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旅游攻略长久会引起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云南红河:留住农民是长久保护梯田的最好方式(图)
10:44 &&来源:昆明信息港
&&编辑:Spider&&
  走过13年申遗之路的红河州明确,留住农民是长久保护梯田的最好方式冬季朝阳下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美不胜收 新华社 图  在网站上,你搜索一下“哈尼梯田”,无数张哈尼梯田的美景就出现你的眼前。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只有你亲临数千级的哈尼梯田,才能感受到哈尼人世世代代留下的这项杰作有多么动人心魄。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的哈尼梯田核心区面积就达到24.9万亩,82个行政村坐落其中。  哈尼梯田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经过千百年来,居住在哀牢山中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民族人民,靠锄头开挖、用背篓背出的连绵不绝的一块块梯田。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实践,这里形成了以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构的独特景观。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这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其意义不仅仅限于中国又增加一处世界遗产,更在于它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  哈尼梯田是当前的新型文化遗产,也正因为它的新,接下来的保护与开发势必对管理部门形成极大挑战。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元素开始进入梯田周边,保持其可持续性成为当地关注议题。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菲律宾伊富高梯田的经历被引为前车之鉴。伊富高梯田因周围乡村空巢现象,导致环境迅速恶化。对此,哈尼梯田有何应对之策?  红河居民都认为申遗成功胜券在握  日,天气炎热,但在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广场上,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红河电视台的直播车和人员早已准备好,近百名哈尼族群众文艺队队员早早聚集在广场上。  他们正在等待来自柬埔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消息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努力能否结出果实,就在这一刻即将揭晓。  其实,相关准备工作在20日甚至更早之前就已开始。热浪滚滚的元阳南沙县城,早已到处是彩旗;邻近红河边的广场上,工人们忙着搭建舞台,身穿哈尼族服装的人们忙着在排练舞蹈,一副欢庆节日的模样。  世居在这里的哈尼族居民似乎觉得,申遗成功胜券在握。  一切仿佛都在预料中。  下午1点,广场上的大型电子屏幕上,画面切换到柬埔寨的大会现场。1点29分,消息传来,“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持人激动地宣布:“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了!”所有的人都激动得不断挥手,有人发出尖叫。  “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主持人的话还未说完,在欢快的哈尼族音乐声中,群众大联欢已经开始了,芒鼓舞、簸箕舞、竹筒舞、棕扇舞、大乐作舞,哈尼族的5大传统舞蹈竞相上演。而在整个元阳县,包括各个村寨都在举行大小不等的庆祝活动。  云南人、红河人、元阳人,终于等到这一刻。13年的期盼化作一行行欢乐的热泪。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红河州州长杨福生仍然难掩激动之情。  杨福生说,哈尼梯田的申遗凝聚了各方面13年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来之不易。申遗成功不仅象征着崇高的荣誉,更意味着重大的责任。红河州一定会坚持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不断提高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始终以保护优先。不断完善梯田景区的配套设施,整合哈尼梯田与红河州其他景区的相互协作,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放大市场效应,推动元阳、红河乃至整个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好地造福社会、惠及群众。  百姓:希望申遗后过上好日子  嘎尔,在哈尼语中是高兴的意思,27岁的哈尼族小伙子卢杰用这两个字为自己的饭庄命名。  卢杰是个地道的哈尼小伙,祖辈都生活在新街镇大鱼塘村,他的农庄下面就是梯田。梯田里鱼儿在游,泥鳅钻在泥土里。吃梯田红米,到梯田里捉鱼、抓泥鳅,成为农庄招揽客人的几大法宝。旅游旺季,农庄一天可接待近200人。  卢杰说,申遗成功后,来看梯田的人还会越来越多。虽然只读到初中毕业,但卢杰很有经济头脑。在他看来,这个能容纳100多人同时吃饭的农家乐已经太小了,游客来了总要有住宿的地方,这样的好生意不能放过。他筹集了10多万元资金,在农庄旁边盖了一个住宿区,9间客房,每间价格80元。他盘算着,一年下来,如果客房能够收入10多万元,家里就能过上富足的日子。到时,他就要像城里人一样,买辆高级轿车,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上学。  因哈尼梯田旅游受益的村民不止卢杰一个。他所住的大鱼塘村,道路干净整洁,环境优美,一条小溪从村子穿过,每家每户都住上了漂亮的房子。  村里有6户农家乐,村民们还从事着手工制作民族服装的古老营生。3个民族服饰加工点每天可以生产6套纯手工的哈尼族衣服,每套至少500元以上。  村子正考虑建一个加工厂,进行梯田红米、梯田鱼和梯田鸭蛋的精包装生产。这些都会增加村民的收入。  卢杰还记得,13年前,红河州准备将哈尼梯田申遗时,大鱼塘村所有的房子仍旧是土墼房,村里大多数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只有老人留在家里打理梯田,日子过得很艰苦。  对于申遗的具体意思,卢杰说不清楚。但对梯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他却很明白:“这两年来,看梯田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一年至少有10多万元的净收入,这比去外面打工好过了。在家里,我还能种好3亩梯田,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村民的日子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在4年前,政府还补贴村民盖新房,硬化村内路面,修建小沟渠引水,集中修建牛圈、猪圈……和10年前相比,村子更干净了,人更精神了。  