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表明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为美好理想而义无反顾,至死不渝的决心的诗句是

高中语文 2.5《离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高中语文 2.5《离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思​路​清​晰​全​面​的​教​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4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201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二单元《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 Word版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二单元《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 Word版含答案]
21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二​单​元​《​离​骚​》​(​新​人​教​版​必​修)​ ​W​o​r​d​版​含​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离骚》PPT(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离骚》PPT(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衰​,​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2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离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优​秀​课​件​,​相​当​好​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2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第一篇:2014离骚
《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多媒体出示对联一副,请判断这副挽联是悼念谁的?并说明理由。)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提示:①“招魂”“九歌”都是屈原作品的名字。②屈原作品中多写到“香草”。③“三户地”是“楚地”的别称,项羽曾说“楚虽三户,亡秦必矣”。④“呵壁”“湘流”,屈原曾经被流放到湘水一带。
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
(要求学生三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又重之以修能(chóng)肇(zhào)汨余若将不及兮(yù)搴o(qiān pí)弃秽(huì)蕙chǎi)昌被(pī)窘步(jiǒng)舆车(yú)踵武(zhǒng)惮(dàn)荃(quán)謇(jiǎn)
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结合以往学过的文言知识解决重点,难点。
1)古今异义词
①惟夫党人之偷乐兮。(偷乐:古:苟且偷安;今:私下里自己乐)
②朕皇考曰伯庸。(朕:秦以前泛指“我”或“我的”;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③纫秋兰以为佩。(以为:古为两个词,“以”是介词,“为”是动词,意思是“把??当作/看作”;今为一个词,意思是“认为”。)
④春与秋其代序(代序:古为“依次”义;今为“代替序言的文章”)
⑤昔三后之纯粹兮(纯粹:古为“品德精美无疵”;今指“不掺杂别的成分”)
⑥夫惟捷径以窘步。(捷径:古为“斜出的小路”;今指“近路”)
2)词类活用
指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如:
①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名词用为动词,意为“命名”;“字”也是名词用为动词,意为“起字”)
②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秽”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秽政”。)
3)掌握重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以”文中多次出现,了解其作为连词、介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乘骐骥以驰骋兮,(连词,相当于“而”,前后为修饰关系)
②路幽昧以险隘。(连词,相当于“而”,前后为并列关系)
③又重之以修能。(介词)
“之”作为代词和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又重之以修能。(代词)
②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其”作为代词和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兮代序。(助词,无意义,凑足音节。)
4)注意通假字的用法
①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②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
③岂惟纫夫蕙浚ā拔蓖ā拔ā保苤妇盘煲晕狻#ā罢蓖ā爸ぁ保
⑤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
5)特殊句式(古今使用不同)
a.介词结构后置
古代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作补语,今放在动词后作状语。如:
①又重之以修能。②肇锡余以嘉名。③忽奔走以先后兮。
b.宾语前置句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b.省略句:在古代文中多见,一定能根据上下文文意补充完整,这对理解文意关系甚大。
① 纫秋兰以为佩。(“以”和“为”之间省略了宾语“秋兰”)
②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前省略了主语“君王”)
③ 指九天以为正兮,(“以为”之间省略了宾语“九天”)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彼闹种参镉魅合停孟悴荨败酢庇鞒惩醯鹊龋闹杏谩跋悴菝廊恕北砻鞫跃醯闹页希怨糯蹙儆萌合偷木磁逡约氨戆鬃约旱母呓嗲椴伲M跄芄慌灼嗾灰判∪瞬餮裕窆糯兔骶髂茄陨琊⑽兀儆萌合停私庾约旱挠枪敲竦牧伎嘤眯摹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 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
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桀、纣:“猖披”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课堂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篇:离骚教案
&离骚&讲学稿
主备教师:高晓霞
时间:――22日 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课时安排:3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 合作 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
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①重要词语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o(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作业:识记字词,熟读诗歌
一.复习字词(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 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彼闹种参镉魅合停孟悴荨败酢庇鞒惩醯鹊龋闹杏谩跋悴菝廊恕北砻鞫跃醯闹页希怨糯蹙儆萌合偷木磁逡约氨戆鬃约旱母呓嗲椴伲M跄芄慌灼嗾灰判∪瞬餮裕窆糯兔骶髂茄陨琊⑽兀儆萌合停私庾约旱挠枪敲竦牧伎嘤眯摹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4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请关注)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彼闹种参镉魅合停孟悴荨败酢庇鞒惩醯鹊龋驯刃擞氡硐值哪谌莺隙唬故械囊饷ぞ哂辛讼笳饕庖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5探究阅读(1)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附《离骚》节选原文和译文
离骚(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T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粤芬猓ゎ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我是古代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我的伟大先父名叫熊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
父亲端量我初降仪表,通过卜卦赐予我美名:给我本名叫做正则,给我表字叫做灵均。
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身披芳香的江离和白芷,编织秋天的兰花当佩缨。
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
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为何不趁壮年摈弃污秽,为何不改变原先的法度?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让我来为你在前方引路。
古代三王品德纯洁无瑕,众芳都荟萃于他们周围。花椒丛菌桂树杂糅相间,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
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只因走邪道而难以行步。
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使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
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
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
当初你与我曾山盟海誓,后来竟然翻悔另有他想;我倒不难与你离别疏远,伤心的是君王反复无常。
我已滋育了九畹春兰,我又种下了百亩惠草;分垄栽培留夷和揭车,还套植了杜衡和芳芷。
希冀枝繁叶茂花红叶绿,但愿待成熟时我将收割;
即便叶萎花谢也不悲伤,只痛心众芳的芜秽变质。
众人争相钻营贪婪成性,个个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他们对内恕己外责他人,彼此勾心斗角互相嫉妒。
急奔驰追逐权势财富,这不是我心中之所急;老境慢慢地将要到来,我唯恐美名不能建立。
清晨我饮木兰花的甘露,傍晚再餐山菊花的花瓣;只要我的情操确实完美,长期饥饿憔悴何须伤感。
采木兰的根须联结白芷,再贯串薜荔含露的花蕊;举起菌桂嫩枝缝蕙草,把胡绳揉搓得又长又美。
我真城地效法前贤楷模,并非世俗之人所戴所穿;虽然不合于今人的时尚,
我只愿依照彭咸的风范。第三课时:讲评《创新教程》练习
第三篇:离骚教案
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薄邦俊薄摆恰薄霸埂薄昂频础薄颁邸薄坝取薄胺础薄”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1、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1、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
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 1
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1、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3、学生质疑。
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
行提问。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盒藿喽篮谩
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
怨: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
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
“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v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虽余虽好修造}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 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三、 当堂背诵 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四、分析特色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梁桑饺兀昝嫉龋泶镒约焊呓嗟男鼗场⒚篮玫男牧椤U缢韭砬ㄋ档哪茄骸捌湫薪啵势涑莆锓肌!鼻柚跋悴菝廊恕蓖形镉髦镜氖址ǎ蟠俗骷宜毡榻杓晌夜璧氖闱榇场=杈笆闱椤⑼形镆苑怼⒈锷舜撼晌剖未实闹鞯鳎得髁苏庵忠帐醮丛斓纳钤队跋旌途薮笊Α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凉婢囟拇怼北扔鳌暗橙恕逼苹捣ㄖ疲取
