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这本书的中心句童年是什么仿写句子

《秋》让我展望和谐社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0.50
&&¥2.00
&&¥2.00
《秋》让我展望和谐社会
​ ​暑​假​是​我​博​览​群​书​的​好​时​候​。​在​一​个​暑​假​中​,​我​可​以​阅​读​许​多​名​着​,​其​中​《​秋​》​最​吸​引​我​的​眼​球​。​ ​ ​《​秋​》​这​本​书​叙​述​的​是​高​家​不​断​衰​退​的​生​活​。​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高​家​也​曾​被​炸​弹​轰​炸​过​。​这​是​一​部​令​人​悲​伤​的​书​,​描​写​了​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当​时​,​惠​的​父​亲​周​伯​涛​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枚​有​肺​病​迹​象​,​硬​是​把​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先​后​推​入​了​火​坑​。​这​两​个​孩​子​虽​然​年​轻​,​却​不​听​堂​表​姐​妹​的​好​心​劝​阻​,​硬​是​认​为​父​亲​的​话​是​对​的​。​高​家​经​过​一​番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一地鸡毛》这本书的中心内容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一地鸡毛》这本书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像&quot,小林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寒酸。如果把它拍成了一部消极的作品。这七八个人摆不平;帮同学卖鸭子。一切都不露声色;陪读&quot,包括发生在“八部七局六处”里的琐琐碎碎的事情,看起来需要面对很多人。&只要能帮忙,就变成了大事、屈就环境与命运的人,那我也认为可以不拍、埃塞俄比亚的大饥慌,大学毕业后留京,没有反面人物,小林"对门为了使自己孩子有个伴?对于那些在现实的种种压力面前自觉地放弃自我,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随着生活烦恼的不断增加,苏联解体,实则波澜壮阔。所以大和小的关系是相对的;的想法;所以在帮查水表的老头办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小事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总有那么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使曾有过宏伟理想,生活越物质化、困惑……  我总觉得人应该有些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一地鸡毛》耐人寻味。有人说它很消极,为了不吃亏;从前帮人办事。为了调动工作、柏林墙的推倒,小林本着&quot,随着对权力。  《一地鸡毛》写得不是凡人小事,对他个人来说;有宏图大志怎么了;馊豆腐&在单位就要真真假假,对生活对人群都是充满善意的,在淡淡的感伤与无奈中突出了生存的执著与坚定,平常的人物,清高的小林和妻子也开始四处找关系。是生活的主旋律,则被公认是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小事,这些都是被公认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事,日子就太平了,买贵的礼物不值得、义愤,说真话倒霉受罚,感觉孩子成了&quot,跑遍全城买到高价炭火送给阿姨。这就需要拿出你的全部人生智慧来应付?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看似不咸不淡?有事业理想怎么了、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当天晚上小林梦见一地的鸡毛和蚂蚁般的人群。随着权力网络向家庭的延伸,他会立即满口答应?古今将相在何方。我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一地鸡毛&quot,那也是出于自我保护不得已而采取的自卫行动,说谎逃过了领导的责备:无奈,在琐碎的生活面前。凡人无小事,不能掉以轻心,买便宜的送不出手,难道这种攫取就是对晦暗不明的嘲弄和反抗吗,被单位发现;,我不明白;过元旦要给幼儿园阿姨送礼,长工资这件事大;这样的感叹正是理想主义还没有完全丧失的表现;那是幼稚。但这些小事放到个人身上;代表日常生活中最平常化的东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像&quot,但其实不然;这样卑微,好办先说不好办。这些小事放在个人身上,人们开始在晦暗不明之中主动地攫取一些权力和利益:  自视有些清高的主人公小林和他妻子都是外地人,就越显得空虚。态度当然得是积极的;,而是以非常传统;,实则刀光剑影。人的斗志和锐气在一点点的被腐蚀掉;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quot.
上至国家主席。看似风平浪静。而孩子的入托问题,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豆腐&quot,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也只能自我安慰一番;,这才是成熟;买大白菜可以报销,因此、长工资评职称的问题,慢慢有了孩子有了房子,说成不好办,就变成了大事。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的、金钱的渴求。  小说的第一句话是&quot?quot,日子就不好过。作者刘震云也许也是这样想的,&quot.,对局长处长都不放在眼里的小林思想开始转变,这意象给我强烈的冲击、分房子的问题,得到一台微波炉作为报酬,人的精神世界里不应该最后空荡荡的只剩下两种东西--金钱和权力。从这个角度说,《一地鸡毛》是一部积极上进的作品,小林怕别人说自己抠门,真亦假来假亦真?还是苏联解体的事大。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如果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情,作者从一个如此渺小的东西切入生活。《一地鸡毛》里的人物全是正面人物,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真正需要应付的不过也就是七八个人,而且是一块&quot,荒冢一堆草没了;豆腐&quot。&quot,越现实化。作者刘震云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种种感受,展开故事:&quot,我不同意。写得是凡人大事。你可以问问走在街上的人,是分房子。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把身边的这七八个人应付好了,角度不同而已,我感到悲痛,帮忙把小林的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烦琐的现实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没有对人物进行太多的心理描写,被拒绝后感到窝心也为花了钱感到心疼。泛泛地说,后来发现&quot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于形中势不可挡、卑怯,说假话者升官发财,最后买了一箱可乐;这样琐碎,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小事。&quot,有的只是一对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这个&quot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一地鸡毛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机关百态。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这本书的广告中问读者……后面的英文是什么意思?请翻译一下_百度知道
这句德文的大致意思是:你的感情是不是频繁遭到媒体的操纵和欺骗?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那不是英文,是德文啊
请翻译成中文
抱歉,不会啊
It is not English
请翻译成中文
这本书的广告中问读者……后面的根本不是英文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你有海底世界这本书吗她问道 请给这句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大全
(是的 小男孩站起来 鞠了个躬 请让我进去吧 )请把这句话加上标点符号。谢谢_百度知道
(是的 小男孩站起来 鞠了个躬 请让我进去吧 )请把这句话加上标点符号。谢谢
提问者采纳
这两句话不是一气说完的,是因为我觉得他在请求,这不是什么绝对的。而用感叹号,也可以,鞠了个躬,笆堑摹焙竺娴亩汉鸥奈浜,“是的,语气比较重,而且是分先后说的,用句号太平淡不能突出感情。,就改为句号,说了“是的”以后,若你觉得这两句话关系不是那么紧密,分两个,”“是的”和“请让我进去吧”都是原话引用,紧接这个动作后又说了话,所以不在一个引号内,他站起来然后鞠躬,用引号标注,“请让我进去吧,”小男孩站起来,他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鞠了个躬,“是的。,“请让我进去吧,小男孩站起来,”,
引号有点不明白。谢谢你
引号有点不明白。谢谢你
三年极题,把我弄糊涂了。
。 ,。 !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标点符号 - 儿童成长 - 福建论坛|福建新闻|八闽之子|福建最大的网络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标点符号40问
 1.小圆点儿的句号(.)与小圆圈的句号(。)有什么不同?
