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制裁俄罗斯对中国的反制更多的是在哪个领域

第三方登录
西方:中国东风31B的阴影几乎笼罩全世界
本周,全国人民都在享受国庆长假带来的闲适或者拥堵,周边局势却没有因此消停。就在国庆节当天,解放军战机再次升空,拦截抵近侦查的美军飞机;周四(2日),美国国防部又公布中国试射东风-31B型战略弹道导弹的消息;加上国庆期间的各类消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一点也没有因为假日放松。而在国外,一面是北约各国“添油”式增加对伊斯兰国的空袭,一面是乌克兰两派在“停火”的幌子下大打出手,即使韩国空调风力再大也无法削弱他们的火气。我们暂时不去理会缺乏重大进展的国际局势,看看中国和一些周边国家在国防科研领域都取得了什么新进展。另一个篮子里的鸡蛋本周四,美国国防部公布消息,称中国在9月25日试射了一枚全新的洲际导弹,美国国防部判断其为中国新研制的东风-31B型洲际导弹。根据美国研究人员的判研和其他消息,该型导弹装备了多个弹头,结合中国的技术水平,该弹应该具有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能力。早在2003年前,东风-31及其改进型东风-31A型就进行过试射。时隔十多年,中国在该弹基础上试射一款新型导弹并不寻常,尤其是更大、射程更远的东风-41弹道导弹已经进行数次试射,此时再开发另一种用途接近但却截然不同的洲际导弹,着实有些令人意外。
东风-31系列洲际导弹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东风-31弹道导弹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它最初是专门作为大规模核报复武器使用的。该弹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制,90年代进行首次试射,射程8000公里,可携带载荷1-1.2吨,去掉数量不等的各类诱饵和载具后,其战斗部主要是一枚威力在10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武器。其发展型号东风-31A的开发时间略晚于东风-31,主要通过弹体减重和改进固体燃料配方增大了射程,达到公里,但弹头基本没有变化。东风-31B的多弹头设计似乎正在改变这种传统威慑手段。在现有技术下,东风-31的射程和载重都不可能得到极大提升。如果东风-31B能携带3个核弹头,那么每个弹头的重量都将只有200-300千克,按照别国已有的核弹头威力推算,这些弹头的威力大约相当于30-50万吨TNT当量,更接近于美俄那些用来摧毁加固发射井的核弹头。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发展东风-41洲际导弹。该弹不仅采用4级推进,其尺寸也比东风-31系列大得多。尽管由于高度保密,外界无法获知东风-41的真实体量,但普遍的观点认为作为一种重型弹道导弹,该弹可携带6-8枚甚至更多核弹头,能对全球任意地点实施核打击。参考俄罗斯“白杨-M”弹道导弹的开发历程,不难发现中俄在新一代弹道导弹的研制上“殊途同归”:俄罗斯目前批量装备的“白杨-M”导弹使用大威力单个核弹头;其发展型“亚尔斯”可携带3-4枚核弹头攻击多个目标;同时,俄罗斯还计划研制一款新的重型战略导弹取代SS-18,该弹携带的和弹头数量更多。中国早在1986年就试验并掌握了多弹头重返大气层技术,但长期以来,中国的战略导弹一直装备单个的大威力核弹头。这种设置不适合打击对手的导弹发射井等目标,是专门作为摧毁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所装备。当中国处在保有最低数量核武库时代,这种设计最为经济,威慑效果也相对最大。现在,中国正同时研制两种多弹头洲际导弹,某种程度上,这种弹头的变化也许反映了中国核战略的变化。
俄罗斯多弹头的“亚尔斯”RS-24弹道导弹发射瞬间至于为什么要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洲际导弹,这是冷战时期两大核国家的通行做法——同时装备两种甚至更多款定位类似、结构却大相径庭的弹道导弹,以防其中某型导弹因故障无法使用或泄密导致威慑力下降时整个核武库“无弹可用”。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新的导弹,更像是与东风-41互为备份的战略威慑伙伴。中国东风31新技能曝光:美国反导白花钱了据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文章称,自1964年中国首次进行核试验时起,北京政府就利用“不透明”政策,弥补中国核武器在生存能力与摧毁能力方面的局限性,提高核武器对潜在入侵者的整体威慑效果。随着核武现代化的推进,中国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与破坏能力在稳定提升,使中国具备了其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求的可靠报复能力,例如现在可触及美国大陆的中国导弹的数量已从2006年的20枚左右增加至40枚左右,美国情报界预计该数字到本世纪20年代时会增至100枚左右。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核不透明政策会很快被取消。中国核劣势推崇不透明政策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发生的事情,包括中国展示其核潜艇,再次把中国的核不透明政策摆在世人眼前。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中国在有关核力量规模、状态与能力方面的沟通最少。事实上,尽管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其他四个国家,都公开了其核武库的大概规模与性质。信息的不足催生了有关中国核武库现代化的危言耸听的报道。在一些分析人士的描述下,中国核武库现代化是危险的、活跃的和不稳定的。尽管分析人士对中国核能力的一些担心无疑是合法的,但还有分析人士认为:核现代化会消除促使中国推行核不透明政策的一些诱因。自1964年中国首次进行核试验时起,“不透明”就是北京的一种战略工具:弥补中国核武器在生存能力与摧毁能力方面的局限性,进而提高核武器对潜在入侵者——主要是指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的整体威慑效果。
