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明珠网文化之戏剧文化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皖江文化研究丛书.doc9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8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皖江文化研究丛书
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
编:朱守良
副主编:丁绍华
委:朱守良
序…………………………………………………………………………1
第一章 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教育文化
教育制度的改革与皖江教育文化的发展………………………………3
教育物质的保障与皖江教育文化品位的提升…………………………6
教育理念的创新与皖江教育文化的弘扬………………………………10
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政治文化
新式学堂师生积极传播科学民主思想………………………………………19
法政专门学校积极开展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20
省立安大的抗日救国运动…………………………………………………23
国立安大高扬反内战迎解放的革命大旗……………………………………24
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军事文化
徐锡麟举行的安庆起义震撼了封建朝廷……………………………………26
熊成基、范传甲发动的马炮营起义加速了中国旧民主革命的进程……………27
倪映典组织的广州新军起义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起到了重大作用…………29
柏文蔚焚烧英国鸦片的英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英雄气概………31
方振武将军抗日精神在皖江地区乃至全国广为传颂…………………………32
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科技文化
王星拱的科学思想…………………………………………………………36
丁绪贤对化学的贡献………………………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安庆传统戏剧,历史文化,水路运输全国范围求PK_皖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51贴子:
安庆传统戏剧,历史文化,水路运输全国范围求PK收藏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皖江文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谁是安徽文化的代表?        在安徽省内,并存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一种是皖北淮河两岸产生的“平原文化”,另一种则是皖南长江中下游两岸丘陵山地地区产生的“山水文化”。二者有很大不同,它们分列巢湖的北南,其影响区域大致可以巢湖为界。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皖江文化”系和中国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系的类型则属于这种皖南的“山水文化”类型。而合肥则属于淮河两岸产生的“平原文化”类型。    历史上,虽然皖北“平原文化”的产生早于皖南“山水文化”。但是,由于安徽自建省以来,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直就在皖南的“山水文化”区内,固皖南的“山水文化”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皖北的“平原文化”。经过数百年的演化,这种“山水文化”也逐渐成了安徽文化的代表。20世纪40年代末,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迁至皖北的“平原文化”区内,于是,皖南的“山水文化”便开始进入衰落期。    安徽对外打的最具代表性的“安徽名片”只有:“二黄”(即黄梅戏,黄山)和徽文化!这是文明遐尔闻名的!其中,黄山是安徽的“自然生态名片”,而黄梅戏和徽文化则是“历史文化名片”。独特的“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中国的知名度仅次于京剧,并且二者都以成功获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去年,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各省的节目主持人对对联,马滢出的对联的内容就和黄山有关;而今年,2006年的春节晚会上各省的节目主持人说谜语,周群说的谜语的内容就是出自黄梅戏名剧《天仙配》,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二黄”(即黄梅戏,黄山)对于安徽的代表性!    合肥是安徽现在的省会,但它在历史文化内涵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又处于与皖南的“山水文化”区不同皖北“平原文化”区内,所以无法在文化上代表安徽,合肥人常说,合肥是“三国故地,包公故里“,其实合肥在历史文化内涵方面能“挖掘的潜力“也基本就这些了.     安徽是文化大省,而安庆和徽州则是安徽文化的根源和重心,更是代表!就连安徽省名的由来都是取的安庆和徽州的首字的合称,因安庆境内有座皖公山(即现在的天柱山),又有皖河绕流其间,春秋时期这里曾有过一个皖国,安徽简称“皖”也出于安庆!        一. 先说安庆.                安徽就是“安庆”和“徽州”首字的合称。因安庆境内有座皖山(即现在的天柱山),又有皖河绕流其间,春秋时期这里曾有过一个皖国,安徽简称“皖”即出于安庆,因此,安庆被称为:安徽之源。     安庆是中国京剧发源地。徽剧起源于古徽州,但是梨园安庆唱亮了徽班,安庆戏剧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天才人物高朗亭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带领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把徽调唱到北京,为京剧的孕育发展,开始了厚实的铺垫.其间春台班班主余三胜,四喜班当家武生杨全和春班的主要演员都是安庆人,时称四大徽班.道光咸丰年间与,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的安庆潜山人氏程长庚,作为京剧发展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道光二十五年至光绪五年,他带领三庆班对徽调进行改革,继承并发扬徽调兼容并蓄的特点,从而使京剧在徽调的基础上逐步成型并完善,在他之后,又有安庆艺人,杨月楼、夏奎章、余玉琴等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因此时下有“安庆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     安庆中国黄梅戏发祥地。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他们逐渐地又由小歌舞形式进化成“三小戏”,并吸收当地的罗汉腔、青阳腔、弹腔加以变化,开始演出《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36出大戏和《打猪草》、《卖斗箩》等72出小戏,用安庆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后经过与徽剧的融合,再揉入安庆地区本地的山歌调子,以安庆的方言为载体唱出,逐渐形成了今天黄梅戏的。逐渐发展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安庆是中国禅宗佛教发祥地。北齐天保三年(552),二祖慧可由嵩山少林寺至司空山,“掘石窟而居禅,造重阶而通术”。唐天宝二年(743),玄宗始敕法师本净在圣地营建“无相禅寺”,筑下院9庵4寺、僧房5048间,僧尼7000人。自此,香客云集,名播中外。后几度兴废,现存二祖石窟、传衣石、二祖空观、祖刹重辉、二祖对弈石、立化塔等遗迹。二祖道场被列为国家级寺院。二祖慧可将衣钵传于徒弟僧粲,于天柱山下建三祖寺,三祖寺现为全国重点寺庙。如今,寺内有千佛殿、客堂、花堂等。汉白玉雕释迦牟尼像为华东众寺院中少见的巨佛之一。迎江寺雄峙于安庆城东大江之滨。古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万佛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邑绅阮自华募资重修,殿宇华丽,气势恢宏,为沿江名刹。 而“司空山”被后人称为“中国禅宗第一山”!     另外,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即发生在安庆,中国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也发生在安庆。中国著名成语“不越雷池一步”发生地---“古雷池“也在安庆望江境内.    安庆的桐城还是“桐城派“的诞生地。明清两代,桐城文风一统中国文坛数百年之久,有“天下文章看桐城”之说!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魁、姚鼐、戴名世、方东树、姚莹、吴汝纶等。    安庆还是安庆是中国最早通商口岸之一 .中国最早设市的城市之一----日.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城市之一. 中国戏曲之乡之一 .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 中国现代文明发源地. 中国军事工业发源地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诞生地 .中国第一艘轮船诞生地 .中国第一支枪诞生地 .中国第一部电话机诞生地. 明清时期中国操江巡抚驻地 .明清时期中国安徽巡抚驻地 .太平天国时期中国安庆保卫战发生地 中国近代长江三巅城市之一. 北伐时期中国国民党清党地 .中国国民党成立于北京安庆会馆. 中国共产党启蒙地. 中国第一个民营外贸经济诞生地。其文化挖掘潜能不可估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二. 