   小圆点的句号与小圆圈的句号都能用来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但小圆圈的句号是句号的基本形式,小圆点的句号只是句号的补充形式。小圆点的句号主要用在科技文献及外语文献中,以避免句号同字母o及数字0相混。
  2.“但是”之前可否用句号?
    用于“虽然……但是……”“只管……但是……”两种句式中的时候,“但是”之前不能用句号。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句号,也可以不用句号,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1)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2)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选择问句怎样用问号?
    一般的情况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例如:
   (1)是那个年代更适合我们,还是我们在那个年龄上更快乐?(《为卡尔文疯狂》第44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如果选择项比较短,选择项之间的停顿也比较短甚至没有停顿,选择项之间也可以不用逗号,只在句末用问号。例如:
   (1)你是走还是留?
   (2)他是小王的哥哥还是弟弟?
     如果要强调每个选择项的独立性,可以在每个选择项后都用问号,这时这几个选择项构成一个句群。例如:
   (1)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鲁迅《狂人日记》)
  4.用问号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有疑问词的句子不一定都用问号。疑问词也可以用在非疑问句中,所以不能单凭有无疑问词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疑问句,该不该用问号。下面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不是疑问句,所以不用问号:
    (l)我不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但我猜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对我们的情况比较熟悉。
    (2)你告诉他我们这里都有什么规矩。
    第二,倒装句中,问号应该放在全句的末尾。例如:
    (1)明天放假吗,张老师?
    下句中的问号用错了:
    (1)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受贿被判处死刑并伏法后,人们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给胡长清行贿的人将如何处置?(《检察日报》日1版)
  5.问号和叹号是否可以并用?
    问号和叹号是两种不同的标点,问号表示疑问,叹号表示感叹,各有各的作用,从原则上说不宜并用。但语言中的疑问和感叹有时有交叉,于是就产生了问号和叹号的并用。疑问和感叹两种语气的交叉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况中:
    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例如:
    (l)“什么?”男人强烈抗议道,“你以为我会随便退出娱乐圈吗?!”(《南方周末》日18版)
    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例如:
    (1)周朴园: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曹禺《雷雨》
    超出这两种情况,就不宜并用问号和叹号。
    问号和叹号的并用式有人写做“?!”,也有人写做“!?”。从规范化的角度说,最好能统一起来。因为这种并用出现在反问句和疑问句的末尾,问多于叹,所以专家们建议采用“?!”式。这种由两个符号组成的并用式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书面上只能占一个字的位置,而不能占两个字的位置。
  6.标题的末尾该不该用句末点号?
   标题位于文章之首,或段落的前面,一般只有一句话,它并不处在句群中,不存在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问题,所以,单纯从停顿的角度看,标题的末尾完全可以不用句末点号。但如果这个句末点号与语义的表达息息相关,不用句末点号就会产生歧义,妨碍读者理解,就得用上句末点号。例如:
  (l)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已之所欲,施之于人?(《语文建设》2000年第6期)
  (2)大幅面打印到头了?(《北京青年报》日46版)
  (3)今年太阳晒不得?(《报刊文摘》日2版)
  这三个标题,如果末尾不加问号,就表达一种与作者的原意完全相反的意思。
  7.公式、表格的末尾用不用句末点号?
  标点符号是帮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在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中,遇到公式时,如果这个公式可以用语言读出来,我们就可以按照《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不同的是常常选用小圆点的句号。例如:如果A>B,B>C,那么A>C.
  在表格中,如果只有数字、单词,末尾不用标点;如果有句子,就应该和一般文句一样使用标点。
  8.并列的引语之间要不要用顿号?
  从理论上说,并列的引语之间有停顿,应该用顿号,但是由于各引语已经加了引号,看起来很醒目,不会造成混淆,所以,可以不用顿号。有人愿意用,不能算错,但是以不用为好。例如:
  (1)他说话喜欢用“多”“真”“大”“挺”等词强调语气。
  同理,并列的书名之间也以不用顿号为佳。例如:
  (1)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并列的括号之间也最好不用顿号。例如:
  (1)例(l)(2)(3)都是错误的说法。
  9.连词前面可否用顿号?
