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的雅号及作品有那些

小学内学过的唐代诗人有哪些,要形容非常爱读书的,写作水平非常高的。_百度知道
小学内学过的唐代诗人有哪些,要形容非常爱读书的,写作水平非常高的。
小学唐代
的有一下。我说说吧,里面挑出来的,我知道的有三个,一是诗仙李白,铁柱磨成针的故事你听过了吧。二是诗鬼李贺 ,骑驴觅句,作诗可谓呕心沥血,挂得早啊,可惜可惜。三是白居易到处问人请教,老婆婆都懂。王勃 骆宾王 陈子昂 张九龄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韩愈 柳宗元 韦应物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刘禹锡 贾岛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王之涣 贺知章 张若虚 李煜
其他类似问题
唐代诗人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白居易,王维,杜甫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著名左翼作家因何怒评唐代诗人白居易是“老淫棍”?|白居易| 周作人_凤凰历史
著名左翼作家因何怒评唐代诗人白居易是“老淫棍”?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舒芜痛斥道:“他买了一批十五六岁的女孩来当家妓,才玩三几年,人家也才十八九岁,就嫌人家老了丑了,当废品处理掉,再买进一批新鲜货色,一而再,再而三,还公然写进诗句,公然以此自炫。”
核心提示:舒芜在文中掩饰不住愤怒,就此痛斥道:&他买了一批十五六岁的女孩来当家妓,才玩三几年,人家也才十八九岁,就嫌人家老了丑了,当废品处理掉,再买进一批新鲜货色,一而再,再而三,还公然写进诗句,公然以此自炫。&&说得这样得意,这样自夸,贱视女人到什么程度,恬不知耻到什么程度!& 本文摘自:《书屋》二〇〇四年第四期,作者:周筱赟,原题为:古代女性的终极命运 早在1944年,周作人便在一篇论述自己思想渊源的长文中说过,一个男子&若能知哀妇人而为之代言,则已得圣王之心传,其贤当不下周公矣&〔1〕。这里,他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提高到了&圣王&的境界。在当代的女权主义者(feminist,或译女性主义者)看来,这或许要被斥为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因为这无疑依然是将女性视为被同情、被怜悯的弱者,需要作为强者形象的男性来拯救;而在某些&激进女权主义者&(radical feminist)看来,女性不仅不是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所谓次等的&第二性&,甚至是优越于男性的&第一性&。然而,面对历史和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的女性的非人苦难,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男性,难道不应该、也不能致其一&哀&吗? 最近,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舒芜的文集《哀妇人》,汇集了其平生所有论女性问题的长短文章,就是其&哀妇人&的心血之作。最早的《吹毛求疵录》写于日,最近的《一个小女子的生死》则是日的作品,已近六十年了!曾有论者以为,舒芜是&继周作人之后最关心妇女命运的中国作家,而且比周作人用力更勤、坚持更久&〔2〕。舒芜本人也一直以周作人女性观的后继者自诩,尽管不敢说舒芜女性观在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上都远超周作人之上,但从他半个多世纪写下的大量的文章来看,这一评价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身为男性,总不免对女性自身的切身体会有所隔膜,但却能够比女性深刻地洞悉男子隐藏在内心深处最卑劣恶浊的淫心和秽想。舒芜正是以男性之身,抱着对女性深刻的&了解之同情&,以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的关怀,将女性视为有同等尊严和权利的与男性对等的人,从一切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的立场出发,重新审视着中国的历史。 一 鲁迅曾经沉痛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往复循环而已〔3〕。但如果恰而幸为男子,则不论他居于如何卑下的地位,受着主人如何不堪的奴役,却总有比他更卑下的妻女来供其奴役、供其淫虐。女性由于其性别身份,不仅是丈夫的性奴役、性淫虐对象,而且还是这个男性中心社会中所有男子潜在的性奴役、性淫虐对象!一部中国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解读,就只是一部男性针对女性的性奴役、性淫虐的历史罢了!女性生来的命运不是供淫,便是供杀,已成中国历史的通例。 皇帝是君权的最高代表,同时也是男权的最大化身。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是耳熟能详的名句,尽管皇帝未必逐一&临幸&过这三千女子,但这三千女子在理论上却都是皇帝合法的淫乐对象。三千的数字已够骇人,舒芜却从《新唐书》的《太宗本纪》等篇中发现多条一次放出宫女三千人以上的记载,足证白居易的数字已是大为缩小了〔4〕。唐太宗尚是历史上著名的有为明君,若是荒淫的昏君,则更超出常人想象。十六国中的后赵,疆域极盛时亦不过占据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其国主石虎竟曾一次性&夺人妻女十万余口以实后宫&〔5〕!