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堀洪春生1981 年岀生宝宝小名 洋气黑司令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字号:大 中 小
&&& 好不容易啊!费了好几年得劲才查到的资料啊!
&&& 童年时期,我村里一位时常回家探亲的威风凛凛的军人,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非常崇拜佩服他!不仅因为别人议论他的官职,而是因为他的始终如一的军人形象!
&&&2002年,朋友聚会,其中有孩提时代的伙伴,酒饱饭足,海阔天空又有提到了这位已故的军人!有人说他是将军,有人说他只是个军队小干部做作而已,于是萌生了查询了解的念头,看看那他到底什么官职?
&&& 说“查”简单,真“查”费劲!多少个夜晚,我用了百度,再用搜狗,甚至加上谷歌搜索!人名地名等等索引也用了若干。。。。。
&&&&今终于查到,但是已经不关心他的官职!而在于确实看到了铁道部里有他!有我们村里的这位我佩服的人!
&&& 永远的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飘扬的“八一”军旗上永远铭刻着这样一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 她诞生在炮火纷飞的一九四八年,一九八三年百万大裁军中改工。走过了三十五年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然而,就是这短暂的三十五年,铁道兵以她不朽的功勋,在“八一”军史上浓墨重彩写下了她那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
&&& 让我们回转历史,定格那可歌可泣的壮丽画面:
&&& “大军打到哪,铁路修到哪里!”这是第一代铁道兵发出的铿锵誓言。解放战争是英雄的铁道兵部队唇胶9兀佬薇蹦撸偈乐跄康钠浇蛘揭燮唐搅说缆罚患潭尥蚱帧⑵胶禾罚坊俳彝醭亩山揭塾昧耸奔洌蝗缓螅佬拊梁旱忍罚蛊评貌豢跋萦谔被镜8000公里铁道线恢复了通车,为全中国的最后解放奠下了基石。
&&& “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帝国主义的衰叹。也是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对铁道兵的赞誉。短短的三年,美军出动58967架次飞机,投掷炸弹190590多枚对我铁路线狂轰滥炸,英雄的铁道兵发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顽强战斗,保证铁路的畅通,还在原107公里的基础上将铁路延长到1382公里,胜利地完成了抗美援朝的铁路保障责任。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的颂歌。
&&& 从“劳动光荣,当铁道兵光荣”到“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这是铁道兵战士在不同恶劣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从浩翰的蒙古草原到郁郁葱葱的南粤大地,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都留下铁道兵的足迹。年,先后修建了黎湛、鹰厦、包兰、贵昆、成昆、襄渝等52条铁路干线,共建铁路12300公里,其中修建桥梁总长420公里,修建隧道总长900公里,占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为建设祖国的钢铁动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一代伟人叶剑英元帅在庆祝铁道兵成立三十周年写下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淋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给予铁道兵以崇高的赞誉。
&&& 祖国铁路建设突击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 撰文:陈远谋
&&&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一支铁道工程部队。这支英雄的部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在步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广大的铁道兵指员,为我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铁路建设,英勇奋了35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 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 &&& 铁道兵部队,是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诞生的。
&&&& 1948年秋,辽沈战役前夕,为支援野战军大规模的作战,组成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当时铁道纵队),投入了紧张的铁路抢修战斗。在辽沈战役期间,铁道兵部队先后抢通了大郑线彰武至新立屯,新义线新立屯至义县,锦古线锦州至义县,哈长线陶赖昭松花江大桥等铁路和桥梁,使战役开始前集结在吉林四平地区的我军部分主力部队,迅速兵临辽宁锦州城下,并陆续运送了60万吨军事物资,有力地支援了解放锦州的战斗,并取得胜利。
东北解放后,大军挥师入关。
铁道兵指战员响应中央关于加速抢修铁路,支援野战军作战的号召,提出了“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的战斗口号,当时,我国的铁路,经过连年战争,早已残破不堪,加上国发党军队溃退时的严重破坏,大部分陷于瘫痪。铁道兵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首先挺进山海关,抢修北宁铁道路,为平津战役铺平道路;继而修通津浦、平汉铁路,支援渡江作战。随后,在我军追歼残敌、解放全国大陆的战斗中,铁道兵和广大铁路职工在一起,又相继抢修了陇海、粤汉、湘桂、浙赣、南同蒲等铁路干线,使8000多公里的铁路恢复通车,不仅保证了野战大军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为战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条件。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帝国主义集中大量飞机对北朝鲜铁路进行了狂轰滥炸,妄图切断我前方补给线。从1950年12月初至1953年7月,敌共出动各式飞机58967架次,向铁路线上投掷炸弹190590多枚,重约9.5万吨,对铁路造成严重破坏。
&&&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战斗。在前进抢修、反轰炸抢修、粉碎“绞杀战”以及抗洪抢修等斗争中,与兄第部队密切协同,战胜了敌人的“空中优势”和洪水造成的灾害,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使铁路通车里程由1950年底的107公里,到1953年7月停战前延长到1382公里,还新建铁路213公里。胜利地完成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路保障任务。
&&& 志在四方 艰苦奋斗 &&&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部队始终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辛勤为祖国编织铁路网。20多年来,从大小兴安岭到五指山下,从内蒙草原到金沙江畔,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处处留下了铁道兵的足迹,洒下了战士们的汗水。从1954年到1983年止,他们先后参加修建了黎湛、鹰厦、包兰、贵昆、成昆、襄渝、嫩林、京原、京通、青藏、南疆、兖石、通霍等52条铁路干线,以及北京地下铁道第一期工程,共建铁路12300余公里(干线8900公里),约占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其中,修建的桥梁总长度420公里;修建的隧道总延长900公里,约占我国现有铁路隧道总长度的一半;完成的土石方总和达8万亿立方米,房屋39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0.5亿元。这些业绩使这支光荣部队,被人民赞誉为“祖国铁路建设突击队”。
&&& 30多年来,在铁道兵这个光荣的战斗群体里,涌现出了大量的以吃苦为荣、以奉献为乐的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先后共授与集体荣誉称号的单位17个、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单位4个;授与个人荣誉称号的32人、荣立一等功的96人。其中最突出的有“登高英雄”杨连第、“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等。还有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普通一兵,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贡献了宝贵的生命。仅据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统计,就有6615人英勇牺牲,49987人光荣负伤铁道兵部队所担负的新建铁路,大都在边疆、山区,地形地质复杂,气候恶劣,环境艰苦。铁路沿线有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有高山深谷和戈壁沙漠,有空气稀薄的雪山高原。还有特殊的盐湖、永冰层地段。广大指战员志在四方,以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常年居山野,住工棚,迎风铁道兵部队除了积极修建铁路外,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共患难。每当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自然灾害威胁的时候,广大指导员总是挺身而出,在“灾情就是命令,抢险就是战斗”的口号下,奔赴现场,保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全。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泛滥,冲毁了京广铁路小商桥至确山102公里线路。为了迅速恢复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铁道兵部队日夜兼程开进现场,与铁路职工共同执行抢修任务。指战员在没膝深的积水和淤泥里,夜以断日地顽强鏖战,先后共修复单线27公里,复线9.3公里,提前恢复通车。日,当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了强烈一震,使联结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和首都北京的京山、通坨铁路遭到严重破坏的时候,铁道兵部队又同铁路职工并肩战斗,英勇突击,在10天内就先后抢通了京山、通坨铁路,使全线恢复通车,及时运出76000多名伤病员,运进大批救灾物资。1981年8月,宝成铁路秦岭段线路遭洪水破坏中断后,铁道兵四十六团奉命参加抢修,他们连续突击14昼夜,提前22天完成了抢修任务,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和国家经委、铁道部的表扬。沙,斗雨雪,顶烈日,征服无数悬崖峭壁,闯过道道激流险滩,战胜了千难万险。1978年7月,当铁道兵成立30周年之际,叶剑英元帅特题勉励:“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坚持这一革命精神,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们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和为国献身精神,将永垂青史,万古流芳。
&&&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施工水平 &&& 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铁道兵部队通过长期的施工实践,逐步学会掌握了铁路施工的科学技术,提高了机械化作业能力。他们在逐道施工中,采用钻孔台车凿岩、装岩机装楂、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等新技术、新工艺,创造了许多稳产高产纪录。在桥梁施工中,采用射水沉柱、浮运沉井、潜水钻机等先进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深水基础工的一些难题。土石方施工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例如,成昆铁路迎水河大桥。这座大桥就是铁道兵三十三团十三指战员边干边学、精心作业建成的。京原铁路上驿马岭逐道全长7032米,是当时我国已通车的铁路最长隧道。铁道兵六十八团战胜汹涌的地下水和60多次大塌方,仅用24个半月就打通了这座隧道,并创造单口平均月成峒140米的好成绩。修建襄渝铁路的部队,采用锚固桩的办法,成功地制服了山体大面积滑坡。施工中,指战员们在滑动的山体上挖几十个比十多层楼高的深井,每个井装进几十根大钢轨和大量钢筋焊成的骨架,再灌注上千方混凝土,在20个滑动工点,共灌注288根锚固桩,总长度相当于向地球深处插进一根15里长的巨型铆钉,将移动的山体和大地牢牢地锚固在一起。
&&& 随着施工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的不断提高,铁道兵部队群众性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也取得了不少好的成果。其中突出的有铁路舟桥、25型单臂铺轨机、隧道衬砌金属模板台车、定向爆破等33项,曾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各部队在开展技术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十余万专业技术兵员,并向地方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
&&& 今天,当人乘坐飞驰的列车,穿原野,跨江河,钻隧道,过峡谷的时候,怎能忘记铁道兵在这辽阔的国土上洒下的汗水。那锦延不断的钢铁大道,凝聚着铁道兵指战员们多少心血啊!光荣的人民铁道兵同志们,你们为祖国立下了不朽功绩,人民永远感谢你们!
