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翁虹 满清十大刑酷就不会有那么多华人流落他乡

   宇宙轮回,纪元幻灭!
一个又一个的世界不断毁灭,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不断消失,周而复始,始而复周,从不更改。
无论甘与不甘,愿与不愿,在这恢宏
最新:(12-19)
当一只吞天鼠觉醒时,这个洪荒将天崩地裂。当三千大道结合,鸿蒙又将如何异变? 吞噬血脉,吞....
类别: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 05:43:39
类别: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 05:36:06
类别:恐怖灵异
更新时间: 05:25:38
交流群①群:;交流群②群:
相交于求生之路,撕裂感染的....
类别: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 05:11:13
萨拉弗的龙翼挽歌....
类别: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 05:00:40
他是特招入伍的大学生,二十三岁当特种兵连长。因为一次训练事故,无意间成了别人的替罪羊,....
类别: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 04:28:35
类别: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 04:10:42
类别:网游竞技
更新时间: 04:10:38&&&&&&&&&&&&&&&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语文[人教版]课件:中国小说欣赏第4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共140张PPT)
【主题悟读】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社会小说。与明清时期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不同,社会小说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对社会问题强烈关注,直面现实,以冷峻的笔调、现实的笔法,刻画了一大批士林和官场人物,借此剖析社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作品从远离现实的历史、传奇、神怪题材转向当时的社会生活题材,即使假托历史,也往往只把历史当作幌子,其真正的着眼点仍在于现实人生。这些作品或讽刺,或谴责,或温婉,或愤激,风格多样。《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儒林外史》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直书其事,不加论断”,直接在日常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例,按照其本来面貌真实描绘,很少把讽刺的对象进行夸张和漫画式的处理,这样,就有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婉而多讽”的艺术效果。《官场现形记》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讽刺手法而又有所发展,直面晚清官场的腐败,运用漫画式的、夸张的笔法,笔无藏锋,大力渲染,刻画了一幅幅官场群丑图,撕开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种种假面。【目标定位】1.了解社会小说的源流与发展、笔法与结构方式。2.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李宝嘉和他的《官场现形记》。3.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学习作者“直书其事,不加论断”的讽刺手法。4.通过对本单元两篇课文的研读学习,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官场,以端正的心态透析人物形象,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5.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探讨或研究官场腐败的社会根源,并尝试给出几点警示或劝告。【文本钩玄】《匡超人》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主要写了匡超人发迹、潘自业遭祸、匡超人停妻再娶、回乡取结、路遇牛布衣等几件事,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蜕变过程,刻画出一个“虚伪势利、败德丧行、得志猖狂、颐指气使、无知无耻”的小人形象。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原本纯朴善良的青年士子精神毁灭的悲剧,告诉读者,在封建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生活在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纯朴的本性。《兄弟阋墙》节选自《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藩司卖缺兄弟失和 县令贪赃主仆同恶”,是整个何藩台卖官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兄弟二人因分赃不公大吵大闹,吵闹之中,无赖、蛮横、愚蠢的三荷包把何藩台丑陋的发家史揭露得淋漓尽致。最后甚至动起了手,三荷包把有三个月身孕的嫂子撞翻在地,这才“搭讪着就溜之乎也”。作者通过他们的互相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学法导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理清故事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性。由于《匡超人》和《兄弟阋墙》都是节选,学习时除了认真研读选文内容,还要扩大阅读视野,认真阅读《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与选文相关的章节,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分析和把握节选部分的故事结构、人物形象和作品深刻的思想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二是理解、鉴赏小说的讽刺艺术。学习时要运用对比手法。《匡超人》是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刻画人物,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如匡超人的转变、马二先生的迂腐,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这种讽刺就比较含蓄、温婉。