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古文或文言文翻译说"夸多了不好"

推荐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经典篇章书籍
推荐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经典篇章书籍
09-10-16 &匿名提问 发布
文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文言篇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主谓倒置                                文言篇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                                文言篇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判断句                                文言篇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                                文言篇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疑问句                                文言篇                                疑问词                                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                                例句
                               “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                                “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                                “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                                “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                                固定句式                                文言篇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省略句                                文言篇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宾语的省略                                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                                介词的省略                                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一)要扎扎实实学好课本上的文言文  阅读是凭借已知去获取未知。与现代文阅读相比,文言文阅读的“已知”要少得多,它主要来自于课内的学习。因此平时要认真对待课本上的文言文篇章。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是对高中文言文日常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一名合格的高三毕业生的要求,当然也可以看作是高考复习备考须达到的要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就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检验。考生的语文素养是靠平时日积月累获得的。而文言文阅读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凭借的就是课内学习。况且新一届高三毕业生三年来大多使用的是人教社试验修订本教材,这套经过改革的教材(包括《读本》),古诗文的阅读量已足够大了,扎扎实实 学好课本,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假如放下课本不读,却去另找课外文本或是大做特做模拟试题,实在是舍本逐末。  就拿高考试题来说,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识迁移的能力,试题往往紧密联系平时学过的词语、句式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等,可以说历年如此。就以今年的全国卷来说,客观试题中的考查点几乎都与考生学过的文言课文有关,翻译题也如此。例如对“……之谓”和“其”“尽”的理解。“……之谓”这一固定格式上届考生虽然在课文中没有遇到过,但是“之”字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还是多所见识的,完全可以合理推断。“其”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了的应掌握的常用虚词之一,它作语气副词表推断语气的例句,在《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乎!”)等课文中也多次见过,不难正确作答。至于“尽”作“竭尽”讲,在课文里可说见过无数次了。可是许多考生课文学得不扎实,在译句中不能落实这些关键点,错译或译得不够确切的人很多。另如关键词“及”的翻译,应译为“到”“等到”,课本中也出现过多次,如《伶官传序》(“及其衰也,数十令人困之”)、《肴殳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等,不少考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好,或者迁移能力不够,以致译错。北京卷翻译题出现了一个“多”字,难住了许多考生,其实“多”当赞美讲,在课文《五蠹》中就见识过(“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大约因为是自读课文,印象不深,复习时又忽视,结果在考题中遇到,只能望文生义,胡乱翻译,这些教训都值得我们记取。文化常识方面也如此,如北京卷涉及的孙叔敖和伍员两个人物,有关常识在课文《柳敬亭传》(“优孟摇头而歌”)及《涉江》(“伍子逢殃”)的注释中就遇到过,如果学习时稍加留意,就有助于答题。应该说试卷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大都在课本中见过。文化常识虽不作专项考查,但不等于可以不复习,因为这部分知识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基础还是越雄厚越好。况且我们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仅为应付高考,它关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因此高中同学平时应切实抓好课本的学习,高三总复习时首先应对学过的课内知识加以复习巩固,而不宜在“课外”盲目用力。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课外”的拓展就没必要了,而是说要重视课本,在“已知”上多下些功夫,有了较好的知识结构做支撑,再向“未知”发展就好办了。   (二)要特别注重正确语感的养成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语感。所谓语感,是人所特有的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亦即人直觉地感知和迅速地把握作用于他的语言信息的形象和意义,并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加以整合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语言学习不仅是“知”的积累,更是“感”的积淀。文言文学习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现代汉语的学习有语言“习得”作为基础并相伴而行,而古代汉语的学习却不可能有习得的过程,只能是货真价实的“学习”。这就决定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以正确语感的养成为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是舍本逐末。   文言语感的养成,尤其在古今表达方式有差异的地方多留意,比如在词类活用以及句式跟现代汉语不同等现象上,就应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只有对这些地方有了较强的感知和体悟的能力,才能够说是会读文言文了。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实际上也体现在这个地方。《考试说明》说“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项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其实是作茧自缚(事实上招来了许多意见)。因为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根本无法回避这些语言现象,试题中如果没有了这些语言现象,那还叫文方文阅读考查吗?例如全国卷的“其李将军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和北京卷的“其所宝者异也”(词类活用现象)等,还不是照样作为考查点出现在试题中?可见,培养良好语感才是根本。   朗读和背诵是培养正确的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这样强调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于“做题”。凭做题是无法培养文言语感的。朗读的过程是眼、口、耳与大脑反复协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官能得到充分激发,感悟能力才可能形成。熟读成诵实际上是获得感悟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的阅读教学讲究背诵是有它的道理的。背诵不但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而且最直接的益处就是有利于正确的语感的养成。新一届高三学生使用的试验修订本教材增加了背诵篇目,教学大纲特别提出对背诵名篇的要求,以及今年高考重新考查名篇名句默写,显然都跟这个原因有关。因此,课文要认认真真地读,书要认认真真地背。课本里的文言文读熟了,背好了,良好的文言语感养成了,还怕哪篇来自课外的文本读不通?   (三)要专门练一练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这也正是高考将文言文翻译题改成主观性试题的考查目的之一。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地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是虽然忠实原文了,却译得别别扭扭,让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作到忠实于原文,还能够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要作到信、达、雅,还有个原则要遵循,即所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条原则的意义在于,遵循它可以避免文意上的随意增减和曲解,尽可能贴近原文的意思,这样才有“信”可言:而只有那些无法直译出来的地方才用意译的方法弥补,借以作到“达”,趋向“雅”。有的同学翻译文言文只满足于“大概其”,甚至把对文句的解释当作翻译,这样不行。翻译文言文要做到逐字逐句落在实处,特别是那些关键词语要仔细斟酌才能落笔,比如这次全国卷对“其……之谓”这个句式和“及”“尽”等词的从严要求就说明了这一点。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做一些专题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训练题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题就从课文中选取。原因是,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文意几经揣摩,已经读通读懂,谙熟于心,剩下的就是语言转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现代汉语把心中的感悟忠实地传达出来。这样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比随便碰到什么文本就拿来翻译要强得多。其中道理很简单:虽说心里明白的不一定译得出,但心里不明白的一定译不出。学过的课文心中已经明白,拿来翻译,才好作到信、讲究达、追求雅。这样的练习做过一些以后,翻译的决窍就摸索到了。凭着这样的本事再去翻译生疏一些的文句,才不至于不得门径而入。   在文言文翻译上,同学们常常表现为“眼高手低”,许多人自以为文意读懂了,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不在话下了。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就以“其李将军之谓也”这个句子来说,直译出来是“大概说李将军吧?”,这样的译文在实词和虚词的理解以及句式的把握上都没问题,但是这样翻译连“信”都不足,因为译文没能把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全部传达出来。原文上句是“《书》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前后联系起来看,标准答案给的“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才把原文的意思比较充分地传达出来,既“信”且“达”。答案给出的次选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呢?”也无可挑剔,从意蕴方面看,似乎后者反倒好一些。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