  用连词连接的词语,中间无停顿时不用点号分隔。例如:“你或者小王来都行。”有停顿时,一般用逗号而不用顿号。下面例句中的顿号都用错了:
  (1)一本书少则数万字,多则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字。
  (2)如果那天下雨、或者我另外有事,我就不能赴你的约会。
  例(l)的顿号可删去,例(2)的顿号可改为逗号。
  10.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还是用顿号?
  并列词语间如果没有停顿,就既不用逗号,也不用顿号。例如“他的父母很爱他”,“父”“母”之间就不必用顿号或逗号。类似的例子还有“(公安)干警”“中小(学生)”“(解放军)指战(员)”
  如果并列词语之间有停顿,一般用顿号表示,有时也可以用逗号表示。如果停顿比较长,就用逗号,停顿比较短,则用顿号。停顿的长短写文章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一般地说,并列词语作主语和宾语时,中间用顿号或逗号的都很常见;作定语时,中间用顿号的多一些;作状语时,中间用顿号,很少用逗号。
  如果并列短语是多层次的,就要用顿号表示较低层次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较高层次的停顿。例如:
  (l)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生活质量的变化、提高,城市和乡村的垃圾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困扰全球的严重问题之一。
  (2)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她都能来上几段。
12.分项列举时,各项之间为什么有时用逗号,有时用分号,有时用句号?
  分项列举时,如果各项结构都较为简单,各项之间的停顿比较短,那么各项之间可以用逗号。例如:
  (1)根据我们的最有功绩的文学老师的说法,有如下性质的语言是文学上最好的语言:(一)明确,(二)朴素,(三)简洁,(四)音乐性,(五)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
  如果要使各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或者各项结构比较复杂,需要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区分结构,那么各项之间可以用分号。例如:
  (1)该文介绍了北京市语言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计算语言学系列讲座》的主要内容。即:一、计算语言学产生的背景——计算机和语言学发展的需要;二、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自动分词与计算语言学;三、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传统语法的许多结论是正确的,仍具有生命力;四、面对计算语言学的挑战,现代汉语研究中应注意的思想和原则。(《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第103页)
  但如果要强调各分项的相对独立性,那么每一项也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句子,这时各项之间可以用句号。例如:
  (1)这里对于隐喻词语的释义就有三种方式:l.【暗淡】先解释字面意义,再用符号标出隐喻用法的例句。2.【缩水】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关于隐喻用法的标示或说明。3.【黑暗】先解释字面意义,对于隐喻用法专设独立义项加以解释。(《语文建设》且999年第1期第29页)
  如果有的分项中已经使用了句号,那么各分项之间就不能用逗号或分号,而只能用句号,因为逗号和分号表示的停顿小于句号,不能用逗号或分号来管句号。
  13.句中能不能不用逗号径直用分号?
  逗号、分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情况下,应该先用停顿时间短的逗号,再用停顿时间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下面的例句应把分号改为逗号:
  (1)当前要注意解决新闻不新的问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缺乏准确性的问题。
  只有当分项列举时,为使列举的各项突出,才用分号。
  14.冒号的提示范围有多大?
  一般说来,冒号用在句子内部,它的提示范围到一个句子完了为止。但是,它的提示范围有时也可以超出一个句子,管到几个句子,甚至是几个段落或成篇的文字。如人们写信时在开头收信人的称呼后用的冒号,又如讲话稿一般在开头写“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等。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会议纪要、工作计划、演说词等中。
  15.同一个句子中能否有两个冒号?
  在同一个句子中,一般只能用一个冒号,不能用两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下面的例句中,第一个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1)我向大家保证:今后我一定做到三件事:第一,不迟到;第二,上课不说话;第三,按时完成作业。
  16.在“某某说”的后面如何使用点号?
  这要根据“某某说”的位置而定。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用冒号,也有人用逗号。例如:
  (1)同伴让我一起去看看,我心情黯淡地说:“算了,不看了,你们去吧。”(《中华散文》1999年第2期第5页)
  (2)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朱自清《背影》)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后,它后面要用句号。例如:(1)“让大家笑笑,有什么不好?我又不少了些什么。”他说。(《中华散文》1999年第2期第28页)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例如:
  (1)“他不信,”砌成台子的全体石块一齐说,“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如果“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例如:
  (1)女朋友去看了回来报告说,最喜欢那套短打紧身的悬短花色皮衣,很孩子气的。(《南方周末》日18版)
  17.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混合使用时,如何使用引号?
  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的话,也就是把别人的话或现成的语句照原样录下来。为了跟作者本人的话区别开来,直接引语要加引号。间接引语是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仍是作者本人的话语,所以不必用引号。当我们引用别人的话,一半是直接引用,一半是间接引用的时候,仍是直接引用的部分用引号,间接引用的部分不用引号。例如:
  (1)他指出,科学是没有地区性局限的,“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以及形成这种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标点符号用法解说》52页,语文出版社1990年)
  18.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时,如何使用引号?
  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时,一般要在引文的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加上前引号,而只在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结尾才使用后引号。
  19.引文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还是放在引号之外?
  如果引者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那么为了保持引语的完整独立性,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引号之内。例如:
  (1)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吴晗《说谦虚》)
  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末尾不能有标点,标点必须放在引号外面。例如:
  (1)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引语末尾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20.什么是句内括号,什么是句外括号?
  句内括号只是注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的,必须紧贴着所注释的词语,例如:
  (1)国外在侦查犯罪时,就是将语言特征(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特征)作为查缉罪犯的一个重要条件,并设专门人员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语文建设》1991年第6期第37页)
  句外括号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要放在整个句子之外,位于句末点号之后。例如:
  (l)果戈理作《巡按使》,使演员直接对看客道:“你们笑自已!”(奇怪的是中国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一句删去了。)(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
 21.括号内部如何使用标点?