资料图:解放军东风-31导弹到2006年时,液体燃料井基东风-5A是中国唯一能够把核弹头送到美国大陆的弹道导弹,而且这种导弹的数量非常有限,只有20枚左右。这些特点使中国洲际弹道导弹极易遭到“解除武装首轮打击”,特别是在缺乏有效早期预警系统的时候。事实上,与固体燃料导弹相比,液体燃料导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发射,因为这种导弹必需首先加燃料。这个过程至少需要数个小时,期间导弹仍会在发射井中,很容易受到直接攻击。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采取各种行动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确保它们在发射前不会被摧毁。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中国就无法针对发动“解除武装首轮打击”的敌对者的可靠报复威胁。因此,除采取建造虚假发射井等其他可能的措施之外,保密有关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及位置的信息,也有助于在敌方作战规划过程中制造不确定性,加大其“解除武装首轮打击”行动规划与执行的难度。同样的,有能力打击美国大陆的导弹的数量极为有限——特别是在一些导弹在美国先发制人的打击中被摧毁之后——这限制了中国利用核武器反击其敌对者的可靠性。与美国对中国相比,中国可以用来打击美国的核弹头明显数量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保密措施就能够减少中国核武库的局限性,使敌方决策制定者无法明确中国真实的核力量。这种不明确能够威慑任何谨慎的决策者起到震慑作用——无法充分了解自己可能会面临的报复性打击强度,这些决策者就不会轻易入侵中国。总之,从广义上来讲,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核劣势对北京构成了压力,使之在冷战期间及冷战后采取不透明的政策。核不透明政策近期不会取消从各方消息来源来看,中国核武库现代化将使之克服上述缺点。中国核武器现代化速度缓慢,中国核力量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拥有核武器最少的国家,但其生存能力与破坏能力却在稳定提升,缓慢的使中国具备了其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求的可靠报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东风-31A和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列装与弹道导弹潜艇的发展,尤其关键。北京核武库日渐扩大的规模,使之很难在一次打击中被完全摧毁。事实上,如今可触及美国大陆的中国导弹的数量已经增加至40枚左右,美国情报界预计该数字到本世纪20年代时会增至100枚左右。虽然美国情报界常常会夸大中国威胁,很明显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能够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导弹的数量将会增加。另外,自2006年开始,中国开始以固体燃料机动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取代液体燃料井基东风-5A洲际弹道导弹,目前这个过程仍在继续。东风-31A导弹的引入,大幅度降低了导弹发射时间。从理论上讲,核弹头就位后,东风-31A导弹就能够立即发射,这意味着其不再因漫长的发射准备过程而容易遭到攻击。
资料图:解放军东风-31导弹而且,东风-31A导弹的机动性,使之能够迅速改变位置,进而加大敌方跟踪难度。东风-31还融入了新的反制措施与能力,有助于导弹规避美国反导系统。可能存在的东风-41导弹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核能力。这种导弹可能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最后,中国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潜射弹道导弹缓慢而艰难的发展,可赋予中国可靠二次打击能力,因为核潜艇相对难以被探测到。相似的,中国核武库的现代化与进步也增强了其破坏力。正如上文所述,能够触及美国大陆的中国导弹的数量也在增加。同样的,虽然在核弹头绝对数量方面,中国无法追上美国或俄罗斯(北京也不打算这样做),但其将会越来越有能力对美国造成巨大的、不可接受的破坏。这进而又会通过构建类似相互确保攻击与破坏的能力,提高中国核威慑的可靠性。总之,中国核武器现代化很明显正在克服其核威慑中的弱点,正是这些弱点促使北京推行核不透明政策。然而,一些弱点的克服,并不意味着核不透明政策会很快被取消。中国核现代化的步调缓慢,因此消除导致中国推行核不透明政策的诱因的速度同样缓慢。与文化或中国外交立场有关的其他诱因,可能会依然存在,促使中国尽可能的保密有关核威慑的信息。乌克兰要售中国一种大杀器:联合国赶忙制止俄罗斯外交部发表评论称,俄罗斯希望,乌克兰能够遵守导弹技术控制制度的义务,不会破坏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制度。俄外交部注意到一系列媒体对乌克兰南方机械制造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与一些国家的代表洽谈出售R-36M2“部队长官”(Voevoda)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生产技术的报道。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刊4月4日报道,现在导弹技术不扩散机制遭到严重威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继承了强大的国防工业系统,包括火箭航天技术装备的生产。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的乌克兰“南方”设计局是最大的洲际弹道导弹研制商,它设计的R-36M2“部队长官”作为世界上威力最强的弹道导弹,至今仍在俄军战略火箭兵服役,由乌克兰专家进行专利监督,提供延寿服务。乌克兰的乱局可能导致乌克兰经济陷入更深的危机,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用先进技术转让套取资金或者作为国际政治拉拢的资本筹码行为。这是俄罗斯和美国当前高度担心的事情。
俄罗斯媒体推测对乌克兰导弹技术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和以色列。而从国家关系和历史合作来看,中国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具有最大的获取优势。那么美俄为何如此看重R-36M2“部队长官”重型洲际弹道导弹技术的扩散呢?R-36M2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火箭炮兵总局代号15A18M,美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代号RS-20V,北约代号SS-18撒旦Ⅲ,导弹长度34.3米、直径3米,重量211吨,投掷重量8.8吨,最大射程15000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弹道导弹,作为核打击的尖端利器,俄罗斯战略火箭炮兵目前还拥有54枚该型导弹,是俄罗斯对美核威慑的法宝,俄方欲将其延寿至2026年。R-36M2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的优势在于,该型导弹采用分导技术设计,可以搭载10枚携带75万当量的核弹头,这对于突破像美国这样的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大国的反导网相当有利。如果采用单弹头打击模式,撒旦导弹可以携带2000万当量的单体弹头,战术手段是通过高空爆炸摧毁敌对国家全境的通讯设施和电子设备,对敌国的电力、通讯、军事指挥系统造成致命打击。美俄认为中国可能看重撒旦导弹的理由有几点。一是该型导弹强大而恐怖的威慑力,虽然是液体燃料部署不灵活,但只要有一枚导弹生存那么对敌方的报复将是难以承受的。二是从射程上来讲,已经超过中国现役洲际弹道导弹的极限,拥有该项技术后,中国将有可能用于更换发射井中老旧的东风5洲际导弹,并获得更大的核威慑能力。
