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没有想三体有声小说这么经典的硬科幻的小说

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安阳荣麟槟榔与您分享
中国硬科幻小说代表----三体!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删除!QQ:
《三体》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三体《三体》与三体问题有关,其中描述了一种在半人马座三星(应该是指半人马座α星:这是一颗三合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生存的三体人及其三体文明。同时《三体》也是小说中的一个模拟三体文明在一个有三颗太阳的星系中挣扎生存并发展的网络游戏,是由希望三体文明降临地球介入人类文明的三体组织开发的,尽管他们并不知道三体人的邪恶目的。《三体》并没有揭示那个宇宙文明的图景,其中的两大文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图景,只是揭开了其面纱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们最近的恒星都有智慧文明,那这个宇宙一定是十分拥挤的,可为什么它看起来却如此空旷?这些内容已经在《地球往事》的《三体》系列第二部中描述。
黑暗森林三体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庞大的宇宙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地球人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神秘的“黑暗森林”究竟意味着什么?一切谜底,都将在本书中揭晓!
死神永生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书评 《黑暗森林》与刘慈欣的新古典主义预言 ——评《三体2:黑暗森林》 郭凯 吴岩外星文明入侵地球在科幻作品并不是个新鲜的题材,但是当一部讲述如此题材的小说以描写外星人入侵前人类的反应为重心,以天文学和社会学的科学严谨的态度计算宇宙中可能的文明分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历史家和预言者的眼光回顾展望人类文明几百年间的变迁和其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发展道路,并将这一切与有血有肉的个体命运紧密结合,以中国人的民族情绪最能接受的的表达方式写出时,它就具有了超出一般大众通俗读物的意义。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2:黑暗森林》正是这样一部作品。这是一本让中国的科幻读者等待了很久的书。刘慈欣,当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生于六十年代。身为企业高级工程师,他至今已经出版5部长篇科幻小说,创下连续八年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的纪录。无论对于科学技术还是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刘慈欣都令当下年轻一代的科幻作者们很难望其项背。《三体1》是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的序幕。小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当下。故事讲述的是文革扭曲的时代里,一些“秘密”工程在表层的混乱之下“秘密”展开。由人民解放军参与的“红岸工程”,在探寻外星文明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历经文革劫难的主人公叶文洁按下与外星文明联系的按钮时,地球文明之声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这一行为,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未来。在四光年外,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无数次毁灭和重生的三体文明正收到了地球的信息。于是,庞大的远征舰队开始起航。这一文明将于四百年后与地球相遇。《三体2:黑暗森林》紧接前部,时间上从人类得知三体舰队的出发到四百年后舰队抵达,作家用史诗的手笔横跨四个世纪,以两个互不关联的主人公章北海和罗辑为线索,展现了四百年间人类为了迎战先进的外星文明冲击所做的一切。在这一时刻,在地球上,那些被称为基础科学的创新行为被严密地锁定,人类的一切活动受到监视。人类只能为生存而反击。小说从社会最底层平民的内心动荡,到国际大格局的宏观变动;从经济军事科技的转向,到亲情友情爱情的震颤;小说对人类文明的进程进行了深刻反思。在远方,外星人的舰队始终如达摩之剑悬在人类的心头。作为一个阶段结束的小说结尾,严酷中仍然充满了希望。贯穿全书那种对浩瀚宇宙的敬畏与思考,仍然是刘慈欣故事内在的核心。以天文学的尺度,汪洋恣肆,漫无边际,挑战读者想象力的极限,仍然是刘慈欣的拿手好戏。小说开始时一代人的努力要到“十代人”之后的后代才能看到结果!星际文明交往的巨大时空尺度衬托出地球生命的渺小。作者利用经济学的基本资源假设,指出有限的宇宙资源面对无限发展的文明,必定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没有统一道德规范的社会,矛盾发展成冲突不可避免。于是,整个宇宙成为一个充满隐藏着猎手的黑暗森林。问题是,在苍茫寥廓的宇宙丛林中是否存在着更高等的秩序?小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饶有趣味且不乏深刻的思考。虽然任何一部科幻小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哲学小说,但《三体2:黑暗森林》却不会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考。