  就句内括号说,语句内部可以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但是语句末尾不能有句号(问号、叹号例外),哪怕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
  (1)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阿累《一面》)
  就句外括号说,它的内部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那么句子末尾可以用句号或问号、叹号。例如:
  (1)一点事情都还没有办成,就让我这样破费,你说这有多刻薄;要是我这个人有点才能的话,这对整个国家又是多么刻薄!(我要感激地说,现在我的发明总算被接受啦,而且还应用得不错呢。)(狄更斯《穷人的权利》)
  22.标明补充说明的语句用括号还是破折号?
  破折号和括号都有标明补充说明的语句的作用,但是破折号标明的补充说明性语句是正文的一部分,比较重要,需要读出来,而括号标明的补充说明性语句不是正文,一般可以不读出来。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用破折号还是用括号。
  23.破折号的前后需不需用标点符号?
  在表示话题或谈话对象突然转变,或语意有所跃进的时候,破折号的前面常常用个句末点号,用以表示破折号前面的话语和意思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例如:
  (1)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个说:“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牛郎织女》)
  (2)林先生猛地抬起头来,正和那老婆子打一个照面,想躲也躲避不及,只好走上前去招呼她道:“朱三太,出来买过年东西么?请到里面去坐坐。——阿秀,来扶朱三太。”(茅盾《林家铺子》)
  (3)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的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夏衍《包身工》)
  表示注释性话语的时候,破折号的前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它把注释语和被注释语分成两部分,人们在读到破折号的时候,自然会停顿一下,前面不用标点也不会妨碍阅读理解。
  破折号的后面不用标点符号。
  24.省略号到底是几个小圆点儿?
  按照《标点符号用法》,省略号是6个小圆点,占2个字的位置。但是在科技文献中,也有人用3个小圆点,占1个字的位置,这是受了西方语文省略号的影响。还有人用12个小圆点,占4个字的位置,表示整段文字的省略。虽然不能说这两种写法不对,但可以说它们是不规范的,不应提倡。
  25.省略号的前后需不需用标点符号?
  如果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点号。例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如果省略号前面的句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原则上不加标点符号。
  省略号的后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连文字都被省略了,再加标点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如果省略号后面还有文字,为了表示这些文字跟省略号及省略号之前的文字关系较远,可以在省略号后面加上句末点号。例如:
  (1)现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是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的。(《语文建设》1991年第7期第32页)
  26.省略号和“等”“等等”能否同时使用?
  在表示列举省略时,可以用省略号,也可以用“等”“等等”,但不能同时使用省略号和“等”“等等”。“等”“等等”是语言里的词语,可以说出来、读出来,而省略号只是书面上的东西,只能看,读不出来,所以,在需要读出来的地方要用“等”“等等”,不用省略号。
  27.连接号应该怎样读?
  连接号有些是不需要读出来的,如“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氧化-还原反应”。有些读时需稍加停顿,例如: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四个阶段。有的则需要读成“到”或“至”,例如:“北京-上海”直达快车、鲁迅(188—1936)。产品型号中的连接号可以读作“杠”,例如:FA- COM230-50型计算机。
  28.外国人名的缩写字母和中文翻译并用时,缩写字母后面的间隔号是中间点还是下脚点?
  外国人名的缩写字母和中文译名并用时,缩写字母后的间隔号是下脚点。例如:D.H.劳伦斯,J.穆尔。
  在有的外国人名里,下脚点的间隔号和中间点的间隔号都会用到。如,罗伯特·李、埃德蒙·S.卡彭特。
  29.电影电视剧名能否用书名号?
  《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但实际使用中,书名号已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电影名、电视剧名就常常用书名号,例如:
  (l)有一次和宿舍的女生去看《罗马假日》……(《南方周末》200年4月7日22版)
  (2)梁从诫直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中华读书报》日第5版标题)
  这种用法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此外,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30.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不是可以用书名号?
  书名或篇名的简称也可以用书名号,因为它们也是书名篇名,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和全称是等价的。书名号的作用是区分书名与非书名,以避免产生误解。有人不用书名号,而用引号,这样一来,引号的负担就太重了。从当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出版物对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加书名号的。例如:
  (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筒称《用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第15页)
  (2)《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新增收了不少词目……当然,《现汉》的这些情况在修订本中大有改观。(《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第105页)
 31.书报的版本、版别放在书名号之内,还是书名号之外?
  书报的版本、版别,如书的“英文版”“修订版”“重排本”,报纸的“海外版”等,一般不是书报名称本身而只是一个注释说明,因此应该把它们放在书名号之外。通常的做法是用括号把它们括起来,紧放在书名号之后;也可以不用括号,直接跟在书名号后面,或在书名之前事先说明。例如:
  黄伯莱、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
  《咬文嚼字》(学生版)
  《读者文摘》中文版
  中文版的《读者文摘》
  法令、规定、方案、条例等的草案、试用稿等,因与书名结合紧密,往往用括号括起来放在书名号里面。例如: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
  有的还脱去括号被纳入正题,这就成了文稿名本身了。例如: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人民日报·海外版》”之类的写法是不对的。
  32.在中文文章中使用外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仅仅夹用一些外文单词、短语,整个句子仍为中文,那么要按中文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例如:
  (1)不时有些人谈起DOS,或者说是谈起那些DOS一样的旧日情怀。虽然大家都开始淡忘DOS繁琐的指令,然而它曾经是Windows通行之前常用的Disc Ope-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南方周末》日第18版)
  如果是整句整段地引用外文,引用部分要按有关文种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例如:
  (1)据说人生就是这样。我不知道。快乐是人想像出来的:
  Heap on more wood!-The wind is chill;
  But let it whistle as it will,
  Well keep our Christmas merry still.
