉镇公所等机关团体的文卷档案票照共11215卷和28箱。被日军焚毁、劫去。《财产损失报告单》海盐县档案馆馆藏,档号113—10—160; 113—1—16;113—10—138;113—4—122。3.盐业。海盐历史上向以产盐著称,在抗战前盐业仍是海盐的重要产业。因战争而造成的盐业损失达2628000元,损失价值超过全县工业损失价值约4倍。盐业损失金额未列入全县财产损失总数,单列上报省。见下表。海盐县抗战时期盐业损失情况统计表序号年度地点事件损失单位损失数量(市担)相当于1937年7月法币 值(元)资料来源11937~1944鲍郎场盐场(今县城以南至澉浦沿海)、海沙场盐场(今县城以北至海塘郑家埭沿海)。日军入侵海盐,盐田被毁无法生产。鲍郎场盐场、海沙场盐场。8000002400000《海盐县抗战时期社会财产损失整理表(间接损失)》,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号L0—57—7—344。21945鲍郎场(包括海沙场)(今海盐境内沿海)。日军入侵海盐,盐田被毁无法生产。鲍郎场盐场、包括海沙场盐场。7600022800《海盐县抗战时期社会财产损失整理表(间接损失)》,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号L0—57—7—344。合计8760002628000(四)财产损失调研结果与过去统计数的比较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海盐县政府于1946年12月上报中央政府社会部的“财产损失情形”比较笼统,种类也较少,仅分器具、现款、食米、杂粮、种子、耕牛和房屋损失等,没有详细损失情况明细表,且有的数据缺乏可信度。日,国民党海盐县政府向浙江省政府上报的《海盐县抗战期间被灾损失情况表》称:以“廿六年(1937年)七月以前价值”计:全县公私财产共损失元,其中公有财产损失111156元(直接损失111091元,间接损失65元),私有财产损失元(直接损失4614536元,间接损失7301266元),以上均为估计数[34]。据本次抗战课题调研统计,抗战时期全县财产损失5706485元,其中:社会财产损失2370535元、居民财产损失3335950元。上述财产损失统计数据,是在全面开展社会调查和系统查阅档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获得的,有可信的社会调查材料和经过甄别后的历史档案资料为依据。经对比分析,本次课题调研全县财产损失比1948年上报的估计数减少一半。其中社会(公有)财产损失比1948年上报的估计数增加2259379元,即增加20.33倍;居民(私有)财产损失比1948年上报估计数减少8579852元,即减少72%。原因是:首先,由于抗战时期大量受损家庭的离散和历史见证人的减少,所以本次调研居民财产损失统计数小于抗战时期居民财产实际损失数;而由于本次课题调研对财产损失统计的种类达14类,覆盖面广,调查又比较仔细详尽,所以社会财产损失统计数远大于当时海盐县政府上报的估计数。其次,当时因战争刚结束,国民党海盐县政府没有力量对财产损失进行全面的调查,因此,上报的(私有)财产损失估计数远远大于居民实际财产损失数。六.结论经课题调研汇总统计,自1937年11月至1945年8月日军侵占海盐期间,海盐县人口伤亡列入统计表为2326人,加上单列统计的国民党正规军伤亡508人,汉奸、伪军(警)死亡93人,总计伤亡2927人。抗战期间,海盐县财产损失共计5706485元。其中:社会财产损失2370535元(直接损失1326551元,间接损失1043984元);居民财产直接损失3335950元。上述各项统计结果,全部以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获取的证人证言为依据,统计数据要素齐全、真实、可信。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乱,不少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散失;多数当事人或不在人世,或外迁,或因当时年幼、现在年事已高,不能全面回忆起抗战时期战乱与损失的详细情况。因此,难免有遗漏之处。(一)抗战时期海盐县人口伤亡的特点1.抗战初期人口伤亡较大。从1938年至1940年的3年间,全县因战争而伤亡人数达1638人,占全县整个抗战时期人口伤亡数的70.4%。其中1938年最多,有908人,占总伤亡人数的39%;人,占17.8%;人,占13.5%。2.人口伤亡主要集中在县城及澉浦、沈荡等中心镇。抗战期间,海盐县城和澉浦、西塘、沈荡、通元等地,共计伤亡1974人,占全县人口伤亡数的84.9%。其中,县城伤亡797人,占34.3%;澉浦镇伤亡405人,占17.4%;西塘桥镇伤亡270人,占11.6%;沈荡镇伤亡260人,占11.2%;通元镇伤亡242人,占10.4%。上述行政区划中有三处地处沿海,人口相对集中,是日军重点控制和防守区,也是日、伪军“扫荡”和“清乡”的重点目标。故上述地区的伤亡人数要比其他地区多。3.战争引发瘟疫致死和劳工伤亡人数较多。抗战期间,全县有538人死于瘟疫(霍乱)。而瘟疫的3次大流行是与日军在海盐大肆屠杀平民,造成大量尸体堆积腐烂,污染水源空气有关。此外,日军还大量役使当地民众做劳工,在澉浦的长山、青山,长川坝的丰山、秦山及沿海一带修筑碉堡与其他军事设施,并对他们进行残酷的迫害,造成120人伤亡。