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特点科技发展的条件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05期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摘要】:人类历史是由三种再生产构成的"社会有机体"的运动过程。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三种再生产的结合及其运动模式的变化,有益于揭示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规律。秦汉以后,中国进入地主制的封建社会,各方面出现一系列的特点:在经济结构上,国家政权是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全国形成为统一的自然经济体系,并以小农经济和地主经济互为盈缩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再生能力;在人口结构上,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相结合的变化,总是和经济上的涨落相适应;在思想上,正统儒家经学的理论结构是微言大义和文字训诂的结合,思想内容的主要方面是哲理化的宗天神学、道德修养化的认识路线、中庸化的思想方法以及"改制、更化、不易道"的社会政治观点。这些方面的结合,就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总的运动模式呈现出具有弹性结构的特征,封建国家政权能够据此对社会发展进程发挥强大的调节作用,从前提条件上扼杀、抑制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壮大,把本应属于封建社会对立物的否定因素纳入自己的运动模式之中。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基本原因。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具有缓慢和长期的特点。要科学地说明此特点产生的原因,必须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入手。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学术理论问题。就史料而言,既浩如烟海、又残缺不全。就方法而言,尽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已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可是,如何正确地理解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建荣;[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1期
王光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孙晔;;[J];教学与研究;2010年03期
张铭;;[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潘宇鹏;;[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1期
吴鹏举;李翠丹;黄伟奇;;[J];生态经济;2009年07期
,李晓丹;[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贾玉英;[J];生产力研究;2000年Z1期
纪玉山;叶青海;纪明;;[J];生产力研究;2010年09期
陈胜昌;;[J];读书;198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樊士德;;[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孙新雷;;[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徐茂魁;;[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黄文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刘生;;[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谈镇;;[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陈晋;;[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陈永志;;[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宋涛;;[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黄和平;毕军;;[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青宜;[N];学习时报;2001年
作者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顾钰民;[N];解放日报;2000年
梁怡;[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王梦奎(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N];北京日报;2000年
左小蕾;[N];民营经济报;2007年
张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N];中国财经报;2002年
邓航;[N];中国证券报;2008年
姚中利;[N];中国财经报;2000年
孟安邦;[N];山西日报;2005年
中山大学港澳所
林宏;[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郎永清;[D];西北大学;2005年
刘国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许文彬;[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伟琴;[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刘洪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韩中元;[D];辽宁大学;2009年
陈伟;[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袁群莉;[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李占兵;[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柳俊峰;[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韩国盛;[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王慧;[D];广东商学院;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科技》(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6分)材料二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8分)-乐乐题库
& 科技成就知识点 &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习题详情