而《兄弟阋墙》充分运用夸张和漫画化的闹剧手法刻画人物,其讽刺更加直接、辛辣。第7课 儒林外史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为清吴敬梓作,共有56回。本书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它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社会。书中刻画了各种类型的士人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目,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对于自食其力的人,则予以尊重和同情。匡超人本来是一个心地纯洁的少年,在社会上染泡几时,心灵便丑陋、变形,作者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科举制度,对准了丑恶的八股取士。三、近义词辨析四、文学常识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________。安徽全椒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是科举出身的显宦。他用很长时间和主要精力创作《________》,以讽刺的笔调,集中批判桎梏人们思想、戕害人的灵魂、流毒社会各个角落的科举制度。除《儒林外史》外,还有《______________》等。【自主校对】一、①biǎn ②lǐn ③ɡuàn ④qì ⑤duō ⑥ɡào二、①探望、问候。②后来。③对知县的尊称。④扔、撂。⑤将所典租或典卖的房屋或土地等转手典给别人。三、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怨恨:强烈不满或仇恨,也指这种情绪。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考查:考较查验。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四、文木老人 儒林外史 文木山房诗文集一、情节提要匡超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集中地表现在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两件事上。潘三犯事被官府拘押,受过其恩德的匡超人本当设法营救,至少应当到狱中探望,方合朋友之义。但当他知道潘三案可能牵涉到自身时,原先的恩情就抛到脑后了。他惟恐祸及己身,于是,赶紧逃走,去投奔自己京中的老师。又不好跟自己妻子说真话,就编出了一番谎言,妻子不从,就再三威逼。其言语的急切、行动的迅速,表现了内心急功近利。当潘三托人从狱中捎话给他,请求帮助的时候,他干脆以一套虚伪的话挡驾:“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充分地表现了他的虚伪和势利。当蒋刑房对此质疑后,匡超人则干脆赤裸裸地表示:“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活脱脱的一副忘恩负义的嘴脸。如果说前面不敢去探望潘三是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的话,那么考取教习,步入官场后不去探望潘三,则纯粹是惟恐影响自己的前途,正如他自己所说将是“一生官场之玷”。可见,功名富贵、个人荣辱,永远是决定他的选择的最重要的砝码。第二件事是匡超人的停妻再取。匡超人本已有妻室,但李给谏问起,却因为自己的“丈人是抚院的差”,惟恐被人小瞧,所以回答没有。虽然李给谏把外甥女嫁给他,他也曾经有过踌躇,但攀龙附凤的诱惑吸引着他,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日子,全把在家受苦的糟糠之妻忘在脑后。可谓败德丧行。二、背景回放《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来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写的是牛浦郎在庵里念诗,趁和尚下乡念经,偷看牛布衣诗稿,喜出望外,想在同姓“牛”字上做文章。于是请郭铁笔刻了“牛浦之印”“布衣”阴阳二方图章。
卜老爹将外甥女嫁与牛浦郎。一日牛浦郎讨赊账路过庵前见几匹马在庵门口,便大着胆进去看,原是老和尚的学生做了京里九门提督,现齐大人请老和尚到报恩寺去做方丈。老和尚将庵中之事托于牛浦郎就走了。牛浦郎的祖父见店里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气出病来,不久归天,卜老爹帮办了后事。牛浦郎从坟上回来,要棺材钱的,要布钱的都来了,只得把间半房子典给屯浮桥上抽闸板的闸牌子,小两口儿搬到卜老爹家去住。1.举例简析《儒林外史》讽刺的悲剧性。答案: 小说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因而取得了与西方17世纪瓜里尼等人的悲喜剧理论和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悲喜混合的艺术实践异曲同工的艺术成就。以周进、范进为例,小说通过二人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度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使人们感到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因而更能撩人心绪,发人深省。因此,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行为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的内涵。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或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给以辛辣嘲讽,或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等等。总之,全书竭尽讽刺之能事,从而将中国讽刺小说推向了巅峰。2.《儒林外史》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案: 小说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这种结构表面上看缺少主干情节和中心人物,不免有点散,但实际上它是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这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度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对小说结构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其第一回“楔子”和最后一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的主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全书三个部分与首尾两回遥相呼应,完美地实现了用松散的结构表达八股制度扭曲士人人格题旨的艺术理想。