  不但是圣诞节,一年到头都应该这样,外头真冷;我是越来越怕冷了,只好多躲在家里。
  (《董桥散文》第175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33.引用历史文献时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引用历史文献时,为了便于阅读,应该按现代的标点符号用法加上标点。不同的作者标点同一段古书,结果可能会有出入,这是允许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是从别人的著作里间接地引用历史文献,就要照录别人的标点,不得改动。如果引用的文献原来就有标点,引用时也应照录,不得改动。
  34.数词表示历史事件名称时该怎样标点?
  应该在数词外加引号,数词间加间隔号。例如:“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加引号是因为这些数词具有特殊含义,它们是某月某日的省略写法,指的是特定的日子。使用间隔号是为了避免误解,如“一二九”,如果不用间隔号,也可以理解为1月29日。如果事件比较有名,不加引号或省略号也不会妨碍理解,也可以不用引号或省略号,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五四运动。
  35.所有的历史事件的名称都要用引号吗?
  由月日数字命名的事件名称一般要在数字外用引号,以旧历年号和地名命名的历史事件的名称,使用时一般无须加引号,因为它们是历史事件命名的通例,人们并不把它们视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但是,如果前面有“叫作”“称为”“发动了”“制造了”等词语,该事件成为“着重论述的对象”,就要在它们外面加上引号。
  36.序次语后面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等的后面,用逗号。
  “一”“二”“三”等的后面,用顿号。
  “1”“2”“3”等的后面用小圆点。
  数字外面如果有括号或圆圈,后面就不再加标点。
  拉丁字母的后面用小圆点或空一格。
  表示结构层次的序数,可以只用阿拉伯数字,在不同的层次间用小圆点隔开。例如:
  1.1 l.1.l.2
  1.2 1.2.1 1.2.2 1.2.3
  在只有两层时,中间也可以是短横。例如:
  l-1 1-2 1-32-1
  37.怎样使用示亡号?
  示亡号是一个长方框,套在已经去世的人的名字的外面,表示这个人已经去世。
  示亡号多用在书籍的封面、内封、目录、标题等处涉及作者、编者姓名的地方,正文中涉及已经去世的人,一般不用示亡号。去世已久的人,读者都知道,不说也不会引起误解的,也不加示亡号。
  38.缩写号是怎么来的?
  英文中常用缩写号,例如is not缩写为isn’t,will not缩写为won’t,1980年缩写为'80。中文的缩写号由此借来,由于在中文中,它多用于标示年份的省写,人们又叫它省年号。用了缩写号后,后面可以不再写“年”。
  缩写号是一个逗点,写在紧靠十位数字前的左上。
  39.标点符号应该放在哪儿?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点号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个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个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省略号和破折号各占两个字的位置,不应分作两截分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开头。
  40.竖排文稿怎样用标点符号?
  竖排文稿时,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要放在字下偏右;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要放在字下居中;双引号改用『』,单引号改用「」;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浪纹线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传媒中常常见到把问号排成“?”,把叹号排成“!”,这是不规范的。
巧改标点自传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在一次宴会上提议,每人用最简捷的语言写出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于是,在场的人冥思苦想,提笔作文。
  不久,一位年轻人交给巴尔肯一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自传:
  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
  巴尔肯问他这三个标点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年轻人回答道:“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巴尔肯望着那位年轻人凄然的神色,沉思了片刻,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边有力地又写了三个标点符号:
  一个顿号“、”,一个删节号“……”和一个大问号“?”。
  巴尔肯用鼓励的口吻对那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鲁迅与标点符号
 据说,标点符号是五四时期鲁迅首次引进和推广使用的,当时遭到许多因循守旧的文人的反对。三十年代,上海有家苛刻的书局就是这样,发稿子严格按照字数算稿费(只算文字,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鲁迅给这家书局译书时开了一个玩笑:送去的稿子既没有划分段落,也无一个标点符号,从头到尾连在一起。书局的老板无奈,只得写信给鲁迅:“请先生分一分章节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标点符号。”鲁迅回信说:“既要作者分段落加标点,可见标点和空格还是必要的,那就得把标点和空格也算字数。”书局只得认输。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标点,读起来费解难懂,有时还会发生歧义,产生误解。所以,鲁迅说“标点和空格是必要的”。
  少年朋友,如今你作文时是否重视“标点和空格”呢?
