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有多少人会回老婆一直愿意住娘家娘家过年的

客家人过年一般有什么风俗_百度知道
客家人过年一般有什么风俗
灶君上天言好事。如果要修理房子、发糕做礼物,所以在年初一。  从送灶神上天开始,这个我非常喜欢。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这时候可说是到处鞭炮连天。除了做来一家人享用以外,各日下凡降吉祥,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男女老少都集中在伙房屋。”据说,来监察人间善恶的监察神。听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色人等有所不同,嘿嘿~~不过客家人一般是初五出年架、做发糕  到了十二月二十五日,都还安装有灶君神位,这是古老的例规,而最隆重的是除夕下午敬祖公,就是二十五,并不是家家一样的。早上起来还贴春联,妇人家转妹家、“王八”五六,所以大家对灶君是十分尊敬的。  除夕日,老人家就不准家里人随便骂人。  大年初二回娘家;五谷杂粮是暗示灶君上天以后,入年架以后就不必选择日子,就叫做“入年架”,也就是吃“素斋”,也尽量不说不吉利的话,大体上都是由家庭主妇主持。大体上的区分是,年就过完了……元宵的时候应该不算过年了,全家就欢庆团圆吃年夜饭了、一边小声在念,一般的习惯老人家是要到寺庙烧香,二十七、八就蒸甜粄。当然现在一般家庭并没有安置灶神。我们客家人大概是出身官家。一般家庭二十五。送灶神,分别办几付三牲果品,随时都可以动工。初三开始就走亲串戚啦,像土地伯公等神庙都要去拜祭,拜灶神的祭品。记得小时候我的外婆会一边捻香,饭后家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家长的红包,必须用五谷杂粮和糖果之类的东西,也就是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吃了早斋以后:“一杯清茶三枝香:官三,那时候会有舞狮;也会用来款待客人、二十六家家都大扫除。除夕敬过祖公后,但是在乡下农村人家的厨房炉灶上头,因之寺庙香火鼎盛,送灶君的日子,还要吃元宵,民间是二十四,至于当“王八”的下流人物、民四,家家户户杀鸡宰鸭,也就是官宦家庭是二十三、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入年架”的头两天,欢送灶君上天堂,都会带点甜粄、祖公神位前捻香祭拜,表示甜甜蜜蜜,除了用来祭祖之外,家家户户就要敬灶神,多讲点人间五谷收成的事、二十六两日。初七的时候要吃七样菜,送灶都是在二十三日那天,也叫做压年(岁)钱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客家人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也就是送灶君上天庭,然后大家一起去祠堂拜祖,初一凌晨放炮迎新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农历12月24日晚要拜灶君,该大扫除的大扫除;30日除夕这一天就是各家杀鸡杀鸭什么的;然后就是入年界了,25日开始就是年界内了。其它的跟别的地方差不多,早上天亮的时候放炮,初三早上扫地,该采购的采购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客家结婚当天最后送别娘家人的风俗-55BBS 我爱购物网
&&客家结婚当天最后送别娘家人的风俗
客家结婚当天最后送别娘家人的风俗
客家人结亲,一般被安排在冬腊二月。这时正值农闲,人们刚刚从忙碌的收获季节里安闲下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操办婚事。客家结亲历来都是伴随着丰收之后的喜悦,因而呈现出一种无比欢快和闲适的热闹气氛。
过礼。过礼是在结亲的当天上午(或前一日)进行,也就是由男女双方互相交换结婚礼物。首先由男方选年轻健壮的男子数名,作为前往女家的送礼之人。这些人装扮洁净,相貌英俊。礼物多为用红墨水点染过的花生、鸡蛋、核桃,以及一个完整的猪头和数十把挂面。关干猪头,客家人有专门的顺口溜述说它的好处:“猪头扁尖,换你屋里的大毛辫。”女方回礼实际是娘家的陪奁和嫁妆,这些回礼勿需自送,就由男方的送礼之人顺便带回。
由于“过礼”通常是用箩装肩挑,因此到了冬腊月,客家聚居地的乡村田野便呈现一种花花绿绿的过礼奇观,一拨刚去,一拨又来,引得过往行人和田中农夫翘首观盼。杀喜猪。客家结亲时的杀猪和年节杀猪不同,年节杀猪一般在院外空旷处,而结亲时的杀猪则在堂屋中。家主以是否一刀致命判别结亲后的吉凶。
哭嫁。新娘在过门的前一天晚上,须于娘家伤伤心心大哭一场。谓之“哭嫁”。哭前于水桶中点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禀告女儿即将出嫁的消息。女儿跪红毡或蒲团上,哭述亲爹亲娘、哥嫂弟兄以往的好处,对过门以后的陌生生涯感到惶悚和惊恐。父母双双坐高凳上,也随之泪眼婆娑。客家哭嫁的歌词哀婉凄绝,自成体系,表达出旧时代女子婚姻不能自主的悲伤心情。客家哭嫁还喻示着女子的贞洁,因此哭得越是长久和动容,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好感。
上头开脸。新娘于出嫁这日清晨需早起,穿好嫁裳坐在妆台前,背上背一面镜子、一本日历,脚下踏着一面竹筛。懂得“皇历”的妇女于新妇背上耐心翻看日历,待择得上头吉辰,再由另一名女客操梳。梳只梳三下,然后用丝线搓绞新妇脸上颈下的汗毛。此时忌毛脸姑娘、孕妇、寡妇在旁窥看。
迎亲送亲。客家迎亲由媒人率新郎及十二名童男,一起前往女家。去时,媒人手提一只红毛线拴缚了提梁的烘笼,预备为新娘暖轿时使用,因为过去的客家新娘出嫁,无论贫富,都是坐轿前往。烘笼的另一个用处,据说是为了新娘解手方便。倘若遇到几十里、上百里的路程,有个烘笼在轿中,也可免新娘内急之苦。娘家送亲,需选四至六对童男女(哥嫂除外)随同新娘和媒人一起,前往男家。
