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火车站角车站到方圆帮教中心坐哪路车

局&&&&长:姜爱东副局长:谢愚妮副局长:于续文(挂职)
创新管理工作新思路江苏宜兴方圆帮教中心构建社区矫正新模式发布时间: 09:48:16【】【字体:
】【】  创新管理新思路 江苏宜兴方圆帮教中心构建社区矫正新模式
江苏省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是对宜兴市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中的“三无”人员及其他特殊人员进行临时安置、教育矫正、心理咨询、公益劳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安置的社区矫正常设帮教机构。该中心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构建了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开创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新局面。
  顺势而为打造新亮点
  江苏省宜兴市于2005年8月正式启动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宜兴市按照“依法、规范、有序”的原则,着力夯实基础、规范运转、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之路。其中,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实行工农相结合,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在江苏全省开了先河,成功打造了社区矫正的新亮点。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倾力合作,荣获了2009年度江苏省政法工作创新奖。
  整合功能构建新格局
  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整合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职能,形成了教育、监管、帮扶“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突出教育功能。方圆帮教中心紧紧抓住入矫和解矫两个教育转化的重要环节,做到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并举、专题教育和集中教育并重。一是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统一进中心,开展集中入矫教育;二是对入住人员、全市社区服刑人员以及管护对象每月分期分批轮流进行至少1次的常态化集中教育和专题教育,同时对社区服刑人员、管护对象开展跟踪回访帮教教育;三是设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着重针对问题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实行阶段式、集中式的封闭管理;四是设立“外来人员取保候审管护教育基地”,对涉罪外来人员在取保候审期间实行日常监督管理,并组织各类教育活动;五是设立“市级集中公益劳动基地”,建立劳动公约制度,分期分批组织全市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劳动教育,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突出监管功能。设立信息监管中心,把全市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全部纳入移动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所有相关人员的电子档案,实现基本信息、管理情况的随时掌握和查看;对全市严管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日常矫正教育、矫治改造的监督和管理,突出抓好问题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介入教育和行为干预,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训诫、违法违纪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出保障功能。一是设立“安置区”,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提供3至6个月暂时性的食宿服务,为生活困难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及就业安置;二是广泛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帮助他们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意向,纠正不切实际的就业观;三是联合市总工会等部门,开设电脑、烹饪等培训项目。对参训合格的人员发给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引导其参加就业招聘或自主创业;四是结合百家企业爱心帮教活动,由中心与企业合作建立爱心帮教基地,对无业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矫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把表现较好的人员推荐到企业就业;五是设立“监(所)外试工基地”,对服刑劳教人员进行监(所)外试工,预留岗位对接,帮助服刑在教人员做好回归后的就业安置工作,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突出关怀功能。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心理矫治技术,采用社区服刑人员自我治疗和专家辅助治疗两种模式,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员根据不同的问题分别加以处理,预防和化解各类心理疾病;通过“心理矫治中心”设立的情感宣泄室、宣泄治疗室等,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提高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体育、文娱等各类比赛和活动;及时总结、评比和奖励先进典型。多种人性化关怀和施矫形式,为这一群体人格社会化的形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积极的环境和条件。
  发挥作用放大新效应
  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的建立,就其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全新效应而言,表现在4个方面。
  进一步彰显社区矫正法治理念。方圆帮教中心矫正平台载体的建设,一方面实现了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双方积极行使权力(利)并认真履行义务的双向合作,体现了刑罚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承担教育、挽救服刑人员,帮助其再社会化的责任。方圆帮教中心通过较好地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维护社区服刑人员权益上呈现出社区矫正的法理特征。
  进一步体现社区矫正严肃规范。建立固定场所,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安排社区服刑人员到中心参加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利用实施内容对其表现进行直观而理性的考核评定,确保了刑罚的有效实施;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时间、指定地点,在中心强制性地完成学习、劳动和工作任务,并接受管理监督,体现了社区矫正严肃规范的特征。
  进一步凸显社区矫正人文关怀。社区服刑人员在方圆帮教中心不仅要认真地学习、辛勤地工作,还要做好生活安排,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较好地消除逆反心理,增强自我改造和约束能力,降低重新犯罪率;另一方面,方圆帮教中心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融入和服务社会的场所和机会,减少对其人身自由的限制,防止其人格监狱化,避免心理上和人际交往中出现较大反差,促使其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凸显了当今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和社区矫正人性关爱的特征。
  进一步落实社区矫正根本要求。方圆帮教中心的建立,探索了一条司法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企业关爱与社区矫正相结合的新路,为调整国家与社会、社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实践视角。在司法机关的推动下,企业、社区等社会组织以中心为平台和载体,开展多种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尝试,为构建国家与社会、社区的新型关系作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方圆帮教中心的建设,可以说在社区矫正制度本土化改造上先行了一步,进一步推动了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和谐,落实了社区矫正的根本要求。
  江苏省无锡市司法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启动社区矫正对象入矫宣告仪式 - 上定楼司法所
 |  |  |  |  |  |  |  |  | 
   
