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列举彭德怀的子女功与过

彭德怀讽刺毛泽东:您不是早挂帅了吗_文化读书频道_新浪网
彭德怀讽刺毛泽东:您不是早挂帅了吗
毛泽东与彭德怀
  本文摘自:《龙困与微行》,作者:权延赤,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上海会议,我感觉到纠“左”不力,讲了不满的话:“……我讲话不起作用这一次我要亲自挂帅,总书记为副帅。”你彭德怀张口就挖苦:“您不是早就挂帅了”。
  中共中央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率苏共代表团前来参加大会的是米高扬。他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兼有“牛一样结实的身躯和令人敬畏的面孔”的彭德怀元帅。
  “米高扬同志,”彭德怀像尊铁塔,近在咫尺地墩实在这位苏共代表团团长面前,以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纯朴性,不拐弯不打结地当面诘问:“为什么斯大林生前你们都喊他天才、英明、万岁,可他死后你们又骂他漆黑一团?”
  米高扬脸红这一问关系到政治人物的政治品质。
  “他的错误既然那么严重,为什么不在他生前提意见,人死了才算旧账?”彭德怀皱起眉头,“他还能听到改正”
  米高扬赧颜地耸起肩膀,双手一摊:“当时谁敢提呀……”
  “这是对党对人民对领袖负责的态度”
  米高扬避开彭德怀的目光,那目光太纯洁太正直……太天真。没有水晶一样透明的心是难以承受的。
  他用诉苦的口气说:“谁提了谁就要掉脑袋!”
  彭德怀眯细了眼,足足打量米高扬五秒钟,嘴角开始抽搐,流出一股嘲意。他的身体缓缓扭转,就在背过身去走开的一刹,右臂忽然抡起:“怕死还当什么共产党员!”
  两年后,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发言,提出批评意见,并且呈上“万言书”。
  他没有被杀头,但他还是折失去了国防部长职务,并且成为“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代表人物……
  彭德怀上“万言书”的原因很简单,可以简单到两年前他朝米高扬抡胳膊:“怕死还当什么共产党员!”可以简单到一首民谣:
  谷撒地,
  薯叶枯。
  青壮炼铁去,
  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
  请为人民鼓咙胡!
  彭德怀抢着胳膊跳出来。他这一“鼓咙胡”,便成了流芳千古的人民英雄。毛泽东所处位置,思考决不能像彭德怀那么简单;他所肩负的责任,也不允许他像彭德怀那么简单。在庐山,彭德怀是英雄,毛泽东也是英雄。这说法并非自相矛盾,恰说明了事物的复杂性;不能简单以胜败论英雄,又怎能以简单的对错论是非?
  论述这个问题,须专门一本书,而非现在这本书所要完成的任务。本书只是将毛泽东思考的几个阶段几个要点列出来。
  登庐山每上一公里路要转十七道弯。当毛泽东“跃上葱茏四百旋”时,正是“三面红旗”遇挫,面对一片“反华大合唱”。他恰似“一山飞峙大江边”,对于包围中国的骂声,他是“冷眼向洋看世界”。
  毛泽东“冷眼向洋”看美国,看台湾,看苏联的赫鲁晓夫,决非像某些书里所写“冷眼看着他过去的战友们上山,一一收拾他们”……
  形势座谈会开始不久,几位“促进派”向毛泽东汇报“彭德怀发言有问题”,毛泽东不介意,当着卫士们的面说:“此人是张飞,不就是提个意见呗。”
  又一位负责同志陪毛泽东散步时汇报:主席建议从不同专区选一名战士到一中队,搞五湖四海,便于了解各地情况,彭总反对,说特殊化……
  毛泽东听了仍是一笑而过。
  彭德怀送上“万言书”,毛泽东也并未像某些书或文章的作者所想象那样“龙颜震怒”,当时在场的秘书、卫士长以及卫士都回忆过那经过:
  毛泽东看过彭德怀的“万言书”,把烟蒂拧入烟灰缸,苦笑说:“彭德怀送给我看的尽是消极材料,尽给我送消极材料。”他停下来,认真将一枝香烟插入烟嘴,继续说:“彭真、王任重、陶铸、柯庆施送的材料积极。”吸燃香烟后,他还说过两句:“这个人敢讲真话。”“容易得罪人。”
  只要不是书呆子,谁都懂这样一个基本道理:真话不见得是对话。正确与否的标准不只是简单一个真话假话,还与时机、形势有关,更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关。同样一句真话,十年以后讲也许是对的,十年以前讲也许就“错”了,错在不利于大局。
  毛泽东在承认彭德怀是讲了真话的同时,也敏感到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是赫鲁晓夫一九五八年在北京当面嘲讽中国的“大跃进”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彭德怀在“万言书”里也用上了这个观点。二是“促进派”提醒毛泽东注意信中的“抱怨情绪”蔓延开来,“乱了思想”、“泄了气”,六亿人泄了气可不得了!
  毛泽东当然明白非常时期(或叫困难时期)气可鼓不可泄的道理。他沉住气,要看看“另一种倾向”到底有多严重。
  七月十七日晨,庐山上的与会者都拿到了大会印发的被冠以《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的文件。第二天,周小舟发言支持彭德怀。向时,赫鲁晓夫也在波兰发表了批判和反对中国“人民公社”、“大跃进”的讲话。
  七月二十日,张闻天发言支持彭德怀。第二天,苏联和波兰通过新闻媒介公开批判反对“人民公社”、“大跃进”,开始了中苏之间意识形态的论争。台湾中央社和美国各报迅速转载并评论了苏联的文章。这期间,山下一些党员干部的批评意见也纷纷送上山来。
  于是,从杜勒斯到蒋介石,从赫鲁晓夫到山上山下的党内“持不同政见者”,恶意的攻击和善意批评便交汇混杂,在毛泽东脑子里形成一个“合唱团”,形成一种“大气候”。
  于是,“万言书”本身内容再也不是问题的焦点,对全局对事业而言,毛泽东的威信,共产党对国家机构领导权的合法性以及党的凝聚力变成了问题的焦点,是远比彭德怀的命运更为重要的大事。后人评说前人,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特定国情。实际上,不少人持同一观点:彭德怀的问题不解决,全党无法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七月二十三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苏美开始握手。在这种“包围圈形成――的共识下,毛泽东同一天开始反击,在庐山会议上做了尖锐激烈的发言。
  七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党中央委派聂荣臻、叶剑英找彭德怀谈话。《彭德怀自述》也证明,两位元帅都反复讲明“不能单从信的方面来看,而要从如何对全局有利着想”,“要抛开信的本身,从全面利益来做检讨”。
  由此不难看出,把彭德怀折于庐山,只归结于向毛泽东上了一份“万言书”,实在太简单太肤浅有人把时代错误简单归结到个人品质上,就更为错误。
  当毛泽东凭窗而立,呼吸着庐山夜晚的凉气时,他思考的已经不是要不要反击彭德怀,而是反击到哪一步!?