其三是该型导弹强大的分导技术多弹头打击能力,有助于提高中国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突防能力,因为SS-18撒旦导弹10枚分导弹头要比中国的东风5A的4-5枚反导弹头更有优势,让美国和俄罗斯在打击和防御两个方面都不在对中国具有领先优势。其四是,对中国航天火箭技术具有提升作用,因为战略导弹弹体和运载火箭技术是相通的,这有助于中国大型运载火箭研发计划的实施。乌克兰危机让俄罗斯陷入国际孤立,世界媒体和观察家都认为俄罗斯现在有求于中国。但是从俄罗斯官方对乌克兰的警告可以看出,俄罗斯并没有在战略安全问题上对中国有丝毫放松警惕。此次发声也意在提醒美国,如果俄罗斯无法阻止乌克兰的技术扩散,希望美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美军吓坏:中国这导弹太诡异我们拦不了!最近,有网友在参观北京中华航天博物馆时无意间发现了坊间流传已久的东风-12导弹。该导弹的弹头是双锥形,与东风-15B相似。从外形看,东风-12就是M20地地战术导弹,最早在2011年2月第十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公开。M系列是我国地地战术导弹出口的代号,此前曾有过M-9、M-11、M-7和M-18(巴基斯坦的Shaheen-II)。根据航展上公开的资料,M20导弹长7。815米,弹径0。75米,起飞重量4010 千克,射程100至280千米。考虑到MTCR的限制,M20/DF-12的实际最大射程可能超过300千米,一些分析人士估计其增程弹射程为420千米。导弹采用INS+GPS复合制导,CEPM20是三款导弹中最先进的一型,射程远、威力大、重量小而且还极难被拦截。
其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俄罗斯引以为豪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尽管真正需要和购买M20的买家并不多,但这一导弹充分证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由于M20很可能抢走原本属于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订单,该弹的问世使得俄罗斯十分紧张,俄方一再炮制舆论,声称中国仿制了俄罗斯的产品。而实际上,中国货比俄罗斯产品好得多,也可靠得多。(IDEX 2011上公开的M20地地战术导弹演示视频截图。)根据2012年珠海航展上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副院长王万军的介绍,该导弹中段机动飞行,“弹道没法预测”,末端垂直贯顶攻击,“还没有一型防空系统可以拦截到这个导弹”。五角大楼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显示,中国每年都会将其战术弹道导弹的库存增加数百枚。其中,多数导弹一直被部署台湾海峡沿海区域,旨在应对发生的对台武装冲突。不过,随着导弹射程的不断增加(现在可以达到1600公里甚至更远),这些导弹已经能够部署到中国领土更靠近内陆的地方,这使得它们不易在先发制人的行动中被毁。此外,中国更新的导弹还能打到冲绳和关岛,这两个对美国在太平洋行动而言很重要的行动基地。发射这类导弹可能会对美军在这些地方维持作战行动的能力构成严峻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导弹不仅数量令人怯步,而且性能也变得更强:中国为这些导弹配备了日益精确的导航系统,并由卫星、网络空间以及其他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提供支持。当前,中国日益强大的海军部队正在部署该国陆基导弹中最具创新性的产品。其中,最新部署的陆基弹道导弹——东风-21D的飞行距离超过了1600公里,并且能够在弹道末段调整其瞄准点。这款导弹已被授予“航母杀手”称号。今年4月,美国防部文职分析家托马斯?麦凯布在米切尔空军研究所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空、天改革。”麦凯布提交了一份有关中国航空航天目标与成就的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大范围增强其军事航空航天能力。在发展“战斗机、支援机、无人航空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反舰导弹、防空与雷达系统、……航母方面”,中国正取得显着性进步,而且很明显中国的民用载人航空航天项目,将会被用来发展那些也能够应用到军事系统中的技术。麦凯布指出,实际上,中国以美空军“为模板”打造本国的空中力量,而且看起来已经非常成功。不过,在能力可以同美空军媲美之前,中国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能够挫败美国作战模式、能够对美国构成不易解决的非对称挑战的系统上。中国已经拥有了极其可靠的第四代战斗机——中国国产歼-10战机,它被外界视为一款与美国F-16相当的战机。中国还部署了俄罗斯授权生产了苏-27“侧卫”战机,并对其进行了逆向工程、改进了该机的设计,推出了几款仿制机,比如配备改进型系统的歼-11战机。此外,中国的一款折叠翼舰载机也已服役。中国还采购了俄罗斯的S-300防空系统,复制出了该系统以及其他地对空系统的变型版,而且还在开发新的机动地对空系统。其中,中国的HQ-9已经安装了反雷达导引头,旨在定位并摧毁电子战飞机。同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系统一样,中国的防空系统也具备一些应对弹道导弹的能力。
据麦凯布透露,中国还在其全国范围内建造一系列特高频无源雷达,希望可以探测到他国的隐形机。在防空系统方面,俄罗斯仍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并且已将该系统出口至包括伊朗和叙利亚在内的其他国家。俄罗斯不久还会部署本国的隐形战斗机T-50。此外,网络空间行动的也是对手所发展能力的重点。俄罗斯就曾针对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发动网络攻击。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空间不单是国家的活动领域,非国家行这体也在借助网络开展间谍活动,借此开展拒绝服务攻击、犯罪、通过愚弄产业控制系统(如空中管制系统)造成物理性损伤。文章称,几个国家(主要是中国和俄罗斯)已经或正在致力于发展反卫星系统,而其他一些对手也在尝试干扰美国的情报、监视和侦察或GPS卫星信号。托马斯解释说,总之,这些威胁到了“我们的远征作战:我们如何进入一个战区,我们到达那里后要如何展开作战”。反介入威胁反制难度大在多个作战前线面临反介入/区域拒止问题的情况下,五角大楼内外的专家们提醒到,仅注重军事平台解决方案的方法几乎注定要失败。美国退役中将、第八空军前负责人、弗吉尼亚州费尔福克斯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小罗伯特?J?埃尔德说,“介入”不仅意味着要具备穿透敌人防御的能力,也意味着征得地区伙伴和盟友的同意,允许飞越他们的领土或使用集结区域和基地。敌人会努力迫使这些盟友拒绝美国部队的这种特权。他说,与远距离、强防御敌人作战,很大一部分就是影响敌人的“决策考量”,迫使对手犹豫,担心破坏卫星或轰炸东道国岛屿等产生的后果,以及这些行为可能招致的报复。鉴于前沿作战基地可能面临的战术弹道导弹越来越多;对手的电子战、太空战和空基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越来越强;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战机数量越来越多和现代远程防空形成网络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空军和其他部队究竟要如何胜出?