3.请你结合自己对《儒林外史》的扩展阅读,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答案: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在这众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的附庸风雅者(如景兰江、赵雪斋)、追求功名富贵者(如马二先生),以及泼皮无赖似的潘三之流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功名富贵者的辛辣。故曰:匡超人这一形象已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4.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在谁?答案: 参考一: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匡超人的变质。参考二:责任全在于他自己,如果他坚守住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一、意旨探微《儒林外史》的思想主题映射在主要人物形象即士人身上——汲汲于功名利禄的科举士子、形形色色的文人名士、真正洒脱的真人贤士……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禁锢在科举制度下盲目和空虚的人们,他们就像被八股吸魂器吸干了气血的空心人。本文通过匡超人发迹,藩自业遭祸,匡超人停妻再娶,回乡取结、路遇牛布衣等几件事,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蜕变,通过匡超人的言行暴露出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二、写法借鉴冷静的讽刺风格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者不落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比如,匡超人对牛布衣胡吹自己选文的精妙,却不料露了馅,作者把他客观地记录下来,不做任何评论,但匡超人无智且无耻的嘴脸昭然若揭。再如,做官之后,对家人的嘱托,作者不着一字评论,匡超人那种得志猖狂、颐指气使的神情历历在目,不由得读者不产生一种深深的厌恶之情。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现行的《儒林外史》共56回。《儒林外史》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其中第二至五十五回的主要内容为: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备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做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年少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一、范进——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和受益者1.科举制度的殉道者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疯狂追求。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岁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5年的折磨摧残,35年的忍辱偷生,35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2.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即将结束,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即将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即将改变,使他喜极而疯。作者用传神简洁的语言描写出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由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预示着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3.貌似老实的虚伪者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中举之后,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就表现了他已被科举制度腐蚀、同化。二、严贡生——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流氓恶霸的典型1.狡猾、凶狠、欺诈严贡生欺诈的性格,从他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听说张静斋和范进前来高要县打秋风,便去大献殷勤。在他们面前严贡生大吹特吹自己和汤知县的关系,就好像汤知县真是他父母一般。他还自我夸耀:“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汤父母容易不大喜会客,却也凡事心照。”但他的话音未落,便从外边走进一个小厮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寻来了,在家里吵哩。”一下子便扯掉了他那所谓“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假面具,让人看到了一副活生生的厚颜无耻的无赖嘴脸。他霸占邻人王小二的猪,还以虚钱实契敲诈农民黄梦统。他不仅欺侮和掠夺乡邻,连自己的弟媳也不放过,公然抢夺弟产。2.自私自利,可恶可鄙严贡生是能捞便宜就捞便宜,即使没有便宜,也要千方百计地找出一点“油水”来。他做了贡生,便“拉人出贺礼,把总甲、地方都派分子;县里的狗腿差是不消说,弄了有一二百吊钱,还欠下厨子钱。屠户肉案子上的钱,至今也不肯还”。他平时一毛不拔,从不肯请别人吃一杯酒,自己却朝鱼暮肉,甚至连家里的梨木椅子也瞒着家人偷偷换包子吃了,可见严贡生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作者通过严贡生欺掠乡邻、讹诈船家和霸占弟产等一连串恶行,写出了他的可恶、可鄙。三、严监生——生活圈里经典的吝啬人物1.胆小薄情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然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2.苛刻贪吝严监生替哥哥还钱,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为王氏办丧事等等,一年之内,着实花了不少钱,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正相反,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缠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3.