明武宗(正德)则玩腻了嫔妃宫女,喜欢玩野花村姑,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幸宣化府,命江彬&夜入人家,索妇女&。次年,又借到昌平祭告先帝诸陵的机会,&掠良家女数十车,日载以随,有死者&〔6〕。民间流传的&游龙戏凤&故事,也是京剧中的传统剧目,讲述的就是武宗在宣化与酒家女李凤姐的&风流佳话&。武宗于酒肆中当场强暴李凤姐,随即亮出皇帝身份,凤姐当即感激涕零:&今以贱躯事至尊,曷胜荣幸之至。&〔7〕舒芜早在1944年便指出:&天下人生下来都是姨太太或&收房&的丫头,所以每个人就都有&荐枕席&的义务,皇帝随时都可以&召幸&。&〔8〕皇帝对女性的性玩弄性迫害,还要被视为&恩宠&,妇女还以之为无尚的光荣。 如果到了战乱或饥荒年代,女性的命运就更加不堪了!美籍韩裔学者郑麒来教授仅据二十五史统计,自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由战争或饥荒引发的大规模食人事件就多达四百零三起〔9〕,最缺乏反抗能力的妇女与儿童自然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安史之乱时,唐将张巡镇守睢阳城,被叛军围困,城中粮尽,于是张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10〕。这一向被视为千古美谈。舒芜却说他幼时听了便暗自怀疑,一个爱妾的肉怎够成百上千的将士吃的?原来,杀妾只是带头示范,史书明载张巡杀妾飨士之后,士卒&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11〕这就是被旧时代史家推许为&忠臣义士&、今日依然被某些人视为舍家保国的爱国英雄背后的血淋淋的真相!张巡杀妾飨士之举,绝非历史上的个例。在他之前,除了舒芜曾引及的刘宋元嘉十八年(441年)酒泉守将沮渠夫周&杀妻以食战士&〔12〕外,汉末臧洪为袁绍所围,城中食尽,亦&杀其爱妾,以食兵将&〔13〕。张巡之后,则有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唐州被困,&城中粮尽,人相食,金将乌库哩黑汉,杀其爱妾以啖士,士争杀其妻子&〔14〕。杀妻或杀妾之后,想必亦是&括城中妇人食之&吧! 战乱或饥荒期间,妇孺不仅遭屠戮后以充军粮,还在集市中公开出售。曾国藩日记里就曾记载着太平天国之乱后皖南、苏北的人肉价目,高不过百余文,低仅数十文〔15〕,远较猪羊肉为廉。最初人肉市场中出售的只是死人腐肉,但以后便发展为当场屠宰活人,谓之&菜人&。舒芜在《礼教吃人论补》中便引用了一则读之令人心悸的故事。明末河北大饥,&有客在德州、景州间,入逆旅午餐,见少妇裸体伏俎上&,马上要被屠宰出售,旅客起了恻隐之心,愿意付双倍的价钱从屠夫手中赎买下她。不料在帮她解开绳索时,旅客无意间&手触其乳&,少妇当即义正辞严地说:&荷君再生,终身赋役无所悔。然为婢媪则可,为妾媵则必不可。吾惟不肯事二夫,故鬻诸此也。君何遽相轻薄耶!&仍旧伏身砧板,闭目受屠〔16〕。这位&不肯事二夫&而被卖为&菜人&的少妇,其实多半就是为其丈夫所卖,却还要为这样的丈夫守节!舒芜不无激愤地指出:&这个故事如果完全真实,自然可见儒家的仁义道德,儒家的礼教,儒家的女教,确确实实是在吃人,是在使被吃者心甘情愿地被吃。即使故事不完全真实,说故事者意在歌颂赞美这样甘心被吃的女子,而他(按:指纪昀)平素还是思想通达的学者,这一点同样可怕,或者该说更加可怕。&〔17〕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不仅是外部男性中心社会性玩弄、性禁忌、性歧视、性凌虐、性专制的对象,而且在家庭、宗族内部,依然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女性的人格独立、人身自由、人权平等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从来都只能做为父、夫、子这些男子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而存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存的(self-existent)价值。海瑞年仅五岁的女儿,仅仅因为从家僮(家僮自然是男性)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乱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犯了不贞之罪,逼令其自行饿死以赎罪〔18〕。舒芜就此论云:&这样的父亲,以及啧啧称道这样父亲的论者,今天来看固然是虎豹不如。谚有云:&虎毒不吃儿。&便是律以儒家最严格的礼法,这也太过。礼法规定七岁男女不同席,那个女孩离七岁还差两年哩。&〔19〕舒芜当然不能理解,女儿不过是父亲的私产,为了维护性道德观而令其自杀,只是等同于毁弃了一件物品,在海瑞看来又有何足惜呢?而传统时代的夫妻关系,从《阅微草堂笔记》里一则男借女尸还魂的故事可见一斑。这则故事讲述的是某官僚受冥司惩罚,借了别的官员家中一名新死仆妇的尸体还魂之后,不仅要作为仆妇服侍主人,还必须作为妻子成为她(他)那个当奴才的丈夫的性对象,每次都饮泣至天明,终郁郁而死〔20〕。舒芜从这个看似荒唐的故事中,读出了时人及作者的妇女观:&以做女人为前世的贬谪,以性强迫性污辱为做妻子应受的本分。&〔21〕传统时代的父女关系、夫妻关系就是如此的不堪! 人们常将传统时代的夫妻关系与君臣关系做类比,两者都是规定前者对后者的绝对占有和后者对前者的绝对从属,即所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其实,夫妻关系远比君臣关系更为残忍苛酷。因为&夫妻关系中妻子的从属身份是&对个别的具体的男子&的,君臣关系中臣民的从属身份却不是对个别的具体的皇帝的,而是对皇帝一家一姓的&〔22〕。