托马斯说:“我每天都会听到这些恶梦,不幸的是却看不到一丝希望。”他说,空军正在执行一项太平洋空力弹性行动。这一项目旨在增加美国在太平洋战区作战基地的灵活性。这其中包括硬化飞机掩体,分散、隐藏和伪装手段,以及跑道修理能力。空军负责安置工作的代理助卿凯瑟林?I.弗格森在四月初的国会会议上也指出,美国空军会硬化太平洋基地的“某些飞机库”,而且正在进行投资,在该区打造更大的消防和“红马”工程部队,以维持并在需要时“恢复”必要的作战能力。空军部长迈克尔?唐利向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报告称,此行动旨在使美国基地“在威胁环境下更具恢复力”。空军参谋长马克?威尔士三世也提到,硬化的设施在地区弹道导弹的威胁下将会更强大。埃尔德提到,在越南,空军建造了堑壕来保护战机,这样,在迫击炮或火箭弹打击下,“即使你打中了飞机,也只会打中一架,不会是多架”。他还指出,击落导弹很难,“因为击落导弹的技术所需的成本比所击落导弹本身的成本更高。他说:“你必须开始看到不同的方法”,使防御的代价小于攻击的代价”。他认为,现实并不残酷,空军有技术和技巧,可以“通过打击传感器来使导弹提前爆炸”。定向能可以击落导弹,但使用定向能“致哑传感器、制导系统”却是更好的方法。但是,“底线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基地是他们要打击的目标”。所以现在的工作就是“使影响达到最小,但要取得这种效果却并不容易”。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就进攻而言,如今穿透现代防空系统较之过去更加困难。托马斯称,“我们的敌人学会了使用网终”,因此“击溃一个系统没有用,需要击溃其整个网络体系”,击溃其整个网络体系,能够赋予美国决定性优势。反制武器系统数量不足文章指出,在新现实环境下,美国空军不但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压制敌方防空飞机,还要压制敌方其他飞机。托马斯称,这就需要更多资产。不过,文章指出,近年来美国空军战斗资产锐减,减少了约500架飞机。托马斯指出,这意味着美国空军必需更专注于联合作战。托马斯指出,“空海战”理论意味着可赋予美军不对称优势的各种系统间的深入合作。据美国空军称,多年来,只有B-2轰炸机能够渗透越来越致命的一体化防空系统,B-1和B-52轰炸机危险性较小,或只能在敌方武器射程之外展开超视距行动。然而,在大规模战役中,美国需要大量超视距武器。
托马斯称,“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关注的问题。我们的能力是否取决于环境……取决于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把托马斯观察,根据不同的想定,一场空中战役可能会“持续一天,也有可能会持续四年。能力足够或不足这种说法,令我感到不舒服。”据文章称,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JASSM)是美国空军的主要非隐形战机发射型隐形超视距武器。今年4月,在众议院武装部队战术空中与地面部队小组委员会作证时,高级美国空军领导人承认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与其他直接攻击或穿透性武器“库存不足”。美国空军行动、计划与需求副参谋长伯顿?M`菲尔德中将与负责采办的空军官员查尔斯?R?戴维斯中将称,在反介入/区域举止环境中,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和小直径炸弹等武器是“力量倍增器”。两位中将在证词中称,这类武器的不足会增加友军的磨损,还会加大其他关键目标受到攻击的风险。特别是,渗透武器短缺将导致美军瞄准关键目标的能力的不足,提高风险。
菲尔德与戴维斯中将报告称,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项目已经交付了1000多枚导弹。第二批次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增程武器系统(JASSM-ER)的合约已经签署,美国空军计划于2014财年采购共计182枚各型JASSM导弹,一年后将这一数字提高至360枚。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射程超过200英里。JASSM-ER导弹射程超过500英里。在被问到美国是否为打反介入/区域拒止战争做好充分准备时,托马斯称,“如果你在2010年时问这个问题,那么我会回答你‘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然而,自那时以来,美国加大了对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的重视,而且我们正在取得进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股票/基金&
美国为何对中国的“一带一路”疑虑重重?
美国为何对中国的“一带一路”疑虑重重?
  由于美国在“一带一路”构想所涉及拥有重要的战略存在及外交运筹,中国将受到美国的影响。
  作为中国处理大国关系主要对象和影响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之一,美国将对中国规划和实施“一带一路”产生突出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美方对中方构想的意图、方式及前景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中国应对的政策建议。
  2013 年,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周边外交新战略的提出成为中国外交全局中的一大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会上提出,周边对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应与时俱进、更加主动地开展周边外交,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基本理念。