  如果说“促进派”的汇报要求和“大气候”的影响,促成毛泽东数落彭德怀是“资产阶级的动摇性”,那么,有背后议论,会下“串联”,自然就变成了“军事俱乐部”,升级为“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
  八月一日,建军节。毛泽东已定下罢免彭德怀国防部长职务的决心。
  上午十点,他亲自主持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
  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同你的关系,合作与不合作,三七开;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三十一年,是否如此?”
  彭德怀摇头。他违心地退一步,说:“我同主席的关系是对半开的。”
  “还是三七开吧。”毛泽东一步不退。
  “对半开。”彭德怀明白这关系到他的问题性质。
  “三七开。”毛泽东也明白这个比例关系着定性。
  彭德怀痛苦绝望地看看毛泽东,嘴角一紧,垂下头。
(责编:采O)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模糊作者书名出版社2014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五校初二下期期中历史卷(解析版)_满分5_满分网
当前位置: >
> 试卷信息
2014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五校初二下期期中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难度:简单
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 难度:简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为什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还要将曾经激发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呢?为什么还要时时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是
A.学以致用&&&&&&&& B.知耻后勇&&&&&&&&& C.居安思危 &&&&&&& D.闻鸡起舞
3. 难度:简单
下列诗句描写抗美援朝的是: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4. 难度:简单
彭德怀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它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西藏和平解放
5. 难度:简单
2013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
A.60周年&&&&&&&&&& B.61周年&&&&&&&&&& C.62周年&&&&&&&&&& D.63周年
6. 难度:简单
“一桥飞驾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
A.钱塘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南京长江大桥&&&&& D.川藏、青藏公路
7. 难度:简单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   D.人民公社成立
8. 难度:简单
在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最主要的创举是:
A.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实行农业合作化
C.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 D.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 难度:简单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0. 难度:简单
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A.生于1949年,取名叫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叫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叫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叫文革
11. 难度:简单
中共八大决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加速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开展阶级斗争&&&&& D.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2. 难度:简单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个言论最有可能出现在: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大跃进”运动时期
13. 难度:简单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是农民赞扬:&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14. 难度:简单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A.第一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B.第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中共八大
15. 难度:简单
下列英雄模范人物,不属于十年建设时期的是:
A.焦裕禄&&&&&&&&&& B.雷锋&&&&&&&&&&&& C.孔繁森&&&&&&&&&& D.王进喜
16. 难度:简单
我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作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B.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D.平反冤假错案
17. 难度:简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目的是:
A.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 &&&&&&&&&&&& B.利用国外资金
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D.与外国办合资企业
18. 难度:简单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绘制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他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 C.江泽民&&&&&&&&&& D.胡锦涛
19. 难度:简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B.“文化大革命”期间
C.改革开发初期
D.三大改造时期
20. 难度:简单
从1985年开始的全面展开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 B.国有企业改革
C.实行新的工资制度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 难度:简单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2. 难度:简单
中国民族分布的总体格局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A.平衡分布&&&&&&&& B.小杂居、大聚居&&& C.大杂居、小聚居&&& D.分区居住
23. 难度:简单
全国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
A.10个&&&&&&&&&&& B.5个&&&&&&&&&&&&& C.6个&&&&&&&&&&&&& D.8个
24. 难度:简单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时间
A.1997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
25. 难度:简单
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思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二、综合题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材料二: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顷错误,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党的哪次会议的内容?主要矛盾指的是什么?(2分)
⑵材料二是党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重要决定?在经济建设方面还作出什么决策?(2分)
⑶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之间有多长时间?材料二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3分)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以上材料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哪部法律?(2分)
(2)依据这部法律,我国进行了什么改革?这次改革使哪一阶层获得了解放?(2分)
(3)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4分)
28. 难度:中等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2分)
(3)“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2分)