并列词语之间什么情况下用逗号
 我一直鼓励学生质疑,学完顿号用法后,有学生提出了书上有几处标点不妥。例如:
  ①青蛙最喜欢吃昆虫。苍蝇、蚊子、白岭、蚱蜢……它都爱吃。(第七册“基础训练3”)
  ②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啼声,响成一片。(第十一册《草原》)
  ③五彩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紫的。(第七册《五彩池》)
  这些都是并列词语,我觉得似乎应该用顿号。本人才疏学浅,其他老师的解释也不能令我满意。为了对学生有个交代,恳请编辑同志百忙之中抽点时间给予答复。
                                          湖北省鄂州市东城小学 夏文杰
  提出类似问题的还有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姚桥乡中心小学李霞老师和广东省封开县千层峰小学孔德文老师,现一并作答如下:
  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是一般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当对并列词语需要强调时也可用逗号,特别是并列词语作主语和后置成分的时候。例①②③中用逗号就是为了强调。
  例①中的后二句是主谓谓语句,“苍蝇,蚊子,白蛉,蚱蜢……”是大主语(“它”是小主语),用逗号就突出了这些害虫,说明青蛙对人类的贡献之大。例②是一般的主谓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是主语,用了逗号就突出了草原主人迎接客人时的热烈欢快的场面,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情谊之深。当然,这两例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也可以,但用了顿号后就失去了强调的意味,表达效果不如用逗号好,因为顿号的停顿比逗号短,朗读时匆匆而过,听起来不如逗号那么清楚明白,所以就起不到强调的作用。——当然,如果在表达上没有强调的必要,则在并列词语之间不要随便用逗号。例③是个解说复句,后面一个分句是倒装句,还原为顺装是:“五彩池里的水……有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紫的五种颜色。”还原后的并列定语改用顿号,不具备强调作用。为了强调这个定语,突出五种具体的颜色,作者把它挪到中心语“五种颜色”之后并用上逗号,就收到了强调的效果。定语后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定语,因此后置定语的并列词语之间应该用逗号。下面一例中的并列词语也是后置定语,最好将顿号改为逗号。
  ④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另外,字数比较多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并列词语之间加进语气助词后,也要用逗号。如:
  ⑤穿灰制服和长街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⑥那种轻视武装斗争,轻视革命战争,轻视游击战争,轻视军队工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⑦肉店里有山鹬啊,鹧鸪啊,野兔啊……可是那些东西哪儿打来的,店里的伙计不肯说。(十一册《凡卡》)
  ⑧……雪花膏成生发油啦,买回来不用,放在那儿干啥呀!(王汶石《风雪之夜》)
  这些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朗读起来就从容不迫,能让人听得清清楚楚。
这里应使用什么标点?
  ①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
  ——老舍《趵突泉》
  ②这时,它望见:森林后面,还是森林,再望过去,还是森林,望得更远,还是森林( )森林( )森林……
  ——四年级期末测试题
  例②中的“森林( )森林( )森林”之间应使用什么标点?与例①中“冒,冒,冒”的标点有区别吗?为什么?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只因才疏学浅,对以上问题百思不解。这时,我想到向我最信赖的朋友——《小学语文教师》求教,希望得到帮助。
                                       安徽省铜陵车辆厂子弟小学 王元巧
  并列词语之间既可使用顿号,也可使用逗号,但不是随心所欲的。一般的使用规律是:
  1.充当主语、定语、状语、宾语的并列词语和带有共同宾语的并列动词之间,一般用顿号。如:
  (1)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夜莺的歌声》)(顿号用于主语的并列词语之间)
  (2)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海底世界》)(顿号用于定语的并列词语之间)
  (3)它……总要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种子的力》)(顿号用于状语的并列的词语之间)
  (4)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一千多种。(《爱迪生》)(顿号用于宾语的并列词语之间)
  (5)宗派主义者……打击、处罚和撤换中央和地方一切同他们气味不相投的……有工作经验并联系群众的老干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86页)(顿号用于共带宾语的并列动词之间)
  2.充当谓语(不带宾语)和补语的并列词语之间,一般用逗号。如:
  (6)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落花生》)(逗号用于谓语的并列词语之间)
  (7)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卖火柴的小女孩》)(逗号用于补语的并列词语之间)
  头上①②两例中的三个“冒”和三个“森林”连用,属修辞上的连续反复,虽不算是并列词语,但性质与并列词语一样,可以参考上述规律对照有关例句找到答案。例①中的三个“冒”作谓语,所以用逗号,与例(6)的用法相一致。例②中的三个“森林”作宾语,对照例(4),应该用顿号。
  不过,上述规律也并不是绝对化的,只能说一般情况下如此。由于作家们使用标点的习惯和喜好的不同,并列词语之间使用顿号或逗号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我国早期的白话文作品,用今天的眼光看应该用顿号的地方一般都用逗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还没有顿号,如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行的12种标点符号中,就没有顿号。顿号的普遍使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如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就有了顿号。因此,例②的三个“森林”之间,最好用顿号;但如果有人用逗号,也不能一口咬定是错的。至于作为测试题目嘛,还是不选这类句子为好。这种反复强调的词语连用,不是语法上的典型例子,语法书上谈标点符号用法时也不会将它们作为例子来谈的。
书名号兼有其他标点的作用吗
在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5页“基础训练1”中有这样一题:“读下面句子,注意书名号的用法。”其中第1小题为:“我们班这学期订了《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和《少年科学》等报刊。”
  我们觉得在《中国少年报》和《少年文艺》中间应该用顿号。与办公室其他老师讨论,都有同感。但课本中却没有用顿号。请问此处该不该有标点符号?
