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葱搏蒜,各管一工指十二生肖犯太岁哪一个动物?为什么?

十二生肖说趣
&《十二生肖说趣》一文转载自网易的博客
从干支说起
干支, 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干支是古人建历法时编制的一种符号,上以天干,下配地支,以六十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无端。
以干支纪叙时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考古发掘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干支纪日完整的记载。据考证,比较确切的记载是,
从我国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已巳日起,便使用干支连续纪日,一直延续到清代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止。在这漫长的二千六百余年中,既没有间断,也未发生错乱,这是世界上现今知道的最长的纪日史料。(按:这是官方的说法。其实,民间纪日至今都没有停止过。例如,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3年版的《万年择吉通书》就把纪日延续到2010年。)
干支既可以用来纪日,也可以用于纪时、纪月和纪年。
干支纪年,一般认为起始于东汉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见《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北京天文馆&
北京科技出版社&
1987),但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还可以推前至西周共和元年(庚申)即公元前841年(见《辞海》)。
以干支纪录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即是民间所流传与推算运命相关的所谓“八字”也称“四柱”。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
古时的术数家为了便于纪序年龄的归属,以十二种动物来配备十二地支,于是产生了十二生肖,也即十二相属。
这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
十二生肖究竟起始于何时?据清代的著名文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卷34》谓:“十二相属之说始于东汉,汉以前未有言之者。”应属权威之说。
十二生肖鼠为先。鼠与“子”对应,故称“子鼠”。
传说古时玉皇大帝在天庭上举行非常隆重的排生肖典礼。老实巴交的水牛早早就来到现场,排在最前面,而机灵且有心计的老鼠却是最后来到。因为来迟了,它不甘心排在最后,冷不防一下子就窜到最前面,它怕自己个子小,不起眼,便跳到牛的身上,还站在牛头上,叽叽呱呱地叫嚷着,靠投机取巧,结果排在了第一位。
鼠是一种非常机灵而狡猾的小动物。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啮齿目。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科,约500余种,成员非常多样化,家族的宠大是非常惊人的。它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犬齿,门牙毕生不停地生长,为了磨去过长的门牙,它们常咬咀硬物,加上糟蹋了大量的粮食,破坏庄稼,成为人类的敌人,所以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谚语流行。
不过,今人迎鼠岁,为避其短,常冠以“金鼠”之美名,寓有发财其中之意。
传说古时有一位贪官,是属鼠的,为了多敛财,他对下属公布了自己的生日日期,准备到时大捞一把。有位善于拍马屁的小官,为了讨好上司,让人精心铸造了一只与老鼠一般大小的金鼠,到时恭恭敬敬地奉送上去。那贪官接过这只沉甸甸的金鼠自然乐得合不上嘴。他把玩了一阵,突然附在那小官的耳边小声叽咕了一句话,那位小官一惊,立即瘫倒在地上。看官,你可知道这是一句什么话?原来他说:“再过几天是我夫人的生日,我夫人是属牛的,你也别忘记了啊!”这个故事把一位贪官的可耻嘴脸暴露无遗。
鼠虽然令人讨厌,但因为肖鼠而为它护短者也有所闻。柳宗元有一篇寓言,说一位子年出生的人就放言:“鼠,子神也,因爱鼠。”
《清稗类抄》记载:盐城有何姓者,因为主人肖鼠,故不养猫,也反对别人捕鼠。久之,家中鼠满为患,且不怕人。
历史上曾有老鼠嫁女节。正月廿五晚上,不能点灯,全家人静坐炕头,摸黑吃着用面做的特殊食品“老鼠抓抓”,为的是怕得罪老鼠,来年带来祸患。台湾有的地方还传说年初三是老鼠娶亲日,夜里不点灯,还要把米和盐洒在地上,为老鼠提供方便。民间有老鼠娶亲的剪纸图案流行,就与这传说有关。
青海有的地区有蒸瞎老鼠的习惯。每年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蒸熟后待元霄节摆上供桌,上灯烧香,乞求老鼠只吃草根,不伤庄稼,并保佑当年丰收。这些传说,如果除去迷信的成份,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鼠害的无奈和疲于应付。另外,鼠类还是传染多种疾病的传媒,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与“天花”同列一类的烈性传染病——“鼠疫”。
鼠年,又叫“无春年”,因为每逢子年,在农历的一年中便没有“立春”之日。
因为老鼠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所以很多成语、典故、民谚都是贬义的。如“鼠目寸光”形容眼光短浅,只顾眼前。“鼠窜狼奔”喻仓惶逃跑。
