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籍卡是什么民族文化教育研究领域是什么

中小学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探寻(《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进行优秀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与传承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组,兰岗)【电子书籍下载 epub txt pdf doc 】
当前位置 &
中小学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探寻
作者:《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进行优秀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与传承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组,兰岗
出版:江西美术出版社
中小学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探寻该课题通过文献调查和实验研究,以贵州地区学校的地方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教育为案例,探讨了民族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并探索了一套在中小学进行民族民间美术传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拓展了学校美术教育的空间。鉴定专家组认为。“该研究从认知、道德、审美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民族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中小学民族民间美术保护传承教育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参考和依据。研究以校本课程建设为主要渠道,通过实验研究,在民族民间美术保护传承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模式和操作方法,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第一编第一章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进行优秀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与传承教育的实验研究》总研究报告第二章 “贵州省中小学优秀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实验稿)第三章 学生调查问卷第二编第一章 课题实验学校实验研究报告石韵纸染赞家乡――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究与实践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陶传承民族文化 促进学生发展――在美术课程中进行贵州苗族剪纸保护传承教育的尝试大明遗韵 今有传人――在学校美术课程中进行安顺地戏面具保护传承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城市学校进行民族民间美术传承教育的探索与体会金州民族刺绣在学校美术课程中的开发利用布依族蜡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初探――《美术课程与布依蜡染艺术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实验研究报告第二章 课题实验学校校本课程计划“贵州屯堡地戏面具”校本课程计划“花溪苗族挑花刺绣”校本课程计划“金州民族刺绣”校本课程计划第三编第一章 课题组教师论文勇于探索 追求完善――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及地方优秀美术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分析浅谈有效进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体会欣赏贵州苗族剪纸激发学生创造力乡土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贵阳七中石板镶嵌画开发利用的尝试品绣?悟绣――课题实验班刺绣课教学感悟第二章 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刻在纸上的历史与图腾――原始淳朴的贵州苗族剪纸(教学案例)“乡土情浓七彩线――苗族挑花十字绣”教学案例“纸染赞家乡――仿蜡染画设计与制作”教学案例“初探奇妙的扎染艺术”教学设计“彩泥造型――屯堡地戏面具之将帅面具”教学设计“童年的伙伴――牙舟陶手捏成型”教学设计
进入下载:
下载一: 下载二:
订阅微信二维码
站长工具:
实用工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镇江市官塘桥小学
当前所在栏目:&&>&&>&&>&&>&正文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研究》研究报告
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初名私立穆源学堂,是全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学堂,
我们欣喜地认识到穆源百年校史,蕴含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是非常珍贵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处于全球文化与科技主义潮流裹挟中的中国教育,又一次面临着民族精神教育需求的强声呼唤,把一个有关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时代主题推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前。于是,实施强势的民族精神教育成为新的教育共识,以民族文化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成为理性选择。民族文化教育对于民族精神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营造民族特色教育氛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以宣传和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传达给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我们民族学校的老师面前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们的课程中主要以汉文化为主,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映,优秀的外国文化更加缺乏。由此导致学生既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也缺乏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判断、选择和认同。另一方面,目前民族文化教育大多是有关民族知识的灌输,忽视让学生把握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其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更加忽视在多元文化中对学生进行比较、鉴别、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成分,诸如人本精神、和合精神、忧患意识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民族文化教育应充分展现这些民族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006年5月,我校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研究的构想,并逐步进行实施。 2007年12月,《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研究》由镇江市教科所论证并批准为立项课题。学校对课题的实施进行了科学论证,全面部署。由于朱晓林校长工作调动到区发展中心,所以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2008年4月经市教科所批准,课题负责人更名为罗雪梅校长,组建成由学校一把手校长担任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民族文化”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民族特点、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是民族精神、艺术、风俗、节日、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是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将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重点落实在语文、艺术、体育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融合的情感,深化对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主要理论支撑:素质教育理论、新课程纲要、生活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策划学、传播学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廓清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内涵,研究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2、发掘适应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探索小学民族文化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并以此为主线编写校本教材,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