卑微可怜,不乏人情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他爱财、聚财,但有时不乏慷慨。这是与他没有家族优势,没有功名地位的处境分不开的。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钱之外,还得有功名权势,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风凛凛。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四、马二先生——善良的受害者马二虽然迂阔,可是对人诚恳,做人朴实,又慷慨好义。然而他的可笑和可悲却在于他丧失了现实感。二十多年科场失利,仍然是一个虔诚的举业至上主义的信徒;为宣传时文奔走一生,最终仍一无所得。他既看不清周围的现实,又丝毫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内心始终燃烧着炽热的功名欲望,弥久不衰。马二先生的全部喜剧性就在于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主观逻辑和生活中的客观逻辑发生了矛盾。正是这个社会性的矛盾才构成了马二先生喜剧性形象的基础。马二先生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悲剧的人物,他的悲剧正是通过喜剧性格的发展构成的。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受害者,这已是够可悲的了,然而在屡屡碰壁之后,仍无一星半点的觉醒,这是更大的悲剧。 最可悲的是,他是那么真诚地执著地引导别人去走自己已由实践证明了走不通的老路,于是他变成了一个用“好心”帮助他人演出悲剧的悲剧人物。匡超人的堕落是一明证,而匡超人后来对他的忘恩负义,何尝不是对他“好心”的一种惩罚呢?吴敬梓对马二先生并没有采取抨击性的和愤怒的讥笑,而是采取了无伤大雅的戏谑和幽默,作者好像和我们读者一道在一种感情默契中共同陷入对人生哲理的深长思索。《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一、《儒林外史》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讽刺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直书其事,不加论断”的讽刺艺术作者很少给人物下一断语,但他通过人物自身前后言行的对比,在客观委婉的描写和叙述中,使人物的真面目毕现于纸上,“所谓直书其事,不加断语,其是非自见也”。节选部分对匡超人的描述体现了作者这种讽刺风格。如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者不落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比如,潘三爷犯事被拘押。古人云:“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读经书知礼仪的匡超人按理应当设法营救,最起码也应该去探望一下潘三爷。可他一听此事可能牵连到自己,就避之惟恐不及,赶紧逃到京中去投奔自己的老师,还威逼妻子回乡下。特别是当潘三爷从狱中托人捎话请他帮助时,他又用一派冠冕堂皇的话予以回挡,摆出一副清正廉洁的样子。在整个事件中作者不加一句评语,仅是冷静客观地“直书其事”,但匡超人骨子里那忘恩负义、虚伪势利的丑陋灵魂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2.多样性的讽刺手法在冷静犀利的笔调之外,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讽刺手法,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富有讽刺性的场面。这些手法主要有夸张、对比、比拟、互文等。周进撞号板,哭出鲜血;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严监生为了两茎灯草,不肯瞑目等,都是夸张的典型。这三个夸张的典型事例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同时具有深刻的悲剧内涵。对比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梅玖前面对周进讥诮无情,后面对着周进的牌位毕恭毕敬,口称“门生”;胡屠夫前面骂范进赶考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范进中了举人,却又认为他是“天上的文曲星”,前倨而后恭等等,通过前后言行的对比,真实地描述了人际关系被功名富贵扭曲的现实。戏拟指的是通过对文内和文外某件事情的戏剧化模仿,让读者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产生对比,并由此产生讽刺的艺术效果。比如娄三、娄四公子“尊贤养士”一段,那种豪爽、贤能,不禁让我们想起战国时期以“尊贤养士”闻名的信陵君,而他们三次拜访杨执中的情景,又有点类似三国时期刘备的“三顾茅庐”。这种类似非偶然的,应该是作者刻意为之。当八位名士齐集,好像也是“一时之盛会”,足够青史留名。但当杨执中与权勿用因为钱财发生龃龉,“侠士”张铁臂虚设“人头会”骗取钱财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世易时移,这帮所谓的“贤士”根本不能与古代“为知己者而死”的侯赢、诸葛亮等人相比,而二娄的“尊贤养士”也就成了追慕古风却无其实质的空虚无聊之举。二、“串糖葫芦”式的独特结构小说的主体部分(2~55回)与其他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形式。如小说写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回来,途中碰到匡超人。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三、善于采用典型情节来塑造典型形象作者善于巧妙地集中、安排日常事件,使之深入浅出,构成典型情节以塑造典型形象。如范进中举前后和娄家公子三访杨执中便是好例。又善于让人物自相矛盾,以揭露丑态,如王仁、王德的言语与行动的矛盾;选取突出性格特征的细节,如严监生临死前因房间里点了两茎灯草的小油灯,不肯断气等。这样的夸张性精美细节,寓意极深。四、明快、形象、精练的语言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些精彩的语言,把一个小土豪的形象描绘得很逼真。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面前。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鲁编修择婿(节选)□ 吴敬梓话说蘧公孙招赘鲁府,见小姐十分美貌,已是醉心,还不知小姐又是个才女,且他这个才女,又比寻常的才女不同。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了,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得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送先生的束,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闲居无事,便和女儿谈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家里虽有几本甚么《千家诗》《解学士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倒把与伴读的侍女采、双红们看,闲暇也教他诌几句诗,以为笑话。