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传奇中饰演李弘,李贤丶李显和李旦,李旦

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一共生了几个孩子都是谁的 历史上武媚娘的孩子资料介绍
时间: 17:09&&&来源:百度知道&&&责任编辑:毛青青
川北在线核心提示:武则天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二十四岁时死了,据说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次子就是李贤,三子李显(哲)为中宗,四子李旦,就是睿宗。两个...
武则天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二十四岁时死了,据说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次子就是李贤,三子李显(哲)为中宗,四子李旦,就是睿宗。两个女儿,但是被她自己害死一个,就只剩下后来的太平公主。
代王李弘,后封为太子,死后谥&孝敬皇帝&  
 潞王李贤,李弘死后,封为太子,死后谥&章怀太子&  
 唐中宗李显 (曾用名李哲)  
 唐睿宗李旦 (曾用名李旭轮、李轮,武轮)
 安定思公主,公主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  
 太平公主,名不详,现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投稿邮箱: &&详情访问川北在线主页:
>>川北推广
>>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武媚娘传奇皇子都是谁的儿子_百度知道
武媚娘传奇皇子都是谁的儿子
宫人刘氏所生次子 原悼王李孝,武后所生八子 唐睿宗李旦,武后所生,武后所生义阳公主李下玉,萧淑妃所生五子 孝敬皇帝李弘,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萧淑妃所生。太平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认为她本名叫李令月),又嫁武攸暨,武后所生七子 唐中宗李显,早夭,宫人郑氏所生三子 泽王李上金,武后所生,下嫁权毅高安公主,下嫁王勖安定思公主,下嫁薛绍,萧淑妃所生,武后所生六子 章怀太子李贤,宫人杨氏所生四子 许王李素节长子 燕王李忠,先封为宣城公主,谥号思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武媚娘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唐高宗李治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到底是有几个孩子啊?不是只有一个的嘛!_百度知道
《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到底是有几个孩子啊?不是只有一个的嘛!
提问者采纳
是武则天当年曾扼杀周岁的女儿嫁祸于王皇后,即帝位,认为这女人心狠手毒,毫无作为,长子李弘. 三子李显,他跟母后政见不一,根据也如上,被立为太子.,二十四岁时死了.据说,可五年后被自己的妻女(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于神龙殿,24岁就死了. 四子李旦,史称中宗.贬为庐陵王.,当了七年的傀儡皇帝被废黜,据说是被武则天毒死的. 次子李贤,.这种猜测的根据,没有充分的证据,不久便死在那里,当了三个月皇帝.但这不足以为凭,但是被她自己害死一个。次子就是李贤。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 武则天共生了四个儿子,显然不是史学应有的态度..他性格昏懦,便被废黜,三子李显(哲)为中宗.据说相貌酷似太宗(李世民),据说他也是因和母后政见不和而被流放巴州,四子李旦,高宗(李治)死后.后于705年复位,先被封为周王英王.他为人庸懦,武则天取而代之就是很正常的了,后立为太子,就是睿宗,中宗李显被废后。两个女儿,初封为殷王,为此有人怀疑是武则天毒杀了他,就只剩下后来的太平公主,既然四个儿子都不成器: 长子李弘,个个是没作为的窝囊废. 应该说,身患痨病.,他继位,武则天取而代之,仅凭她的过去所为来猜测(况且过去的事也是猜测呢)就断定武则天杀了亲儿子,先被封为雍王,后立为太子.许多人说也是武则天派人毒死的.这位仁兄真是窝囊到家了武则天共生了四个儿子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武媚娘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历史有四个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李旦(唐朝皇帝唐睿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唐朝皇帝唐睿宗? 收藏 查看&李旦(唐朝皇帝唐睿宗)
李旦(662年6月22日[1]—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第八子,幼子,同母弟。初封殷王,领冀州大都督。他一生两度登基,二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二年(684年―690年)和元年至元年(710年―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被封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禅位于子(),称,居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庙号唐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外文名Emperor Ruizong别&&&&名李旭轮、武轮国&&&&籍民&&&&族出生地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出生日期龙朔二年六月初一日(662年6月22日)[1]逝世日期开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职&&&&业→信&&&&仰代表作品《》、《》、《受禅制》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年&&&&号文明、景云、太极、延和在&&&&位684年至690年,710年至712年陵&&&&墓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兄&&&&姊、安定思公主、李贤、李显妹&&&&妹前&&&&任唐中宗李显后&&&&任
二年六月一日(662年6月22日)李旦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是第八子,中宗母弟。生年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初名旭轮,至是去“旭”字。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迁洛牧;改名旦,徙封豫王。[2]唐睿宗一生曾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的身份取代了皇兄,时年22岁,[3]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
他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李旦于是就成为继李显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武则天
李旦即位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武则天能够为儿子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他的长子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李旦作为皇帝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李旦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
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皇帝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扬州兵变和宗室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
垂拱二年(686)正月,武则天下诏还政于皇帝。李旦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把持朝政。
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封为: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隆业为,俨然把李旦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