3、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弘扬先进文化,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探明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2、研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研究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设计规律、有效的传播方式,探索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与基本环节;
4、深入挖掘穆源百年校史的深厚积淀和新校区建设的民族元素,构建以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基本内容和教育方法,探索并逐步确立以小学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为主线的校本教材。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分析
(一)更新观念,整体设计,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课题组成员形成共识,一致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文化或德育活动,它是以“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为基点对学生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不是让学生回到过去,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并融入了强烈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能融会贯通地使用或改造民族文化,从小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活动中去,以便将来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先,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在经过动态解读之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不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还是它所创造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所凝结的审美意识等等,都可以汇聚成人们自身的素养逐渐积淀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们的民族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而不至于因为精神力量的疲软或坍塌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其次,民族文化中作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于艺术特征的部分,如古典绘画、古典音乐、古代书法、古典建筑等等,不仅包涵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这些启迪在现代化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彰显出它的不朽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读,积极思辨,这本身也是开启我们心智的过程。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发挥作用的,是这些以审美的艺术教育为特征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学生带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宫殿,在那里阅读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在那里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我们认为应该把握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整体性。包括世界的整体性――世界是由个人、社会、自然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的整体性――物化的、观念的、制度的、哲理的、文化的内在统一;师生人格的整体性――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的不可分离。二是实践性。强调教师、学生的共同经历和共同参与。三是系统性。同一类型的教育活动,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着纵向上的逐步加深或提高的特点。四是开放性。包括内容、构成、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征。我们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设计与组织极具创造力以及本校特色的教育活动,同时探索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规律,并逐步确立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同时,编写以小学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为主线的校本教材。
我校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体系新型的、全方位的构建,必然带来小学教育思想、教材观、教学观、学校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变革,从而深刻的影响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课题将“民族文化教育”定位在开放的、序列的、校本的、自主的、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平台上进行研究,并引入现代策划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原理对小学民族文化建设进行方法学探索与实践研究,对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组织进行序列化的研究与验证。
本课题以“活动”探究民族文化教育的时代化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方案,这既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对于丰富和完善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对学校在民族文化教育在时代化方面的薄弱现状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秉承传统,兼容并蓄,打造校园民族特色
1、古朴典雅的环境文化
学校倾力于将民族元素融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漫步校园,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女儿墙”、蕴含着“五子登科”美好愿望的高大乔木、镌刻着校名取意的景观墙、飞檐画栋的镇江市重点保护文物――火星庙古戏台,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让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历史的久远。青砖黛瓦,花木扶疏。处处意蕴,体现出学校地处江南水乡的灵秀之美;景景相连,传达出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美好心愿。