世博公司:哈尼梯田正申报4A级景区  如今,元阳梯田涉及的82个村都因梯田而不同程度受益,梯田核心区的开发公司云南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世博公司)已经慢慢融入到当地百姓生活中。但就在几年前,村民还曾经非常反对外来公司将梯田围起来进行收费、开发。  2008年,云南世博集团和元阳县政府共同合作成立了该公司。世博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在当地投入开发资金1.2亿元,前往4个景点的环线旅游线路已经建设完成。  对于哈尼梯田的开发,世博公司主管市场的副总李树先说,公司秉承“三个有利于”原则、“三好”宗旨和打造“三区”的目标。  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哈尼梯田的保护,提升哈尼农耕文化;有利于哈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百姓致富、企业发展为目的。  三好:哈尼梯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开发公司,首先要守护好世界文化遗产,不能因过多地开发破坏哈尼梯田的完整性;传承好哈尼梯田的文化精神,让哈尼梯田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展示好哈尼梯田的农耕文化,与当地百姓一起,实现企业增收、百姓受益的双赢局面。  三区: 要将哈尼梯田打造成一流的景区;将村寨打造成和谐社区;将梯田核心区打造成民族团结示范区。  谈及如何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李树先说,公司除了高层领导,其他94%的员工都是当地人,对梯田有着深厚的感情。梯田的保护最主要的是要让当地百姓留下来,不能让梯田撂荒。只有百姓留下来耕种梯田,才能谈梯田的保护。旅游产业发展了,农家乐、农家旅馆的发展也能带动当地百姓增收。此外,公司还修建了一个梯田鱼的育苗基地,将来会为百姓配发一些优质鱼苗。  李树先坦言,目前,公司还没有盈利,处于亏损状态。在开发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项目不太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比如以前建设的景观台,引进了一些外来绿化物种,但经过申遗专家的建议,已经全部移除,公司为此损失很大。  但可喜的是,今年前5个月,买票的游客已经超过7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游客量了。哈尼梯田目前实行100元的通票,在24小时之内可以看完4个景点。对于那些需要到景区内拍照的摄影爱好者,公司推出了周票制,7天时间的费用是180元。门票收入的10%将留给当地政府,用于梯田的保护。  他表示,申遗成功了,将来也只会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建设,不会修建更多的永久性建筑。原计划修建的五星级半山度假酒店也不再开建。毕竟,梯田的保护比开发更重要。  为了解决景区内游客的吃饭、住宿问题,公司正在规划帐篷旅馆和旅馆。  同时,哈尼梯田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该公司总助侯小姐表示,公司现在的建设全部都是按照5A级标准建立的,等4A获得批准后,按照规定,3年后就可以申报5A级景区。  政府:梯田永续利用未来可期  “哈尼梯田是活遗产,没有人在田间耕作,哈尼梯田就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要解决有人耕作的问题,就要让百姓收入增加。”元阳县县委副书记陈勇宏在谈到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的时候这样说。  在陈勇宏心中,哈尼梯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要留住美景,就要留住梯田里的农民。梯田耕作很辛苦,要留住农民,就要让其在家乡种地能够挣到比外出打工更多的收入才行。目前,当地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例如,梯田红米作为一种健康食品,现在已经成为市民所爱,卖到12元/公斤,一些盒装礼品达到120元/公斤。哈尼梯田红米的亩产值已经提高到元,是原来的3倍多。  此外,政府为百姓免费提供鱼苗,老百姓在梯田里养鱼、养鸭,每亩梯田还能增收500元左右。  在政府的扶持下,景区核心区老百姓有序开发农家乐,开办农家旅馆,最近几年已经有先富起来的人。  陈勇宏认为,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对当地百姓绝对是一件大好事。首先国家会加大对哈尼梯田保护的资金投资,政府的保护力度会加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也会提高,为哈尼梯田的保护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对元阳来说是一条效果巨大的广告,也是哈尼梯田一张非常好的营销名片,会使更多的人希望到哈尼梯田来看看。  景区的老百姓不需要背井离乡去打工,在家里就可以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哈尼梯田永续利用,未来的哈尼梯田游人如织,一派繁荣的景象,这就是陈勇宏在申遗成功后对未来哈尼梯田的憧憬。这个日子越来越近了。(记者 王宗林)  旅游提示  四处景点览尽哈尼梯田美景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梯田分布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被当代人誉为“伟大的大地雕刻”。  此次我国申报的遗产区面积为16603公顷,缓冲区面积29501公顷,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  据文献记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代,千百年延绵不绝,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结构、内涵、组成要素和环境千百年来未被根本改变。  冬季是哈尼梯田最美的时候,最佳观赏期为每年1月到4月。这个季节农民已将稻谷收割完,梯田里全是水,在光的作用下,梯田的线条一览无余,并折射出多种颜色。  实际上,在梯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景。于是就有了游客口耳相传的冬春看水、夏看碧绿、秋看稻谷金黄的“秘诀”。  哈尼梯田核心区面积24.9万亩,沿着长达50余公里的景区环线一路行走,梯田景色一览无余。在梯田核心区内主要的景点有4个,从新街出发,依次为箐口、坝达、多依树和老虎嘴。  箐口  在哈尼梯田景区的入口处。位于海拔1400米至1750米之间,由于地势平缓,起伏不大,每丘水田的面积都显得比较开阔,线条明朗。  多依树  是看日出的好地方,周围是有众多哈尼族山寨的多依树村。景区的普高老寨有众多农家乐可以住宿。多依树村海拔1700多米,村子下面一片9700亩的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区之一。清晨,当鲜红的太阳冒出山顶,朝霞映红了半边天,满山梯田就会被朝霞染得金光闪闪,水波粼粼。整座山野就像披上一件五彩斑斓的霓裳,夺目耀眼。  坝达  是一个观看日落的绝美之地。梯田景区面东靠西,坝达梯田从海拔800米的麻栗寨河沿山而上,坡陡田陡,坡缓田缓,山岭相连,重重叠叠,一直延伸到1700多米海拔高度。上万亩梯田组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老虎嘴  这片梯田大气磅礴,因曲折的盘山公路从山腰上穿过悬崖峭壁,在拐弯的悬崖上凿开了一道缺口,就像张开的老虎嘴,故而得名。