小说中还充满了对未来科技发展细节的描绘。在故事中,人类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能通过太空电梯穿梭地球上空,模拟人脑的计算机和全息控制的太空战舰刷新了读者的视觉屏幕。技术的变革还妙趣横生地推动起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科幻小说的文学独特性在这里清晰地体现出来。刘慈欣是一个永不停止改进创作的作家,在《三体2:黑暗森林》中,章北海以中国太空军政委的身份出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未来军队建设那种前仆后继的过程,既是追思过去,也是展望未来。作为未来中国太空军队的指挥官,章北海拥有清醒的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为了最终的目标实现所作出的“必要的牺牲”,构成了小说中明确的道德选择主线。刘慈欣用小说展示出的观点是,在人类文明的整体生存面前,个体的存在微不足道。这与当前流行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泛人道主义思潮,形成颉颃。小说的另一个人物罗辑,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学者,却因为无意倾听到了宇宙社会学的法则,像哈姆雷特一样背负起了拯救人类的使命,成为了拥有人类最高权力的“面壁者”。小说中的外星人—三体人被设置为拥有高科技、思想完全透明、无法进行欺骗和窥探人心的生物。面对三体人,地球上的人类毫无秘密。但地球人也有自己不可攻破的堡垒,那就是个体思维。小说在这样疏离于现实的逻辑背景下发展,平添了许多惊异感、阅读期待和探索的喜悦。在作家的笔下,肩负着“救世主”责任的罗辑,居然能看到当下追求思维独立的80后的影子,这也算是刘慈欣关注现实的一个例证。在中国当代的科幻创作中,刘慈欣是极其独特的一位,他扭转了之前以破坏性为主潮的中国科幻文学的当代走向,而代之以积极的建构方向,在回归20世纪中期西方科幻“黄金时代”的古典传统时,又结合了当下中国现状进行了积极的创新,《黑暗森林》就是这样一部新古典主义科幻杰作。人类应该向刘慈欣致敬——《三体2:黑暗森林》读后感 韩松一口气读完《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我在床上怔怔地坐了半天。我去看窗外的夜空,感觉已然不同。像小说中的主人公罗辑一样,我知道自己也害上了星空恐惧症。世界再也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了。一百五十亿光年的范围内充满重重杀机了。那是一个捉摸不透的黑暗森林,而且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原始丛林。这一瞬间我几十年来关于宇宙的看法都被彻底颠覆了,而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宇宙可能是这样子的。这是《黑暗森林》给我的最震撼的感受,它超出了《三体》第一部带给我的惊奇。我想,这恐怕也就是科幻小说所独具的强大的思想的魅力。《黑暗森林》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表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这至少是它感动我的所在。在与三体文明作战中幸存下来的人类太空舰的互相残杀与其说表现的一个震慑的场面,不如说表达的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独到、批判和创造力,温家宝总理希望每个人拥有这三种精神,在《黑暗森林》中都具备着而且不是一般地具备着。这种思想的力量也就是当初爱因斯坦设想自己与一束光一起前进时会看到什么的那种力量,极有可能遍布于宇宙中的各个文明,而刘慈欣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力量是如何的可畏。同时我也觉得,刘慈欣对人类的批判的深刻性已经超出了许多主流小说。他是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作一个整体的过程置于宇宙的背景下来对待的,这在《黑暗森林》中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里我只捡一条来说,也就是这种批判是从规则层面上来加以讨论的。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为文明制定了三条规则,从而使得万有陷入了一个怎么逃也逃不脱的罗网,令人深深地窒息。小说中任何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情节发展,在规则的设定前提下,都成为了必然的与合理的。一切均受规则支配,最高级的想象来自于约束。因此,写作科幻大概需要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类似于编制程序的能力。这要求作者可能必须拥有一个计算机那样的大脑。科幻写作将越来越成为少数专业背景人的工作方式吗?至少在《三体》这样的主流科幻领域是这样的吗?当然,规则是人定的,因此完全也可以设定成另外一种。我们没有必要争论在外星文明那里究竟是爱更多一些还是恨更多一些,零道德究竟是不是宇宙的主题,如此高技术的三体文明究竟有没有必要向地球移民,等等,重要的是,刘慈欣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在他的规则下能够自圆其说的世界。他在此中表现出了大胆、尖锐、沉着和缜密。《黑暗森林》是我们期盼已久的那种令人着迷的、产生阅读快感的科幻小说,它是对中国科幻的巨大贡献。它体现了科幻小说疏离化的创作原则,为我们全方位地描述了未来社会的一种可能以及种种可能。从宏观尺度上,它展示了宇宙级别社会的复杂结构,叙述了全人类为迎战三体人而做出的各种努力,预言了太空舰队将成为国家形态;从中观尺度上,它虚构了面壁计划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独特情节;从微观尺度上,它描述了诸如太空舰的操纵方式、未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蜻蜓式的自行车这样的细节。