古色古香的校史陈列室里记录着学校的百年变迁。推开厚重的红漆木门,尘封的岁月便在这里展开:老校友范用先生所题写的“爱我穆源,爱我镇江”这八个大字,深切表达了每一位穆源人的心声;“百年回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爱国情怀”让我们感受到爱国精神在我校薪火传承;“关怀勉励”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社会各界对我校的点滴关爱……在这里,一篇篇激昂的文字、一张张生动的图片都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生动素材。
教学楼各楼层开辟了“民族风情长廊”,56个民族特点与风俗跃然墙面。主题墙设立了 “天、地、人”专栏,分别介绍农历节气、传统节日和民族英雄的介绍,营造出浓厚的民族特色教育氛围。楼道墙壁上张贴着一幅幅印着学校形象人物――穆源娃娃的行为规范童谣,细致入微,倍感温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剪纸、泥塑、草编、书画等具有民族风情的学生作品,是综合楼墙壁和专用教室最靓丽的装饰,绚丽而夺目。如无声的引领者,似情感的催化剂,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综合楼门厅“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凸显民族教育,培育民族新人”银色大字镌刻在中国版图两旁熠熠生辉,与“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和谐统一”遥想呼应,表明我校是一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兼容并蓄,立志走向世界的现代化学校。
2、意蕴深远的内涵文化
学校创办之初“穆源”原意为“穆斯林源远流长”。随着时代进步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对校园精神文化科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诠释。如今“穆源”两字新解为“穆如清风,源远流长”。“穆如清风”出自于《诗经》所咏“吉蒲作颂,穆如清风”,意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邃,根深叶茂。
学校秉承传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树立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凸显民族教育,培育民族新人”为办学理念,以“和、美、清、远”为校风,努力营造“和谐、完美、清徽、致远 ”的校园氛围。所有穆源人将以春风化雨滋润万物般全面育人,努力培养“真爱无痕、智慧无尽”的教师群体和“勤学好问、择善而行”的学生队伍,积极构建文明、智慧、和谐的校园。
学校的校徽造型以圆形作为它的外观形态,象征着校园的和谐。内圈中的标志创意源于校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市级文物――火星庙古戏台,其足以体现百年穆源厚重的文化底蕴。该标志融入了校园建筑中的诸多元素,女儿墙、坡檐、木格窗,无不体现出穆源民族学校地处江南的秀气之美。阿拉伯数字“1906”标明穆源民族学校的创建年代。校徽外圈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别用中文的行楷和英文表示,表明穆源民族学校是一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时也是一所兼容并蓄,并立志走向世界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致力于民族传统教育,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核心,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特色。每年的五月和十二月分别为学校的民族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围绕民族文化,学校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戏曲民歌、书画、剪纸、抖空竹、滚铁环等,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红彤彤的笑脸,奔跑跳跃的身影……汇聚成校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这些民间传统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们搭建锻炼的舞台,展现了每一位学生的风采,也培养了孩子热爱祖国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学科教学,融合渗透,夯实学生民族文化底蕴。
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我们确定语文学科结合神话、寓言、古诗等古典教材,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艺术学科充分挖掘民间工艺和民间音乐,包括剪纸、泥塑、国画书法、民歌民谣、民族舞蹈等民族艺术;体育学科充分利用中国的民间游戏与玩具、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民间游戏”、“民间玩具”的开发与研究,努力实现阳光运动的趣味性、多样化。
1、传统游戏――民族风情像花儿绽放
民间传统游戏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特别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学校对民间游戏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作为体育课的展和延伸,加以开发和利用。全校师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办法:缺少运动器材,老师就带领孩子们制作简单实用的运动器材;没有场地,老师们除了充分合理利用空间,并积极组织开展室内运动……体育老师们还收集了大量的游戏童谣,利用体育课堂、大课间、课外活动时间,介绍给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中老师和孩子们一同游戏,在讲解――玩乐――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们巩固了游戏的玩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出了更多创新的火花,创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玩法。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传统体育运动得到了普及。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滚铁圈、跳房子、丢沙包、跳皮筋、抖空竹、踢毽子、跳绳等各种简便灵活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目前我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的蓬蓬勃勃,已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年级有特色”的良好态势。
2006年12月,学校首届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幕,学生们踊跃报名,240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体育竞赛,丢石子、跳房子……100名小选手获奖,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民族体育活动引领学生的成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7年10月,学校的《少年皮筋操》还跳到了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皮筋操表现了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回族孩子,像一群群活泼俏皮的
小精灵,三五成群,在皮筋上时而跳跃,时而翻转,仿佛穿梭于田埂河塘,在快乐地采摘红菱。精巧的创意编排,浓郁的民族特色,使这个节目技惊四座,一举夺魁,获得金奖,创下了江苏省45年参加民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原副省长仇和、省民委王军主任、王在郑副主任及市民委领导纷纷向我校表示祝贺和慰问。因为这个节目的成功,在民运会闭幕式上的民族大联欢中,我校的小队员们成了最受欢迎的民族小使者,她们用微笑,用真情,与来自56个民族的哥哥姐姐们尽情交流,把穆源孩子的民族大爱传递四方。2008年11月在润州区大课间的展示活动中,60名学生跳皮筋的活动再一次演绎出学校民族传统教育的特色,获得一致好评。
2、畅游艺海――民族品质如春光耀眼
