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白马陈庆之之真得打赢了侯景吗

侯景南下寿阳的时候陈庆之是不是已经死了?_历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92,537贴子:
侯景南下寿阳的时候陈庆之是不是已经死了?收藏
1楼 21:51&|来自
相关的贴子611389238相关的图贴
剩余12个会员体验资格
2楼 21:55&|来自
3楼 22:00&|来自
陈庆之要在它还敢蹦跶吗
收起回复4楼 22:06&|
5楼 22:25&|来自
喜闻乐见又见陈吹
收起回复6楼 22:34&|
冉闵和陈庆之,都太假了,我以前居然还相信
收起回复7楼 22:46&|来自
他儿子还活着
收起回复8楼 22:58&|来自
9楼 00:45&|来自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历史“的信息,请&或直辖市福建广东河南四川浙江
白袍战神陈庆之简介 历史上陈庆之是怎么死的
白袍战神陈庆之简介: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中国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陈庆......
  白袍战神陈庆之简介: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中国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陈庆之因出身寒门,长年不得重用,41岁始独立领兵,战斗生涯只有15年,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陈庆之性格谨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是一个刚柔并济的文雅儒将。  直到公元525年,陈庆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带兵机会,那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萧梁大通元年(527年),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北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率200骑兵击破其前锋。  大通二年,北魏发生国变,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  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诛杀尔朱氏(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夺取北魏朝政大权。中大通六年(534年)和七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先后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帝(参见北魏分裂),史称东魏和西魏,北魏解体。  陈庆之南归后,特尊重北朝人,朱异觉得奇怪,便问他,陈庆之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时有妖僧僧强自称天子,土豪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3万,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临白下城为其饯行。  梁武帝对陈庆之说:“江、淮兵劲,其锋难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中大通二年(西元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州、北司州、西豫州、豫州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  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今河南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粮食充实,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  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大同元年(535年)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战,因不利而还。大同二年(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  同年,豫州闹饑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饑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  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 “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看了关于陈庆之的赫赫战绩,不禁想知道陈庆之的白袍队是怎样作战的?还请哪个高手指点。  
我估计陈庆之的白袍队不是田中芳树写的骑兵队,也不是步兵队,而是携带大量辎重装备和战车(能让十几人在上面战斗的大型战车),如同德意志中世纪新旧教战争中出现的车骑步混合军种,在作战时将战车环绕,用铁索相连,马匹放在中间,白袍队在战车上用弓,弩,床弩作战,当敌人在冲锋和弓箭战中损失惨重,开始向后撤,已经非常疲惫,再擂鼓吹号,用没参加战斗,养精蓄锐的人、马都披甲的骑兵出击(在马匹前后左右绑4根长枪),不是精锐的部队一般都会四散奔逃。刘裕在北伐时用这种战术曾以2千大破鲜卑精锐骑兵几万人,在刘宋之后一直是乱世,这一战术不大可能失传,更可能进一步发扬,陈庆之不大可能不运用这一战术。  
陈庆之的白袍队估计都久经战阵,都是精兵,箭不虚发,在作战时披铁甲,箭不能入,而敌军大都是仓促征集,箭,甲,装备都很简陋,士气也不高, 陈庆之完全可以少胜多。  
当双方交战的时侯,陈庆之不主动出击,当敌人冲过来,就用弓,弩,床弩放箭(一般的床弩能射6、7百步,刘裕大破鲜卑骑兵一弩就毙敌3,4人),一般敌军很难冲到近前,既使过来,白袍队居高临下(德意志中世纪新旧教战争中战车跟骑马的骑士差不多高),也很容易打倒敌军,如在设置拒马,或在战车上绑上6,7米的长枪,敌人就只能向白袍队放箭。  
当敌军与白袍队展开弓箭战,白袍队在战车上居高临下,敌人的箭不是射高了,就是射在战车的挡板上,即使射中也箭不能入,要是陈庆之带的都经过严格训练,箭不虚发,很容易瓦解敌人部队的斗志,经过激烈战斗敌人都非常疲惫,士气低落,当敌方将领让部队后退,陈庆之在击鼓吹号,重装骑兵出击,不很精锐的部队都会惊恐,混乱、逃跑,也冲击队型整齐的队伍,这时在进行追击,肥水之战的前秦军队就这样被东晋军穷追的。
    北堂书抄》卷117引诸葛亮《贼骑来教》:“若贼骑左右来至,徒从行以战者,陟岭不便,宜以车蒙陈而待之。”西晋马隆击鲜卑树机能,“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晋书·马隆传》)。刘裕伐南燕,“众军步进,有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慢,御者执稍”(《宋书·武帝纪》)。刘裕以车阵对骑兵,南燕“铁骑万余,前后交至”,对刘裕的车阵却无可奈何。刘裕伐姚秦,朱超石军溯河而上,受到北魏骑兵牵制,于是又故技重演,“高祖乃遣白直队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车百乘,于河北岸上,去水百余步,为却月阵,两头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并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大楯)于辕上”(《宋书·朱龄石传附弟朱超石传》)。是役,朱超石依凭车阵力战魏人,远者弩射,近者矟刺。魏军三万骑“一时奔溃”,阵斩魏青州刺史阿薄干。《资治通鉴》卷一四六·武帝天监六年载,锺离之役,北魏骁将杨大眼将万余骑攻击梁军,所向批靡。梁将韦叡“结车为阵,大眼聚骑国之,叡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甚众”。     “高祖乃遣白直队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车百乘,于河北岸上,去水百余步,为却月阵,两头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毦。虏见数百人步牵车上,不解其意,并未动。高祖先命超石驰往赴之,并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虏见营阵既立,乃进围营。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虏,虏以众少兵弱,四面俱至。嗣又遣南平公托跋嵩三万骑至,遂内薄攻营。于是百弩俱发,又选善射者丛箭射之,虏众既多,弩不能制。超石初行,别赍大锤并千余张槊,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虏,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临阵斩阿薄干首,虏退还半城。超石率胡籓、刘荣祖等追之,复为虏所围,奋击尽日,杀虏千计,虏乃退走。高祖又遣振武将军徐猗之五千人向越骑城,虏围猗之,以长戟结阵。超石赴之,未至,悉奔走。”(《宋书·朱超石列传》)      ”裕遣白直队主丁旿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毦;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动。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毦既举,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超石帅宁朔将军胡籓、宁远将军刘荣祖追击,又破之,杀获千计”(《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好文章。虽然粗略了。
  好文章    返观《魔戒3》骑兵对象阵一战,遂感西洋战术真是垃圾......    冷兵时代,只要不内乱,相信我中华民族必可兼并异国万邦!    可惜了......  大家都在内战    
  魔戒上的场景能算真实的战场?  多看点书吧  中世纪欧洲的战术很强的
  在马匹前后左右绑4根长枪,像鲜卑,女真都喜欢这么干,他们的战术和蒙古人也一样也不一样,一样的是他们也是不依阵型,以骑射制敌,一骑上阵都带百箭,不一样的是他们喜欢披重甲,很多重骑兵,喜欢冲锋陷阵,鲜卑,女真都用过连环马,三骑一连,中间间隔可不近,可能要十几步,用铁索相连,索上插尖刃,人马都披几层重甲,在马匹前后左右绑4根长枪,冲锋起来,对阵的步队往往到处奔散逃跑
  像宇文泰,高欢打仗,往往昨天你追我几十里,今天我打着你跑几十里,几万人在方圆几十上百里内打来打去,他们的战法都和鲜卑鲜卑,女真的战术差不多
  宇文泰,高欢都是鲜卑或鲜卑化了嘛
  碰上马其顿方阵怎么办?
  碰上马其顿方阵怎么办?    