18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1.6%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科技》(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6分)材料二&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8分)火药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北京北信附中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科技》(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这一题材料给提供的是中国三大发明是什么,但是要回答作用,需要学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传及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对中国发明的学习与运用所带来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需要将三大发明分别去写其积极作用,关键要将其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联系起来。(2)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概括,所以需要先提取有效信息,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据此在进行概括即可。外部因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世界史中的新航路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即可得知正确答案。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科技》(1)概述...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科技》(1)概述材料一提到...”主要考察你对“科技成就”“新航路的开辟”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新航路的开辟
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科技》(1)概述材料一提到...”相似的题目:
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季的正月,“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天文观测场所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有了专门的天文官鲁国的天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苦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这里反映的真实情况是活字印刷术效率高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正比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反比雕版印刷术麻烦
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发明的过程比较艰难       领先西方时间长,足以令中华民族骄傲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科技》(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6分)材料二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8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科技》(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6分)材料二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8分)”相似的习题。近现代科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
 近现代科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
&&&&&&&&&&&&&&
&&&&&&&——李约瑟之谜的深度解析&&&&&
钱时惕(物理通报编辑部 河北保定& 071002)
摘要:对于“李约瑟之谜”有各种不同的解答,但较少以近现代科学的特点(范式或传统)为标准,进行比较与鉴别,因而,缺乏理论深度,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我们的研究:从深入分析近现代科学的特点(范式或传统)及形成这种范式或传统的必要条件入手;以考察地球上几个主要文明中心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文化及社会情况为依据;进行比较与鉴别,最后给出解答: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具备了形成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所必要的条件,因此,近现代科学产生于十六七世纪的欧洲;而古希腊与适当时期(例如,15~16世纪)的中国,由于不具备形成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所必要的条件,所以,近现代科学不能在古希腊与适当时期(例如,15~16世纪)的中国产生。
关键词: 近现代科学、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十六七世纪的欧洲、李约瑟之谜、深度解析
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论题下,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过一个问题: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为什么近现代科学在欧洲发展起来而没有在中国产生?【1】~【2】这就是著名的
“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之谜”。对于“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之谜”有各种不同的解答【3】~【14】,但较少以近现代科学的特点(范式或传统)为标准,进行比较与鉴别,因而,缺乏理论深度,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我们的研究:首先,深入分析近现代科学的特点(范式或传统)及形成这种范式或传统的必要条件;其次,考察地球上几个主要文明中心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文化及社会情况;然后,进行比较与鉴别,找出“种子”与“果实”之间“基因”的相关性,最后给出解答。
近现代科学的特点(范式或传统)
近现代科学一般认为产生于16~17世纪,其标志性的事件为:1543年哥白尼(N.Copernius,)《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该书向自然事物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了从神学中的解放,走向独立发展。1687年牛顿(Isaac
Newton,)《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该书用公理化方法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的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上一次伟大的综合。
经过16~20世纪众多科学家的努力,近现代科学形成了以实证科学方法为基础的范式或传统。其核心内容或主要特点包括:
1.1 以受控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所谓受控实验指的是实验应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严格控制包括:
(1)实验必须与理论(可以是假说)相结合,按理论的逻辑来选择或设计实验装置、方法及程序。按这样的要求去做,才能保证实验结果可与理论的最终结论进行比较。
(2)实验过程必须能够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外来的因素干扰,保证实验是在一种简化的、纯化的条件下进行。按这种要求去做,才能使被研究的对象的属性、联系、关系以纯粹的形式显示出来。
(3)用仪器设备来控制实验过程,并用能保证精度的仪器仪表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自变量、因变量、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找出被研究对象运动或变化的规律性。由于保证了实验的受控性,因此,某个科学家做出的某种实验结果,其他科学家用相同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即得出相同的结果;至少是相近(考虑到不同实验在方法及测量精度上存在某种差异)的结果。
也就是说,受控实验是可以广泛重复的,以取得科学共同体的“共识”。不能被广泛重复的实验结果,其可靠性、科学性将受到质疑。