在音乐课上,我们让学生与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面对面地接触,品尝民族艺术的“原汁原味”,使民族艺术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李红蕾老师在讲授民歌《茉莉花》时,让学生演唱、演奏《茉莉花》,欣赏江苏、河北、东北、广东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民歌的变迁及民歌的发展与传承,在此基础山排练的合唱《茉莉花》获得润州区第三届艺术展演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又代表润州区参加镇江市歌咏节――“如意江南”合唱比赛,优美动听的江南民歌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的心,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美术课上,我们采用欣赏-感悟-探究-拓展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周薇老师执教的《古老的剪纸艺术》,在课堂上老师对剪纸艺术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深入挖掘教材民族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领略了民族文化的芬芳和甘美,动手操作,剪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窗花装扮自己的教室,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3、古典教材----民族精神似琼汁甘美
语文学科学习中,我们发现古诗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教育的好载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研究如何运用好指引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教材,品味和积累,感受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与博大精深。通过阅读经典、阅读文化、阅读精神,使学生博学、睿智。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民族劲升。
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按照课标的要求,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根据古诗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进行归类,同时给予规范的译文和精当的点评,既利于掌握,又利于吟诵品味。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我们还举行了《诗海拾贝》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活动中,运用诵、唱、演、画、猜的艺术形式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将各种教法和创意融会贯通;以及《经典伴我成长》小报编创的竞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的《必背古诗70首》、爱国诗、思乡诗、友情诗等表达出的浓郁情感,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得到提高。
我们的家乡镇江所蕴藏的社会人文资源特别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深厚。我们还让同学共同收集和镇江有关的古诗词,一起学习讨论,理解诗意,了解作者,探访遗迹。让学生去了解我们的家乡――镇江所蕴藏的丰富的社会人文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学生去传承和发扬家乡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热爱家乡,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活动体验,实践育人,增进师生民族情谊
作为民族学校,我们致力于把民族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悄然无形却成效卓著。
1、专题教育――民俗之美如天穹广阔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学校制定了“一班一民族,一班一民俗”的研究性学习方案。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少数民族研究目标,利用队会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通过搜集图片、网上浏览、实地采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各民族的地域分布、服饰语言、节日由来、风土人情。让他们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升腾起“56个民族是一家”的情感,并让这种美好的情感伴随他们一生。
民族专题研究活动是复合、滚动式的。每个班每年的研究民族都不一样,我们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能够更多地接触各个民族。与此同时,我校的“红领巾动感课堂”,每期都安排一档节目――民族风情园。星期五清晨,悠扬的民族歌曲声、精彩的民族故事、神秘的民族传说……像缓缓清风,似甜甜清泉流淌进每个学生心间,轻轻激荡起学生的民族向往与美好的民族情感。
2、爱心活动――民族情谊似涓流细淌
我们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从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品行表现等方面为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档案。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的结对活动,组织党员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挂钩结对,走访他们的家庭,了解实际困难,在学习、生活、心理成长等方面,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帮助。A级标准食堂里的清真窗口更是体现了学校对回族学生的人道关怀。
2008年2月,当我校师生得知回族小朋友阿旦不慎跌坐在装有热水的锅中,生命垂危时,学校立即启动了 “小手拉小手,爱满校园”的师生捐款活动。当1万元捐款送进医院时,这个处在异乡的回族家庭深切感受到穆源人的爱心,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2009年2月,在藏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学校得知拉萨德吉孤儿学校的孩子们生活困难,立即在全校开展了“与藏族孤儿手拉手,穆源娃娃献爱心”活动,两百多件文具,一百多身棉衣,踏过千山万水,将穆源师生的深情厚谊送上了雪域高原。
每年的3月5日所在的这个星期,是我校的“社会公益周”。2009年3月,在学校第二届“社会公益周”活动中,学生走访慰问了回族孤寡老人杨大爷,并与他交流了许多关于回族的风俗礼仪。老大爷的盈盈笑语传递出对我们学校重视民族教育的赞赏与认可。
3、节庆文化――感受民族之和的精髓
“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是我校特色活动。学校开展六大传统节日活动(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引导学生深入民俗,深入文化,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理念,培育民族情感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九九重阳”来临之际,学校大队部号召全体队员参加“九九重阳,共谱敬老乐章”活动。队员们积极查找有关重阳节的有关资料,向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并把自己对重阳节习俗的认识和重阳节意义的理解写成作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对重阳节的认识已经不仅仅限于“插茱萸、登高、吃重阳糕”了,重阳节更需要传承的是对于身边老人的敬重与关怀。于是,《我为奶奶读报》、《公共汽车上的背影》等体验作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无不透露出学生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质。
2009年2月9日是学校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又恰逢传统佳节元宵节,我校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正月十五闹元宵,穆源娃娃迎新春”。典礼上,同学们赏花灯,送祝福;猜灯谜,显智慧,其乐融融。这样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的欢迎,让学生懂民风,知民俗,将民族的种子扎根于每一位孩子的心中!