  呵呵,没想过,呵呵
  还是奥贝斯坦大大来设想一下啊
  鲜卑战车对马其顿方阵,关公战秦琼啊~~~~~
  在座的大大,请看看敝作,欢迎批评指正    古代战车是怎样作战的  /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2612959&Key=&idArticle=19823&strItem=no05&flag=1&#Bottom
  鲜卑战车对马其顿方阵,关公战秦琼啊~~~~~    呵呵,在座的那位高手写写啊
  好文章。虽然粗略了。    呵呵,也不是什么好文章啊,还请大混帐同学指点指点
  中世纪欧洲的战术怎么比得上我们呢?呵呵~~
  胡斯战车是装备火器的  与戚继光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马其顿方阵比较bt的地方在于其阵形太厚,士兵被甲,正面冲击几乎是找死,而战车不太适合从侧面进攻,造价又高  好像高加米拉,波斯人就用过几百辆很bt的战车,开战前还专门清理过战场上的石头,方便战车冲锋    战车对抗棋盘布置的罗马军团也很成问题,对方可以很容易的让阵型疏散,放过之后从后面打,如果再加上扭力弩炮,战车更够呛    中世纪欧洲的战术  也得看是什么国家什么时候  比如拜占庭的战略战术计谋运用绝对不在中国之下  另外狮心王长矛(下马重骑)+长弓(或者是弓弩)的打法个人觉得也很难对付,(如果是正面阵战)    战车被骑兵淘汰原因就在于其造价昂贵,机动性不好,适用范围还只限于平原
  在座的大大,请看看敝作,欢迎批评指正        古代战车是怎样作战的    /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2612959&Key=&idArticle=19823&strItem=no05&flag=1&#Bottom      奥贝斯坦大大,偶可没说要陈庆之去冲锋哦,呵呵  
  个人的意思是  陈用的应该是类似拜占庭重骑(不是中世纪后期那种人肉坦克)的骑兵,而非战车
  作者:幸毋相忘 回复日期: 12:17:42 
    魔戒上的场景能算真实的战场?    多看点书吧    中世纪欧洲的战术很强的      是,是,本人小学文化,没看过多少书。    不过我怎么记得蒙古铁骑比“很强的欧洲”更强呢,原来进化论不适用于军事啊......    
  蒙古铁骑比“很强的欧洲”更强呢    很可惜蒙古在欧洲没遇见如神圣罗马帝国(不过当时皇帝于教皇在闹矛盾)或法国(腓力统一之后)这样的强国(英国的狮心王死了四十年了),拜占庭帝国(在尼西亚流亡)当时也处于崩溃中,波兰,俄罗斯什么的根本就不值一提,不仅政治尚未统一,而且军事组织还相当原始,蒙古人赢二流的匈牙利也是在战略(欧洲蛮族在这方面很差劲,远不及希腊,罗马,拜占庭),而非战术(蒙古人的战术实际上就是斯基泰——帕提亚——匈奴那一路,也是没碰见秦皇汉武唐宗永乐)    
  呵呵,奥贝斯坦大大,拜占庭重骑对鲜卑重骑胜算几何?呵呵~~
  还请在坐的大大们发表一下高见,指点指点在下,某在这里多谢了
  拜占庭重骑对鲜卑重骑胜算几何    这个,不清楚,应该是相当吧    关于蒙古,下面这个看法听认同    战术角度, 对付轻骑兵只需要有长矛手掩护的弓驽手即可, 十字军时代的战役充分表明突厥骑射手与欧洲的弩手对抗射击几乎全部是失败结局. 蒙古人不会有什么区别.     战略角度, 对抗轻骑兵就要依靠复杂地形或者人工堡垒.     所以我比较同意从Oman到Jones这些西方军史学家的分析: 如果蒙古骑兵通过地形平坦堡垒水平低下的东欧平原后继续进入堡垒林立地形复杂的西欧, 基本上前景暗淡.除非在那里也象在中国一样得到地方势力的支持, 组成由当地人为主体的军队.     对游牧骑兵战术,西欧从第一次东征过程中就掌握对抗方式了:让徒步弩手保持固定阵型和对手对射,骑射手的射击难度比弩手高得多,而且攻击效率也不足,也就很难和他们对抗。  有关上面这方面内容的介绍,小隐里也有篇很好的东西。    战争除了装备/战术,还关键在于指挥的控制手腕和队伍士气上,蒙古人的胜利,并不等于他们装备科技以及骑射战术的无敌。(虽然不得不承认,他们也确实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骑射手之一)    另外,我查到在1241年的利克尼茨战役中蒙古人确实打败过使用西欧标准战术的联军,但当时联军主力只是波兰人(他们的装备条件显然比富裕的西欧还有差距),所有30,000人中条顿骑士只有数千,圣殿骑士数量则更少(连可以查的有身份的指挥者都没有),而且在战役中,蒙古人同样发现自己的射击对骑士盔甲效果有限,最后是依靠射击对方马匹令其失去能力然后发动冲锋才取得胜利的。    用骑射手骚扰直到破坏纯melee型步兵方阵是可行的,但是碰到优秀弓箭手组成的阵线就很吃亏,尤其在西欧,由于弩的存在很容易就能大规模组建这样性质的“步兵”,更不要说那些优秀的长弓手们了。  
  奥贝斯坦的评价还是满有道理的,呵呵~~
  /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5&idArticle=19826&flag=1  李广的评价 呵呵,请在坐的大大们指点  
  我比较腻歪老有人提马其顿方阵。它要是那么牛比怎么后来没人用了?它是怎么消失的,有高人指点我一下吗?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一路长驱入洛,还是趁着北魏土崩瓦解的颓势,就象20年后侯景从寿阳一直攻陷建康一个道理,不过陈子云可比侯狗子善打硬仗。白袍队应该跟东晋的北府兵战斗力持平,都是以淮北的流亡汉族农民为主,兵种应该是上马骑兵,下马步兵却月阵的组合,另外北魏的鲜卑骑兵已不复当年拓拔佛狸饮马长江之勇了,连尔朱荣的部队都连败11次,一举打破北人使马南人使船的谬论,可想见陈家军的风采
  雨夜--漫步 回复日期: 0:03:44 
    我比较腻歪老有人提马其顿方阵。它要是那么牛比怎么后来没人用了?它是怎么消失的,有高人指点我一下吗?  --------------------------  其实所有的重装甲方阵的机动能力都有问题,尤其是如何保持队形的同时转向,马其顿的方阵由于训练有素,所以好那么一点点,所以不易对付,但是这重装甲嘛,又怕水来又怕火,一旦训练有素的士兵蟑螂死光光后,新兵的方阵不堪一击。
  看过国外拍的介绍亚历山大的纪录片,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比喻:马其顿方阵好比一个砧板,而骑兵就是铁锤。敌人正面攻击方阵,就如同是倒在了打铁的砧板上。后果就不用说了。  至于说到马其顿方阵后来为什么没人用了。我想大概是因为后来欧洲的封建制度进行的是贵族战争,装备精良而数量有限的骑士不可能有马其顿步兵那样的战法,下级士兵不可能作如此装备,而雇佣军也缺缺乏长期在一起的方阵战法训练,雇佣军士兵可能也不接受这种作战方式。而中华帝国版图很大,主要靠数量优势。只有在古希腊那样的条件下,有在城邦制度下走过来的古希腊人,才有必要的装备、足够的兵员数量、铁的纪律以及足够的训练时间,才能组建马其顿方阵那样的军团。
    感觉陈庆之的白袍队与李世民的玄甲骑兵一样......    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    
  马其顿方阵除了亚历山大大帝和他老子菲力,古代欧洲还真没谁用的好,马其顿方阵的精髓在于轻重步兵和重骑兵的多兵种配合,而不是单纯的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步兵的防护远不如传统希腊重步兵,也没有希腊或者罗马式的大盾),亚历山大东征几次大战,伊苏斯、泰罗围城、高加米拉等等,没有哪战是靠单纯马其顿方阵步兵获胜的,决定性的突击力量是伙伴重骑,维持整体战线的则是多层次的轻步兵。单用马其顿方阵步兵作战,失去了其他部队的配合,只要地形稍有改变就会死的很惨,皮德纳战役就表明单纯方阵步兵根本不是罗马式宽大多梯次战阵的对手。  马其顿方阵没有再现,重要原因是中世纪战术水平整体落后,靠临时纠集起来的农民摆出马其顿方阵根本不可能,领主们也无法承担那么庞大的装备后勤压力,而骑士老爷们只知道自己瞎冲瞎杀,不爽了还回头踩死一片自家农民,无法做到步骑协同作战。  马其顿方阵的理念后来被瑞士方阵继承,发扬光大后造就了世界上首支齐步行军的步兵;而亚历山大斜线大方阵的战术也影响了斐特烈大王,从而促成了罗斯巴赫战役中的不朽的斜楔线战术。
  马其顿方阵步兵的防护远不如传统希腊重步兵,也没有希腊或者罗马式的大盾  顶,其实马其顿方阵步兵的盾牌是椭圆形的,不大而且轻,由于长矛太长太重,他们必须两只手拿,盾牌要挂在士兵的颈项上。
  如果陈庆之群弩齐发,恐怕马其顿方阵步兵根本无法接近陈庆之的战车环绕的阵地
  人家也是有弩炮的    马其顿方阵打不赢罗马军团,遂消亡原因有二,一个是忽视了骑兵,二是上了山地,实际上在平原地带,罗马军团不是马其顿方阵的对手    而中世纪晚期的瑞士方阵,就是马其顿方阵的复活版
  恐怕是靠谎言和译音来战斗的吧?