   
   
   
   
   
   
  
  
  
  
  
  
  
  
  
  
您当前位置
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启动社区矫正对象入矫宣告仪式
发布时间: 12:21
&&&近日,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安排矫正对象在宣告室举行了严肃的入矫宣告仪式,正式进入社区矫正。为充分体现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执法的规范性,把好入矫第一关,今年8月起,该市进一步加强矫正对象的接收管理工作,规范和明确了社区矫正对象入矫宣告程序。一是明确入矫宣告时间和地点,体现矫正的严肃性和刑罚性。矫正对象必须在社区矫正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内到市方圆帮教中心报到,并在中心宣告室举行入矫宣告仪式,接受规范的入矫教育。二是明确入矫宣告参与人员,体现社区矫正的社会性和责任性。入矫宣告仪式除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人员、矫正专职工作者、社区民警、帮教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外,还邀请法官、检察官参与,监督仪式的进行,同时开展相关教育。三是明确入矫宣告工作流程,体现社区矫正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新的入矫程序分为审查法律文书、宣告矫正接收、发放矫正须知、告知权利义务、明确管理规定、入矫谈话教育、拍照存档备案等环节,矫正对象严格按规范流程举行入矫宣告仪式,进入社区矫正。自中心启动入矫宣告工作以来,全市已对12名矫正对象进行了入矫宣告。&&&&& 地 方 北京&&&天津&&&&&&&&&&&&&&&&&&
& 频 道 贵州&云南&西藏&&&青海&&&&&深圳&&大连&
江苏宜兴方圆帮教中心构建社区矫正新模式
  创新管理工作新思路
  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为社区服刑人员举办就业政策咨询会。
  社区服刑人员向赤峰市红山区司法所工作人员递交有关矫正情况报告。
  江苏省常州市司法局举办矫正工作者培训班。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日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指出,社区矫正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推进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要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运行,防止脱管、漏管,防止重新违法犯罪;要加强教育矫正,大力推广江苏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等经验,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发展。
  江苏省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是对宜兴市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中的&三无&人员及其他特殊人员进行临时安置、教育矫正、心理咨询、公益劳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安置的社区矫正常设帮教机构。该中心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构建了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开创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新局面。
  顺势而为打造新亮点
  江苏省宜兴市于2005年8月正式启动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宜兴市按照&依法、规范、有序&的原则,着力夯实基础、规范运转、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之路。其中,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实行工农相结合,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在江苏全省开了先河,成功打造了社区矫正的新亮点。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倾力合作,荣获了2009年度江苏省政法工作创新奖。
  整合功能构建新格局
  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整合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职能,形成了教育、监管、帮扶&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突出教育功能。方圆帮教中心紧紧抓住入矫和解矫两个教育转化的重要环节,做到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并举、专题教育和集中教育并重。一是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统一进中心,开展集中入矫教育;二是对入住人员、全市社区服刑人员以及管护对象每月分期分批轮流进行至少1次的常态化集中教育和专题教育,同时对社区服刑人员、管护对象开展跟踪回访帮教教育;三是设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着重针对问题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实行阶段式、集中式的封闭管理;四是设立&外来人员取保候审管护教育基地&,对涉罪外来人员在取保候审期间实行日常监督管理,并组织各类教育活动;五是设立&市级集中公益劳动基地&,建立劳动公约制度,分期分批组织全市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劳动教育,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突出监管功能。设立信息监管中心,把全市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全部纳入移动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所有相关人员的电子档案,实现基本信息、管理情况的随时掌握和查看;对全市严管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日常矫正教育、矫治改造的监督和管理,突出抓好问题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介入教育和行为干预,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训诫、违法违纪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出保障功能。一是设立&安置区&,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提供3至6个月暂时性的食宿服务,为生活困难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及就业安置;二是广泛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帮助他们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意向,纠正不切实际的就业观;三是联合市总工会等部门,开设电脑、烹饪等培训项目。对参训合格的人员发给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引导其参加就业招聘或自主创业;四是结合百家企业爱心帮教活动,由中心与企业合作建立爱心帮教基地,对无业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矫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把表现较好的人员推荐到企业就业;五是设立&监(所)外试工基地&,对服刑劳教人员进行监(所)外试工,预留岗位对接,帮助服刑在教人员做好回归后的就业安置工作,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突出关怀功能。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心理矫治技术,采用社区服刑人员自我治疗和专家辅助治疗两种模式,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员根据不同的问题分别加以处理,预防和化解各类心理疾病;通过&心理矫治中心&设立的情感宣泄室、宣泄治疗室等,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提高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体育、文娱等各类比赛和活动;及时总结、评比和奖励先进典型。多种人性化关怀和施矫形式,为这一群体人格社会化的形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积极的环境和条件。