再看徽州.                徽州的地名,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古徽州府治所在就是今天的歙县.      谈徽州文化,我们有必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 属吴、越、楚 秦置黟歙 新都郡 新安郡 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雎、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不断变更,名称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空有:      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的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期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浙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和以黄土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善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全,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刻家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呈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订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著”。      9、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豚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0、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力,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谷、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不错,    安庆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之一 .        细心的京剧票友不难发现,在京剧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辞的发音与北京方言大不相同的,如果你对安庆地区的方言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京剧唱腔中这些与北京方言发音大不相同的字辞竟于安庆方言里的发音出奇的一致.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安庆地区是中国京剧的发源地.        另外,2005年12月,国家文化部正式确定安庆为“中国国家级黄梅戏文化保留地“.  
  安庆地区和徽州地区的名人        安庆和徽州作为安徽文化的代表,自然文化繁荣,在文化繁荣的背后又自然少不了重教育的民风,以及扎实的基础教育,这也就造就了大批杰出的人才!        1.安庆地区知名人士列举: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中国“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者----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唯一一个出现三个中央领导人的家庭----陈独秀、陈延年和陈乔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赵朴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樱宁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盟中央副主席----章伯钧   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交通部部长----章伯钧   中国将军外交家、中顾委常委、文化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黄镇   中国京剧创始人、京剧鼻祖----程长庚   中国书法篆刻代表人物、清代第一篆刻书法家----邓石如   中国“两弹元勋”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中国电子计算机之父----慈云桂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叶笃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反邪教伪科学斗士——何祚庥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辛亥革命著名代表人物----徐锡麟   中国打响新军起义第一枪、安庆马炮营起义发起者----熊成基   中国最早革命起义“安庆马炮营起义”发起者之一----范传甲   中国古代最早炼丹专家----左慈   中国封建时期唯一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   中国清代汉人爵位最高者----张廷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王来聘   中国明朝文状元——刘若宰  中国清朝文状元——赵文楷  中国清末革命烈士、刺杀五大臣事件后中国废除科举产生了中央警察----吴樾   中国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宋玉琳   中国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石德宽   中国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程良   明末中国四公子之一----方以智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方苞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魁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方东树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莹   清代中国散文家、桐城派后期代表----吴汝纶   中国“新鸳鸯派”文学代表人物、中国最多产作家----张恨水   中国杰出新文化诗人----海子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先锋诗人之一——余怒   中国美学家、现代美学开拓者----朱光潜   中国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代表----方东美   中国化学家、教育家----王星拱   三国时期中国著名古代美女----大乔   三国时期中国著名古代美女----小乔   中国内地演艺界“新四小花旦”之一----李小璐   中国内地演艺界“新四小花旦”之一----田海蓉   中国世纪之星之一、中国杂技皇后----夏菊花   中国杂技艺术家----许梅花   中国黄梅戏艺术家、第一代代表人物----严凤英   中国黄梅戏艺术家、第二代代表人物----马兰 中国黄梅戏艺术家、第三代代表人物----韩再芬   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民营外贸经济的先驱者----孙超 北洋时期中国政府财政总长、实业家----周学熙   中国民间首次争回英商矿山泾铜公司总经理----方履中   中国香港太平协和董事局主席----汪世忠   中国香港纸业大王、安兴纸业集团总裁----姚国安   中国香港粉彩陶瓷业协会会长----王荆柏   新加坡维信集团董事局主席----唐义芳   中国雨润集团总裁、江苏首富----祝义才   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亚太最具创造力的华裔领袖、深圳安徽省企事业协会创会会长----王文银   中国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何斯迈      
  2.徽州地区知名人士列举:                  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传。            朱熹():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婺源县人。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朱史》有传。            程大位:():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字汝思。屯溪区人。少年经商,中年弃商归里,专心著书。有感于商务往来中珠算的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后,又流传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影响极大。             张小泉:(1626-?):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县人。明崇祯年间,张小泉带领儿子前往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产品很快畅销全国,后为防假冒,以“张小泉”作为店名。“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胡光墉():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绩溪县人。早年在杭州经营钱庄,后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依靠湘军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为发掘中国药学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詹天佑():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字春诚,徽州婺源县人。