  靠谎言和译音能打进洛阳也很强啊  
  孙子曰:“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车者,所以当垒也。&&长兵次之, 所以救其隋也。鏦次之者,所以为长兵也&        &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  
  蒙古铁骑遇到的是欧洲二流这个没错,那么匈奴王阿提拉呢?    战争决定胜负的其实还是在于人,装备次之,不是说装备没用,而是装备的因素低于人,老是听网上一些人整天那马其顿方阵或者罗马兵团说事,来来去去的比较东西双方的弓箭杀伤力和射程,还有就是作战能力,作战能力的确是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和兵器一样,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我不是民族主义心理作怪,在冷兵器时代,东西方的战争水准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引用真多。
  陈庆之那夸张的战绩在魏书上根本找不到,所以肯定水份颇大,至于那白袍队么,假如有的话我觉得轻骑兵的可能性更大,渡江深入敌人腹地大战小战那么多次,弩箭什么的总有用完的时候,又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补己的,假如是重骑兵的话机动性也很成问题.  蒙古人的战术和阿拉伯人的类似,都是以轻快的弓骑兵进行骚扰,待敌人疲劳或阵势散乱之后再予以歼灭,实话说这种战术对轻/重步兵来说可算是立于不败之地(前提是野战),对欧洲的重骑兵来说优势也颇大,胜负的关键在于对手对军队的整体统率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蒙古在东欧势如破竹而撒拉丁碰上了狮心王这等强人只能勉强打个平手,当然,这里面我觉得英格兰所独有的长弓兵出力甚伟
  蒙古铁骑比“很强的欧洲”更强呢        很可惜蒙古在欧洲没遇见如神圣罗马帝国(不过当时皇帝于教皇在闹矛盾)或法国(腓力统一之后)这样的强国(英国的狮心王死了四十年了),拜占庭帝国(在尼西亚流亡)当时也处于崩溃中,波兰,俄罗斯什么的根本就不值一提,不仅政治尚未统一,而且军事组织还相当原始,蒙古人赢二流的匈牙利也是在战略(欧洲蛮族在这方面很差劲,远不及希腊,罗马,拜占庭),而非战术(蒙古人的战术实际上就是斯基泰——帕提亚——匈奴那一路,也是没碰见秦皇汉武唐宗永乐)  如果蒙古人遇到第三帝国伟大元首希特勒,和他手下的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斯坦因等人,下场肯定比波兰还惨!你说是不?
  战争决定胜负的其实还是在于人,装备次之,不是说装备没用,而是装备的因素低于人,老是听网上一些人整天那马其顿方阵或者罗马兵团说事,来来去去的比较东西双方的弓箭杀伤力和射程,还有就是作战能力,作战能力的确是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和兵器一样,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我不是民族主义心理作怪,在冷兵器时代,东西方的战争水准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陈是一个迷  对车阵的说法不认同。这样的解释很牵强。比如如何应对火箭和火攻?如何进攻对方壁垒森严的营垒?车阵有时候有用,但是很多时候是累赘。  
  陈庆之是干什么的?田中芳树是不是写田中奏折的猪头三的孙子啊?
  应该没关系吧。日本叫田中的多了去了。  他们的姓氏好像是随地名的。不是我们宗族概念。不是很清楚
  谁说蒙古遇到的是二流军队?  波兰和德国的骑士难道是二流?  德国的条顿骑士团可是有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啊!  摆脱搞清除以后再过发言啊!
  作者:发达的马 回复日期: 19:09:53 
    陈庆之是干什么的?田中芳树是不是写田中奏折的猪头三的孙子啊?    拜托~~~~田中芳树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作家,此人写过不少以中国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一篇&奔流&即是以陈庆之为主角的(至于陈庆之是谁....自己补课去吧).至于田中奏折则是当时日本外相田中义一写的,所以说此田中非彼田中也~~~~~~~
  超石初行,别赍大锤并千余张槊,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虏~~~楼主,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能否解说一二?
  罗马人的战法?  大概意思是,超石临走的时候,带了大锤和千余条槊(类似枪的东东),槊长三四尺,用的时候用大锤捶击槊(一端),这样飞出去的槊能一次穿透三四个贼人。
  南朝造假之风盛行    陈的神话,还要多多感谢日本人田中  
  不是槊长三四尺,是把槊截成大约三四尺的长度
  有人专门分析过    基本上把它当成小说吧
  有人已经考证过了,只不过是两个人的产生的地方一样,都在田中间,没有亲戚关系
  作者:羽柴秀吉2004 回复日期: 22:55:59 
    谁说蒙古遇到的是二流军队?    波兰和德国的骑士难道是二流?    德国的条顿骑士团可是有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啊!    摆脱搞清除以后再过发言啊!    波兰骑兵当时是渣  德国条顿骑士团的主力当时并不在东欧吧?  宝剑骑士团进入立陶宛是13**年的事情  欧洲的军事强国英法德蒙古人实际上一个也没碰到,    蒙古人要早个两百五十年来,说不定还能跟东罗马的巴西尔二世对阵  早个一百一十年,说不定可以和萨拉丁,狮心王干几仗
   北伐的战略得失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在梁朝的战略意图中,是没有陈庆之的这次北伐。也就是说,梁朝方面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借助这次北伐来统一中原。梁武帝帮助元颢,不过是借助他的皇族身份,骚扰一下北魏而已。有一点大家是必须注意的,陈庆之是当时梁朝所有高级将军中,唯一一个庶族地主出身的。梁武帝派陈去帮助元颢,不过是随便扔个普通棋子而已。这从梁朝根本没有派援兵去支持陈庆之这事中,可略见一斑。     当时攻下洛阳之后,陈庆之曾建议请梁廷增兵,元颢不准陈所请。而梁武帝对此事反应是:“高祖遂诏众军皆停界首。”①也就是令各路梁军皆停留边界,不准进入魏境。而十多年后,也就是547年,侯景叛魏的时候,派羊鸦仁、萧渊明等十多万大军支援,②相比之下,陈庆之之不受重视,可想而知。     所以,陈庆之的北伐, 是远远超出敌我双方预期之中的战术成功,故为人所称道。       二、关于元天穆人马是否回援       关于元天穆的人马是否回援,新浪火焰塔先生说元在时间上是来不及的。③其实我们只要按魏书上的时间算算,就可以知道结果:     《魏书 考庄纪》有如下记载:     三月壬戌,诏大将军、上党王天穆与齐献武王讨邢杲。     夏四月癸未,迁肃祖文穆皇帝及文穆皇后神主于太庙,内外百僚普泛加一级。曲赦畿内,死罪至流人减一等,徒刑以下悉免。庚子,诏太原王尔朱荣下将士并泛加二级。辛丑,上党王天穆、齐献武王大破邢杲于齐州之济南。杲降,送京师,斩于都市。元颢攻陷考城,执行台元晖业、都督丘大千。     五月壬子朔,元颢克梁国。丁巳,以抚军将军、前徐州刺史扬昱为使持节、镇东将军、东南道大都督,率众镇荥阳;尚书仆射尔朱世隆镇虎牢;侍中尔朱世承镇崿岅。辛酉,诏私马仗从戎优阶授官。壬戌,又诏募士一依征葛荣。甲子,又诏职人及民出马,优阶各有差。乙丑,内外戒严。癸酉,元颢陷荥阳,执杨昱。尔朱世隆弃虎牢遁还。甲戌,车驾北巡,乙亥,幸河内。丙子,元颢入洛。……     六月己丑,仪同三司费穆为颢所害。壬寅,克河内,斩太守元袭、都督宗正珍孙。 ”   以上为摘录。     请大家注意:     “三月壬戌,(即三月十一日)诏大将军、上党王天穆与齐献武王讨邢杲。”     而(四月)“辛丑(即四月二十日),上党王天穆、齐献武王大破邢杲于齐州之济南。杲降,送京师,斩于都市。”     也就是说,从下诏出兵到大破邢杲,前后所需的时间乃是一个月加九日,扣除到战前准备以及和邢杲对峙的时间,中间还有一个是先打元颢还是先打邢杲的讨论,行军所费的绝对不超过一个月。     从实际上来说,济南到洛阳的直线距离约八百余里,估计实际路程应有一千里,多是平地,易走,一个月时间也委实有余了。     而陈庆之攻打荥阳的时候,是五月癸酉,即五月二十三日,距离破邢杲的四月二十,有一个月零三日的时间,足够让元天穆本军回援。     如果大家还有顾虑,可以再看这个记载:     (五月)戊寅,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刁宣破元颢后军都督侯暄于梁国,斩之,擒其卒三千人。     五月戊寅即五月二十七日,距离荥阳之战不过四日,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刁宣乃是跟随元天穆东征的部队,既然他们已经去到梁国与元颢的后军交战,则元天穆的主力完全有可能在荥阳与陈交锋的。     