  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周边合作的全新倡议,在周边外交新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2013 年9月,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以创新的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内涵的“五通”工程,旨在促进欧亚国家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相互合作更为深入、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2013 年10月,习近平访问尼西亚期间在印尼国会大厦发表演讲,指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在陆海两个方向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被外界广泛视作中国新时期周边外交的构想,引起主要大国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长期以来,作为全球霸权的美国不仅是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主要对象,也是塑造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维度深刻影响亚太及欧亚地区。
  由于美国在“一带一路”构想所涉及的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中东等地均长期以来拥有重要的战略存在及外交运筹,因此中国在规划和实施“一带一路”构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受到美国的影响,也进一步凸显了研究把握美国学界、政策界及舆论界对“一带一路”意图、方式及前景看法的重要意义。
  一、美方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意图的认知
  美方看来,出于抗衡美国“亚太再平衡”等一系列考虑,中国提出陆海并进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在战略空间上可以实现向西拓展,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进口需求及急迫的海上通道安全需求。
  此外,中国在双边关系、地区及全球事务上拉拢俄,意在振兴欧亚地缘板块,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打造“去美国化”的地区及全球秩序。
  1陆上“西进”和海上扩展:拓展战略空间
  美方认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上大国。不断崛起的中国势力将加速扩张,必然会将自身力量扩展至全球地缘政治的支点,覆盖整个欧亚大陆。
  当前,中国已经深入欧亚大陆,通过拓展贸易、修建油气管线等方式紧密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联系,但是“扩展的范围还远远不够”,中国力量还将继续在陆上向西延伸,在海上加速扩展,追求陆权和海权的齐头并进及再平衡。
  从陆上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在经济和外交上拉近“本国与南亚、中亚和包括阿拉伯在内海湾国家关系”的机遇”,超越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主要面向的东亚及(,)方向,向广阔的西部方向大力拓展。
  下一阶段,中国将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际密切与阿的经济和商业联系,进一步拉拢巴基斯坦以打通赴印度洋通道,增强与资源丰富的海湾及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另外,欧盟也将成为中国扩大共同利益的工作重点。
  从海上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使中国的触角超越西太平洋海域,向南深入南太平洋、向西开辟进入印度洋通道,与美国、印度、日本等国在这些海域的海上力量抗衡。
  此外,“西进”还与中国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将会加快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强西部边界和各省的安全。
  2抗衡美国“亚太再平衡”
  美方认为,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安全上推动与地区盟友及伙伴的军事联盟,政治上靠近和拉拢中国周边国家,经济上打造具排他性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以下简称TPP),被中国视作全方位遏制和打压中国的战略手段。
  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美关系越来越具有冲突和零和博弈的性质。
  中国主动出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在美国主导力缺乏、区域合作机制化程度较低的中亚、南亚、中东及其他相关地区推行一体化战略。
  中国一方面可以避免在东亚与美国的竞争和对抗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扩大自身影响力,以经济合作为先行力,逐步带动和整合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协作。
  以中亚地区为例,中国在中亚尚无类似自由贸易协定一类的地区机制,这抑制了中国与中亚经济融合,而中国必须把握中亚为中国提供通向世界市场出口通道的意义。
  随着俄罗斯在中亚实力的相对下降和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中国在中亚影响力将日益上升,在资金方面比美国更具优势,从而对美国在中亚的存在形成挑战。
  一种更为激进的观点认为,中国新领导人上任后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及举措,意在与美国寻求陆上及海上战略空间的权力分享甚至势力划分。
  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实质在与美国瓜分太平洋水域,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在于将东盟海洋空间划归自己的太平洋水域势力范围。
  中国将在东亚地区之外打造以自身为中心的经济圈,更多地与发展中国家而非仅仅是发达国家进行经济融合,化解美国以TPP为手段对中国的挤压,进而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的遏制和围堵形成有效的反制。
  3联合俄罗斯等国,重振欧亚地缘战略板块,构建“去美国化”地区秩序
  美方认为,2013年以来,中俄首脑互访、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显著加强、中俄天然气协定签订等一系列双边重大往来表明,两国正摒弃分歧,空前加强战略团结并形成事实上的“准同盟”,打造“新的反美轴心”。