                                      甘肃省天水长城子弟学校 刘建辉
                                      湖南省长沙市新河小学 莫庆年
                                      江苏省太仓市新湖中心小学 曹丽玉 黄凤娟
  顿号表示并列词语间较短的语音停顿;书名号只表示书名、报刊名、篇目名、歌曲名等等,并不表示停顿,如“《孔乙己》是鲁迅的著名小说”这句中的“孔乙己”三字后读起来是没有停顿的。既然书名号不表示停顿,那么几个书名号连用时就应该加上顿号,如:“《孔乙己》、《故乡》、《祝福》是鲁迅的著名小说。”但是,几个书名号连用时,在客观上存在着停顿作用,如《孔乙己》《故乡》《祝福》是鲁迅著名的小说“,朗读起来,在书名号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停顿。因此不少人认为这里的顿号可以不用,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提出过这一主张。
  从大量的语言事实来看,几个书句号连用时,中间用顿号和不用顿号的,长期并存着。请看以下数例:
  ①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许许多多其他著名的画。(秦牧《画蛋·练功》,载《艺海拾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②如《虞美人》《水调歌头》《汉宫春》几首,完全是原文如此……(叶圣陶《<周姜词>序言,载《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③他接连编写出版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春秋故事》 《战国故事》《春秋五霸》 《西汉故事》 《东汉故事》 《前后汉故事新编》 《三国故事新编》 《上下五千年》(由曹余章同志续完,香港版改名为《龙的故(周有光《林汉达先生和语文教育大众化》,载《语文建设》,1990年第2期)
  ④其中,《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和《康熙字典》这三部工具书,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汉字的归部上各具特色。(冯志伟《评<汉字属性字典>,载《语文建设》,1990年第2期》
  《语文建设》杂志是国家语委主管的一个研究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问题的权威性一级刊物。就在该刊的同一期上,在连用的书名号之间用不用顿号也很不一致,说明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不过笔者认为,当几个书名号之间出现一个“和”字时,最好前面用上顿号。如例④,应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之间加入顿号,或者去掉那个“和”字。“和”用在并列词语之间时即相当于一个顿号,既然后面有“和”字,前面就应该有顿号,否则就相当于三个书名号的前两个之间没有顿号,后两个之间却有顿号,不能让人接受。
  “我们班这学期订了《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和《少年科学》等报刊”这一句,与例④十分相似,笔者认为,应在画有曲线处加上顿号,或者去掉“和”字。
  就新近印行的语文教材来看,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倾向于在并列连用的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并列连用的引号之间也不用顿号。
“想”字后标点怎样使用
 我在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同是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时用冒号和引号,有时只用冒号,有时却用一个逗号。虽然查了许多资料,可都没有这方面的解答,很长时间不知怎么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教学。恳请编辑老师予以答复。多谢!
                                      河北省蠡县桑园镇杨北学校 李聪强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弄楚什么叫心理活动描写。
  描写的特点是细致、形象。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情况实实在在地描绘出来,让它“再现”于读者的眼前,使读者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描写才称为心理活动描写。
  “想”后面的文字通常有三种情况,“想”字后的标点也随之而别。
  一、“想”字后的文字属于心理活动描写时,“想”后一般用冒号和引号。例如:
  ①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往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小英雄雨来》)
  ②这时,我的朋友又发现“嗒嗒”的声音,好像在严厉地责怪我。我也赌气一走了之,心想:“我还有很多好朋友,少了你一个也不要紧。”(《我的新朋友──电话》)
  心理活动描写的前面常常有提示语“心里想”之类话,相当于“心里在估算(估测)”或“心里在嘀咕”。如例①中的“心里想”相当于“心里的估算(估测)”,例②中的“心想”相当于“心里在嘀咕”。
  这种用法的“想”有时可用“想道”。例如:
  ③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在仙台》)
  二、“想”字后的文字不属于具体的心理活动描写而只表示所想的内容时,“想”后一般只用冒号不用引号。例如:
  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⑤我想:电脑也许会有失误。(《我的新朋友──电脑》)
  例④⑤中“想”字后的文字都表示所想的内容,并不是心理活动描写,其中例④“想”字后的内容实际上是作者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议论。
  这种用法的“想”字,不可换为“想道”。
  三、“想”字后的文字只表示一个比较简单的想法时,“想”后只用逗号,后面也不用引号;有时“想”字后什么标点都不用。例如:
  ⑥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⑦“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穷人》)
  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给颜黎民的信》)
  例⑥⑦⑧“想”字后的文字都比较简短,只表示一个比较简单的想法,也都不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其中例⑧中的“想”字后之所以不用逗号,是因为这是叙述性的语言,“想”字后面不需要语音上的停顿,加上逗号反倒隔断了连贯的语气。
  这种用法的“想”字,也不可换为“想道”。
  不过,上述三种“想”字后标点的使用情况,并不是绝对的。由于各个作家(者)使用标点的喜好与习惯的不同,常常在遇到上述三种情况时在标点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尤其是第二和第三种情况,“想”字后很难说用冒号对、用逗号对或不用标点对。我们在教学时,只要大体上分清这三种情况就可以了,不要一口咬定只有用什么标点才对。
  另外,“×想”作插入语用时,表示引起人们的注意,后面用逗号。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句不在上述三种情况之内。
到分号处算不算一句话
分号,是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那么,是到分号处算一句话呢,还是到句号处才算一句话?
  有人说:低年级没有学过复句,几个分句合起来算一句话;在高年级已学了复句,每一个分号就表示是一句话。这个问题我一直有疑惑,请赐教。
                                      湖南省长沙市五一中路小学 袁义文
  分号,它是介于逗号、句号之间的一种符号。它主要是用来分开并列分句的。如:
  a.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老舍《趵突泉》)
  这里用两个分号,表示三个分句并列,写出了各个小泉流水的不同的动态。
  分号也可以用于表示递进的分句前。如:
  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分号还可以用于表示转折与承接的分句前。如:
  c.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左”,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d.我在花园里踱来踱去,一阵微风吹来时,我发现一件值得注意的事:白杨树上完全成熟了的花絮绽裂开来,随风飘荡,它的包着种子的绒毛到处飞舞,像雪花似地飞满天空,把大地和整个园子都铺满了;漫天飞舞着银白色的绒毛看起来样子真是神秘!([德]卢森堡《狱中书简》)
  例c中,分号后面表示转折;例d中,分号后面表示承接。
  一个分号,表示一个分句的结束,或者说,是一个小句子的结束。(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即称“小句”)因为这里的“分号”“小句子”都是相对于语法上所指的复句来说的。上面的a、b、c、d四例就是四个复句。现代汉语中所说的“句子”,是以句末停顿的标点为标志的。
  在教学中,的确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年级不同而作不同的处理。对低中年级学生,我们常是这样说,“这是一个大句子,这两个(或几个)是大句子里面的小句子……”对高年级学生,我们不仅可以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复句,里面包括了几个分句,而且应该告诉他们,这几个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并且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一定要注意,即使在高年级,也切切不可将有关复句的语法知识作为各种语文测验、考试的内容。分号的用法,复句中分句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也只是要求有所理解,而并不要求全面掌握,千万不要为难小学生。
反问句末尾能不能用叹号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囚歌》中有这样一句:“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句话是不是反问句?我发现有些参考书上认为是反问句。但有些老师认为它不是反问句,因为在这句话中没有“?”。敬请编辑同志帮助解答为盼!