所以,陈在荥阳与元天穆以及尔朱兆的交锋,是可信的。       此外,注意一下当时的时间:五月二十三日攻下荥阳;五月二十四前后得虎牢、崿岅,五月二十五日入洛阳。虎牢、崿岅都是雄关,魏书《帝纪第十 孝庄纪》中明确写道:“以抚军将军、前徐州刺史扬昱为使持节、镇东将军、东南道大都督,率众镇荥阳;尚书仆射尔朱世隆镇虎牢;侍中尔朱世承镇崿岅”这两地也应是魏军重点布防的地点,却在同一天之内失守,守将之一尔朱世承还被擒,然后就是洛阳沦陷。从以上情况来看,这显然是一个加速崩溃的过程。这正好验证了元天穆之败。因为如果当时元天穆未败,正在援救途中,他们显然还存希望,可以死守雄关,等元天穆来,前后夹击,陈庆之必败;然而,他们在荥阳失守之后,却一下子全崩溃了,显然易见,是因为元天穆败了,才有这种可怕的连锁反应。       三、关于北魏兵力       在讨论之前,我们须知道一点。正如朱大渭教授所说:“陈庆之出身寒门,当时高门士族掌握政权和舆论工具,他们先是压抑庆之20余年,使其不得施展抱负。后来庆之崭露头角侯,士族文人对其功业,或记在主帅明霞,或蓄意贬低,甚或抹煞。因而《梁书》中所载许多战绩,或移植他人,或不见记载,或删节不当”④所以,南朝史书应不存在特意抬高陈庆之的必要。     关于当时北魏的兵力,朱大渭先生也有详细的考证:《北史》卷一七《京兆王子推附子遥传》载:沙门法庆起义,遥“帅步骑十万以讨之”。《魏书》卷九《肃宗记》载李崇、元纂率京师十万兵伐柔然。范祥雍《洛阳迦兰记校注》卷二《城东 景宁寺》条云孝昌怨念(525)年,广阳王元渊:“总众十万北讨葛荣”。《魏书》卷一一《出帝纪》:永熙元年(522年)诏骠骑大将军高隆之“率步骑十万赴太行,会齐献武王”。元熙三年(524年七月,出帝欲与高欢战,“亲总六军十余万众次于河桥”。可见北魏王朝后期直接控制的京师征战军队大约保持在十万人左右。⑤而尔朱荣的军队,约在十万左右,⑥也就是说,当时北魏王朝的兵力,是二十万左右。《陈庆之》传中的提到“魏将丘大千有众七万”、“抚军将军元显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众凡七万”以及后来提到“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显然有所夸大。     然而,这个夸大的责任,不在于南朝史书,而在北魏!当时北魏两面守敌,稍有军事常识的将领,都会对外宣称有重兵把守中原重镇,然后暗中派主力攻打邢峦。因此,无论是梁国守将丘大千的“七万大军”,还是荥阳“七万人”,估计都是北魏虚张声势所致,这完全符合军事惯例。那料他们都在陈手下吃了败仗。既然北魏都如此宣传,南朝史官自然不客气,这两个七万人马,就被记下来了。而至于陈庆之所言的“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估计也是元天穆大军对外夸大的兵数,此外,这个“三十余万”还可以解释为当时北魏的总兵力。如《元天穆墓志》云:尔朱荣和元天穆统率的“两军会合,三十余万”等。       四、庆之后期战绩       曾有网友如此置疑:“陈庆之的职务是南、北司、西豫、豫四州刺史兼大都督,而南梁并没有南、北司、西豫、豫四州,所以抢地盘的任务最重要,否则岂不是光杆司令?但实际上陈庆之从来没有攻占豫州州城悬瓠,意味着他从来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他原来那赫赫有名的攻城技术到哪里去了呢?”⑦     这种置疑,是不合理的,因为该网友忽略南北朝特有的侨州制度。当时,东晋南朝时还有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即侨州郡县。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纷纷流徙,大部分渡淮南迁,也有一小部分迁往辽东和河西地区。当地政府为了招抚流民,安置世家大族,即就地按原来籍贯的州郡县名设置政区,称为侨州郡县。     陈庆之的职务中有“南、北司、西豫、豫四州”,南朝有否这四州呢?答案是肯定的。     梁书《陈庆之传》中写道:     “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高祖每嘉劳之。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这里明确写出“省南司州”呀,还有“罢义阳镇兵”,义阳就是北司州的治所!     还有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一卷     “辛巳,魏扬州刺史李宪以寿阳降,宣猛将军陈庆之入据其城,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七万五千口。丁亥,纵李宪还魏,复以寿阳为豫州,改合肥为南豫州,以夏侯为豫、南豫二州刺史。”     所以,两朝也有南北豫州的,寿阳为豫州,合肥为南豫州。     而《隋书》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在介绍汝南郡的时候,是这样写道:   梁改曰西豫州。又改曰淮州。东魏复曰东豫州,后周改曰息州,大业初州废。又后魏置汝南郡,开皇初郡废。     所以,该网友所谓的“梁并没有南、北司、西豫、豫四州”是完全错误的。     至于该网友提到陈庆之伐东魏豫州,与尧雄战,不利而还,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不等于得出陈不如尧雄的结论。战争往往带有很大偶然性,不存在着像评说《说唐》那种明显的排位制度,如排第二的宇文成都永远都不可能打败李元霸的现象。正如该网友提到陈庆之击败侯景的时候,是用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没什么可惊讶的”来评价这次陈庆之的失利,也完全可以用这个来带过。     陈庆之是中大通二年(530年)任南、北司、西豫、豫四州刺史兼大都督的。大同五年(539年)卒。这些地方多为梁魏接壤地带,常年征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计困难。陈庆之担任刺史期间,是为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而不是攻打敌国,穷兵黩武。“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高祖每嘉劳之。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这些裁减军政的措施,如果陈的主要任务是“抢地盘的任务”的话,显然是不可能实行的。     所以,陈庆之后期的“沉寂”,是完全可以理解,而且绝对不影响他的声望的。       五、关于《洛阳迦蓝记》中的陈庆之       在北朝的记载中,陈庆之的身影非常难找。目前能找到的,就是北魏杨衒之所著的《洛阳迦蓝记》,由于杨是北魏人,故此对陈庆之及一应南人百般贬低。     《洛阳迦蓝记》卷二城东 景宁寺是如此记载的:     永安二年,萧衍遣主书陈庆之送北海入洛阳,僭帝位。庆之为侍中。景仁在南之日,与庆之有旧,遂设酒引邀庆之过宅,司农卿萧彪、尚书右丞张嵩并在其坐。彪亦是南人,唯有中大夫杨元慎、酉阳杂俎八梦篇记杨元慎解梦事,慎作稹。给事中大夫王(日旬)是中原士族。     庆之因醉谓萧、张等曰:『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吴管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相作之。当在江左,秦皇玉玺,今在梁朝。』     元慎正色曰:『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湿蛰,攢育蟲蟻,疆土瘴癘,蛙黽共穴,人鸟同群。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禀蕞陋之质。浮于三江,棹于五湖。礼乐所不沽(沾),宪章弗能革。虽复秦余汉罪,杂以华音,复闽、楚难言,不可改变。虽立君臣,上慢下暴。是以刘劭杀父于前,休龙淫母于后,见逆人伦,禽兽不异。加以山阴请婿卖夫,朋淫于家,不顾讥笑。卿沐其遗风,未沾礼化,所谓阳翟之民,不知瘿之为丑。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岂卿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何为不逊,以至于此?』     庆之等见元慎清词雅句,纵横奔发,杜口流汗,含声不言。     于后数日,庆之遇病,心上急痛,访人解治。元慎自云『能解』,庆之遂凭元慎。     元慎即口含水噀庆之曰:『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呷啜莼羹,唼嗍蟹黄,手把荳蔻,口嚼槟榔。乍至中土,思忆本乡。急手速去,还尔丹阳。若其寒门之鬼,□头犹修,网鱼漉鳖,在河之洲,咀嚼菱藕,捃拾鸡头,蛙羹蚌臛,以为膳羞。布袍芒履,倒骑水牛,沅湘江汉,鼓棹遨游。随拨逐浪,噞喁沉浮,白苎起舞,扬波发讴。急手速去,还尔扬州。』     庆之伏枕曰:『杨君见辱深矣。』自此后,吴儿更不敢解语。     北海寻伏诛。其庆之还奔萧衍,衍用其为司州刺史,钦重北人,特异于常。朱异怪复问之。曰:『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     上文来看,《洛阳》对南人以及陈庆之可谓侮辱之极。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几点:     一、庆之随元颢北伐,且为侍中,故陈庆之北伐,必有其事。     二、元慎大骂陈庆之,陈庆之态度恭谨。按当时陈正是大胜之后,功高盖世,且元慎不过是敌国一人物,完全可以骂之、辱之、杀之,但陈庆之态度温和,里面提到“纵横奔发,杜口流汗,含声不言”当是敌国夸张之言,但陈态度之好,实在让人佩服其修养。     三、陈庆之回国之后,“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这与当时南朝高门士族那种妄自清高,鄙视北朝文化的偏见,显然有天渊之别。他思想开明,能正视现实,能重视北朝文化,不耻学习。这等人,应是第一流人物。     ①《梁书陈庆之传》   ②《梁书本纪三》   ③《陈庆之到底有多强》作者:火焰塔   ④《萧梁名将陈庆之战绩考实》,作者:朱大渭   ⑤《北魏末年人民大起义若干史实的辨析》作者:朱大渭   ⑥《北魏末年人民大起义若干史实的辨析》作者:朱大渭   ⑦《陈庆之到底有多强》作者:火焰塔   