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已设计自已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               黄宾虹():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人。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早年山水画重在师法古代大师,中年以后重在师法自然,70岁后又画风大变。作品深厚华滋,意境深远,精于墨法,善用焦墨与浓墨,与齐白石并存称为“北齐南黄”。在美术理论上,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精通诗词。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等多种著述和绘画作品传世。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字适之,绩溪县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会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甚丰,治学方法上具徽派朴学遗风。            陶行知():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县人。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 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全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大学,任校长。后回上海从事反内战、反独裁民主运动,日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诗歌集》等。             戴震():清代大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徽派朴学的创建及领袖 人物。字东原。屯溪人。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举人,后六次考进士,因皆思想与程朱理学不符未中。曾参加《四库全书》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学识渊博,在哲学、天文、历算、历史、地理、经学、训话、音韵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为一代通儒和宗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之后反理学的启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朴学思想是作为了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乾嘉学派中的皖派领袖人物,并由之开创徽派朴学。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仪礼考正》、《考工图记》、《古历考》、《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等50余种。《清史稿》有传。  
        从雪域到大海,长江流经的地方,呈现五大文化板块,依次为巴蜀文化、楚汉文化、湖湘文化、皖江文化和吴越文化。这五大文化板块,又随长江的自然落差,分属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在这里,国家地理依照自然地理的布局,沿着河流的走向,划分为强弱不等的文化圈。正如安徽大学儒学研究所学者汪军所言:“文化没有高低之分,但有强弱之别”——谁扼守了长江下游的门户,谁就成为八百里皖江的发轫带,谁就自然成为徽皖大地上的强势文化群落。依江溯源,皖山(天柱山)皖水(皖河)在这里,近代省垣在这里,安徽的根在这里。    近一段时间来,有学者认为:“河流是一种有力的划分,它最终形成文化圈的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安徽形成了淮河、皖江和新安三大文化圈”(欧远方语),还有学者认为:“近代皖江文化是一种启蒙文化,两淮文化在近世只是一个概念,并无实质内容,徽州文化随徽商和朴学的消亡而消亡,就历史来讲,安徽存在皖江、两淮和徽州三大文化版块”(汪军语)。笔者以为,两种划分法概念一致,几无区别(只是叫法略显不同),显示了学者们对安徽文化板块认同的一致性。    审视地理,皖江、新安江、淮河是流经安徽境内的三大水系,谁是主流?谁是支流?毋庸置疑,皖江是长江过境安徽的一段别称,其主流地位占绝对优势,地理上的分野,造成了安徽境内三大水系的巨大落差,皖江文化的超强态势因之凸显出来。    祖籍桐城的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晓朝和上海学者何小莲说过,“文化有各种层面,有器物的层面,有制度的层面,有行为的层面,还有思想和心灵的层面”,“其表层文化如生产工具、物化技术穿透力较强,易于传播、渗透,深层文化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潜意识穿透力较弱,难于传播。”这是学者们对不同的文化层面所下的定义,即“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前者为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多有遗存参照物,易于大众理解,因而它是一种表层文化;后者是精神的、潜意识的,它需要借助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解,才能有所感悟,因而是费解的,它是一种深层文化。那么,具体到安徽三大文化圈内,哪些属于表层文化?哪些属于深层文化?笔者管见,近代两淮文化因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东西,莫若搁置一旁,省些笔墨,姑且不表。能摆上桌面的,只有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这两支劲旅在较劲。    举凡去过徽州的人都知道,徽州文化就摆在那些山旮旯里,从徽商、徽雕、徽墨、徽菜到徽式民居、石头牌坊、廊桥牌匾、书院戏台、亭阁作坊,明眼人一看就心知肚明,通过眼看手摸就知道它是什么。再加上一些理学、医学、书画和徽州档案遗存,经导游小姐一渲染,也能一眼扫描十之八九。所有这些,都有实物参照,上至教授学者,下至贩夫走卒,无论高干巨贾、村妇童叟,多能读懂徽州实景。近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徽州文化”,实则是一种表层文化,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因而它的社会穿透力较强——徽州文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它本身处在文化的表层,无法企及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左右你的思想行为,甚至有些游客把它当作一个“休闲品”,一看了之;脱离徽景之后,我还是我,它还是它,无法改变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更无法改造徽州山外的工业文明和花花世界,这是它的弱势(与皖江文化相比而言,见下文)。正因为它处在文化表层,是一座露天煤矿,稍事发掘或不用多少费力劳神就能发出光来,与生俱来就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它的优势。    明清以来,综览皖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思想史。它钩稽心灵,摄人心魄,使一大批儒雅之士,对其景仰之余,自觉产生一种类文化行为,甚而甘心情愿为它献身!这也是近代以往皖江文化魅力所在。个中最显著的例子要数湖湘文化巨擘曾国藩,他自称桐城宋学的弟子,私淑姚鼐。家中挂有32位圣人先哲的图象,姚鼐居其中。此前,尚有大儒方以智,曾坐集千古之智,并有兼容各门学术编成一套大百科全书的构想,对明清以来的中国思想界有一定的影响(王晓朝语意)。乾嘉以降,“桐城弟子”遍步大半中国,其思想文风流布海内,左右中国士大夫两百年!还有个人所共知的陈独秀,更是了得,这位“思想界的明星”,楞是说服了千万皖江儿女去读《安徽俗话报》,亿万青年抢阅《新青年》,把马克思学说介绍给毛泽东,其“科学、民主”的思维方式,传导给亿万工农,最终化作巨大的能量,把旧中国翻了个过。    皖江文化的思想精髓,还在于它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近代史,数一数在省垣安庆诞生了多少个“中国第一”和“安徽第一”,就能感知它的文化深度和广度。    近代皖江文化远播海内的另一具象,是它数以百计的出版物种,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语:“有城必有书,有书就有近代安庆报刊”。这些地道的皖江土菜安庆产的精神粮食,被厚厚的时间包裹,坚壁清野,普通人难以触摸。笔者前些年接触过一些统计史料表明:哪一座汉族名牌大学城没有旧省治安庆出版的书报刊?这些书报刊,如车如辙,曾经满载皖江人杰的思想,流布四方……与徽州文化相左,皖江文化也是别样一个矛盾体:它自身处在文化的深层,“养在深闺人不识”,中心是座800年古城加178年省治,昔年一统皖治的精神和物质寓所,为徽皖大地上的不二殿堂。试问:近代思想家在安徽省内或可找到几个,而中国的“思想界明星”为安庆所独有!这是皖江文化的优势。历史为安庆造就了一座文化围城,历史文化的层层堆积令庸者望而却步,连“城内”的人也往往抱怨,“这也不是,那些不行”,何况“城外”?在皖江文化这座围城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精神思想,天生一重“庐山面目”,不费一番气力,难以抵达它的内核。正因为它处在睿智深层,文化堆积不易发掘和发现,故而皖江文化的社会穿透力较弱,这是它的弱项。    近代以来,作为主流中心的强势皖江文化版块,社会穿透力却很弱,这应当引起地方政府部门和热爱皖江文化人士的高度注意和思考。面对不同的文化圈,你“程朱阕里”也好,你“东南邹鲁”也罢——“万般皆下品,惟有攻心高”,你无法造就为思想而献身的徐锡麟、吴越、熊成基,也无法造就几千万民主青年所拥戴的五四运动总司令,你更没有办法像陈独秀那样,为改变四万万同胞的内心世界,为改造旧时代的农耕面貌,携皖江文化的巨大能量,去四处催奋中华民族这头醒狮!    