它由阿勐控、保山寨、勐品梯田组成,属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片区之一,总面积6900亩。是元阳片区中山势最险峻、气势最恢宏、布局最壮观的梯田风景区。这里也是观看日落的绝美之地。  新闻助读  中国遗产如何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21日、22日先后批准中国新疆天山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45处,排名全球第二。  在中国,一个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经过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制定预备名单: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负责文化遗产部分)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负责自然遗产部分)从全国遴选出具有潜力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细致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制定预备名单并进行管理。  经中国政府批准后,进入预备名单的项目需提前报告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都有专项议程讨论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其次,编制申遗文本:文本的编制工作需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研究和论证,提炼其中“突出普遍价值”,这是评估世界遗产的重要标准。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与申报项目所在地政府共同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其中包括接受国际考察和评估,向国际专家阐述与展示申报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和保护管理状况。  最后,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时间要求,向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文本,进入国际组织的各项程序审核。(据新华社)  作者:王宗林来源昆明日报-昆明信息港)
上一篇:&&下一篇:
&&投稿:baoliao@kaixian.tv&&合作:webmaster@kaixian.tv
1、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4、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5、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哈尼梯田的持续机制与协调管理
下载积分:420
内容提示:[精品]哈尼梯田的持续机制与协调管理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4:46:5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哈尼梯田的持续机制与协调管理
官方公共微信哈尼梯田“发展中保护”的路径选择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哈尼梯田“发展中保护”的路径选择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日中午,从柬埔寨金边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云南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传至云南红河,当地大批民众走上广场载歌载舞,庆祝申遗成功。红河哈尼梯田,也成为了我国首个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近日,本报记者亲临现场,感受这一自然文化奇观的壮美神韵。
伟大的大地雕塑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哀牢山余脉,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特征形成了哈尼梯田独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哈尼梯田的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遗产区面积为166.03平方公里,其中梯田集中连片的核心区域主要有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等3个片区,82个村寨。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除了壮美的景观外,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哈尼梯田的奇妙之处。近年来,云南省多次发生干旱,周边诸多地区甚至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土地绝收的状况。但哈尼梯田却奇迹般地从未干涸。“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这四要素形成了自体良性循环。即使田里的水量有所减少,但也不会完全干涸。”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告诉记者。更有史料记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代。千百年来,其结构、内涵、环境等基本要素均无太大改变,传统的耕作体系至今还很活跃。
泼水节、莫埃纳、库扎扎、火把节、新米节、埃玛突……悠久的历史,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村民卢文学,是云南省级非遗传承人,在寨子里地位很高,村里的祭祀活动、节庆活动一般都由他主持。在他看来,哈尼族的服饰文化、农耕文化、祭祀文化在申遗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祖先留下来的,不能在我们的手中失传。”他说。
卢文学的心愿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将红河哈尼梯田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的整体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和目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副州长谭萍说。
千年梯田不会被荒置
元阳县大鱼塘村村民李正福目前经营着一家名为“梯田人家”的农家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家乐去年的收入超过了7万元,相较于仅靠种田每年数千元甚至为零的收入,不可同日而语。
和李正福一样,目前,元阳县已在箐口、大鱼塘、普高老寨3个村寨设立了11户类似“梯田人家”的游客定点接待示范户。申遗成功后,游客数量或许会快速增长,食宿需求也将随之迅速增大,在旅游收益见效快和种田收入低的差距之下,当地老百姓是否还会继续安于种田呢?