  晚一点,可以碰上长腿爱德华  就是勇敢的心里面的那位英格兰老王  他当年也在中东混,颇有狮心王遗风,很猛的人物
  /photo//2959.gif
   骑兵的青春岁月——两汉时代
    马其顿方阵没有再现,重要原因是中世纪战术水平整体落后,靠临时纠集起来的农民摆出马其顿方阵根本不可能,领主们也无法承担那么庞大的装备后勤压力,而骑士老爷们只知道自己瞎冲瞎杀,不爽了还回头踩死一片自家农民,无法做到步骑协同作战。  --------  呵呵,和鲜卑及其后继者的打法正好相反  咱们这儿的骑兵老爷是习惯驱使步兵冲锋当炮灰的
  于是百弩俱发,又选善射者丛箭射之,虏众既多,弩不能制。超石初行,别赍大锤并千余张槊,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虏,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临阵斩阿薄干首,虏退还半城。超石率胡籓、刘荣祖等追之,复为虏所围,奋击尽日,杀虏千计,虏乃退走。    在这里“百弩”、“千余张槊”、“大锤”是配套使用的,具体做法是“断槊长三四尺”(将一支槊做成长几只3,4尺的箭,可能在战前即准备了),然后放置在弩上,上弦,瞄准,然后用“大锤”击发扳机射击,其实这种武器和宋代的床子弩差不多,宋代床子弩最多可以一次发射7箭或者更多,估计北府军的弩也不会只一发,    “于是百弩俱发,又选善射者丛箭射之”可见不只百张“床子弩”,还给北府军配备了许多的弓弩,    “超石率胡籓、刘荣祖等追之,复为虏所围,奋击尽日,杀虏千计,虏乃退走。”哈哈哈,激战过后,鲜卑疲惫,就让北府骑军来追击,      
  孙子曰:“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车者,所以当垒也。&&长兵次之, 所以救其隋也。鏦次之者,所以为长兵也&            &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        这才是春秋车战的正确打法    李牧见时机成熟,就准备了一千三百辆战车,十万步兵射手,数千骑兵,(注意其兵种)一边练兵,一边发展生产,边境一时很富足,就连匈奴的百姓也来投靠。    
其实李牧打匈奴也用的这种打法
  翻了翻资治通鉴,发现在南北朝,南朝部队用战车结阵抵御北朝军队是常规
  即使比不上玄甲军,也可胜过乞活军吧。
  波兰一战,三大骑士团之中的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都参战了,还有波兰的骑士和步兵。结果被蒙古人打得全军覆没,被蒙古人割了九大口袋耳朵。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伤亡比例。    蒙古人攻下布达佩斯的时候,法王路易九世几乎是带着上刑场的心情带领军队准备去迎击蒙人,可惜蒙古人回去争皇位去了
  以陈庆之庶族出身,而谥号为武,就可见此人武功没有多少灌水。    陈庆之打的仗都是进攻,防守的少,攻城破寨也不在少数。打到后面,人家对他都是死守的多,白袍队的冲击力也应该很强。可能一半是骑兵,一半步兵配以车阵。
  白袍军应该是一支骑兵、战车和步兵合编成的军队。  除了汉唐两代有大规模使用纯骑兵独立作战记录之外,在其他朝代,汉家军队都是用混编军队作战,而且是以步兵作为主力。  从春秋战国以降,直到南北朝,受过正规训练、不受政治因素干扰的汉军步兵战阵是很强大的。  不过自从北附军之后,步兵战阵渐渐衰落了。
  陈是何人?
  陈庆之到底有多强?    和《五胡录》一样,《南北朝》也衍生出了一些能独立成篇的副产品,本文就是其中之一,单独探讨一下陈庆之的战绩。    论坛上还有没听说过陈庆之的摸?麻烦举一下手!    看来没必要再次介绍一遍陈庆之了。下面的问题是,陈庆之到底有多厉害?是天下第一名将吗?(这个问题想必是大家最关心的)接下来俺会给出俺自己心里的一个南北朝武将的大致排名。    首先研究的问题:陈庆之究竟如何出名的?    历史上对陈庆之记载最详细的就是唐贞观时大臣姚思廉所撰的《梁书》,用三千多字记载了陈庆之的生平。在《梁书》里面,陈庆之仿佛天神下凡,多次打出不可思议的战绩,比如两千破两万、二百破十五万、七千破七万、七千破二十万、七千破三十万,等等等。后来《梁书》曾一度失传,到了北宋由唐宋八打架之一的曾巩出资翻印流传至今。    《梁书》是二十四史里很不起眼的一本史书,辗转到了近代,伟大的日本作家田中芳树(请大家跟我做一姿势,立定站好,双手凭空向东方一抱拳)拿《梁书》陈庆之的生平为蓝本创作了一部非常好的历史小说《奔流》。在大师的笔下,一位身穿白袍的神仙哥哥跃然纸上,出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们对南北朝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前段时间有人转贴了《犹记白马啸西风》这篇以陈庆之为蓝本的历史传记,原作者叶笑雪MM还亲临偶们论坛做了指导。  滴答...滴答...    “胃!你的面部表情怎么有些扭曲?”重炮筒子在一旁吆喝。    “呵呵,不好意思,提起了MM就有些走神,下面言归正传。”俺擦着满地的哈喇子接着说。    如果仅仅按照《梁书》的记载,陈庆之不光是南北朝第一名将,而且还是中国第一名将,简直可以算上世界第一名将。那么是什么理由使得国人没有对这段历史大加渲染呢?健忘症?    非也,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中国的历史上武将的第一名却比文人第一名难排的多。因为《梁书》里的陈庆之是片面的陈庆之,是神化的陈庆之,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陈庆之。    让我们先从和南北朝有关的史书说起。  
  二十四史和南北朝有关的的史书最多,共九本,他们是《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再加上两边兼顾的《资治通鉴》,正好凑个整数。这里,我们先把《资治通鉴》排除掉。因为《资治通鉴》基本上是把《南史》和《北史》的内容综合而成。(这里无意贬低《资治通鉴》的地位,事实上,我个人认为《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超过《史记》。因为《资治通鉴》是编年史,编撰起来成本巨大,能把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一年年列出来,而且每个细微处都凸显匠心,可谓工业化大生产的雏形)其次,把陈庆之所在朝代无关的几本书也去除,那么只剩下《梁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而《南史》《北史》又是综合了上述的内容,《周书》里没有和陈庆之事件有关的人物,也一一去掉。那么只剩下《梁书》、《魏书》、《北齐书》三本。    《梁书》作者是唐贞观的姚思廉,《魏书》是北齐时的魏收,《北齐书》唐初比姚思廉晚的李百药。    如果让我来总结一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的特点的话,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褒扬己方人才,贬低对方人物。    首先说《魏书》,《魏书》长时间里被人称呼为“秽书”而受到批判,但《魏书》的真实度要高的很。因为魏收写《魏书》的时候很多人都还健在,魏收就放出话来说:“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把和自己关系好的伙计大肆表扬,关系孬的就大泼污水。结果有人不满托齐文帝高洋劝魏收重作《魏书》,魏收重写三遍方成此稿让大家都满意。平心而论《魏书》确实有口臭的毛病,比如说东晋皇帝是野种、汉人都是岛夷、投奔西魏的武将都是蠢材等等,而且确实是对北方武将大肆褒奖。但极少假造历史,尤其是在重成三遍的情况下。    《北齐书》,很普通的一本史书,对北齐人物都加以不同程度的吹捧。(不过对高欢的评价确实中肯)    现在到了给《梁书》泼污水的时候。俺认为姚思廉对南朝人物的吹捧是南北朝九本史书里最严重的。