“鼠凭社贵”(鼠窝筑在土地庙地下,人们无它奈何)比喻仗势欺人。
“鼠窃狗盗”比喻小偷小摸。“鼠肚鸡肠”喻心胸狭隘,不顾大局等等。
鼠类是地球上哺乳动物中最为宠大的家族。有的生物学家预言,如果有全球性的灾难致使大量生物灭绝,鼠类将是哺乳类最后灭绝的动物。仅此一点,把鼠列为十二生肖之首,也就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也是有其“理论根据”的。
牛在十二相属中居其二,与“丑”对应,故称“丑牛”。
如果说“火”的使用在远古时代是一种划时代的能源革命,那耕牛的利用也可以说是农耕生产中一个生产力的重大革命。因为耕牛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而且从史前一直延续至现代。在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部分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仍在利用耕牛进行农业生产,延续着几千年的历史。
牛是脊椎动物门的哺乳动物,牛科动物。植物食性,包括水牛,黄牛,牦牛等动物。
牛是刻苦耐劳而忠诚的动物。几千年来,牛用自己的血和汗,换来了大批的粮食,给农民带来了温饱和喜悦,立下了丰功伟绩,但它对生活并不苛求。鲁迅先生说它“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赞美中带着一股同情之心。南宋时,抗金名臣李纲有一首《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以牛言志,表示要为百姓谋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对劳苦功高的病牛寄予深切的同情。社会上有些并非出于宗教信仰而不吃牛肉的人,大概与此有关。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古时候,人间闹饥荒,民不聊生。玉皇大帝命令水牛下凡传达圣旨:为了节约粮食度过饥荒,规定人间每三天吃一餐饭。不料老实的牛却把旨意传错了,要人间一天吃三餐。牛回到天上,玉帝大怒,对牛喝道:你这不是让人雪上加霜吗?为了对牛进行惩罚,要牛下凡帮助人间耕作,多产粮食。牛从此便背负起耕田的责任。同时还在牛的下巴处点了一下,成为一颗肉痣,从此牛再也不会说话了。这个故事信不信由你,但是,现在每头水牛的下巴处都有一颗明显高起的肉痣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并且,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早就遍及全世界。
与牛同名的动物还有海牛。海牛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以海草为食的大型动物。产于非洲的犀牛,是十分珍贵的稀有动物。其角(有单角和双角两种)是非常贵重的药材,也是高级工艺品的制作原料,比象牙更为珍贵,价值连城。另外,牛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被作为一种神来崇拜。
牛皮是很好的皮革,有着广范的用途。牛乳和牛肉,营养价值很高。牛黄(牛胆结石)是贵重的药材,是著名的急救良药“安宫牛黄丸”的主要原料。牛角从前常被用来制作号角(吹号用),也可以制作角梳和雕刻图章,同时也供药用。
斗牛, 是西班牙一项古老而血腥的体育运动,
场面残酷,胜利者以执牛耳为荣。
与牛相关的成语有:“九牛二虎”比喻很大力量。“汗牛充栋”和“多如牛毛”是形容数量之多。“牛刀割鸡”比喻事物使用不当,或小题大做。“牛鼎蒸鸡”说的是大材小用。“牛溲马勃”(韩愈《进学解》)比喻微贱之物,却有用处。“牛角挂书”说的是唐朝李密读书勤奋的故事。“牛鬼蛇神”是文革时期流传最广的政治名词,源出于杜牧的《李贺集·序》。“牛郎织女”是悠久的民间神话,与天文学知识有关;现比喻男女相悦,难于团聚的相思之苦。“牛骥同宅”(骥:良马,宅:马棚)屈才之意。“牛头马面”原指阎王的差使,后被泛指鬼神。“风牛马不相及”说的是两种事物不能相提并论。“对牛弹琴”是说不能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人家的意见。
唐朝韩滉的“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视为旷世之作。韩滉的弟子戴嵩也是画牛高手,尤长于画水牛。现代擅画牛的名家则有李可染。
&“牛”,也是姓氏之一。
十二相属,虎居其三,与“寅”对应,故称“寅虎”。
虎,是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形体最大的猫科动物。分布在亚洲的西伯利亚、中国、苏门答腊、爪畦和马来西亚等地。有孟加拉虎,东北虎,华南虎等。目前,虎已是濒危物种,属一类保护动物。虎是一种凶残的肉食动物,性孤独,除了交配期外,从不与同类来往,各有自己的地盘。
虎,在古代又称大虫。因为古人把动物分为: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因为虎为兽中之王,故称大虫。“大虫”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
在《水浒传》里提到虎的有两处,一是第二十三回:武松过景阳岗,借着酒力,勇猛异常,徒手打死了一只危害四方的“吊睛白额大虫”,为民除了一害。再是第四十三回:李逵背老母上梁山,因寻水解渴不慎让母亲葬身虎口,怒杀母子四虎。可见那时虎患频繁。
老虎,是勇猛和威严的象征。我们祖先对虎的崇拜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有与虎相似的形象。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认为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神物,是镇西之兽,并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与青龙(东方)、朱雀(南方)、玄武(北方)并列,称为四方之神。