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李旦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和朝廷大臣中的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皇帝李旦,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死后不再发言的李旦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他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李旦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皇帝李旦被降为,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2]
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李旦,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李旦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李旦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
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皇嗣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他的(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李显从召回。李旦“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李旦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
李旦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李显,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这也保护了李显。
武则天把中宗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挟持他反叛,随时都可能杀了他。皇嗣的让位既保护了哥哥,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组织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扩大自己势力,同时也避免被严密监视,一家人这时才被放出来。
结果,李旦这次以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4]
神龙元年(705)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是为。中宗封李旦为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相王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想把相王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相王的坚决推辞而作罢。[5]
由于李旦的谦让,他在以后的政治旋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综观睿宗的二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不过,睿宗二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四年(710)六月,中宗被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少帝即位,改元。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以,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李旦加太尉参谋辅政。
田成仁饰演的李旦
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把持朝政,把相王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的李旦心怀疑忌。
李旦本来有中宗顾托遗志,而在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
这说明,李旦在躲避政治斗争旋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妹妹等联络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拥立李旦重新登基。[6]
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少帝也无奈下诏请让位给叔父相王,相王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相王复即位于承天门楼,是为唐睿宗。大赦天下。[7]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睿宗复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8]“太极”,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景云三年(712年)正月初一,睿宗拜谒了太庙的,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贺。之后,他又举行了南郊祭天大礼,大赦天下。改元“太极”。
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为“”。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太极、延和二个年号。这一年中,睿宗作为皇帝也是饱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权力的平衡。
虽然“太极”年号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这一阶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极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犯过难。三子李隆基因为诛杀韦后、以及拥立睿宗有大功,应该加以考虑;而()是嫡长子,在睿宗第一次称帝时曾经被立为皇太子。在二人之间取舍,他一时也不便轻易表态。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主动退避。
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他因为权力之争发生了矛盾,展开了较量。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图独揽大权;同样因功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闲之辈,他们之间势必会有所冲突。很快,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对其过人的英武有了几丝忌惮。
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无法偏倚任何一方。每有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太平公主和太子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
总之,睿宗既不开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太子、公主双方互为敌手,却对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政治较量中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
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
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结党营私,气焰嚣张,她与皇太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并公开化了。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
他们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对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睿宗要么传位,要么就应当另立太子,不然天灾就会降临。
