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好处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对立统一吗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对立统一吗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对立统一吗
一般来说,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且常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因而出现重新认识,即反复认识.世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变化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且物质的不灭定律又确定了物质的永恒变化,故人类对事物的探讨认识又被拖入到对事物的无限认识中,即认识是跟随事物的永恒变化运动而不断的深入认识的,且是无限的.上述即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当前位置:
>>>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下表中的错误认识.(仿照题目再举一..
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下表中的错误认识.(仿照题目再举一例,所举例子必须是化学知识且不能重复)
证明其错误的例子
(1)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可用化学用语表示)
(2)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可用化学用语表示)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而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只含两种元素,例如氯酸钾、高锰酸钾、碳酸钠等;最外层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可能是离子,例如:钠离子、镁离子、氧离子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所以说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是错误的;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有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属于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属于混合物;化合价一般口诀是金正,非负单质零,有的非金属可以显正价,例如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等.故答案为:
证明其错误的例子
(1)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KMnO4、NaCO3(答案只要能证明是错误认识即可)
(2)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答案只要能证明是错误认识即可)如:
(3)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CO2+H2O=H2CO3
(4)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金属Fe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等等
(5)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一定是单质
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红磷
(6)所有的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显负价…
非金属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下表中的错误认识.(仿照题目再举一..”主要考查你对&&原子结构,原子的定义,氧化物,化合价的求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原子结构原子的定义氧化物化合价的求法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核相对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27kg 中子的质量为:1.6749×10-27kg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对原子构成的正确理解: (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绝大多数由质子和中构成 (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含有1个质子,无中子),体积极小,密度极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了的种类。 (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二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干中子数,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5)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6)在原子中,由于质子(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且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中虽然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原子在整体上不显电性。核外电子的排布:①电子层核外电子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②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通常用电子层来形象地表示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电子层数、离核远近、能量高低的关系如下所示: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离核远近 近→&&&&&&& 远能量高低 低→&&&&&&& 高 ③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了解一些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单规律对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有很重要的作川,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单规律主要有: a.每层上的电子数最多不超过2n2(n为电子层数),如第一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可能为1,也可能为2,但最多为2。 b.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第一层,排满第一层后,再排第二层,依次类推。 c.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不超过8;当只有一个电子层时,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不超过2。原子的不可再分与原子的结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由一种原子变成另外一种原子,即化学变化中原了的种类不变,其原因是化学变化中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如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硫和氧气中分别含有硫原子和氧原子,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硫中仍然含硫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不是最小粒子,只是在化学变化的范围内为“最小粒子”,它还可再分,如原子弹爆炸时的核裂变,就是原子发生了变化。原子尽管很小,但具有一定的构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绝大多数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均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碳、硫、磷等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例如,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未发生变化。