故而建文帝的臣子归附了永乐皇帝,从来不会被讥为&贰臣&,因为皇帝还是姓朱,但寡妇若改嫁了小叔子,虽然同姓,却依然是失节。五代王凝妻李氏,只因为被亡夫之外的男子拉了一下手臂,便仰天长恸曰:&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于是以斧自断其臂,为欧阳修大加赞许〔23〕。今日读来,只会感到可怖!明清以降,礼教炎威日炽,正史及各地的府州县志,无不专列&烈女&一卷,但大多数人却连名字也未留下,只有一个&&&氏&而已。前为夫姓,后为父姓,表明她们只是作为夫权和父权的所有物而存在的。 二 周作人尝云:&鄙人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佛教以及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然无遁形矣。&〔24〕舒芜对此语极为推崇,称之为一&照妖镜&:&持此去照向种种隐微曲折之处,一切反科学反民主的思想,的确都无所逃遁。&〔25〕佛教是另一复杂问题,这里暂不具论,只说对待女子态度便可鉴别男子高下,确为知堂洞见。正是用周作人的这一标准,历史上至今为人艳称的文坛众多佳话名篇,在一切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目光的观照下,便要统统被彻底颠覆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下诸如《陵园妾》、《妇人苦》、《琵琶行》等一系列同情女性、关注女性的伟大诗篇。对于浔阳江头琵琶女的不幸遭际,白居易不禁&江州司马青衫湿&,尤为后人所称道。但是承认这一切并不能否认白诗中还有大量狎妓听歌、纵情声色之作。从历史主义的立场看,狎妓纳妾等种种今日既违法又不道德的行为,在当时既未触及法律,也未与道德相抵牾。相反,蓄养家妓、出入风月场所均是文人雅事。然而,舒芜却从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发现了这样的句子:&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26〕&我家里养的家妓,每过三年多,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十年间换了三次了。&舒芜在文中掩饰不住愤怒,就此痛斥道:&他买了一批十五六岁的女孩来当家妓,才玩三几年,人家也才十八九岁,就嫌人家老了丑了,当废品处理掉,再买进一批新鲜货色,一而再,再而三,还公然写进诗句,公然以此自炫。&&说得这样得意,这样自夸,贱视女人到什么程度,恬不知耻到什么程度!&〔27〕由于舒芜这篇《伟大诗人的不伟大一面》中对白居易使用了&老流氓&、&老淫棍&的评语,故而在《读书》杂志1997年第3期甫一发表,便引起了巨大争议,自然是以为如此不堪的评语加于其身,是对伟大诗人的亵渎。但是,若是从樊素、小蛮这样以色身供男子狎弄的家妓的立场来看,从关盼盼这样的为白居易写诗相逼终不得不为其亡夫张建封绝食殉死者的立场来看,这样的评语还算过分吗? 《聊斋志异》在众多清人笔记体小说中声望是最高的,同样用周作人的这一标准加以测试,几乎整部《聊斋志异》,都在宣扬恶劣的淫虐狂思想!周作人曾批评&旧时读书人凭借富贵,其次是才学,自己陶醉,以为女人皆愿为夫子妾&〔28〕。而这恰是《聊斋志异》的经典叙事模式。一个穷书生凭借才学,便有或狐或鬼化身为美女来主动投怀送抱,同时借狐(鬼)女之力,也赢得了金钱、权势。《聊斋志异》凡涉性描写,无不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美化男子的性暴力和女子的性痛楚,&不论是人是狐是鬼,作为承受者被进入者,特别是在&第一次&,都只有不可堪的痛楚感受,而男方即以此为乐,对方愈痛楚他愈乐&〔29〕。作者完全是以欣赏赞美的口吻津津乐道于此,以女性的痛楚为男性的享乐,这难道不是幸灾乐祸的淫虐心理,这难道不是歌颂性暴力的诲淫教暴的文学吗?蒲松龄另有歌颂明武宗嫖妓故事的《幸云曲》,更被舒芜讥为&简直到恶漓漓的程度&〔30〕,思想上也正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文学史,对这部因迫于生计与妻子长期分居的乡村老塾师的性幻想作品,是否评价太高了? 《浮生六记》一书,在1930年代的小品文热潮中,经林语堂、俞平伯诸人的大加赞赏,于作者沈复(沈三白)殁后百余年暴得大名,至今仍畅销不衰。沈三白瞒过父母,携妻子芸娘同游太湖,让芸娘女扮男装同赴庙会,这些在当时都属离经叛道之举,因此舒芜亦许之为&尊重女性人格、同情女性痛苦&〔31〕。然而,沈三白却做过一件与现代爱情观念大相乖违之事:《浪游记快》中记沈氏在广州花船狎妓,挑选了一&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的雏妓,以补&芸娘不能偕游至此&的遗憾。这就分明是以妓女充当妻子的代用品,且郑重笔之于书,显然是欲以此证明其爱妻之笃。可是这实在与现代的只爱&这一个&的爱情观相距太远了! 三 在舒芜看来,整部中国历史,惟有&曹雪芹是最伟大的&哀妇人而为之代言&者&,《红楼梦》具有&妇女问题思想史上最独特最伟大最无可代替的作用&〔32〕。曹雪芹之前,在男性的眼里,女性只是男子性淫虐的对象,差别只在淫虐的方式不同,而在曹雪芹笔下,在贾宝玉眼中,大观园中所有女子,&不仅仅是美丽,不仅仅是聪明,而且首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33〕。这也许是传统文学中女性第一次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形象出现。曹雪芹真正深刻地理解了女性的内心世界,所以才能在常人看不到悲剧处体会出悲剧。比如&一朝选在君王侧&的贾元春,在旧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里,应该是佳人的较完满结局了(只做到贵妃,没成为皇后,故而不算最完满),而在《红楼梦》里,元、迎、探、惜却与钗、黛、晴、鹃诸人一样,同是这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中的角色。 