此番招赘进蘧公孙来,门户又相称,才貌又相当,真个是“才子佳人,一双两好”,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但赘进门来十多日,香房里满架都是文章,公孙却全不在意。小姐心里道:“这些自然都是他烂熟于胸中的了。”又疑道:“他因新婚燕尔,正贪欢笑,还理论不到这事上。”又过了几日,见公孙赴宴回房,袖里笼了一本诗来灯下吟哦,也拉着小姐并坐同看。小姐此时还害羞,不好问他,只得强勉看了一个时辰,彼此睡下。到次日,小姐忍不住了,知道公孙坐在前边书房里,即取红纸一条,写下一行题目,是“身修而后家齐”,叫采过来,说道:“你去送与姑爷,说是老爷要请教一篇文字的。”公孙接了,付之一笑,回说道:“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公孙心里只道说,向才女说这样话是极雅的了,不想正犯着忌讳。当晚,养娘走进房来看小姐,只见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养娘道:“小姐,你才恭喜,招赘了这样好姑爷,有何心事,做出这等模样?”小姐把日里的事告诉了一遍,说道:“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养娘劝了一回。公孙进来,待他词色就有些不善,公孙自知惭愧,彼此也不便明言。从此啾啾唧唧,小姐心里纳闷,但说到举业上,公孙总不招揽;劝的紧了,反说小姐俗气。小姐越发闷上加闷,整日眉头不展。夫人知道,走来劝女儿道:“我儿,你不要恁般呆气。我看新姑爷人物已是十分了;况你爹原爱他是个少年名士。”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说着,越要恼怒起来。夫人和养娘道:“这个是你终身大事,不要如此。况且现放着两家鼎盛,就算姑爷不中进士,做官,难道这一生还少了你用的?”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夫人道:“就是如此,也只好慢慢劝他。这是急不得的。”养娘道:“当真姑爷不得中,你将来生出小公子来,自小依你的教训,不要学他父亲。家里放着你恁个好先生,怕教不出个状元来,就替你争口气。你这封诰是稳的。”说着,和夫人一齐笑起来。小姐叹了一口气,也就罢了。落后鲁编修听见这些话,也出了两个题请教公孙,公孙勉强成篇。编修公看了,都是些诗词上的话,又有两句像《离骚》,又有两句“子书”,不是正经文字,因此心里也闷,说不出来。却全亏夫人疼爱这女婿,如同心头一块肉。(节选自《儒林外史》)第8课 官场现形记《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左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兄弟阋墙》将矛头直接对准黑暗社会、污浊的官场:官职就像商品一样,是靠买卖来运作的。三、近义词辨析四、文学常识李宝嘉(),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______________》等。【自主校对】一、①xì ②biāo ③fān ④xuɑn ⑤bǐnɡ ⑥niè ⑦shàn ⑧rù ⑨shē二、①争吵、争斗。②数说,责备。③因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三、思考: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思忖:书面语,考虑思量。困惑:指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迷惑:指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高谈阔论:大发议论;漫无边际地谈论。含贬义。信口开河:比喻乱说一气。四、官场现形记 文明小史 庚子国变弹词一、情节提要本文通过两个“误会”使得一个平淡的故事得到富有戏剧性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了高潮,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一部分(1~3段):第一个“误会”是兄弟吵架的起因,何藩台埋怨兄弟办事不力,三荷包揭露大哥的发家史以及兄弟俩肮脏的卖官交易。第二部分(4~5段):第二个“误会”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写兄弟二人打架,家人拉不开,何太太劝架被三荷包撞在肚子上,坐在地上,三荷包趁机溜走。二、背景回放何藩台本是盐法道的道台,因为本省主管财税和人事的藩台空缺,所以临时代理这个职务。他天生“爱钱”,但怕别人说闲话,一直不敢公开卖官。可是,新任的藩台就要来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于是他利令智昏,由他的几个兄弟、幕友充当掮客,开始公开卖官的勾当。果然是“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的兄弟三荷包替他拉了一桩买卖:九江府出缺,有人想用两千两银子的价格代替一两个月。他认为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因此提高了价格,要三荷包再去说和。结果价格没有说上去,倒是三荷包自己得的回扣谈清了。三荷包拍着胸脯承诺保证办成,于是就来和藩台大人商量。这是前面第四回“黄金有价快升官”中的相关情节。第六回内容是:三荷包见势不妙溜之大吉,这时众人才敢进去劝架。何藩台把众姨太太、奶妈骂了一通,但太太依然肚痛不已。只好叫人到官医局里请张聋子张老爷前来看脉。经过一番寒暄之后,张聋子看好了太太的病,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但何藩台与三荷包的兄弟恩怨仍未解决。最后在舅老太爷、叔老太爷的撮合下,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兄弟二人握手言和。故事由此转到王梦梅身上。1.误会,是讲故事的一种手段,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方法之一。节选部分通过两个“误会”,把故事戏剧性地推向高潮,试结合节选部分体会这一结构技巧。答案: 节选部分“兄弟阋墙”的故事可以说是整个何藩台卖官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作者通过两个“误会”,使一个平淡的故事得到了富有戏剧性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了高潮。第一个“误会”是兄弟俩吵架的起因,何藩台埋怨兄弟办事不力,三荷包却以为大哥看破了他的隐情,所以火冒三丈,才开始口不择言,揭露大哥的发家史以及兄弟俩肮脏的卖官交易。第二个“误会”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何藩台本想起身丢掉烟枪,去找师爷,结果由于气急败坏,起得太猛,带翻了一只茶碗,可是三荷包却以为“他哥动手要打他”。于是,两人扭在一起,扭打起来。家人拉不开,只得请来了何太太,结果又不小心被三荷包撞在了肚子上,疼得坐在地上直出汗。