“跳於兔”(“於兔”即老虎)是古土部族对虎图腾崇拜的一种驱魔逐疫的遗俗,每年农历11月20日举行。目前,这一风俗仅保存于青海黄南州同仁县,仅有200多户人家的土族自然村──年都乎村。
成语“虎头虎脑”为壮健憨厚之貌。“生龙活虎”形容精力旺盛。“如虎添翼”喻勇猛异常。“调虎离山”是计谋之一,把对手引向外围,截取战机。“狐假虎威”指借别人的声势来张扬自己。
“三人成虎”是说谣言多次重复,可使人信以为“真”。“苛政猛于虎”以虎比喻腐败残虐的暴政。“伴君如伴虎”说的是朝臣事昏君,随时可有杀身之祸。“虎视耽耽”比喻藏着杀机的目光。
“虎将”比喻威猛的将士。“虎符”是古代传递军令的一种特制器物。“虎头铡”是当年包公用来对付地方恶霸犯罪的杀头刑具。
“虎”,同时也是一种姓氏。
十二相属,兔居其四,与“卯”对应,故称“卯兔”。
兔为哺乳纲兔科动物。齿尖利,上唇裂缝,耳长,眼突,尾短上翘。前肢五趾,后肢四趾,后肢长,善跳跃。兔灵活,胆小,听、嗅觉敏锐。
兔,不论家养或野兔,均以植物为食。它性情温顺,是一种很可爱的小动物。由于野兔缺乏抵抗能力,常被其它肉食动物包括鹰类所捕食。
说到玉兔,人们一定会想到中秋节那美丽而皎洁的月亮。相传古代有三位神仙结伴云游,为了试探狐狸、猴子、兔子是否有善心,特变成三位可怜的老人,向它们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要将自己烧熟,神仙们大受感动,就把兔子送到月宫内,从此成了长生不老的玉兔,陪伴嫦娥。
道家还有玉兔捣药的掌故,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东升,金乌西坠”说的是日夜交替,阴阳转化。
兔毛,是制造绒线或毛笔的原料。兔的毛皮,是带毛皮革中的佳品,柔软而暖和。兔肉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和维生素,被誉为美容食品,有补虚养颜作用。总之,兔是一种有很高经济价值的饲养动物。
兔子在固定的环境里比较温驯,安静,所以常被魔术师作为登台表演的道具。
与兔子相关的成语有:“狡兔三窟”比喻机敏狡猾而隐蔽。“兔死狐悲”比喻同类相怜。“兔丝燕麦”表示有名无实。“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把立过功者害死。寓言“守株待兔”说的是坐享其成,不会变通。
“兔崽子”是骂人语。“兔脱”表示逃走之快速。“兔唇”是人先天发育畸形,唇裂如兔的一种疾病,有的还伴有颚裂。
龙,在十二生肖中居其五,与“辰”对应,故称“辰龙”。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没有实体可见的,只是一种形象性的动物。
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上天下海,能游泳,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
龙在中华民族中是至尊至上的祖先,这起始于我们祖先对龙图腾的崇拜。1970年出土的“C”型玉龙,是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产。近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石块龙形堆雕,更把龙文化推前至8000年前。所以,我们祖先对龙的崇拜历史十分悠久。龙的文化,对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华夏子民都可以称作龙的传人,并且引为自豪。
在我国历史上,龙也是封建王朝皇帝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标志。在古代,只要当上皇帝,不论是什么相属,便可以“龙”自居,称为“真龙天子”。因此,龙又代表着皇权。皇帝穿的朝服是“龙袍”,皇帝高兴了是“龙颜大悦”,皇帝要杀人了,便是“龙颜大怒”,皇帝生病了,是“龙体欠安”,皇帝死了,便是“龙驳上宾”,简直就是龙的化身。
以上便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于龙的理解。
舞龙,又称闹龙灯,一般都在农历新春正月举行。目的是祈求龙神保佑神州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史学家认为,
这种风俗,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应为殷商祭天之遗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现在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舞龙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纸龙、香火龙、泼水龙等几十种之多,各个民族也各有自己的特色。
赛龙舟,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特有的一项体育活动,
与吃粽子一样,同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恐龙,却是有实体的动物,它属于脊椎动物门,脊索动物亚门,蜥形纲,恐龙总目一类动物。据生物学家分析,恐龙曾经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它们曾经是地球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并大多以植物为食。
多年来,在我国的长白山“天池”,新疆的“喀纳斯湖”,四川的“猎塔湖”,青海的“青海湖”,还有世界上的其它湖泊,都有流传着有巨型动物出没的所谓“水怪”之谜,有人就曾经怀疑,是否与早已灭绝的恐龙旁系生物有关?