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德避灾”。
睿宗还回顾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经历:当时,他见天象屡有变化,曾力劝中宗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因中宗不答应自己,他还一连几天忧惧难安。睿宗说:“岂可在彼能谏,到了自己就不能呢!”
由于睿宗传位的态度坚决,不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没有效果,就连太子李隆基自己也闹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给他个说法。
睿宗表示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
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这时,睿宗似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决定以禅位终结了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他的传位太子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睿宗虽然传位,但还应当“自总大政”。他当然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会过问军国大政。
元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诏传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自称“朕”,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狱仍然自决,命令称诰、令。而唐玄宗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予”,决定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称制、敕。显然,太平公主是想让李隆基做一个傀儡皇帝。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太子即位,是为。到了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9]
睿宗这次传位的做法,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隐患。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又拥护李旦有功,所以骆达华饰演的睿宗李旦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个宰相五个是她的门生;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一点小事惹了她就害怕地忙去告罪。
李隆基的登基,使太平公主陷入了恐慌之中。她马上陷入了巨大的颓势,她没想到李旦会这么快就退位。她之前无数次劝李旦废掉李隆基,改立别的太子。
太平公主说李隆基当太子时一直都有二心,李旦虽然觉得也有可能,但是一直在犹豫。如果换一个太子的话,李旦可能更受太平公主的协制。李隆基对太平公主一直怀恨在心,但是,因为李旦的健在,李隆基也不敢对太平公主动手。
李隆基登基后,因为朝政的问题,太上皇李旦越来越不满,觉得他想对自己不利。太平公主也趁机劝李旦,应该废掉李隆基。最后,李旦决定派李隆基戍边,但最后又犹豫,没了主意,推到下一年。
戍边就是废帝的暗示,李旦也很无奈。李隆基此时紧张得不得了,他很害怕,因为一旦被废就只有死亡的下场。最后,李隆基决定孤注一掷,在下一年戍边的前一个月发动政变,包围太平公主府第,围困了李旦。
太平公主逃到城外的山上,伤心之下自缢。李隆基也没杀李旦,只是终身软禁了他。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则都被李隆基处死 。[10-11]
自此,玄宗皇权在握。羽翼已丰,可以在广阔的天空中一展抱负,终成开元之盛。开元四年(716)六月二十日,太上皇李旦崩于内之百福殿,年五十五。十月,葬于(今渭南)。庙号睿宗,初谥大圣贞皇帝,天宝十三载(754),改谥曰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2]。唤出眼,何用苦深藏。
缩却鼻,何畏不闻香。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
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觉惭。
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 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门下:朕闻自古帝王,珧膺图箓,则尊尊亲亲之义,著於典谟,谅在至公,盖非获已。我大唐乘时抚运,累圣重光。当四海之乐推,受三灵之眷命。大行皇帝奄弃宇县,痛结仇雠,朕志扫巨逆,保宁嗣主。今皇帝哀茕在疚,托於朕躬,勤恳再三,愿成兹意,朕以不德,猥承丕绪。念今追昔,载感於怀。若涉大川,罔知攸济。思荷宗祧之业,属此惟新;式扬涣汗之恩,与之更始。可大赦天下。顷属昊穹降祸,云驭上仙,外戚成挟主之谋,奸臣起移国之计。皇太子隆基,见危而起,补天立极。朕方息肩朱邸,拭目清时,幸太平之无事,期小山之自逸。温王以推崇叔父,固禅万机;隆基以克奖帝图,进登储贰。此则明有日月,幽有鬼神,朕不敢执私而废公,违众而专意也。今君臣既定,天下已安,钦奉鸿业,思臻至理。推心兆人之上,毕至千秋之下,犹望始终一德,无有贰心。人其视余,天实知我。如闻在外尚有浮言,睥睨朝廷,窥测间隙。或云朕意欲脱屣宸居,或云东宫乃主器非长,呜呼无识,曾莫之思。昔唐尧、帝挚之弟也,升於帝位;王季、太伯之少也,立为太子。能明俊德,光启邦家。(阙四字)屡有流言,潜图废立,止以为中宗之时,吾乃一王耳,忧危不暇。今静祸难,安社稷,天下利之,所谓非常之事,不可以常礼议之。地有二南,载怀敦睦;罪非七国,奄隔休明。故左金吾卫大将军兼益州上柱国成王千里,懿亲贤德,高才重器,强力干事,独冠等伦。保国乂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永言沦没,良深痛悼,俾复旧班,用加新宠。可还旧官。甯嘉勖能重明节,事高栾向。幽涂已往,生气凛然。静言忠义,追崇襃宠。可赠永和县令。门下:朕闻唐虞膺录,画象而人知禁;夏商御图,设刑而罪不息。周秦以降,沿革罕同;汉魏而还,条流浸广。虽或轻或重,一弛一张,义在於训人,事期於肃物。然则刑辟勿用,见称於昔典;法令滋章,贻讥於前哲。朕情在爱育,志切哀矜。疏网恢恢,实素怀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方冀化致无为,业先刑措。近见所司进,一一自观。至於经国成务之规,训俗惩违之范。万目咸举,一事无遗。但能奉以周旋,守而勿失,自可悬诸日月,播之黎庶,何事不理,何化不成?先圣忧勤万务,省念庶绩,或虑须有弛张,所以迅令删定。今既纲维备举,法制宏通,理在不刊,义归无改,岂可更有异同,别加撰削。必年月久远,於时用不便,当广延群议,与公卿等谋之。今未有疑,无容措笔。其先律令格式之本,宜早宣布,凡厥在职,务须遵奉。辄造异端,妄逾轨躅者,咸禁除之,庶用刑符於画一,守法在於无二。内外寮寀,知朕意焉!门下:功定宗社者,可以高迈等夷;事超缣简者,故能永昭{山徽}烈。镇国太平公主。若华分景,秾李流芳,以同气之亲,锺先朝之爱。忠孝行己,仁明绝伦。才无不周,识无不综。顷夷国难,爰戴朕躬,大义动天,恳诚贯日。氛祲已廓,每听鸣谦之词;井田未优,复闻辞贵之请。朕方至公被物,岂以小节从人,宜增土宇,更传带砺。可加实封一千户。朕闻曾氏之孝也,慈亲惑於疑听;赵虏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历考前闻,率由旧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构间,困於谗嫉。莫顾鈇钺,轻盗甲兵,有此诛夷,无不悲惋。今四凶咸服,十起何追?方申赤晕之冤,以纾黄泉之痛。可赠皇太子,谥曰节愍。陪葬定陵。慎终追远,斯乃旧章,表德旌贤,有光常策。故,含和禀粹,履信居贞,望重国华,才称人秀。唯几成务,绩宣於代工;偶居无猜,义深於奉上。文明之际,王室多虞,保乂朕躬,实著诚节。而危疑起衅,仓卒罹灾,岁月屡迁,邱封莫树。永言先正,感悼良多,宜追贲於九原,俾增荣於万古。可赠大都督。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的铭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
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铁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暂代国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庙的,还没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称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够得上这个“睿”字!