(4)你认为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哪些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写出两条即可)(4分)
29.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请回答:&(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至少三项)(5分)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30. 难度: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在政权建设上、民族关系上、农民问题上、国防建设上面貌焕然一新。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以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2分)
(2)1951年和平解放的少数民族地区是:(2分)
(3)打退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侵略者,巩固了东北国防安全的事件是:(2分)
(4)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事件是:(2分)
(5)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5分)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员-无三级栏目的简单内容显示
梁劲泰?哲学所
&毛泽东与西藏(2001)&
毛泽东与西藏
梁劲泰 李碧宪
(《理论导刊》2001第9期发表)
&&& 毛泽东同志在其革命的实践中,非常重视和关注西藏。在西藏的解放和建设的重大问题上,毛泽东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胸怀和眼光,亲自决定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处理西藏问题、关心西藏人民,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毛泽东在处理西藏问题的过程中,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理论,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是毛泽东伟大革命实践的重要部分,为我国近代的革命史、民族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从决策(雄才大智、挥师高原)、预见(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全局(文韬武略、通盘考虑)、细节(有条不紊、无微不至)、统战(坦诚相待、申明大义)、战略(帮助西藏、功在千秋)六个方面,阐述毛泽东在西藏问题上所作出的伟大贡献。重温毛泽东对西藏重视和关怀的这段历史,对于目前国外一些无端指责我国“侵略”西藏,违反人权的言论,也是一个有力的反驳。
&&& 一、雄才大智& 挥师高原
&&& 日,兰州解放的前夕,毛泽东就提前考虑到了解放西藏的问题,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你们攻兰州时请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西藏人,以为解决西藏问题的准备。”(《毛泽东文集》第五卷,第320页,“兼取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地区”。彭德怀,当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 同年11月23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进一步明确了解放西藏的任务:
&&& 1、“西藏问题的解决应争取于明年秋季或冬季完成之。”
&&& 2、“就现在情况看来,应责成西北局担负主要责任,西南局则担任第二位的责任”,“因为西北结束战争较西南为早,由青海去西藏的道路据有些人说平坦好走,班禅及其一群又在青海。解决西藏问题不出兵是不可能的,……”
&&& 3、“出兵当然不只有西北一路,还要有西南一路。故西南局在川康平定后,即应着手经营西藏。打西藏大概需要使用三个军,如何分配及何人负责指挥现在还难决定。”(《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152页,“关于解放西藏问题给彭德怀的电报”。)
&&& 后来考虑到西北进藏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补给困难,中央则改由西南局承担解放西藏的主要责任。这时,西北、西南两局均向中央提出了出兵解放西藏的具体方案。
&&& 日,毛泽东前往苏联访问,急剧变化的国际局势使他更加感到了解放西藏的迫切性,便在苏联向当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军区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发出指示,其要点如下:
&&& 1、“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我们必须占领,并改造为人民民主的西藏。”
&&& 2、“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既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
&&& 3、“既然由西北入藏每年只有五月中旬至九月中旬共四个月时间可以通行,其余八个月大雪封路,不能通行,则由西康入藏之时间恐亦相同。而如果今年四月中旬至九月中旬不向西藏进军,则须推迟一九五一年才能进军。我意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于今年四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于十月以前占领全藏。”
&&& 4、“闻西藏只有六千军队,而且是分散的,似乎不需要我在上次电报中提议的三个军,而只需要一个充足的军或四个共约四万人左右的兵力,即已够用,……”
&&& ……西南刚才占领,西南诸同志工作极忙,现又给以入藏任务,但因任务重要,且有时间性,故作如上建议。
&&&&&&&&&&&&&&&&&&&&&&&&&&&&&&&&&&&&&& 毛泽东& 一月二日上午四时于远方(注:“远方”指苏联)(《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208页,“关于由西南局筹划进军及经营西藏问题的电报”。)
&&& 西南局的刘伯承、邓小平向中央提出了由西康、云南、青海、新疆四省区对西藏实行“多路向心进兵”的建议,以收到协力合击之效和解决粮食困难的问题。毛泽东对此作了肯定的答复:1、“完全同意刘邓一月七日电之进军西藏计划。现在英国印度巴基斯坦均已承认我们,对于进军西藏是有利的。”2、“经营西藏应成立一个党的领导机关,叫什么名称及委员人选,请西南局拟定电告中央批准。这个领导机关应迅即确定,责成他们负责筹划一切,并定出实行计划,交西南局及中央批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226页, “关于进军和经营西藏问题的电报”。)
& &&在毛泽东亲自决策和部署下,日,四川入藏部队200余人的先遣支队正式出发。1950年4月初,从云南一路的进藏部队,在丽江地区集结。1950年5月,新疆军区组建的独立骑兵师进入南疆于田地区。日,由青海出发的由600余人组成的骑兵支队到达玉树地区。
&&& 大军压境,西藏上层集团一片混乱,他们提出与中央进行谈判,拖延时间,以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中央研究后同意进行谈判,西南局为谈判提出了十个条件,并初步决定谈判在香港进行。
&&& 日,毛泽东告诉周恩来说,不应在香港进行谈判,谈判改为在北京进行,指示西藏代表团乘飞机到达香港后,由陆路转乘火车并于9月中旬到达北京。(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369页,“关于西藏代表必须来京谈判的批语”;第489页,“关于催促西藏代表团马上动身来京的批语”。)
&&& 同年8月18日,毛泽东也对昌都战役作出了部署,并对西南局作出了如下指示:
&&& 1、“甘孜到昌都一段很长道路是否能随军队攻进速度修筑通车;”2、“昌都能否修建机场及是否适于空投;”3、“一个师进攻昌都是否够用,藏军似有相当强的战斗力,必须准备打几个硬仗,这方面你们有足够估计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470页,“关于询问昌都进军的几个问题给西南局的电报”。)
&&& 到了8月23日,毛泽东给西南局的电报中作了更详细的安排,要点如下:
&&& 1、“期于十月占领昌都,这对于争取西藏政治变化及明年进军拉萨,是有利的。”
&&& 2、“现印度已发表声明承认西藏为中国领土,惟希和平解决勿用武力。英国原不许西藏代表团来京,现已允许。”
&&& 3、“如我军能于十月占领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当然也有别种可能)。现我们正采取西藏代表来京并使尼赫鲁减少恐惧的方针。”
&&& 4、“今年不进拉萨,并将主力撤回甘孜,在西藏方面看来,可能觉得是我们向他们表示好意的一项措施。”
&&& 5、“你们一万六千人由甘孜向昌都进军,粮食全靠部队携带及牦牛载运,其中三千人须有过冬粮食,准备撤回的主力一万三千人至少须有往返期间三个月粮食,……”(《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475页,“关于今年占领昌都问题给西南局的电报”。)
&&&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方面作出了安排;他告诉周恩来,要求他注意“进攻昌都的时间”,并让周恩来“考虑由外交部适当人员向印度大使透露,希望西藏代表团九月中旬到达北京谈判,我军就要向西藏前进了,西藏代表团如有诚意,应当速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488页,“关于希望西藏代表团九月中旬到京谈判的批语”)
&&& 日,昌都战役开始后,毛泽东再次通过国务院外交部转告当时中国驻印度大使袁仲贤,要求他在印度公开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西藏是中国领土,西藏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人民解放军必须进入西藏。首先希望不经战争进入西藏,故要西藏代表团九月来京谈判,该团故意拖延,至今尚未动身。现人民解放军已向昌都前进,数日内可能占领昌都。如西藏愿意谈判,代表团应速来京。”(《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549页,“在袁仲贤关于印度对西藏问题态度报告上的批语”。)