如果属实,将是轰动世界的大事。
与龙有关的成语有:“龙腾虎跃”言威武雄壮和活跃的姿态。“龙争虎斗”喻双方争斗,势均力敌,不相上下。“龙蟠虎踞”喻地形险要。“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龙吟虎啸”,言相关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龙凤呈祥”则是吉祥语。“龙飞凤舞”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或书法的生动洒脱。
在《西游记》里,唐僧的坐骑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也是一条龙,因为触犯了天条,被贬落凡间赎罪,化成一匹白马,与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成就了西天取经的壮举,最后被如来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成了正果。
在中医古典名著《伤寒论》中,还有以“龙”命名的方剂,如:大、小“青龙汤”。《温疫论》和《伤寒六书》还各有一首“黄龙汤”等等。
此外,“龙”还是一种姓氏。
十二生肖中,蛇居其六,与“巳”对应,故称“巳蛇”。
蛇是脊椎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动物。世界上有蛇约三千种。蛇是冷血动物,不论冬夏,一身冰凉,因此蛇有冬眠的习性。
蛇是脊椎动物中脊骨最多的动物,最多的可达585个。蛇的视觉迟钝,无眼睑,不能闭眼,但蛇对震动非常敏感。蛇大部份是陆生的,属海蛇科的蛇则生活在大海里。海蛇分布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沿岸,并大部分集中于大陆沿岸,半咸水的河口一带。大西洋就没有海蛇。
蛇分为毒蛇和无毒蛇两大类,我国现知有毒蛇47种。毒蛇可有很强的毒性,可使人畜致命。蛇的消化酶有惊人的消化作用,巨型的蛇类可以吞食几十公斤重的家畜,在消化过程中,再把骨头吐出,有的甚至连骨头也可消化。
我国很早就把蛇类作为药物使用,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把蛇类作为药用,蛇肉、蛇胆、蛇蜕均可入药。蛇毒在上世纪也已有研究开发利用,用于治疗一些疑难疾病。
蟒蛇,我国古代叫蚺蛇,是体形最大的蛇类。印尼是一个产巨蟒的国家。据《吉尼斯记录》记载,1912年,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曾捕获过一条体长十米的巨蟒。近年,网上还报道过一条长达15米,体重440多公斤的巨蟒。蟒蛇也是现今比较原始的蛇种,在雄蛇的肛门两侧,还可见到明显残留着未完全退化的爪状痕迹。
蟒蛇是蛇中之王,它能吃下包括剧毒蛇在内的任何蛇类,猛兽对它也望而却步。但是,在巴西热带丛林的大蟒,却可驯养来看门,当小孩的保姆,并可尽忠职守。在非洲的一些地方,蟒蛇还被用作渡河的船工。
蟒蛇有美丽的云豹状花斑,它的皮可以制成珍贵的皮革制品。特别是制作我国特有的二胡、高胡、三弦等乐器的重要发音部件,是独一无二的最好材料,价格昂贵。以前多从越南等国进口,近年国内已开始人工饲养取皮,但因为蟒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仍然十分珍稀。
在我国古代,宫庭的服饰,等级森严。以蟒蛇斑纹为图案制成的袍叫“蟒袍”,是古代皇亲贵族最为尊贵的服饰,仅次于皇帝的龙袍。所以,“蟒袍加身”被视为最为荣耀的奖赏。
《捕蛇者说》是唐朝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一个名篇。文章通过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了免交赋敛而甘愿冒死亡的威胁捕毒蛇谋生的自述,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有如一篇旁敲侧击,并且措辞严厉的政论文。
广为人知的古装传统剧目《白蛇传》,说的是北宋时白蛇精(白素贞)与许仙在杭州的爱情故事。其实,故事的发源地在河南汤阴(现今的鹤壁市)的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那里还遗留有部分古迹,如当年白娘子修行的“白衣仙洞”至今还香火旺盛,而现在知道的人却并不多。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说的是无论外形怎样变化,性质还是一样。“蛇蝎心肠”和“蛇口蜂针”是形容人心和手段的恶毒。 “人心不足蛇吞象”和
“贪蛇忘尾”则比喻贪得无厌。“蛇无头不行”与“群龙无首”同一含义,比喻一个团体失去了领导核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形容教训深刻。“龙蛇竞笔端”为明朝韩道亨书写的《草诀百韵歌》中的第二句。
此外, 蛇又是捕鼠能手,它特殊的体形, 深入鼠窝可谓是如囊探物。
十二相属中,马居其七,与“午”对应,故称“午马”。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原始祖先是“原蹄兽”,体短小,四肢并不发达,后进化为“始祖马”。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马的国家之一。马的人工驯化晚于狗和牛。
