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大剧院三改霸王别姬中的以古!鉴今和洗练的意思.

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工艺精品赏析
艺术名家专题
艺术博览推荐阅读
作品欣赏29作品欣赏28作品欣赏27作品欣赏26作品欣赏25作品欣赏24作品欣赏23作品欣赏22作品欣赏21作品欣赏20作品欣赏19作品欣赏18作品欣赏17作品欣赏29 作品欣赏28 作品欣赏27 作品欣赏26 作品欣赏25 作品欣赏24 作品欣赏23 作品欣赏22 作品欣赏21 作品欣赏20 作品欣赏19 作品欣赏18 作品欣赏17
名家艺术园地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梅兰芳与杨小楼是否同台演绎《霸王别姬》-这里是北京-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将视频分享给站外好友,或嵌入到博客、论坛
选择成功,请使用ctrl+c进行复制2010年有什么值得分析的电影吗,想梅兰芳,霸王别姬那种的,我们是视听语言的课一定要让分析2010年的_百度知道
2010年有什么值得分析的电影吗,想梅兰芳,霸王别姬那种的,我们是视听语言的课一定要让分析2010年的
提问者采纳
村公寓罗志良擅长的温馨的惊悚片,情感丰富,扣人心弦,很少的恐怖元素
提问者评价
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唐山大地震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梅兰芳版的京剧《霸王别姬》的剧照与资料
求梅兰芳版的京剧《霸王别姬》的剧照与资料
09-02-27 & 发布
 据网友透露:“张冠黎戴”绝非昙花一现,进入2008年,该现象在电影《梅兰芳》的宣传中几乎遍地开花。多家内地媒体在不同时期使用了同一幅张国荣京剧造型图片作为电影《梅兰芳》中黎明的剧照。凤凰网更将该图片做成了电影《梅兰芳》专题网页的超大版头使用至今。甚至在今年1月15日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锵锵三人行》中,编剧严歌苓还将此张照片当作黎明剧照展示在主持人和电视观众面前。  经过有心网友的“人肉搜索”,发现张国荣这张剧照中的造型虽未在电影中出现,却自1993年起在各书刊中不断地被引用刊登。其中,1993年香港创建出版社出版的《霸王别姬写真藏本》就曾收录该照。另外,香港作家、文化研究学者洛枫于日在香港《信报》上发表的文章中特别提到此事:“去年,我为了出版《盛世边缘》一书,需要为其中一篇讨论任剑辉与张国荣‘性别易装’的文章配图片,便透过朋友的帮忙联络张国荣,希望他可以在不收分毫的情况下,准许我和出版社刊用他的剧照及相片。然后得到张国荣的回复,有两项要求:第一是必须把文章送过去给他看看,看看我到底写了些什么。第二是我挑选的照片不够漂亮,他要另行提供几张效果理想的给我。隔了些时候,收到了他转过来的剧照,其中有一张‘白娘娘’造型,原是他为电影《霸王别姬》而拍摄的,后来没有采用,所以照片是从未公开曝光的,而且他手上也只有这张孤本,没有底片,叮嘱我们千万不可丢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京剧《霸王别姬》于1921年改编,剧本是根据明代沈采所著传奇《千金记》,并参考杨小楼与尚小云、高庆奎在1918年演出的《楚汉争》剧情,由齐如山、吴震修撰写的。整出的《霸王别姬》有20余折,后来梅先生对这出戏进行精简,全场压缩到两个小时左右,很多大段唱腔都被去掉。    基本剧情: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互争天下。刘邦拜韩信为元帅,屯兵于九里山前,调度各路诸侯,十面埋伏。使李左车诈降于楚,诱项羽深入重地,围于垓下。张良又遍吹洞箫,命军卒学作楚歌,声韵凄凉。风送入楚营,而楚将楚兵闻之,皆动思乡之念。一夜之间,尽行解散;所未去者,止有八百余人,及周兰、恒楚二将。项羽无可如何,惟思冲出重围,以图再来。乃入帐中,与虞姬作别。虞姬即项羽之妻,历年战争,均在营中随侍。项羽逞举鼎拔山之勇,身经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奈徒恃勇力,卒中韩信之计。势促时穷,不得不割舍此爱妻,以免拖带弱息之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置酒与虞姬共饮,泣下数行,作歌以寄慨。虞姬亦歌而和之。黎明时,周兰、恒楚,催促动身。虞姬明知百万敌军,断非一弱女子所能出险,诳得项羽佩剑,立拼一死以断情丝。项羽幸无后顾之忧,逃至乌江口,亭长驾船相迎,项羽不肯渡江。盖自起义有八千子弟相从,至此无一生还,实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遂自刎焉,仍得与虞姬在地下结好合之缘也。    日《霸王别姬》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项羽,当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数十年,经过梅兰芳的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了艺术效果,几代传人,常演不衰,流传至今,是梅派保留剧目。    该剧的主要艺术特色是歌舞并重,除庄重、优美、感人唱腔外,情绪舞蹈、武术舞蹈同表演舞蹈有机结合。当剧情发展到项羽被困垓下,预感大势已去,愤愤高歌吟叹:“力拔山兮奈若何”时,虞姬见项羽慷慨悲歌为大王饮酒解愁曼舞一回,恰到好处穿插带表演性质较完整的、大家熟悉的“剑舞”,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参考资料:参考《中国京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他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为知名艺人或琴师。他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织女,14岁搭喜连成班演出。与此同时,他还求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脚胡二庚学花旦戏,向武功演员出身的琴师茹莱卿学打把子,许多前辈艺术家如名旦王瑶卿、陈德霖、路三宝,昆曲名家乔惠兰、丁兰荪、谢昆泉、陈嘉梁,净角大家钱金福、李寿山等都曾指教于他,尤其得王瑶卿大力提携,创造了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的表演形式和甜润、平和、优美、动听的梅腔,世称“梅派”,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影响很大,当推首席。有资料说旦行立派从“梅派”开始,尽管此观点存有争议,却足以证明梅派的地位和价值。  