&&& 日,昌都战役胜利结束。迫于形势,西藏地方政府派了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于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为《十七条协议》)。第二天,毛泽东高兴地对张国华(当时任驻西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说:“好哇,办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个胜利,但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实现协议,要靠我们的努力。”(张国华:“十八军进藏记实”,《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第94页。)
&&& 随后,人民解放军便向拉萨开始了梯次和平进军。日开始,由四川进藏的解放军先遣部队于9月9日进入拉萨,主力部队于10月26日到达拉萨。云南进藏部队于日从扎那(门工东岸)出发,分别于10月1日、10日进驻察隅和科麦。日新疆进藏部队出发,于5月28日到达札麻芒保,8月3日进驻西藏阿里地区的首府噶大克。青海进藏部队一路于日出发,于日进入拉萨,与四川进藏部队胜利会师。
&&&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经过多年的战争,经济尚未恢复,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此时朝鲜战场已是风云密布。毛泽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西藏问题上果断地作出决策,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业,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气魄的壮举。
&&& 和平解放西藏后,西藏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西藏上层分裂分子与中央的矛盾日益激化,达赖的态度也不明朗。对此,毛泽东非常冷静地决定要稳定一个时期,“总之我们在西藏的基础在目前和今后一年至两年内还是不稳固的。因此我们在政治上必须采取极端谨慎的态度,稳步前进,……方能谈得上某些较大的改革。”(《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第370页,“在中央关于西藏工作问题复电稿上加写的一段话”)
&&&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发动了武装叛乱,西藏局势急剧变化。事件一发生,毛泽东就指出:“照此形势发展下去,西藏问题有被迫(这种“被迫”是很好的)早日解决的可能。”,“西藏工委目前策略,应是军事上采守势,政治上采攻势。”(《当代中国的西藏》上卷,第253页。)中央在3月28日正式决定,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权力。之后,人民解放军用了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至4月底,就基本上平息了拉萨、山南等地的主要叛乱活动。
&&& 胜利平息叛乱的消息传来之后,毛泽东抑制不住欣喜之情,在4月28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美国反动记者艾尔索普说,平叛是不行的,要二十万军队,每天要一万吨物资供应,道路修阻,工具缺乏,所以平叛无望。台湾反动文人头子胡适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胡适的家乡安徽省徽州府地方,山不甚高,水不甚深,日本人不敢去。西藏的地形特别的高且复杂,像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只有若干小段通皮船),共产党如何能打叛军呢?……西藏的地形很高,空气较薄,也吓坏了很多对于西藏人民的同情者,乐坏了世界上大部分资产阶级。”然而,“雅鲁藏布江以南、喜马拉雅山国境以北广大地区平叛战斗,已经基本结束,得到很大胜利。这是当地人民群众对平叛战争热烈拥护与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两方面相结合而完成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29页,“西藏人民群众拥护人民解放军平叛,亲如家人”。)
&&& 毛泽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平息西藏叛乱的一系列决策,为西藏以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运筹帷幄& 高瞻远瞩
&&& 毛泽东多次指出,他对西藏问题非常慎重。因此,毛泽东考虑西藏问题时是非常周密的,并且从战略的角度揭示了西藏变化发展的趋势,高瞻远瞩,目光敏锐。
&&& 日,作出解放西藏的决定后,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谨慎对待。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急躁,急了会出毛病。条件不成熟,不能进行改革。一个条件成熟了,其他条件不成熟,也不要进行重大改革……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这样一来,……西藏的反动派就孤立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397页,“不要四面出击”。)
&&& 1952年初,在西藏地方政府两位司伦(注:司伦,达赖下属的最高行政官员。)鲁康娃、洛桑札西等人的支持下,西藏分裂分子多次召开非法的“人民议会”,起草了一份“请愿书”,向中央驻西藏的张经武代表请愿,还包围了张经武的住宅及西藏工委所在地,要求中央修改《十七条协议》,反对改编藏军,要求解放军“迅速撤出”西藏,分裂分子还为此订立了“誓约”。
&&& 对于西藏所出现的复杂局势,毛泽东作了精辟的分析,在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西南局、西藏工委的指示:“最近拉萨的示威不应看作是两司伦等坏人做的,而应看作是达赖集团的大多数向我们所作的表示。其请愿书内容很有策略,并不表示决裂,而只要求我们让步。其中暗示恢复前清办法不驻解放军一条,不是他们的真意。他们明知这是办不到的,他们是企图用这一条交换其他各条。在请愿书内批评了十四辈达赖,使达赖在政治上不负此次示威的责任。他们以保护西藏民族利益的面目出现,他们知道在军事力量方面弱于我们,但在社会势力方面则强于我们。我们应当在事实上(不是在形式上)接受这次请愿,把协定的全部实行延缓下去。他们选择在班禅尚未到达的时机举行这次示威,是经过考虑的。(注:十世班禅于日自西宁启程返藏,次年4月28日到达拉萨,6月23日回到后藏日喀则。)班禅到拉萨后,他们可能要大拉一把,使班禅加入他们的集团。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好,班禅不上他们的当,并安全到了日喀则,那时形势会变得较为有利于我们。但我们缺乏物质基础这一点一时还不能变化,社会势力方面他们强于我们这一点一时也不会变化,因而达赖集团不愿意全部实行协定这一点一时也不会变化。我们目前在形式上要采取攻势,责备此次示威和请愿的无理(破坏协定),但在实际上要准备让步,等候条件成熟,准备将来的进攻(即实行协定)。”
&&& 毛泽东在这个指示中对西藏局势的发展也作了预计:“在这一年至两年内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上层统战政策发生了效力,西藏群众也逐步靠拢我们,因而使坏分子及藏军不敢举行暴乱;一种是坏分子认为我们软弱可欺,率领藏军举行暴乱,我军在自卫斗争中举行反攻,给以打击。以上两种情况,无论那一种都对我们有利。”西藏后来事态的发展也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计。
&&& 关于实行协定(《十七条协议》)和藏军改编的问题,毛泽东建议拖下去。“拖下去,对我们的害处并不大,或者反而有利些。各种残民害理的坏事让他们去做,我们则只做生产、贸易、修路、医药、统战(团结多数,耐心教育)等好事,以争取群众,等时机成熟后再谈全部实行协定的问题。”
&&& 毛泽东还比较了西藏与新疆两地的情况,作出了具体的指示:“西藏情况和新疆不同,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西藏均比新疆差得多”,“我们惟靠两条基本政策,争取群众,使自己立于不败。第一条是精打细算,生产自给,并以此影响群众,这是最基本的环节”,“第二条可做和必须做的,是同印度和内地打通贸易关系,使西藏出入口趋于平衡,不因我军入藏,而使藏民生活水平稍有下降,并争取使他们在生活上有所改善”,“我们要用一切努力和适当办法,争取达赖及其上层集团的大多数,孤立少数坏分子,达到不流血地在多年内逐步改革西藏经济政治的目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第384页,“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
&&& 1956年11月,达赖和班禅准备应邀赴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2500周年纪念活动。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八届二次会议上,谈到了这个问题:“佛菩萨死了二千五百年,现在达赖他们想去朝佛。让他去,还是不让他去?中央认为,还是让他去好,不让他去不好。过几天他就要动身了。劝他坐飞机,他不坐,要坐汽车,通过噶伦堡,而噶伦堡有各国的侦探,有国民党的特务。要估计到达赖可能不回来,不仅不回来,而且天天骂娘,说‘共产党侵略西藏’等等,甚至在印度宣布‘西藏独立’;他也可能指使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来一个号召,大闹其事,要把我们轰走,而他自己却说他不在那里,不负责任。这种可能,是从坏的方面着想。出现这种坏的情况,我也高兴。……跑掉一个达赖,我就伤心?再加九个,跑掉十个,我也不伤心。”在这里,毛泽东对达赖出走后行为的估计也是非常准确的。
&&& 毛泽东指示西藏工委,“我们的西藏工委和军队要准备着,把堡垒修起来,把粮食、水多搞一点。我们就是那几个兵,横直各有各的自由,你要打,我就防,你要攻,我就守。我们总是不要先攻,先让他们攻,然后来它一个反攻,把那些进攻者狠狠打垮。”(《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26页,“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日,毛泽东对西藏工委的指示中,敏锐地预见了西藏将会出现叛乱,他要求作两手准备,一方面“中央历来认为改革一定要得到达赖、班禅和僧侣领导人的同意,要各方面条件成熟,方能实行”;另一方面,“但如果受外国指挥的反革命分子不通过协议而一定要通过反叛和战争破坏十七条协议,把西藏情况打烂,那就有可能激起劳动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人民民主的西藏。”(《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225页,“对中央关于西藏问题复电稿的修改和批语”。)