  徽皖文化的现代嬗变         徽皖文化理念         时间总是在轮回之中。在沉寂半个世纪后,皖江流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人们发现,以徽州、安庆等地为中心的徽皖文化,给近代中国提供的先进文明因子,绝对不逊于沿海的闽粤江浙四省。     举一例,奠定中国现代思想基石的《新青年》杂志,从1915年9月第一卷第一号到1916年第六号的作者群,几乎全部出自皖江,包括刊物的创始人和主编陈独秀。学术界已有定论,新文化的源头在皖江流域。此外,洋务运动的源头也在皖江流域。皖江流域还是辛亥革命重要的源头之一。     中国区域文化胚胎于宋明,是在挣脱了大一统的史官文化后逐渐形成的民间文化部落,儒学地域化和理学的兴起是其标志。皖南徽州府是朱熹()的家乡,徽皖文化的核心便是原生态朱学(非官方化后的朱学)。徽皖文化的基础是徽商,早期活跃于徽州府和宁国府,近代开埠以来活跃于沿江的芜湖、大通(铜陵)、安庆。徽皖文化的流派有新安理学、桐城方氏质测学派、宣城梅氏历算学派、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桐城宋学、黄山画派、皖派篆刻、青阳腔、徽班和徽剧、黄梅戏、徽州雕刻和版画。徽皖文化的特性是扩张———顽强不息地传播文明,或设馆授徒,或借助于商业。但在20世纪初,徽皖文化的核心发生了重大裂变,陈(独秀)胡(适)开创的新文化取代了朱学。     当代中国,很多地区伴随经济的繁荣,并没有如人们想像那样带来文明水平的提高,甚至出现退化和返祖。这方面,以商业成功为基础的徽皖文化,可以提供一种借鉴,一种有益的思考。在中国众多的文化板块中,没有哪一种文化像徽皖文化那样把商业和文明结合得如此完美,它既赋予世俗的事务神圣化,同时也使生命变得充实而有光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儒商是徽商的代名词。     如同一千多年前罗马人修建的城市下水道仍能惠及今人一样,在商业化社会的今天,伴随战乱、军阀、暴政摧残而渐趋沉寂的徽皖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因为一个走向理性法治的社会,将会与之相得益彰。徽皖文化的本质是排斥形形色色的暴力和邪恶,它追求一种尊重契约和规则的习惯、尊重文明的习惯、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宁静安详的自我克制。我们相信,它确实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有益。我们也有理由充满信心,并寄希望我们现在所开创的事业在百年后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血缘与地缘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进入尾声之际,有两个文人的死震惊了中国的知识界。在北方的山海关,天才诗人海子,躺在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溅起的鲜血,是抒写在北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在南方的上海,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青年学者胡河清“从他居住的那幢有上百年历史的公寓的窗口跳出,在地上画出一个丰硕的红点”。(上述引文均出自《火与冰》)这两人都来自安徽的南部,即我们在文中将要叙述的徽皖文化区域。海子是安庆怀宁人,胡河清是徽州绩溪人,这两个地方也正是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胡适的家乡。并且,陈独秀的母亲查氏,与海子(查海生)同姓,胡适则与胡河清同姓,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     20世纪一开始就笼罩在血腥与不祥之中。1905年,海子的安庆同乡吴越在芜湖科学图书社与陈独秀、赵声饮酒道别,一肩行李一把雨伞只身北上。到达北京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弄哑,使自己不至于事后被捕在严刑拷打下供出同谋者。八月二十六日(9月24日),在正阳门火车站,吴越开始行动,用自制的炸弹狙击五大臣,但由于车身与火车头撞击震动,炸弹的撞针触发了火药,炸弹提早爆炸,吴越当场殉难。     在20世纪,吴越与海子的死是世纪初和世纪末最惨烈的死亡方式,他们似乎在开始和结束什么?现在我们还看得不甚清楚。对吴越的死,黎东方先生在其《细说民国创立》一书中曾感慨道:“在革命的历史中,有过很多牺牲性命的人。像吴越这样明知必死而踊跃以赴的,才真正是烈士。”有一幅照片再现了吴越死时的惨状,两个穷凶极恶的清兵按其左右,面对摄影者和目击者似作警示。吴越手足俱裂,腹部已炸烂,肠子和内脏拖坠下来,血流满地,唯面部尚有生气,目光从容,在告别人世之际未曾有丝毫的畏惧和屈服。     在《与妻书》中,吴越曾说过这样几句堂堂正正的话:     “人生死亦大矣哉!盖生必有胜于死,然后可生,死必有胜于生,然后可死。可以生则生,可以死则死,此之谓知命,此之谓英雄。”     一个人敢于这样直面死亡,必定有其崇高的信仰力量作支撑。从吴越,还可以加上程家柽、徐锡麟、熊成基、施从云,到陈独秀、胡适,再到海子、胡河清;由吴越上溯,从胡雪岩、周学熙、吴汝纶、杨文会,到姚莹、夏燮、包世臣、郑复光、罗士琳,到江永、戴震、方苞、姚鼐,再到方以智、钱澄之、梅文鼎,止于朱熹。这是一条清晰的脉络,以此为中枢,曾附丽着多姿多彩的文明,在宋元之后的数百年间闪烁不已。       