1.2 建构各个学科的逻辑(理论)体系
一门成熟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包括:
从科学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与基本定律;由这些基本原理与基本定律为基础而推演出的逻辑结论(终端陈述)
体系结构的逻辑性要求包括:
(1)基本概念赖以提出的科学事实必须准确、无误。
(2)作为逻辑推理基础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定律是相互独立而不存在逻辑矛盾。
(3)推理(含数学演绎)应符合逻辑法则。
一门学科,在其建构过程,其逻辑体系可能是不完整的;也可能存在着错误(在感性材料中)或逻辑矛盾。但作为实证科学方法来说,它要求积极去建构这种逻辑体系并在建构过程中把错误及矛盾不断排除出去。
1.3 严格的实验检验
一个理论体系的建构,它最初一般都只是一种假说,要使这种假说提升到理论,必须经受严格的实验检验。
所谓严格的实验检验,至少包括二个方面的要求:
(1)精确性:从逻辑体系推演出的逻辑结论与实验数据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完全相符。
(2)整体性:由逻辑体系推演出的所有逻辑结论都应与实验事实相符。也就是说,一个理论正确与否,不能局限于某些结论与实验事实相符,而要求所有结论都与实验事实相符。
只有能通过整体性的检验的理论才能被确认,否则,将被淘汰。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着解决“以太风”的问题提出了多种不同理论,也进行一系列实验。最后,通过整体性实验检验,狭义相对论才被确认。
1.4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的优势
(1)客观性:实证科学范式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本来面貌(组成元素、结构、运动规律性)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不可避免包含有主观因素掺杂进来,但通过以严格的实验检验为特征的“纠错机制”,
掺杂进来的主观因素将会不断地被排除出去而真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来面貌,从而保证科学的客观性(不依人的精神而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2)精确性:实证科学范式的自然科学自始自终(从科学事实中抽象出基本概念;把基本概念联系起来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定律;由这些基本原理与基本定律为基础而推演出的结果)强调逻辑法则,在有条件的地方则要求把逻辑语言数学化。从而保证了理论体系中事实、概念、原理、结果的精确性,不存在意思或内容含混不清等现象
(3)可预见性:可预见性表明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反映着自然界(认识客体)运动的规律性,从中可推导出或预测出未知的各种现象或行为,包含着知识的增值机制。科学正是凭借这种可预见性,使其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例如,1865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之存在。1888年,赫兹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设计了一个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95年,马可尼,波波夫,在赫兹实验的基础上,各自独立地实现了电磁波通信,开辟了无线电技术的新时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可预见性是科学的生命及力量之所在。一种理论,如果不具有预见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力量。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运动规律形态的多样性(确定型的规律,统计型的规律、系统型的规律、历史型的规律等)以及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的复杂性,科学的可预见性也将有多种形态,不能均按拉普拉斯决定论来要求不同门类科学的可预见性。
(4)快速发展性:强调建构各个学科的逻辑(理论)体系,形成了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果实累累的生命树;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不断开辟新的生长点;认识过程及方法的客观性、精确性,使科学研究成果不难或较快在科学共同体中取得共识,可预见性则成为科学探究的目标与动力;所有这些因素,使之近现代科学一旦初步形成就得到快速发展。16~20世纪近现代科学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历史上所有年代的总和说明了这个论断。
2.形成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的必要条件
形成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的必要条件可以从科学内部与科学外部(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
为形成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科学内部必须:
2.1必要的知识积累以满足科学能从哲学与巫术中分化出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总是在不断积累中而逐渐发展的。在对自然认识的早期阶段,其理论形态部分不可避免带有直观、思辨的性质而呈一种自然哲学形态;其操作形态部分不可避免带有盲目性、迷信的成分而与巫术(包括占卜术、炼金术等)混在一起。只有当有关自然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其理论部分以实验为基础、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其操作部分以理论为指导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非完整形态的科学才能从哲学与巫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知识部门。
2.2实证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初步确立
实证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条:建构学科的逻辑(理论)体系;以实验(包括观察)作为科学认识的主要来源;以实验检验作为真理性的标准。只有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成为科学界共同的科学规范,科学才能保证其客观性、精确性以及预见性,科学才能快速而健康发展。
为形成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科学外部(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2.3社会经济发展有了较为迫切需要并具备基本物质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这种动力,科学就不能成为一种社会事业,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而只能成为少数学者的精神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就不可能对它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从而近现代科学也就不可能产生。
开展科学研究并使研究成果成为知识系统必须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这就要求社会有一定的生产与技术基础。例如,为了进行天文观察并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必须要有一定放大倍数的天文望远镜;为了进行定量的力学实验,必须要有较为精确的计量仪器;为了进行环球航行必须要有抗风暴的指南仪;为了进行学术交流并满足知识传播之要求必须掌握印刷术。
2.4科学作为一种建制得到社会的初步承认与支持
