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狮子吗残疾的公主

古代也有身残志坚的杰出伟人
古代也有身残志坚的杰出伟人---当今社会,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人物数不胜数,像张海迪、吴运铎、邰丽华……在
  当今社会,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人物数不胜数,像张海迪、吴运铎、邰丽华……在中国古代,同样不乏励志楷模,有的人在某一领域的贡献甚至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左丘明开创了中国史学著述风格
  失明,在古今都是重要的致残原因之一。在古代,双目失明有“瞽”、“矇”、“瞍”等多种叫法,单目失明则称为“眇”,也称为侧盲,前者即大家常说的盲人。
  在中国历史上,眼有残疾的名人很多。如先秦时著名音乐家师旷,“生而无目”,自称“盲臣”、“瞑臣”。三国时被曹操称为“天下奇才”的著名将领夏侯惇,因瞎了一只眼,人称“盲夏侯”。曹操并不歧视残疾人,他甚至在没有见过面的情况下,将自己很喜欢的大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少一只眼的才子丁仪。
  五代时期的传奇人物、后唐太祖李克用,也是一位眼有残疾的人,因为天生少一只眼,自号“独眼龙”。当年淮南杨行密因未见过李克用,曾派画师假扮商人前去画像。李克用获悉后,想有意为难画师,遂将画师抓了起来,看画师怎么画自己。这位画师很聪明,将李克用画成“微合一目以观箭之曲直”的军事家形象,李克用看罢十分满意,不仅放走了画师,还给他不少赏赐。
  如果谈到励志,最有名的一位盲人,当推先秦时期的史学大家、鲁国盲人左丘明。
  凡熟知国学者,没有不读《左传》、《国语》的,这两部先秦时代重要史书的编修者,就是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之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为《左传》。
  这本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除了所记史实的重要外,《左传》还开创了中国史学著述风格,为后世史家所推崇,对史家编纂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其“直书无隐”便为司马迁以来的中国良史所继承,成为古人著史的基本原则之一。
  《左传》首创“君子曰”格式,这为史家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空间。从司马迁的《史记》起,史书上出现的论赞之语,几乎都受到《左传》的启发和影响,左丘明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史学创始人”。
  左丘明编纂的《国语》,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因主要记言,故名。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料。
  在作《国语》时,左丘明双目已经失明。出于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侯的要闻和君臣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最终编修成了又一部中国历史名著。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就是这么回事情。
  左丘明不仅《左传》与《国语》二书影响了中国史学研究,其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之精神更为感人,后人直接用“盲史”代指左丘明,足见其地位之尊和励志之深。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孙膑兵法影响了古代的战争行为
  在古代残疾人群中,肢体残疾比双目失明的要多,其中以下肢残疾所占比例最大,古汉语中的“跛”、“瘸”、“躄”、“痿”、“蹶”等字,皆指下肢有残疾。
  在古代,腿脚不便的名人不少。如献出著名宝玉“和氏璧”的卞和,就是一位双脚皆失的残疾人。卞和致残为后天原因。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在荆山上伐薪时,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但此二王不识货,卞和因此被先后砍去左脚和右脚,此即“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说。幸好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
  卞和被砍去双脚,这叫受“刖刑”。刖刑是古代的酷刑之一,入“五刑”之列,另外四种刑法是“墨”、“劓”、“宫”、“大辟”。刖刑又称剕刑,轻者砍单脚,重者去双脚。
  在古代下肢残疾名人中,又以先秦时期最多,这是因为当时流行刖刑。此刑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滥用到了顶点,以齐景公主政时的齐国来说,当时市场上最贵的是假肢,最便宜的是鞋子,这就是“踊贵屦贱”典故的由来,也是齐景公当年滥用刖刑所造成社会悲剧的直接反映。
(责任编辑:712.cc)
------分隔线----------------------------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公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