陈庆之还不是吹的最厉害的,吹的最厉害的那位大家都认识,不喜欢历史的也肯定听说过,就是《陈书》里的陈后主陈叔宝。他的杰作就是千古绝唱《玉树流光照后庭》。陈叔宝作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荒唐的皇帝之一,在姚思廉的《陈书》里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历史罕见的有道明君,他仁慈进取、照顾老人(大赦天下。在位文武及孝悌力田为父后者,并赐爵一级。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帛二匹)崇尚农桑、休养生息(阳和在节,膏泽润下,宜展春耨,以望秋坻。其有新辟塍畎,进垦蒿莱,广袤勿得度量,征租悉皆停免)积极遴选人才,虚心纳言进谏(卿士文武众司,若有智周政术,心练治体,救民俗之疾苦,辩禁网之疏密者,各进忠谠,无所隐讳。朕将虚己听受,择善而行)管制宗教、整顿文化(僧尼道士,挟邪左道,不依经律,民间淫祀妖书诸珍怪事,详为条制,并皆禁绝。)推行民族平等、积极外交政策、(夷狄吾民,斯事一也,保任在外者,并赐衣粮,颁之酒食,遂其乡路,所之阻远,便发遣船仗卫送,必令安达。)勤俭节约,法律宽松(朕临御区宇,抚育黔黎,方欲康济浇薄,蠲省繁费,奢僭乖衷,实宜防断。在事百僚,辩断庶务,必去取平允,无得便公害民,为己声绩,妨紊政道。)谦虚谨慎、推行礼法(宣尼诞膺上哲,体资至圣,祖述宪章之典,并天地而合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人类所有美德于一身。    两个字以蔽之:“胡扯”。陈后主如果有上面一半的优点隋朝也不会一边倒的统一全国了。  
  那么这样一位作者笔下的陈庆之会有几分真实呢?    让我们把书本翻到《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    陈庆之是江苏宜兴人。(好象紫砂壶就是那儿产的。当然如果当地领导人有头脑地话建议举办陈庆之节,必定会带来若干眼球。至于陈庆之是否值得如此立项,可参见《三国演义》。历史上有没有周仓这个人物都很难说,但并不妨碍全国到处给周仓立像。我打赌现在世界上庙里拜周仓的像不少于五百尊,那摸田中芳树先生的大作多少也有些号召力吧)他出身寒门,年轻时曾担任梁武帝萧衍的文书官,因围棋下的好而得到萧衍的赏识。当然武将的战斗力和棋艺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我们把进度条直接拉到陈庆之担任武威将军开始。    陈庆之的作战A是击溃了元延明的两万军队。元延明是文成帝拓拔浚的儿子,以文才简朴著称,元彧是疏族,因聪明可比三国名臣荀彧而改名。后来因北魏内乱两人都投靠南梁。两人和陈庆之作战的记录仅现于《梁书》,且算陈庆之得胜。    作战B击溃元昭十五万军队。十五万数目不小,《魏书》中北魏从来没有和梁在涡阳交战。此外如果没看错的话常山王应该叫元邵。北魏没有叫王纬或元纬的人。    作战C俘虏丘大千。丘大千没有带兵七万的权力。    作战D俘虏元晖业。没有说带多少人,姑且算陈庆之俘获两万。    作战E俘虏杨昱等。此时北魏四面楚歌,尔朱荣在河北对付葛荣,洛阳一带没有兵力,不是二十余万。元天穆在山东对付邢杲,不可能成为《梁书》中的主力带着二十多万人进攻陈庆之,并在失败后单人逃跑。杨昱从未担任左仆射,更没七万军队。    作战F击溃元天穆。元天穆从未单独回洛阳进攻陈庆之。奇怪的是在《梁书》作战E中已说元天穆单骑逃跑,又从哪儿变出来四万军队,并只剩下十几骑兵回去?难道作战E中二十多万人打不过陈庆之用四万就打得过了?    作战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没意义,后面会说。    作战H十一败尔朱荣。《魏书》中版本不一样。陈庆之从来没渡到黄河以北迎战号称百万的尔朱荣军队。    作战I斩僧强。《魏书》没记载(这是废话)    作战J连败娄起、是云宝,孙腾、侯进、尧雄、司马恭。《北齐书》中陈庆之惨败,还丢了地盘。    作战K败侯景。应该是互有胜负。    上次把陈庆之的战史总结成了十次战争,下面我们选择出主要的部分加以详细分析。  
  作战A不用说了,这种小仗毫无意义。此外关于陈庆之的关中侯这个职务,应该说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比如二战时候的“苏联英雄”勋章)没有什么俸禄的。最滥的时候曾一次加封两千多。    作战B,《魏书》北魏没有和梁在涡阳交战,这个也不好说谁对谁错。姑且算陈庆之消灭了十五万。    作战C和D是一块的。简单一想丘大千的兵力就知道根本不可能。元晖业亲王作为四征将军的级别才带两万军队。后面名将侯景才有七万军队指挥,丘大千是什么人物,能带七万军队?    作战E到H,陈庆之战争生涯中最离奇的地方就在攻入洛阳败尔朱荣战役,我们把他联系起来看。作战E就是入洛一战。    说到入洛一战,让我们先从北魏王朝的历史开始谈起。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落创立的,一百年里都是作为一个异类的国家存在,基本没有融合到中国文化圈里。而这一切都被一位伟大的君主改革家拓跋宏所改变。(北魏改革也是单列的一篇独立文章)拓跋宏改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他的一个成绩就是促成了北魏的灭亡。因改革所造成的无数弊端,导致四下里暴动此起彼伏,同时北魏也有个极其不光彩的记录那就是历史上的叛乱次数排名中国各朝代第一。而陈庆之入洛的公元529年正是北魏民变最高潮和最剧烈的时候。北魏又连续数场极其惨烈的宫廷政变,基本上消耗了全部的实力,朝廷所能控制的地盘只有洛阳周围方圆三百里巴掌大小的地盘,最要命的是已经没有直属中央的军队——全部落到了各路大小军阀的手里。    既然大家的主要敌人是变民,那么区区七千人的陈庆之军谁也没放在眼里,任由他趁虚径进,突袭洛阳。    其时尔朱荣刚破葛荣,囤兵在上党到邺城一线发呆。而元天穆则整顿主力准备进攻盘踞济南的邢杲。(这里有个十分尴尬的趣事。《资治通鉴》是综合了《梁书》和《魏书》的记载而成,按照《魏书》的记载,元天穆是在四月份进攻济南的邢杲,五月份陈庆之入洛,北魏皇帝逃跑,等元天穆灭邢杲回来时发现找不到窝就去投奔尔朱荣。而《梁书》则记载元天穆作为主力一直在洛阳防御陈庆之的进攻,然后单骑逃跑。《资治通鉴》则上半部分取的《魏书》,元天穆去进攻邢杲,下半部分取自《梁书》,元天穆回来安排洛阳的防御体系。于是元天穆灭邢杲所花的时间怎么凑也凑不出来了。最后《资治通鉴》断定:元天穆是四月份在洛阳召集参谋商量如何对付邢杲,商量完后马上发兵济南,抓紧时间讨平之,马上回头赶到洛阳挨陈庆之的揍,中间花了不到一月...莫非元天穆的部队是天兵不成?)洛阳城附近没几个有战斗力的,更没听说哪个有二十多万军队(从528年5月到陈庆之529年5月入洛前一年时间里北魏活跃中的叛乱就有官员高乾、变民刘举、变民万俟丑奴、变民葛荣、变民续灵珍、官员羊侃、官员彭乐师、变民韩楼、变民邢杲、官员元颢等等,北魏如果有一点兵力也早就拿出来对付叛乱了)。只好狼狈逃跑。至于作战F上面说了没有道理。    作战G的问题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一个命题。大家是否认为中国的名将和著名战役大都集中在唐前?比如什么什么之战,似乎在隋朝以后就极少听说了。我发现历史上的战争以唐作为分界点,唐以前的作战双方大都喜欢集中兵力搞上一两次决战,而唐后就开始有了持久战的行为。比如曹操进攻东吴不是多路出击,同时突破,非得集中在赤壁和孙权对峙进行决战,打赢了东吴就不推自倒,输了只好灰溜溜滚蛋。谁能对这种现象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所以,对于陈庆之的作战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这三十二城,四十七战都是对付的非主力。因为这个时候北魏把兵力都收缩起来集中一点,准备来点什么动作。再说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连胜也没什么希奇,东汉名将耿弇曾连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全部得胜。(注意陈庆之仅仅是平的“城”,类似于要塞,比我们现在的城市要小的多。比如后面陈庆之镇守的北中郎城,不会大于一个村庄)原因都在于:对付的不是主力。顺便说个小bug,那个是荥阳,位于河南洛阳和郑州之间的陇海线上,有的史书写作荣阳是错误的。    下面到了关键一点作战H中陈庆之的十一败尔朱荣,可以说,即使从作战A到作战G都是虚构的,陈庆之能以七千兵力连败三十多万军队的尔朱荣十一次的话,他也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名将。不光是他,无论哪个能用二百步兵在一万骑兵的铁蹄下来回走上十一次的话,也可以参选天下第一名将。    那么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版本的洛阳防御战。首先是《梁书》的,见《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    魏天柱将军尔硃荣、右仆射尔硃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硃吐没儿、荣长史高欢、鲜卑、芮芮,勒众号百万,挟魏主元子攸来攻颢。