除曹雪芹外,晚明的李贽(李卓吾)认为女子的见解未必比男子短浅〔34〕;清末的俞正燮(俞理初)反对女子缠足〔35〕,反对表彰&烈女殉夫&〔36〕,主张&妒非女人恶德&〔37〕;俞樾(俞曲园)认为女性的性要求并不丑恶,女身并不比男身低级〔38〕,可惜此类人物在历史上可谓少之又少,宛若划破黑暗的流星,闪烁之后,又不免重归于无涯的长夜。 五四以降,&女性的发现&与&人的发现&同时被提出,由此带来的必然后果便是女性的命运只能与国家、民族和阶级的利益休戚相关,除此之外,不必有、也不能有特殊的性别诉求。近代以来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同样也充斥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中。凡是歧视迫害女性的言行,一律归结为空泛的&封建思想&,似乎只要推翻了封建政权,女性的解放就同时完成了。这种分析框架使得女性作为一个迥异于男性的整体世界,她们的命运一直受到漠视。甚至于今日现实中一切针对女性的丑恶现象,也是封建思想的&沉渣泛起&,是五四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的缘故。舒芜也是经历了长期的思想转变,终于认识到,性别歧视不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它甚至与现存一切经济制度、社会体制都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而是男性中心社会的产物。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历史上那些鼓呼民主、平等、人权的斗士,在涉及自身时却那么不彻底,甚至对妇女实行着最恶劣的性压迫、性剥削。 从一切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的立场来看,中国历史并不全是一部洒满了荣光的历史,相反,&我们的历史实乃非人类的历史,中国的妇女向来受着地狱以下的待遇!&〔39〕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40〕恩格斯则非常赞赏傅立叶的一段论述:&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41〕面对这样一部男性针对女性的性奴役的中国历史,我们使用&文明&这样的词汇时,难道不觉得有愧吗? 也许并非巧合的是,周作人和舒芜这两位抱着对女性深刻的&了解之同情&,以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的关怀投注于女性命运的作家,却由于各不相同的历史缘由,一直被视为大节有亏之人而游离于主流知识界之外。希望舒芜这本文集不致因此仅仅成为士人茶余饭后笑谈之资,否则,这究竟是舒芜个人的不幸,还是中国女权运动的不幸呢? 注释: 〔1〕周作人:《我的杂学》,载周作人自编文集《苦口甘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新版,第77页。 〔2〕庄周:《百年散文大盘点》,载《书屋》2000年第7期。 〔3〕鲁迅:《坟&灯下漫笔》,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213页。 〔4〕舒芜:《古中国的妇女的命运》,载《哀妇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舒芜文章均引自该书。 〔5〕《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四《赵魏乱中原》。 〔6〕《明史》卷三百零七《江彬传》。 〔7〕清&吴炽昌:《客窗闲话&明武宗遗事五则》。 〔8〕舒芜:《从&游龙戏凤&说到&妾不如偷&》。 〔9〕郑麒来:《中国古代的食人:人吃人行为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10〕〔1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忠义传下&张巡》。 〔12〕《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八《魏灭北凉》。 〔13〕《后汉书》卷五十八《臧洪传》。 〔14〕《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 〔15〕《曾国藩日记》同治三年四月廿二日:&皖南到处食人,人肉始卖三十文一斤,近闻增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 〔16〕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 〔17〕舒芜:《礼教吃人论补》。 〔18〕明&姚叔祥:《见只编》卷上。 〔19〕舒芜:《谈海瑞杀女》。 〔20〕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 〔21〕舒芜:《男借女尸还魂》。 〔22〕舒芜:《关于女性意识和政治、社会意识的思考》。 〔23〕《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冯道传&序》。 〔24〕周作人:《扪烛脞存》,载周作人自编文集《书房一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新版,第166页。 〔25〕舒芜:《异端小尼姑与儒家阿Q》。 〔26〕《白居易集》卷三十四。 〔27〕舒芜:《伟大诗人的不伟大一面》。 〔28〕周作人:《妾的故事》,载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岳麓书社1988年版。 〔29〕舒芜:《诲淫教暴的文章道德》。 〔30〕舒芜:《月宾&李凤姐》。 