  中世纪徽皖朱子文化   我们谈论古典或中世纪文明的时候,必须要有足够充分的前提,首先,文明必然基于共同的信仰。在前现代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没有信仰的凝聚,文明便不可能立足和展开。如欧洲新教移民开垦北美新大陆时,为了严防印第安人侵袭,教规相当严厉,直至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这种信仰可能是宗教,可能是哲学,也可能介于宗教和哲学之间。其次,必须要有商业活动参与。没有商业介入,宗教和学术最多是一个流派,而不能演化为生机勃勃的文明。商业活动与信仰结合,文明具有商业的特性,可以理解为这是欧洲文明的本质,也是中世纪徽皖文化的最大特点。徽皖文化的这种现象在中国传统中是个例外,也是至今仍为人们关注的原因。   以往我们谈论文明的时候,只要这个地方掘几个古墓,出几个名人,有两三样特产,便称之为××文明(文化)。这实在是一个误区。文明只能在特定的时空存在,在盛年期具备扩张性。这一点很重要,徽皖文化的这种特性就很明显,近人陈去病有一说,扬州是徽商的殖民地,胡适也曾谈论过绩溪胡姓商人在汉口的势力。另外,戏曲史上徽班的“北伐”及包容、徽州经学在扬州的兴盛、桐城派在南方的传播等则是另一种类型的代表。如果商业活动停滞,或信仰解体,文明自然趋于消亡。所以我们谈论徽皖文化时,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中世纪徽皖朱子文化,包涵了特定的时空和信仰体系。   徽皖文化区域的范围应该包括哪些?是不是仅仅就是徽州,或是安庆、徽州?以往人们印象中徽皖文化就是徽州文化,可能徽州的建筑、山水特色极其鲜明,再加上学术界的一些误解,如把安庆的徽班和徽剧误作是徽州等。但是,就我们现在的认识而言,把徽皖文化等同于徽州文化是不完整的,抛开徽州谈论徽皖文化,也是不科学的。中世纪徽皖朱子文化区域范围的界定,可以参考清代安徽对皖南、皖北的划分,与江苏以扬子江划分苏南、苏北不同,安徽是以皖山划分皖南、皖北。皖山的主峰是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又名皖公山,在汉武帝和隋文帝之间,一直是中国的南岳(隋文帝改封湖南衡山),安徽简称皖由此而来。皖山即指天柱山及其向东延伸的余脉,横跨安庆府、无为州、和州的北端,终止于南京的江浦、六合附近。皖山在不同的县域内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桐城境内称龙眠山,即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晚年隐居的地方。皖山之北,即皖北,基本属于两淮道家文化体系,鼎盛于先秦及汉代,淮南、合肥、六安、寿县一带,在晚清及近代也曾受南方长江文化的影响。皖山以南,黟山、天目山之北,即皖南,基本可以等同于徽皖文化区域。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皖南地区在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五府二州,即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和州、广德州。信仰也基本趋于一致,朱子学说即使是在晚明王学之风日炽的时候,在皖南一带的地位也无法撼动。另外,皖南各地之间人口迁徙、商业和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如安庆一带多为明初江西、徽州移民,甚至语言都属于赣语区。桐城南部的枞阳镇,“城内半徽商”,经商之风一直很旺盛,现代皖籍在香港最成功的商人“纸业大王”姚国安,就出自枞阳附近的雨潭乡。芜湖是徽商的另一个堡垒,几乎成了万山丛中徽州、宁国的出江口。芜湖在晚清能发展成全国四大米市之首,与徽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明清时期,徽州文人学士侨居芜湖为数颇多,如胡邦旦、方兆曾、渐江、韩铸、朱卉、谢崧、孙逸、黄兰谷等,这些人或为名医,或为宏儒,或精于赋诗,或工于作画,对芜湖的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直至近代,以出版经销《安徽俗话报》闻名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就设在长街的徽州码头。而沿江一带后来返迁到皖南山区的移民也相当多,宁国、太平一带很多村庄,语言都以安庆话为主。在文化交流方面,皖南各府州之间既有差异,如桐域宋学与徽州汉学的对立;有相互融合,如刘大櫆的徽州弟子吴定、程晋芳、汪梧凤、鲍桂星、方根矩等人对桐城派的传播;更有相互扶植,如徽商以财力大力支撑安庆徽班,使得徽剧压倒昆曲,在扬州赢得“安庆色艺最优”的盛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清高宗(弘历)八十诞辰,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连乾隆帝都惊叹徽班艺人有如此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从而使徽剧在繁花似锦的梨园中衍生出后来被推崇为“国剧”的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如上所述,稳定的行政区划,共同的信仰(原生态朱学),共同的经济基础(徽商),以及区域内部频繁的人口迁徙,文化的差异和融合等,构成了斑斓多姿的徽皖文化体系。    
  关于皖江文化与其区域文化的特点,我没有研究,仅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皖江文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和合”的精神。佛教讲“忍”,儒家讲中庸,都是讲中和、和合,安庆人向来重文轻商,这是符合释、儒思想的,因为佛教不重视利,讲布施,不要钱,儒也反对利,重视“义”,这也是安庆商业经济现在发展慢的一个文化原因;     二、皖江文化重文轻武,如不出将军,枞阳出了一个黄镇,是将军,但他是文将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的政治部副主任(一位全国政协常委插话:在长征途中,画了不少画)。说明安庆人不崇尚武力,老百姓不轻易打架,喜欢动口不动手(也和儒家思想有关),民风朴实;     三、皖江文化个性突出,单个人很聪明,但不太重视集体的力量,凝聚力不够。如陈独秀,脾气暴躁,和别人经常吵嘴,是有名的,到了北京,没有什么安徽人和他一起去(虽然《新青年》早期同人,不少是皖人),而蔡元培到北大,聚集了不少绍兴的人,如周氏兄弟;     四、安庆人智商高,但没有冒险精神,街上的小店多,大店少,没有冒险意识,不愿意出事,这也是儒家的思想,平安第一。