&&& 毛泽东以伟大政治战略家的眼光,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对于在政治、民族、军事和地理上都十分复杂的西藏,成功地作出了分析、决策和指导,可以称之为当代政治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
三、文韬武略& 通盘考虑
&&& 和平解放西藏,平息西藏叛乱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军事意义上的成功,毛泽东没有将解放西藏、平息叛乱仅仅看作是一种军事行动,而是将其与政治、外交、宣传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成为综合的社会系统行动。
&&& 日,毛泽东指示西南局、西藏工委:“中央决定嗣后关于我方和藏方发生的政治、军事、外交、贸易、宗教、文化等交涉、商谈和处理事件,均集中由中央解决。……必须认识藏族问题的极端严重性,必须应付恰当,不能和处理寻常问题一例看待。”(《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第388页,“中央关于同西藏方面商谈、处理重要问题均由中央解决的指示”。)之后,毛泽东在5月19日“责令”“和西藏人相关的各项工作,每项均须事前报告中央,经过批准,然后执行。……不得忽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第429页,“处理同藏族有关的工作均事前报告中央”。)12月29日,又再次重申“我党委和军队一切与西藏人民和西藏政府有关的重要问题,都须报请中央处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第675页,“对西藏工委关于成立农牧部未报中央的检讨的批语”)在一年时间内,三次强调同一问题,足以说明毛泽东对于统筹考虑西藏问题的重视。
&&& (一)政治工作
&&& 毛泽东始终认为西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毛泽东对进藏部队的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嘱咐说:“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张国华:“十八军进藏记实”,《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第94页。)
&&& 日,毛泽东看到了西北局传发的关于玉树地委报告,其中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医疗贸易工作是接近群众和联系群众的一种很好的工作方式。便给当时在西南局的邓小平发去电报,要求“注意玉树的经验”,“并转告十八军的同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93页,“关于注意玉树地委开展医疗贸易工作的经验给邓小平的电报”。)
&&& 1959年西藏出现叛乱,毛泽东立即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多次指示要利用这个机会去“锻炼军队”、“锻炼群众”和“发动群众”、“为将来平叛和实施改革提供充足的理由”。(《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46、47、221页; “在西藏武装叛乱情况简报上的批语”、“对总参作战部关于平叛情况报告的批语和修改”、“关于西藏叛乱事件的宣传报道的批语”。)
&&& 1959年5月,兰州军区政治部转发了一份青海省军区海南指挥部党委的报告,其中提到了处理平叛与生产、分化敌人、争取群众、宗教风俗之间关系的经验。毛泽东指出这个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的文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并要求“用军委名义转发西藏、成都、昆明三军区,……结合当地情况,加以研究,采纳施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86页,“转发青海省军区海南指挥部党委关于平叛中开展政治争取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批语”)之后,毛泽东还转发了许多类似的文件。(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362、374页,“转发兰州军区骑兵一师关于政治争取工作总结的批语”、“印发阿里分工委关于接管旧政权工作的报告的批语”。)
&&& 在和平解放西藏的实践中,人民解放军突出地发扬了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丰富和充实了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并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 (二)生产供给
&&& 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解放昌都地区之后,进藏部队的运输补给线延长,物资的运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修筑公路便成为当务之急。毛泽东非常重视修筑公路的问题,并多次发出指示,提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当代中国的西藏》(上),第203页)的方针。
&&& 根据有关方面的建议,毛泽东提出公路应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同时修到拉萨,在给周恩来、聂荣臻(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批语中提出,“照西南意见,玉树、黑河、拉萨线公路易修,而西南则只修甘孜、昌都线,以西不修。请再研究,是否令西北负责修玉树黑河拉萨公路。”(《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7页,“关于修筑入藏公路的批语”)指示聂荣臻与当时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商量,解决修路经费的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354页,“关于修筑进藏公路的批语”。)
&&& 毛泽东曾两次为西藏公路题词,第一次是在日,“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第519页,“为康藏公路开工题词”。)第二次是在1954年12月,“为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第647页,“为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通车题词”)
&&& 在先遣部队进入拉萨后不久,毛泽东也考虑到了进藏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日,毛泽东在给邓小平政委的电报中提出,鉴于公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修到拉萨,如果进藏部队不从事生产,则给养将成为严重问题,他指示西藏工作要“生产与筑路并重”。(《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451页,“关于入藏部队的当前任务和兵力分布问题给邓小平的电报”。)在毛泽东正确的指示下,进藏部队开垦荒地、组织生产,终于渡过了难关。
&& (三)干部培训
&&& 在延安时期,党中央专门成立了民族学院,培养了一批包括藏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干部,为民族地区的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于民族自治更加重视,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的要点中指出,要“推行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工作的两项中心任务之一。(《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页,“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
&&& 毛泽东始终认为,西藏的事主要靠西藏人民来办,要引导本民族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区域自治主要依靠西藏自己的干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就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日、23日毛泽东给西北局、彭德怀的电报中强调:“……各级政权机关均应按民族人口多少,分配名额,大量吸收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能够和我们合作的人参加政府工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请你们注意这一点,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138页,“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电报”)“目前除争取班禅及其集团给以政治改造(适当地)及生活照顾外,训练藏民干部极为重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152页,“关于解放西藏问题给彭德怀的电报”)
&&&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各类的西藏干部培训学校,培训班纷纷成立,所培养的大批藏族干部后来在西藏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四)宣传外交
&&& 毛泽东也重视在西藏问题上的宣传和外交。1950年,解放西藏的方针确立之后,毛泽东便给当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去信,指示不要对外明确说明“打西藏的时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536页,“关于在宣传中不说打台湾、西藏的时间给胡乔木的信”。)