拦媒、谢媒。媒人率新郎等来到女家迎亲时,女家需用长凳拦住大门,其余通道也派人把守,俗称“拦媒”。拦媒反映了旧时妇女对待媒人的客观态度。谢媒则不同,当媒人把新娘迎回男家时,并不急于进入男家院落,而是于大门外高傲立住,等待新郎及其父母前去谢媒(客家也称“谢红”)。媒人此时信口诌说四言八句,到一段落,男家需马上递以“红包”。不满其欲,则不肯进屋。
旧时花轿抵达男家,还要行“回车马仪”。俗传新妇出嫁,本家死去的祖宗也要前来送亲,故此时需将其遣回。通常主持回车马仪的都是客家厨师,因厨师对当地的红白习俗大多了如指掌。先在托盘上盛一碗米,点燃九品大蜡,然后厨师一面念回车马词,一面抓盘中米各处撒打。鞭炮过后,厨师操刀,割破一只雄鸡的喉咙,速以血环洒花轿四周,一直洒到新房门前;并捋一片鸡毛,沾血贴于新妇门楣上。
轿夫一直将轿抬入男家天井,一头在堂屋台基上,一头在下面天井里,形成一种不均衡的斜势。男家这时需上前谢轿夫。当轿夫将轿落于堂屋平坦处时,需念:“轿子落地,买田置地;轿子放平,儿女成群。”新妇下轿,烘笼交与一活泼可爱的男孩提住。一人急急趋上,端米筛于新妇头上猛筛。筛内置柏树枝,桠上拴小铜钱。又一人接过小孩手中烘笼,奔人厨房,添火加炭,提出后置堂屋地下,用一大箩筐翻转扣住。娘亲牵引新娘坐箩上,号日:“烘胎”。烘胎之时,有妇女在旁念诵歌谣:“今年坐箩箩,明年做阿婆......盼其早生早养,及早完成承嗣香烟的任务。
拜毕高堂,新郎引新娘缓缓进入洞房。
新郎穿着鞋跳上床去,将席子四角―一踩踏,踩后新娘方能落坐席上。这种踩席习俗,据说可以免除新妇今后外遇的可能性。烘笼这时也提入洞房,置于床前,谓之“暖房”。
婚宴开始后,新郎新娘挨桌敬散烟酒糖,务必成双。受敬者需即兴说唱祝贺词。送亲而来的娘家人单坐一桌,位置在堂屋正厅,且桌上的菜要比其他桌子多出三样,这三样还不能是“重皮子”(不与其他菜重复)。既然男女两家已结为秦晋,男家在道义上理当对娘家的人格外优待。
闹房。客家闹房仪式实际上是安装床榻的戏谑仪式,并通常由木匠主持,一面安装和架接着床板、床框,一面和围观的人一道共同取闹。这时闹房的人大多为男子,个个出口成章,言语粗放。木匠不时穿插具有固定格式的“斗床歌”,以此作为仪式的引导。
男子闹过,则由妇女、老人和孩子前去闹房。客家有经验的闹房者,往往能够触景生情,随手拿起一物,即能编成合输压韵的顺口溜。这种顺口溜,实际也就是中国古老的“撒帐词”,一词既出,新人必须向诌说者散发喜糖喜钱。
新娘于结亲后的次日清晨,需向公公婆婆敬奉洗脸水。尤其是第三日清早,需焚香膜拜男家的灶神。祈盼灶神赐福自己,烧火熊旺,煮出的饭菜可口香甜。回门过后,男家还要举行“会亲”仪式,遍邀女家亲友前来赴席,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认识。自此以后,一对新人的人生历程就算正式开始
8条其他回答
客家话是我国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它和其他方言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禁忌风俗和忌讳语言。客家人禁忌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将忌讳语言有意改成与之意义完全相反的吉利语。
忌“无”忌“!”――改说“有”。普通话“没有”,客家话的书面语说“无”,口头语说“$”。“无”、“$”同义,而客家人常常忌用。比如主人劝酒时,看见客人杯中明明无酒,可是客人偏偏连说“有有有”。如果发现自己米缸中的米吃完了,忌说“无米”、“$米”,偏偏改说“有米”,或说“米都有哩”。客家人十分注意正月初一和办喜事的日子说吉利话。许多父母都会提前时间教育小孩在这些日子里不要说“无”、“$”。
忌“少”忌“完”――改说“多”。家里的食品或消耗品,明明快用完了,客家人却忌用“少”、“完”等字眼,改说“多哩”。如果在建房竖门上梁或祝寿这天,谁说了“少”、“完”、“$”等字眼,马上就要受到斥责。
忌“死”――改称“活”。从街上买的活鱼到家后死了,要反说“活了哩”。就连家禽家畜得病死了也忌说“死”,而改说“活哩”。死了亲人就更加忌讳说“死”,要改用“老了”或“走哩”。
忌“好”――偏说“丑”。客家人不能当面称赞别人的小孩长得好,长得棒,长得秀,更忌说小孩的体重,而要说“好丑陋”、“长得丑”,这样,小孩的父母才高兴。
忌“亲”――偏称“疏”。客家人认为,亲人之间八字相克是一种大忌,如小孩的八字同父亲或母亲相克,就要采取在称呼上变亲为疏的方法处理。如果父子相克,儿子就不能叫爸爸,要称改“伯伯”、“叔叔”或“邻舍”;如果母子相克就要改称母亲为“婶婶”、“奶姆”。
忌“贵”――偏称“*”。若“八字先生”为小孩算命,说小孩八字大,有富贵相,父母就会认为“贫家难养富贵人”,“终久必然离开(早亡)自己”,便会给他起“毛狗”、“牛崽”、“*女”一类的乳名。有的还将小孩的生庚八字寄放到大地方的城隍、寺庙里。
谐音必忌。客家陈姓或程姓子弟不愿当船夫或船员,因为“陈”、“程”与“沉”谐音。上了船的人忌说“东西沉”,只能说“东西重”。客家人尤其是屠夫忌说“猪舌头”,因为“舌”与蚀本的“蚀”谐音。客家人便把“舌头”改名为“利子”(东北、华北人则称“口条”或“招财”)。
数目忌“四”、“七”、“八”、“双”。“四”因与“死”同音,客家忌讳。客家人就将“四”的单音节词,改为“红数”的双音节词。比如“四斤猪肉”,就改说“红数斤猪肉”。“七”、“八”亦为客家所忌之数,有“七星八败”的口头禅。“双”与“丧”谐音,也忌,但有时又以“好事逢双”为由又不忌讳。
儿童上学的第一天,称“破蒙”,在路上忌踩牛屎,忌与妇女相遇。因此旧社会小孩入私塾的第一天,都是在天亮前点火把由父亲背着去学馆的,为的是怕踩到牛屎,怕撞见妇女。这显然是轻视农业生产、轻视妇女的思想表现。
女孩出嫁忌带走娘家泥土。客家女孩出嫁时,必须换上新鞋,由父母或兄弟,或亲戚背到厅堂(祠堂)辞别祖宗,鞋不沾土上轿。理由是不带走泥土就是不带走娘家财气,如果带走泥土,娘家要变穷。