颢据洛阳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时反叛。庆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荣将退,时有刘助者,善天文,乃谓荣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荣乃缚木为筏,济自硖石,与颢战于河桥,颢大败,走至临颍,遇贼被擒,洛阳陷。庆之马步数千,结阵东反,荣亲自来追,值蒿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庆之乃落须发为沙门,间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潜送出汝阴。至都,仍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邑一千五百户。    第二个版本来自《魏书》,见《魏书》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建义初,北海王元颢南奔萧衍,衍乃立为魏主,资以兵将。时邢杲寇乱三齐,与颢应接。朝廷以颢孤弱,不以为虑。永安三年春,诏大将军元天穆先平齐地,然后回师征颢。颢以大军未还,乘虚径进,既陷梁国,鼓行而西,荥阳、虎牢并皆不守。五月,车驾出幸河北。事出不虞,天下改望。荣闻之,即时驰传,朝行宫于上党之长子,行其部分。舆驾于是南辕,荣为前驱,旬日之间,兵马大集,资粮器仗,继踵而至。天穆既平邢杲,亦渡河以会车驾。颢都督宗正珍孙、河内太守元袭固守不降,荣攻而克之,斩珍孙、元袭以徇。帝幸河内城。荣与颢相持于河上,颢令都督安丰王延明缘河据守。荣既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郎杨侃、高道穆等并谓大军若还,失天下之望,固执以为不可。语在侃等传。属马渚诸杨云有小船数艘,求为乡导,荣乃令都督尔朱兆等率精骑夜济,登岸奋击。颢子领军将军冠受率马步五千拒战,兆大破之,临陈擒冠受。延明闻冠受见擒,遂自逃散,颢便率麾下南奔。事在其传。    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不同,《梁书》里说尔朱荣集结了号称百万的军队在黄河以北准备进攻黄河以南的洛阳。陈庆之作为偏师渡到黄河以北把守要塞。三天内连续击败尔朱荣十一次,后来尔朱荣就扎木筏渡河击败元颢。这样洛阳就失守了,陈庆之不得不带领数千军队向东撤退。半路上遭到蒿山发洪水,陈庆之就化装成和尚安然逃回。  
  而《魏书》则说尔朱荣集结重兵在黄河以北,结果没有船无法渡河只好撤退,为下属劝止。这时寻访到当地人有几艘小船,尔朱荣就派精兵连夜渡河,击破元颢,攻陷了洛阳。    那么着两个版本究竟哪个更真实一些?我个人认为《魏书》的可信程度更高。    《梁书》版主要问题有三点。首先,高欢不能出现在武将名单里。因为此时的高欢刚刚出道,不过一长史,还是元天穆的部将,是没有资格单列的。就连参战的高欢死对头贺拔三兄弟的军衔都远高于高欢。就象希特勒曾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绝不能说希特勒指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梁书》这样说有拉大旗做虎皮的嫌疑。第二,芮芮(就是柔然)从来没有参与北魏对南朝的作战,这和如果发生台海战争中国绝对不会邀请日本支援作战的道理一样。第三个是最关键的,陈庆之不可能渡到黄河以北迎战号称百万的尔朱荣军队。因为这样做的话后面就有大BUG,当洛阳失陷陈庆之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撤退的时候,他是如何被黄河南岸蒿山暴发的洪水冲溃的?如果说陈庆之军渡过黄河来接受嵩山的洪水的话,那么他是如何在尔朱荣掌握了黄河的控制权的情况下带着数千人回来的?难道尔朱荣三十余万军队就眼睁睁看着陈庆之几千人摇着船渡河?    所以我认为不妨看作陈庆之军死守黄河南岸不许尔朱荣渡河,尔朱荣连渡若干次都宣告失败...而且这个时候元颢手头得有点兵力,否则不会让陈庆之作为奇兵去守黄河北岸。那无疑是向尔朱荣宣告“主力都跑黄河北岸去了,洛阳城仅我一人,快来抓我重重有赏!”    作战I俺不管。    作战J的争议也很大。这回我们看另一本史书:《北齐书》列传第十二尧雄:(魏收写《魏书》的时候尧雄仍然健在,不入传)    (尧雄是代理豫州刺史,州城设于悬瓠)梁将李洪芝、王当伯袭破平乡城,侵扰州境。雄设伏要击,生擒洪芝、当伯等,俘获甚众。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复率众逼州城,雄出与战,所向披靡,身被二创,壮气益厉,庆之败,弃辎重走。后庆之复围南荆州,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因其空虚,攻之必克,彼若闻难,荆围自解,此所谓机不可失也。”遂率众攻之,庆之果弃荆州来。未至,雄陷其城,擒梁镇将苟元广,兵二千人。梁以元庆和为魏王,侵扰南城。雄率众讨之,大破庆和于南顿。寻与行台侯景破梁楚城。豫州民上书,更乞雄为刺史,复行豫州事。    再看《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除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余并如故。庆之至镇,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高祖每嘉劳之。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这里我们发现在《梁书》是陈庆之手下败将的尧雄,到了《北齐书》中就屡破陈庆之。(不是一次)而且陈庆之还中了尧雄的声东击西计。这两个哪个更真实一些?    
  其实推理一下就应该是《北齐书》更真实。因为以《梁书》里陈庆之的牛劲,又连败北魏六将,为何一寸土地都没有抢到,(陈庆之的职务是南、北司、西豫、豫四州刺史兼大都督,而南梁并没有南、北司、西豫、豫四州,所以抢地盘的任务最重要,否则岂不是光杆司令?但实际上陈庆之从来没有攻占豫州州城悬瓠,意味着他从来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他原来那赫赫有名的攻城技术到哪里去了呢?按照《北齐书》的记载,陈庆之战败,被逐出了豫州)难道是陈庆之当了大官,打仗的本事反到不如从前了?    作战K也不多说了,胜败乃兵家常事,没什么可惊讶的。    看到这里,不知道各位对陈庆之又如何看待。    当然《魏书》的缺点也很严重,但是没有对比看不出毛病,应该说《梁书》和《魏书》都有信口开河的地方。可在陈庆之的问题上,俺认为梁书开的河过于离谱。而且《魏书》一百多万字,《梁书》只有二十几万字。陈庆之事迹发生后三十年就有了《魏书》,而一百年后才有《梁书》,哪一个可靠性更大呢?    关于一些疑问,有人说了:“你说的这个假那个假,可是《资治通鉴》上都有记载啊。”诶对了,资治通鉴上记载就对了。因为资治通鉴上是综合了《梁书》《魏书》《北齐书》三方面的观点,三个字概括就是和稀泥,所以都少不了。    接着我们来统计一下《梁书》里陈庆之的战果:     A元延明 二万 一鼓便溃。    B元昭 十五万 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    C丘大千 七万 大千乃降。    D元晖业 二万 生擒晖业,     E杨昱等 三十余万 大破之,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硃吐没儿单骑获免。    F元天穆、四万 庆之随方掩袭,并皆降款。天穆与十余骑北渡河。    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H尔朱荣 号百万 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    I僧强  三万  传其首    J娄起、是云宝,孙腾、侯进、尧雄、司马恭 皆破    K侯景 七万  庆之已击破景。景弃辎重走    让我们来算算陈庆之到底消灭了多少敌人:    A,一鼓便溃。看来是全灭,两万。  B,大奔溃,斩获略尽,看来也差不多,十五万。  C,都投降了,七万。  D,生擒,那就是两万。  E,都单人逃跑,姑且算二十万吧。  F,只逃跑了十余骑兵,四万。春  G,假设攻破一城杀一千,一仗杀一千,折合折合就是八万。  H,都号百万了,那么,一战杀一万也不算什么“伤杀甚众”吧。十一万。  I,讨平了?三万。  J,连破北魏六大将,一人一万吧,共六万。  K,敌人丢弃辎重雪夜逃跑,大冷天把绵袄帐篷都扔了,算上冻死的,假设消灭了两万吧。  那么加起来一算,陈庆之总共消灭了大约八十万人。而陈庆之的战斗生涯不过十五年,主要战果仅集中在两三年里。    请告诉我北魏总共多少人?上面说了,北魏历史上民变最多,公元530年左右,北魏总人口也就是一千万人上下。刨去500万女子,200万儿童、老人,200万官吏、变民、和无缘被陈庆之临幸的士兵,北魏能正常调动打南朝的部队拼上死命也绝对不超过一百万,(要知道当年拓跋焘举全国之力征南不过征召了六十万军队,而且500年到529年作为历史上频率最高的反叛时代之一,北魏没有一年发生过少于五次的混乱,总得要减点人吧)陈庆之两三年里消灭了北魏八十万成年男性,那北魏还打什么仗?  
