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再列举中国历史上君臣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和拒谏正反例子

71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1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殿,隋朝垮了;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唐太宗反腐;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我;讲完了这两个故事,唐太宗感慨颇深,叹道:像蜀国国;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征在《十渐不克终疏》;太宗的诚于纳谏之举,确实在封建历史上少见;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太宗思念不已,叹息道:“以铜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 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 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 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 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 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 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 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 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 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 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 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 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 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 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 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 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 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唐太宗反腐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我曾讲过,贪官们无不爱财,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俸禄都很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若受人贿赂,不过数万,一旦败露,官职、俸禄全被剥夺。这岂是懂得爱财?上算吗?唐太宗善于设身处地为官员们着想,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他们切莫去做那些将会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贪赃枉法的事情。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反对“受人财贿”,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他告诉身边的大臣,官员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靠合法收入―――俸禄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有非分之想,如果贪得无厌,就可能落得“一朝彰露,禄秩削夺”的下场。从官员的私利来说,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他要官员们学会算这笔账。 为了加深左右大臣的印象,唐太宗又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名叫公仪休,爱吃鱼,成为一种嗜好,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这样,他就能长久吃到鱼。因为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鱼。无论君主,还是官员,都不能贪。如果君主贪婪,必定导致亡国;如果官员贪婪,必定遭致身败。《诗经》写道:“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见《诗经?大雅?桑柔》,意为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此话诚然不错。唐太宗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国君)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 接着,唐太宗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载于《水经注?沔水》,说的是战国时代秦惠王想攻打蜀国,苦于不知道到蜀国的路怎么走。于是想出一条计策,命人刻五头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挂着黄金。蜀国的人见了,以为牛拉屎能拉出黄金。蜀国国王贪图黄金,乃派出五位大力士,将石牛拉到蜀国。这一来,就开辟了一条由秦国到蜀国的通道,这正是秦惠王所希望的。秦国的军队随后而至,攻打蜀国,蜀国很快被灭亡了。 第二个故事载于班固《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传》。说的是汉代担任大司农职务的田延年,征用民间牛车3万辆,用来租赁生利。每辆车租金原先为1000钱,田延年用欺诈手法增加至2000钱,共得6000万,并将其中的一半即3000万私自吞没。他在做这件事情时,其冤家对头眼睛正盯着他,秘密地搜集其违法乱纪的材料。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冤家对头的掌握之中。于是田延年贪污3000万钱的事很快被揭发出来。大将军霍光说:“先把他关到牢里,然后交由大臣们公议处置他的办法。”田延年自知罪孽深重,又害怕受到惩处,说道:“我何面目入牢狱!”遂自刎而死。讲完了这两个故事,唐太宗感慨颇深,叹道:像蜀国国王和田延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啊!