梅兰芳艺术道路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①从他开始演戏到1915年前后,是以继承传统为主,演出的剧目多为正统唱功戏。②从1915年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他创造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他不仅连续排演了一些时装新戏,还致力于古装新戏的创造和传统剧目的加工整理,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的重大革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很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进青衣表演中。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较重的剧目,丰富了京剧的表演。并对舞台美术、布景、化妆和音乐进行了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改革,一直为后人所继承。③从抗日战争胜利重返舞台到逝世,是他艺术生涯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他的演出虽然不多,但对人物塑造更富于内在魅力,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梅兰芳在1919年和1924年两次应邀赴日本演出。1930初应邀赴美演出,被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应邀赴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  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艰苦岁月中,他身居沦陷区,不怕威胁利诱,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表现了一位艺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建国后,他赴朝鲜进行过多次慰问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  据不完全统计,梅兰芳一生所演出过的京昆剧目不下200出,其中有传统的,改编的和新创作的,也有时装新戏,还有古典歌舞剧。从角色行当看,有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也有反串小生等行当。他的代表剧目有京剧《洛神》、《霸王别姬》、《嫦娥奔月》、《奇双会》、《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牢狱鸳鸯》、《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廉锦枫》、《红线盗盒》、《凤还巢》、《天女散花》、《麻姑献寿》、《西施》、《太真外传》、《宇宙锋》、《贵妃醉酒》、《抗金兵》、《穆柯寨》、《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文化部授予他荣誉奖。  梅兰芳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梅兰芳先生是 国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 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他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和新中国 成立后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其精妙的 艺术和高尚的品德,赢得全国人民的热烈赞赏。他在五十余 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造了众多的优美 的妇女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 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居其首。
   另外,他不仅在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中,起到继往开来 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最早将中国的京昆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 先行者,曾于1919年,1924年,1956年,三次访日,1930 年访美,1935年,1952年两次访苏,在国际舞台上的精湛表 演使国外广大观众和戏剧专家叹为观止,为之倾倒,通过他 的不懈努力,终使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高居巅峰。
同时,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当二十一条国耻条约签订时,他激于义愤, 编演了《木兰从军》,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编演了《抗金 兵》和《生死恨》,激励人们抗敌救国,八年抗战期间,他身陷敌占领区,不顾威胁利诱, 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表现了一名艺术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梅兰芳的一生是创造美的 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是色彩斑斓的一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京剧《霸王别姬》于1921年改编,剧本是根据明代沈采所著传奇《千金记》,并参考杨小楼与尚小云、高庆奎在1918年演出的《楚汉争》剧情,由齐如山、吴震修撰写的。整出的《霸王别姬》有20余折,后来梅先生对这出戏进行精简,全场压缩到两个小时左右,很多大段唱腔都被去掉。   基本剧情: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互争天下。刘邦拜韩信为元帅,屯兵于九里山前,调度各路诸侯,十面埋伏。使李左车诈降于楚,诱项羽深入重地,围于垓下。张良又遍吹洞箫,命军卒学作楚歌,声韵凄凉。风送入楚营,而楚将楚兵闻之,皆动思乡之念。一夜之间,尽行解散;所未去者,止有八百余人,及周兰、恒楚二将。