&&&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兵部、师、团、历任主要首长 &&& 司令员 王震(7.9)、李寿轩(8.6)、张翼翔(9.5)刘贤权(5.4)、吴克华(7.9)、陈再道(3.1)。
政 委& 王震(7.4)、崔田民(8.9)、第一政委 吕正操(8.9),政委& 刘贤权(9.4)、第二政委 崔田民(5.8),政委 吕正操(3.1) ,第二政委 旷伏兆(3.1)。
副司令员& 李寿轩(为副司令员,7.9为第一副司令员)副司令员& 郭维城(4.11,7.9为第二副司令员)技术副司令员& 刘克(9.4)后勤副司令员& 龙桂林(4.11)、闵学胜(5)副司令员& 郭维城(7.5)、刘克(4.6)、刘金轩(5.8)、罗华生(5.8)、彭海贵(5.8,3.1)、别祖后(9.12) 肖春先(5.8)、蓝庭辉(3.1)、何辉燕(3.1)、亓谦斋(3.1)、徐斌(3.1)刘居英(3.1)。
副政委& 崔田民(7.9)、王集成(7.6)、王贵德(5.8)、郭延林 (3.1)、王洪川(5.8)、訾修林(9.9)、李际祥(83.1)、邱子明(9.3)、张子明(3.1)。
司令部参谋长& 徐斌(9.1)、何辉燕(9.8)、彭海贵(5.8,兼职)、 龙桂林(8.8)、尚志功(3.1)
副参谋长& 张吉厚(6.4)、魏然(0.7)、张云山(3.3,69.8) 、蓝庭辉(1.2)、陈德三(3.3、6.7)、张致清(3.4)、汪祖美(6.6)、张鸿智(6.10)、尚志功(5.8)、宋瑞章(6.10)袁岩波(6.7)、王功(3.1)、潘田(3.1,兼职)、梁其舟(3.1)
总工程师 潘田(3.1)副总工程师 华允璋()、王传纪(9.11)、苏青选(3.1)
政治部主任 崔田民(7.2,兼职)、王集成(9.4、4.1,兼职)、陈力(0.4)、王贵德(8.8,兼职)、郭延林(9.8)、王洪川(5.8,从1971.2兼职)、徐诚之(8.5)、展明(3.1)
副主任 陈力(9.4)、袁光(5.12)、张治安(4.9)、任克加(4.3)、张崇文(8.3)、邱子明(8.5)、王洪川(9.8)、李清德(3.1)、罗彬(3.10)、张英(8.11)、刘谦益(6.6)、张少华(0.12)、席华亭(3.1)、蔡炳臣(8.8)。
后勤部部长 王景坤(6.4)、黎化南(1.1)别祖后(5.8、1969年8月起兼职)、尚志功(8.8)、范富山(2.10)
政委 程荣耀(9.11)、郭延林(3.4)陈德三(6.3)、岳心广(9.2)、何鸿业(3.1)。
副部长 刘谦益(6.4、4.6)、石中白()、别祖后(1.5)、张先志(3.3、6.7)、喻泽贵(6.7)、徐元甫(5.11)、谢华(2.6)、赵祥耀(6.7、3.1)、雷铁鸣(3.1)、孙兴发(3.1)、姜世良(6.7)、陈新(3.1)、牛载丰(3.1)
副政委 杨培君(4.7)、刘谦益(5.6、1.2)、徐元甫(6.6)、何文栓(0.3)、康概(9.6)、刘秉顺(3.1)。
志原军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 郭维城&& 政委 袁光。第一指挥所司令员 郭维城。第一军军长 何辉燕。科学研究院政委 任克加、郭延林。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司令员 何辉燕、张云山&&& 政委 张治安。东北指挥部司令员 张云山&&& 政委 张治安。西南指挥部司令员 何辉燕&&& 政委 苏超。地铁指挥部指挥 张鸿智(兼职)&& 政委 罗彬(兼职)、刘兼益(兼职)。第一指挥部司令员 田仁明&&& 政委 席苏超、康概。第二指挥部司令员 王万祥&&& 政委 席华亭、王锦荣沙通线指挥所(未任命正职)。第三指挥部司令员 张鸿智&& 政委 李万华。东北嫩江基地(农场)场长 田仁明(兼)、许守礼、王振宗&&& 政委 徐光、邢玉堂、石治国。铁道兵后勤部(以下简称铁后)东北办事处主任 苏大元、陈纪云&&& 政委 王学尧、孙思义、马延成。铁后华北办事处主任 刘兴、刘裕昌。铁后华东办事处主任 王一士&&& 政委 王保元、张寿卿、周震。铁后中南办事处主任 陶希林、陈纪云、范士堂&&& 政委 张长寿、胥炎、徐恒。铁后西北办事处主任 郭玉琪、第二主任 陈友国&&& 政委 张长寿、常喜礼。(注:铁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办事处,1978年12月前分别称沈阳、天津、上海、武汉、西安办事处。)
铁道兵团干部学校(4.3)政委 崔田民(兼职),校长兼政委 刘震寰;铁道兵学校(1.4)校长 刘震寰、龙桂林,政委 李平;第一铁道兵学校(2.6)校长 龙桂林,政委 李平;铁道兵学院()院长 吴建初,政委 李庆柳;铁道兵学校(6.1)校长 沈鸿林、王敏,政委 李庆柳;铁道兵工程学院(3.9)院长 王敏,政委 李庆柳、第二政委 黎群。(注:从铁道兵团干部学校到铁道兵工程学院,名称虽几经变更,实际上是一所学校随着学校等级、培养目标等不同情况的演变过程。)四川绵阳铁道兵学校(前称第二铁道兵学校)校长 汪祖美、张致清&&& 政委 余金龙;铁道兵军政干部学校(校址湖南省长沙市)校长 董超,政委 赵工;铁道兵学院(由军政干部学校改称)院长 董超&&& 政委 赵工、李平。铁道兵研究所所长 李俊杰、张云庆、毕志德&&& 政委 杭震、许宇信。
师长:刘克(2.4)、汪祖英(1952)、李万华(1969.8)、董超()、贾文禄(9.2)、王治英()、张云庆(3)
政委:郭延林(5.11)、罗春华(4.1)、岳心广(5.9)王茂才(1.2)、张万()
一团团长:丁也(代)、段金城、陈志友、傅嗣骞、刘惠臣、郑嘉森、石银才、贾文禄、张仁、黄福清、凌松柏、史展志。政委:杜青平、闫洪波、闫斌、李和、任强、梁培兰、刘恒太、董长生、白恩明、明秀。
二团团长:王华堂、王勋、王玉宝、汪立祥、续克、夏玉援、李慕韩、马建玉、潘广发、吴万邦。政委:杨洪志、王德杰、李民星、常喜礼、李健、柳国相、孙广才、李振东、李德兴、张树枝。
三团团长:段金城、季寿亭、丁也、席海贵、戚广和、翟坤、李守信、李作福、高培匀。政委:简群、赵士贤、任强、王玉亭、袁汝臻、王宪延、王宗森、覃春山。
四团团长:龙义、朱有庆、王华堂、王德正、徐成山、刁树贵、谢英道。政委:王玉亭、孙广泽、魏逢春、王希才、李德兴。
五团团长:王华堂。政委:袁邦、王锦荣 。
师长:李震寰(2.12)、马宗凯(2.12)、肖春先(9.8)张通达(1.2)、倪恒昌(7.1)、李庆善(3.4)、翟月卿(3.12)。
政委:马凤午(0.7)、袁光(2.12)、苏超(7.6)、肖彭(3.12)、李清德(9.8)、于坦(9.6)、王世超(3.4)、何海涛(3.12)。
六团团长:崔镇(3)、孙林泉(6[四桥梁团])、焦文明(5.4)、王治英(0.11)、王丰(7.11)、陈家涛(0.7)、周家友(1.6)、鲁久荣(3.4)、徐定辉(3.12)、刘清斌(4.6[五线路团第二桥梁团])。政委:肖彭(1.11[第二桥梁团])、韩景正(5.6)、王文(8.6)、温丰义(3.4)、丁体仁(7.3)、王世梅(9.12)、刘庆堂(7.7)、高柱庭(9.8)、王文华(1.6)、黄启义(3.2)、彭贤才(3.12)、林英晨(0.3[第二十六线路大队])、孙士炎(2.11[十二桥梁团])、穆春堂(5.6)。
七团团长:董超()、回登庆(9.7代)、赵春(1.6)、王华堂(4.4)、孙福喜(4.12)、曲秀仁(5.10)、徐光(0.12)、张树勋(4.7)。政委:黎群(9.2)、刘全福(9.10)、李广生(4.12代)、王克成(0.11)、李维群(1.3)、周启发(3.12)、张文林(1.6十二线路队)、吴庆云(4.11)。
八团团长:李家善(6.4)、程建仁(7.2)、邢福海(3.4)、李克金(3.12)。政委:锡池(6.4)、张裕芬(3.2)、高懿祺(3.12)。
九团团长:刘天才(6.9)、周子和(7.5)、王敏(8.10)、秦安泰(5.3)、李盛洪(1.6)、计勖林(2.9)。政委:温丰义(6.1)、方登藩(9.11)、邝代章(3.4)、文普津(3.12)、徐桃义(1983.12)。
十团团长:张树勋(5.7)、秦安泰(9.3)、宋玉恒(1.5)、李庆善(3.11)、单宝平(9.11)、周家友(0.6)。政委:刘全福(9.3)、王钧发(1.5)、贾会祯(0.7)、孙维良(9.5)。
铁三师师长:龙桂林(2.12)、黄振荣(5.5[代])、张致清(0)、阎景祜(0.10)、陈文银(6.8)、苏宝臣(3.6)、李赞国(3.12)。
政委:徐斌(3.2)、岳心广(5.5)、徐元甫(3.8)、席华亭(0.4)、王树京(7.1)、毕于兴(3.6)、陈锡镇(3.12)。
第三桥梁团(1953年3月改为第七桥梁团) 团长:申平、郝志珍& 政委:李清德、胡断兴;第十三桥梁团(1953年3月改为第八桥梁团) 团长:黄孝言&& 政委:刘伯增;第二十三线路团(1953年3月改为第九桥梁团) 团长:贾庆祥、张字明、李治国&& 政委:徐冰、卢文华;第七桥梁团(1954年6月编为第十一桥梁团)团长:郝志珍;第八线路团(1954年6月编为第十二线路团)团长:胡断兴;第九线路团(1954年6月编为第十三线路团)团长:李治国&& 政委:卢文华;
第十一桥梁团团长 杜国珍、王积清、李方成、蒋志学、刘长林、褚惠民、刘洪涛& 政委:王继晖、杨敦瑞、孙建河、李可观、王化、刘长福、田海宽、尤斌文、袁凤举、文普津;