  中俄明确指向美国,旨在对抗和反击美国在亚太和欧亚地区的控制力,重新夺回地区主导权。两国在斯诺登事件、叙利亚危机及乌克兰危机上的协作,实质是对抗以美欧为中心的价值观,重新制定地区和全球秩序,同时对包括日本等国在内的美国地区盟友起到震慑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中俄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俄罗斯获得了来自中国的经济动力,中国则得到了巨额的能源利益。
  此外,中国对俄罗斯、印度、蒙古等中国周边欧亚大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除俄罗斯以外,2013年蒙古和印度总理相继访华。
  这说明,中国加速实施外交和周边战略,重心向亚洲内陆调整,一方面有利于打造贯穿欧亚大陆的经济集团,另一方面也降低俄罗斯和印度影响力,获取这些国家的资源并让其在外交上向中国靠拢。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认为中国正在加强自身主导下的地区机制,通过打造亚信峰会、提振亚太经合组织(以下简称APEC)构建“去美国化”秩序。
  2014年中国主导召开亚信峰会,并将继续担任接下来两年的轮值主席国,美国及在亚太最重要盟友日本仅作为“观察员”身份参会。
  这表明,中国试图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通过反恐、经济合作等手段加强亚洲内部的多边机制化交流。尽管亚信峰会能否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多边安全体系尚存不确定性,但是它“可能会决定亚洲未来发展的方向”。
  另外,作为2014年APEC轮值主席国,中国大力强调APEC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美国近年来不太重视APEC,这让中国看到了一个机会”。
  4功能性领域的意图:能源诉求及海上通道安全
  受中国“走出去”利益推动,“一路一带”建设对中国扩大能源资源进口来源地、拓展成本更低的运输通道、巩固能源通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美方认为:第一,崛起中的中国对海外能源资源的战略性需求急剧增加,中亚、南亚、中东、非洲都是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
  第二,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增强与欧亚大陆上非欧洲文明国家在交通和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将使中国获得成本更低的陆上能源运输通道;
  第三,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决定不能仅仅依靠中东满足油气需求,“一带”建设将中亚摆在重要位置,其主要考虑之一在于通过陆路管道运输来自中亚的油气比通过海路运输来自中东的油气在安全上更有保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帮助中国拓展海上通道、保障海上运输安全。
  美方认为,针对东盟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与中国已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布局的“珍珠链”战略形成对接,联通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域及海上基础设施,使中国的海上力量进一步西进。
  印太海域是中国海外能源资源通道运输的必经之地,中国面临的海上通道安全威胁主要包括:
  一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封锁和阻拦,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上运输通道构成实际威胁;二是印度、日本等地区大国在印太海域日益崛起的海上力量;三是印度洋沿岸及马六甲海峡周边的海盗袭击;四是相关海域及沿岸的伊斯兰激进势力。
  为应对这些威胁,中国将在相关海域及沿岸部署更多的力量存在,逐步向海权大国迈进。
  此外,美方还强调,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对南海问题及与日本、、等国海上争端的回应,也是应对美国主导下TPP的替代方案。
  二、美方对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前景的认知
  美方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不仅面临诸多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在“一带”建设上,尽管中国拥有资金优势,但恐怖主义将构成威胁沿线安全的主要因素,而中国能否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将影响“一带”建设的前景。
  在“一路”建设上,一方面中国可以充分利用海外华人的影响力增强与东南亚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日益强势的立场也会加强东南亚国家的不安。
  1对中国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前景的认知
  第一, 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威胁“一带”建设。
  美国认为威胁“一带”建设的关键点在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一是随着美国及北约撤离阿富汗,阿现任政府瓦解,塔利班势力很可能卷土重来,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将威胁“一带”沿线的稳定。因此,美方提出,中国应乐见和欢迎美国在阿富汗持续驻军,这将是“一带”建设所需稳定环境的底线。
  二是中国必须与巴基斯坦反恐问题上加强立场政策协调。“一带”的西端是从海上连接能源运输通道的瓜达尔港和陆上连接中国的喀喇昆仑公路,两者均位于恐怖势力、极端势力和分裂势力集中的巴基斯坦境内,中国必须确保巴基斯坦政府能够有效打击恐怖组织、分裂及极端势力。
  第二, 中俄合作看似紧密实则“同床异梦”。
  尽管中俄在政治、军事、经济、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呈现制度化趋势,然而双方在诸多领域仍存在分歧。
  一是中对俄贸易顺差导致双边贸易失衡,中国进口俄能源并向俄出口消费品及其他高价值产品,引起俄不满;
  二是俄致力于打造俄白哈关税同盟并扩大“欧亚联盟”,与中国“一带”建设在地区主导权上存在矛盾;
  三是中俄人文交流水平较低,互信的民间基础薄弱;
  四是俄在中国敏感的领土争议问题上抱暧昧态度,与日本、印度、越南及其他亚洲国家积极发展关系,将引起中国不满;
  五是中俄历史上的领土争议、军事争端、意识形态分歧等导致双方隔阂。
  美方认为,“莫斯科吹嘘其与北京的伙伴关系,主要是为了向世界各国证明自己仍然是重要的,而中国则将这一伙伴关系视为安抚俄罗斯的一条低成本途径”。
