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比较全的传统武侠小说作家作家写的小说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老舍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作家》2014年24期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老舍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摘要】:老舍在小说创作中,除了继承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还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写作技巧,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本文欲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一角度,对老舍小说中心理描写的艺术特征作一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207.42【正文快照】:
在小说创作中,老舍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新文学开放式的艺术传统,始终探索着创新小说本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创作实践中注重运用多种艺术方法,并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体,再融入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多样的表现形态。老舍曾说,现实主义也可融入现代主义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伟林;[J];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Z1期
谢昭新;[J];文学评论;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昊燕;;[J];当代文坛;2012年03期
方婕;;[J];大众文艺;2013年13期
李阳;;[J];保定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陶梦真;;[J];大众文艺;2014年21期
缪岑岑;;[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2期
吴永平;;[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刘丽;;[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王俊虎;;[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侯羽;朱虹;;[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符传丰;[D];复旦大学;2007年
张曼;[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杉珊;[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李秀芝;[D];青岛大学;2011年
李稳;[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刘雁冰;[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刘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刘广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张英;[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宋颖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郭玉丽;[D];河南大学;2009年
张志军;[D];青岛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舒乙;[J];文史哲;1982年04期
舒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云贵;[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何云贵;[J];重庆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徐芸华;[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牛鸿英,马晓彬;[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韦易;[J];苏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年06期
郭学军;[J];河北学刊;2002年06期
卜树春;[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李红;[J];齐鲁学刊;2004年03期
傅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王浩;[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治安;[N];文艺报;2007年
解玺璋;[N];北京日报;2002年
刘彬;[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玉丽;[D];河南大学;2009年
王晓红;[D];西北大学;2010年
王晓;[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蔡琳彬;[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周婷婷;[D];西南大学;2011年
柳一斌;[D];兰州大学;2011年
车红梅;[D];吉林大学;2006年
秦默;[D];辽宁大学;2011年
珠娜;[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张云虹;[D];兰州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小题1:D小题2:B小题3:观点:①华丽的语言并非文学的高境界;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才最有力量;③文学写作需要的基础是基本的和正常的表达能力;④文学也需要非常强的逻辑能力。(任答3点给3分)启示:①做人要质朴实在;②人应该表里如一;③人要勇于说真话。(任答2点给2分)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把选项文字与原文进行比对是最佳办法。 A.“只能”过于绝对。“文贵质朴”指“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B.“最基本”于文无据。原文“小说家许多时候要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素质,即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这有点像通讯报道”是指新闻记者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这是通讯报道要求。C. 曲解原文。“散文来源于汉赋”错,原文为“散文的一个传统,来自于汉赋”。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推断文意的能力。推断题选项内容应该是与原文有因果关系的,原文是因,选项是果,没有这样的关系就是错误的,B项原文“每个人把自己的文字修理得干净了”与“一个人时常注意修理自己的文字”意义有差别。