对原子的概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①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 ②原了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原子保持。 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脱离化学变化这一条件,原子仍可再分。 原子的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③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④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如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稀有气体、铁、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⑤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原子可用元索符号表示:如O既可表示氧元素,也可表示1个氧原子。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④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者消失。 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氧化物:1.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即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分类:(1)根据组成分类:金属氧化物,如Na2O,CuO等非金属氧化物,如CO2,NO等 (2)根据性质分类:①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3等②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aO、Fe2O3等③两性氧化物(初中不作要求) ④不成盐氧化物不能直接反应生成盐的氧化物如CO,NO等金属氧化物性质小结: 1.与水反应生成碱(可溶性金属氧化物)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2.与强酸反应 CaO+2HCI==Ca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3+3H2O CuO+2HCl==CuCl2+H2O CuO+H2SO4==CuSO4+H2O 3.与H2、CO或C反应 CuO+H2==Cu+H2O2CuO+C==2Cu+CO2↑CuO+CO==Cu+CO2 Fe2O3+3H2==2Fe+3H2O 2Fe2O3+3C==4Fe+3CO2↑ Fe2O3+3CO==2Fe+3CO2 Fe3O4+4H2==3Fe+4H2O Fe3O4+2C==3Fe+2CO2↑ Fe3O4+4CO==3Fe+4CO2 非金属氧化物性质小结: 1.部分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CO2+H2O==H2CO3SO2+H2O==H2SO3 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 Ca(OH)2+SO2==CaSO3↓+H2O 2NaOH+SO2==Na2SO3+H2O易错点:①酸性氧化物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一般都是酸性氧化物,但H2O、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过氧化物:常见的过氧化物有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 (Na2O2)。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用作杀菌剂,漂白剂。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 2Na2CO3+O2,根据该性质,可将过氧化钠用在坑道、潜艇或宁宙飞船等缺氧的场所,将人们呼出的CO2转换成O2,供给呼吸。求化合价: 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它只有在元素彼此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这是求化合价的准则。几种求法: 一、由化学式或根式 1.求AmBn化合物中A元素化合价的公式: (B元素的化合价×B的原子个数)/A的原子个数 2.求多元化合物中未知化合价的元素的化合价公式: (已知化合价诸元素价数的代数和)/未知化合价的元素的原子个数 3.根据正、负电荷数判断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在根式中,正、负化合价总价数的代数和等于根式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二、由元素质量比 1.(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元素的化合价)/(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化合价)=A元素的质量比值/B元素的质量比值 2.A元素的质量比值(或百分组成)×A的化合价/A的相对原子质量=B元素的质量比值(或百分比组成)×B的化合价/B相对原子质量 三、由质量比 (B的化合价×A的相对原子质量比值)/(A的化合价×B的相对原子质量比值)=A元素的质量比值/B元素的质量比值正负代化合价数和为零: 【例1】试确定化合物K2Mn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 解析:设化合物中Mn元素化合价为+x价,依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有2×(+1)+1×(+x)+4×(-2)=0解之得x=6 故K2MnO4中Mn元素化合价为+6价。 电子层结构法 【例2】元素X的原子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则X、Y两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XYB.X2YC.XY2D.X3Y 解析:本题的关键可以说是首先得确定在形成化合物时,X、Y两元素所表现的化合价。因X最外层上只有1个电子,最高正价为+1价,Y最外层6个电子,离8电子稳定结构尚差2个,故最低负价为-2价,则X、Y所形成化合物分子式为X2Y,应选B。 质量分数法 【例3】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9,在其氧化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1%,则它的化合价为[] A.+1B.+2C.+3D.+4 解析:设该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RxOy 依题意有59x/(59x+16y)*100%=71% 解得x/y=2:3 故化学式为R2O3,R化合价为+3价,选C。 质量守恒定律法 【例4】某金属氧化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物与水的分子数之比为2∶3,则该金属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解析:设生成的氯化物化学式为RClx,依题意有分子数之比RClx∶H2O=2∶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生成物中H、Cl的原子个数比也应为1:1,故x值为3,则R的化合价为+3价,选C。 相对分子质量法 【例5】某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M,同价态的氯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为[] 解析:设该元素化合价为+x价,相对原子质量为MR(1)如x为奇数时,氧化物化学式为R2Ox,氯化物化学式为RClx,据题意有 2MR+16x=M(1) MR+35.5x=N(2) (2)*2-(1)得x的值为x=+(2N-M)/55(2)x为偶数时,氧化物化学式为Rox/2氯化物化学式为RClx,据题意有 MR+35.5x=N(4)& x=+(N-M)/27.5质量关系法 【例6】相对原子质量为M的金属单质ag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bg氢气,则反应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解析:设金属在反应中化合价为+x价,则金属单质与生成H2有如下关系: 2R~xH2 2M&&& 2x & a&&&&& b 故应选B。 相关因素讨论法 【例7】某元素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5,其氧化物化学式为MxOy,氯化物化学式MClz当y∶z=1∶2时,M的化合价可能是[] A.+1B.+2C.+3D.+4 解析:M的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z的值 如y=1z=2(合理) y=2z=4(合理) y=3z=6(与最外层电子数少于5不符) 故应选B、D。