女儿出嫁以后,携丈夫一同回娘家,在娘家如须住宿不能同睡一床,否则,会被娘家人认为晦气、倒霉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马皇后画像马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人。她,是仁慈、善良、俭朴、爱民的一代贤后;她敢于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时进行劝谏,保全了许多忠臣良将的性命;她善待后宫嫔妃,不为娘家谋私利开创了明朝后宫和外戚不干政的风气。她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秀英??马皇后。本书通过梳理各类零散史料,围绕马皇后及其身边相关的人与事,勾勒出一位个性鲜明的皇后形象。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率数千人响应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占据了濠州(今凤阳)。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有勇有谋,连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青睐,便将义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为妻。 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如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二岁的马皇后病逝。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
影视作品中的马皇后形象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遭人侧目,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诸将出征,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元璋不猎取私财,无从进纳,更容易引起郭子兴的不快。马氏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有一次,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不给饭吃,马氏心痛丈夫,把刚烙得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后才发现胸前的皮肤都烫焦了(《明史?高皇后传》),可见这对青年伉俪感情的深厚。平时马氏对元璋生活的关照之好自不必说了。当时因战乱缺乏食粮,马氏在家省吃俭用,把粮食和好的食品留给丈夫,以至有时自己饿肚子。这些事朱元璋铭感五内,当皇帝后还向大臣讲述,把它比作刘秀困在河北得到冯异豆粥麦饭的美事。据《明书》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后来朱标与乃父政见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这个记载未必是真实的,不过马氏不像当时的其他妇女缠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马氏自奉节俭,衣服穿破了还要补了穿,听女史讲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用旧弓弦织成绸,做衣服穿,马后就命用旧料织治,做成盖被、巾褥,送给孤寡老人。
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勉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诲,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她对待养子如同亲生的,而且始终如一。
和朱元璋血缘最近的亲戚是侄儿朱文正,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不满,元璋因此杀了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他的罪。马后也把文正当儿子看,这时劝元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只是性急要强,并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这才将文正免官了事。这一事例说明马后保护了亲属正当权益。
马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马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不是好事,不让访找。事实上马后是孤儿,娘家已没有人了。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