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本核心观点的能力。(一)关于文学的基本观点,要分析文本提出的基本观点和论述的层次。本文基本观点在第一段,本文主要阐述了散文在写作中的基础作用。论述层次是①首先提出“华丽的语言并非文学的高境界”即文学的高境界不一定靠华丽的语言;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才最有力量”即文学的高境界来源于“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③“一切要从基础学起,散文写作就是这样的基础训练”即文学写作需要基本的和正常的表达能力,而散文是写作的基础;④“使用文字所需要的逻辑能力不比一般的数学换算弱”即使用文字需要一般的数学换算的逻辑能力。(二)做人启示:文中提到“人生其实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已”、“写作是怎样的,生活就是怎样的”。这样,对写作的要求也是对做人的要求,根据文中对写作的要求,对应于人就是:①做人要质朴实在;②人应该表里如一;③人要勇于说真话。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小题1: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通常情况下,以该国的战略预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根本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一般来说,设置“防空识别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国籍不明的飞机侵犯主权国领空,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防空识别区是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完全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对于进入防空识别区的航空目标。国际上有通行的处置原则。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一方识别目标后,在实施G波道广播的同时,向军事最高当局通报情况,并加强雷达监控,同时立即提高防空导弹的警戒,命令空中待战的飞机前往这一区域,或者令地面战斗机做好拦截准备。通过对目标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和以往情报的进一步掌握,判断目标有无敌意。对于有无敌意的判断,通常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长短,如果较短,并依照指令行动,即可以认为“误入”或者“无害通过”,不采取武力措施。二是如果停留时间过长,不听从全球通用G波道广播劝告,目标继续沿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且飞行速度没有变化,无意进入对方领空时,一般采用跟踪飞行的方法进行监视;如果对方飞机续航时间过长,通常采用轮换监视飞机批次的方式保持持续监视。三是目标不听从劝告,且航行方向直指对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敌意,即可在目标进入领空时按最高当局指令采取攻击手段,将目标击落或者迫降。 自1950年美国最早建立空中识别区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德国、缅甸、土耳其、泰国、中国台湾地区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应地建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尽管各国和地区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范围、作为限制对象的航空器的种类、目的等内容不尽相同,但防空识别区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 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默认, 成为国际法所默认的事实存在。与其他建立了防空识别区的国家相比,日本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范围可以用“霸道”一词来形容。日本防空识别区是一个巨大的正五边形,其最西部距离中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中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呈重叠状态,西北部更是过分到距离俄罗斯海岸不足50公里。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向国民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其每年4次公布针对“可能侵犯领空”外国战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最近两年一直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在急升。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中国海军运8电子侦察机尚在东海中线以西飞行,日本就已出动战斗机进行近距离跟踪拍摄,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3C反潜巡逻机则在中线以西的中国东海油气田上空大摇大摆地盘旋着。日,中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覆盖大部分东海海域,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中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不配合识别或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中国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 小题1:下面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防空识别区是空中预警范围,这个范围是根据一个国家的空中防御需要而划定的,设立防空识别区不需要经过他国同意。B.防空识别区不等于一个国家的领空,也不等于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它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C.防空识别区设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防止他国飞机侵犯,提示或警告他国飞机不要误入或闯入“防空识别区”。D.防空识别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设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默认。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国际通行的原则是实施C波道广播同事通报军事最高当局,加强监控和警戒,命令飞机前往拦截。B.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短,依照指令行动,从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及以往情报的掌握来判断,若无敌意可不采取武力措施。C.对在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时间过长,不听劝告而继续沿外沿飞行,速度没有变化又无意进入己方领空的目标,一般跟踪飞行进行监视。D.对于不听从劝告,航向直指己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有敌意的航空目标,在其进入领空时可根据指令将其击落或迫降。