琹轸钥是哪个历史朝代顺序表的称谓

延安时期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延安时期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落户“陕北”到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西北革命根据地。[1]1935年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4年10月—日)  “切尾巴”战斗(日)  吴起镇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日)  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役(日、25日)  中共中央纠正陕北错误肃反(1935年11月)  中央红军、西北红军会师甘泉县象鼻子湾(1935年11月)  直罗镇战役(日—23曰)  瓦窑堡会议(日—25日)  西北地区抗日力量联合的实现(1935年12月—1936年12月)  1936年  东征(日—5月5日)  西征(日—7月27日)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1936年7月—9月)  中央政治局(保安)扩大会议(日—17日)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1936年10月)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和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1936年11月—1945年5月)  山城堡战役(1936年11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日)  1937年  中共中央进驻延安(日)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成立及发展(日—日)  西路军的建立、失败与救援(1936年10月—1937年4月)  延安会议(日—31日)  国共代表共祭黄帝陵(日)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日—14日)  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会议(日—6月10日)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考察团访问延安(日)  洛川会议(日—25日)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立(1937年8月—1945年8月)  陕北公学(1937年8月—1939年夏)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日)  抗日民族统—战线的正式形成(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日)  黄克功事件(1937年10月)  十二月政治局会议(日—14日)  八路军留守兵团的成立与发展(1937年—1945年)  1938年  陕甘宁边区抗敌后援会(1938年1月—1943年)  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会(1937年4月—1942年8月)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1937年6月—1943年5月)  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1937年9月—1943年5月)  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和巩固党的组织的部署(日—日)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日—日)  陕甘宁边区的中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1938年4月—1941年)  从马列学院到中央研究院(1938年5月—1942年3月)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及其影响(日—6月3日)  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访问延安(日—7月4日)  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及其实施(1938年8月—1939年12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11月6日)  1939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的成立及活动(1939年—1945年)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成立暨第一届参议会召开(日—2月4日)  中共中央号召在延安开展生产运动(1939年2月)  印度援华医疗队在延安(日—11月4日)  中央卫生处和中央医院成立(1938年—1939年)  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1940年3月)  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创办(1939年5月—1943年11月)  进步青年奔赴延安(1937年—1939年)  延安各界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日)  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创办(1939年7月—1941年8月)  周恩来右臂跌伤及治疗经过(日—日)  《共产党人》杂志创刊(1939年10月)  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日—12月17日)  延安各界举行纪念白求恩活动(1939年12月)  1940年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日—12日)  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农工展览会(日—2月2日)  中共中央关于陕甘宁边区范围问题与国民党之谈判(1940年1月—3月)  陕甘宁边区党政联席会议(日—17日)  