  历史不是用嘴就可以写的,他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或者称为常理。对于《梁书》里对陈庆之的记载,这里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虚报战绩”。    当然写就本文并不是说陈庆之就是个大草包,事实上陈庆之无论是胆量还是战绩都是南朝一等一的。《梁书》最后也说,陈庆之“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不妨称为次于廉颇李牧卫青霍去病的名将,这也许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而按照刚才总结出来的规律,《梁书》里的东东都要扣一级来看。我们认为陈庆之是次于次于廉颇李牧卫青霍去病的名将的武将。    最后让我给个南北朝最能打的TOP10的话,我会选:(请没有好ID的筒子赶快抢注,一人一个就好,不要乱了章法)    北朝的六人:  韦孝宽,北周武将,败死高欢可算最大的战绩。(其实有很多战绩,七十二岁才死阿,不知道有多少人倒霉)    斛律光,北齐武将,和韦孝宽打了个平手。不只是一个人说他是军事天才。    拓跋焘,魏太武帝,本身就是很厉害的武将。战绩参见《五胡录》。    尔朱荣,这个不好说,姑且算秀容武将吧。战绩不必多说。    宇文泰,北周武帝,有人说此人主要靠诡计,战斗力平平,但偶还是把他排在前面。否则北周的统一就没道理了。    高欢,北齐神武帝,野心与悲壮并存的偶像,哇,偶像,俺地偶像阿...    这六人相邻之间很难分清高下,不过第六名高欢可是惨败在第一名韦孝宽手下,此所谓“量变到质变”也。    而南朝的则是:  刘裕,宋武帝 排南北朝NO1应该是无可争议吧。(其实按道理刘裕都不算南北朝人)    檀道济,宋武将,有万里长城之称呼。    韦睿,梁武将,没听说过?此人指挥南朝军队打赢了几乎是南北朝时南朝唯一的大胜仗。《奔流》中以一名近似先知的老者出现。    陈庆之,梁武将,本文的主人公。    某认为后三人里面更难排出高下,那么陈庆之姑且算南朝并列的第二。但陈庆之竟然为北朝尧雄多次打败。而尧雄绝对排不上北朝战斗力TOP10,尧雄也不是没打过败仗,为尔朱兆的部将时就被高欢所败,后来的战绩都平平无奇。那么就是说:南朝的第二名,连进不去北朝TOP10的北朝武将都打不过,南朝的战斗力可见一斑。所以俺在选南北朝TOP10的时候选北六南四就是给南朝很大面子,(《五胡录》武将TOP10里北七南三,晋朝武将都是硬碰硬打出来的,而到了《南北朝》里不得不照顾南方武将几票)否则就会出现一边倒地除了第一名刘裕外后九名都是北朝武将...(比如薛安都、杨大眼、斛律光他老爸、贺拔三兄弟、侯莫陈悦、侯景、高昂、慕容绍宗、独孤信、宇文邕、尉迟迥等都是合适的候补人选)    回过头来看,南北朝不过一百五十年左右,在中国可信史上占约1/20,就算南北朝出的武将能力超群占了中国名将录的十分之一的话,陈庆之也绝对进不了中国名将录的TOP100。确切估个数的话,两三百名之间差不多。这就是我的回答,大家满意了摸?  
除了南北朝10大排名,其他都非常满意,等于又上了一课.  
论排名,必须先立个标准,军事和政治要分开,军事效果和军事能力要分开,对手强弱对效果有相当大影响,但不能说对手强的就一定强,对手弱的就肯定弱.比如吴喜,不算个大人物,但以大的地位和环境,能做到他那地步,未必只能打低分?未必给他20万人马他会比这10大打的更差?  
檀道济怎么都不可能入围的,就凭他那走为上,轻功第一的不算好汉.硬碰硬拼实力的时候从来就没他老檀上过场.所谓长城自毁,那是他老人家死前自己封的,不是江湖声望.    
除拓拔涛外,人主可以不参选.  
要提宇文泰,高欢,自然不可能漏了侯瘸子.
  我也觉得陈庆之不咋地
  /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0&idWriter=2612959&Key=&idArticle=24102&strItem=no05  陈庆之北伐前后的几个考证
  北海王         颢以事意不谐,遂与子冠受率左右奔于萧衍。颢见衍,泣涕自陈,言辞壮烈,     衍奇之。遂以颢为魏主,假之兵将,令其北入。永安二年四月,于梁国城南登坛燔燎,号孝基元年。庄帝诏济阴王晖业为都督,于考城拒之,为颢所擒。又克行台杨昱于荥阳。尔朱世隆自虎牢走退,庄帝北幸。颢遂入洛,改称建武元年。     颢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其风政。             “颢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这些话是魏书特意写出来的,这里没有人认为这是元颢本人的战绩吧?他不过是膏粱子弟,实际指挥者,应该是陈庆之本人。从这段可以看出,陈庆之带兵之少,进攻之迅速,《梁史 陈庆之传》中纵有夸张之词,距离事实也不会太远吧。    
  说到梁书与魏书,都算不得良史,魏收本人很有才华,可惜性格说轻了是刁钻轻薄,说重了就是学风不正,经常凭借个人好恶任意记载和评价,而且有行贿受贿嫌疑(比如接受尔朱荣子金而对尔朱荣多有溢美以至于自相矛盾)。他是北朝人物,对于南朝史事远隔山水,更有道听途说之嫌,因此也不可轻易得出宁信魏书而不信梁书的结论。    资治通鉴以南为纲,大抄梁史,不可信。因为资治通鉴中关于入洛的描述甚至比梁史更加详细,甚至于大多数写南北朝的地方的记载都比其它的南北朝史书详尽。显然当时的年代还有别的关于五代的详细记载,只不过到现在就已经失传了,这点可以在关于陈庆之荥阳之战的描述里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  Px;@?8VI#yiz
魏书对于尔朱荣,梁书对于庆之,肯定都是有夸张的。魏收说尔朱荣用7000人击败了葛荣百万,就是明显的吹嘘,以至于在同书的本纪中露了马脚,是“七万”而不是7000。但无论如何,魏书仍然是记载北魏一朝资料最为系统丰富的信史,梁书也是记载萧梁人物最为详实可据的信史。所以,作为后来人,我们不能把上面一切一切的英雄事迹都简单理解为吹嘘,而是要综合史料来判断哪些可能有夸大的成分,哪些可能是不实之词。在无法否定的情况下,姑信其有。否则我国一部25史,能绝对站的住脚的历史就太少太少了。
  作者:xjgoing 回复日期: 22:02:32 
  ……《梁史 陈庆之传》中纵有夸张之词,距离事实也不会太远吧。    ==============================    那不叫夸大,那叫相当无耻的鬼扯。要有多余的人,尔朱荣绝对拉去和六镇对打了,哪里会惨到拿不足万人和百万大军对打?如果此前洛阳有足够兵力,尔朱荣怎么夺取的政权?    不过陈某在北方杀害了大量无辜平民,我是相信的^_^这厮的原话:“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这个是人都看来是屠杀的平民。不过这是南朝军队的一贯作风,阵前是羊,抢劫是狼^_^从刘裕到陈某,一贯如此。    PS:正是由于陈某的禽兽行径,所以才让尔朱荣这个“董卓二世”成了国家救星(好人是和禽兽对比产生的)^_^北魏历史上也第一次见到了人民战争的壮观场面^_^
  所谓的陈庆芝,其最厉害的武器还是手上的傀儡皇帝
  作者:杨素 回复日期: 22:14:16 
    作者:xjgoing 回复日期: 22:02:32      ……《梁史 陈庆之传》中纵有夸张之词,距离事实也不会太远吧。        ==============================        那不叫夸大,那叫相当无耻的鬼扯。要有多余的人,尔朱荣绝对拉去和六镇对打了,哪里会惨到拿不足万人和百万大军对打?如果此前洛阳有足够兵力,尔朱荣怎么夺取的政权?        不过陈某在北方杀害了大量无辜平民,我是相信的^_^这厮的原话:“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这个是人都看来是屠杀的平民。不过这是南朝军队的一贯作风,阵前是羊,抢劫是狼^_^从刘裕到陈某,一贯如此。        PS:正是由于陈某的禽兽行径,所以才让尔朱荣这个“董卓二世”成了国家救星(好人是和禽兽对比产生的)^_^北魏历史上也第一次见到了人民战争的壮观场面^_^    ------------------------------    说得好像尔朱荣不是禽兽似的,尔朱荣难道就杀人少了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庆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