马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动物。
马的体型因品种不同差异很大。重型品种,体重可达1200千克,高200公分。而最小型的袖珍马,
仅高60公分,体重不到200千克。两个品种相比, 如巨人和侏儒。
马是食草家畜。在古代,马是从事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的主要动力。由于社会的发展,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的役用已大为减少。现在的马主要从事马术和体育运动,
因此饲养量已不很多。西藏的特产野马(也称野驴)是珍稀物种, 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牛与马都是大型动力型兽畜,但它们的内脏结构有很大的差异。首先,牛有四个胃,马只有一个,而且食管很小,但大肠,
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吸取粗饲料的营养。有些牛的胆囊可形成结石,成为珍贵的药材“牛黄”,而马只有胆管,没有胆囊。马的心、肺非常发达,很适合长途奔跑,同时马的听、嗅觉敏锐,夜视能力好,并且容易调教,这些都是牛所不及的。另外,马不论躺、站、立、卧,
都能入睡,一天可睡8、9次, 约6个小时。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到的那匹威武勇猛的赤兔马,
据说先是董卓从西凉买来的宝马。董卓为了收买骁勇的吕布,便把这匹马送给了他。吕布是个势利之徒, 得此宝马,
果然杀了原主丁原,投奔董卓,当了董卓的义子。后来,
赤兔马随吕布大展神威,屡立战功。在曹操杀了吕布以后,曹操又把赤兔马赠给关羽,有意仿效董卓“宝马赠英雄”,但关羽是大忠大义之士,他之所以接受曹操的馈赠,为的是尽快找到刘备,也因此有了“千里走单骑”的美谈。当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杀害后,赤兔马又为马忠所得,但它再不顺从新主人,绝食而亡。可见好马也是通人性的。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中,元朝和清朝是善骑射的蒙古和女贞族(后改为满州)人的天下,爱马自不必说,而唐太宗李世民对马也是情有独钟的。为了纪念曾经陪伴他驰骋战场,
为创建霸业出生入死的战马,特地在他的陵寝——昭陵的北面祭坛的东西两侧,用青石板雕刻了六匹神采奕奕的矫健骏马,并各有名字,世称“昭陵六骏”。
传世的《八骏图》有多个版本。最早的《八骏图》是从六朝时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内容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以后有清朝的任伯年、艾启蒙和现代画家徐悲鸿等都有《八骏图》问世,特别是徐悲鸿,是首屈一指的画马高手,他的《八骏图》备受推崇。
旋律欢快而生动的二胡名曲《赛马》是学二胡练习快弓的必修教材。“马戏”是以马为主的多种动物的驯练表演。德国产的世界级名车之所以取名“宝马”(即“BMW”
译音),就是要让人们记起古代贵族们的尊贵坐骑。还有的国产汽车,干脆取名“千里马”作为品牌,我曾经驾驶过的第一辆小汽车就是这个牌子的。
伯乐,据说是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大概与孙悟空曾任的弼马温“职称”相近吧。在人间,也常把善于鉴马者称为伯乐。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伯乐的人本名叫孙阳,春秋时代人。有一次他受楚王之托,选购能日行千里之良马。他跑遍了多个国家,苦苦寻访,
并无收获。就在从齐国返回的路上,他看到一匹瘦弱不堪的马拉着沉重的一车盐,气喘吁吁地艰难地行走在陡坡上。当伯乐走近时,
那匹马突然仰头嘶叫,似乎要向他诉说什么。伯乐从马的嘶叫声中判断出这就是一匹十分难得的极好良马,立即买了下来,献给楚王。经过细心饲养,此马十分矫健雄骏。后来,这匹马随着楚王驰骋沙场,
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后人之言伯乐,多以此典故,
比喻慧眼识人才。韩愈在《杂说·马》里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为那些怀才不遇者抱不平。
有关马的成语有:“一马当先”形容行动之快。“千军万马”
和“万马奔腾”形容阵容和声势之浩大。“心猿意马”喻意志飘浮不定。“汗马功劳”指辛苦立下的功劳。“老马识途”喻有经验。“走马观花”喻只看事物的表象。“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指鹿为马”为秦时赵高专横弄权,颠倒是非的故事。“塞翁失马”指祸福无常,难以预料。“悬崖勒马”指紧急关头及时醒悟。“马失前蹄”指意外失败。“马不停蹄”则与“快马加鞭”近义。“古道西风瘦马”是元朝马致远著名的《天净沙·秋思》词里的不朽名句。“马革裹尸”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意为奋战沙场,不惜牺牲。