中共中央、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多次召开后方技术干部座谈会(日—1942年3月)  关于延安在职干部的教育(日—1942年2月)  周恩来离开延安领导南方局工作(1940年5月—1943年7月)  朱德从抗战前线返回延安(1940年4月—5月26日)  陈嘉庚访问延安(日—6月8日)  边区行政学院的成立及活动(1940年7月—1944年5月)  在华日本人反战组织在延安的建立及活动(1940年7月—1945年9月)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  延安华侨联合会成立及其代表大会(1940年9月—1948年)  1941年  八路军军政学院与军事学院(1941年1月—1943年)  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日—3月)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泥湾屯垦(1941年3月—1944年10月)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制定和发布(1941年5月—11月)  延安《解放日报》的创办与改版(日—日)  陕甘宁边区县市长联席会议召开(日—6月5日)  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日)  延安大学的创建、改组与发展(1941年7月—1945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的制定与实施(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日—10月22日)  中央高级学习组的成立及其活动(日—1942年5月)  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与发展(1941年10月—1948年)  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1941年10月—1942年1月)  陕甘宁边区二届—次参议会(日—21日)  1942年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的发布与施行(1942年1月)  精兵简政的实施(1942年—1943年)  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1942年—1943年)  张闻天率农村调查团到陕北和晋西北进行调查研究(1942年1月—1943年3月)  延安整风运动(1941年—1945年)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的公布和实施(1942年2月)  刘少奇从华中返回延安(日—12月30日)  中央研究院整风与王实味事件(1942年3月)  开展学习吴满有、赵占魁运动(1942年4月)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  整风过程中的审干工作(1942年12月—1945年春)  1943年  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日—日)  发展南区合作社的合作道路(1942年10月—1943年1月)  陕甘宁边区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运动(1943年1月—3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日)  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7月)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酝酿和提出(1943年前后)  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日—12月16日)  1944年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谈判(1944年5月—1945年2月)  中共中央与赫尔利在延安谈判(1944年11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六届七中全会(日—日)  中共中央抽调部队开辟新区配合反攻(1944年5月—1945年9月)  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1944年6月—7月)  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与宗教座谈会(1944年7月—11月)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1944年7月—1947年3月)  中央警卫团追悼张思德烈士(日)  陕甘宁边区召开文教工作大会(日—11月16日)  陕甘宁边区召开二届二次参议会(日—19日)  陕甘宁边区召开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日—日)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日—6月11日)  中国解放区联合委员会暨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的召开(日)  国民参政会六参政员到延安商谈国是(1945年7月)  爷台山反击战(日—8月10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945年8月)  重庆谈判(日—10月11日)  国民党新编陆军第十—旅在安边起义(日)  1946年  庆祝政协会议闭幕、拥护政协协议签订(1946年2月)  解放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的生产与减租(1945年11月—1946年10月)  延安各界痛悼四八烈士(1946年4月)  中原军区突围及北路部队到陕北(1946年6月—9月)  陕甘宁边区部队的精简、整编(1945年8月—1946年10月)  延安各界响应“美军退出中国周”运动(1946年10月)  《五四指示》与边区征购土地条例(1946年5月—1947年2月)  横山起义(日)  紧急动员,准备战斗,保卫边区(日—1947年3月)  挫败国民党反动派袭击延安的图谋(1946年11月—)  边区军民武装自卫,保卫延安,保卫边区(1946年10月—1947年3月)  1947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日)  延安保卫战与西北野战兵团的建立(日—19日)  