发现相似题
与“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下表中的错误认识.(仿照题目再举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070416648317509616341232266149489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哪些科学家做出过重要贡献?举个小例子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哪些科学家做出过重要贡献?举个小例子
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哪些科学家做出过重要贡献?举个小例子
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但得到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的那种直观而质朴的观念来解释的.实践迫使人们不得不修改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这就产生了“浑天说”.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所作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公元前3世纪,球形大地的观念就已经产生,但这毕竟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人们对此并没形成共识.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进一步证实地球确实是个球体.从此,人们才一把我们居住的“大地”称为“地球”.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现,是人类最终证实地球是个大圆球的里程碑.当时西班牙国王送给航海家们一个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人类共同拥有,然而又不被人们真正认识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面刻着一行寓意深刻的题字——“你首先拥抱了我”.大地是圆球形状,到了16世纪,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了.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没有终止.地球是个怎样的球体呢,是浑圆体还是椭圆体,是扁球体还是长球体,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于17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他从这个理论出发,提出地球由于绕轴自转,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只能是一个两极压缩,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样的扁球体.也就是说地球的半径随纬度的增加而变短,赤道的半径最长,极半径最短.法国天文学家里希尔在南美洲进行天文观测时发现,摆钟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摆动的,在法国巴黎和在南美洲摆动的周期不同.他认为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并进而说明地面重力变化的情况.他的推测与牛顿的理论完全吻合,里希尔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可是当时的巴黎科学院的权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会有变化的客观事实.在地球形状上,反对牛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巴黎科学院所属的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卡西尼父子.他们曾对从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尔刻之间的子午线进行过很不精确的弧度测量.他们的测量结果与里希尔的结论完全相反.因而伏尔泰在文章里说:“关于地球的形状,在伦敦认为是个桔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一个西瓜.” 到了18世纪30年代,关于地扁和地长的争论更加激化.法国巴黎科学院分为两派,拥护牛顿在理论上确定的扁球学说的人,在科学院内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为了解决这个争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个远征队,再一次去实测子午线的弧度.一个队到北纬66度的拉普兰地区,另一队远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鲁地区(南纬2度).这是18世纪科学史上一大壮举.南美远征队经过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这次精密的子午线测量结果一公布,便轰动了巴黎科学院,也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因为他们用事实证明了牛顿的扁球说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为此伏尔泰风趣地写道:两个远征队用最雄辩的事实,“终于把两极和卡西尼都一起压下去了”.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千米),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千米,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的.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举个例子说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问题?举例子说说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举个例子说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问题?举例子说说
举个例子说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问题?举例子说说
那就社会主义吧.在中国,最初社会主义就是工人运动,后来,发展到农民运动,再后来变成了武装运动,再后来是阶级斗争和国家的建立,再后来是对资产阶级改造,再后来是对工人阶级的改造,再后来是全面放弃马的经济学,到现在,社会主义依然是在发展中,它变来变去的,没有尽头和结束.
例如,什麼是宝贝?有的人理解为古董玉器黄金,他也认识这一些东西,如果不认识那就是假的喜欢。那麼他有可能受骗上当,这样,他就在买卖之中去认识这些物质的价值。再举个例子,物质是什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就是现象的总和,如果我们不能达到现象的总和,那麼就不是物质,你看到的一切东西就不能成为物质。...[转载]龙钦巴尊者举过的一个关于认识心性显现的例子
龙钦巴尊者举过的一个关于认识心性显现的例子
我们去认识,就如一个满脸肮脏的孩子去照镜。孩子看见镜影肮脏,便伸出肮脏的手去抹镜中肮脏的脸;母亲看见孩子这样做,便拿着一块布去抹镜;只有聪明的母亲,才懂得用布去抹孩子的面。
这便是“认识心性显现”的三个不同禅修态度。
抹镜中肮脏的脸,是企图用“虚空”来代替“空性显现”;用无所念、无所缘来代替“心性显现”,这种禅修根本弄错了方向。
只去抹镜,是有如一些教派那样,先向学人开示一个见地(例如“空性”),然后依这见地来建立止观,这种禅修已受困于先设的概念(镜子要干净,才照得出干净的脸)。
必须去抹肮脏的脸,才能得到清净的镜影,是故宁玛派的禅修,当认识心性自显现时,并不先立见地,而是由祖师依修行的经验,先建立一个止观的境界让学人去修学,当其修行娴熟,才跟他开示见地、引入见地。这样,行者反而容易将禅修境界跟见地印证,由是而证心性(例如由“内自光明”这种境界,来印证心性显现为空性)。
修习内自光明,是在心中央建立一颗如水晶中空的“悲智脉”(kati),状如微微开裂的胡椒粒,清澈透明。禅修的人先紧持此脉,持心无动,不再观任何境界,直至定境生起,并且渐渐增长,然后除除放心自在,不再紧持此脉,即在此一紧一松的交替间隙,定观此刹那心识到底为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识具有反复性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