  发挥作用放大新效应
  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的建立,就其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全新效应而言,表现在4个方面。
  进一步彰显社区矫正法治理念。方圆帮教中心矫正平台载体的建设,一方面实现了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双方积极行使权力(利)并认真履行义务的双向合作,体现了刑罚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承担教育、挽救服刑人员,帮助其再社会化的责任。方圆帮教中心通过较好地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维护社区服刑人员权益上呈现出社区矫正的法理特征。
  进一步体现社区矫正严肃规范。建立固定场所,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安排社区服刑人员到中心参加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利用实施内容对其表现进行直观而理性的考核评定,确保了刑罚的有效实施;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时间、指定地点,在中心强制性地完成学习、劳动和工作任务,并接受管理监督,体现了社区矫正严肃规范的特征。
  进一步凸显社区矫正人文关怀。社区服刑人员在方圆帮教中心不仅要认真地学习、辛勤地工作,还要做好生活安排,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较好地消除逆反心理,增强自我改造和约束能力,降低重新犯罪率;另一方面,方圆帮教中心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融入和服务社会的场所和机会,减少对其人身自由的限制,防止其人格监狱化,避免心理上和人际交往中出现较大反差,促使其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凸显了当今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和社区矫正人性关爱的特征。
  进一步落实社区矫正根本要求。方圆帮教中心的建立,探索了一条司法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企业关爱与社区矫正相结合的新路,为调整国家与社会、社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实践视角。在司法机关的推动下,企业、社区等社会组织以中心为平台和载体,开展多种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尝试,为构建国家与社会、社区的新型关系作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方圆帮教中心的建设,可以说在社区矫正制度本土化改造上先行了一步,进一步推动了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和谐,落实了社区矫正的根本要求。江苏省无锡市司法局
  北京&& 确立特色工作模式 扎实开展矫正工作
  2010年,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深入推进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创新,全市社区服刑人员总体稳定,社区矫正工作在&平安北京&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阳光中途之家建设稳步推进,具有首都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进一步确立。
  阳光中途之家是北京市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成功典范,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201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周永康视察朝阳中途之家时指出,中途之家的工作推进了社会管理创新,推动了矫正帮教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探索了一条新路,在全国具有指导意义。
  实施矫正风险管理。一是将风险点确定为4大类,即业务流程中、中途之家运行中、队伍管理中和对外宣传中的风险;二是分析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点;三是对社区矫正工作风险管理做出界定,并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全市全面实施的风险管理,深化了社区矫正工作,为实现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及规范矫正工作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集中初始教育。2010年7月起,全市以区县为组织单位,对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开展了社区矫正初始教育。主要包括法制教育、心理矫正、社会适应辅导3个方面的内容。法制教育重点讲述社区矫正基本知识等内容;心理矫正重点开展心理测评等;社会适应辅导重点讲述就业形势等内容。集中教育强化了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主动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司法所顺利开展常规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助推人员稳控工作。9月至12月,全市部署开展了&矫正帮教百日安全&活动,活动分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总结提高3个阶段,努力确保在&矫正帮教百日安全&活动期间做到&三不出、两减少&。&三不出&,即不出现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或参与的有重大影响的恶性案件;不出现社区服刑人员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不出现因工作不到位导致的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案件;&两减少&,即社区服刑人员年度重新犯罪进一步减少;社区服刑人员脱漏管进一步减少。
  推广矫正管理系统。开发北京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在部分区县进行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组织区县司法局和司法所有关人员培训、应用;出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暂行办法,确保信息安全。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北京市社区矫正基础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培养心理矫正专业人才。市司法局与社会合作开展心理咨询培训,市、区县31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多人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加强矫正干警队伍建设。在矫正干警中开展&严明纪律作风,提高矫正能力&专题教育、&创先争优,从我做起&活动和&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双大&活动完成后,全市矫正干警考试考核合格率达100%。
  北京市司法局
  重庆&& 制度建设来做引领 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