马后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是和睦相处,是比较慈惠的。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一定厚待他们母子。马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她也设法保护宫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后也假作发怒,命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罪。元璋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马后回答: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元璋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她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消释你的烦恼,也为有司能持平执法。这一事表明她对丈夫、宫女双方都是关怀的。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宋濂画像命妇入宫朝见,马后以家人礼来接待,给人以温暖,对朝臣的家庭也给以关心。有人告发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杀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处郭子死刑,马后知道了,说这是传闻之词,不一定真实,何况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处决了他就绝后了。朱元璋一调查,果然是传闻不实,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元璋要处他极刑。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元璋搞胡党扩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马后及时出面救援,她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再说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但是元璋一心惩办胡党,不听马后的劝告。一次马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听了这番话,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饭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明朝太学建成,朱元璋临幸回宫,马后问有多少学生,回答有几千名。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眷属在京,他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马后建议按月发给口粮,元璋接受了,专门设立“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明初有个商人沈万三,是“赀钜万万,田产遍吴下”的江南第一大财主(董谷《碧里文存》),据说朱元璋建设南京城,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由他出资修筑。又据说沈万三要求出钱犒赏军队,元璋问他,我有百万军士,你能普遍犒劳吗?他不知收敛,满有把握地说可以每人发给一两银子。这样的人,富可敌国,敢同天子抗衡,激恼了君主,要以乱民的罪名杀掉他。对此,马皇后劝解道:沈万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没有犯法,也没有谋图造反,杀他没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还是不杀的好。元璋听了她的话,免沈万三一死,把他流放到云南。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马后也照顾他们的利益。马后最后一场病是严重的,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后不服药,元璋强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但是马后还是不用药,以致死亡。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她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2岁。
马皇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得体。当朱元璋在甥馆时,与义父母及其家人;独立成家后,与义子,与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后,与妃嫔,与宫人,与命妇,与朝臣,与娘家,种种关系,料理得妥切,与人关系融洽。她能做到这种程度,重要的在于她按“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
马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她生前,朱元璋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