唐睿宗两次让位的性质、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夺位,第二次是。第一次是名为皇帝,实则囚犯,被立为皇帝却在别殿连朝臣谒见都没有,正殿都去不了,当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
让位给母亲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杀自己被诬告时从容镇静,要是有丝毫异常情绪就完了。当时,武则天已经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顺,没有因为妻子被杀而疏远、记恨自己,就把诬告他的婢女杀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儿女,抚养兄长的遗孤,不断历练,终成大器。
在、契丹攻打中原时,武则天为了缓解内部压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坚辞太子后,自己联系、笼络了很多能人,密切观察时局,在母亲病重权臣乱政时,领导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固辞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气节。
第二次时就已经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见朝臣,三品以上官员任免自己说了算,书称朕让皇帝称予,是真正最高统治者。
后因听信太平公主谗言,欲废皇帝,但自己又犹豫万分,终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围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惨遭软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隐退。
观其一生,李旦不仅自己文才武略出众,培养出的两个儿子也优秀,长子也是以谦让著名,三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仅此就足以让李旦成为唐朝的功臣。《》: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上既启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竞。观夫天后之时,云委于二张之第;孝和之世,波注于三王之门。献奇则除设盈庭,纳贿则斜封满路,咸以进趋相轨,奸利是图,如火投泉,安得无败?洎景龙继统,污俗廓清,然犹投杼于乘舆之间,抵掌于太平之日。以至书频告变,上不自安,宫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边之诏。彼既弯弓而射我,我则号泣以行刑。此虽镇国之尤,亦是临轩之失。夫君人孝爱,锡之以典刑,纳之于轨物,俾无僭逼,下绝觊觎,自然治道惟新,乱阶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为得。
赞曰:孝和、玄真,皆肖先人。率情背礼,取乐于身。夷涂不履,覆辙攸遵。扶持圣嗣,赖有贤臣。[2]
《》:“长而温恭好学,通诂训,工草隶书。......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无可称者。”[12]祖父:
祖母:长孙氏父亲:
母亲:武周女皇兄:燕王、原悼王、泽王、许王、(同母)、(同母)、(同母)
姐:、、(同母)
妹:(同母)皇后
,结发之妻,正室;生太子(后追谥让皇帝)、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李华婉,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肃明顺圣皇后
,侧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昭成顺圣皇后
,生鄎国公主
,惠宣太子李业母
,名芳媚,王德妃之妹,李业养母
崔孺人,生惠文太子
唐孺人(672年—692年12月15日),孙女,考古发现唐孺人与崔孺人墓
崔孺人。因崔孺人墓志铭缺失,不知崔孺人与李范母是否同一人
柳宫人,前宰相孙女,生惠庄太子李?子
1.让皇帝,原名,母
2.惠庄太子
4.惠文太子
5.惠宣太子
唐睿宗共有11个女儿:
(母刘皇后,下嫁崔真)
(字,母刘皇后,下嫁)
(字华庄,先封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阳)
(又作蔡国公主,先封为清阳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
(母崔贵妃,先封为荆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郑孝义)
(母,先封为主)
(字持盈,母窦德妃,始封崇昌)
(下嫁裴虚己)[13]桥陵,又名桥冢。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荆山之鼎既成,空瞻桥冢;帝所之游不返,孰问钧天?” 桥陵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陕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唐睿宗桥陵。海拔为751米,这里是峰恋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
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因建於,各种设施十分。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鸵鸟、石马、石人、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14]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十四载(公元755年),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唐睿宗桥陵《》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摇篮象设,活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署,祠官朝见星”。诗中对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园地面建成筑虽忆荡然不存,然现遗迹,物别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墙壁的社托,气势颇为宏伟。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桥陵地下宫殿之奥秘公之于众的时候指日可待。[15]1993年《》:饰演李旦;[16]
1995年《》:饰演李旦;[17]
1999年《》:饰演李旦;
2011年《》:饰演李旦;
2012年《》:饰演李旦;
2012年《》:饰演李旦;
2014年《》:饰演李旦;
2014年《》:饰演幼年李旦、饰演成年李旦。[18]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显 李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