第十二线路团(1963年3月改为第十二桥梁团,1964年重新组建)团长:胡继兴、苏大元、郝志珍、何正军、尹燕荣、官平瑶、徐文义、何宝贵、王成良&& 政委:孙爱松、孙建和、杨敦瑞、李教民、宋祥鳞、阎振兴、周锡文、涂仕明、王志庭、蒋昌生;
第十三线路团(1963年3月改为第十三线路隧道团)团长:郝志珍、傅鸿宾、赵世贵、袁邦、高太珍、吴立辉、王治、张教坤、龙治祥、李怀&&& 政委: 杜振华、马之田、毕于兴、郭容民、冯潮珠、牛长夫、周于德、李汉??、宿跃忠、李贵金;
第十四线路团(1963年3月改为第十四线路隧道团)团长:刘汉杰、殷常胜、张瑞成、周兆礼、郝国英、张惠柳、丁振声、吴庆堂&& 政委:成志刚、牟德亭、于径、蔡萍、李海明、盖明礼、郑华才、董太祯;
第十五机械团(1954年6月组建,1958年12月撤销)团长:李治国、赵世贵&& 政委:王强& 第一副团长:张汉荣、周兴水、娄庆云;
第十五线路隧道团(1963年3月组建)团长:陈文银、王云峰、陈设、李年华、王治、郝国英、沈阿木& 政委 毕于兴、尹燕荣、丁宪邦、耿信、丁有娃。
师长:张云山(7.6)、张峰(7.6代)、沈鸿林(0.12、4.7)、王万祥(2.8、9.10)、彭绍智(6.8)、孙海同(1.7)、贾文禄(3.12)
政委:苏超(3.1)、刘学礼(6.5)、罗彬(3.12)、安春华(4.12)、闫斌(9.10)、靖树森(7.1)、黎明(2.7)、张培文(3.3)、刘文礼(3.12)。
十六团团长:魏绪桐、夏盛文、孙海同、周富、杨绍宽、毕于俊、盖治昌政委:法寿卿、蔡长忠、姜勉希、刘增祥、夏树山、王德巨、岳茂斌。
十七团团长:张振荣、张安福、贺魁敏、马秀长、屈文明、张桂根、顾茎拥。政委:蔡长忠、罗景隆、陈学诗、夏旭光、钟天增、吕洪光、唐吉生。
十八团团长:靖树森、刘尚义、林维彬、杜建华、伊方祥、孟宪启、韩志强。政委:任省义、徐洪昌、周德发、钟志安、徐保才、郭盛友、杨慕堂、杨谟成。
十九团团长:孟昭瑞、武清泉、张安福、张卓然、刘铁流、周富、赵相璞、胡芝萍、刘文海、靳尚忍。政委:靖树森、陈加通、王宝寿、朱协滋、王庆、郭荣茂、李本来。
二十团团长:孙连仲、李荣贵、孙效祖。 政委:孙爱松、张万和、朱云英。
师长:何辉燕、戴彪(未到职)、罗崇富、李绍珠、顾秀、林焕明、刘明江政委:朱绍田、张汉民、袁岩波、李国平、王强、宋连山、杨友仓
二十一团团长:康振玉、梁作栋、张达富、范伯成、刘湘君、蒋华祥、陈述友。政委:文平、蒋占鹏、范伯成、郝维章、蔚汝森、张复佳、常隆千、李海涌。
二十二团团长:泰兆棋、贺庆、钟平武、孙连忠、高友谅、顾金盛、徐德才、李文浩、高尚武、李云贵、刘世发。政委:马杰、李万清、朱元生、陈苗河、刘玉威、王宗朝、梁安学、刘树乐。
二十三团团长:梁作栋、刘清浦、高友谅、许维国、王功、白石肖、毛汉学、钱新才、高尚武、郝保明、张开能。政委:李思元、刘守义、杨成威、董振声、岳洪恩、李文书、许常春、张学林、范东生、闫宗文、刘宝珠、贾志德、刘炳清、苏云富。
二十四团团长:秦兆棋、曹建芝、胡继兴、梁作栋、许维国、薛玉金、吴从良、王伯欣、王邦培、王泉松。政委:曹建芝、林钦福、王家巍、闫德生、于桂、王善达、董宝梓、杨明光、曾佐江。
二十五团团长:贺振远、钟武平、苏幸峰、马海旺、郭希增、郝保明、曾金信、曹光彩。政委:岳洪恩、李海清、柳忠敏、陈苗河、杨明光、王舜邦、霍金贵。
师长:罗崇富、郭延林、刘正赓、宋瑞章、王泽民、李英、张文举政委:张治安、徐诚之、张英、马茂林、蒋占鹏
二十六团团长:宋升云、罗仕全、刘正赓、董正洪、宋继森、傅云兴、王瑞、郑加森、王文进、李太云、钟德华。政委:刘志坚、张治安、魏立政、张英、李英、穆联、崔宗杰、梁好学、赵明、赵锡周、王明金。
二十七团团长:贾英、史文彪、路宗成、傅云兴、王连仲、昌风岗、李云贵。政委:李冰、白征戈、李俊杰、李英、李继彩、马茂林、穆联、刘风桐、刘振山、梁安学。
二十八团团长:孙绍英、张通达、郭霞光、候宗敏、宋继森、倪恒昌、仁权、王树新、王心才、王庆兴。政委:林营丁、赵志金、李明新、马茂林、王新斋、杨润祯、朱耀洲、耀镇、王继增、王舜帮。
二十九团团长:张通达、郭霞光、赵士贵、吴明刚、夏远新、张永清、张平、张全福、张兴顺、赵相普。政委:张德、李明兴、于桂兰、张万和、梁好学、周长月、张正民、梁连元、刘凤泰、郭荣茂。
三十团团长:吴英义、赵士贵、高瑾、吴杰、傅云兴、陈玉琏、张占元、田明廉、任尚香。政委:杨润祯、石磊、刘训禄、吴森林、张警心、詹先鼎、王益平。
师长:戴彪(4.7)、蓝延辉(7.4)、秦云(9.8)、勒丰祥(1.2)、许守礼(7.1)、朱章明(2.6)、刘魁(3.3)、蒋安余(3.12)
政委:程荣耀(6.5)、李德清(3.11)、肖彭(6.12)、杨旭初(7.1)、赛时坤(8.8)、张景喜(1.2)、季福鼎(3.3)、孙有礼(3.12)。
三十一团团长:章燕(4.5)、(三十二团)仲带伍(1.1)、陈锡林(4.4)、戴新泉(5.3)、段成福(5.11)、车明路(6.5)、王华英(9.11)、朱章明(7.1)、张玉关(3.4)、王占立(3.12)。政委:孙志仁(6.1)、肖红书(0.12)、李怀(5.11)、宋修提(1.5)、曲桂文(6.5)、王承秀(1.5)、刘自楷(3.4)、李永汉(3.9)、金国造(3.12)。
三十二团团长:郭霞光(4.5)、徐洗(5.10)、贺魁敏(6.8)、刘明江(0.8)、李永增(4.11)、程显茂(6.9)、徐贵华(9.10)、王华英(0.11)、顾炳生(9.11)、徐德清(2.10)、王占立(3.4)、许同禄(3.12)。政委:张天佑(5.10)、泰国范(7.10)、宋协保(0.1)、李文书(0.12)、冯致远(5.6)、王怀恩(7.11)、吴成岚(6.7)、张克谏(1.7)、胥忠信(3.7)、武禄田(3.9)、李永汉(3.12)。
三十三团团长:姜世良(4.10)、徐洗(8.5)、顾秀(0.8)、陈立富(4.1)、武大仓(5.1)、刘希明(0.4)、韩守智(8.12)、王维芳(1.8)、马以岭(2.11)、丁原臣(3.12)。政委:贾爱华(3.10)、李长江(7.4)、崔德顺(4.12)、于永茂(5.11)、季福鼎(6.5)、嵇焕伦(1.1)、王国永(7.4)、张志杰(1.5)、孙有礼(3.3)、黄光福(3.12)。
三十四团团长:钱辉(6.4)、陈锡林(8.10)、徐恒(1.3)、武大仓(3.9)、夏海祥(4.12)、李永增(5.11)、鹿顺卿(6.5)、刘魁(1.5)、林学信(6.9)、蒋安余(1.8)、霍元琪(2.10)、唐佑光(3.4)、王宜强(3.12)。政委:徐恒(9.6)、王湘萍(0.3)、陈贵周(5.10)、嵇焕伦(6.5)、傅瑞书(2.1)、王玉德(9.11)、冯友长(3.4)、田云国(3.12)。
三十五团团长:郭志亢(6.3)、于受泮(6.5)、朱一民(0.4)、于广琛(7.2)、杨佳田(1.7)。政委:董桂馨(6.3)、崔德顺(7.4)、王湘萍(8.10)、孙敏禄(6.5)。
师长:贾庆祥()、王功(7.1)、薛步安(9.6)、王茂昌(1.2)、刘敏(3.3)、景春阳(3.12)。
政委:刘昭(1959.5)、余明(1965.3)、张讳健(1970.12)、王礼秀(1977.1)、周德余(1981.2)、张景喜(1983)、孔庆云(1983.12)。
三十六团团长:张洪智、张先智、张政亭、张文举、刘敏、王树学、蔡文先、刘达明、喻朝书。政委:张政亭、王德杰、温丰义、张培文、刘树明、周岷山、王守桂、杨天和、孔庆亮。
三十七团团长:刘尚义、胡世华、华丰、周茂成、姜魁文、任玉康、邝先福、谭桂凡。政委:陈俊、陈松林、周德余、周学俊、刘远伦、蒋建民、邱立早。
三十八团团长:边有功、王明宣、郝贵德、汲乃英、钟以彪、史耀章、马忠云。政委:吴力锋、葛逢杰、毕庶秀、吴庆林、王明德、杜运松、任仕高、胡佳细、宋学祥。
三十九团团长:张文举、王毓秀、丛秉玉、孟照华、孙德鹏、任玉康。政委:张子美、王心斋、宋修祯、张忠信、王树泽、胡佳钿、王增楷。
新编三十九团团长:季明贵、刘以升。政委:罗昌明、赵树春、薛民德。
四十团团长:林均彩、姜作财、李克昌、蔡文先、邝先福。政委:张华荣、赵永涛、郑玉琛、孙茂林。
新编四十团团长:解少文、雷大成。政委:孔庆云、姚维新。
师长:沈鸿林(1954.5)、张峰(1957.7)、吴志笃(1960.5)、田仁明(1964.4)、吴保田(1971.2)、葛祖根(1976.8)、张兴涵(1983)。
政委:兰庭辉(1954.5)、李军(1956.5)、苏超(1958.11)、刘宋义(1964.12 )、李际祥(1971.2)、刘秉顺(1975.1)、冯致远(1979)、郭安智(1983.3)、郑有贵(1983.7)。
四十一团团长:孙福喜(1954.6)、刘崇欣(1956.7)、肖少彬(1963.1)、盖农春(1964.3)、王兴家(1965.12)、孙长海(1967.5)、李兆明(1970.10)、王开通(1977.8)、郭万全(1982.9)。政委:牛仁威(1954.7)、肖少彬(1956.3)、朱仁威(1957.8)、张长寿(1959.5)、乔云川(1960.12)、李际祥(1963.1)、王相成(1966.4)、卜文(1969.12)、董德多(1970.5)、李宏业(1976.4)、易竹平(1982)。
