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鹿柴》,边读边想象,宝贝你听到了吗什么?

鹿柴表现诗人什么的心情
鹿柴表现诗人什么的心情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作品名称:
创作年代:
作品出处:
《辋川集》
文学体裁:
全集在线观看
全集在线观看 展开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鹿柴 &&
《鹿柴》诗意画作者在山中的景象(1)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2)   返景入深林,(3)   复照(4)青苔上。[1][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1)鹿柴(zhài):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3]   (4) 照:照耀(着)。 作品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3]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
[4]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音乐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诗人。
请输入你的答案...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心理咨询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三年级下册)
语文《鹿柴》教学案例(2)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请您对文章做出评价)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鹿柴》教学设计之一》仅授权乐教网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小学语文最新文章
小学语文推荐文章
更多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鹿柴》教学设计之一 相关新闻
更多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鹿柴》教学设计之一 相关内容二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及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二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及教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鹿柴辛夷坞》教案(北京版必修2)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鹿柴辛夷坞》教案(北京版必修2)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49:0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鹿柴辛夷坞》教案(北京版必修2).DOC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你听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