  第三, 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比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倡议更有资金优势。
  第一任期内美国开始打造连接中亚和南亚的“新丝绸之路”倡议,然而迄今为止这一倡议在战略上牵制中俄、在军事上打击恐怖主义、在经济上控制中亚资源等一系列目标均未实现,同时“美国正在部署撤离阿富汗的方案”。
  相比于美国,中国拥有大量的资金优势推动丝绸之路建设,“美国人通过追求实施宏大战略所未能获得的(对中亚资源)的控制权,中国却正在通过实行资本市场战略而实现”。
  在“一带”建设所涉及的跨国项目中,中国不应该仅仅诉诸于双边途径,而是应该通过多方参与实现“多渠道融资、多样化所有权”,加强中、俄、欧及相关国家与国际多边组织的合作,例如世界银行全球基础设施基金。
  2对中国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前景的认知
  第一,团结海外华人,扩大中国与东南亚合作基础。
  海外华人主要集中在“海上丝绸之路”所覆盖的东南亚地区,在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及财富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可以利用海外华人群体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深化联系,提升中国形象。如果中国能够在“一路”建设中充分调动海外华人的积极性,并与相关国家能够在围绕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海洋方面达成共识,则有助于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效果:
  一是缓和围绕南海问题所造成的地区紧张局势,二是有利于维护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三是有助于在东盟、地区及中国间增强海上互联互通;四是打造双赢结果,有助于东盟实现其201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目标。
  第二,发展前景不甚明朗。
  美方认为,当前“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处在概念阶段,中国并未提出具体的措施。从这一点来看,“一路”很难替代TPP的吸引力。
  以“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为例,该基金在很多方面信息不透明。
  一是中国期待从项目中获得经济收益,但安全项目的导入会带来严重问题,即政府主导而不是产 业驱动条件下如何量化项目收益。二是该基金由哪个部门主管仍不清楚,中国政府应该尽快向东盟国家公布该基金细节;三是缺乏信息中心。
  该基金成立两年来,中国政府只是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一些合作领域,东盟国家不知如何申请。此外,中国与南海权益争端国家的海上共同开发步调也相对缓慢,中国与文莱的油气合作、与越南在北部湾海域附近的共同开发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三,中国在东海、南海日益强硬的维权维稳姿态对“一路”实施具有负面效应。
  2013年以来,中国宣布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加剧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对抗、与菲律宾在仁爱礁问题上对抗的强硬姿态、在南海加强军事和经济存在等一系列举动均表明,中国正逐步加快海上权益的扩张步伐。
  中国与争端相关国家的政策都受到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美国也将进一步加强同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国的军事安全联系。南海争端各方在各自政策上都很难让步,冲突呈现加剧趋势,这将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三、美方对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构想影响的认知及美方的应对
  美方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可能削弱美国、俄罗斯及其他地区大国在相应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不应仅仅重视东亚地区,也应该将西亚地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应对策略上,美国应该重新思考自身的中亚政策,抗衡中国的影响力,此外还应该组织中俄形成事实上的同盟。
  1中国将削弱大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可能将改变亚太及欧亚地区的大国力量对比和权力架构。在宏观层面看来,美国和俄罗斯也将对“一带一路”做出消极反应。
  中美俄三者在中亚的竞争中,中国明显日益占据上风。
  相对于美国,美国在阿富汗撤军的步伐日益推进、以阿富汗为核心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也举步维艰,而中国优势则在于拥有大量资金;相对于俄罗斯,尽管俄罗斯在中亚拥有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战略存在,然而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中亚五国中四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亚与中国的联系将远远超过其与阿富汗、南亚、俄罗斯及欧洲的联系。
  据此,美国有必要调整自身中亚政策的目标,加强对中亚及中国在中亚影响力的关注。
  重视中亚将有助于美国拉近与除中东、东南亚以外地区的穆斯林温和派的关系。
  另外,长期以来美国中亚政策的重要目标在于限制中亚五国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依赖,现在看来应该更加担忧中国与中亚日渐紧密的贸易和投资关系。
  此外,地区性大国也将对“一带一路”做出消极反应。具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会引起印度、及的不适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会引起日本及印度的不适感。
  2亚洲呈现出整体性崛起趋势,亚太与欧亚并重,东亚和西亚并举
  美方认为,美国应该重新思考其“重返亚洲”战略,不仅应该关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而且应同等重视西亚地区。原因包括:
  一是亚洲的崛起呈现整体性趋势和趋势,东亚和西亚并举。
  尽管长期以来亚洲的东部和西部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缺乏深入联系,然而这一状况正在逐渐被打破。地区大国纷纷重视“丝绸之路”概念,这反映了东亚和西亚的联系和融合正在稳步提升,双方内部贸易日益紧密。