四十二团团长:许永高(1954.10)、张根荣(1956.11)、吴保田(1964.11)、葛祖根(1966.4)、李景武(1969.12)、邵东岳(1977.8)、张伟帮(1983.5)。政委:朱仁成(1954.5)、孙培君(1954.7)、王礼秀(1955)、马延成(1960.7)、鞠杨奎(1964.10)、杜东旭(1965.11)、贾桂荣(1981.1)、朱德润(1981.5)、卢志富(1983.5)。
四十三团团长:张立全(1954.6)、赵明诚(1957.7)、刘崇欣(1959.7)、张立全(1960.6)、吴保田(1964.3)、贾洪义(1981.5)、潘国学(1983.8)。政委:张长寿(1956.4)、秦国范(1958.4)、吴金诚(1959.11)、马延成(1960.7)、陈敬修(1960.7)、杨书亮(1964.3)、杜培荣(1981.5)、徐元清(1983.5)。
四十四团团长:蔡兰庭(1954.6)、刘汉文(1963.1)、葛祖根(1964.10)。政委:王礼秀(1954.7)、宋连山(1956.4)、张志清(1961.5)、宋连山(1963.4)、宋文海(1964.5)、毛延智(1964.11)、何山林(1969.12)、丛道滋(1977.8)、郭安智(1981.3)、李雅文(1983.5)。
四十五团团长:刘清薄(1954.5)、康振玉(1954.6)、刘挺军(1954.7)、张锦如(1955.4)、牛仁成(1956.4)、崔镇(1958.5)、王兴家(1963.12)、李云山(1965.12)、翟清元(1970.4)、戴桂林(1970.10)、张极敏(1971.7)、贾洪义(1977.7)。政委:贾爱华(1956.9)、杨润祯(1963.1)、杨连州(1967.5)、卞海龙(1969.12)、乔学莹(1976.2)、彭家森(1977.8)。
师长:李兴第(-)、尚志功(-)、鞠远贵(-)、陈友国(-1977.10)、姜培敏(-1983.1)、陶学慈(-)。政委:刘乃殿(-1950.2)、张加洛(-)、任克加(-)、张少华(-1964.1)、徐冰(-1970.11)、许守华(9.6)、徐志超(3.3)、王成林(3.6)、沈柏铭(3.12.31)。
四十六团团长:于洲澜(-)、鞠远贵(-)、魏汉清(-1962.8.)、李振山(-)、官照德(-)、李田(-)、周振才(-)、王琪(-)、卢云丰(-)、冯巨海(-)。政委:林基序(-)、鞠远贵(-)、刘秉顺(-)、赛时坤(-)、孔繁贵(-)、沈柏铭(-)、王殿发(-)。
四十七团团长:芮瑾(-)、夏元新(-)、华丰(-)、李振山(-)、鞠远贵(-)、柳永洪(-)、丛树轩(-)、黄世义(-)、国波(-)、姜世禄(-)、冯国兴(-)、丁明德(-)、邵青海(-)。政委:周础(-1952.2)、林学汤(2.9)、赵德位(3.2.1)、宋光(9.2.2)、杨旭初(-)、李长江(65.4.28)、 乔沦荫(-)、王贞国(-)、王成林(-)、顾官胜(-1979.12)、陈运魁(-)、吴凤仪(-)。
四十八团团长:宋宗元(-1956.11)、季寿亭(-)、魏汉清(-)、王敏仁(-)、姜培敏(-)、张国吉(-)、高立德(-)、张德泉(-)、姚明芳(-)。政委:梁学绍(-)、张学礼(-)、王志久(-)、刘秉顺(-)、许宇信(-)、徐志超(-)、李润生(-1977.4)、杜中龙(-)、杜玉甫(-)、柴富明(-)。
四十九团团长:侯成敏(4.12.28)、慕翠(7.9)、刘尚义(8.12.28)、郭连恒(-)、李培藻(-)、罗景生(-)、肖继海(-)、包作航(-)、叶学文(-)、王春阳(-)、姚明芳(-)、孔凤杨(-)。政委:冯愚(-1952.5)、孙兴发(-)、岳洪恩(-)、陈俊(-)、肖敏煌(-)、李平(-1964.3)、李宪骅(-)、张景喜(-)、徐祗龙(-1979.11)、陈锡镇(-)、刘菊华(-)、周树华(-)。
五十团团长:和德义(-)、李培藻(-)、陈友国(-)、林焕明(-)、车玉荣(-)、尘金安(-)。政委:杨旭初(-)、许守华(-)、李宪骅(-)、李柏春(-)、邓鹏翔(-)。
师长:陈德三(代)、陈德三、杜伦才、彭海贵、慕翠、殷常胜、钟以彪。政委:魏然、王洪川、康概、杜喜仁、李进、韦彩猷。
五十一团团长:滕金海、王文、柯斌、沈华庭、苏宝臣、李中计、陈代金、闫和发、王才明。政委:康概、李国平、张慕峰(代)、吴泮才、刘锦彪、王怀礼、翟大生、麦隆祥、何能金、方庆元、欧阳干。
五十二团团长:冯长友、梁明(代)、梁明、肖松林、慕翠、杨洪训、王焕光、陈明东、于俊、陈代金、陈永德、张开贵。政委:王仲伦、王树京、翟修本、赵广校、徐启祥、齐国栋、章国水、潘昆端。
五十三团团长:傅鸿滨、滕金海、冯长友、郑杨初、叶长林、肖松林、芦英林、苏宝臣、杨世贵、梅柏寿、曹结如、陈永德、杨维芝。政委:余明、黎群、范攻、郑宗杰、赵挺、芦英林、李进、刘锦彪、汪朝垓、陈业君。
五十四团团长:郑杨初、陶荣、王焕光、王范卿、潘际义、舒信树、张庭良。政委:刘鹏飞、康概、王保元(代)、张国梁(代)、杜喜仁、李祯、邵令、陈荣、闫仕军、李耀辉、黄德煜。
五十五团团长:汪立祥、赵学志、吕桂文、刘再华。政委:田国藩、郑宗杰、王仲伦、程嗣兴、陈九如、冉启武。
师长:张鸿智、路宗成;政委:陈辛火、丁体仁。
师长:孙林泉、许永高、孙福喜。政委:罗彬、黎群、杨有仓。
六十一团团长:马守德、汪少滨、姚士杰、舒信树。政委:李广生、程善美、李有年、刘国秀。
六十二团团长:孙福喜、周其祝、李胜典、阎和发。政委:肖庭桂、陆永庭、王书明、何能金。
六十三团团长:苏宝臣、戍洪伟、符志斌。政委:卢英林、田洪林、叶毅华、陈礼海。
六十四团团长:史开锡、王富荣、王宏才、舒信树。政委:刘贵武、张锡显、刘国秀。
六十五团团长:王国荣、徐存礼、高益庄。政委:孙克明、周慎龙、阎士军。
师长:姜世良(1965)、李馨诚()、张达富()。政委:孙承鸿(1970.2)、李教民()、杜保()。
六十六团团长:傅云兴、李照堂、薛万孚。政委:侯炳章、宋协洲、李希容。
六十七团团长:陈铁文、于景阳、郭芳雷、季明贵。政委:陈敬修、刘刚、刘树林、马树深、刘锦彪、蒋建民。
六十八团团长:王全玉、石政、侯日菲、解少文。政委:鞠锡奎、杨秉钧、刘俊卿、徐福厚、李希容。
六十九团团长:马玉昭、刘玉朝、解春生。政委:李庚光、王竹青。
师长:宋文海;政委:张星耀。
铁道兵英雄模范单位和人物
一、中央军委授予称号的单位:抗洪抢修模范连(铁道兵一师四团一连)唐山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铁道兵十一师五十三团十二连)唐山抗震救灾抢修先锋连(铁道兵十四师六十八团七连)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称号的单位杨连第连(铁道兵一师一团一连)
三、铁道兵授予称号的单位红专机械连(铁道兵四师土方机械连)雪山铁九连(铁道兵五师二十四团九连)盐湖筑路攻关连(铁道兵七师三十四团十六连)逢山凿路先锋连(铁道兵十四师六十八团七连)文明施工模范连(铁道兵八师三十七团八连)引滦入津攻坚连(铁道兵八师四十团二连)精神文明先锋连(铁道兵九师四十二团十三连)风火山尖兵连(铁道兵十师五十团十三连)引滦入津攻坚连(铁道兵十一师五十二团二连) 机械管理标兵连(铁道兵十一师五十四团十连)精神文明先锋连(铁道兵十一师五十四团六连团支部) 寒区军农先进连(铁道兵东北嫩江基地二营七连)军农生产尖兵连(铁道兵东北嫩江基地八营三十八连)
四、荣立一等功的单位铁道兵四师十七团十八连铁道兵十师四十八团三连铁道兵十师四十八团后勤处军需股铁道兵十一师五十二团十连
五、中央军委、国防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称号的个人志愿军一级英雄杨连第(一师一团一连副连长)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三师十三团十六连副连长)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十师四十八团副团长)
六、铁道兵授予称号的个人志愿军二级英雄史阜民(一师二团五连班长)志愿军二级英雄刘长岭(一师三团五连排长)志愿军二级英雄李云龙(一师三团战士)志愿军二级英雄周子和(二师五团二营副营长)志愿军二级英雄阎万库(二师六团一连班长)志愿军二级英雄袁孝文(二师六团十一连副连长)志愿军二级英雄李文柱(三师九团副营长)志愿军二级英雄马寿昌(三师给水二连连长)志愿军二级英雄李文生(三师给水二连连长)志愿军二级英雄陈伯悦(四师四团一连副班长)志愿军二级模范于琛(四师四团卫生连班长)雷锋式的好军医杨祖基(三师十三团卫生队副队长)钻爆能手李伦稳(四师十七团六连战士)雷锋式的好职工陈锡畴(四师修理营二连职工)红专优秀志愿兵黄景学(六师二十九团十五连志愿兵)技术革新能手肖光荣(六师三十团五连排长)舍己救人 勇于献身的英雄战士邓云昌(七师汽车营一连战士)模范汽车驾驶员吴长明(七师汽车营二连志愿兵)引滦入津优秀钻爆手刘光聪(八师三十六团七连副排长)引滦入津模范工程师王国均(八师三十九团师令部工程师)舍己救人 勇于献身的英雄战士周尚孝(八师三十九团三连副排长)红专材料员黄进智(十师修理营二连战士)雷锋式的战士薛银合(十三师六十一团十二连班长)雷锋式的战士陈汉松(十三师六十一团十二连战长)模范机械工程师杨树礼(十三师后勤部工程师)技术革新能手陈志能(六0一五工厂技术员)新长征的突击手高洪坤(六四一四工厂工人)劳动模范王金山(六四一四工厂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模范青年刘全立(六四四三工厂工人)
