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大型浮雕《愚公移山翻译》的问世有何现实意义?

国家博物馆浮雕《愚公移山》遭到质疑——愚公的下体该不该遮蔽?
  徐悲鸿自画像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
  徐悲鸿的经典国画《愚公移山》
  “在公共空间,要考虑公共特性”,那么大卫像又该如何看?
  16世纪米开朗基罗所作的西斯廷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里面耶稣及其信徒均为裸体,引起教皇不悦,下令加上了“遮羞布”,受命的画家被戏称为“内裤制作商”
  1979年10月,首都机场大厅壁画中袁运生的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画面中出现了三位裸体沐浴的傣族少女,引起轩然大波
  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局部
  曾成钢浮雕《愚公移山》局部
文/李巭、杨辉
  国博浮雕忽然有了“遮羞布”
  进入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徐悲鸿著名国画《愚公移山》为原本、由著名雕塑家曾成钢用花岗岩创作的大型浮雕《愚公移山》。该浮雕长36米,高12米,据介绍: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内石雕作品。
  曾成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方网页上,曾成钢阐述了这样的学术主张:“立足中国,关注传统雕塑,并积极吸收其养料,努力在创作实践中建立中国的雕塑形式语言体系,这是我一直来所探索与追求的。中国传统雕塑,充满着刚健、凝重、古拙,甚至充满一种强悍的霸气。这种霸气正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精神气质的表现,是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征服意志的体现,是富有生命力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曾成钢的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现代转化研究。这和徐悲鸿的国画实践,在精神和方向上有契合处。
  两相对比,人们发现两件作品在构图上有着明显的一致。但仔细一看,区别也是明显的:徐悲鸿的原作中,有四位成年男子是全裸的(其中一位性器被树叶挡住)———直接用全裸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据说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该作品非常独特的地方;而国博浮雕,这四位全裸男子全部都有了一块极小的“遮羞布”(被树叶挡住的那位,也穿上了“遮羞布”)。
  为什么此件以徐悲鸿《愚公移山》为原本的浮雕忽然有了“遮羞布”?
  国博回应
  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浮雕有36米之长,放在公共空间中,需要考虑作品的公共特性。”换句话说,浮雕给人物穿上“遮羞布”,是考虑到公众参观国博时的感受。
  “浮雕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家在创作浮雕的过程中,有再创作的权利。”该负责人介绍,浮雕揭幕时,徐悲鸿先生的家人也参加了揭幕仪式,“没有人对浮雕中人物的改动提出不同意见。”
  徐悲鸿家人一方回应
  6月7日中午,记者给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发去采访提纲,一共提了五个问题:1、您对两件作品都十分熟悉,请问国家博物馆的浮雕《愚公移山》和徐悲鸿先生的原作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差别(指有无布块包着性器)吗?2、国博的浮雕为什么要给两个(应为四位)成年男子的敏感部位包上布块?3、这一修改经过您或您的家人的同意吗?4、您如何看待这一修改?5、假如这一修改对公众认知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会产生影响,您如何评估?
  廖静文女士的秘书陈秘书6月8日上午答复了记者,认为记者应该立足于对《愚公移山》所展示的时代背景和积极意义进行解读,不应该拘泥于这些小细节;并且表示因此不是特别方便让老太太(即廖静文)回答这些问题。陈秘书说:之前雕塑家给老太太看过小稿,并无异议。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网页报道说:日上午,应国家博物馆邀请,徐悲鸿艺术研究院徐庆平(徐悲鸿之子)院长出席&《愚公移山》大型浮雕落成仪式。徐庆平院长还在“愚公移山”大型浮雕落成仪式上讲了话。
  雕塑界看法
  著名雕塑家唐大禧:
  无论东方西方,对性器都特别敏感&&&&
  这件浮雕不是对国画的克隆,只是以它为蓝本而已,是可以仿的,因此,浮雕给成年男子的敏感部位包上布块,不是问题;而且,浮雕的作者也许是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做了这样的处理。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本身已经具有历史性,变成浮雕移植到国家博物馆的墙上去,在我看来属一般性设计,这样的行为不是一个很高级的艺术行为(当听到作者是曾成钢时,唐大禧一声惊呼:“哇!大牌来的哦!”)。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资源,而对历史资源究竟能不能这样用,可能是有争论的。估计这件作品不是曾成钢主动想到要去做的,应该是有人委托的,显然,这是委托方的一种“低章”的行为,作者或者会无可奈何。
  为什么要遮住性器?因为裸体是一种能够引起性的感觉的对象。就欧洲而言,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如用树叶遮住性器,这样的做法在欧洲一早就已经有了。无论东方西方,对性器都是特别敏感的。于是有人采取遮掩的办法,男性方面遮得比较多,如果没有遮住,又放在公共场合,有些地方就显得不是很舒服,因此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但人体艺术具有审美功能。至于能不能这样移植徐悲鸿的作品,很难说,我认为总体上会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
  雕塑家吴康康:
  该如何权衡“公众感受”?&&&&
  去年在上海世博参观法国馆时就惊讶地发现,罗丹的《青铜时代》那健硕的裸男其敏感部位也披上了树叶!印象中,这片树叶是没有的。且不说中国人在性观念方面的改变,单说国博浮雕对徐悲鸿《愚公移山》人物形象的改变,究竟合不合适?浮雕在成年男子敏感部位“包”上布块,是否对原作的亵渎?因为按照这样的逻辑,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也是不应该出现裸体的,但居然出现了,而且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国博是公共场合,浮雕要顾及公众感受;但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也是名作,妇孺皆知,公众知名度极高,又该如何权衡“公众感受”?