小说之所以能始终吸引人津津有味地看下去,还在于刘慈欣不断地在行文中“欺骗”读者,设立一个接一个的“圈套”给读者钻,带领读者走入宇宙这座巨型迷宫,让读者跟着他去猜测宇宙的可能性,然后给出谁也料想不到的答案结局。而在此之前,作者就先把读者能设想到的所有的可能性给排除掉了。在《黑暗森林》中,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圈套,大层次下的小层次,都足以展开成为一部长篇小说。比如,罗辑之外其他三个面壁人那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充满惊心动魄的悬念的故事进程。这一切都需要海量而深入的知识储备。科幻小说的想象力是建立在牢固的、全面而综合的知识大厦上的。《黑暗森林》是一场现代知识和文化的盛宴,从物理学到宇宙学,从脑科学到信息学,从生态学到文化学,从军事学到社会学,从数学到心理学,从文学到哲学……书中大量的知识细节十分真实和严密,许多的技术表述都需要用一篇学术论文来支撑。天哪,刘慈欣是怎么做到的?这里我尤其想要说明的是,在我看来,《黑暗森林》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的内核,还更具有人文科学的内核,包括使作品雄峙起来的,是基于社会科学的一些重要推论,从而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硬科幻,使之厚重、深沉而耐人寻味。人性(或生命性、文明性)成为了《黑暗森林》的重大主题,成为它极为耀眼的光芒。同时,值得称道的是众多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像作者借主人公之口所说的,是“十分钟的行为可能是十年经历的反映”。作者写出了“这一个”罗辑,写出了“这一个”章北海,而哪怕是那个可怜地为寻找信仰而来、最后消失在信念碑阴影下的前太空军人吴岳,哪怕是那个跟随丁仪去完成侦测三体探测器任务的西子姑娘的短暂出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对于真正的主人公三体人的刻画,更是有着神来之笔(仅一个“水滴”的侧面描写就不得了)。不过仍然要着重强调的是,贯穿《黑暗森林》的还是那强烈的技术逻辑,一切归根到底可以站在技术的立场来考虑甚至解决,包括充斥着《黑暗森林》全篇的那些最沉重的道德问题、责任问题、情感问题、理想问题、信仰问题、政治问题、存在问题……离开了科学技术去谈人文、谈社会,那么科幻小说就成为了无根之木,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之义。这一点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么,作者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有巨大的勇气。什么勇气呢?那就是怀疑一切的勇气,在重重的迷雾中探寻真相,不仅仅像屈原那样提出“天问”,而更还要通过实证的方法去求解答案。科幻就是这样一种艰苦而不懈的探索。所有这一切归纳起来,我认为,只有真正无私的宇宙真相探索者,才能写出《黑暗森林》这样的优秀巨著。科幻在这里成为了手段也成为了目的,成为了无助的人类(整体及个体)从迷津中解脱的一条途径。没有坚定信念和强烈责任感的作者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读完《黑暗森林》,我也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遗憾。那就是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优秀科幻还无法向外部世界进行真正的传播。像《黑暗森林》这样的好作品还暂时不能成为世界科幻、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财富,不能为全球更多的读者享受。我在想,如果刘慈欣像阿西莫夫那样,早年即移民美国,那么,他是否会做出更大的成就、做出更大的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呢?因为对科幻的热爱及敏感是天赋的,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放在任何一个文化环境中都是能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的。因此相信刘慈欣不仅在中国,他要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在宇宙的任何一个地方,也都会发出强光异彩的。发自内心地说,人类是应该向刘慈欣致敬的。心事浩渺连广宇严锋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新发现》杂志主编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看完《三体》的那个秋夜,我走出家门,在小区里盘桓。铅灰色的上海夜空几乎看不到几颗星星,但是我的心中却仿佛有无限的星光在涌动。这是一种奇异的感受,我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好像都被放大、重组和牵引,指向一个浩渺的所在。即使没有光污染,身在北半球中纬度的我也不可能看到半人马座。但是在《三体》之后肩却觉得自己与那看不见的星系中子虚乌有的三星有了一种近乎真实的联系。从一开始;刘慈欣就被人枧为中国的硬科幻代表。要知道,这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在当今这个微小化、朋克化和奇幻化的世界科幻文坛,相当不与时俱逬。但大刘仿佛是下定决心要为中国科幻补课一般,执著地用坚实的物理法则和潮水一般的细节为我们打造全新的世界。这些世界卓然成形,栩栩如生地向我们猛扑过来。