七、一等功荣立者一师 韩福堂 尹文珊 赵文彩 王清源 姜发玉 霍永福 戴荣芳 刘学凤 杨远财 李绪全 邓孝成 陈友林 郑兴和 徐兴保 王泽清 李安普
二师 宋明伦 马福彬 王恩久 崔洪远 任运田 尚国来 杨文奇 张纯江&& 相 铭& 王志林 范明申 李福全 李振海 李水光 王全江 何为华 吴以先 向成湘 李月光 黄伯海 丰如潮 张帮登 陈本禄
三师& 王 宝&& 王殿宫 赵志诚 韩树仁 王国章 谢素珍 龙均爵 杨永勤 刘国财四师& 钟 英& 欧文义 田清洲 吴青山 王凤桐&& 秦 盛& 何金山 孙明超 李光松 李兴义五师 向旺坤六师 赵洪钧 黄景志七师 黄德元 向启万 董泽林 乔万迎 杨小毛 黄恭卫 罗贤树 刘绪清 成求仁八师 陈满祥 钟焕光 唐喜良 吴关云 王根林九师 陶成聚 秦义传 谭建晖十师 徐从伙十一师 汪增辉 邹本经十二师 邵同根十三师 贾法祯十四师 张贤荣 邓志高 彭成凯直属桥梁团 宋万宏独立桥梁团 佟恩波 齐清泉 傅志均 汪锡禄 旷炳炎 王宪银独立舟桥团 徐智铁道兵团干部学校 戚广和铁道兵团随军职工 李寿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修建的主要铁路介绍
黎湛铁路起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黎塘,经贵县(今贵港市)、玉林、陆川、廉江、遂溪,至广东省湛江市,全长315.6公里。这既是南方出海的一条通道,又是南海和海南岛地区联系华南腹地的一条铁路干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打破敌人对我海上封锁,巩固南疆海防,发展沿海经济,同时为解放台湾创造条件,中共中央于1954年决定抢建黎(塘)湛(江)、鹰(潭)厦(门)两条铁路。1954年7月初,周恩来总理召集铁道部和铁道兵的领导进行研究部署;7月23日,中央军委向铁道兵下达了修建黎湛、鹰厦铁路的命令。命令要求按战时失抢修的原则突击建成。8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召见王震司令员,了解抢建黎湛、鹰厦铁路的准备情况。毛主席指出关键是快,要用抢修的精神,战斗的姿态,迅速抢通这两条铁路。
黎湛铁路,跨越郁江、南流江、九州江等水系,大中桥梁较多。郁江大桥是全线控制工期的重点工程。线路所经地区,平原约占62%,余为丘陵地带,路基填挖地段较多。土石方任务量大,如玉林车站,土方量达42万立方米。
根据国家初测,黎湛铁路工期为23个半月。铁道兵决定将工期缩短为12个月。采取边探测、边设计、边施工,先北后南,集中兵力,突出重点的方针,首先突击完成黎塘至贵县段,然后再梯次向南展开全面施工。全线分8个工程段,铁道兵第一、二、四、六、十、十一师和独立桥梁团参加施工。沿线地方政府动员民工108775人,编成17个大队,配属部队施工。广西、广东两省抽调干部2483人,成立省、市、县各级筑路委员会,负责对民工的组织领导和筑路所需的物资材料的支援工作。为了争取时间,保证部队早日开工,司令员王震深入铁路沿线调查研究,决策重大问题,疏通与地方政府的各方面关系。有关设计部门和担负施工的部队均合署办公,共同讨论研究定测和设计工作,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提出了黎塘至贵县段的施工资料。日正式开工,经过知时间的抢修,于日完成58公里长的黎(塘)贵(县)段铺轨到达郁江大桥北岸。控制工期的郁江大桥,全长332.2米,江宽水深,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为争取时间,决定先建便桥通过。便桥全长315米,日开工,日竣工。1955年2月初,全线施工进入高潮,筑路军民在“战胜洪水威胁”、“跑在洪水前面”、“争取‘七.一’通车”等口号鼓舞下,日以继夜,轮班突击,工效不断提高,到月底,全线路基土石方完成98%,桥梁基础完成86%,隧道工程基本完成,为实现“七.一”通车奠定了基础。铺轨部队,一支从郁江继续向南铺设,创造了日铺轨6.616公里的纪录;另一支从湛江向北铺设。5月19日在粤西廉江城南6公里处胜利接轨。为加固路基,防雨水冲刷,进一步美化路容路貌,铁道兵党委决定,参加修路的指战员,在铁路两旁每人种树10棵,从司令员到战士,人人动手,共植树72万棵。7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临管运营。这条铁路公用8个月时间建成,被人们称为“革命的速度”,把铁道兵誉为“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击队”。
鹰厦铁路起自江西省鹰潭,经资溪、福建省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漳平至厦门,全长697.7公里;另有外洋至南平支线24.2公里,漳州至郭坑支线11.3公里,总计733.2公里,是华东地区出海的一条铁路干线。由铁道兵担负施工,1955年2月重点工程开工,日铺轨到达厦门。这条铁路对巩固东南海防,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军事与经济意义。
鹰厦铁路由北向南伸延,除鹰谭至上清、口至郭坑、冰厂至厦门约90公里较为平坦外,其余大部蜿蜒于崇山峻岭、河川峡谷之中。线路要穿越武夷山,通过戴云山,跨越九龙江等水系,还要移山填海,构筑一条跨海长堤,把被大海隔离的厦门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工程艰巨得复杂。
1954年第4季度,铁三、五、七师进入鹰潭至光泽120公里间进行施工准备;日,鹰潭至资溪60公里地段正式开工。4月下旬至5月底,铁一、二、十、十一师陆续从黎湛线调至鹰厦线;铁六师和独立桥梁团完成黎湛线收尾工程后,分别于9月和10月转入鹰厦线。参加鹰厦铁路修建的铁道兵部队计8个师1个独立团。1955年4月,王震司令员、刘克技术副司令员率工作组同苏联专家一起,赴鹰厦线调查,按1957年底通车要求,共同确定设计、基础、施工三方集中南平办公,由铁道兵党委统一领导。铁道兵领导机关于5月份由广西贵县移驻福建省南平。全线分为11个工程段,闽赣两省动员12万民工参加筑路。1955年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要求铁道兵再提前一年建成鹰厦铁路。参加修路的全体官兵、职工、技术人员和民工响应号召,决心为实现提前一年通车而奋力拼搏。同时,采取改善设计,削减工程数量;集中使用机械,保证重点工程;采用大爆破,加快施工进度;铺架作业中采取预架梁、预上碴、预铺枕等措施。施工部队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展开劳动竞赛,掀起一个又一个施工高潮,在施工装备水平低,大部分施工作业要靠人力完成的情况下,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向重点难点工程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经过广大军民1年零10个月的艰苦奋战,于日铺轨到达厦门,实现了提前一年通车的目标。
包兰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1个五年计划规划修建的1级铁路干线。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东站起,经五原、巴颜高勒、乌海、石咀山、银川、中卫、狄家台至兰州枢纽的焦家湾站(今兰州东站),全长990公里,分东西两段施工。包头至银川为东段,长527公里;银川至兰州为西段,长463公里。分别由铁道部华北、西北设计分局勘测设计。东段,包头至公庙子90公里,1955年10月由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开始动工修建;公庙子至银川437公里由铁道兵第一军率二、七、九师和独立桥梁团修建,1957年3月开工。西段,由铁道部第一工程局从兰州起开始施工。日,东西两段在银川接轨,8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10月交付运营。这条铁路经内蒙古、宁夏、甘肃三省区,东接京包铁路,西连陇海、兰新、兰青铁路,为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干线之一。它的建成对加速沿线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发展农牧业生产,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包兰铁路自包头市起,沿黄河南下,依乌拉山南麓、桌子山西麓、贺兰山脉及祁连山余脉而行。线路通过“漠南粮仓”河套区、贺兰山大煤田,进入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银川平原,再从银川南进,经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到达甘肃省兰州市。铁道兵承担修建的公庙子至银川段,北部河渠纵横,桥涵和改渠工程多,在近130公里的地段,跨越大小渠流800余道;南部要穿过150公里长的沙漠区,风沙弥漫,流动沙丘四伏,路基难筑。全段两次跨越黄河。