三荷包趁机溜走,这场闹剧才收了场。其实,“误会”只是两人闹翻的浅层次的原因,是作者为了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而特意设置的。实际上“兄弟阋墙”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分赃不均。作者巧妙设置了两个“误会”,使得他们的不满一步步升级,最终伴随着怒气和怨气一起爆发出来。两个人的一吵一打,也把官场中的黑暗现状揭露了出来。何藩台用金钱铺路,平步青云,做官之后,自然想着捞回去。钱成了做官唯一的追求。为了金钱,兄弟情谊可以不要;为了金钱,斯文体面也可以不要。作者通过他们的互相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2.《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善于运用精致微妙的细节描写,实现辛辣讽刺的效果。节选部分也具有这一特色,试简析。答案: 在写兄弟俩吵架的起因一段文字中,三荷包理直气壮地数落何藩台,何藩台只能“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绺着胡子”“一声也不言语”。因此,三荷包觉得自己占了理,“索性高谈阔论起来。一头说,一头走,背着手,仰着头,在地下踱来踱去”,结果把个何藩台“气得索索的抖”“白瞪着眼,只是吹胡子”。在这些细节中,两个人的表情和反应各不相同:三荷包活脱脱一副无赖、蛮横、愚蠢的小人嘴脸,何藩台却是一副丑事被揭发的尴尬、无奈和气愤表情。通过对二人风趣的细节描写,将二人的丑恶嘴脸揭露无遗。兄弟二人阋墙的一段描写,动作比较突出,特别是两个人动手时的动作,写得热热闹闹,两个人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一个“扑”上来,“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一个又“竭力抵挡”,“揪”在一起;一个喊着“你打死我罢”,一个喊着“要死死在一块儿”。平日里做老爷的那种威严和体面荡然无存了,看上去就像两个无赖在打架。个别细节,像“那三荷包却不提防他哥此刻松手,仍旧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等到他哥坐下,他却扑了一个空,齐头拿头顶在他嫂子肚皮上”,把三荷包的莽撞、无赖刻画得非常形象。堂堂一个藩台,由于分赃不均与弟弟像两个泼皮无赖一样地大打出手,对晚清政府官员的丑恶讽刺得真是淋漓尽致。3.《官场现形记》在故事描写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创造性,在故事背后,还有细致入微的社会分析,可以让我们在故事中洞悉社会人生。那么本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如何含而不露地揭示出来的呢?答案: 作者借三荷包之口,历数何藩台的肮脏官史时,社会环境便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何藩台是如何做的官呢?“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然后一发而不可收,“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这些话告诉我们,在当时做官就意味着捞钱。金钱支配着官职的选择,官职又是金钱的来源,何藩台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的通病。4.小说写“兄弟阋墙”闹剧的意义是什么?答案: 参考一:小说写何藩台用金钱铺路,平步青云,做官之后,就想着捞回去。钱成了控制权力的唯一工具,而钱也成了做官唯一的追求。为了金钱,兄弟情谊可以不要;为了金钱,斯文体面也可以不要。作者通过他们的互相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参考二:要在不长的篇幅内,将人物写深、写透、写活,就必须抓住重点,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材料加以润色渲染,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作细致生动的刻画。“兄弟阋墙”闹剧就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作者对于清末社会的黑暗,官场中的腐败,洞若观火,又以作家特有的敏锐,抓住其表象,并透过表象,揭露其本质,使他们的丑恶形象和肮脏灵魂暴露无余。这种毫不留情的暴露,将作者满腔激愤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清末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作品内涵的了解。一、意旨探微本文上演了一场兄弟阋墙的闹剧,把官场中的黑暗现状揭露了出来。作者通过他们的相互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二、写法借鉴1.细节描写逼真如三荷包理直气壮地数落何藩台,何藩台只能“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绺着胡子”“一声也不言语”。因此,三荷包觉得自己占了理,越说越得意,“索性高谈阔论起来。一头说,一头走,背着手,仰着头,在地下踱来踱去”。结果把个何藩台“气得索索的抖”“白瞪着眼,只是吹胡子”。这些细节描写中,两个人的表情和反应各不相同:三荷包活脱脱一副无赖、蛮横、愚蠢的小人嘴脸;何藩台却是一副丑事被揭发时,尴尬、无奈和气愤的表情。2.动作描写突出如两个人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一个“扑”上来,“往前直顶”“使着全副力气”,一个又“竭力抵挡”,“揪”在一起,一个喊着“你打死我罢”,一个喊着“要死死在一块儿”。平日里做老爷的那种威严和体面荡然无存了,看上去就像两个无赖在打架。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官场现形记》共六十回。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如周中堂影射翁同和,华中堂影射荣禄,黑大叔影射李莲英等。至于冒得官、区奉人(谐趋奉人)、贾筱芝(谐假孝子)、时筱仁(谐实小人)、刁迈彭(谐刁卖朋)、施步彤(谐实不通)等,其行径一旦形诸笔墨,皆使时人感到似曾相识,默契会心,倍增兴味。它以纪实性而风靡于世。《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通过慈禧太后之口,道出“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第十八回)何藩台与其胞弟三荷包,内外联手,将府州县缺明码标价出售。贾润孙携十万两银进京谒见,立刻被一帮手眼通天的掮客包围,他们专门替朝中大老兜揽生意,进纳苞苴。军机处俨如坐地分赃的议事厅。书中两大参案,都是最肮脏卑鄙的政治交易。如浙江省参案,本是朝廷有意照应钦参,“好叫他捞回两个”。书中勾勒出一幅八表同昏的官场群丑图。官场腐败,自然道德沦丧。居上位者,只知珠玉妖姬,升官发财,所谓政绩,无非是祸国殃民。胡统领严州剿匪,纵兵屠洗村庄以冒功邀赏。在下者则巧于逢迎,吮痈舐痔,奴颜媚骨成为做官第一要诀。湍制台家蓄十美,属员过翘特地到江南买了两个绝色女子进献,凑成“十二金钗”。