此外,产于非洲热带河流的大型吃草动物“河马” ,也是一种马,
但属于偶蹄目河马科, 河马属动物,奔跑快,性凶猛。它也是世界上嘴巴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马”还是姓氏。除了汉族, 其它少数民族姓马的也很多,特别是回族,
是最大姓之一。
羊, 在十二相属中居其八,与“未”对应,故称“未羊”。
羊为脊椎动物门, 哺乳动物纲,
牛科动物,包括绵羊,山羊,黄羊,羚羊,青羊和岩羊等。
羊是一种温驯的食草动物。饲养的羊是高原和草原重要的经济牲畜。羊毛,羊乳,羊肉均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特别是羊的毛皮是御寒上品。在古代,羊皮还被当作纸张使用。我国的内蒙古和青藏高原,
都是盛产羊的地方。藏羚羊是西藏的稀有动物,受国家保护。药材用的羚羊(角)是牛科赛加羚羊,产于新疆及苏联的半沙膜地带。羚羊角有凉肝熄风,清热降压之效,是贵重药材。羊的脂肪乳和蛋白质含量一般比牛乳高,但脂肪球比牛乳小,所以较容易消化。
五羊城,是广州的别称。战国时期,
粤为楚地。传说南海人高固任楚相,有五羊衔谷至其庭, 以为祥瑞, 故以地为名。现在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塑就是广州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羔羊跪乳”常与“乌鸦反哺”同用,是民间教育后代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的常用典故。苏武牧羊的故事,说的是西汉杜陵人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
多次拒绝威胁利诱,后来被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上牧羊,经十九年始终坚贞不屈,直到汉、匈和好后才被遣送回朝,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并因此有著名而悲壮的古曲《苏武牧羊》流传于世。“羊肠小道”说的是道路的狭小难行。“羊狠狼贪”指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披着羊皮的狼”指外表慈善,内心狠毒者。“替罪羊”说的是代人受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说的是利益来自已经付出的代价上。
“羊”,还是我国的姓氏之一。
十二相属, 猴居其九,与“申”对应,故称“申猴”。
在我国古藉中,猴子有果然、禺、独、狨等别称,还有称“猢狲”者。
猴,属脊椎动物门, 哺乳纲, 灵长目动物。本目包括11个科,
约51属,18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多栖息在林区,多群居。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猴,体重只有70克。
猴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特别是猿猴亚目,颜面似人。猴多为杂食性,即动植物均食。体型巨大的大猩猩,因为食量很大,其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寻找食物上。大猩猩还是灵长目中唯一会使用简单工具的动物。
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山区,
每年5月7日是“敬猴节”。泰国的北部山区每年11月1日是“猴子运动节”。那时, 猴子可以得到大量的美食和特别的招待。
猴类是无臀部的,所以坐不住,并且有灵活、好动、性急、甚至恶作剧等特点。有的猴子以部落的形式群居,有首领,
有部属,形成一种动物类群初始的社会结构。
孙悟空是吴承恩笔下一个顽皮、活泼、机灵、可爱,
并且神通广大的神异角色。深得人们喜爱的《西游记》之所以被列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主要是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孙悟空完成西天取经之行以后,被如来封为“斗战圣佛”
成了正果,是佛国里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
“杀鸡儆猴”是杀鸡给猴看,比喻用惩罚来警示别人。“猴年马月”比喻遥遥无期,与“驴年马月”同义。“树倒猢狲散”指一个群体失去依靠后,
成员们各奔前程,也比喻一个团体的灭亡。“猢狲入布袋”喻野性不改者受到了管教约束。
十二相属,鸡与“酉”对应,故称“酉鸡”。
鸡为鸟纲雉科家禽。家鸡的祖先是原鸡。鸡的翅不发达,但双脚健壮善走,公鸡有美丽的羽毛,有早、午,
特别是早上啼鸣的习惯。现在饲养的鸡为蛋用,肉用两类,也是提供食用量最大的一种禽类,鸡的肉,蛋营养丰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
主要副食品之一。