1957年3月,部分主体工程开工,5月全面展开施工。三盛公和三道坎黄河大桥,是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尤其是三盛公黄河大桥最为艰巨,它由12孔55米下承式钢桁梁组成,全长682.5米,桥梁基础施工采用蒸汽打桩机射水沉桩法,入土深度30至50米。全桥需要36米左右的钢筋混凝土管桩408根,总长近15公里。独立桥梁团于日开工,日建成。三道坎黄河大桥,全长340.6米,由3孔55米下承钢桁梁和6孔28米钢板梁组成,桥墩为混凝土沉井基础。由铁二师承建,日开工,日建成。在两座大桥施工中,1958年春,为了战胜黄河水汛的破坏,指战员们昌着风寒,坚守在工地上游两岸,不断地爬冰堆,放炸药,奋战7昼夜,炸碎冰凌30多万立方米,化险为夷,保住了大桥的安全。在伊克昭盟西部鄂尔多斯大沙漠修路的部队,要经常与风沙作斗争。有时十级左右的大风突然袭来,顿时黄沙弥漫,天昏地暗,刚修建的路基,有时被流动的沙丘覆盖,有时被风刮得无影无踪。部队施工和生活用水要靠汽车到十几乃至几十里以外去拉。在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广大指战员以苦为荣,满怀“今日吞风饮黄沙,明天彩虹草原挂”的豪情,忘我劳动,保证了许多工程项目提前竣工。1957年4月开始从公庙子铺轨,11月至三盛公黄河大桥。铺轨进入银川平原后,纪录天天刷新,由人工日铺轨6.15公里提高到7.3公里,最高达10.45公里,日铺到银川古城,30日与铁道部第一工程局铺轨队胜利会师。
国民以济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将滇黔铁路、内昆铁路列入修建计划。1962年铁道部确定滇黔铁路贵阳至树舍段和内昆铁路树舍至昆明段合并,称贵昆铁路。
贵昆铁路东起贵州省贵阳市,西经安顺、六枝、水城、树舍、宣威、沾益、曲靖等市县到达云南昆明市,全长620.7公里。它东与湘黔、黔桂、川黔铁路相接,西与成昆、昆河铁路相连,是云、贵、川三省和祖国各地紧密联系的纽带。由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设计,铁道兵第一、五、六、七师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担任施工,并有滇黔两省10万民工和煤炭、冶金系统部分工程队(1964年底撤走)参加。1958年8月展开施工。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工程陆续缩减,转入重点工程施工。后又于1964年8月全面展开施工,1966年3月在观音岩大桥接轨通车,日交成都、昆明铁路局接管,1970年12月交付运营。贵昆铁路对发展国民经济,开发贵州省煤炭工业、云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和森林、水力资源,加速西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贵昆铁路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度贵阳为1100米,水城为1800米,水城至昆明间在2000米左右。水城至宣威为乌蒙山区,高山深谷,陡壁悬崖,地形险峻,重点工程密集。其中水城至木嘎段桥隧相连,工程尤为艰巨。该段线路长74公里,桥隧延长42.3公里,为正线长度的57%。天生桥桥长526米,桥墩高50米,桥下有暗河急流。梅花山隧道全长3968米,是控制全线工期的关键工程。
铁道兵部队于1958年就投入贵昆铁路的施工。当时,贵阳至树舍属滇黔线,树舍至昆明属内昆线。铁六师负责贵阳至树舍295公里地段,10万民工配属施工;铁五师负责威宁至下马房142公里地段。云南军区公安内卫二团和步兵一二五团及4.7万民工配属施工;铁一师负责下马房至昆明233公里地段,云南军区步兵一一五团及3.3万民工配属施工。施工高峰期,总人数达20万人。
铁六师担任的滇黔线,根据国家关于首先修建东段贵阳至六枝间150.9公里的安排,于1958年8月开工。这段工程的重点是岩脚寨隧道,全长2715米,1961年基本建成。1962年3月,国家决定安顺以西路段停建,同年6月,六师奉命调离贵州,全部工程移交贵阳铁路局接管。
昆明至沾益段156.8公里原为米轨铁路,要按准轨标准进行改建;沾益至宣威段82.6公里为新建。这两段由铁一师施工,下部建筑于1959年底基本完成,1960年3月由昆明向北铺轨。铁五师担负修建的宣威至威宁段137.4公里,由于计划多变,加之滇黔线的接轨点迟迟未定,使施工受至很大影响。
水城至树舍42.2公里为滇黔线的一段,先由第六师负责,1959年梅花山隧道等重点工程开工。1960年初线路 改走金钟接轨方案,梅花山隧道停建。1962年铁道部确定滇黔线与内昆线仍在树舍接轨。1963年铁五师接管梅花山至观音岩段施工任务,梅花山隧道继续施工。
1964年8月,为了加快西南地区战略后方的建设,中央决定成立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并建立工地指挥部对成昆、贵昆、川黔3条铁路干线建设实施统一领导。铁道兵部队和铁道职工共30多万人,展开了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9月,中央作出贵昆铁路于1966年修通的决定。当时,这条铁路未完工程主要在六枝、水城到树舍间,剩余工程量较大,成为能否按期和提前通车的关键。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作了适当调整,除铁一、五师继续在原管区施工外,另调铁七师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参加施工。以水城为界,水城以东至六枝由第二工程局负责,水城以西至树舍由铁七师负责(其中,梅花山隧道仍由铁五师继续施工)。在任务重,时间紧,条件差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和机关人员深入现场,帮助工作,部队斗志昂扬,艰苦奋战,重点工程进展迅速。
嫩林铁路位于大兴安岭,南起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涛、图强、西林吉至古莲,全长677公里。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铁道兵第三、六、九师施工。嫩江至塔河段于日重点开工,日加格达奇至塔河段轨通车;日,嫩江至加格达奇段铺轨通车;塔河至樟岭段于1966年开工,1968年12月铺轨通车;樟岭至古莲段于1970年开工,日铺轨通车。嫩林铁路对开发林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巩固边疆具有重大意义。
大兴安岭林区面积约600万公顷,蓄积木材量约7亿立方米,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物资。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中央决定采用建设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经验,集中力量在大兴安岭林区组织会战,以林业部和铁道兵为主,会同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国家经委于日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研究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问题。会后,由林业部、铁道兵共同向国家经委并中央书记处上报了《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64]92号文件批准同意这个报告,并指出:“鉴于过去几次试图开发,进去后都未站住脚,这次我们既然下决心进去,就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中央还同意设立开发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并决定由铁道兵郭维城副司令员任指挥,东北林业总局张世军局长任副指挥,林业部罗玉川副部长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部政委。指挥部由林业部直接领导,同时受黑龙江省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担负施工的铁道兵部队,同时受铁道兵党委领导。5月22日,中央军委通知:由铁道兵担负大兴安岭林区会战的部分任务,并抽调188名干部和78名战士参加林区会战指挥的工作。6月,会战指挥部在加格达奇成立。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铁道兵党委决定第三、六、九师参加铁路会战。