&&& 在对外宣传上,毛泽东强调“西藏为中国内政问题,任何外国无权过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587页,“在章汉夫同印度驻华大使关于西藏问题的谈话记录上的批语”。)日,印度外长梅农约见中国驻印度政务参赞申健,表示印度政府对中国军队进入西藏“深感遗憾”。10月28日,毛泽东对此再次强调,在西藏问题上“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而“中国军队是必须到达西藏一切应到的地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627页,“在袁仲贤关于梅农同申健谈西藏问题报告上的批语”)
&&& 毛泽东在坚持我国对西藏问题一贯立场的同时,也很注意策略性的问题,在西藏平息叛乱后,他指示胡乔木、吴冷西及彭真,在宣传中要突出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蒋匪帮及外国反动派策动西藏叛乱,干涉中国内政’,这个说法,讲了很久,全不适当,要立即收过来,改为‘英国帝国主义分子与印度扩张主义分子,狼狈为奸,公开干涉中国内政,妄图把西藏拿了过去’。直指英印,不要躲闪,……请注意:不要直接臭骂尼赫鲁,一定要留有余地,千万千万。”(《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21页,“关于西藏叛乱事件的宣传报道的批语”注:吴冷西,当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
&&& 不久,毛泽东又在给外交部的批语提出,“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不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切国家。……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68页,“对中印关系问题两个文件的批语和修改”。)
&&& 日,印度孟买发生了侮辱我国领袖肖像的事件,毛泽东在外交部的报告上批语说:“尼赫鲁已表示歉意,对此事不要再追究了。”表现出了泱泱大国政治家宽容度量。(《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59页,“对驻印使馆关于孟买发生侮辱我国元首事件的处理意见的批语”。)
&&& 1959年3月西藏平叛开始后,毛泽东很关心国外的各种反映,对于美国对西藏平叛的反映,他一针见血地提出,“美国限于所谓‘深切的同情’,大说其空话。”(《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182页,“第一批反映”)对于中美关系,毛泽东提出,“要美就我,我不就美,最后一定要美国服从我们。”(《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第4页,“批语”。)另一方面,毛泽东也预见到了“现在外国人反华……有题目可借,例如西藏问题……”,以后的历史表明,西藏问题的确成为西方国家借以反华的一个重要题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第94页,“关于反华问题”。)
四、有条不紊& 无微不至
&&& 毛泽东历来主张要多谋善断,从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比较,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形势及时地调整部署,作出决策,并且主张对可能出现问题及困难考虑得多一点、仔细一些。毛泽东处理西藏问题时既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同时也不乏周到细腻之处,体现了毛泽东特有的领导艺术。
&& &在对西藏问题作出决策的前后,毛泽东曾多次与中央西南、西北两局的领导人商量进藏部队的进军路线、人事任免、兵力部署、时间条件、武器装备等问题,细致入微。
&&& 日,毛泽东在给西南局的电报中答应调用飞机支援进藏部队,“卅架飞机事在筹备中,但需时间,短期内你们不要靠望。”(《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475页,“关于今年占领昌都问题给西南局的电报”)同一天,毛泽东就致函给当时任中央军委作战部长的李涛,“西南军区为进军西藏,需要卅架高空运输机,请询问空司是否已着手筹备,飞机和驾驶员何日可以筹妥,最近三四个月内有希望否,问明告我,并加督促为盼。”(《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478页,“为询问进军西藏所需高空运输机筹备情况给李涛的信”)
&&& 日,正值隆冬,毛泽东亲自以军委的名义询问“入藏部队必须携带之皮衣、皮帽、帐篷、饭锅、水桶、黑矾、大蒜、料袋、牛绳等二十余件物品,十八军是否业已准备好,望查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89页,“军委查询十八军入藏物资准备情况的电报”。)毛泽东甚至对进藏部队的动员口号也斟酌了一番,当时十八军党委拟定了24条进军西藏的口号,毛泽东看后,便指示邓小平说:“小平同志:口号有些不适当,又太多,请你动手修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283页,“关于进军西藏的口号问题的批语”。)
&&& 1950年,新疆独立骑兵师入藏先遣部队进驻到西藏阿里僧可日区的札麻芒保,这个地方海拔高度在4千公尺以上,气候变化无常,时冷时热,空气稀薄,人与马匹的呼吸均感到困难,得病人员逐渐增多,他们在“发病初期,猛吃暴饮还不觉得饱,但几天之后,整天不吃东西也不觉得饿。以致全身开始浮肿,直至肿到皮肤发亮破裂,全身往外渗黄水,到了这种地步,病人便不吃不喝,直至死亡。这种可恶的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英雄战士的宝贵生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141页,“忆进军阿里先遣部队‘英雄连’连长──李狄三”)该先遣部队原有135人,进藏后包括连长李狄三在内病亡56名,部队严重减员,该部队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进军阿里英雄连”的称号。
&&& 毛泽东得知情况后,日给当时任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王震发去电报,“先遣部队既如此困难,请考虑于开山后将该部队撤回新疆,尔后新疆即解除入藏任务,你是否同意这样做,盼告。”其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心,可见一斑。(《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141页,“军委关于撤回新疆入藏部队问题给王震的电报”。)
&&& 还有两件事情也能反映出毛泽东在西藏问题上的细微之处,日,毛泽东在中央关于对西藏各寺院及乞丐发放布施给张经武的电报稿上加写的一段话,提出“发放的时机以在我入藏先遣支队及阿沛等人到达拉萨,西藏政府讨论了协定(《十七条协议》),并发出了拥护这个协定的通电之后为适宜,不要过早。”(《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436页,“在中央关于对西藏各寺院及乞丐发放布施给张经武的电报稿上加写的一段话”。)
&&& 另一件事是在日,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准备通过西藏问题的决议案,大会主席团秘书长彭真连夜送来了决议初稿,毛泽东将稿子中原来的“中央人民政府直至叛匪向拉萨人民解放军驻军发动进攻以后,才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讨平叛乱。”修改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至叛匪向拉萨人民解放军驻军发动进攻以后,才命令人民解放军讨平叛乱,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并在旁边批示:“解散政府应放在讨平叛乱之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28页,“对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关于西藏问题决议稿的批语”。)仅仅是两个句子的调换,也可看出用心之细。
&&& 日,毛泽东在给汪锋(当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副主任)的信中讲到:“我想研究一下整个西藏现在的情况”,并列举了所要求调查的人口、面积、农奴制度、政治关系、喇嘛庙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等十个问题,指示这将作为新华通讯总社“长期调查研究藏族情况的任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198页,“关于调查研究藏族情况给汪锋的信”)
五、坦诚相待& 申明大义
&&& 毛泽东在西藏问题上,非常重视对西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尤其重视宗教及宗教领袖在西藏人民中的影响,日,西南局报送中央审查其所拟与同西藏谈判的条件,毛泽东看后,将其中“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完全根据西藏人民的意志,由西藏人民采取协商方式加以解决。”一段话作了修改,在“由西藏人民”后面加写了“及西藏领导人员”七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378页,“对西南局所拟同西藏谈判的条件的批语”。)日,在《十七条协议》签订后《人民日报》准备发表的社论稿中,毛泽东加写的一段话,明确了西藏宗教领袖的作用和地位:“在西藏人民中,佛教有很高的威信。人民对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信仰是很高的。……对上述两位藏族人民的领袖的地位和职权也应予以尊重。”(《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333页,“在审阅《人民日报》社论《拥护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草稿时加写和改写的话”。)
&&& 历史上,藏传佛教领袖九世班禅曾因为与十三世达赖不和,于日被迫流亡内地,日于青海玉树圆寂,其转世的十世班禅亦羁留在青海。日兰州解放前夕,毛泽东便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班禅现到兰州,你们攻兰州时请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班禅……,以为解决西藏问题的准备。”(《毛泽东文集》第五卷,第320页,“兼取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地区”。)