《三体》是一部多重旋律的作品:此岸、彼岸与红岸,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成中国文学中罕见的复调,故事的核心竟然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文革。当主流文学渐渐远离了这个沉重的话题,大刘贲然以太空史诗的方式重返历史的现场,用光年的尺度来重新衡量那永远的伤痕,在超越性的枧野上审枧苦难、救赎与背叛。这一既幻想又现实还科学的中国版《天路历程》,疯狂而冷静,沉重而壮阔,绝望而超脱。文革仅仅是《三体》的起点,我个人认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以虚拟游戏的方式展示的三体世界历史。三体星系由于拥有三颗太阳,其不规则运动使得三体文明的生存条件极为严酷。为了应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他们随时可以将自己体内的水分完全排出,变成干燥的纤维状物体,以躲过完全不适合生存的恶劣气候。对于这个极为奇幻的想象世界,大刘充分发挥了他在硬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世界完全真实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发展规律。作为一个电脑工程师,大刘甚至设计了一个三体程序,来模拟宇宙文明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游戏,游戏背后是一个遥远星际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游戏中的人物却是孔子、墨子、秦始皇、伽利略、葛力高利教皇、牛顿、爰因斯坦……古今中外各路人马走马灯似的上场。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狂欢,历史、文革、三体又构成了另一个意义上的三体关系,它们之间遥相辉映而又扑朔迷离,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涵着触手可及的现实针对性,把三体系统的复杂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要是换了别人,《三体》写到这个程度,大可满意收场了,但是对大刘来说,好戏才刚刚开始。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地球、三体和宇宙更高级文明构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三体结构。面对三体人令人难以置信的科技和前来毁灭地球的庞大舰队,人类举全球之力,制订了“面壁计划”,甶四位“面壁人”独立设计四套反击方案。说真的,其中每一套对策都构思独特、气势磅确,令人拍案叫绝。放到其他人的作品中,每个都可以作为构筑大结局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对大刘来说,这些都只不过是铺垫和浮云。假如在太空中存在着无数的文明,它们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大刘别出心裁地设想了一门“宇宙社会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宇宙社会学设定两条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 不变。”乍一看这“公理”很俗很平淡很没意思,但等到最后底牌翻出来绝对震死你。在《三体II ·黑暗森林》的结尾,我体验到了多年未在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的完美高潮,一种启示性的震撼,一祌极致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正来自“宇宙社会学公理”那出人意料的合理展开和推衍,经过了漫长的准备和铺垫,与作品的开头形成绝妙的呼应,我想,这也就是马克思推崇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吧。在我们的中国文学中,又有多少这样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呢?小编:总感觉这本书就是科幻书中的巅峰之作,很多伏笔拿出来就能再写一本书,在很多网络小说中都能找到《三体》的影子,严谨,科学,能把自己的想象力写成现实,又没有冲突,这便是作者的厉害之处,整个故事下来没有固定的主人公,穿插主线的是一个危机故事,这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很吸引人。听说马上小说要改编成电影了,很期待。希望大家有空可以看下小说《三体》给你不一样的中国科幻!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妈妈宝贝-育儿知识精选
美容护肤达人
去购物返利网
小女的笑话
友情链接:汇聚1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三体》,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2008
  《三体II:黑暗森林》,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2008
  《三体III:死神永生》,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2010
  八曜摄身入平面,金乌烈辉侧不见。
  末日岂关上帝惩,黯黯丛林银河遍。
  光年亿兆非迢遥,上智星船猎天骄。
  曲率驱飞势雄壮,尾迹可怜滞鸿毛。
  乃知宇宙乱物理,纷纷杨朱只为己。
  惟恐发蒙启祸端,片箔轻投任其死。
  引力广播谋何灵,玉石俱焚徒惺惺。
  三体七洲同命鸟,叵耐相煎弃偕行。
  太阳系中无噍类,一舟脱出功不坠。
  毅志谁悯铁石肠?痴情莫解断头贵。
  果须执剑心必坚,从容面壁倏百年。
  慈悲佛音成画饼,温柔终难销劫缘。
  梦里回首瞻明月,觉来抚膺沸热血。
  太空飘零极速征,祈我声明永不灭。
  归零更甚幻沧桑,世界重开辟洪荒。
  故人虽赠避秦地,肯辞大义卧魔方?