枣林沟会议(日)  青化砭战役(日)  羊马河战役(日)  蟠龙战役(日—4日)  真武洞祝捷大会(日)  陇东、三边战役(日—7月8日)  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日—23日)  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的建立(日)  榆(林)沙(家店)战役(日—8月20日)  黄龙、延清战役(日—10月24日)  发动第二次榆林战役(日—11月16日)  新式整军运动(1947年2月—1948年2月)  中共中央十二月扩大会议(日—28日)  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11月—1948年8月)  陕甘宁边区的整党运动(1947年12月—1948年)  1948年  宜(川)瓦(子街)战役(日—3月3日)  中共中央东渡黄河离开陕北(日)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琹轸钥是哪个朝代的称谓_百度知道
琹轸钥是哪个朝代的称谓
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和汉代琴以轸调弦,并用轸钥作为旋轸调弦的工具。所以这个称谓最晚出现也会是在战国时期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琹:秦朝】其它的不知道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王爷”称谓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请简单介绍一下。_百度知道
“王爷”称谓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请简单介绍一下。
提问者采纳
王这个词出现的很早,但王爷这个民间口语出现的却比较晚,在明畅畅扳堆殖瞪帮缺爆画代市民小说中出现了“xx爷”的称谓,王爷一词也是在明代出现的,明代之前亲王的称谓往往是x(封号)王或是大王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  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清朝的王公贵族们  南朝梁、陈封爵有亲王。  隋炀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为亲王。  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  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畅畅扳堆殖瞪帮缺爆画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  编辑本段分封制度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时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没有权力要看是什么情况,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在权力上,就看皇帝让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色呢?  清朝的王爷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宗室封爵定为十四等级即和硕亲王、贝勒、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和硕意为:一方,那么和硕亲王是王爷等级中最高的一等。清朝封爵方式有两种:一是因军功受封,为功封;一种因皇帝之后而受封,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降至最后一个等级再袭。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
王爷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清朝,以前都叫公或者侯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城市人口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城市人口
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的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外文名urban population释&&&&义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术&&&&语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总数居住地城市
指城市的市区和郊区(不包括)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总数,包城市人口括有常住户口和未落常住户口的人,以及被注销户口的在押犯、劳改、劳教人员。总人口中不包括现役军人、(城市人口以公安部门统计数为准)。本年报数据采自公安部门。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影响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素质。
1.自然因素。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城市的功能、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也就间接影响了城市人口的数量。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源(淡水)、地形、地理位置、土壤和资源等。