公鸡好斗,是善打斗的禽类,故又名打鸡,咬鸡,军鸡。两雄相遇,或为夺偶,或为争食,可置生死于不顾,战斗而亡。故唐朝孟郊有写斗鸡的诗:“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生动壮观的斗鸡场面跃然纸上,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专业的斗鸡, 是供竞赛和娱乐的特殊品种。其体型魁梧,健壮结实,
肌肉发达、强健,性强悍, 善斗。斗鸡是我国古老的品种,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汉书》均有斗鸡的记载。公元前770年,春秋战国时期,
鲁季平子与邻昭伯因斗鸡得罪了鲁昭公,竟打起架来。唐陈鸿的《东城父老传》记载:“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于西宫间。”连皇帝都沉迷斗鸡游戏,不难想象当时的斗鸡活动是何等的盛行。斗鸡游戏约在公元前5世纪就传入欧洲,后来遍及世界其它地方。
鸡, 又是生物钟现象最为典型的家禽。公鸡有规律的定时啼鸣,
在上古时代起到钟表的作用,为人们掌握生活的规律提供了方便;说它是人类最早的报时器,
一点也不过分。唐颜真卿有《劝学诗》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足以说明鸡鸣对读书人的警醒作用。
“鸡飞蛋打”是说两头落空,
一无所获。“鸡飞狗走”和“鸡犬不宁”喻惊慌混乱状。“鸡鸣狗盗”喻小偷小摸。“鸡毛蒜皮”喻无关紧要的事情。“鸡犬升天”是说汉时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鸡犬吃了他的丹药也升天为仙了;现喻一人当官,所有关系的人也跟着得势。“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语出《老子》, 喻互不了解,
不相通音讯。“鸡蛋里面挑骨头”是说蓄意挑剔。“鸡烂嘴巴硬”是自知理亏,但却强词夺理。
十一、戍狗
十二相属, 狗居十一,与“戍”对应,故称“戍狗”。
狗属动物界中脊椎动物门, 哺乳纲。是肉食动物,狼是狗的近亲。
狗的种类繁多,仅被世界公认,
并且成了“名”的就有90余种之多(见《经典名犬大观》黄洋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狗的寿命一般在15岁以下,藏獒最长, 有20岁。
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它的存在与进化与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狗又是富于感情的动物, 狗有虚荣心、羞耻心,
对主人有强烈的保护意识。狗以摇摆尾巴表示友善, 有如人类的微笑相似。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的中心城区发现了东周天子驾六马车坑。这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天子驾六马”或“四马”的争论,并且发现了7只殉葬狩猎犬。
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先民生活区中,就发现了多只狗的骨骸,说明了狗是人类生活的伙伴,
那时,人与狗已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当代社会养犬,牧区用来保护羊群牲畜,猎户用来狩猎,军警用以边防卫戍,国防缉毒,或救助破案,盲人则用来导盲走路。在西伯利亚严寒的冬天,
狗还被利用来拉雪橇车,运载人和货物。而更多的是养来护卫安全和作为宠物观赏。
经过一定时间的驯养,狗能听从人的指挥,帮助人们办事,并忠实地效忠自己的主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聊斋志异》里有一篇《义犬》,说的是山西潞安有个人,
为了营救被人诬陷而身陷牢狱的父亲, 变卖了所有的家产, 带着银子准备到衙门里求个人情,但不慎把一小包银子丢失在路上。随行的狗发现了,
急得又跳又叫,三番四次催促主人往回走,可惜主人不理解狗的意图,以为它无理取闹,一次次地打赶它,最后狗累死在路上。狗为了保护银子不丢失,临死时还特地用自己的身体遮挡在银子上面。至于狗在天灾人祸临头,救人以千钧一发的故事,
则不胜枚举。
狗终究是普通动物,还有野性的一面。对于不熟悉或没饲养过它的人总是存有戒心,甚至还有强烈的攻击性。原产我国的藏獒,
就是一种凶猛的狗,体型巨大, 体重可达80多公斤。除了它十分熟悉和友好的主人外,对任何人都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最近网上就传出,
有人养的藏獒竟把自己唯一的9 岁孩子咬死并把血吮干的惨剧。还有一只藏獒,
三年内咬伤了4人,主人破费了巨额的医药费,最后不得已请来警察帮忙,
用枪将其打死。还有产于英国的斗牛獒犬、比特斗牛犬,也是十分凶猛的狗种。而体形特别的迷你贵宾狗、腊肠狗和阿富汗猎犬(速度极快),
则性情活泼, 对人友善。巴山基犬(刚果犬)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在受到惊扰时不会狂叫,
而是发出奇特的尖叫声和笑声。小型犬有博美狗、蝴蝶犬、北京狗、小多伯曼狗(机警, 擅捕鼠)、马耳他犬、奇瓦瓦犬等。这些犬类性格较温和,
大都被作为宠物犬饲养, 但也有被作为警犬或护卫犬来训练饲养的。
狗还有一个喜欢吐弄舌头的特性,这是因为狗的皮肤汗腺不发达,无法从皮肤排汗来调节体温,所以吐舌是一个代偿调节的方式。