现今我要以蜀王为借镜,你们也应当以田延年为前车之鉴,不学他们的样子。以上两则故事,并非虚构,而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真人真事。唐太宗用历史上的这两件事,有力地印证了主贪丧国、臣贪亡身的道理。大臣们听了,定当惊出一身冷汗,定当深长思之,信服唐太宗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征在《十渐不克终疏》批评唐太宗说:“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意思说,皇上说起大道理来远远超过了历代最圣明的君主,可是实际行动上并没有超过一般的君主。魏征针对太宗“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的行为,而不是凭空而谈的。《疏》中又指出:“陛下……虽爱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意思是,您虽然在口头上念念不忘人们的疾苦,但是实际上对自己的享乐是最关心的。这种尖刻的批评,气量不大的人是受不了的,何况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唐太宗对魏征的批评并未治罪,反而是“反复研寻,深觉词强理直”,并写在屏风上,朝夕瞻仰,又令“录付史司”抄给史馆载入史册,给魏征和直谏的人以奖励。这种接受批评的水平应是很高的了。太宗的诚于纳谏之举,确实在封建历史上少见。从武德九年到贞观十七年(公元626年到643年)魏征为巩固唐王朝江山社稷,光明磊落,嫉恶如仇,犯颜直谏,前后向太宗谏奏二百多条。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任贤受谏”、“任贤无猜,可以兴矣”、“薄赋敛轻租税”等等。这些都为唐太宗采纳,对唐王朝的巩固和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魏征也受到唐太宗的器重。魏征言直,常为某一件事和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弄得太宗难看,下不了台,事后太宗仔细一想,觉得魏征坚持得对,言虽逆耳,却是忠言,又感激魏征的忠诚。为表彰魏征赐书写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魏征接过赐书一看,摇头说:“谢陛下赐书。不过,臣不愿做忠臣。”太宗疑惑地问道:“爱卿此乃何意?”魏征回答说:“臣不愿做忠臣,愿做良臣。”太宗仍不解其意,继而追问道:“这忠、良有何不同?”魏征说:“做臣子的对人君言听计从,忠贞不二,乃忠臣也;直言进谏,匡正人君过失,君臣协力者为良臣也。”太宗听罢连连称赞,提笔将“忠”字改为“良”字。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太宗思念不已,叹息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唐太宗纳谏如流,贞观业绩,为后世传为佳话。看到史书的记载,令人啧啧赞叹!但也引起我的一些疑想,这该不是史家们笔下有泡沫吧,该不会是有些夸大的包装吧?该不会是撰写《贞观政要》的吴兢“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吧!但不管如何,纵观诸多史料,赞太宗纳谏如流者甚多。唐太宗在中国封建帝王中,实为一代明君。从策动其父晋阳起兵反隋,到贞观前期的20年间(即20岁到39岁)这段时间是唐太宗的光辉年代。但是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王朝统治地位的稳固,封建专制“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制度和奢侈的帝王生活,以及大臣们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使唐太宗往骄奢的方向变化。这样,贞观前朝较开明的局面开始有所下降,阴暗面开始扩大。唐太宗本人也逐渐骄奢起来,听不进直谏良言。正如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魏在一次上疏中指出太宗在贞观初年是“闻善惊叹”,到贞观八、九年还能“悦以从谏”,但已不像从前。从那以后就变得“渐恶直言”了,虽有时也能勉强纳谏,但不像以前那样豁达、痛快了。这样一来,心术不正的佞臣、逢迎讨好皇上的弄臣就可以“肆其巧辩”,“妨政损德”,贞观盛世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唐太宗在贞观后期纳谏精神减退,听不进反面意见,盲目自信膨胀起来。不听大臣劝阻,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对高丽用兵,胜小失大。“游猎太频”,大臣纷纷谏阻,太宗反唇相讥,说什么“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疏,朕游猎仅在后宛,不烦百姓,有什么不可!”其实游猎早超过“后宛”范围。更糟糕的是上行下效,太子承乾就因好“游”而废学。另一位儿子吴王恪在安州“数出猎,颇损居人”。太宗又不惜国库,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竟下诏说:“从今以后,太子所用库物,有关部门不要加以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张玄素上疏反对,差点被太子家奴打死。太宗也忘记了贞观元年十二月他向群臣宣布的“鉴秦而止……宜体朕此意”的话,更把当年接受张玄素批评,停修乾元殿的事置于脑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就大动民力修仁寿宫,后改名九成宫,不久又修复洛阳宫。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营造大明宫,意欲给太上皇李渊玩乐居住,但在第二年李渊还没住进去就一命呜呼了。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又在洛阳建飞山宫,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又建玉华宫,并说要“务令节约”,结果仍是“费资巨以亿计”。这些劳民伤财之举和贞观前期他赞同采纳魏征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相去甚远。