〔31〕舒芜:《重读〈浮生六记〉》。 〔32〕舒芜:《哀妇人&&病后小札一》。 〔33〕舒芜:《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版〈红楼梦〉前言》。 〔34〕明&李贽:《焚书》卷二《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35〕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三&书旧唐书舆服志后&。 〔36〕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三&节妇说&。 〔37〕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三&妒非女人恶德论&。 〔38〕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八。 〔39〕舒芜:《关于几个女人的是是非非》。 〔4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4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页。
[责任编辑:周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1/22 08:25
01/22 08:25
01/22 08:26
01/22 08:25
01/22 08:25
01/22 09:56
01/22 09:56
01/22 09:56
01/22 09:56
01/22 09:5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1/22 08:16
01/22 08:16
01/22 08:16
01/22 08:16
01/21 08:17
01/22 14:15
01/22 14:16
01/22 14:15
01/22 14:15
01/22 14:15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979300
播放数:1001360
播放数:552167
48小时点击排行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诗作是什么_百度知道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诗作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或“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其他类似问题
唐代诗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温庭筠(唐代诗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唐代诗人? 收藏 查看&温庭筠(唐代诗人)[wēn tíng yún]
温庭筠(yún)(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时期诗人、词人。唐初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jiàn)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jiàn)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齐名,时称“”。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齐名,并称“”。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纠错 关闭纠错
别&&&&称温八叉、温庭云字&&&&号字飞卿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去世时间约866主要作品《》、《》、《菩萨蛮十四首》、《》等主要成就诗词创作职&&&&业唐代诗人、词人地&&&&位代表词人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温庭筠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1][2]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之子。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等多受他影响。[3]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引录甚多。[4]关于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四年(824年),温庭筠《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中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极为罕见,实在令人惊叹之至!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45岁。在襄阳,温庭筠与、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后,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49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51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5]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为《花间集》、《》、《全唐文》中所保存者。现存诗310多首,有清重为校注的《》以及清曾益等人的《温飞卿诗集笺注》;现存词有所辑的《金荃词》收70首,汇集《》录70首。