4、校园盛会――尽展民族文化的魅力
鲜花烂漫的五月是穆源民族学校孩子们尽情领略和展示民族风情的欢乐时刻,因为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艺术节由此拉开大幕。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民族文化艺术节中,我们要求人人会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设计一种少数民族服饰,会跳一种少数民族舞蹈,会讲一个少数民族故事,会背一首少数民族诗词等,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更加增强了对民族知识的了解,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2009年5月15日上午,学校第三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幕与迁址庆典隆重举行。省、市、区各级民委、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应邀参加,为2009年的民族文化艺术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藏族舞蹈《快乐小藏娃》具有蒙古族风情的器乐表演《吉祥三宝》,汉族孩子的合唱《读唐诗》及民族手工艺、民族歌舞、民族服装秀等活动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让全校师生切身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尽展民族文化的魅力。
(五)课程开发,彰显内涵,深化民族教育成果
学校深入挖掘穆源百年校史的深厚积淀和新校区建设的民族元素,构建以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基本内容和教育方法,根据我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的办学思想,科学设计,将素质教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将民族特色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编写出以小学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为主线的《穆源学堂》一套六册校本教材。
1、校本教材风格――古朴与童趣交相呼应
《穆源学堂》以可爱的“穆源娃娃”作为贯穿教材的主要人物,代表穆源学堂的孩子们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世界里,并且用现代的文化方式传承传统的文化精神。教材的呈现古色古香,图文并茂,辅以插图、配画,形式活泼,色彩明亮。
在六年中,学生们与“穆穆娃娃”相约在一起,徜徉在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携手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在自身生活中感悟,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从而深入了解祖国璀璨的文明史,走进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学校用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安排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自然生活的体验感受中、在自身生活的参与感悟中、在社会生活的交流碰撞中,获得文化浸润,丰厚人文素养,用双手和行动共建文明、书香、艺术、健康、智慧和充满活力的校园。
2、校本教材体系――现代与传统和谐统一
《穆源学堂》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主线,融汇校园生活,构建文化校园。分为六大主题:一年级是《传统礼仪与文明校园》;二年级是《传统游戏与健康校园》;三年级是《传统技艺与艺术校园》;四年级是《传统节日与活力校园》;五年级是《国学经典与书香校园》;六年级是《古代科技与智慧校园》。在六大主题中,每一个主题分成10个单元,每一个单元所选取能够贴近学生的自身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既能体现传统知识的学习,又能利于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每个单元编写中按照“娃娃看传统”→ “娃娃学传统”→ “娃娃在行动”。这三个序列中分别用“他”代表传统文化世界里的孩童, “你”代表现代社会的广大学生,“我”代表穆源学堂里的娃娃们。
《穆源学堂》如今已经成为穆源孩子们是感受现代文化的学堂,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接受现代文化洗礼的大熔炉。这套教材以鲜明民族教育特色,在2009年11月润州区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中获得了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实践证明,在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对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积淀民族学校文化底蕴,促进民族学校的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华日报》、《京江晚报》、《镇江日报》、《江南时报》、镇江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我校进行民族特色的专题报道,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学校已初步形成了“校园建筑特色化,民族风格熏陶人;学生活动本土化,民族艺术培育人;民族教育常规化,民族文化塑造人”的办学特色。
&&&&&&&&&&&&&&&&&&&&&&&&&&&&&&&&& &&&&&&&&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
2009年12月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文章录入:苗俊&&&&责任编辑:苗俊&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版权声明 | 隐私声明 | 网站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推荐使用浏览器6.0以上版本 分辨率 技术支持: 单位: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 地址:镇江市宝盖路24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舰少女小学生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