近现代科学要能够产生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基础(研究机构),同时,有关科学活动还应形成一定的制度。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大中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活动的积极开展并快速取得大规模的成果。
在以上四个条件中,科学方法基本原则之确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3..近现代科学为什么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产生?
为什么近现代科学产生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分析一下十六七世纪的欧洲是否具备形成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所必要的条件。
3.1科学在中世纪后期的复苏、缓慢发展并逐渐从哲学与巫术中分化出来【15】
&&&&&&&&&&&&&&&&&&&&&&&&&&&&&&&&&&&&&&&&&&&&
古代希腊科学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例如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0~430年)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的元素说,留基伯(Leucippes,公元前500~430年)及德谟克利特(Demokritus,公元前460~370年)的原子学说,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4~497年)学派关于数学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30~275年)的几何学,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212年)的静力学,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公元前310~230年)与托勒密(Ptolemaeus,约公元90年~168年)等的天文学,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37年)及盖仑(Galen,公元前120
~200年)的医学等等。古代希腊科学是近现代科学的“摇篮”。
公元46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社会(西欧的奴隶制)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开始。从此,欧洲进入了所谓的“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中世纪是一个封建神权统治时期,特别是早期(从5世纪至11世纪),在德尔图良(Tertullian,160~222)的蒙昧主义与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的信仰主义的统治下,哲学、科学都成为“神学的婢女”,处于
停滞状态,进入了所谓“黑暗时代”。
至1l世纪,西欧的农业、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相应的,也就产生了对新思想文化之追求。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共八次,至1291年结束),使西欧人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并在西欧掀起了翻译与学习希腊学术著作的高潮。本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是按奥古斯丁的观点来解释基督教信仰: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物,物质世界是依附上帝的;上帝赋予人以灵魂,人们的知识,全靠上帝在人的灵魂中的光照或启示。但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例如《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把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上帝只是物质运动的初因,而且,不承认灵魂不朽。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学说,给沉寂的经院哲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经过激烈的斗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终被教会所接受(1231年)。支持与反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激烈斗争,培育、造就了后来被基督教教会推崇为“圣徒”(1323年)、“天使博士”(1563年)的著名神学家阿奎那·托马斯(Aquanas,Thomas,)。
托马斯神学与中世纪前期占统治地位的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神学的不同之处在于:
托马斯认为信仰与理性是一致的,托马斯的基督教神学鼓励科学家用科学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及伟大,这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支持与鼓励,也给科学活动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到公元12世纪,中世纪社会从停滞走向复苏,自然科学突破经院哲学的约束逐渐独立出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数学方面,意大利的斐波纳契(Fibonacci,1220年~?)引进了希腊、阿拉伯和印度的数学知识,著有《算盘书》一书,系统地陈述了怎样解一次、二次确定或不确定方程并深入研究了无理数;法国的奥里斯姆(Oresme,1320年~1382年)则引入了分数、指数的记法和算法,还用类似坐标变化的几何方法来研究力学运动规律。
在力学方面,牛津的“梅登学院派”与巴黎的
“冲力派”分别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某些重要成就;其中,“梅登学院派”得出的“梅登均变速定理”已接近近代力学中的有关公式,
“冲力派”用“倾向于物体自身运动”的观点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概念而接近了惯性原理。在光学方面,格罗塞特(Grosseteste.)及其学生罗·培根研究了反射、折射、聚焦、镜面成像以及光谱颜色等诸多光学问题。化学则借助燃素说从炼金术解放出来。此外,意大利伟大画家达·芬奇(da
Finci,年)结合艺术创作对力学、光学、解剖学、生物学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有“实验乃是确实性之母”的名言。中世纪后期科学的复苏,为近代科学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的产生准备了一定条件。
&3.2科学方法基本原则之确立: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经院哲学传统再到实证科学方法的传承与转变【16】
3.2.1古希腊自然哲学重视逻辑传统的影响
古代希腊科学是以自然哲学形态出现的,他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坚持从自然界总体联系和运动中去认识世界,因而,包含着对自然界本质及规律的某些天才预言及闪光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从科学方法角度来说,古代希腊科学因受到毕达哥拉斯-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关于数学重要性及亚里士多德强调逻辑法则的影响,因此,在希腊各种科学中都包含着理性成份及逻辑形式。这对自然科学的后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3.2.2经院哲学在宗教的形式下保持着理性的精神
所谓“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最初是在欧洲的宫廷学校、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它运用理性形式,用烦琐的抽象方法为基督教信仰和宗教神学论证服务。在经院哲学中,上帝是最高的超验的实体,而整个体系则是高度抽象的和形式化的,从而造就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烦琐的研究方法。