&&& 日,十世班禅致电毛泽东、朱德,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11月23日,毛泽东与朱德回电班禅,“希望先生和全西藏爱国人士一致努力,为西藏的解放和汉藏人民的团结而奋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154页,“毛泽东、朱德给班禅额尔德尼的电报”)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指示“我们对班禅的地位,终须有适当安置,先就班禅集团内选择适当人员参加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作是需要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450页,“关于从班禅集团选择适当人员参加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作的电报”)由于班禅长期羁留内地,因此回藏的愿望非常迫切,日,毛泽东对西南、西北两局作了指示,安排了班禅随西北的部队入藏及西南方面的接应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39页,“关于青海骑兵支队和班禅入藏问题的电报”)
&&& 日,毛泽东发给王震电报,要他转交给西藏阿里地方政府的代表才旦朋杰、扎西才让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阐述了人民解放军进藏的目的,答应“人民解放军官兵的行动,只要不妨碍军事秘密,可以预先通知你们”,并且“决不侵扰老百姓。”,而且还要“与西藏人民结成朋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754页,“给王震的电报和复才旦朋杰、扎西才让的信”)
&&& 毛泽东也亲自直接出面对十四世达赖喇嘛做了大量的工作。达赖在与中央政府的合作方面一直是持消极态度的,直到昌都解放,迫于形势,才派了阿沛?阿旺晋美赴京谈判,于日与中央政府签订《十七条协议》。协议签订后,毛泽东于5月24日马上去信向达赖表示了欢迎,“西藏地方政府在你亲政以后,开始改变以往的态度,响应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遣以阿沛?阿旺晋美先生为首的全权代表来到北京举行谈判。你的这项举措是完全正确的。……我特派张经武代表同你的代表们一道前来你处,以资联络。如你有需要他协助的地方,可随时与他接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329页,“给达赖喇嘛的信”。)日,达赖正式致电毛泽东,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
&&& 日达赖给毛泽东送了黄金五两,红花一桶,哈达一条,毛泽东将礼品送存国家民委之后,于8月18日给达赖复了一封信,阐明了中央一定会帮助西藏发展经济的态度,回赠达赖十六毫米电影机一部,电影片二部(《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民族大团结》),黄锻二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第493页,“对达赖来信的批语和复信”)
&&& 1954年到1955年,毛泽东多次与西藏两大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谈话,深入地阐明了中央的方针、政策,并对民族、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看法,日毛泽东与达赖进行了气氛愉快的谈话,毛泽东就西藏的宗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肯定了佛教在历史上是有贡献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他当时主张普渡众生,他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就创立了佛教,为众生免除痛苦。因此,你们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当然有许多不同之点。”(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西藏民族、宗教问题的部分论述》)
&&& 日,达赖给毛泽东去了一封信,信中附寄了一朵西藏的鲜花。11月24日,毛泽东复了信,信中回顾了“在北京的时候我们相处的那种愉快的情形”,并且也附了一朵花给达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第451页,“给达赖喇嘛的信”。)日毛泽东在给达赖的信中说:“我总是担心,汉人在那里和你们合作不好,得不到藏人的信任。请你负起责来,对于犯错误的汉人,给他们以严格的教育,把他们当作你自己的干部看待。”而且还关切地询问达赖,“这封信你能看懂否?草字尚多,一时改不过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173页,“给达赖喇嘛的信”。)
&&& 针对西藏上层人员对于社会改革所产生的疑虑,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中正式指出:“西藏由于条件还不成熟,还没有进行民主改革。按照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十七条协议,社会制度的改革必须实行,但是何时实行,要待西藏大多数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认为可行的时候,才能作出决定,不能性急。现在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不进行改革。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是否进行改革,要到那时看情况才能决定。”(《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341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由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达赖喇嘛一行在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2500周年纪念活动后,于日返回拉萨。达赖回国后,便向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致电,祝他们身体健康,并感谢他们在各方面给予的教诲。毛泽东在答复达赖的信中,对达赖的积极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你在印度期间,拒绝了那些逃亡国外的反动分子出的坏主意,是做得很对的。他们大概还要找机会进行反动活动,要教育僧俗官员对他们保持警惕”,同时,毛泽东也坦率地承认在西藏“工作中发生缺点总是难以避免的”,“去年对实行民主改革提得早了,工作机构也太大了,这是缺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564页,“给达赖喇嘛的信”。)
&&& 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毛泽东仍旧希望争取达赖,他在3月15日指示中央:“十四日以谭冠三名义,答复达赖的一封信,很好,……看他反应如何。如有复信,不论态度怎样,均应再复一信。以后礼尚往来,可再给信。……为此,要准备一封信历述几年以来中央对诸大事件宽大、忍耐的目的,无非等待叛国分子、分裂分子悔悟回头,希望达赖本着十七条及历次诺言,与中央同心,平息叛乱,杜绝分裂分子,归于全民族团结。”(《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116页,“关于注意给达赖复信问题的批语”。谭冠三,当时任中央驻西藏代理代表,西藏军区政委)因此,达赖出逃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央一直称达赖是被“挟持”出走的,并且保留了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职务(直至1964年12月)。
&&& 日,达赖喇嘛逃离西藏,出走印度。同一天,毛泽东在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就西藏的制度谈了几点看法,要点如下:
&&& 1、“旧制度不要了,舍掉它算了,旧制度不好,对西藏人民不利,一不人旺,二不财旺;西藏地方大,人太少了,要发展起来。”
&&& 2、对那些站在进步方面主张改革和革命的贵族,以及…….不站在反革命方面的中间派,我们采取什么态度?……是不是可以用我们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办法,实行赎买政策,……”
&&& 3、“我看,西藏是个农奴制度,就是我们春秋战国时的那种庄园制度;奴隶不是奴隶,自由农民不是自由农民,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农奴制度。坐在农奴制度的火山上是不稳固的,每天都觉得地球要地震。”
&&& 4、“你们的佛教,就是喇嘛教,我是不信的,我赞成你们信,……信不信宗教的事情,只能个人自己决定。”(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西藏民族、宗教问题的部分论述》)
&&&& 毛泽东在处理西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中,既开明大度、坦诚相见,而又不失原则立场。在纷繁复杂的多种关系中,抓住实质问题,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和西藏的进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统战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成为毛泽东统战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六、帮助西藏& 功在千秋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人民大众,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包括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因此民族工作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民族问题上,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各少数民族的自治与自决。