  戮力必效铅刀割,再造何须更饶舌。
  愿他万族新生能求同,列辰列宿自此款曲通。
  纵使鸡犬相闻不来往,远胜惟余寂灭塞苍莽。
——诗人庞坚:读刘慈欣《三体》
  □ 被认为是中国当今最优秀的三位科幻小说作家之一的韩松,在看完《三体III:死神永生》之后的评语是:“叹服,太伟大!刘慈欣这部小说……把我们写的那些科幻小说碾得粉碎。”他甚至在科幻小说四个字上加了双引号(好像与刘慈欣相比,其他人写的那些简直就不是科幻小说了)。一部作品被同行如此推崇,实属罕见。
  《三体》系列是刘慈欣构思宏大的“地球往事”三部曲。考虑到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读者尚不普遍,我想应该在讨论之前先略述一点小说的故事梗概:
  有一个奇特的恒星-行星体系,由三颗恒星和12颗行星组成。由于三体运动的不规则性,这个恒星—行星体系极不稳定,灾害频仍,文明多次发展起来,又多次中途毁灭。当12颗行星已经被不规则运行的三个太阳吞噬了11颗时,最后剩下的那颗行星上的文明,终于发展到远远超越地球文明的程度。然而此时这一文明的末日却也随时都会降临——因为三个太阳的运行无法预测,这颗最后的行星随时都可能被吞噬,况且行星上的各种资源也已经濒临耗竭。
  这个正在走投无路的“三体文明”,忽然因为一个意外的信息,看到了有可能让自己得以延续下去的一线曙光——他们发现了4光年外的太阳系,有大大小小许多行星,唯一具有文明的行星是地球,而地球上的文明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三体文明”的水准。这个只有一个太阳的恒星—行星体系,具有力学上的稳定性,可以让文明长期延续发展,在“三体文明”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天堂。
  基于这些信息,“三体文明”做出了一个孤注一掷的决定——起倾国之兵远征地球,夺取太阳系的统治权!于是1000艘太空战舰誓师启程,浩浩荡荡杀奔地球而来。以他们目前掌握的星际航行能力,这支远征舰队大约450年后到达地球。
  这是《三体》第一部中的主线情节。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情节和故事,还达不到科幻史上里程碑的地步吧?但是,到了第二部《三体II:黑暗森林》,里程碑地位就已经毫无疑问地奠定了。
&&&&■ 与你有对于科幻电影和小说的略有些狂热的喜爱有所不同,我很少看科幻电影(我是说那种比较传统和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电影),看科幻小说也不多。其一,是我对传统的那种科幻类型的内容似乎有些先天地不那么感兴趣,其二,是以往看到过的中国科幻小说也大多让我失望。当然,如果把范围拓展一些,还是有一些更为广义的科幻小说和电影我也是感兴趣的(比如像迈克尔·克莱顿的那种),但这些显然不是传统科幻迷们所最追捧的。
  但是,近几年来,国内几位科幻作家的作品却成为我上述偏好中的例外。其中,有两位是我们曾在“南腔北调”中谈过的王晋康和现在所说的《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但真的非常不好意思,到目前为止,我对刘慈欣小说的阅读还只限于这三部《三体》系列。不过,阅读《三体》,除了在其中仍然能体味到一些传统的科幻作品的风格之外,确实又可以带来一种像我阅读那些出色的商业通俗小说时会感受到的快感。而且,会为作者超越常人的想像力而叫绝,也很欣赏作者的思考,以及其中部分的思想(尽管并不一定都赞同)。总是,这真正是那些为数不多的我喜欢读,而且会优先读的小说。
  这次对谈,我想,是有些特殊的,正如你前面说过的理由,让许多读者先了解一下这三本《三体》的故事梗概,或许对于我们后面展开的讨论是相当必要的准备。所以,是不是还请你先将后两部的情节概述一下,然后我们再接着讨论?
  □ 上面我只提供了《三体》故事最初的基础。到了到了第二部《三体II:黑暗森林》,作者展现了惊人的功力,情节有几条线索:一是描述人类如何试图共同面对450年后将要来到的危机,提出了充满想象力的“面壁人计划”;二是在第一部中叛卖人类甘当“地奸”的女科学家,在“三体文明”的指示安排之下,汇聚地球上的一批科学精英,成立了秘密组织ETO,她自己成为这个为“三体文明”侵略地球服务的“第五纵队”的最高领袖。三是该女科学家向四个“面壁人”之一启蒙了“宇宙社会学”——这是《三体》系列最具思想深度的部分,而后来恰恰是基于“宇宙社会学”两条基本原理的推理和应用,使得人类免于在“三体文明”的武力面前立即灭亡。
  要再继续叙述《三体》的故事梗概,我感到有些矛盾——为了让不太熟悉科幻小说的本文读者方便,固然应该叙述一些故事梗概;但现在又是“一个剧透被视为不可饶恕的罪行的年代”(严锋《三体III:死神永生》序中语),万一读者读了本文后真想去读《三体》了,我们又不应该再继续“剧透”了。所以我建议,我们下面直接进行讨论,只在讨论中涉及有关情节时略加介绍即可。
  对于《三体》系列的前两部,我已经发表过不止一篇评论,甚至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相关的学术文本,但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小说中的“宇宙社会学”上,这当然和我个人的偏好以及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有关,对于评价小说而言未免只是“攻其一点”。所以我很想知道,《三体》系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呢?