不过,经院哲学也有其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继承了古代希腊自然哲学重视逻辑传统并在宗教的形式下保持着理性的精神;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和方法;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促进了大学的自由探讨。
3.2.3实证科学方法得到慢慢发展
(1)罗·培根引入“实验科学”概念
14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日渐强大。市民阶层为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对于科学与技术有着日益增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经院哲学那些空洞、繁琐的论证与争辩表示不满,开始了对经院哲学思想方法的批判。这方面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培根(R·Bacon,约)。罗·培根出生于英格兰,曾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受教育,后来在巴黎大学教书。
罗·培根坚决反对经院哲学空洞、烦琐的思想方法。他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排除四种障碍:一是对毫无价值的权威的崇拜;二是习惯的影响;三是流行的偏见;四是由认识的虚夸而造成的无知。
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呢?罗·培根强调依靠经验和实验。培根这方面的知识,从工匠活动中受到启发。
从古代希腊罗马开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就存在着两种传统: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这两个传统一直是分离着的。因为从事学问研究的都是奴隶主、贵族、封建主、神父、主教……等上层人士,而从事工匠活动的则主要是奴隶、平民、小手工业者……等下层人士。在那个时代,学问研究被视为“高尚的”,而工匠活动被视为“下贱的”。不过,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这种分离,由于10~12世纪欧洲的生产技术进步而发生了接近与结合的趋势。罗·培根看到工匠活动的作用与意义,从而提倡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他说:“凡是希望对于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得到毫不怀疑的欢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献身于实验。”罗·培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本人曾根据10世纪时阿拉伯学者哈金的著作做过光学实验,研究过平凸透镜的放大效果,并且建议用这些镜片制成望远镜。罗·培根曾预言人类可能制造出自动舟船和自动车辆,还可以制造出像鱼一样在水下游、像鸟一样在天上飞的船舶和器械,表现出他具有把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愿望与智慧。据称,他是首先引用“实验科学”一词的学者。应该承认,罗·培根的思想与行动对于突破经院哲学脱离际的旧传统、使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结合起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弗·培根创立实验归纳法
弗.培根(F。&Bacon,)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代表,主张探索自然、重视知识与发展科学。在人类文化史上,首次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他认为经院哲学空洞、繁琐的论证与争辩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
弗.培根创立的实验归纳法集中体现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经院哲学对演绎法的过分依赖,认为三段论不能给人以新知识,新的科学工具是实验和归纳。弗.培根认为,科学中原始的概念和命题是依靠经验得出来的,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弗.培根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对近代实证科学方法论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马克思则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3)格罗塞特提倡实验与数学的结合
在科学领域,牛津大学第一任校长格罗塞特是一位潜心研究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著名学者,他撰写过亚里士多德《分析后篇》和《物理学》二书的注释。格罗塞特的特点在于,不仅推崇亚里士多德学说,而且,也注意从柏拉图主义中吸取营养。格罗塞特在柏拉图主义(把光看成神的恩典)的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一种“光的形而上学”,并强调运用数学(重视数学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特色)来研究光的活动。
由于格罗塞特一方面从柏拉图方面吸取了数学是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锁钥的观点;另一方面从亚里士多德方面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远比柏拉图重视经验)。就这样,格罗塞特在两种学术传统中架起了桥梁,在13世纪,提倡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4)伽利略对实证科学方法建立的贡献
&伽利略(Galileo,)研制出浮力天平、温度计、天文望远镜等实验仪器,利用自己创制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先后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木星的四颗卫星、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等现象。伽利略通过对斜面运动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初步得出惯性定律;伽利略还对运动基本概念(、等)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数学表示,为牛顿正式提出运动第一、第二定律了基础。
.伽利略继承并发扬了格罗塞特提倡的实验与数学的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他强调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客观事物出发,通过数学分析和逻辑推演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反对中世纪盛行的纯理性推演;也反对古代科学中对直觉的过分依赖。伽利略认为,前者脱离了感觉和经验,使科学陷入纯思辩,后者可能使我们的感受到蒙蔽,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对象和事物。&
伽利略倡导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要点在于:
&&&&①
&先从观察和实验中提取获得的认识的主要部分,用最简单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建立数量的概念。
&&&&&②
&再由此数学公式为基础,导出另一些易被实验验证的数量关系。
&&&&③
&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这种数量关系。
由于伽利略最早自觉地把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所以,爱因斯坦称伽利略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事实上也是整个近代科学之父。”