嫩林铁路全线除过岭地段和某些傍山临河地段地形为陡峻外,其余均较平坦。沿线沼泽和洼地广泛分布,地下水露头处则出现冰丘、冰堆。线路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属亚带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5.4至38.1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7.3至49.1摄氏度,年平均气温零下0.62至3.5摄氏度;年降雨量509毫米至754毫米;冬长夏短,每年从9月份至次年4、5月份为冻结期,无霜期仅80至90天,沿线土壤冻结深度为2.5米至4.5米。由于该区气候极其严寒,人迹罕到,长期被认为是难以生活的高寒“禁区”。
根据国家安排,嫩林铁路首先修建嫩江至塔河436.34公里的铁路,尔后逐步向前发展。铁道兵3个师的部署,从南向北依次是:第九师负责嫩江至大杨树段,第三师负责大杨树至大杨气段,第六师负责大杨气至塔河段。齐齐哈尔铁路局和东北铁路局第五工程处承担了部分施工任务。从1964年7月起,部队陆续开进大兴安岭林区,进行施工准备工作。10月起,铁道兵参谋长何辉燕接替郭维城担任林区会战指挥部指挥。为加强对铁路施工的组织领导,根据总参谋部的决定,1965年3月在加格达奇成立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行使军一级权限,何辉燕兼任司令员。
嫩林铁路嫩江至塔河段,于日开工。部队为解决工期紧和施工季节短的矛盾,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掌握了一套在严寒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方法。首先是全面开展桥涵施工,利用严冬河水和土壤冻结的特点,采用逐层冻结逐层剥冰的“冻结法”开挖基础,对某些地质条件合适的涵洞,则采用一次爆裂成型的快速施工方法。绝大多数桥涵均于冬季建成,为春融后土石作成圆包头,成功地将地下排除于路基之外,消除了病害。到了夏天,施工部队还要同牛虻、蚊虫、小咬作斗争。白天是牛虻叮咬,“双耳只闻嗡嗡响,抬头方见一片黄”,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晚上是蚊虫叮咬,小咬是傍晚、凌晨出动。有人诙玄谐地说:“兴安岭三件宝,蚊子、牛虻加小咬,夏天也是三班倒。”通过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搏斗和艰苦紧张的施工,锤炼了干部战士的革命斗志,涌现出了一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张春玉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张春玉是三师十三团十六连的副班长,日凌晨,在加(格达奇)嫩(江)段朝阳山1号隧道施工中,突然遇到意外塌方,战士郭风堂被砸昏在地,张春玉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扑过去将他推出险区,自己却被巨石压成重伤,充分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硬骨头战士的高贵品质。
嫩林铁路加(格达奇)塔(河)段于日铺轨到塔河,初步解决了岭北地区运输困难的局面。嫩(江)加(格达奇)段(186.45公里),1965年由南北两头向中间铺轨,于日接轨通车。至此,嫩江至塔河全长446公里的林区铁路,从1964年7月开工起,经3年的艰苦努力全部贯通,胜利地完成了会战第一阶段的任务。
嫩林铁路塔河至樟岭段,全长114.02公里,为第二阶段修建任务,于1986年12月铺轨通车。樟岭至古莲段,全长116.16公里,为嫩林铁路第三阶段施工任务,由铁三师于1970年7月投入施工。日铺轨到达终点古莲站。全长677公里的嫩林铁路,至此全线贯通,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成昆铁路起自四川成都市,经彭山、眉山、夹江、峨眉、峨边、甘洛、喜德、西昌、德昌、米易、无谋、安宁,至云南省昆明市,全长1083.3公里。这条铁路北与宝成、成渝铁路相接,南与贵昆、昆河铁路相通,是西南地区铁路网中的重要干线。由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设计,以铁道兵、铁路员工为主,并有地方民工和全国有关部门参加组成的筑路队伍参加施工。1964年第4季度开工,日建成通车,1971年元旦交付运营。这条铁路对改善西南地区的交付运营。这条铁路对改善西南地区交通状况,密切西南边疆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昆铁路的修建,曾经几上几下,从1958年开工至1962年仅成都至青龙场61.5公里地段铺轨通车。1964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加快内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决策,毛泽东主席发出“成昆路要快修”的指示,国务院、中央军委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成昆铁路建设的重大措施。由中共中央西南局负责,组成有铁道兵、铁道部主要领导参加的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李井泉任总指挥,吕正操、刘建章、郭维城、彭敏、张永励、熊宇忠等任副指挥。下设工地指挥部、技术委员会和支援铁路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指挥成昆铁路建设大会战。施工队伍以铁道兵第一、五、七、八、十师、独立机械团、独立汽车团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为主力,并有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大桥工程局、通信信号公司和成都、昆明铁路局以及沿线民工共30万人参加。
成昆铁路从海拔5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起,逆大渡河、牛日河南上,穿越海拔2280米的沙木拉打隧道,沿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而下,进入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再溯龙川江岸而上,到达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全线有700多公里穿越川西南和滇北山区。为避开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克服地势起伏的巨大高差,线路13次跨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9次跨龙川江及其支流楚雄河、广通河,4处越岭,有7处大的盘山展线。特别是大渡河、金沙江两岸,峭壁悬崖,山高谷深,川大流急,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工种艰巨。桥梁隧道密集,平均每1.7公里有1座大桥或中桥,每2.5公里有1座隧道,有的地段,桥隧相连,全线桥梁、隧道共计433.7公里,占线路总长的40%。沿线气候条件很差,有气温高达摄氏四五十度的“火沟”,有10级大风劲吹的峡谷,有常年积雪的雪山。有四五百公里位于烈河度7至9度的地震区。地下水发育,有的断层裂隙水的滴量每昼夜近2万吨,另外还有许多岸冲刷、山体错落、溶洞、暗河、断层、流沙、瓦斯、岩爆,以及有害气体等。所有这些,都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因难。