瘟疫致死和劳工伤亡人数达658人,占全县人口伤亡总数的28.3%。(二)抗战时期海盐县财产损失的特点1.财产损失主要发生在抗战初期。1938年,海盐县财产损失合计2743735元,占抗战期间全县财产损失的48.1%,其中社会财产损失为1701546元,占抗战期间全县社会财产损失总数的71.8%,农业损失最为严重,为638611元,占当年社会财产损失总数的37.5%。1938年居民财产损失为1042189元,占抗战期间全县居民财产损失总数的31.2%。2.财产损失中以房屋损毁居多。抗战时期,全县共被日军焚毁民房19456间,造成经济损失1945600元,占全县经济损失总数的33.5%。3.财产损失主要集中在县城。海盐县城具有1200多年的历史,城内分布着众多的富商大户、私家园林、古建筑以及工厂、商铺和大量社会公共财产。抗战期间,海盐县城内90%的房屋被日军焚毁,大量公共社会财产被日、伪军损毁。海盐县城被日军损毁的程度在浙江省屈指可数。4.文物古迹和文化教育设施损失惨重。抗战时期,全县被日、伪军损毁的寺庙等古建筑30余座,约四五百余间。县城标志性建筑—镇海塔两次遭日舰炮击,致塔身弹痕累累,严重倾斜。县城内名家大宅、园林建筑大部被日军所毁。大量的文物古迹遭毁损或被抢掠。全县遭日军毁损的图书达294353册,其中十分珍贵的古籍图书有10000余册,经济损失85800元。海盐县国民政府大量档案惨遭劫毁,造成晚清至抗战期间全县档案资料空白。学校惨遭浩劫,全县发生多起日军焚烧学校事件,海盐的文化教育事业被日军严重破坏。(三)日本侵华战争对海盐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日军侵占海盐8年,是海盐建县2200多年历史中蒙受巨大损失的8年,对海盐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1.城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军入侵海盐,使全县经济损失惨重。为应付战争,海盐人民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农村田园荒芜,粮食产量下降;桑园遭砍伐,蚕茧产量锐减。海盐的手工业大多停业,仅有的发电、缫丝、织布、印刷等四五家工厂全部倒闭,生产设备被日、伪军偷运、捣毁、焚烧。客轮停航,公路客运中断,邮局停办。抗战期间,海盐城乡经济倒退了二三十年。2.人口骤减,人才流失。抗战期间,全县人口伤亡2326人。生存环境极不安定,生活朝不保夕,大批民众和县城内的富商巨贾为避战乱纷纷逃难出走。至1945年,全县户籍人口比1935年减少28527人。战乱和众多人口的伤亡,使农村劳动力大量丧失,加上城镇大量富商和各类人才的离去,给海盐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3.盐业生产遭受重创。海盐因海和盐而得名,盐业生产已延续数千年,历来是海盐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全国曾有一定的影响。抗战期间,共损失食盐876000市担,经济损失2628000元,相当于抗战期间全县财产损失数的44.8%。4.人民生活和生产力水平全面下降。抗战期间,长期战乱和日、伪军的横征暴敛,使城乡居民负担过重,生产、生活设施受损,众多民众失去生产资料和再生产的能力,工农业生产严重遭损,社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县内经济萧条,商铺关闭,市场衰退,物价飞涨,城乡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历史不容忘却,更不能篡改。日军侵占海盐8年,使海盐人民遭受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给海盐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海盐人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痛。开展抗战课题调研,追述和记录这段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责任。通过这次抗战课题调研,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使我们加深对“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解。36万海盐人民将永远“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奋发图强,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海盐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执笔:林坚强 沈阳华)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图片 急急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