如全国的集体经济,是安庆最先提出,但没有后劲,搞不过温州人,现在落伍了,原因之一,也是不能冒险,如儒家的“平安是福”、佛教的“无事是福”;     五、皖江文化柔而不刚。安庆人喝酒喝不过北方人(笑声),徽学专家朱万曙说,徽学是“山”,皖学是“水” ,富于流动性和开放性,是有道理的,但是否科学,还要论证,等等。     至于皖江文化和全国其他区域文化的共同点,则是一样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如勤劳勇敢、富于智慧,勇于牺牲等。如吴越,炸五大臣的,出在安庆;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为父亲报仇,也出在安庆。这里文人荟翠,也不泛勇于牺牲的人,和前面怕冒险似乎有矛盾,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一面。     注:皖江文化的概念,由“皖江”概念衍生而来。 “皖江”含义有三种所指:皖水(《皖水澄清》诗:“吴楚奔流皖江水,波光散映霞成绮。”)、安庆(如朱书《皖江游览记》)和八百里安徽长江区域(中共安徽省委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经济发展战略)。        
  不知道说什么
从明代以来,皖江地区的仁人志士每每得风气之先,这其中值得安徽人骄傲的有,方以智对中西文化的汇通,桐城学派对士大夫精神和东林传统的弘扬,陈独秀毕生对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安徽最早完成传统城市向近代转型的安庆和芜湖,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赵朴初对佛学的复兴和振兴,现代众多学术宗师在各个领域中建立的规范和秩序,有王星拱、程演生、刘文典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在美学领域的贡献,徐中舒、严耕望、李光涛在史学领域中的建树、方东美、余英时在新儒学领域中的集大成,史尚宽在法学领域的耕耘,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在报业领域的贡献,杨石先、邓稼先、钟家庆、何祚庥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皖江文化的精髓是对科学和民主的追求。而这些都是安徽地域文化的精华。安徽地域文化的厚重孕育了一大批在华夏历史上书写不朽篇章的英雄人物,以及大量的改变历史的事件,其中的积极成分已然形成我们的价值观念;而安徽地域文化中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也将成为安徽腾飞的宝贵财富。代表了进入21世纪安徽人的厚积薄发!       
小时候学地理,老师告诉我们:想记住我国的城市有个诀窍:沿海沿江找、沿河沿湖找、沿交通大动脉铁路线找。但讲到合肥时,老师为难了,因为没什么特征好找!那就记住合肥有个包公吧!但随着电视节目走进千家万户,连小孩都会唱“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别说外省人了,就连周边江浙的人都认为包公是河南开封的。经常外出旅游,别人一听是安徽口音,就会问:“安徽的省会是黄山吧?黄山蛮好玩!”再三地纠正之后,人家无奈地摇头道:合肥?不知道!        八十年代第一次去合肥,老火车站出门就是一条斜路,走得晕头转向,几天不知东西南北。而且几乎是所有的人到合肥都要转向,甚至在合肥读了几年书的大学生都是如此。当然这几年合肥的市政建设发展很快,有了新火车站,路也直了。但堵车现象依然严重。有一次乘出租车被堵了近半个小时,埋怨了几句,司机师傅还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经常去开会办事,心里就有些纳闷:坐落在狭窄的长江路上的省委省政府为什么都大门朝北?按中国人的建筑习惯和心理认定,全国大部分的首府及重要部门几乎都是坐北向南。所以才有了“衙门朝南开”的民间流行俗语。还不光是省委省政府,过去安徽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也是大门朝北,听说现在已经有了南大门了。城市需要时尚,也需要古朴,时尚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古朴则意味着文明的积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合肥南北方的特色都有一点,但都不突出,既无江南的钟灵毓秀,也无塞北的粗犷豪放。作为省会都市少了一点大气和霸气。平心而论,合肥的文化特征确实较少,没有深刻的痕迹。文化之于人,是灵魂;文化之于国,是基石。从地理上看,位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处,合肥人既缺少皖北人的豪迈,也没有汲取到徽州商人的缜密与睿智。合肥的文化特点是善于防守,习惯把玩自己的空间,文化的鲜明性不够,显得杂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和文化浪潮的不断无情撞击的今天,杂乱文化是不能担起重任的。         特别让你受不了的是合肥话。一次到合肥朋友家吃饭,朋友端出洗脸水,让客人“你先死,你先死!”客人吓了一跳。现在连港澳台都在推广普通话,我看合肥也应在机关街道、窗口单位说普通话吧,这是大都市最应该有的语言风范。大都市不是因为多占地盘,多盖房子、多了些人口就叫大都市,更重要的是市民的综合素质。        因为喜欢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栏目,却经常听到开大车抢商店、砸商店、一夜偷走十几家空调和外装机的信息,心里便有了几分防范,去合肥时可要留心自己的钱包哦。        这几年,沿江的安庆、芜湖、铜陵、马鞍山都发展很快,沿淮的淮南、蚌埠也在奋起直追,合肥作为安徽省城更要向前冲!        