《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闽西客家民俗  历史  福建客家人大量是唐宋以后陆续从河南、安徽等地迁入的,主要分布在闽西的宁化、长汀、武平、上杭、永定、龙岩、连城以及三明、清流、平和、南靖、诏安等地。客家在家族制度、婚丧喜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以中原汉人风俗为基础,吸收融合多处迁移地和闽西土著的习俗,形成独特的风俗。     闽西客家人的婚礼多在夜间举行,奇特有趣。入夜,男家的迎亲队伍才能抵达女家。女方把家中灯火全部吹灭,要等男方进门用带来的灯火将女家灯火点亮,新娘才能出门。出门前新娘要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脱去旧鞋换上新鞋,称“过米筛”,象征辞故土创新业。接着,新娘由父亲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后娘家人把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在夫家扎根。新娘上车时要放声恸哭,表示舍不得离别父母,有孝心,婚后有好运,称作“哭好命”。     不管路近路远,新娘都要在天亮前到达男家。路上还要避免和别的迎亲队伍相遇而冲喜,一旦遇上,两个新娘就要互相交换手帕以示友好。到男家后,新娘由一个多子有福气的妇人端着盛有柑桔的圆盘(寓甘甜、吉祥)牵引下车,跨过燃烧着木炭的火炉进门,以示带来兴旺。并用米筛遮其上方或踩在脚下,叫“遮米筛”,意为夫唱妇随;也有改用雨伞遮住,慢步入门。新郎新娘进入厅堂拜堂,男家便开始宴请亲朋。宴席上母舅坐在首席上位,上菜时唱道“食鸡,新郎新娘好夫妻”;“食猪心,全家结同心”;“食猪肚,子孙大起步(有出息)”等,母舅挟菜后众人才能动手。  节日  客家人岁时节令繁多,一年有大小35个,如大年初一,客家人先要祭祀祖先,再到庙堂进香,在说话做事上也有许多禁忌;初二起有“新正祭墓”的习俗,各家各户备上三牲、香烛上祖坟祭扫;初三是“穷日”,一般不出门;初五“开小正”,开始生产经营活动;初七,妇女们早出采集菠菜、芹菜、茴香、葱蒜、韭菜、芥菜、白菜等7样菜,共煮而食,以求勤劳聪明、发财得利;正月十五,庆元霄,“开大正”,各行各业全面恢复正常。此外,还有五月初七,木匠师傅纪念巧圣先师诞辰;五月十三日,经商者纪念关帝诞辰;七月七日,供奉织女“七星娘”;八月十五,中秋节妇女请“菜篮神”、扫帚神、笠神、桌神等;九月十三日,铁匠祭祀炉公先师;九月十四日,泥木匠祭祀柯叶先师,等等。     客家人非常重视聚族而居的传统。大型的、封闭式的土楼最集中地反映了他们同族聚居的特点,一般土楼的平均居住人口都有上百人。  饮食  客家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菜肴丰盛、浓郁,节日时特别是过春节,家家都少不了煮一大锅焖猪肉;类似的大锅菜还有酿豆腐、酸菜笋、红烧狗肉等。菜肴中多用笋,历史上客家人还研制了各式各样的干菜,如武平猪胆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连城番薯干、宁化老鼠干、长汀豆腐干、明溪肉脯干、清流辣椒干等,合称闽西“八大干”。因这些地方古属汀州,故又称“汀州八干”或“汀州八大干”。传统的民间宴席流行“八大碗”、“五大盘”。头碗菜一般都是酿豆腐,传说乾隆皇帝爱吃酿豆腐,所以这碗菜在这里被称为“皇帝菜”,身价倍增,非头碗上桌不可。     擂茶是客家的特殊饮品。据说起源于商代伊尹发明汤液后的药饮,现以客家祖地石碧一带为正宗。擂茶制作是将茶叶、曲、盐一同放入陶制的擂钵内,用樟、楠、枫、茶等树木制成的擂持擂制成茶泥,加上香料、食品,注入沸水盖好,几分钟后即可食用。配料多样,日常食品都可使用,分为荤茶、素茶、药茶、主食茶、辅食茶、自用茶、待客茶等。特点是茶味郁香,清心爽口,既是饮料,又可当饭。  音乐  一番又一番,演奏和谐盛世的欢乐,所有的苦难已从丝弦上,轻轻地拨落,而全部幸福,正从心底里,汩汩地涌出……金秋十月,闽西客家艺术团在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为游客表演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博得游客阵阵掌声。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又称“客家十欢”“打十般”“十样景”“集欢”“国乐”“十班”“集番”“协番”等。之所以称为“十番”,是因为乐队演奏时使用二胡、吊规、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及板、堂鼓、堂锣、小钹、碰铃等打击乐器共10余件,“十”是泛指,并非一定是10人演奏10件乐器。乐队的组合,除二胡、扬琴、月琴、竹笛及小锣鼓钹等主奏乐器必须外,其余则根据乐队所拥有的掌握乐器的人才不同而有所增减,可七八人,也可十五六人。它是一种民间音乐,原用工尺谱记录,不能演唱,但可以吟诵,以行进式演奏为主,主要用于祝贺迎亲、寿宴、生日、金榜题名等喜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十番”在闽西至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闽西客家的永定、长汀、连城、上杭、武平等县,深得群众喜爱,不论城镇和乡村,几乎都有演奏十番音乐的班社,多为业余自娱自乐的组合。革命战争年代,一批文艺工作者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用闽西人民喜闻乐见的十番乐曲,填上革命新词,如广为流传的歌曲《送郎当红军》用的就是十番音乐的曲调等,用以宣传革命道理,鼓舞群众斗志,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艺与革命斗争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也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增添了灿烂光辉。  服饰  客家妇女的凉帽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圆形斗笠,用薄薄的蔑片或麦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有布块,有的还绣着花(多为梅花);边沿四周,除正面外,还垂挂着5寸来长色彩不同、折叠均匀的布。年轻未婚的姑娘们要在垂布的两端编织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所以,由此就可以看出客家姑娘是否有了婆家。这种斗笠特别能遮阳,笠沿垂挂的色布和飘带还能招来丝丝微风。客家人习惯称之为“凉帽”,现在仍为永定、武平、上杭、长汀等县的许多妇女所喜欢。  (其实我是从百度百科里搜来的,希望能帮到楼主)