  评论界看法
  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教授):
  很多事情都是因为神经过敏引起的
  徐悲鸿的国画《愚公移山》非常有名。里面有些细节值得注意:有两个模特是印度人。这件作品据说是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并且,经过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提及后,更广为人知。但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作品,为何选用了印度模特?这一点,国家博物馆有无斟酌过?假如顾及到这一层意思,还会选用《愚公移山》作为浮雕的蓝本吗?此外,国博的浮雕有了遮羞布,和徐悲鸿的原作又有了距离。这让我想起16世纪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所画的巨作《最后的审判》。这是一幅巨大的壁画,米开朗基罗笔下的基督是裸体的,结果引起了教皇的不悦,后来还是给加上了“遮羞布”。
  我还想起另外一件事,那是在1981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修大厅要画壁画,其中画家袁运生创作了《生命的赞歌》,以云南傣族人的泼水节为主题,其中有几个全裸的女人体,马上引起轩然大波,最后给作品中的裸体围上了“遮羞布”。1981年的社会气氛还是比较保守的,引起这样的反响可以理解。不过到了今天,人们已经普遍能够接受人体艺术,而国家博物馆的浮雕却仍然给徐悲鸿的裸体男围上了遮羞布,这就显得奇怪了。大概设计者还是很保守,或者内中情形比较复杂?
  其实,从对艺术更坦率、更朴素的态度出发,这是大可不必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神经过敏引起的。人体是一种审美语言,甚至和天真、纯洁这样的概念有关,今天人们大概还是同意的。也就是说,艺术的人体作为审美对象已经被广泛认可,被人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博物馆在浮雕上雕上遮羞布,只能说明他们的有关领导,其思想观念可能还停留在1981年。尽管国家博物馆可以给出多种解释,以便证明这样做的理由。但至少我想,大可不必去仿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但既然仿制了,同样大可不必给其中的裸体盖上遮羞布,这不是在没事找事吗?现实中大概有不少事,还真的是自己神经过敏给弄出来的。&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教授):
  更应关注,国家博物馆为什么选择《愚公移山》&&
  对国家博物馆这件浮雕作品,可能媒体以及其他人关注的是裸体被遮。我个人则认为,这个关注点并非很重要。
  徐悲鸿的原作转换成浮雕,浮雕的风格应是装饰性、平面化,和室内建筑的关系能够协调,因此已经脱离了徐悲鸿原作对写实要素、解剖原则的要求。由于艺术形式变了,在浮雕的处理上改变了原作的一些表现内容,比如器官被遮住,这是艺术手法的表达而已,不一定是出于“风化”方面的考虑。而且,巨型浮雕的尺寸比原画要大很多,这么大的面积,处理器官时则也许有“风化”方面的考虑,毕竟要考虑场合和艺术品的尺寸。因此,国博浮雕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我和许多质疑的意见不同的是,我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国家博物馆为什么选择《愚公移山》。它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是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里面?由于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愚公移山》是“老三篇”之一,因此“愚公移山”不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更是民族主义激昂的抗日战争年代中具有号召力的象征性符号。国博这么重要的机构,选取《愚公移山》,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这更值得探讨,也更有讨论的价值。
  何龙(著名文化评论家):
  只剩下一个“悲”字&&&&
  用雕塑形式来重现绘画大师的作品,却凭空“雕”出一块“布”来遮住原作中的重要部分———生殖器,这是一种另类的艺术“宫刑”。徐悲鸿如果还能看到自己的作品遭受这样的阉割,他的感受估计只剩下一个“悲”字,甚至是“鸿悲”。
  法国一位画家在他的裸体画展受到批评时曾说,艺术是要感动人的,只是感动的部位不同而已。
  我们如今的一些人观看和感动的部位还是偏向肚脐之下大腿之上。他们以己推人,想象别人也一定这样,因此总想遮蔽或移除那个敏感部位。可是,经过“宫刑”的艺术已不复为原本的艺术。实际上,那些被遮蔽或阉割的部分并没有真正移除,而是被偷偷地藏匿到自己的心中……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今天,我你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你认为有何现实意义_百度知道
今天,我你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你认为有何现实意义
提问者采纳
促进统一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年轻人铭记历史,推动中国的进步发展。举行种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中华民族的大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考试用的有利于两岸的交流,让我们年青一代能铭记这段历史,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文化理念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其他5条回答
希望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不再重演
意义重大。
这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民国的第一个革命!!
1、进一步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2、促进了海峡两岸的团结发展3、让年青一代铭记历史,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文化理念,推动中国的进步发展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什么意义?①有利于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团结发展。②有利于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与文化理念,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何意义?①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②有利于促进祖国完全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公移山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