2.请学生找出以下语言知识点,教师疏通重要词语 (1)通假字
凉婢囟拇恚ā按搿保胧 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圆凿。 郁邑..余髻奄馔ā坝翥ā保浅羁嗝啤 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2)同类活用
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
余冠之岌岌兮形――动,加高。长.
余佩之陆离形――动,加长。 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 哀.
民生之多艰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 鸷鸟之不群.
兮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
四、理解文章
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
明确:用“蕙v”、“揽北扔髯约旱拿赖拢闯募樨∪说募岛蓿沂咀约旱母呱械赖隆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
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能力提升
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蕙v、兰⒍朊肌呱械滦校樾蕖惩酰谂∪耍荚颍取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译文: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第四篇:《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目标:
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知识目标:
1、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2、掌握“修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三、能力目标:
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
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屈原与楚辞
1、 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 平 ,字 原 ,又自云名 正则 ,
字 灵均 。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
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
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 简介“楚辞”:
① 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 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 朔 、王褒、刘向等
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
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
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
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
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
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
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
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
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
的影响。全诗 372 句, 93 节, 2464 字,课文是节选。
2、课文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 :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
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一、 指导朗读
1 、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 / 以掩涕兮 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 岂 / 余心之 / 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 、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 、注意重音
4 、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
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
“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 整体把握
1、( 1-7 ):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2、( 8-13 ):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
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三、课文赏析
1、第1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皂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这
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a.“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薄
b.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c.“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d.“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
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
2、第2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
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
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
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
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
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
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3、第3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
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
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
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
《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
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4、第13节: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四、思想内容
1、展示了诗人的“美政”理想,希望楚王效法历代圣君,不要重蹈那些昏君、暴君的覆辙;希望楚王“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便治国。
2、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诗人批评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揭露了楚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
3、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对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等等。
五、文章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 1 )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 君??
( 2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 喻 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凉婢囟拇怼北扔鳌暗橙恕逼苹捣ㄖ疲取
5、“移情”技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五、布置作业
1、 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 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
第五篇:高二语文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
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1、 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高阳,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专称),皇考(如丧考妣),摄提,贞,孟陬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2、皇考为作者命名。
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四、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纫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水急流通状,搴,o,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5、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天时运转,春秋轮转,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则将无所成就,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6、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一、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
7、赞颂三后之纯粹。
诗人赞颂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种贤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学习。
8、尧舜和桀纣的对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为,委婉的告诉楚王要向先圣王学习,遵循治国之道,任用贤才。
9、党人和自己的对比。
党人只图享乐,结果祸国殃民,既表示对党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国家担忧,告诉楚往要远小人,任用真正的贤才,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10、自己忠而被谤的遭遇。
踵:脚后跟,武:足迹,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评析)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却受到众女的嫉妒谗毁,终于被抛弃。
11、患而不舍为灵修。
謇謇:忠贞的样子,正:证,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
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12、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总结: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艺术欣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二、语法总结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下载全文地址: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