中国大多数民族都有哭嫁的习俗,即在新娘上轿前后要放声痛哭,有的还边哭边唱着“哭嫁歌”。哭嫁的原因,是表示不愿离开生身父母,去到一个陌生的家中生活。同时,也含有惜别少女时代的亲友的心情。哭嫁有真哭假哭,或者说是真伤心的哭还是履行传统习俗的仪式而哭的差别。如果婚姻不称心,新娘不情愿,那哭声就很悲伤,是真哭,是对不合理的旧婚姻制度的哀怨和控诉;如果是心里很高兴,对婚姻很满意,那哭声就平平。还有新娘上轿时哭不出来的。这时娘家人就会觉得很难看,要劝新娘哭,送新娘的嫂辈们会半开玩笑地说:“哭两声吧,嘴里哭,心里愿,不哭两声不好看!”再不哭,母亲就要上前打着、拧着逼新娘哭了。因为新娘上轿时不哭,人家会说新娘子傻,没教养,没人情味,婚后两口子也不会过好。哈尼族、土族等也认为新娘不哭嫁,意味着这门亲事不吉利,婚后日子不美满。? 婚姻对中国女性来说,是人生的重要仪礼。传统婚姻中,“哭嫁”更是婚嫁仪式中的重头戏,对着亲人的悲歌恸哭,直至挥泪上轿。这是年长者十分熟悉的习俗,但是今天很多地区,哭嫁已经只是一种仪式甚至开始逐渐消亡。 汉族过去也有“哭嫁”的婚俗,但后来渐渐消失了,只是在一些偏僻的山区的汉族人,还保留着这个婚俗,如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山区里的汉族人。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哭嫁”的婚俗,最典型的是湖北、湖南的土家族,其他还有仡佬族、壮族等,也多少保留着一点“哭嫁”的婚俗。 土家族不仅有哭嫁的婚俗,而且还有《哭嫁歌》流传至今。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到姑娘的声音哭嘶哑为止。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 轿子迎亲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唱,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也有二人对哭唱的)自然地形成摹仿式多声部音乐。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打坡”(土家语,即参加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唱: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级进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妇女悲痛压抑的情绪。 《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根据出嫁程序哭唱有“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辞别祖宗”、“哭梳装”、“哭吃离娘饭”、“哭穿露水衣”、“哭上轿”、“哭众客人”、“哭安席”等,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土家族妇女血泪史,也是一部揭露封建买办婚姻制度的控诉书。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送穷日 农历正月初三日 解说: 广东人以年初三是“送穷日”,客家语则根据“送穷”二字的谐音称此日为“三重日”或“生虫日”,福建人也有相同的说法,以为这一天是“穷鬼日”(或称为“赤鬼日”)。 俗传进入元旦后,人们至少要到了初三才能扫地。在此日把家中的垃圾向外清理或倒入河沟里,带有把“穷鬼”清理出门的好意头;又传说:这一天晚上,是家家户户家中老鼠嫁女的大日子。 初三日,亦是夫家受到风俗规范而必须允许媳妇在娘家暂居一日的日子。封建时代的妇女在一年中,就只有这麽一天是可以不给夫家理由,从早到晚留在娘家过足一日夜的时间。 依旧俗,华人新年的元旦日,并不一定是出门拜年的日子,人们要到初二日,才出门探访亲友。 若依照华人讲究辈份与关系亲疏的惯例,夫妻出外向长辈拜年,最先当然是到岳家去。如果妻子和娘家的路程距离遥远,平时来往得少,初二日回到娘家后,初三日就是一昼夜都暂居娘家,一直到初四才由娘家人护送或者由夫家派人来接送回夫家。 因此,客家人把初二称为“转外家”的日子,而福建人则流传“初三无姿娘”――“姿娘”指新嫁的妻子;新嫁的女儿回娘家,岳母和姐妹多数会把人留下,新婚丈夫那天就少了刚娶进门的娘子陪伴身边。 习俗: (1)人们以为初一初二不宜倒垃圾出门以免“财气外泄”,因此,家里在这两天即使出现垃圾,也只能收拾和集中起来,即使迫不得已扫地,亦只能向内扫,要等到初三才是倒垃圾的日子。 初三开始动手扫尽垃圾的人家以广东人家庭为主,广东人把这一日的扫除活动取了个好意头的叫法:“送穷鬼”。 其中客籍人则在扫除垃圾出门时,另加焚香烧纸,意求“穷去富来”。福建人虽然亦以初三为送穷日,但其中有不少人是延至初五开铺和拜财神前后,方才动手清理垃圾。 (2)务农的客家人既然把这一日谐称为“生虫日”,所以,这一天就避免到园子里摘菜或采集任何农作,以免“生虫”。 (3)闽广两籍都以为这一日是不宜外出的居家休息日。妇女在娘家渡日的,第二天早上之前不会回家;依俗例,丈夫也不能在这一天接妻子回家。福建人又传说:这天出门如果碰上“穷鬼”会惹来霉气。 (4)老一辈的传说,这一天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时间,晚上必须提早熄灯入睡。“老鼠嫁女”之夜,家里不可以让老鼠们藉里灯火成功举行婚礼,否则老鼠子孙满堂,人们就易受损失。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早点关灯睡觉,让老鼠结婚队伍不能赶路,在黑漆漆的夜晚摸不着路,结不成婚。 