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菲律宾伊富高梯田就曾因种植收入低,很多当地年轻人离开土地,导致梯田面积缩减,围堰、灌溉系统遭破坏,在2001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在红河,很多年轻人也渐渐离开了土地,到大城市打工谋生。红河哈尼梯田的“农耕危机”似乎也日益凸显。
然而当地人对这一问题却普遍乐观。“我们每年在祭祀祖先时,都要用自己家地里长出来的粮食。”
李正福说,“如果借用别人家地里的粮食,祖先是不要的。”
为了保护梯田并让更多的人留在土地上,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据了解,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在鼓励群众种植一种红米,这种红米只能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梯田,富含微量元素,因产量不高,以前主要是家里食用。近年来随着红河梯田知名度的提升,这种红米的价格近已由原来的从每公斤5元左右攀升到20余元,在北京等大城市,精包装的红米甚至卖到了每公斤100元以上,产生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此外,梯田里养殖的鱼、鸭、黄鳝、泥鳅等,也因其“绿色原生态”的特质而受到诸多消费者的欢迎。同时,当地政府还大力推广使用沼气、节能改灶、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优化梯田的资源使用效率,替代对生活用薪柴的需求,使得哈尼梯田森林和水系得到长久保护。
努力破解生存和保护难题
红河当地,存有大量哈尼族特色民居,因其外形酷似蘑菇而得名“蘑菇房”。蘑菇房,土砖墙、茅草顶,底层养牲畜,上层居住,夏天蚊蝇滋生,气味难闻。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当地人拆掉了旧的蘑菇房,盖起了新的房子,有些寨子的蘑菇房甚至已经消失。
牛倮普寨和阿者科寨,地处梯田的核心区外围,游客较少,传统村寨形式得以较为完善的保存,大多数房子都是传统的“蘑菇房”,寨子里猪、牛等家畜也大都采用传统的散养方式。记者进寨时,恰好遇到一头牛在寨子唯一的干道上悠闲地“散步”,牛的粪便就在路上,也无人清理。据当地人讲,很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愿意拆掉旧房子盖新房来改善生活环境。
既要保护好哈尼梯田遗产,又要满足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当地政府面临着两难的局面。“哈尼梯田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系统的、活态的遗产,当地群众就生活在其中。既然是活态的一定会变化,原封不动是不可能的,因此保护难度很大。”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余剑明说。
针对这一问题,云南省文物局特意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相关专家设计了蘑菇房改造的“样板房”。“设计外表保持了哈尼族蘑菇房的特色,也是茅草盖顶,内部又能满足水电气等各种现代化的使用需要。”
余剑明说,“目前已经完成的几处样板房的改造工程效果很好,有人愿意出几万元的租金把我们改造好的蘑菇房租下来开家庭旅馆”。
为了鼓励当地群众按照设计方案来进行旧房改造,当地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只要能按照统一规划方案进行改造的,政府均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促使更多的民众留住在哈尼梯田和传统村寨,努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生态环境保护、民众收入提高和旅游设施改善等多方面的共赢。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有关部门还在积极探讨突破传统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管理模式,探索针对民居按照传统方式修缮的以奖代补政策、政府按比例投入引导资金等,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善传统村寨民居外部风貌、改善内部条件,真正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提高生活水平。 记者
刘修兵 文/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尼梯田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