  瑰丽的皖江文化        作者:汪军(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理事,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大学皖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朱书首倡皖江文化      今年是桐城派著名文人朱书(年)诞辰350周年纪念,他是倡导皖江文化第一人。朱书世居宿松杜溪,生于潜山,又隶属桐城派,并与桐城派开创者方苞、戴名世关系友善,这些经历使朱书的视野更容易遍布古皖大地,并逐渐形成强烈的皖江地域意识。在其倡导皖江文化的纲领性文章《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一文中,朱书开篇即道:“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皖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池,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在朱书眼中,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围即安庆府六邑,皖江文化即安庆文化,就如同徽州文化称作新安文化一样。安徽自1667年建省以来,一直是以皖山(天柱山)及其向东延伸的余脉划分皖南皖北,《古今地名大辞典》“皖山”条解释:“通称(皖)山南曰皖南,(皖)山北曰皖北。”皖山以北的皖北地区属于两淮文化体系,两淮文化横跨皖北苏北鲁南豫东,以道家文化为主要特色。皖山以南的皖南地区则有两大文化板块,以歙县、婺源为中心的徽州文化和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的皖江文化,皖南其它区域如宁国府(今宣城市)、池州府(今池州市、铜陵市)、太平府(今芜湖市、马鞍山市)、广德州(今广德县)、和州(今和县、含山县)、无为州(今无为县)则受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交叉影响,它们在一起构成了徽皖文化圈,亦称皖南文化圈。与江南、浙江的王学(阳明学)风貌不同,朱子学是徽皖文化的核心,不管是徽州的新安理学、徽派朴学,还是皖江的方氏学派、桐城宋学,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身影———朱熹。      移民与皖江文化      在文中,朱书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区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正是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皖江文化勃兴于明清时期,明代中晚期万历、永历年间诞生的方氏学派是其成熟的标志,而元代以后也是朱书此次征纂皖江文献的重点,“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而皖人则亦惟元以后至今为甚盛。”值得注意的是,朱书特别强调了移民对皖江文化的促进作用,“皖人”非“古皖人”,真正的“古皖人”(原住民)只有十分之一二,迁自江西的占了十分之五,迁自其它地区(主要是徽州)的则占了剩下的十分之三四。在元末至正(年)至明初永乐(年)前后近一个世纪,来自赣东北和徽州府的移民或避战乱,或由明政府组织,聚集在鄱阳湖畔的瓦屑坝,这是一个古老的渡口,移民们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也驶向了一个未知的远方。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江西鄱阳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据美国学者希拉里·J·比阿蒂和中国学者曹树基研究,在元末明初的近一百年间,迁往安庆府的移民总数约为32.6万人,占同期安庆府总人口近八成,与朱书推算的“土著才十一二耳”极为接近。著名学者葛剑雄也高度评价了移民对安庆文化的贡献:“明初迁入安庆地区的,是来自文化水准更高的徽州和江西籍移民。移民本身虽然没有产生突出的文化人物,却在二三百年后的明末清初造就了安庆地区的杰出人才,如方维仪(年)、方以智(年)等。到清代更是要才辈出,如方苞、方东树、姚范、姚鼐、姚莹、张英、张廷玉、戴名世、马其昶、吴汝纶等都是全国知名的。尽管其中的方氏、姚氏出于明以前的土著,但这些学者赖以产生的环境却主要是外来移民造成的。”另外,在方言语区上,安庆话也属赣语区,“与湖北东南地区紧邻的是皖西南赣语区,以安庆为中心,包括今安庆地区各县及池州地区的东至县,与赣东北的语音类似。”(上述引文均出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      如果再做进一步挖掘,这些来自江西和徽州的移民,原籍是婺源和鄱阳的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如桐城方氏、枞阳何氏祖籍都在婺源,怀宁邓氏祖籍鄱阳,现代如太湖朱湘祖籍婺源,宿松叶尚志祖籍婺源。笔者去年发现了桐城高林汪氏家谱,祖籍也在婺源大畈。为什么安庆人祖籍多为鄱阳、婺源?打开地图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鄱阳旧为江西饶州府治所在地,辖境较现在大得多,在南宋时期由于毗邻首都临安,北方士族大量迁入,文化高度发达。而且,在多山的江西,鄱阳是一片难得的平原,人口大量繁殖,具备向外移民的条件。婺源虽属徽州府,但与徽州其它县邑不同,它不属新安江水系,而属长江水系,婺源诸水通过乐安江流入鄱阳湖。在地图上看,婺源一角凸出伸入江西境内,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婺源行政隶属几次反复,最终还是划入了江西,与鄱阳同属上饶地区。更为重要的是,婺源是孔子之后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朱子的家乡,传承朱子学说的徽系学者也多为婺源人和鄱阳人,婺源籍的有李季札、汪清卿、程洵、滕珙、程永奇、祝穆,鄱阳籍的有饶鲁、董梦程,其中饶鲁开创的双峰学派和董梦程开创的介轩学派对宋元学风影响颇大。了解了这一背景,就明白了皖江文化何以呈现朱学风貌,它更多地是来源于移民文化的影响。在元代以前的土著文化(古皖文化)阶段,主要贡献在佛教禅宗领域,儒学色彩很淡。但禅宗与宋明理学又有相通之处,彼此极易融合,可以这么说,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是皖江文化的两大源头。      古皖文化之花———皖山禅      对于古皖文化阶段,朱书的视野主要侧重于儒学和传统的诗文领域,所以“传者寥寥”,颇为遗憾。“夫汉以来千余年矣,今名史凡二十一部,若汉文翁、朱邑,吴陈武、陈修,东晋何氏,宋龙眠三李之伦,都可指数。至经盛于汉,诗盛于唐,文盛于宋,吾皖必多其人,而传者寥寥,何也?毋亦后之人不能表而出之,或至存者日亡,亡者日尽也。”但如果将文化视野从儒学领域移开,投向中国文化的另一瑰宝———禅宗,就会发现一朵绽放的古皖文化之花———皖山禅。18世纪,皖江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姚鼐在其著名的《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正式打出了桐城派的旗号,并借程晋芳、周永年之口道出了“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但如果仔细解读这一篇文章,就会发现姚鼐实际上道出了皖江文化的两次高峰,明清以来桐城儒家文化的勃兴是一次,而古皖禅宗文化的勃兴也是一次。文章中这一段话尤为关键:“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川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耶?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始矣。”黄舒即黄州、舒州,这一地区也正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祥地,与姚鼐在文中表述的“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相吻合,在这里,姚鼐道出了皖江“儒士兴”之前,还有一个“释氏兴”,而这恰恰是朱书所忽略的。      自东晋梁陈至宋代的六百余年间,在今安庆北部的皖山地区,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皖山禅文化。在六祖慧能开创禅宗之前的原始禅宗阶段,皖山主脉天柱山和司空山是禅宗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禅宗成熟阶段,皖山东南麓的余脉如太湖四面山、白云山,潜山太平山,桐城投子山,枞阳浮山,都是高僧汇集之地,寺院林立,海会寺、太平寺、投子