更为龌龊的是冒得官,竟将亲生女儿报效上司。人心叵测,遍地陷阱。两个红州县周果甫、戴大理斗法,都是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时筱仁恩将仇报,对故主落井下石;刁迈彭卖友求荣,断送把兄。书中那一群胸无点墨的酒囊饭袋——刘大侉子、黄三溜子、田小辫子、唐二乱子等,更是晚清官场特产的一宗活宝,捐例大开的必然产物,钱虏市侩,袍笏登场,官场的文化品位也荡然无存了。全书各个故事的内容无非都是为了暴露官场各种丑恶现象,集中笔墨攻击那些贪官昏官,写尽他们贪图财物、昏庸无能、欺压百姓、对外奴颜婢膝、卖国求荣的各种丑态。综观全书,人性的堕落与异化到了怵目惊心的地步,作家直斥为“畜生的世界”(第六十回)。封建官场群丑图《官场现形记》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总括这些封建官吏的特点,无非“贪”“诈”“媚”三字。“贪”,写官场上爱财如命,贪得无厌地向人民榨取钱财,侵吞公款的现象。军机大臣华中堂在京城开个古董店,专门经营买卖官缺的生意,而其中黄胖姑公然就说“一分行钱一分货”。一个在京住了多年的兵部大堂兼内务府大臣被派往浙江查办案件,这是“上头有意照应他”,“好叫他捞回两个”,他果然不负期望,逼索回了20 000两银子。就连老佛爷慈禧太后都承认“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结果是“国衰而官强,民贫而官富”。“诈”,写官场上欺世盗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矛盾。标榜程朱理学的继承人抚台傅理堂暗地里嫖赌淫逸,与妓女养了私生子,却又不认账;胡统领奉命剿“匪”,心里惧怕,一路拖延,待“匪”远去,则强拉良民,指为“强盗”,去邀功请赏。“媚”,写官场上逢迎谄媚、卑躬屈膝的丑态。有媚上司,譬如炮船管带冒得官为保官位则假装寻死胁迫亲生女儿献出肉身供上司淫乐;媚洋人,譬如地方最高长官文总督不喜吃饭时通报来官,一日巡捕在他吃饭时报有客来拜,他对巡捕既骂又打,等巡捕说来客是洋人,他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忽然又打巡捕一个耳刮子,骂道:“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对晚清政府官员的丑恶,讽刺得淋漓尽致。小说以总览全局的气势,全面而深入地对官僚体制进行了总体考察和剖析,作者敏锐地抓住官僚体制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追踪描写,从而揭示官僚体制的极端衰朽与腐败。它对由上至中堂、军机大臣、总理衙门、钦差大臣,下至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知府、知州、知县以及形形色色的佐杂人等所组成的官场的冷峻谛察,重在揭露官场的贪污纳贿以及官僚体制与当时社会形势的不相适应。“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直面晚清官场的腐败,运用漫画式、夸张式的笔法,笔无藏锋,大力渲染,刻画了一幅幅官场群丑图,撕开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种种假面。一、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官场现形记》在体制上模仿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的:“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作品以一种“线性”的结构,以一个人开始,然后像糖葫芦一样一个串一个,叙述完一件自然地从其中引出下一人与事,然后再叙述之。整部小说中没有特别重要的人与事,而是满清官员的群体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面。李宝嘉在作品中对情节处理的轻重拿捏得极为到位,该浓笔的地方,多写几段;该抽象的地方,寥寥几笔。整部小说既脉络清晰又张弛有序,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二、传神的白描,风趣的细节描写,夸张、漫画式的闹剧手法表现人物。白描传神,是其所长。例如胡统领严州剿匪数回,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人物映带成趣。胡统领涎色贪财,昏聩颟顸,而又乔装张致,擅作威福;周老爷阴险势利,工于心计;文七爷纨绔阔少,风流自喜;赵不了寒酸猥琐,人穷志短;庄大老爷老奸巨猾,八面玲珑,个个都栩栩如生。衬以浙东水乡风光,江中船上的莺莺燕燕,构成相当生动逼真的社会风俗画卷。作家尤擅长于渲染细节,运以颊上添毫之笔,有入木三分之妙。第四十三至四十五回,写佐杂太爷的酸甜苦辣,极尽揶揄之能事。“跌茶碗初次上台盘”是一幕精心设计的人间喜剧,通过跌茶碗这一细节,将小人物受宠若惊的扭曲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小说还充分运用了夸张、漫画式的闹剧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面。例如浙江巡抚傅理堂,自命崇尚理学,讲究“慎独”功夫,却偏有“叩辕门荡妇觅情郎”一幕好戏。跌茶碗初次上台盘本来次日申守尧是不上衙门的,因为制台有了这句话,又说捡班次老的,一天先传见二三十员。
自己算了算:“论起资格来,虽然还算不得十二分老,论不定制台高兴,或者多见几个,也未可知。与其临传不到,还是早去伺候的为是。”主意打定,次日一早,仍旧是老妈拿了衣帽跟着到了制台衙门。头天制台的话早已传遍的了,所以到了这天,那些佐贰老爷都兴头的了不得,上衙门的格外来得多。申守尧到了制台大堂底下,换好衣帽,会见秦梅士、随凤占一干人。随凤占说是昨晚已蒙藩宪挂牌,今天禀见,带着禀辞。又说蕲州吏目一缺,打听得近两年来,全被前任弄坏了,见了制军,有些话要得当面请示。秦梅士亦预备下多少话,见了制军要面禀。……大家必恭必敬,声息俱无,静听大帅吩咐,只听得贾制台说道:“现在各处官场体制,佐杂见首府多半都是站班见的,不要说是督、抚了。我如今破除成例,望你们大家都知道自爱才好。这两天事情忙,过几天我还要挨班传见,当面考考你们。听清爽了没有?”起先众人听制台说要考试,早已彼此面面相觑,一声回答不出。等到临了问“大家听见了没有”,方才有两个答应了一声。制台见话已说完,无可再说,只得端起茶碗送客。随凤占进来的时候,原预备有许多话面禀的,及至见了制台,不知不觉,就像被制台把他的气逼住了,半个字也说不出。众人答应“是”,也只得答应“是”,众人端茶碗,也只得端茶碗。刚把茶碗端起,忽听得拍挞一声,不知是谁的茶碗跌碎了。定睛看时,原来是右手末二位那位太爷,不知怎样会把茶碗跌在地下,砸得粉碎,把茶泼了一地,连制台的开气袍子上都溅潮了。制台一面站起抖擞衣裳上的水,一面嘴里说道:“这是怎么说!这是怎么说!”急的那位太爷蹲在地上,拿两只马蹄袖掳那打碎瓷片子,弄得袖子尽湿,嘴里自言自语的说:“卑职该死!卑职该死!打碎茶碗,卑职来赔!”制台也不理他。那人掳了一会,无法可想,也只得站了起来。众人至此方看明白,打碎茶碗的不是别人,正是申守尧。原来他此番得蒙制台赏坐,竟自以为莫大之荣宠,一时乐得手舞足蹈,心花都开。一见端茶送客,正想赶着出来,以便夸示同僚。岂知那茶碗托子是没有底的,凑巧他那碗茶又是才泡的,开水滚烫,连托子都烫热了,他见制台端茶,忙将两手把碗连托子举起,不觉烫了一下,一时要放不敢放,一个不当心,误将指头伸在托子底下,往上一顶,那茶碗拍拉托一声,翻到在地下来了。此时众人既看清是申守尧,直把他羞得满面绯红,无地自容。