贞观后期太宗“轻用人力”,“东征高丽,西讨龟兹”,不吸取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征高丽损失惨重的教训,甚至连自己说过的话,征高丽“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也忘记了,不久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三月再次发兵征高丽,并下诏大造海船。九月,雅、邛、眉三州少数民族因不堪造船之苦起来造反,有些州弄得民“卖田宅、鬻子女而不能供”的悲惨境地。看来,唐太宗在40岁后,无论在思想、作风和健康等方面都走上了逐渐衰退的道路。这位杰出的明君在他的英武、豪迈煌煌伟业之中又带了些悲剧性色彩。太宗45岁时已经早衰了。他不隐讳地对大臣们说:“朕年将五十,已觉衰怠。”(《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其后,他同样遇到皇位继承问题,太子谋反,魏王被黜,辅国大臣相继去世,使他一次次受到了很大刺激,这更加速了他的“衰怠”。再后来是多种疾病缠身,健康每况愈下。太宗曾嘲笑秦皇汉武相信方士长寿之术,但他自己仍然没有摆脱方士的长寿邪说,食方士金石之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又派人从中天竺访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食了这个异国骗子的“延年之药”,使疾病急剧恶化。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唐太宗带着沉重的病体,宣布了他的最后一道赦令,五月腹泻不止,名医为之束手,弥留之际,向太子李治、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交待了后事,尔后永远地离开了他统治23年唐王朝皇帝宝座。我们在谈到唐太宗和颜纳谏创贞观盛世的历史时,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是什么民主。因为纳谏本身仅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自我约束,并非权力制约机制。谏可纳,也可以不纳;秦可鉴,也可以不鉴。纳不纳谏,鉴不鉴秦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唐太宗“先纳后犯”现象,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 玄宗纳谏玄宗在位前期是个明君,后期却是个昏君。他初登上帝位时,励精求治,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颇能用人,纳谏。他在京官中选派有才干者到外地作都督、刺史,同时又选拔各地都督、刺史中的杰出者进京任要职,并将这种京内外官员的选拔,调动定为一种制度。对不称职的官员,他断然撤换。公元716年,他亲自在殿堂复试由吏部所选往各地的县令,将其中40多个不能胜任的人打发回家。在位前期,他先后任用姚崇、宋景、张嘉贞、张说、李元绂、杜暹、韩休、张九龄等人为宰相。这些人各有所长。姚崇力求政通,宋景致力法治,张说崇尚文治,李元弦、杜暹注重俭约,韩休、张九龄直言诤谏,皆为贤相。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其中,尤以姚崇的贡献为最大。玄宗将他召回京城,要封他为宰相,他就提出了十大条件,如要玄宗同意行仁政,罢兵息武,不准皇亲国戚和太监干预政事,允许群臣进谏等,玄宗都一一答应。如要玄宗同意行仁政,罢兵息武,不准皇亲国戚和太监干预政事,允许群臣进谏等,玄宗都一一答应。姚崇当了宰相后,压制豪强,裁减僧尼,减少寺院,战胜自然灾害,又帮助玄宗整顿朝政,严明赏罚,扭转了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被称为“救时宰相”。这期间,玄宗又能纳谏,宰相韩休和萧嵩共掌朝政,韩休正直,见玄宗有了过失,总是直言谏争,萧嵩恰恰相反,总是顺从玄宗。有一次,玄宗在照镜子,显得闷闷不乐。左右内侍说:“韩休为相以后,陛下消瘦了,何不将他罢官算了。”玄宗严肃地说:“我虽然瘦了些,天下人却一定肥了。萧嵩来奏事,一味地顺从我,他走了以后,我心里不踏实。睡觉也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了治理国家,而不是为我一人。”由于玄宗能够任用贤才,鼓励生产,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项峰,其中唐诗最为后人称道,而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有显著成就。史称“开元盛世”。但是,玄宗在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自以为天下太平,进取心也逐渐消失,变得骄傲怠惰,追求起享乐生活。他对大臣的忠谏听不进去了,反觉得讨厌,就重用专门顺从他意旨的人。玄宗61岁时,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并封她的两个哥哥为官,三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虢国和秦国夫人,她的远房堂兄杨国忠(原名杨钊)也靠裙带关系扶摇直上。玄宗整天和杨贵妃寻欢作乐,懒得上朝,还千方百计地满足她的奢望。玄宗对我国音乐、舞蹈,戏曲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他自幼就十分喜爱歌舞戏剧,有一次,他祖母武则天举行盛大的宴会,他当众表演了《长命女》,受到群臣的喝采。他结交道情艺人,努力钻研法曲,深得音律之妙。在平王期间,他创建过一个散乐戏班;称帝后不久,又建立了一个戏曲活动中心,选定梨园作为这个中心的所在地。所以,历来的戏曲艺人都尊玄宗为梨园始祖。 武则天纳谏武则天的知人与纳谏 武则天道:世间难得一奇才。古之明君都是惜才如金的。太宗皇帝就是这样。他用人不论门第、不私亲戚、不计仇怨,因此,人才归之如流水,大唐事业得兴旺发达 武则天的知人 武则天从辅佐高宗约三十年,临朝称制达六年,当女皇十五年,共有五十余年的政治生涯。武则天参政的这五十余年,可说是唐朝的发展期,没有这发展期,不会有 后来五十年的开元盛世期。武则天在皇宫前分别设立东、西、南、北四个铜箱。东面的铜箱叫「延恩」,要求作官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诗赋文章投进去自 荐,只要确有才能,很快就可以被试用南面的铜箱叫「招谏」,对朝廷政事有见解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投进去。西面的铜箱叫「伸冤」老百姓有冤枉可 以投书。北面的铜箱叫「通玄」,有进言军机要事或言天象灾变的可以投书。 在武则天多次下求贤诏书渴望人才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天子的责任,莫重于选才任贤,臣子的功劳,莫过于进献忠言。周、汉诸朝之所以隆盛,在于广选贤良,历 观前代之兴衰,莫不由此。过河得用舟船,盖房须待东栋梁,天子治理国家,必须依靠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武则天的纳谏 就纳谏而言,武则天深知匡谏的重要性,她在《臣轨》这部书中,专列<匡谏>一章,明确指出:「君主有过失而臣下不能直谏,将危害国家,有损社稷。」要求大 臣们做冒死直言的忠勇之士,而她自己则身体力行,因而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出现了不少敢于面引廷争,直言进谏的大臣,如朱敬则、魏元忠、狄仁杰、杜景俭等。例 如有一次朱敬则上疏武则天,指出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不应继续实行严刑峻法的政策。他希望武则天以秦的成败为鉴戒,及时改变法度,广布恩德,使天下臣民能够 消除恐惧和顾虑,安居乐业。则天以为言之入理,对朱敬则给予褒扬。长安年间,朱敬则任政谏大天,其后朱敬则常为赋役繁重、户口逃亡等频频向女皇呈奏谏 言,非常激切。不久,武则天就任他为宰相。 