1964年第四季度,铁道兵第一、八、十师及铁二局3个工程处先后进入施工管区,重点工程相继开工。1965年第四季度铁道兵第五、七师由贵昆线逐步转入成昆线管区。1966年进入施工高潮,施工人员达到35.97万余人。这期间,董必武、贺龙、聂荣臻等中央领导视察了现场,给建设者们以很大的鞭策和鼓舞。全线最艰巨的工程是在地质复杂的崇山峻岭中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为了爬坡,有的区段线路进入隧道后,在大山腹中绕圈,再从隧道进口上方几十米处钻出,形成“楼上楼”铁路。担任黑井隧道施工的铁八师三十六团初到工地时,公路没有修通,大型机械一时运不进来,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他们不等待,不依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打通了这座近千米长的隧道。为加快施工进度,各隧道施工单位广泛开展了“月百米的成洞”和“双百、双保、两不超”(即单口月成洞百米,每米百工;保质量、保安全;材料、风电不超耗)的劳动竞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铁七师三十二团担负施工的莲地隧道,地质情况十分复杂,人称“地质博物馆”,指战员克服各种困难,顽强奋战,月月超额完成计划,1967年7月创造了单口月成洞571.2米、双口月成洞1003米的好成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地指挥遭到严重干扰,施工受到严重影响,原定于日全线接轨通车的计划落空。1969年1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决定:铁道兵负责施工的西南铁路建设,包括成昆线(礼州以南)、渝达线、襄成线和渡口支线,连同应京原线、嫩林线的计划、投资,从1969年起,由铁道兵在国家单立户头。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三线建设会议,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四川省为主,云南、贵州省及中央有关部门参加;撤销原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西南铁路建设由铁道兵统一组织指挥。根据上述决定,铁道兵党委调参谋长兼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所司令员何辉燕参加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并在成都成立铁道兵西南指挥部,负责成昆线、渝达线和襄成线西段的部队以及在西南的工厂、仓库等单位的党政、军事行政领导工作。1969年第四季度,中共中央要求成昆线务必在日全线通车,筑路大军经过突击抢建,终于在1970年6月底在礼州接轨。7月1日,在西昌举行成昆铁路通车典礼大会,党中央发贺电表彰参加成昆铁路建设全体建设者对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
京原铁路起自北京市石景山南站,经良各庄、十渡、白洵、紫荆关、涞源、灵邱、平型关、繁峙、枣林、代县、阳明堡于山西省原平,与北同薄铁路接轨,全长418公里。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铁道兵负责施工。1965年11月开工,日通车。同时将原平至枣林支线加以改造,连成一线,于日交付运营。京原铁路对山西煤炭外运,加强首都战备起着重要作用。
京原铁路逶迤于燕山、太行山、五台山山区,与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唐河、滹沱河并行或相交,线路经过紫荆关、浮图峪、驿马岭、平型关等关隘,地势险峻,沟深谷切,桥高隧长,工程艰巨。平型关以东约280公里,地形陡峻,桥隧毗连,长1公里以上的隧道26座,百米以上的大桥20座。全线隧道桥梁总长约占新建线路的三分之一。地质复杂,地层多有断裂构造,岩石挤压破碎,易于坍塌。地震烈度为6至8度。主要河流有丰富地下潜水补给,常年流水,不通航;一般支流均为间歇性河流。气候受西北高压带的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冷少雨,平均气温11.8至6.8摄氏度,最高气温43.5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28.2摄氏度;平均年降雨量500至700毫米。
1965年6月,铁道兵第四、十三师各2个团进驻北京市房山地区和河北省涞源地区进行施工准备。6月,十三师奉命执行援越抗美任务。7月26日,总参谋部批准组建铁道兵第十四师,接替十三师担负的任务。通信信号工程由铁道兵直属第一、二通信工程营负责。全线新线运输管理工作由铁道兵第四新建铁路管理处担任。施工采取先东后西,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逐段展开的原则于日,石景山至紫荆关138公里区段开工。1967年春,两个师的兵力全部进入工地,紫荆关以西控制全线工期的驿马岭和平型关两座长隧道相继开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投资、材料供应得不到必要的保证,原定1970年通车的建设工程难以实现, 1969年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提出推迟到1971年通车的要求。施工中采取长隧短打(平导先行,分割成段,多口开挖),群隧合打(近距相连隧道统筹安排兵力、机具),分割围歼,逐个击破的方法,广大指战员和民兵克服断层、溶洞、涌水、坍方等困难,不断提高工效,创造单口月百米成洞162次,并达到隧道平均每米用工178工天的较好水平。铁十四师六十八团施工的驿马岭隧道,全长7032米,为当时全国最长隧道。1967年4月正洞开工,24个月后完成隧道主体工程,平均双口月成洞281米。在铺轨架梁作业中,为解决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梁供应不足的困难,铁四师十六团因陋就简,科学施工,在永定河畔荒沙滩上生产出合格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梁,满足了铺架工程的需要。东段于日北京市石景山南站开始铺架,西段于1970年9月从枣林开始铺架,日在灵邱242公里处接轨通车。
襄渝铁路起自襄樊,经莫家营、谷城、十堰、白河、旬阳、安康、紫阳、万源、达县,全长915.6公里。这条铁路横贯鄂、陕、川3省,东与汉丹、焦枝两线衔接,中与阳安、宝成铁路想通,西与成渝、川黔两线相连,是联络我国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该线襄樊至莫家营段56公里,1960年建成通车。新建铁路正线长859.6公里,由铁道部第二、三、四勘测设计院和电气化工程局设计,铁道兵担负施工。参加施工的铁道兵部队有8个师、2个独立团,另有铁道大桥工程局、电气化工程局和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民工。全线东西两段分别于年开工,中段于1970年第1季度开工,1973年10月接轨通车。1975年11月至1979年12月分别交付运营。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建设大西南的号召,经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于1965年12月勘测设计,确定线路由襄樊至成都,称襄成铁路。1968年初,中央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先修渝(重庆)达(县)铁路、缓建成(都)达(县)段的决定。1969年底,中央确定渝达、襄成两线合一,称襄渝铁路。同年12月29日,周恩来总理召开会议,研究加快铁路建设问题。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何辉燕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决定襄渝铁路于1972年铺轨通车。
襄渝铁路东段为鄂西北丘陵低山区,中段为秦岭巴山区,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铁路横穿当山、白云山,走经华蓥山、中梁山,在仙人渡、旬阳、紫阳3跨汉江,9跨东河,7跨将军河,33次跨后河,在北碚跨嘉陵江。沿线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岩峭壁,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全线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高隧长,多线隧道13座,最长的1685米,最高桥墩76米,工程任务艰巨。施工条件差,尤其是陕西境内,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缺乏。300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9-1981.8)、霍元琪(2.10)、唐佑光(3.4)、王宜强(3.12)。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名大全男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