  二是东亚地区与中东、西亚的联系日益紧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与以中东为代表的西亚国家的能源和非能源贸易联系比重不断提升,中国与沙特阿拉伯、、、伊朗的贸易额远远高于其与美国的贸易额;西亚国家对东亚的关注也不断增大,西亚在全球博弈中的分量不断加大。
  三是东亚和西亚之间在海上和陆上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
  从海上来看,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海上核心通道印度洋通航量巨大,其重要性不断提升;从陆上来看,横贯亚欧大陆内部的公路和铁路线路正在形成中。
  四是以伊斯坦布尔、迪拜、新加坡、香港、上海为代表的亚洲金融中心的互动关系也日益密切。
  3中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前景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第一,在经济领域,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并不能替代其与亚太地区方向重要经济体的联系,其影响力难以超过美国。
  在“一带”建设方向,阿富汗局势不稳、印巴冲 突等因素造成中亚和南亚不稳,这将危及“一带”建设;在“一路”建设主要覆盖的东南亚地区,美国的影响力仍然超过中国,地区国家也更加欢迎美国的存在。
  第二,在安全领域,亚太诸国仍希望看到美国发挥积极作用。
  美方认为,一方面,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态度日渐强势,地区国家不得不求助于美国发挥更大的地区安全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主导的亚信会议是否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挥“去美国化”的作用还尚有待观察。
  第三,中国在团结“一带一路”国家上面临诸多障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迥异,中国应至少思考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处理与这些国家双边合作及与欧盟、东盟等地区多边组织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是否应该用诸如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或者是以其他方式,将相关国家联合在一起。
  4美国应阻止中俄结盟,避免丢掉欧亚地区主导权
  尽管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诸多分歧,然而双方在亚太和欧亚地区都分别与美国主导下的安全集团发生冲突,走向结盟的趋势日渐明显。
  美国不能低估中俄靠近的严重性,应避免丢掉欧亚地区的主导权,因此防止中俄结盟应该成为美国下一阶段外交政策重中之重。鉴于中俄的潜在分歧和矛盾,美国阻止结盟的不会付出太大的成本。
  四、政策建议:中国的应对
  在中美关系超越双边和地区维度、逐步走向全球的大背景下,必须正视第三方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如果说长期以来中美两国竞争和合作的主要区域集中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那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则为双方的互动开辟了新的空间:
  陆上从东亚向西拓展至亚欧大陆的内部,涵盖但不限于中亚、南亚、中东等地区;从海上看从西太平洋海域向西、向南穿过马六甲海峡,深入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
  中美在新的陆海战略空间上如何管理双边竞合关系,将成为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阶段看来,美方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存在较大疑虑、对前景的看法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由于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尚在起步,合作构想及政策措施尚未完全成形,美方政策界、学术界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客观上也为中方提供了向美方增信释疑、增强双方良性互动的机会。
  具体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调“一带一路”倡议非战略性、合作性和非排他性。
  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所阐述的:“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
  “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一直作为经济合作倡议而非战略构想存在。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美政界、学界、商界等公共外交,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性、开放性、非排他性和互利共赢性,淡化零和博弈及对抗的抗美色彩。
  第二,在具体地区和领域探索和加强中美务实合作的基础。
  中美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
  以能源资源合作领域为例:在东南亚,中美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能源资源互联互通、能源政策方面已经开展一些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中亚,中美在地区安全事务、管线安全维护等领域拥有共同利益;在中东,中美在确保能源供应稳定、运输安全、价格合理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潜力很大。
  在阿富汗问题、中东热点议题上等问题上,中美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存在广泛利益,而这些因素将对“一带一路”建设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应努力保持中美的良性互动及沟通。
  本文发于《中美外交:管控分歧与发展合作》
(责任编辑:HN016)
01/19 07:2412/31 07:0312/15 07:10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端制造领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