项羽无可如何,惟思冲出重围,以图再来。乃入帐中,与虞姬作别。虞姬即项羽之妻,历年战争,均在营中随侍。项羽逞举鼎拔山之勇,身经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奈徒恃勇力,卒中韩信之计。势促时穷,不得不割舍此爱妻,以免拖带弱息之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置酒与虞姬共饮,泣下数行,作歌以寄慨。虞姬亦歌而和之。黎明时,周兰、恒楚,催促动身。虞姬明知百万敌军,断非一弱女子所能出险,诳得项羽佩剑,立拼一死以断情丝。项羽幸无后顾之忧,逃至乌江口,亭长驾船相迎,项羽不肯渡江。盖自起义有八千子弟相从,至此无一生还,实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遂自刎焉,仍得与虞姬在地下结好合之缘也。   日《霸王别姬》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项羽,当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数十年,经过梅兰芳的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了艺术效果,几代传人,常演不衰,流传至今,是梅派保留剧目。   该剧的主要艺术特色是歌舞并重,除庄重、优美、感人唱腔外,情绪舞蹈、武术舞蹈同表演舞蹈有机结合。当剧情发展到项羽被困垓下,预感大势已去,愤愤高歌吟叹:“力拔山兮奈若何”时,虞姬见项羽慷慨悲歌为大王饮酒解愁曼舞一回,恰到好处穿插带表演性质较完整的、大家熟悉的“剑舞”,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参考资料:参考《中国京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於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麽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麽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意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於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麽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麽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意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梅兰芳》编剧严歌苓在日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将一张被称为“黎明在《梅兰芳》中的造型”的照片展示给主持人窦文涛、另一嘉宾及电视观众。但是节目一经播出却引来很多网友投诉,原来这张所谓的“黎明剧照” 竟然是张国荣在拍摄《霸王别姬》期间所拍摄的“白娘子”造型!  据很多网友反映,2008年末至2009年初,电影《梅兰芳》上映后一张京剧造型的照片出现在众多媒体上,这些媒体不约而同地称这张照片为电影《梅兰芳》的宣传剧照。但是经过网友的查证,这其实是张国荣在1993年的电影《霸王别姬》拍摄期间拍下的“白娘子”造型照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日知录:梅兰芳三改《霸王别姬》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日知录:梅兰芳三改《霸王别姬》
.cn 日11:12 今晚报
  《霸王别姬》是梅派戏的经典剧目,至今梅派传人久演不衰,也是最能代表梅大师艺术追求的一出戏。
  这戏最初名《楚汉争》,是杨小楼的新编剧目,他演项羽,高庆奎演刘邦,尚小云演虞姬,演得红红火火,而且剧目很长,要连续两晚才能演完。本和梅兰芳无关,但在一次筵席上有人议论,说楚汉相争并无是非可言,说倒霉的是老百姓,挣扎在离乱之中;说可怜的是虞姬,死得冤枉!梅是善于听话的人,于是决定改编《霸王别姬》,以古鉴今。许姬传在《有关&空城计&、&杨家将&、&霸王别姬&的几点考证》一文也称:“梅先生此戏创作于民国十年(1921),正值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年代,编演此戏的目的是反战。”这就看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的抱负了。没有抱负哪来的高尚艺术。
  一直为梅兰芳量体裁衣而写戏的齐如山很快拿出本子,虞姬从三号人物上升到一号人物,戏加多了唱也加多了,但和《楚汉争》一样,也是连续两晚才能演完。在走排几次之后进行彩排,梅大师请内行、票友、亲友前来看这场非正式演出。从白天看前场到夜间看后场,大家全无异议,惟独一位既非内行,也非票友,更非亲友的听蹭戏的人在倒抽凉气。
  为什么倒抽凉气?梅大师赶忙过来请教。那人不得不开口了,说连看两场实在累人,累得倒抽凉气;说如果看了前场没看后场或看了后场没看前场,观众是否也要倒抽凉气?有理有理!梅大师把听到的赞美之辞全都抛在一边,立即决定将连续两场的《霸王别姬》缩写成当场霸王就别姬的新版本。
  被压缩的《霸王别姬》和观众见面了。博得彩声一片,确实比前后两场洗练多多,梅大师应该知足了。但在一场演出中,他发现坐在第一排的一位老者连连摇头,不以为然。梅大师下场之后就吩咐管事的打听这位老者是何许人也,他要弄清楚他连连摇头的缘由。这可难坏了管事的,到哪里找这位摇头的观众,大海捞针吗?
  千好万好,摇头的观众也是一位“梅迷”,在另一出戏里他又落座在前排了,梅大师一眼就盯准了,一到后台就嘱咐管事的快给那位老先生送水果去,打听清楚姓名和住址,就说他要去拜访老先生。老先生瞅着送来的水果和听着管事的言语,这回不是摇头而是怔住,梅兰芳要去拜访他,这是真的?当然是真的。转天梅大师就登门了,几句寒暄过后,这就照直问来,虞姬的舞剑技术有哪些不妥,问老者是看到哪儿摇头的,他也好改进。这位老人姓朱,深谙剑术,就说你的舞剑路数和尚小云的舞剑路数完全一致。尚小云是武生的底子,他舞剑刚劲十足,你怎么比得了?再说虞姬是贤惠的女性,应以柔胜刚,整个路数都要改。梅大师连声道谢,回去之后另起炉灶,重新编排,这才形成现在的路数。
  梅兰芳的成名不是偶然的。他有句从艺名言:“一师二友三观众。”《霸王别姬》的三改,恰是最好的说明。其实大改之后还有小改,唱词与动作,前期中期后期都有所不同,他一直在精益求精。
】【】【】【】
新 闻 查 询
彩 信 专 题
   【中国联通用户 拨打 飞翔浪漫天空
缤纷祝福/娱乐快报】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兰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