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防空识别区最早由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每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目的、范围、限制对象的种类等内容都不尽相同。B.日本防空识别区划定的范围远要比其他国家更加霸道,距离我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我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重叠。C.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它一方面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急升,一方面派巡逻机在中国海域上空盘旋。D.我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我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于保护我国领土和国家的主权安全意义重大。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的题目。别急,哈尔施塔特冯骥才①不久前,一到维也纳就被那里的朋友问道:是你们要在南方原样复制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尔施塔特吗?②我听了一怔。本想搪塞过去。不料人家抓着不放,说是这里的电视台正式播报的,还有各种人物出来加以评点。有的说,“中国这么大的文化古国有多少好东西,为什么还要复制我们的?”“如果他们复制我们的哈尔施塔特,我们就在阿尔卑斯山里复制一个长城。”“世界文化遗产能复制吗?”等等;还有一个哈尔施塔特的居民说,“我家的店铺是祖祖辈辈用心设计出来的,他们有权利复制去吗?”③我更有兴趣的问题则是:文化遗产能否复制?于是我拉着朋友往位于特劳思湖边的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的哈尔施塔特跑一趟,看个究竟。④这地方的确很美。波浪般起伏不已的阿尔卑斯山,在奥地利中部创造出一片山重水复、如诗如画的风景。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明镜般静静地卧在山野深处,奥地利人称这片天赐的风景为“湖区”。前些年我应萨尔茨堡之邀,为他们写一本书,曾到湖区来过一次。那次的印象湖区就是一个童话世界。铺满绿茵的山峦,透明的溪流,五彩缤纷的花谷,随处或立或卧的肥硕的牛,还有山民特有的两层坡顶的木房子,楼上楼下挂满鲜花……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山民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们最爱的是大自然,然后才是上帝。⑤镇里的房屋全是依山而筑,高低错落,而且一楼一式,彼此不同,其形态、材质、色彩,全都听凭房主的性情。这里的房屋,院墙、门洞、阳台、窗台都被房主用自己喜爱的鲜花艳丽五彩地装饰起来。某个楼角缺点什么,有点寂寞,就会把一盆垂着小紫花的绿藤柔情脉脉地吊在那里;可能他们觉得院内小径上的落花太美了,不忍扫去,便让一把竹帚闲倚墙边,任由地上落红一片。对于哈尔施塔特来说,小镇的美不是用行政和资本“打造”出来的,人们唯美的天性哪能复制!⑥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标志意义。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故之一。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在这里的墓穴。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都与这座小镇储藏极富的山盐有关。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的小镇之一,也颇使镇上的人引为自豪。他们把不少珍贵的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⑦在镇内街上偶尔还会碰上一两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当地人。阿尔卑斯山的山民,女人穿束腰长裙,男子穿鹿皮短裤,与这里的山水有种谐调的美。他们不像中国的旅游景点,民族服装多成了吸引游人的一种道具。这里的百姓只有逢到节日或贵客光临,才穿上民族服装,如同穿上礼服,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一碰见这样的人,本地的色彩就活了起来。⑧哈尔施塔特,可别叫“复制”这个词儿闹昏了!这些年中国不少地方都在仿古、重建、复制,什么唐代宫殿、明代城墙、清代大街,甚至还要复制和重建圆明园,而做这种事时,谁也不会对文化认真。我们自己的古镇还说拆就拆呢,谁会拿你们的古镇当回事。⑨我想说,别急,哈尔施塔特,这不过是一场商业的游戏罢了。(选自《环球人文地理》2012年第2期,有改动)小题1:文章①②节表现了当地人什么样的心理?(4分)答:&&&&&&&&&&&&&&&&&&&&&&&&&&&&&&&&&&&&&&&&&&&&&&&&&&&&&&&&&&&&&&&&&&&&小题2:请分点概括哈尔施塔特为什么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30字以内)(4分)答:&&&&&&&&&&&&&&&&&&&&&&&&&&&&&&&&&&&&&&&&&&&&&&&&&&&&&&&&&&&&&&&&&&&&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6分)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小题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惨案发生后,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的怀念刘和珍,可见正义的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B.文章开篇以“中华民国”纪年,之后又提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剌,所谓“民国”,竟屠杀自己开办的学校的学生,何以为“民国”?C.“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是因为作者内心脆弱,无力承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所以在外徘徊,思索,借以排遣心中的悲愤。D.正告:郑重地告诉。因为刘和珍生前非常喜爱鲁迅的文章,即强烈地追求进步、渴求真理,所以程君认为鲁迅先生应忍住悲愤写文章来纪念她。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鲁迅编辑的期刊,由于其进步性、革命性强,常常受到反动当局的查禁和销毁,“往往有始无终”指的就是这种情形。B.“这样的生活艰难”指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但为追求真理,她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C.“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的“也”,说明程君的想法作者自己一样有;而“早”则表明想法由来已久,并不是因程君的提醒才有。D.两次写“只能如此而已”,既抒发作者对敌人白色恐怖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理智、坚定和勇敢。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第③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的阴险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了。