温庭筠词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代表词作有《》二首、《菩萨蛮》十四首、《》六首、《》四首、《》、《》、《》、《》等。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1卷,编纂类书《》10卷。可惜几乎全部亡佚,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广记》里尚有所引录,现如今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中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如今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5]怀禅微刻《利洲南渡》[6]
温庭筠诗作
夏中病痁作
晚坐寄友人伤温德
温庭筠词作词牌
南歌子·鬓垂低梳髻
(一作花半坼) 
诉衷情·莺语花舞春昼午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
南歌子词二首 / 添声杨柳枝辞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2]温庭筠作品集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唐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搢绅薄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部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试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求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有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他皆此类也。宣帝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假其修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宣皇好微行,遇于逆旅,温不识龙颜,傲然而诘之曰:“公非长史司马之流耶?”帝曰:“非也。”又白:“得非大参簿尉之类耶?”帝曰:“非也。”谪为坊城尉。其制词曰:“死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以补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竟流落而死也。豳国公杜悰自西川除,庭筠诣韦曲林氏林亭,留诗云:“卓氏炉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豳公闻之,遗绢千匹。吴兴沈徽云:“温曾于江淮为亲槚楚,由是改名庭筠。又每岁举场,多为举人假手。”侍郎沈询之举,别施铺席,授庭筠,不与诸公邻比。翌日,于帘前请庭筠曰:“向来策名者,皆是文赋托于学士。某今岁场中,并无假托,学士勉旃。”因遣之,由是不得意也。(出自《北梦琐言》)唐时,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当时和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他擅长小赋,才思敏捷,用词绮艳美丽。每次考试,按规定韵作赋,他只需要叉八次手而八韵作成,速度很快。他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由于他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受到一些有身分的人的轻视。李义山对他说:“我作了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军宰辅‘,没有得到偶句。”温庭筠说:“你怎么不对’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唐宣宗曾写有“金步摇”的句子,未能对出下句。收进士们对,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上了,宣宗很赞赏。又有一药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为对,这样类似情况很多。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叫温庭筠代他撰词,并告诉温不要泄露此事。温庭均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绹便疏远了他。温庭筠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宰相没学问。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温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追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 “温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 &皇上说:&不是。& 因此把温庭筠贬为坊城尉。皇帝在诏书中说:”读书人应以德为重,文章为末。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 温庭筠负有不羁之才,没有得到机遇用他,最后竟流落而死。豳国公杜悰从西川调到淮海,温庭筠到了的林亭,写了一首诗:
卓氏炉前金线柳,随家堤畔锦帆风。
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豳公看到后,赏他绢布一千匹。吴兴的沈徽说:“温庭筠曾在江淮一带当过老师,因此改名庭筠。每年科举考试时,他常为人代作文章。” 侍郎沈询主持的一次考试中,为温庭筠单设了一个座位,不和其他考生相邻。第二天,在帘前请温庭筠说:“以前那些应举考试的人,都是托你代作诗文,我这次的考场上,没有人托你吧。希望你自我勉励吧。”把温庭筠打发走了。从此以后,温更加不得意。
累身岂止干皇帝
在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即便有最好的文才,若接连不断地得罪了上级,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会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这可真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事情。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词作家温庭筠,①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他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但只是很可惜,他在考场里的出色表现只能当“枪手”而代人捉刀——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里常说的代考者的“发轫”吧,而他自己却始终是那么不如意。只是他的文名委实太大了,以至于连爱好写诗的宣宗皇帝,因想不出拿什么来对“金步摇”时,遂想要让这个还考不取进士的温庭筠来对;温当即就对以“玉条脱”,②宣宗也不得不佩服他这敏捷的才思了。针对“白头翁”,温庭筠就来个“苍耳子”;这对仗也极工稳,所以自然又引来了人们的一片赞叹之声。
而温却是一个性格放荡不羁的人,为此,他给自己后来的生活添了许多麻烦。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对温所涉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里,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醹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③
事实上,温庭筠在冒犯皇帝被贬谪到远方任小官之前,他还得罪过时任宰相的令狐绹,致使他受到疏远,导致他的仕途尤其蹭蹬不堪。
当时,宣宗爱好听那些漂亮的宫女歌唱《》词,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宰相令狐绹便把这事儿交给了温办理。温把词写好并让令狐呈献给皇帝后,当即就得到了赞赏。令狐原本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温还是给捅了出去。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的老脸无处可搁的令狐绹不觉大怒,从而就疏远了温;使温在考进士时受尽磨折。但温毕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令狐仍向他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南华经》里便可找到;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绹,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温了。所以温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④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已无补了。
到了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仕途上略微有些起色的温庭筠,出任选拔秀才的主考官。由于自身深受进士考试的一再打击,所以他对那些贫寒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很能照顾,极力予以荐拔。但他的官也就仅仅做到国子助教而已,后来他却又不幸流落而死。⑤这可真要令人为之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了![7]
按:① 此据《旧唐书》等,而《新唐书》作“温廷筠”;至于《北梦琐言》则又作“温庭云”。② 此据《北梦琐言》卷四,而《唐才子传》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则以为温跟令狐绹之间事,恐非是。③ 醹,《唐诗纪事》作“醽”,可从。路,汲古阁本作“远”,可从。而“沾”一作“沾”,实同。又,累,去声。④ 胡震亨《唐音癸签》则以为此诗句属温哭其亡友之作,原作“终知此恨难消遣,辜负《南华》第二篇。”俟再详考之。⑤互参本书《登第凭谁怜下第》。冬夜寄温飞卿
《冬夜寄温飞卿》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8]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四大女诗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