(5)牛顿创建经典力学的公理化体系
所谓公理化方法,就是指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公设)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包括他所发明的微积分),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及各种不同情况下物体运动的结果,用公理化方法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的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上一次伟大的综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继科学史上第一个公理化体系——欧几里得几何体系,成为又一个公理化体系典范。
此外,牛顿在实证科学方法建立方面,还有其他贡献,例如,牛顿提倡综合分析方法:在研究困难问题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
3.3近现代科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资本主义兴起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同时,也具备了必须的物质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这种动力,社会就不可能对它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从而作为知识体系的近代科学就不可能产生。
开展科学研究并使研究成果成为知识体系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这就要求社会有相应的技术与生产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封建生产关系最先(公元14~15世纪)在西欧瓦解,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迫切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同时,也具备了必须的物质条件。
(1)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公元14~15世纪,工场手工业在西欧普遍发展起来。工场手工业指的是工场主通过资本把分散的劳动者组合起来为生产同一种产品实行分工协作。马克思曾指出:“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①因此,工场手工业的产生与兴起,意味着封建生产关系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萌芽。
(2)各种技术的进步
公元11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得到较好发展,表现在广泛使用铁犁、用二圃制或三圃制代替原始的耕作制度等。
公元13世纪,西欧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手摇纺车,后来又出现了脚踏纺车;在采矿业中,出现了抽水机和提升机。
公元14世纪,欧洲人学会了用高炉炼铁并采用水力或风力鼓风。
公元14~15世纪,欧洲有了3吨级水力锻锤、压延机和拔丝机。
特别重要的是,在11~15世纪,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经过阿拉伯传入西欧,对西欧的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作用。
(3)地理大发现
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之新生的资产者渴望扩大贸易与寻求资金。《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东方各国神话般的富庶使西欧的资产者把目光转向东方。因此,15~16世纪,西欧各国开始了远航探险。1497年葡王派达伽马(Vda
Gama,约)绕过好望角,航行十个月到达印度。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C·Colombo,约)发现“新大陆”(美洲)。1519年麦哲伦(F·Magellan,约)完成环球旅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欧洲出现了一个经济扩张与繁荣时期。
3.4近现代科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文艺复兴运动为科学摆脱基督教神权统治,走向独立发展道路提供了思想武器【17】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成长,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经济利益并从政治上逐渐取代封建统治,需要制造舆论,建立自己的精神武器。
在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人从拜占庭和阿拉伯人那里发现了灿烂的希腊古典文化,从中看到了理性主义、探索精神、民主思想、世俗观念……这些与中世纪封建社会宣扬的盲目信仰、墨守成规、专制独裁、禁欲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正适合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开展了一场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这场思想文化运动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到
16世纪达到高潮
新兴资产阶级当然不是想回到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去,而是在文艺复兴的口号下,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思想道路。文艺复兴运动的
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来对抗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权统治,也就是以人权来对抗神权。这为自然科学摆脱基督教神权统治,走向独立发展道路找到思想武器。
除文艺复兴运动外,新兴资产阶级还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从教会内部掀起了反对教会特权的斗争。宗教改革产生了路德派、加尔文派等新教,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革了政教合一的局面。由于受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影响,较之天主教,新教更重视人的个性及现世生活,放松了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所有这些,当然有利于学术与文化的发展。至12世纪,随着工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的兴起,各类大学在西欧各国纷纷建立,最为著名的有:巴黎大学(1100年),波伦亚大学(1100年),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帕多亚大学(1222年)、布拉格大学(1348年)、维也纳大学(1365年)、科隆大学(1388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等。此外,建立了各种修会(学术团体的先声)用来兴办学校、普及文化、研究学术、传播科技知识、保护文化遗产等。开始了科学的社会建制。
总之,到16~17世纪,欧洲已具备形成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的必要条件,所以,近现代科学必然在16~17世纪的欧洲产生。
4.近现代科学为什么不能在其他历史时期、其他文明中心产生?
4.1近现代科学为什么不能在古希腊产生
古代希腊科学的确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成为近现代科学的“摇篮”。但是古代希腊的科学多数以自然哲学形态出现,自然哲学的特点在于:
2.1经验的直观性古代希腊科学的基础主要是直观的经验,这些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眼、耳、鼻、皮肤等)直接感受所取得的经验事实不是在纯化的、可控条件下取得的,因此,比较表面、肤浅、模糊、不准确。当然,也有少数是通过实验取得一些数据的、如阿基米德的静力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实证科学的水平。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在图形(土地、房屋等)测量方面取得了一些比较精确的经验事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欧几里得几何,成为古代希腊科学最杰出的知识体系,对后世科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2理论的思辩性
古希腊科学由于其经验基础的直观性,所用概念及语言一般未经分解或分析,理论依靠猜测及思辩来编织,并受到各种宗教、神话、巫术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其理论体系多数显得笼统、朦胧、粗糙、含混、未能从哲学形态中分离出来。
2.3初步的逻辑运用
古代希腊科学因受到毕达哥拉斯-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数学重要性及亚里士多德逻辑法则的影响,因此,在希腊各种科学中都包含着理性成份及逻辑形式。但古代希腊科学多数未能形成逻辑(理论)体系(欧几里得几何只是个例),更谈不上严格的实验检验。
综上可见,这种自然哲学形态的科学离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近现代科学不能在古希腊产生。
4.2近现代科学为什么不能在适当时期(例如,15~16世纪)的中国产生【18】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在科学技术上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 纪,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除了世人瞩目的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还有1000种之多。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为什么近现代科学没有在适当时期(例如,15~16世纪)的中国产生?这里,我们仅从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范式或传统与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的差异来进行分析,而不涉及形成中国历史上科学特点的文化传统及社会历史条件。
1.逻辑性特别是逻辑(理论)体系的缺失
逻辑思想与方法是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重要的理论基础,逻辑思想与方法的高级形式则是形成逻辑(理论)体系(包括数学的运用)。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不追求形成逻辑(理论)体系,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理论深度;另外,很少用数学来对问题进行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说明,而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限制了他的拓展性与预见性。
2.没有受控实验的概念与手段
在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中,受控实验是一个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一方面,科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实验,另一方面,科学的假设(逻辑基础)的真理性依靠实验检验。这里的实验不是一般的技术操作,而要求在理论指导下与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历史上的科学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墨子和他的学生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以及平面镜、凹镜、凸镜的实验,说明了焦距与物体成像的关系,总的来说记录很少,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活动基本没有受控实验的概念与手段,科学研究中知识主要来源于观察与经验积累,不追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3.理论带有自然哲学的色彩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成就主要分布在、物理学、 学
医学等领域,其中医学的成就最为辉煌。中国的医学有许多特别的优势,例如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辨证论治(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草药的运用等。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主要是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带有浓厚的自然哲学色彩,使中医的不少概念与理论具有笼统、模糊、粗糙、含混的特征、未能从哲学形态中完全分离出来,限制了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经验技术的领先对形成实证科学范式作用很小
科学与技术经常联系起来用,简称为“科技”。但是,应该注意,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漠视二者的区别,会引起一系列的失误。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的主要任务是回答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有关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
技术分为经验性技术与科学性技术。
经验性技术指的是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而创造或发明的物质手段以及方法、技能、技巧等。经验性技术是以经验为前提的,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就没有相应的经验性技术。
科学性技术指的是依据科学理论而不是一般性的实践经验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方式、方法等。科学性技术一般是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经过创造与发明而产生及形成的,有了相关的科学“预见”,就会有相应的科学性技术。
所谓历史上(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
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远远领先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历史上中国在世界上领先的主要是的经验性技术而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性技术。科学、科学性技术与经验性技术属于不同的范式,或者说具有不同的“基因”。所以,经验技术的领先对形成实证科学范式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小。
综上可见,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属于经验性科学技术类型或范畴,他与实证科学范式或传统具有不同的特点或“基因”,所以近现代科学不能在适当时期(例如,15~16世纪)的中国产生。
主要参考文献
Joseph Needham, The Grand Titration, Socience and Society in East
and West,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9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中文版),北京:科学出版社,~44
钱兆华,对“李约瑟难题”的一种新解释,自然辨证法研究,1998(3)