B.“浓黑的悲凉”用“浓黑”这一形容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悲凉”,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仿佛“悲凉”可视可触可感,而且是极度的悲凉和冰冷。C.“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它们”是指“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 D.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小题1: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小题2: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江 南 雨 巷董滇宁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2分)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2分)小题2: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8分)小题3: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5分)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4分)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D.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E.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了。小题1:填在上文括号中的词语与课文一致的一项(&&&)(3分)A.田田装点密密风采B.层层点缀紧紧风采C.田田点缀密密风致D.层层装点紧紧风致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月光中,散发奇异光彩,二者的情态都是在月色映射下形成。B.文中既写了荷叶的姿态,又写了荷花的色泽和香味。为了表现荷香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特点,作者运用了通感手法。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既写了荷塘的静态美,又写了荷塘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D.作者面对如此美景,无比欣喜,因而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直接抒发了对月下荷塘之美的热爱。小题3:文段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小题4:文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荷花怎样的特点,请逐句赏析之。(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麦 香&&&叶青才①这是人间四月天,这是草莓吐出酸酸甜甜气息的流翠时节。②我回乡看望一位老人,一位老了还能闻见麦香的庄稼人。③他是我的尊长,也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他是那块麦地的主人,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④ 我径直到他的麦地里,就像熟悉那棵苦丁茶那样,一眼就看见了他。我好久没有置身麦地了,好久没有闻见过这么浓郁的麦香。这味儿像槐花里掺进了蜜,像玫瑰里拌入了糖,还有点淡酒的余味。是的,麦粒成熟之后,渗入点水,发胀,抽芽,便是熬糖做酒的原料了。然而现在麦子正青,才抽穗扬花,这只能是麦花香。⑤在麦花香里,我细细打量着这位教我割麦的人。他满头银丝,胡须也渐白了。身子骨似乎依然坚实,只是笑起来,没有了管风的牙,没有了细细的皱纹。他的纹路粗了,深了,长了,像地边的沟道,纵横牵连,总想寻个出处奔去。人一老,这沟道就流淌着岁月的回声,你没法将它阻住,也没法把它拽回。我想到我不要多久也会是这个样子,岁月的回声满耳,光阴的脚步匆匆,我会停留在哪一截道上呢,抑或在哪一块地边呢?⑥他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荣伯了。你看他劳作的姿势虽然保留了过去一直有的那种利索和老到,但是明显力度不够,虚实交杂中虚的成分多了。剪除枯老的茶株,砍掉高高的茶桩,这样的活儿要是搁在前几年,荣伯是一抹不挡手的。他眼疾手快,手到心到,剪出的新茶棵像刚刚修剪的平头,齐崭崭,平覆覆,精神抖擞地立在麦地边上,衬托出四月特有的生机和活力。眼下,他似乎不愿在我面前显老,他动作的幅度很大却藏不住虚张的声势,吃力而现出连贯的破绽。那些他亲手种出的麦子,倒是一片青葱,仿佛荣伯的青春都让麦子给偷盗去了,这种活力与肤色的转移,直让我觉得一个人原来也不过是一棵麦子,一棵曾经锋芒毕露的麦子,走过了嗞嗞拔节的日子,走过了飞絮扬花的岁月,随后就走进了他枯萎与衰残的暮年。⑦在乡下时,我也收割过麦子,并且手指被麦秸秆割破,眼睛被麦芒刺中,我却在那种潜在的伤害中闻到了麦香,那股成熟的带着馒头和挂面香味的气息,它一点点渗透到我的鼻孔里、肺腑里乃至梦幻里,而我青涩的汗味和冒冒失失的语言气息,反倒自个儿一点都不觉察,只有身边的大人,比如荣伯,才准确地把住了我突突的腕脉,并且通过镰刀和锄头将我那些蒲公英一般的欲念摁下去,让我接近麦茬和犁头草,接近土地上最切实的部分。现在想来,麦花香里那些醉人的芬芳和诱人的味道都不过是四月天落下的槐荚与桑椹,它们其实结不了什么果实,虽然不乏甘甜,却只能徒增味觉的依赖和幻觉的空乏。⑧真正的麦香总是与镰刀在一起,与即将到来的梅雨在一起不久,荣伯新剪的茶棵又将长出青幽幽的茶叶来,把大片萎黄的麦子衬托得分外衰老。然而,整个村子在这时才激动起来,就像荣伯在黎明俯身于麦地一样,天空晴朗而高远,大地芬芳而宽阔。当青春的梦幻醒来,我发现,一个距离大地最近的人就是一把镰刀或扁担,一声动情的呼喝就是一阵麦浪或槐风。时节正值端午,太阳正在背脊之上,村庄正在麦香之中,而我正在麦粒之外。⑨那时,成熟的麦子香气四溢,倘若旁边有梅子,它会落入梅香;旁边有李子,它会融进李馥。⑩熟麦的香味曾经把我的乡居整个地淹没了。荣伯揉开一穗麦朵,在掌心,他细细地吹掉麦芒和麦壳,让一堆鼓胀的新麦裸露在五月的太阳下。他拈起其中一粒,放入嘴里,然后嚼起来,这时候,我看见天空蓝得有些承受不住,而荣伯眯缝的眼睛却成了两穴幸福的陷阱。⑾一个能被麦香陶醉的人,他的幸福简单得很,也悠远得很,他的祝愿有时就是他的遗憾,他的挽留同时也是他在送行。他不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是留不住的,像滑溜的时光、逃跑的庄稼以及跟欲望一起私奔的人,像他手把手教了16年割麦技术的那个瘦小的身影,到底还是在五月的麦芒直视下溜之大吉……⑿一转眼30年,时光快得就如一地麦子从四月走进五月,从花香进入谷香。⒀老了的荣伯面对我的到来,只能欢喜地连声说:你回来了,回来了!你看今年的麦子……他哪里知道,我原本就没打算看望这一地青青麦子,我不过是在麦地里寻找他罢了,就像那年我回去寻找当年我爬过的一棵青桐树,结果却找到了一条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幽幽小路。⒁是麦香帮了我的忙,让我找回了镰刀与麦茬旁边的自己,还有这位将庆幸和失望发酵在一起的荣伯。&&&&&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9期)小题1:你是怎么理解第③段中“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一句的?(4分)小题2:请从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小题3:文章第⑦段写作者自己年轻时也喜欢麦香,这有什么作用?(6分)小题4:文章以“麦香”为题,表达了什么主旨?请作探究。(6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言情小说作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