与狗相关的成语很多:“狐群狗党” “狗仗人势” “狗眼看人低” “狼心狗肺”
“鸡鸣狗盗” “狗盗鼠窃” “狗吠非主” “狗急跳墙” “狗马声色” “狗拿耗子” “狗尾续貂” “狗彘不若” “鸡飞狗走”
“丧家之犬” “狗咬吕洞宾”“狗头军师”等等。
以上这些成语,多是针对狗的某些缺点,
几乎一色都是贬义的。虽然说狗对主人的忠诚是它最大的优点,但如果称作“走狗”便成贬义了。
其实, 在日常生活中,
狗是人们忠实的使者。你看去年汶川地震时,有多少警犬不辞劳苦, 日夜不停地奔走在救人的前线。在社会上,
为了保一方平安,多少的警犬参与各种案件的侦缉工作, 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切都让人们为之感动。
“狂犬病”,是世界上目前尚无法治疗的,
也是严重威胁人类的一种传染病,死亡率达到百分之百。因此, 用疫苗给狗们作预防注射是十分必要的。人如果被犬或猫咬伤,
也必须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如耽误时机,一旦发病, 便无药可治。“狂犬病”
又名“恐水病”,不管是狗还是人类,发病时既怕风又怕水,也怕光、声的刺激,如果看见水, 甚至听见“水”字, 都会浑身发抖,
惶恐不已。
“狗”也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 现已改为“苟”,
跟“死”等姓氏同为稀姓,据说全国仅有几家。
十二、亥猪
十二相属,猪居其末,与“亥”对应,故称“亥猪”。
猪是六畜之一,也是人类最先家养的动物类。几千年来,猪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肉类食品来源,也是与国民经济有关的重要资源之一。
闻名中外的“金华火腿”, 最早起源于唐朝,
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而抗金英雄宗泽(民族英雄岳飞的老师)就是“金华火腿”业的“祖师爷”。当时, 宗泽统帅的全军将士守卫在塞北边陲,
抵御金兵的侵犯。他回家乡时, 常买来家乡金华一带出产的猪肉, 叫人腌制后带到边疆慰劳将士。这种腌肉, 味道鲜美, 颜色鲜红似火,
很受大家欢迎。后来, 经宋高宗命名为“金华火腿”, 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原是玉皇大帝手下主管天河的天蓬元帅,论“职称”,
也算够高的了,但是他并不敬业, 还因为醉酒调戏嫦娥, 结果被玉帝逐出天界,
到人间投胎。因为误投猪胎,所以嘴脸与猪一样。猪八戒栖身云栈洞,他会天罡三十六变身术, 也能腾云驾雾,并使用九齿钉钯为兵器。后来,
唐僧往西天取经, 路过高老庄时被孙悟空收服,一同踏上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之路。
八戒法名悟能,性温和, 憨厚单纯,力气大, 嘴巴甜,
但又好吃懒做,爱贪小便宜,且贪图女色,常为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但在孙悟空的管教和引导之下, 他能知错必改,
最终还是完成了艰难的西天之行,成了正果,被如来封为“净坛使者”。
传说吴承恩的家乡江苏淮安,
有个二流子叫朱八,又懒又馋,还喜欢干些偷鸡摸狗之事。吴承恩认为, 这种人应该经过磨炼和教育才能走上正道。同时,
也劝世人应以朱八为戒,才结合野猪精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
人类生活与猪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与猪相关的成语典故或文字也较多。有“猪朋狗友”
“猪狗不如” “指猪骂狗” “豚蹄穰田” “狼奔猪突” “猪八戒照镜子”等。此外,“鲁鱼亥豕” “三豕渡河”则是因为文字的传写讹误,
如把“鲁、亥”误读作“鱼、豕”,“三豕”则是“已亥”之误 (见《吕氏春秋·察传》)。
对于十二相属, 有人认为与西方所流行的十二星座学说相似,
与个人的性格、意志、感情、事业、寿命,甚至血型密切相关。其实, 这是一种牵强的说法,相属本身, 并没有贵贱和成败之分。为此,
笔者还查考了包括十二相属在内的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人物的生年情况,并以时间顺序罗列以下,以供参考:
&孔子(公元前551)庚戍狗&
秦始皇(公元前259)壬寅虎& 刘邦(公元前259)壬寅虎&
汉武帝(公元前156)乙酉鸡& 司马迁(公元前145)丙申猴&
曹操(155) 乙未
&&&&&&&&&羊
&关羽(160)庚子 鼠&
诸葛亮(181)辛酉鸡& 李世民(598)戊午 马
&武则天(624)甲申猴&
唐玄宗(685)乙酉鸡& &韩愈(768)戊申
猴& 苏轼(1037)丁丑牛& 岳飞(1103)癸未
羊& 陆游(1125)乙巳蛇&&
朱元璋(1328)戊辰 龙 &朱棣(1360)庚子 鼠&
康熙(1654)甲午马& 乾隆(1711)辛卯 兔 孙中山(1866)丙寅 虎
&蒋介石(1887)丁亥 猪&
毛泽东(1893)癸巳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生肖闯江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