  ■ 对于你最后的问题,即《三体》系列最打动我的地方,我想大约有这样几点:
  其一,是这个小说系列的可读性,而且,这种可读性,就其情节展开的精彩来说,作为其基础的,恰恰是作者惊人而且超越常人的想像力,相比之下,那些像星球大战之类的作品,其情节与想像力就要苍白得多了。
  其二,是在这个小说系列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对于多种科学知识的了解、利用与合乎科幻逻辑的外推幻想。
  其三,是贯穿在整个系列中的哲学思考。与其用作者所说的“宇宙社会学”这一概念,我以为倒不如用“宇宙伦理学”更为合适。正是作者超越常规的思考,扩展到以存在外星文明为前提的整个宇宙,在这种最大的范围内,又以地球人可以理解的伦理,论证构建其理论基础,才使得整个系列小说具有一种真正的宇宙视野。
  不过,在其中,我觉得,还是有一种隐约的内在矛盾存在着,这就是对于科学技术手段之价值的评价,与作为其叙事和情节构想基础的带有人文意味的宇宙伦理前提之间的某种冲突。对此,我一时似乎还说不太清,但却仍然能够体味到一些模糊的感觉。不知你对此如何评论?
  记得几年前,我们都在成都参加世界科幻大会的时候,你曾与刘慈欣作过一次对话,主题是关于科学主义之类的,那次对话的具体内容现在我记不清了,但似乎你们之间,你是更倾向于人文,而刘则表现出较强的科学主义倾向。对于这种倾向与他的这个精彩的小说系列之间的关系,你又如何理解呢?
  □ 你说的这种矛盾或冲突,纯粹从逻辑上来说其实可以认为并不存在,然而你的感觉又是相当准确的。事实上,通过我和刘慈欣在成都“白夜”酒吧的那次对谈,刘慈欣清楚表明了他是一个强烈的科学主义(技术主义)者。例如,他甚至主张在每一位公众头脑中植入芯片以便统一思想,应对地球未来的灾难。我当时表示,这种剥夺人类自由意志的芯片植入本身就是一场灾难,而我们不能为了应对未来的可能灾难就先承受一场人为的现实灾难。但是最震撼的是他当场提出的思想实验——请允许我引用一段当日的对谈:
  刘:做个思想实验。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你我她(指为我们对谈作记录的美女王艳小姐)了,我们三个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而咱俩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吗?
  江:我不吃。
  刘:可是宇宙的全部文明都集中在咱俩手上,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不吃的话,这些文明就要随着你这个不负责任的举动完全湮灭了。要知道宇宙是很冷酷的,如果我们都消失了,一片黑暗,这当中没有人性不人性。现在选择不人性,而在将来,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机会重新萌发。
  江:吃,还是不吃,这个问题不是科学能够解决的。我觉得不吃比选择吃更负责任。如果吃,就是把人性丢失了。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才有了今天的这点人性,我不能就这样丢失了。我要我们三个人一起奋斗,看看有没有机会生存下去。
  刘:我们假设的前提就是要么我俩活,要么三人一起灭亡,这是很有力的一个思想实验。被毁灭是铁一般的事实,就像一堵墙那样横在面前,我曾在《流浪地球》中写到一句: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那就是死亡。
  江:这让我想到影片《星际战舰卡拉狄加》中最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在你刚才设想的场景中,我们吃了她就丢失了人性,一个丢失了人性的人类,就已经自绝于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还有什么拯救的必要?
  这段对谈有着相当重要的象征意义。刘慈欣的立场并非毫无道理,但这确实表明他是一个强烈的科学主义者。读者不难发现,在《三体II:黑暗森林》结尾处,几艘人类幸存的太空战舰之间爆发的那场极其残酷无情的“黑暗之战”,正是刘慈欣上述思想实验的剧场版。所以有人说他“既不慈也不欣”。但是他对人性的深度悲观,恰恰挽救了他极度的科学主义立场对作品可能带来的危害。
&&&&■ 确实,我觉得,你们那次对话中的“思想实验”,反过来说也差不多是《三体》系列的某个压缩版。在这里,带来后面分歧的,是前面的前提。而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确实预设了一个残酷的宇宙规模的黑暗前提,这也正是他的“宇宙社会学”的核心所在,即两条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其第一条,很有些哲学意味,但也正如你在和刘慈欣的对话中所提到的,对于某些文明的生存,为什么要拯救呢?这一条里面,价值判断被取消了。
  其第二条,颇有些把地球上目前有限资源的环保理念扩展到整个宇宙的意味,说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也很有点像现在我们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只不过,暗中又把文明的增长和扩张(即“发展”?)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先天地联系在一起。
  前些时候,当电影《阿凡达》在国内上映时,有国内网友戏称那是国内拆迁故事的星际版,这种说法博得了极多人的认同,因而流传甚广。这也恰恰说明了,当我们在想像中看宇宙时,地球上的现实问题、基础伦理的烙印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框架中。在《三体》系列中,作者突破了像星球大战那样的硬科幻的传统模式,让其故事更好看,与此同时,在其哲学基础上,还是沿用了地球思维的某种框架。
  当然,能否突破这种框架而在哲学上也达到一种宇宙级的“意识”,那恐怕是一个太难的任务,但我想,在某种程度上,地球上一些哲学家和人文学者们的思考和探索,不也正是向着这个方面的努力吗?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某种乐观。先不说这样的探索是否会有突破,就算有了突破,能否为人类(就先说地球上的人类吧,因为在《三体》中,三体人虽然被想像为与地球人很不一样,但在最基础的哲学和伦理的本质上,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承认和接受,又是另一个大问题。
  说到对人性的深度悲观,我是很有同感的,我也见到过许多为地球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真心献身奋斗的人,在其深层意识中,也极具这种悲观。在小说中,刘慈欣的办法,是沿着用技术发展来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似乎也是地球人目前典型的思路),这是一种思路,而且带来了好看的小说,但这种思路也许又并不是唯一的呢?