制台拿他望了两眼,想要说他两句,又实在无可说得,只站起身来,回头对巡捕说道:“以后还得照旧罢。这些人是上不得台盘,抬举不来的。”说完了这句,也不送客,一直径往里头去了。这里众人先还不敢走,只见制台的一个跟班进来说道:“诸位太爷不走等甚么?还想大人再出来送你们吗?倒合了一句俗话,‘鼻子上挂鲞鱼,叫做休想’!”众人听说,只得相将出来。申守尧思思索索的跟在众人后头,走的很慢。那爷们又说道:“刚才大人的话可听见了没有?这厅上的椅子,除了今天,明天又没得坐了。如果舍不得,不妨再进来多坐一会去。”众人虽明晓得他是奚落的话,但奈何他不得,只好低着头退了出去,仍走到大堂底下。秦梅士年老嘴快,首先走来把申守尧埋怨一顿,说:“我们熬了几十年,才熬到这们一个际遇,如今又被你闹回去了。你一人的成败有限,这是关系我们佐班大局的,怎么能够不来怪你呢!”申守尧自知理屈,不敢置辩。还是随凤占为人圆通,忙过来解劝道:“惟其只有今天坐得一次,越显得难得之机会。将来我们这辈人千秋之后,这件事行述上都刻得的。老前辈以为何如?”众人议论了一回,各自散去。(节选自《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单元归纳与整合(四)1.谴责小说的题材、内容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们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故称之为“谴责小说”。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主要内容也都是写官场的。2.晚清谴责小说的特点晚清谴责小说具有以下特点:(1)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2)内容为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露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例如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揭露封建官吏的“贪”“诈”“媚”;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如此;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思想内容有所拓宽,或表现民众百姓,或揭露封建宫廷最高统治者,或揭露科举,或同情赞扬革命党人。一、要素点拨1.小说主题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多义性的朦胧美,而“说不尽”的主题又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我们应学会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2.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二、考题热身(2011·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看 病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他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了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一张名片。“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这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个辅助治疗的作用。”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的流言飞语。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林森有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
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哄得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羽沉舟,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便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到了医院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下一个,王、王瑶……”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道:“小景,我是林××。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 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林森前后两次看病过程中魏力大夫前恭后倨的态度变化和女儿找工作前顺后阻的因果关系来分析小说题目“看病”的真正寓意。通观全文,“看病”表面是指林森因身体肥胖有病需要“看病”,深层意义上却是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的“病态”。答案: 表面意思是指林森两次看病这一情节主体,深层含义是指林森由此看到了社会的病态及由此引发的自己心态的失衡。三、规律提取1.鉴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母题”。某一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同一主题,就形成文艺学中提及的“小说母题”。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和鉴赏的结果。2.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有:(1)从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3)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例如,在上面这道题的解析中,我们就要紧扣林森看病和女儿找工作的情节,来分析魏力大夫和环保局的人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联系作家创作的动机,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3.把握主题时应注意若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就会缺乏针对性。例如,上述例题中,如果不能把“看病”这一过程同社会现状联系起来,不能客观认识林森看病引起的连锁反应,那样,对“看病”含义的认识与挖掘就不会充分,甚至可能会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背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清十三皇朝之嘉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