2.经济因素。该因素是建立在自然因素上的,是影响城市人口的又一基础性因素,主要影响城市人口的素质。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3.政治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如深圳)、战争和政治变革(如迁都)。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众多人口的聚居地。中国的城市出现极早,几乎与中国的同样古老。更为重要的是,直至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历代的京城人口数,往往就是整个世界城市的人口最高记录,体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较高的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早期城市的规模一般较小,直至时代,城市仍只不过是大小贵族所居住的。进入之后,经过不断的兼并,列国的疆域日趋扩大,城市规模扩展,人口亦随之增加。史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户之邑相望也。”(注:《战国策·赵策》。)所载数量往往是,称其万国,未必真的数城市人口以万计,说城居者三千家也并非确指。但从上下文来看,此段是想说明战国时代前后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变化,因而距离事实不会太远。以此而论,则战国以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1-2万人。至于战国时代的城市人口,此处仅言“万家之邑”,若以每户5口计算,即约有5万人左右。另据《》所载著名游说策士说齐王时所言:“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游说之士所言,当然不免会有些夸张,但面对国君,当不至于信口雌黄。因而苏秦所言颇可与前引《赵策》相互参证。由此说来,战国时代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几万或几十万当是可信的。
秦朝统一全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历代及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汉朝都城长安的人口已达四五十万;唐朝估计不少于80万人,鼎盛时期则可能超过100万。南宋城()“户口蕃息,……城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注:耐得翁:《都城纪盛》,坊院。)其总户数约在30万以上,共有城市人口约150万。美国学者陈德勒和在其《三千年来都市的成长》一书中,曾列举了上各个时期的世界最大城市及其人口规模,从中显示出直到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尽管陈德勒和书中的一些数字统计未必精当,但也足见中国城市的人口规模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
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和,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据漆侠先生估计,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注:漆侠:《》,,1988年,下册,第933、932页。)美国华裔学者则认为这一比率可高达约20%。(注:(美)等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386、397页。)
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别是、和,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城市的人口规模要小得多。一直到14、15世纪,以北的整个地区,只有、和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如、、卢贝克、等,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城市中占大多数的是人口数量在人,甚至只有几百人的小城市。(注: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研究》1993年第1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与城市的人口规模,无论是就最大城市而言,还是就较次一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都相差了大约有20倍之巨。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中国与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首要的原因当然在于中国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交换这一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经济结构是以私有产权及小生产单元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其规模相对狭小,生产关系上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在一个家庭中完全实现,因而必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与市场发生依赖关系,自给程度极其有限,故管子曰:“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注:《管子·乘马》。)事实上,正是基于的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自古以来中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货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注:《史记·货殖列传》。)导致中国封建城市中的商品经济一向极其发达,并由此成为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内在动力之一。