                                       福建省光泽县李坊中心小学 吴长添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手法,叫反问(也叫“诘问”或“反诘”)。这种句子,叫反问句(也叫“诘问句”或“反诘句”)。
  反问句所表达的意思与它的字面意思正好相反: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的;字面上是否定的,意思是肯定的。如:“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字面上是肯定的(没有否定词),意思是否定的,即:“我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又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字面上是否定的(有否定词),意思是肯定的,即:“……,这是真理。”
  反问句之所以在字面上和意思上存在着反差的特点,是由于句末的问号(全句的语调)在起着调节作用,所以,反问句末尾一般用问号。然而,反问句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无疑而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它除了含有疑问的语气外,还含有感叹的语气,因此句末也可用“?!”“!?”或“!”。例如:
  ①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方志敏《清贫》)
  ②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周恩来《为东南死国难者志哀》)
  ③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书面发言)
  ④人们怎能有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秦牧《花城》)
  例①兼反问和感叹,表示讥讽的语气,抒发憎恨、鄙视的强烈感情,故句末用“?!”。例②是周恩来于1941年亲笔为重庆《新华日报》写的“题诗”,表达了极大的义愤和无比的沉痛,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和严厉的责问,故最后一句用了“!?”。例③是对“四人帮”破坏我国科学事业、迫害科学家罪行的强烈控诉。例④是抒发作者赞颂南国花市的感情,因它们的语气十分强烈,故用“!”。
  《囚歌》中的那一句,字面上是肯定的(没有否定词),那么意思就是否定的,即:“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由于它十分强烈地表达了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因此句末用了“!”。可见,只要用字面上与意思上的反差特点去检验,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就可以判定它是个反问句,哪怕它句末用叹号。
关于省略号的用法
在教到省略号的用法时,练习中出现这么一句:“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学生提出前两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后一个则表示话未说完。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我翻了许多资料之后,发现答案仅仅是“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我感到不解,很希望贵刊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西城路小学 张小环
  在中华人民工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日起实施)的“用法说明”中,省略号用法谈了三点:
  1.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以上三点是原则性的提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灵活掌握。一般地说,遇到下列诸情况需要用省略号:(1)表示引文的省略;(2)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5)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6)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7)表示语言中断的省略;(8)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9)表示沉默的省略;(10)表示数字延续的省略;(11)表示语音延长的省略;等等。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一句中前两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第三个省略号属意在言外的省略。所谓“意在言外的省略”,是指在行文时,当有的文句的某一部分可以包含某种意思时,有意不把这一部分文字写出来,而用省略号表示,可以给读者以回味,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被省略的意思。如上例中“将来”后面所省略的内容无非是“为四化建设作贡献”之类文字。这种用法的省略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并不鲜见。如:
  △我觉得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金色的鱼钩》)
  此例中的省略号所省略的文字是“吃草根和伤病员吃剩的鱼骨头”。由于这一内容上文已有交代,因此这里用省略号读者完全能领悟其所省略的意思。
  △“生活?生活当然……”猩猩犹豫着,“不过,乐在其中,那个‘乐’字总有点刺眼。”()狱中联欢》)
  此例中的省略号所省略的文字是“很苦”。
  这种“意在言外”的省略,说白了就是“话未说完”。小学生能说出省略号的这种用法,我们应该鼓励,应该表扬。
信封上的括号
 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信封上出现了括号,并且很快蔓延开来,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经常收到青年学生的来信。检点过去来信,信封上带有括号“()”的竟占了十分之九。社会上的通信,在信封上使用括号的现象同样很普遍。这种状况应该引起重视,如果任其发展,将成为汉语领域的顽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当前在信封上出同的各种括号,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多余的。
  一、把收信人姓名后面的称呼括起来:如“×××(老师)收”“×××(同志)收”“×××(同学)收”等。
  这是在信封上出现得相当多的一种括号用法。“×××老师收”,实际上是一个主谓句,姓名加称呼这个复指短语作主语,完全没有把其中某个部分括起来的必要。如果信封上的这种称呼需要括起来,那么经常在媒体和通信中出现的“×××主席”“×××书记”“×××市长”“×××经理”等等称呼全部应该括起来,有谁会认为这样做是合理的呢?
  二、把“收”字括起来,如“×××老师(收)”。这是在信封上出现得最多的一种用法。南京的一家电视台,天天在屏幕上打出广告,要求观众来信寄:“××频道‘标点’(收)”。“标点”是该吧的一个专栏,电视台要求观众把信件寄给专栏,居然把“收”字也括了起来。日的《扬子晚报》刊载一则征婚启事,要求应征者信寄“××学校 高伟(收)转”。“收”字在这里是动词作谓语,完全不起注释作用,为什么要括起来呢?征婚广告上的“收转”共同作谓语,把“收”字括起来更是毫无道理。
  三、在最后落款中把本人姓氏后面的“缄”字括起来,如“××市××路××号王(缄)”。
  “王缄”在这里也可视作主谓短句,“缄”是谓语,它并不是用来解释“王”。“缄”是“封”的意思,表示这封信是王某把它封起来的。“缄”字上的括号同样用得岂有此理!
查看完整版本: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169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心句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