武则天的纳谏也不以官阶为凭,例如天册万岁年间,武则天接到获嘉县一个九品小官刘知几的一封奏表,奏表中提出了对当时朝政中肯且切中时弊的四条颇有见解的 建议,武则天接纳了他的谏言,对他给予了嘉奖,尔后刘知几即被调到长安,参与了儒、佛、道三教典故的类书《三教珠英》,后来还写出了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 通》。大足元年(七0一年)武则天还接见了一个普通人身分的上书者―苏安恒,他的上书主要是关于请武则天传位太子,降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暨、河内王武懿 宗、建昌王武攸宁为县公,及请封武则天二十余孙以屏藩皇家的事。武则天很赞赏他的精诚敢言,在宫中赐给他饮食,然后才让他回去。 为了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武则天甚至下令在朝堂上设置了「肺石」和「铜匦」。对于臣下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都能虚心对待,择善而从。例如:圣历二年 (六九九年)九月,有的梨树奇异地开了花。武则天拿著一枝梨花对大臣们说:「这是什么祥瑞啊!」诸大臣都说:「陛下德及草木,所以秋天的梨树能再次开 花。」凤阁侍郎杜景俭说:「现在已是秋天,草木黄落而忽然开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典礼。此外,臣等自为宰相,本应助陛下治理天 下,却导致天理物理不平,这是臣的罪过。」接著跪倒在地,向武则天请罪。武则天见到杜景俭不谄媚逢迎,敢于直言,很是感动,说道:「卿才是真正的宰相 啊!」。 又如长安元年三月,天气本已变暖,却突然下起大雪。宰相苏味道以为祥瑞,准备率百官向女皇庆贺。侍御史王求礼阻止说:「假如三月里下的是瑞雪,腊月里下的 雪不更应该叫瑞雪么?」苏味道不听,执意举行庆贺。这日,苏味道率百官见武则天,以相祝贺,唯独王求礼不拜贺,且大言直说:「现在已是仲春,万物正在复 苏,天气忽然变寒下雪,庄稼和果木都要受到伤害,这是天降灾害,绝非祥瑞!」武则天并没有因为王求礼扫她的兴而治罪于他,反而当即表示接受意见,并下令停 止朝会三天,以示对这种反常天气的惊惧。 另一则谏言故事,长安四年,武则天在洛阳城北的白马寺阪修造大佛像,所用钱财名义是向天下僧尼收的税,实际上却出在百姓身上。宰相李峤上书说:「我听说所 塑造的佛像的非户口钱出自僧尼,其实,没有州县的□承根本不能做到。天下的百姓贫弱者众多,有的靠给人做工准备乾粮,有的卖房来支付徭役,造佛像的钱多达 七十余万缗。如能将这些钱用来救贫困,一户一千就能救济七十余万户,同时还能节省大量劳力,又符合佛祖慈悲之心。如果真的能这么做,佛祖和百姓就会高兴, 陛下的功德理能广大无边。与其修来生之福,不如让百姓得到今生的实惠呢?」监察御史张廷圭亦上书进谏说:「臣以为当前最关紧要的大事首先应是安定边境,积 蓄府库,休养生息。即使拿佛教的道理来说,也应救灾救难,杜绝不正当行为。希望陛下体察臣的愚见,行施佛的慈悲,务以治理为上,不要因人废言。」武则天接 受了这两个大臣的建议,下令停止修建佛像,并亲自召见张廷圭。 对于不正确的意见,武则天也能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不予采纳的理由。例如,吐蕃人在高宗晚年攻陷了「安西四镇」,对丝网之路造成很大的威胁。武则天即位后, 为加强西北边防,让宰相讨论收复安西四镇的问题,狄仁杰上书认为不如放弃安西四镇,武则天即讲明了安西四镇的重要性和必须收复安西四镇的道理。 ?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71唐太宗纳谏的故事等内容。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谁有本事就用谁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 好的名单,并且...  太宗纳谏练习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太宗纳谏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①于宫...D 故事中唐太宗的形象特点是体恤下属,善于纳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① 这便是选自《贞观政要》第五篇中的一个关于唐太宗纳谏的故事。大意是: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在宴会...  魏征唐太宗纳谏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魏征唐太宗纳谏【注】① 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齐公子小 白的衣带钩...  隋文帝he唐太宗的故事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隋文帝饮茶治头痛的故事 茶...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3页 免费 隋文帝资料 暂无评价 6页 免费 第二节 唐...  知识链接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 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 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2页 1下载券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3页 免费 唐太宗纳谏...  唐太宗善于用人的故事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各有所长,各尽其能 山东...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7页 免费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3页 免费 唐太宗之...  死了都要爱 VS 死了都不放过你 ● 马少华 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都...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3页 免费 中国名马之唐太宗十骥 5页 免费 魏征与唐...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难谏、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 ...
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难谏、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 ...
补充:要短的——详细的啊...尽快++++----..
补充:现在马上....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这个很简单,