吸引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另一动力来自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竞争。城市工商业相对于乡村农业而言,具有利润丰厚且获利较快等优势,早在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之说。正是基于工商业获利较丰的吸引,中国历代皆有众多的农民或兼营工商业,或弃农从商,所谓“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注:《》卷498,:《》。)进入宋朝以后,乡村居民参预工商业活动者日趋普遍。在知南康军任上,曾规定对各乡遭遇旱灾人户赈济的标准,其中“各乡有营运店业兴盛城市人口之家,其元给历头,合行追取;若虽有些小店业,买卖微细,不能赡给,已请历头,不合追回”。(注:《朱文公文集·别集》卷10,《审实粜济约束》。)朱熹在这里将乡户分为“营运店业兴盛之家”和“些小店业”两种,前者可能是兼营工商业的上户地主,后者则可能是兼营工商业的中、下户乡民,这体现出乡村居民中从事工商业的并非仅限于地主。明清时期,乡村农民外出经商更趋普遍,尤其是在经济相对繁荣及人口密集地区,农民外出经营工商业者已过半数,所谓“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注::《四友斋丛说摘抄》卷4。)“田者十三,贾十七,……即丰年不能自支,恃外贸子钱为恒产,春出冬归,或数岁归家”。(注:万历《祁门县志》卷4,《人事志·风俗》。)在外经营的乡民,由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继续经营农业,而将工商业所得补贴家用。如吉安府,“计亩食口,仅可得什三焉。民多取四方之资以为生”;(注:万历《吉安府志》卷1,《风土志》。)“闾阎生计得之田土者十三,得之贸易者十七”。(注:万历《汾阳县志》卷2,《人口志·风俗》。)其与工商者争利的目的极其明显。
另从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客观环境分析,历代并未从制度上对城乡间的加以严格限制。人们通常所说的“安土重迁”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非体制。秦统一后即消除关隘,、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注:《史记·货殖列传》。)在上,隋唐之前的大小城邑均设有市场,设市令,军民人等凡税即可交易,并无人身限制。宋代以后,坊市制度废除,市场管理由地方官兼摄,交易更趋自由。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以降,国鄙的划分消失,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一直是相对自由的,农民每逢荒欠之年往往离乡到城市谋生,其规模动辄百万。而且即使是在正常的年份,小农户若男丁较多,也往往让其中的一个或更多出外经商,而由其他居家者照料农田。这在中国古代是极其常见的,史书中的此类记载比比皆是。这就导致中国时代城市人口的流动性相当大,尤其是寓居城市经营工商业的人为数众多。明清时代的,“四方之民,十得六七”;(注:于慎行:《谷山笔尘》卷12。)“四方之人,等于土著”;(注:《苏州府志》卷21,《风俗》。)济宁州“居民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注:道光《济宁州志》卷4,《建置》。)著名的在明嘉靖、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注:康熙《西江志》卷146,《艺文》引萧近高:《参内监疏》。)
与此同时,中国封建城市对外乡之人的到来并不持排斥态度,如梳妆业公所章程规定:“一议,外方之人来苏开店,遵照旧规入行,出七折大钱二十两;一议,外方之人来苏开作,遵照旧规入行,出七折大钱十两;一议,本地之人开店,遵照旧规入行,出七折大钱二十两;一议,本地之人开作,遵照旧规入行,出七折大钱十两。”(注:《长元吴三县梳妆公所议定章程碑》,原碑藏苏州红木梳妆公所。)外地人与本地人开张营业所纳费用完全相同,表明外地人在城市中经营工商业并不受到歧视。毋宁说,正是中国封建城市所具有的较强的容纳能力才使得农民“取四方之资以为生”成为可能,同时,城市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踵接而辐辏”的商贾才维持了其长久的繁荣,并使中国古代城市人口数量长期雄居世界首位。
附带说明的是,城市之所以规模小、人口少,其原因首先固然在于制经济的自给程度较高,从而限制了城市经济的扩张,但更重要的则一方面在于庄园制度下的农奴没有迁徙自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使之成为“土地上的奴隶”(Servi terrae);另一方面封建城市又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排他性和封闭性特征。按照13世纪的情况,城市市民资格可由以下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项取得:(1)合法出生于本城市:(2)经过学徒成为某行会的会员;(3)交纳一笔钱买得。(注::《英国中古城市史导论》,1977年版,第124-125页。)市政会议明确规定了两种公民权:完全公民权和部分公民权。其中在该城居住满15年才有资格申请部分公民权,满20年方可申请完全公民权。(注::《》第1卷,第615页;第582、583、83页。)西欧城市中的行会一向被公认为是封闭性的组织,其吸纳新成员的条件在一些城市中规定得极其苛刻。就其一般而论,一是财产资格限制;二是合法出生的;三是具有市民资格或由两个以上的具有公民权资格的人作出担保。(注:参见《中世纪行会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另外对于逃亡到城市中的农奴,其自由的获得也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在农奴的原属领主或其他有权提出异议者不再追究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注:参见《世界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开究》1984年第1期。)作为一个城市中的居住者,如果既无市民资格以及与之相应的公民权,又不被垄断城市工商业的行会所采纳,那么城市所留给新来的生活空间何在呢?布罗代尔对此直言:“被叫做苦力的都是外乡人;……乡村的弃物变成城市的渣滓”,而在灾荒之年,城市则紧闭城门,拒绝接受任何的新来者,如市政当局就曾严令禁止公民为行善而收留贫民。聚居于古代城市中的如此巨大规模的城市人口,由于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的差异,而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特征。概而言之,古代城市人口可分为如下几种人:
一是权贵势要之家。古代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都有着层次不一的“权贵势要之家”,而且大城市相对集中。这部分人主要包括皇帝、皇族、勋戚、各级文武官吏、豪门士绅以及为之服务的吏胥、豪奴、健仆等。
二是富商巨贾。城市中的富商巨贾主要指大商人、大作坊主、高利贷者等,他们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很大。以为例,据万历年间统计,当时承担铺行之役的铺户是132行,共计39809户,其中的上三则为2097户,约占铺户总数的5%,但他们拥有巨额的资本。沈榜在其《宛署杂记·铺行》中称铺户“有资至千万者”。