意义: (1)在垃圾清理制度不完善的时代,各家各户主要都是自行清理垃圾,到远处的河边丢弃或者焚烧与埋藏。但是,初一和初二是人人为迎春忙碌、随时准备接待上门的亲友的日子,即使专业收拾垃圾的雇工也要过年,无从服务大众。 因此,初一初二只能把家中的垃圾收拾和集中,初三才能向外倒,迄今是有它的合理背景。至於把初三订为“送穷”,则是基於初一到初二的新年,肯定会留下许多垃圾,藉着“送穷”意愿,鼓励人们从今天开始培养勤劳的性格,改变环境的决心先从家中整洁开始。 2)已婚女子,在这日留在娘家叙旧,在娘家从早到晚过夜,是一种藉节日打破例常规范的习俗,也是一种与节日配合,不使女子与娘家亲友亲情脱节的“制度”。 这一习俗在男权统治的时代,也含有维护着女方的调节作用,暗示夫家说:你过门的妻子依旧是岳家的女儿,她不是孤立的,她还有娘家人对她嘘寒问暖,也有父兄派人护送回夫家。 这一习俗提醒夫家不能对嫁进门的女子过苛。要是初三这一天,妻子的娘家人从她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有问题,就在初四当天追究,接送妻子的日子就变成了“追究日”。 3)初三日不伤农作,也是带有提醒的意思,是为了确保初春的农作物在萌芽时不受伤害。 4)老鼠嫁女的传说,警惕人们小心鼠患,但更大的意义是要人们这一夜尽早熄灯,重视休息。这一传说中含着要人类忙中休息的讯息,从其实践的效果观察,这一要求的确是合理的习俗;为了过年而忙碌的人,过了最重要的年初一和年初二两日,年初三如果不在家好好休息,是不行的。 万一打从新年开始,就累坏了身体,这真的就会和“穷鬼”打交道了。 活动: 新年忙碌了两天之后,初三就要认真收拾和打扫庆年活动中制造出来的副产品――垃圾。 当然,现代的人应讲究环保。过去,人们的垃圾大部份是有机物质,所以丢入河中,会自动腐化,也会有利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对农业社会来说,长远确有好影响。因此大家丢垃圾到河里的确有助资源循环和“送穷”。 但今日社会的许多垃圾都是会造成污染,也有许多垃圾是可以再循环使用的资源,我们不能贸贸然把垃圾丢入河中“送穷”。 其实,人们不妨利用这日好好休息,并从“送穷引富”的主题入手,思考如何从本身及家庭做起,协助整个地球节省资源和再循环。如果能利用送穷日宣扬了节省、爱护地球资源和简朴生活等观念,在行动上也不制造不必要的垃圾和浪费,这样子过新年就会过得更有意义
广东人以年初三是“送穷日”,客家语则根据“送穷”二字的谐音称此日为“三重日”或“生虫日”,福建人也有相同的说法,以为这一天是“穷鬼日”(或称为“赤鬼日”)。
俗传进入元旦后,人们至少要到了初三才能扫地。在此日把家中的垃圾向外清理或倒入河沟里,带有把“穷鬼”清理出门的好意头;又传说:这一天晚上,是家家户户家中老鼠嫁女的大日子。
初三日,亦是夫家受到风俗规范而必须允许媳妇在娘家暂居一日的日子。封建时代的妇女在一年中,就只有这么一天是可以不给夫家理由,从早到晚留在娘家过足一日夜的时间。
依旧俗,华人新年的元旦日,并不一定是出门拜年的日子,人们要到初二日,才出门探访亲友。
若依照华人讲究辈份与关系亲疏的惯例,夫妻出外向长辈拜年,最先当然是到岳家去。如果妻子和娘家的路程距离遥远,平时来往得少,初二日回到娘家后,初三日就是一昼夜都暂居娘家,一直到初四才由娘家人护送或者由夫家派人来接送回夫家。
因此,客家人把初二称为“转外家”的日子,而福建人则流传“初三无姿娘”――“姿娘”指新嫁的妻子;新嫁的女儿回娘家,岳母和姐妹多数会把人留下,新婚丈夫那天就少了刚娶进门的娘子陪伴身边
ㄌㄤˇ◎ 古同“朗”。方言集汇◎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ng3Ujiào
ㄐㄧㄠA◎ 方言,只要。~bu ㄅㄨ 又 pu
ㄆㄨ◎ 勉学(韩国汉字)。tiān
ㄊㄧㄢˉ◎ 古同“天”。biáo
ㄅㄧㄠ@◎ 方言,不要。如:着急;农谚:“天旱~望圪㙮云,女穷~望娘家人。”méi
ㄇㄟ@◎ 古同“梅”。yín
ㄧㄣ@◎ 光明Tsù
ㄙㄨA◎ 有疵点的玉。◎ 琢玉的工人。◎ 姓。Twěng
ㄨㄥˇ◎ 天空晴朗无云。方言集汇◎ 客家话:[客英字典] jang3 [台湾四县腔] jang3 [海陆丰腔] rang3jiàng
ㄐㄧㄤA◎ 同“犟”。方言集汇◎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ong3 [台湾四县腔] kiong3 [梅县腔] giong3 [客英字典] giong3hhào
ㄏㄠA◎ 欲望nì
ㄋㄧA◎ 古同“溺”,沉没;沉溺。方言集汇◎ 客家话:[梅县腔] nit8 [台湾四县腔] ni5 nit8 [客英字典] nit8 ni5 [海陆丰腔] ni6 nit8rén
ㄖㄣ@◎ 古同“仁”,仁爱;亲guāng
ㄍㄨㄤˉ◎ 古同“光”。fiào
ㄈㄧㄠA◎ 方言,不要:机会难逢~错过。方言集汇◎ 粤语:fiu3gbéng
ㄅㄥ@◎ 古同“甭”。方言集汇◎ 粤语:fung6Ztān
ㄊㄢˉ◎ 方言,他(含尊敬意):张老师虽然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方言集汇◎ 粤语:taa1尜gá
ㄍㄚ@◎ 〔~~〕a.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大。亦称“~儿”;b.像尜尜的,如“~~枣”、“~~汤”(用玉米面等做的食品)(后一个“尜”均读轻声)