  □ 说到底,刘慈欣是悲观的。也许他越深入思考人类的未来就越悲观,许多他的粉丝也注意到他的作品越来越悲观而且冷酷了。在《三体》系列中,我看不到他对技术发展解决问题的终极信心。正是这种深刻的悲观,使得一个强烈的科学主义者得以在他的作品中避免了那种对科学技术肤浅的讴歌和信念。
  说起来,这真是一个惊人的特例——当全中国、全世界绝大部分科幻作家几乎都在反科学主义纲领下进行创作时,刘慈欣(也明确知道这一点)却特立独行,继续在科学主义纲领下进行创作,而且居然能创作出以《三体》为最高代表的优秀作品!这再一次证实了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观点:一个纲领无论多么过时,也不能断言它会彻底失去活力。
  在这里,我还是要特别提到刘慈欣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的特殊贡献,即对关于宇宙文明的“费米佯谬”(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存在外星文明为何我们至今没有遇见”)给出了一种新解释。在刘慈欣之前,西方人已经对“费米佯谬”提出了至少50种解释,但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失语。
  “地球往事”三部曲当然不是为解释“费米佯谬”而写的,不过“费米佯谬”及其解释确实从头至尾贯穿其中。小说第二部一开头,晚年的叶文洁,这个人类“三体危机”的始作俑者、“三体文明”侵略地球的第五纵队ETO的昔日统帅,也许是为了忏悔和赎罪,在自己女儿的墓前,向这一部中最重要的角色罗辑(联合国指定的四个“面壁人”之一),提示了“宇宙社会学”的两条基本假定和两个基本概念。
  两条基本假定是: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两个基本概念是“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猜疑链”是由于宇宙中各文明之间无法进行即时有效的交流沟通而造成的,这使得任何一个文明都不可能信任别的文明;“技术爆炸”是指文明中的技术随时都可能爆炸式地突破和发展,这使得对任何别的文明的技术水准都无法准确估计。
  由于上述两条基本假定,只能得出这样的推论:宇宙中各文明必然处于资源的争夺中,而“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使得任何一个文明既无法相信其他文明的善意,也无法保证自己技术上的领先。所以宇宙就是一片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在小说靠近结尾处,作者借罗辑之口明确说出了他自己对“费米佯谬”的解释:“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而人类主动向外太空发送自己的信息,就成为黑暗森林中点燃了篝火还大叫“我在这儿”的傻孩子。
  这里为了说明问题,我只好稍微“剧透”一下:在《三体II:黑暗森林》结尾,罗辑正是利用了他悟出的“黑暗森林”法则,以暴露地球和“三体文明”在宇宙中的方位为威胁(这样双方会在外来打击下同归于尽),才勉强制止了“三体文明”的侵略征服。而在《三体III:死神永生》中,“三体文明”最终还是被这个宇宙中的神秘力量(人类给它的代号就叫“黑暗森林”)所摧毁。
  ■ 也许是因为你对于科幻的特殊兴趣和天文学的背景,才会对像“费米佯谬”这类问题有特殊关注,但就我的阅读感受来说,恐怕更为接近普通读者,或者,对于在其故事背后的理论基础、理念、价值判断等更有兴趣些。
  正如你所讲的,一方面,刘慈欣是悲观的。尤其是基于对人性之思考的失望而带来的对于人类未来的悲观,另一方面,他又继续坚持在科学主义纲领下进行创作,在他的《三体》系列中,文明的进步总是依托于技术的发展。但也正是在这种反差中,形成了某种张力,导致了其作品中太阳系人类(也即我们现在的地球人)整体上最终的悲剧性毁灭。虽然最后在许久许久以后幸存下来的两个曾经的地球人还可以算得上一丝丝的“希望”,但用现在的人类(如果严格地讲,在这里也只好用“地球人类”的说法了)理想来衡量,那无疑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我不知道小说家们,包括科幻小说家们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据说(就连《三体》中的一个情节也如是说,如罗辑的一段故事)文学家们当真正进入创作状态后,其笔下的人物及情节发展似乎就自有其演进的动力。按照这种逻辑,那么刘慈欣《三体》系列的结局,也许就是在这种人文与科学主义对立的张力下的一种必然结果。倘若在这样简单的公理前提下,即使在天马行空但仍然还是理性的幻想中,这样的结局终究不可避免,那么如果我们把这种狂想拉回到与现实更有关系的一些思考中,我们会不会设想,我们作为其中一元的地球人类的最终命运,也只能是终极的悲剧呢?以及,是不是还可能有其他的出路,我们又可以为之做些什么?