三是城市劳动者。城市劳动者是城市中各种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城市人口的主体部分。若对其再加细分的话,可进一步分为如下几类:(1)小工商业者。主要是指小商品的生产者或贩卖者,他们有限,生活水平低,所经营的主要是限于一些设备简单,又不需要多少资本的行业。(2)工匠。中国古代历朝都拥有规模庞大的官,其工匠主要由朝廷特定的匠户来充任。从到州县,所有官工业的工匠都是从民间征调而来,他们每年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到官工业中从事无偿劳动,并定期轮流替换。(3)奴婢。在权贵势要丛集的城市中,奴婢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奴婢们在主人的驱使下从事各种艰苦的劳动,而且只要入富贵之门,必须立卖身契约,即入“奴籍”,成为的贱民,且世代为奴。(4)雇工。城市中的雇工主要来自破产或半破产的小手工业者与小商贩;破产流入城市的农民以及逃军、逃匠和逃囚。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中,雇工的数量是很多的。他们或按时取值,或按年、按季、按月、按日取值,其地位较为复杂,与主人的关系近似主与奴,但佣工契约有一定的时限。(5)青夫、盘夫与脚夫。所谓“青夫”,系指承应各码头之纤夫;“盘夫”是专为丧家舁棺之人;“脚夫”则指靠马驮人挑,运送客货者。这些人的地位较雇工更低,且由于劳动、生活等原因往往受市井无赖的影响,沾染上一些恶习。敲诈勒索乃至行凶害民,在他们而言习以为常,因此古有“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的俗谚。(6)智力劳动者。这些人或是破落士绅的子弟,或是科举失意的士子,或是粗通文墨的市民,品流复杂。其从事的职业也是各展所长,有的靠行医,有的靠写帐,有的靠教书,有的靠绘画,有的靠说书演戏,有的靠算卦,有的靠相面测字,有的靠弹唱杂技,有的靠看阴阳风水,有的靠写铭旌对联、撰写戏文乐谱,等等。其地位较低,生活来源同样没有保障。
四是市井无赖。主要指城市中的无业游民、流氓、乞丐、妓女等。他们或因不善而倾家荡产,或因天灾人祸而破产,从而失去正常的谋生手段,变得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下去,其中一些人便走入歧途,堕落成为寄生于城市之中的市井无赖。
古代城市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而兴起的,因而作为政权机构的署衙往往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王公贵族以及各级官员、将士兵卒及其家属也成为城市居民中极其重要的集团。但是否凭此就能说中国时代的城市人口构成是以官员、贵族和公廨人员为主体,甚至像一些学者所说的“中国中世纪的城市里主要住的是统治阶级”呢?恐怕也不能这么认为。
宋朝政府在对人口管理中由于有了明确的城乡及职业的分类:农村居民为乡村户,城镇居民称坊郭户,朝廷官员称官户,官府小吏称吏户,寺观僧道称僧道户,等等,因而较容易把握其城市人口构成。据统计,景德三年,全国的官户,其中包括贵族在内,数不及1万,约占全国总户数的1.3‰;元丰年间,官户约为2.45万,约占总户数的1.5‰;绍熙年间的官户以3.4万计,约占总户数的2.8‰。(注::《》,,1996年,第256页。)另从吏户来看,据王曾瑜先生估计,北宋哲宗年间的天下吏额约有44万左右;南宋时的吏额估计有20-30万。(注: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32-333页。)取宋朝官户与吏额的最高值相加,至多不会超过50万户。北宋哲宗年间的总户数为1996万余,(注:《》食货11。)官吏户总数约为全国总户数的2.5%,若扣除因物质利益的驱动而“冒立官户”的部分及吏额中胥吏子弟因承袭替补而导致的户数重复计算部分,那么全国官吏户总数至多不会超过总户数的2%。若以漆侠先生较为保守的12%的城市人口率计算,那么即使是官户、吏户全部居住在城市中也不过占总数的1/6。
统治阶级占城市人口构成主体的另外一个理由是“仕宦之家,僮仆成林”。勿庸讳言,古代城市中确有“强宗右姓,家僮不下三四千人”的特例,但如此众多的奴仆、雇工绝非官员的俸禄所能维持,因而历代皆有所谓的“势豪之家,用仆开店”;(注::《去伪斋集》卷1,《忧危疏》。)“纵令家人开设店肆”(注:《明孝宗实录》卷117,弘治九年九月。)等官僚经商的记载。就这些被奴役者本身而言,他们理应是受压迫的一群,是城市中的劳动者或工商业者,而不能与官僚贵族划归一类。另需特别指出的是,宋朝在上一向以冗官、冗吏、冗兵“三多”为特征,因而以宋朝为例分析城市人口构成应该说是有一定典型性的,但通过以上讨论可见,把官僚贵族看成是城市人口构成的主体似乎缺乏史实根据。
城市中的工商业劳动者无疑应该是城市人口构成中的主体。据文献记载,唐朝长安仅东市的工商业就可分为220行,有摊位3000余个。(注:《》卷3。)南宋的行业分工更细,周密《武林旧事》中曾列举170余种,《》更列有414种行业,其中仅服务性行业就有百余种。各行业内部分工也非常细致,专业化程度相当高。南宋名臣楼钥所撰《跋扬州伯父耕织图》曾记当时的丝织业从浴蚕至剪帛需经24道工序,其分工细致,可见一斑。城市市场则自糖果、点心到衣服、鞋帽、家用杂物、文房用具、妇女装饰、儿童玩具无所不有,见于记载的不下数百种。在此基础上,各种的配备和机构,如坐贾、行商、牙侩、联号组织、塌房、廊房、堆栈房、柜房、钱铺、兑房、金银铺、案附铺、簿记、珠算、商用数字等都一一出现,足见之发达。而所有这一切,显然都离不开城市工商业者的广泛参预。《》曾记载有12种行业,各业有12000户,每户少则十人,多则三四十人。这当然有夸大的成份,但以此确能说明城市中的工商业者之众多。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指出,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1]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一个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换句话说,城市化将继我国工业化之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也将逐步增加。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正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体现。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