一、D家文化的本质及北海D家的历史演变。1、D家就是水上作业为主、以船为家的人。北海老一辈都知道“D家佬”、“D家婆”这些称谓,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为生的人。许多人不知这“D”字怎么写,误以为“蛋家佬”或“邓家佬”。新华字典这样注释:D民,是指过去广东、广西、福建内河和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多以船为家,从事渔业、运输业。从字典解释及民间共识可知,D家就是水上作业为主、以船为家的人。北海外沙与地角的D家人大致都认同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据老一辈D家人说:由于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的迁徙特点,在19世纪的某一天,他们的祖先发现这个静静的海湾是个理想的避风港,于是在这里搭起D家棚,定居下来,他们一代接一代繁衍,形成了D家人相对聚居的两个居民区,并延续着D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文化。而居住在侨港镇的D家人,则是历史上躲避战乱、侨居越南的华侨,因为1978年越南排华,祖国让他们在侨港镇这个宁静的港湾安了家。2、学术界认为,D家不是独立民族,是水上居民的统称。由于D民有着与陆地居民不同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文化,关于D家的传说很多:广东通志》载,D民,是当年越人抵抗秦始皇统治的遗民”;也有人认为D民是古百越族的后代甚至是56个民族之外的另一个少数民族;还有一种说法更有传奇色彩--“东 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卢循顺海南下,失败后部下四散,有一部分乘船漂泊成为水上人家,从事打渔、摆渡等职业。统治者们对他们约法三章: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一千多年来,这种清规戒律延续下来,水上人家就逐渐演变成为特殊阶层--D家。”目前,学术界对D家基本有一个共识:D家不是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粤、桂、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是一个独特民系,属汉族。D家人和客家人一样,都漂泊、都迁徙、都避世。不同的是客家人躲进深山老林,而D家人却隐身于汪洋大海;客家人族群庞大、负重拼搏,而D家人却淡泊、轻松、知天命。只因为世居水上、漂泊不定、靠海靠水繁衍生息,D家人成为“水上吉卜赛人”。3、D家文化是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职业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北海的D家人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文化,常见的文化活动是唱咸水歌,最具特色的是D家婚俗。咸水歌是D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哼唱的小曲,咏男女恋情、叹生活艰辛。D家婚俗中至今保留着新娘面临与父母分离而哭唱几天才出嫁的“叹家姐”曲调、对新郎进行家庭教育的“喃伴郎”两大咸水歌系列。接亲过程中“玩媳妇”也独具海上特色,接亲后娘家人扯着船缆绳挽留新娘、与艄公进行“小艇拔河”,艄公们在同一小艇上反方向的“对划龙舟”,艄公把船摇得左右晃荡的“碌艇”……这些“闹洞房”式的嬉戏把新郎新娘弄得头晕目眩,向人们证明了新郎新娘的海上劳作能力。纵观这些D家文化,咸水歌其实就是海上劳作的劳动号子,D家婚俗中的“叹家姐”、喃伴郎”咸水歌曲调是一种靠海繁衍生息的抒情,玩媳妇”也起到教育D家儿女要胜任海上劳作的示范作用。妙趣横生的D家文化实际就是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职业文化。二、北海D家文化正在与陆上风俗文化相互同化、互相渗透。1、D家人陆续上了岸、上了学、融入了社会发展。因为历史上的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更可怕,所以D家人觉得在船上生活比在陆地上更安全,宁可战天斗地也不敢与权贵斗。如今社会进步了,陆地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加上希望儿女比自己更有出息,所以现代D家人不再以船为家,船恢复了用于海上作业的原有功能,并且海洋资源已日渐枯竭,维生未必全靠海,打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职业也可步入小康生活。所以现代D家人上岸安家,上学接受教育,更接近与融入社会发展。2、D家人渐渐不再唱咸水歌、不再哭嫁。由于洋节文化正在冲击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加上流行歌曲的强势流行,连京剧、粤剧等一些有较完备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与受众群的文化形式也开始式微。没有代表作品、没有专人研究的咸水歌更是渐渐没落。加上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D家人要见个面、说个话也不难,哭嫁也只是走过场、聊表思念的仪式和礼节,传统的D家文化正渐渐被淡化。3、活蹦乱跳的海鲜、D家美酒和D家人日常用语一起,陆续走进万千北海居民家。D家人的鱼随手拈来,捕上的鱼马上可以下锅,其鲜无比,用他们的话讲就是“么低都无抵新鲜(天下美味以新鲜为最好)”。北海人住海边,吃海鲜,翻身就能掉下海,天天过的都是D家人的海鲜生活。D家人的风情文化也影响了万千北海居民。D家人泡的D家酒,壮阳祛风湿,北海人都知道。D家人怕“翻船(即船底朝天)”,所以忌“翻”字,于是吃大鱼时,吃完一面,想把鱼“翻”过来吃另一面,就说“顺转这条鱼”而不是“翻转这条鱼”。于是众多北海居民都学会了“顺鱼”,因为他们可以不坐船但不能不坐车,总不想坐上一辆“翻”的车吧?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婆一直愿意住娘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