  □ 对你的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乐观的答案。
  首先,作为归纳外推的结论,我们似乎不得不同意,宇宙间没有永生不灭的事物,连宇宙本身也难免如此。那么当然也没有永生不灭的文明。其实,就在我们的地球上,已经有过许多文明的灭亡,所以放大一点看,“地球文明”不能够永生不灭,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如果我们坦然接受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当下应该如何生活,就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惶惶不可终日吗?应该颓废自弃醉生梦死吗?还是应该积极向上,过好我们的每一天?
  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对此有过一段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情节:当人类确定再过450年“三体文明”的远征舰队将到达地球之后,全球力量实现了相当程度的联合,准备共同面对未来的侵略。但是这种“临战状态”却事与愿违,科学技术无法发展突破,反而搞得全球百业雕敝,人心涣散。后来出现了一种运动,主张从“临战状态”中摆脱出来,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这种运动深入人心之后,人类社会反倒欣欣向荣起来,军备技术也突破了瓶颈,突飞猛进,人类的太空舰队将星际防线远远推向太空深处……。当然,最终人类的太空防线竟然不堪“三体文明”舰队前锋的瞬间一击,全军覆没。
  但是这段故事的象征意义恰恰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又可以为之做些什么?”答案是,我们首先要过好我们当下的每一天。当然,这不是醉生梦死放荡狂欢,而是过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当然还要冷静地思考(包括幻想),尽可能为未来做好准备。其实,这和我们个人的人生观问题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自己最终会死,但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自杀,不选择醉生梦死,而是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呢?一个文明知道自己最终会灭亡,也只能作同样的选择。
&&&&■ 从终极的意义上讲,我是同意你的看法的。尤其是,我非常同意你所说的“我们首先要过好我们当下的每一天”这种说法。但何谓过“好”,这个好如何定义,显然从来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标准。比如说,对于某种价值判断来说,醉生梦死也未尝不是过好当下每一天的某种标准吧?当然,我理解你的意思,在这一点上,和你的价值取向也大致相同,因而,这样的理想也是值得去鼓吹和倡导的。
  重要的是,既然我们认定人总是要死的,文明总是要灭亡的,但这一点,却没有出现在《三体》系列中作为理论基础核心的“宇宙社会学”公理中。也许,这可以作为那种理论的一个推论?但这个推论在出发点上并不明显,相反,那两条公理中在第一条,更强调生存,因而,才会带来包括力图以科学技术力量来面对宇宙中殊死竞争以解决生存问题的诸多尝试。但以这种科学主义立场进一步演绎下去,就连坚持这种立场(例如也表现你们谈话时举出的思想实验上)的作者在其作品情节的自然发展中,即使再大力地发展科学技术,也还是回避不了太阳系的地球文明仍将毁灭这一悲剧结局。
  如果那条路走不通,在确认一切文明都必将毁灭这一强约束的前提下,才出现了在有限的生存时间中如何生存的问题。这样,人文的意义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意义了。只要在人文的探索和思考中,选择了相应的价值,也就选择了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相对来说,我觉得在《三体》系列的三部曲中,第二部是我最喜欢的,似乎人文的味道要更浓一些。而第三部,就更有些传统中硬科幻的味道了,但其最重要的意义,却在于它以其悲剧结局,展示了以科学技术作为在宇宙中追求永存的手段的不可能性。
  就这样,在对一本原是幻想最大宇宙在最遥远发展中的故事的科幻小说的阅读中,却无可避免地回归到了我们究竟应该在当下以何种方式来生活和发展的问题。
  总结起来,阅读这个系列小说,除了我们讨论过的诸多意义之外,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收获和结论,也许就只是像你所说的,以人文的立场确定可取的价值,并据此而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阅读(2315)|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碾碎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三体》系列【硬科幻】',
blogAbstract:'
□ 江晓原  ■ 刘 兵
  《三体》,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2008
  《三体II:黑暗森林》,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2008
  《三体III:死神永生》,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2010
  八曜摄身入平面,金乌烈辉侧不见。
  末日岂关上帝惩,黯黯丛林银河遍。
  光年亿兆非迢遥,上智星船猎天骄。',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8,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体小说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