  重庆市于2004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启动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7年来,全市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社区矫正工作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平安重庆&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出台指导性文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开展。2004年2月,市委政法委出台《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在北碚、渝北、涪陵等3区7个街道先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2005年6月出台《关于成立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组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机构;2006年,市司法局会同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等12家部门联合出台《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已成为重庆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建立组织协调制度,确保工作机构高效运转。2006年,市司法局挂牌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处,各区县(自治县)司法局陆续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乡镇(街道)司法所设立社区矫正办公室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得到规范。市、区县(自治县)和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了领导小组月例会、季度联系会议、年度总结等制度,加强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是建立工作环节制度,确保矫正工作流程规范。建立&法律文书齐、社区服刑人员在位&的&两个要素&接收制度,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并制定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等,规范社区服刑人员档案。
  四是建立工作行为制度,确保工作人员履职履责。明确市、区县(自治县)和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职责;制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十不准&等5项制度;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制度、档案管理等11项制度;明确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职能职责,从源头上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行为。     
  尹科夫
  吉林市&& 抗洪救灾勇挑重担 社区矫正取得实效
  2010年7月,吉林省吉林市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司法行政机关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畏艰险,勇挑重担,认真做好抗洪抢险斗争中的社区矫正工作。
  重点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灾情发生后,吉林市司法局迅速制定下发了《关于在抗洪救灾期间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提出要全力保障社区服刑人员人身安全,切实帮助受灾的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司法局领导带队,深入到永吉县、桦甸市、丰满区等灾情严重的地区,指导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抗洪救灾,调查了解社区服刑人员受灾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管控措施,防止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全市灾区152名社区服刑人员思想稳定,监管秩序良好,无一人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
  想方设法为社区服刑人员排忧解难。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深入灾区一线,与社区服刑人员逐个面对面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受灾情况,努力为受灾的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倍感党和政府的温暖,鼓励他们树立生活信心。
  有针对性地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桦甸市、永吉县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及时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采取&法制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政策感召和帮困扶助相融合&的方式,对12名洪灾恐慌、失去亲人、失去房产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永吉县司法局组织23名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在口前镇清理道路淤泥,开展灾后自救,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深入灾区,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咨询125人次,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两次。重点宣传党和政府抗洪救灾、灾后重建的方针政策,有力维护了灾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吉林省司法厅
  海口美兰区&& 深入实际突出重点 探索农村社区矫正
  2010年,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司法局大胆探索,突出重点,创新理念,改进教育矫正方式,积极推进农村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改进了现阶段农村社区矫正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做到&三个结合&,即个别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专职教育与兼职教育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个别教育与分类教育结合。既坚持针对服刑人员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开展个别教育,又要针对同一犯罪类型服刑人员的共同犯罪心理特征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教育;专门机关教育与社会帮教相结合。即司法所工作人员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对矫正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即坚持在法律、法规、文化、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从接收到解除矫正的全面的心理健康辅导和诊疗机制。
  美兰区司法局注重抓好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培训,实现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依靠基层,发挥村组干部的作用,充分调动村委会及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引导其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加强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与社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建立起了志愿者组织管理的网络体系。 
  陈雅宁
  浙江&& 围绕&四个深化& 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2010年,浙江省司法行政机关部署实施社区矫正&五大工程&建设,推进社区矫正&环沪护城河&工程,深化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信息化建设。2011年,全省围绕&四个深化&,实施社区矫正&五大工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深化教育矫正基地建设,开展建设集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中心的实践探索活动;深化心理矫正工作,整合地方人才、技术和行业优势,开展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师培训教育活动;深化个案矫正工作,落实&定人包案&制度,开展分类教育,提升矫正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开展教育矫正能手&一对一&帮教攻坚等活动,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的改好率;深化公益劳动基地建设的形式与内容,推进思想教育型、技能培训型和安置就业型&三型&基地建设,实现&向教育要质量、向教育要安全&的目标。