洪晓楠,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特质看&李约瑟难题&.中国文化月刊(台),1999(4)
赵建军,从古代东西方科学传统的差异看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的必然性--李约瑟问题的再思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3)
刘叶涛,“李约瑟问题”的深度解读,&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2002(1),
刘爱玲, 从社会文化价值因素和社会结构看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李约瑟难题再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 2002(1)
王京安等, “李 约 瑟 之 谜”研究述评,湖南大学学报(社科), 2003(4)
王小红等, 用系统方法求“李约瑟难题”之解, 系统辨证学学报, 2003(1)
10.& 林昆勇等,
基于全球视角的科技发展研究--对“李约瑟难题”求解的一种哲学反思,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1)
11.& 王小红等,用系统方法求“李约瑟难题”之解,
系统辨证学学报, 2003(1)
12.& 王汝发, “李约瑟难题”的哲学反思,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科), 2003(3)
13.& 梁卫等,
李约瑟难题的另一个视角,& 哈尔滨工业大学报(社科), 2004(1)
14.& 邢兆良,
从爱因斯坦论断到李约瑟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 2004(2)
15.& 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北京:人民出版社,
钱时惕,从经院哲学传统到实证科学方法的转变,物理通报,2011(10)
17.& 钱时惕,科学从神学统治下走向独立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哲学分析;
自然辨证法研究,1996(6)
商聚德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446
实证科学方法中的纠错机制
在经院哲学中,判定是非的标准是看一个学说(或理论)是否与“圣经”、“圣典”相符。在实证科学方法中判定一个学说(或理论)的是非标准是看其与实验事实是否相符。正是由于这种检验标准的不同,使之实证科学方法中包含着一种“纠错机制”。
这个“纠错机制”建立在对科学认识过程的分析与认识的基础(如图所示)之上。
图1给出了这种认识过程的一种图示。分述如下:
①物质(本体)世界不断发出信息(物质状态及其变化),这些信息作用在人的器官及其延伸物—仪器上就成为感性材料或实验事实。
②认识主体(人类)根据这些实验事实经过逻辑过程(归纳、分类、分析等)或非逻辑过程(猜测、推测、联想等)提炼出基本概念及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基本原理及基本定律。它们以假说的形式出现,成为建构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础。
③从逻辑基础出发,经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算)推出一系列的逻辑结论。
④把这些逻辑结论与实验事实(必要时,要专门设计某些检验性的实验)进行对比,检验理论的真理性。
这种“纠错机制”实施步骤如下:
当发现理论体系的逻辑结论与实验事实存在不相符的情况,说明在某些环节存在着错误。下面的任务,就是要分析错误发生在什么地方,逐&&&&&&&&
个进行排查。
首先,检查一下实验设计有无问题?测量仪表能否提供理论要求的精度?实验测定或记录有无错误?若这些问题都被排除,则转入下一步。
其次,检查逻辑推理过程是否存在错误?若这些方面也不存在问题,则要追溯到推理的逻辑基础。
第三,若实验及逻辑推理过程都不存在问题,那么,问题就出在逻辑推理的起点,也就是作为假说提出的基本原理或基本定律。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或基本定律往往是通过非逻辑过程提出的,出现错误的概率较大。
第四,为了消除理论之错误,修改或补充假说,并以新的假说为前提推演出一系列新的结论,再与实验事实去比较;若符合性程度有所改善,说明错误得到一定消除。这个过程要一直进行下去,直至从理论前提推出的逻辑结论在精确性与整体性上都与实验事实完全相符,则表示错误已得到完全纠正。
基督教在近代科学产生中之作用
早期基督教神学(公元5~11世纪)以德尔图良的蒙昧主义与奥古斯丁的信仰主义为代表,严酷地压抑着科学的产生与进步。公元12世纪以后,托马斯(A.Tomas,)神学逐渐在基督教神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托马斯神学与科学形成一种复杂的关系,既有负面作用也有正面效应。负面作用主要是限制科学背离基督教的“教条”、“教义”。而正面效应表现在:托马斯提出了
“信仰与理性一致性”原理。托马斯说:“人的理性通过受造物上升到认识上帝,而信仰则相反,使我们通过上帝的启示(指“圣经”——引者)去认识上帝。前者是上升法,后者是下降法,但二者是同一的。无论是超越理性而获得信仰,或者通过理性获得对上帝的认识,殊途同归”4。正由于“启示真理(信仰)”与“自然真理(理性)”的一致性,所以,托马斯主张用理性来论证信仰。在托马斯的号召下,罗·培根(R.
Bacon,)、哥白尼(Kopernik,)、第谷(Tycho,)、伽利略(Galile,)、开普勒(Kepler,)、帕斯卡(Pascal,
)、波义耳(Boyle,)、惠更斯(Huygens,)、胡克(Hooke,)、牛顿(Newton,)、莱布尼茨(Leibniz,)、(Halley,)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致力于
“用科学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及伟大”而献身科学事业。也正是根据
“信仰与理性一致性”原理,基督教对教育及学术活动是积极提倡、大力支持的。这表现在兴办学校、创立修会(现代学术团体的前身),建造图书馆及天文台,组织学术著作翻译,开办印刷局等等,从而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作了一定准备,例如:
3.1兴办学校
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为了培养自己的神职人员,就非常重视兴办学校。其中,约公元150年,罗马公教学校首先成立,其第一任校长为地质学家、哲学家约斯廷(Justin,:103年一.167年)。此后,安第约基公教学校(现叙利亚境内)、亚历山大公教学校(今埃及境内)相继成立。至四五世纪,基督教学校已遍布罗马帝国各地。
至12世纪,随着工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的兴起,各类大学在西欧各国纷纷建立,其中多是教会所办或经教会批准的,最为著名的有:巴黎大学(1100年),波伦亚大学(1100年),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帕多亚大学(1222年)、布拉格大学(1348年)、维也纳大学(1365年)、科隆大学(1388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等。
&3.2建立修会(学术团体的先声)
基督教曾建立过各种隐修会,这些隐修会在保护文化遗产、办学校、普及文化、研究学术、传播科技知识……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本笃修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成为后来的各种学术团体之前身。
& 3.3组织学术著作之翻译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攻陷罗马的时候,罗马帝国西部的学术、图书馆等文化事业遭严重摧毁,但罗马帝国的东部,即拜占庭帝国的学校、图书馆得以保存下来。因此,在7世纪至10世纪。不少西欧国家的青年到拜占庭接受高等教育。当他们回到西欧各国时,带回了许多古典希腊马、阿拉伯及东方古国的学术著作。到11~13世纪,在西欧掀起了翻译古典学术著作的热潮,中心地点是西班牙的多肋忒,意大利的罗马教会和蒙加山的本笃会修院、英国的牛津、希腊的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的西西里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建社会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