&&& 早在日,毛泽东就提到了“西藏问题”,在他当年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说:“…… 我以为固应该有人在中国做事,更应该有人在世界做事。如帮助俄国完成它的社会革命;帮助朝鲜独立;帮助南洋独立;帮助蒙古、新疆、西藏、青海自治自决,都是很要紧的。”(《毛泽东书信选集》,第3页)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藏区时,毛泽东第一次将其“帮助西藏”的思想付诸实践,建立了第一个藏族人民的政权──博巴苏维埃政府。
&&&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毛泽东提出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55页,“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抗战胜利后,在组成联合政府的问题上,毛泽东特别提出:“改善国内少数民族的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64页,“论联合政府”。)
&&& 建国之后,毛泽东真正地完成了“帮助西藏”的实践。在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上,毛泽东身体力行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诚心诚意地帮助西藏实行自治、发展经济和文化。
&&& 日,毛泽东接见西藏致敬团时讲到,“西藏地方大,人口少,人口需要发展。文化包括学校、报纸、电影等等。宗教也在内。……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文化”,“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毛泽东说到:“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就是要执行帮助你们的政策。……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第583页,“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的谈话要点”。)1953年在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时,毛泽东明确表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主要靠西藏的领袖和人民自己商量去做,中央只是帮助。”(《新华月报》1954年第七期,第23页)
&&&&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在我国,汉族长期以来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在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并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文化。各少数民族多聚居于边远省区,亦有着自己特色的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许多贡献。因此,搞好民族关系,巩固、加强和发展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实现共同繁荣,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基本前提。
&&& 日,毛泽东指示:“必须防止和纠正大民族主义倾向,而以自己的衷心尊重西藏民族和为西藏人民服务的实践,来消除这个历史上留下的很大的民族隔阂,取得西藏地方政府和西藏人民的衷心信任”,并且强调“这个原则,不但对藏族是如此,对一切兄弟民族都是如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334页,“在审阅《人民日报》社论《拥护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草稿时加写和改写的话”)
&&& 日、27日,他专门为中央起草了“批判大汉族主义”的党内指示,“根据不少资料看来,……凡有少数民族存在的地方,大都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有些是很严重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平静无事,实际上问题很严重。二、三年来在各地所发现的问题,都证明大汉族主义几乎到处存在。”毛泽东严肃地指出:“此种情况,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 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指出:“必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很多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着的严重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即是国民党思想”,“在许多地方的党内和人民中,在民族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大汉族主义残余的问题,而是严重的大汉族主义的问题”,“必须立刻着手改正这一方面的错误”,“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时机进行教育,坚决克服党内和人民中的大汉族主义,那是很危险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第127页,“中央关于批判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指示”。)
&&& 日,毛泽东在与达赖谈话时说:“在西藏工作的汉族是去帮忙的,不是代替的。实行区域自治是真正的自治,主要是靠西藏自己的干部。……为了帮忙,性命也可以放弃,但还要把忙帮好,不准帮坏”,“我们对西藏民族的希望很大,将来会对我们有很大帮助,会对全世界有帮助,西藏藏族在政治上给我们的帮助很大,……将来在经济上西藏也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西藏民族、宗教问题的部分论述》)在这里,毛泽东已经开始敏锐地从整个国际大环境的角度来考虑西藏问题了。
&&& 日,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毛泽东再一次强调了“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他说:“不要以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很大地帮助了汉族。有些同志总是在吹,我们可帮助了你们,就没有看到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很少,有些地方还没有帮助,而少数民族倒是帮助了汉族”,“少数民族和汉族团结在一起,全国人民都高兴”。
&&& 毛泽东明确地指出:“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那种以为只有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没有帮助汉族,以及那种帮助了一点少数民族,就自以为了不起的观点,是错误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54页“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 日,毛泽东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两个离不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思想,“大汉族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汉族这么多人,容易看不起少数民族,不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所以必须严格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当然,少数民族中间会发生狭隘民族主义的,那也要反对。但是,这两个东西,主要的、首先要反对的大汉族主义。”
&&& “……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要宽,那里蕴藏着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13、214页,“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93页,“论十大关系”。)
&&& 从西藏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不仅能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思想和原则去指导民族地区的工作,同时也坚持了“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权利”(《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38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的基本原则,为西藏的进步、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 总之,毛泽东在其光辉的革命实践中,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出发点,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民族形式,特别是根据西藏的社会和历史的具体情况,坚持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在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毛泽东的在处理西藏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观点,仍然具有着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
(全文完) &&& 毛泽东(中),达赖(右),班禅(左)
梁劲泰?哲学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彭德怀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