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就是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具体的例子,很简单,就是李世民爱玩,魏征劝谏他,虽然语言比较犀利,但是李世民还是接受了。
难谏、纳谏更难的就有古时的比干劝谏纣王行善,纣王不听还杀了比干。
&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十八岁,其是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的诏书,你为什么扣住不发?”魏徵说:“我听说,把湖水抽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可以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有由谁来负担呢?”魏徵说的唐太宗哑口无言。唐太宗于是又重新下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由于唐太宗能虚心纳谏,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太平盛世。公元603年,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家重大决策权只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幸运的是,百姓有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一个明辨是非,虚怀纳谏的明君。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因而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一天,优孟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只得取消了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直至前611年,楚庄王依旧在花天酒地,依偎于国君而生存的诸大夫心急如焚。一日,大夫伍举进见庄王。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故我,大夫苏从又来劝。楚庄王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苏从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楚庄王终于被感动,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便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大干一番事业。 “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名小白。齐襄公时国内爆发危机,公子小白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投奔了鲁国。不久,齐襄公被杀。为使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追上公子小白猛发一箭,直射心窝,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管仲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原来那一箭正射中小白腰带的铜钩上,管仲被骗。然后小白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于是威胁兴兵伐鲁,要回了管仲。齐桓公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对管仲建议言出必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比干,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 ------ 海瑞,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圪求福。总督、巡抚等边关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得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 海瑞对此十分不满,在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时单独上疏,将嘉靖皇帝所犯的错误全部数了出来。在此之前,他事先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书,十分愤怒,把上书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海瑞不要让他跑掉。” 心情正郁闷不高兴,阁臣徐阶来奏事,嘉靖皇帝便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 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书陈请将海瑞释放。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一百,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过了两个月,嘉靖皇帝死,明穆宗继位,海瑞和何以尚才被释放出狱。
亲,不看看是几年前发的啊,都这时候- -
比干劝纣王被挖心
一、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正面例子:  唐朝的魏征敢于直谏,他多次上书劝谏唐太宗,特别是贞观十一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在这篇奏疏中,他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治国之道,要求唐太宗牢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这些话没有胆量是说不出来的。唐太宗对于魏征之言,多能采纳。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可见唐太宗对魏征的信任。  再如《左传》所载,鲁庄分听取曹刿的正确意见,取得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胜利。  上谏难,纳谏难的反面例子:  商朝大臣比干,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导吴王杀死越王勾践,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  西周厉王暴虐无道,残酷地压迫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大臣召公劝他说,为政必须注意老百姓的意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不听召公的劝告,终于激起民愤,被人民流放到边远地区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