  深化执法检查工作,坚持部门联动与专项整治、重点督查与面上巡查、定期检查与突击抽查相结合,提升规范执法水平;深化社区矫正监管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深化监管机制科技保障,推行重点人员&GPS管理&,提升监管工作科技含量;深化考核奖惩工作,建立日常考核与司法奖惩衔接机制;深化监管帮教网络建设;加强监督考察小组和监护人履行职责情况的动态检查与考核,落实监管帮教责任制和监管安全责任追究制。
  重视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将帮扶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提高社区矫正质量进行有机结合,深化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以构建帮扶长效机制为突破口,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籍社区服刑人员落实责任田;将社区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地方再就业培训体系;推进社区服刑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建设。
  深化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及其考核办法,提升全省规范化建设水平;深化&制度工程&,提升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质量;深化&衔接工程&,打造无缝衔接机制;深化&安全工程&,在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深化&信息工程&,统一规划、标准和平台,资源共享,分层推进;深化&保障工程&,完善社区矫正管理和执行体系;深入开展&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提升队伍执法能力和水平。
  浙江省司法厅
  陕西&& 社区矫正有序推进 工作开展初见成效
  自2010年5月启动社区矫正试行试点工作以来,在短短7个多月的时间里,陕西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已在全省10个市的59个县(区)371个乡镇(街道)展开。渭南、咸阳、汉中、延安、安康5市分管领导或市委政法委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汉中、延安、安康3市成立由分管领导和市委政法委书记共同挂帅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全省大多数县(市、区)召开动员大会,成立由县(市、区)委副书记或常务副县长或政法委书记及分管副县长兼任组长、副组长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汉中市司法局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科;安康、商洛两市部分区县司法局也相继设立社区矫正股。
  2010年5月中旬至7月底,陕西省司法厅先后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及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举办了9期以社区矫正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共培训各市司法局分管副局长、基层处(科)长等1000余人;各市、县(市、区)司法局在此基础上,也分别开展了社区矫正业务培训。其中,西安、汉中、铜川、渭南、榆林5个市专门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实务过程及数据信息统计上报软件系统的操作演练开展了专题培训工作。
  日,省司法厅邀请省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共同研究商讨了全省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办法。根据会商意见,&两院两厅&于8月5日联合印发了《陕西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试行)和《陕西省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细则》(试行),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衔接配合提供了分工明细又便于操作的指导性文件。该厅经与省法院、检察院、公安厅等单位联系会商,拟制了包括《陕西省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等在内的13项规范性文件。
  严格执行衔接管控措施,避免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通过集体教育、个别谈话、公益劳动、心理咨询、个案矫正等多种教育矫正方法,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建立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防止再犯罪;全省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基地17个,公益劳动基地31个,就业基地4个;商洛市聘请大学生村官担当社区矫正志愿者,为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全面落实帮困扶助措施,全省现有在矫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就学)率达到60%以上。
  陕西省司法厅
  湖北&& 健全社区矫正机制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湖北省社区矫正工作自2005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一手抓社区矫正工作推进,一手抓机构队伍建设跟进,以有效工作促进机构队伍建设,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促进工作全面发展,构筑了省、市(州)、县(市、区)、乡镇、社区(村)五级工作体系,形成了&以司法所为主体,以村(居)委会工作站为纽带,以基地为依托,以专兼结合工作队伍为骨干&的工作网络,健全了工作和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发挥有效工作的助推作用,加强工作机构建设。2010年机构改革中,省政府批准省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为省司法厅直属行政机构,核定编制27人;省编办明确要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大力加强市、州、县(市、区)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队伍建设,不少地方主要领导亲自抓,较好地解决了工作机构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开展;成立湖北省法学会社区矫正工作理论研究会,主抓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论研究。
  按照专兼结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推进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专业工作队伍。即平均每市(州)配备社区矫正管理专职人员4名;二是建立社会工作者队伍。部分地区公开招考专职社会工作者,择优录用;三是建立社会志愿者队伍。组织动员企业家、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服刑人员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法律素养和奉献意识的人员以及老模范、老军人、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五老&人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省厅始终坚持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能力建设,编印下发培训教材和学习资料,每年举办两期新上岗司法所长培训班和两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各地在培训中,把老党员、社区骨干纳入培训范围,社区矫正工作知晓度和社区群众工作参与度明显提高。一是试点先行,解决社区矫正队伍身份问题;二是工作优先,强化工作经费保障。省委、省政府即将下发的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并将其列入各级政府级财政预算。
  陈文贵
  本版摄影 司矫轩
 责任编辑: 王婷婷
您尚未登录:
您己登录可以留言:
本网是由中国法学会主管、《民主与法制》社主办的唯一官方网站 《民主与法制》杂志总编室主任、民主与法制网执行总监:明兵 本网律师顾问: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民主与法制网
 京公网安备 建议使用IE6以上分辨率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山长途汽车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