  翰墨风香话桐城         桐城古称桐国,别号文都,“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自古文风昌盛,素以文章闻达世人。        翰墨香风悠悠地拂过青灰老城砖和老城砖一般厚厚的线装典籍,拂过蓝汪汪文章英气和从龙眠山蜿蜒而来的山川灵性。回声隐隐,久久地益发深远。许多名字灿若星斗:唐代诗人曹松、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学者钱澄之、女诗人方维仪、画家姚文燮,以及载誉海内外的科学、哲学、文学家方以智;清代更有“桐城派”异峰突起:方苞、戴名世、姚鼐、刘大櫆、方东树、刘开、戴钧衡、姚莹等,宗唐宋八大家风骨,开一代文风。一时间令桐城名声响噪,有“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誉。“桐城派”先后拥有散文家有相当著述者1200余人,连大清朝晚期的重要人物曾国藩也自称为“桐城派”,足见这个散文流派当时的焰烈之势。近代和当代,桐城又涌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如:吴汝纶、马其昶、朱光潜、方东美、方令孺、舒芜、严凤英等等。群星灿烂,人杰地灵,小城因此光彩夺目,有“文都”之称。        阳光刷新城市面目,街灯以幻觉勾勒小城之夜。净洁的小城,飘逸着广玉兰、香樟和丹桂的幽香。新区的大街敞直繁华,成为城市现代化构架的主体。建行大厦、供销大厦、电信大厦、国际大酒店、名仕苑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联袂雄峙于城市中心,以巍然凛然的阳刚之气,有时竟让人误以为置身都市之中。盛唐广场、日华广场、月辉广场等现代文化广场,新颖而气派。而旧城区的三条老街,保存完好,古意盎然,保留了明清格局,辽金遗风。        桐城文庙壮观、古朴,是目前江淮以南仅存的规模最为宏伟的木结构建筑群,堂皇静穆的一片,让人叹为观止。文章之邦的文庙,或许就该有这样的气派吧!大殿内塑有圣人孔子、亚圣孟子及其门徒塑像。“桐城派”陈列馆,馆藏丰富,琳琅满目。此外,告春及轩典雅别致,潇洒园旧舍俨然。半复堂、啖椒堂、九间楼、半山阁、六尺巷、左忠毅公祠、姚元之旧馆等明清名人旧居遗存,随处可见。        三四人合抱的老银杏在“惜抱轩”旧址挺入云霄,据传为“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亲手所植。那株老藤虬如龙蛟,传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人物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桐城中学创办人吴汝纶先生所栽。银杏和老藤都在桐城中学校园内。这所刚刚举行过百年校庆的省重点示范中学,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桐城中学现存有吴汝纶先生所书校匾和楹联。匾曰:“勉成国器”。联曰:“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桐城产上等好茶,“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素称桐城一绝。“紫来桥”又称“良弼桥”,是纪念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良弼辅佐而得名。紫来桥下便是从龙眠山蜿蜒而来、穿城而过的龙眠河。龙眠山为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晚年隐居结庐作画之地,现存龙眠山庄、媚笔泉、缨络崖、绕云梯等遗址。        文都桐城,有好长好长的历史,有好多好多的文章,有好浓好浓的墨香味儿。“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秦末即有“亚父”范增以谋略闻于天下,后世李公麟更称“宋画第一”,然规模最巨、影响最广者当属“桐城派”,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尊崇秦汉及唐宋八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家。自先驱戴名世首创“义法”,方苞、刘大魁薪火相传,至集大成者姚鼐,遂体系渐具,佳作频出,蔚为大观。桐城一派在创作上讲究“考据、义理、辞章”兼备,“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并提出了“阳刚”、“阴柔”之说,对当时全国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期的“阳湖派”及稍后的“湘乡派”、“侯官派”等均实为桐城派别支,一时间甚至出现了“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清吏部主事程晋芳面对此情此景,曾由衷感叹曰“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桐城派的出现对桐城人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提升知名度,他使文都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更加发扬光大,“不废诗书”的信念变得更加执着,纵村衢里巷,亦闻朗朗书声,“三代不读书,一家不如猪”,语虽粗俗,却道出了桐城人对读书的痴迷,正是由于对乡贤传统的深刻领悟,同时也源自对振兴中华的强烈期盼,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桐城派后期翘楚,“曾门四大弟子”之一的吴汝纶亲手创办了安徽省第一所新式学堂——桐城学堂(即今天桐城中学的前身),延请中外名师任教,并亲题“勉成国器”匾额一方,对联一副:后百十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此联后即为桐中百年不变的办学宗旨。岁月沧桑,风云数变,桐城中学子勤学报国的志向却丝毫不改,黄镇、朱光潜······等等一系列桐中学子的姓名已经永远印在了教科书中。桐中百年,百年桐中,今日的桐城中学已经成了桐城对外交往中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前辈名声满天下,后来兴起望尔曹”,这是清代桐城籍宰相张英为京师桐城会馆题写的对联,字里行间洋溢着先贤对家乡后世学子的殷殷期勉。桐城学子也确实没有辜负老宰相的厚望,此联题后,不但科举登榜者络绎不绝,延至今日,桐城每年的高考成绩在省内仍然高居前列,成为邑人诗书传家的最大明证!最后谨借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的一副对联为拙文作结: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good!!!!!!!!!!!
  顶起来!  楼主师大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师大皖江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