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国后期兵源来源是哪里

罗马帝国衰弱的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罗马帝国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长子阿卡狄分得东部,受到教会的称颂,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元首&quot.禁卫军首领戴克里先以物理夺取了政权,但实际上集国家的一切重要职务于一身.这座新城后来被称为君世坦丁堡,政治.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但他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被称为奥古斯都时代;),&quot,帝国正式分裂,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元首政治&,东罗马帝国(又名拜占庭帝国)仍存在了许多世纪.395年;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的意志&奥古斯都&,直到394年才由提奥多西统一,伟大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君士坦丁;;,帝国又陷入了混乱之中.
戴克里先死后.君士坦丁在原希腊城邦拜占庭的旧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都城.由于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宽容和支持,而是得之于&quot.他在表面上继续维持着共和制的形式,被誉为&quot,先后被罗马元老授予&quot,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临大西洋,经济中心逐步向地中海东部的统治转移.这种披着共和制外衣的专制统治,罗马帝国陷入了长期的危机之中.
君士坦丁死后,西罗马帝国在最后一个皇帝被杀后灭亡,统治罗马达44年之久.
公元前29年;.476年;元首制&quot.屋大维和他的继承者统治的时期(公元前27-公元284年);元首政治&quot.他所创立的&quot,屋大维凭借军事力量重新统一了古罗马.他生前就把帝国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
屋大维执政的时期是罗马帝国最光辉灿烂和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他死后仍存在了280多年;(意思是庄严的;君世坦丁大帝&quot,帝国疆域东起幼发拉底河.罗马帝国后期.屋大维于公元14年去世,被称为&quot,大致上完成了天然疆界的扩张;君主&,并在公开的场合表示尊重&quot,他在位工31年(公元306-337年),废除了&quot,他的后继者们承袭了他的专制主义政体,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都城,公然否认自己的权利来源于&quot,一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表示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的称号,并自称为&quot,神圣的)开始.从戴克里先开始的罗马帝国被称为晚期罗马帝国;,以加强对帝国东部的统治,即今日的伊斯坦布尔.那时,被称为早期罗马帝国.从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奉为&quot,次子贺诺里分得西部;第一公民&quot,北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界;元老院和罗马人民&quot罗马共和国存在了约五个世纪;奥古斯都&quot,史称罗马帝国时期;神&quot.
公元3世纪时;(即&quot,成了一个东方式的专制帝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罗马帝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罗马帝国后期兵源来源是哪里_百度知道
罗马帝国后期兵源来源是哪里
提问者采纳
为蛮族入侵大开了方便之门,结果使意大利的人口锐减,发生了源起亚洲的可怕的瘟疫,不得不吸收大量蛮族加入罗马军队,从而导致兵源短缺公元166年和252年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罗马帝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三方登录
罗马人的尚武传统:为罗马帝国的征服战争保证兵源
<img id="currentImg" src="http://img1./catchpic/3/38/389BE31DEAE015BC17072.jpg" border="0" width="400" height="287" alt="罗马人的尚武传统:为罗马帝国的征服战争保证兵源" title="罗马人的尚武传统:为罗马帝国的征服战争保证兵源" />
&&&&许多人相信,罗马人对军事战争的热情,首先是从他们对武力的崇拜开始的。尽管质朴、勤劳、节俭等古老的美德都随着晚期罗马大量财富、土地和五光十色的外来文化的涌入而发生了扭曲和异化,但崇尚武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信奉“拳头里面出真理”的功利主义、现实主义情绪,却始终贯穿在这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实际上,崇尚武力、注重实力属于罗马人民族性格的范畴;而民族性格的形成又不可避免地与他们的起源文化认同、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事的经济生产形式等有密切联系。因此,当我们把罗马人的尚武传统作为一个观察的点,就是为了能够从这个点发散出去,对罗马的文明做一个立体的介入,这种感觉一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文字:“很小的事件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的命运,并且这命运本身像是一块奇异、广大的织物,每条线都被一只无限温柔的手引来,排在另一条线的旁边,千百条互相持衡。”
&&&&从源头上讲,人类崇尚武力是因为迷恋于胜利所带来的成就感;这是一种本能的喜悦,它最初是由自然赋予的。远古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与自然斗争,留下了苦痛的记忆,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征服自然,掌握自己的命运;当他们把这种希望带入初期的文明社会,就转移为对敌对族群的战胜欲。所以,尚武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改造现实以开创美好生活的理想主义和一种宣泄生命能动性的战斗情怀。在罗马人那里,尚武精神也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粗鄙野蛮的暴力倾向和黩武主义,而体现为一种溶于血液的个性、一种对战争的集体向心力,以及对英雄的仰慕和赞叹:
&&&&(1)好勇斗狠、粗犷豪迈、坚韧不拔的性格。
&&&&罗马人总是鼓吹自己是战神的后裔,因此将好勇斗狠视为一种先天的宝贵品质。诗人贺拉斯就曾这样告诫后辈:“年轻人必须在战争中锻炼四肢/像对待朋友一样忍受艰难困苦/学会袭击野蛮的帕提亚人/叫他做你的刀下鬼/你要在苍天之下危难之中/生活下去。”可见,在罗马人的思维中,战争已经被视为一种教育公民的方式,吃苦耐劳和勇敢顽强则被作为公民道德与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为此,“他们要习惯于按照军队的步伐行进,这就是说,要在五小时内行军二十哩,有时是二十四哩。在行军的时候,他们要背负二十里弗的重量。他们要学习习惯于全副武装地奔驰和跳跃。他们在操练的时候要带着剑、标枪、箭,它们比起普通的武器来要重一倍。而且这样的操练又是经常不断地举行的。”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罗马人不仅使自己的体能(生理性)和武艺(技术性)得到了加强,而且逐渐锻炼出了一种钢铁般的意志(精神性)。也正因罗马人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艰苦卓绝的训练中,他们无暇,并且也不愿意像希腊人那样去追求精致和美丽。他们知道,即使把自己打扮得容姿焕发,但那很快就会被军训或格斗中的鲜血和汗垢所侮,那些华美繁复的装束不是成为自己冲锋陷阵的负累就是使自己成为他人的笑柄。据说,早期的罗马人不洗或很少洗衣服,他们每天只把干活时沾在手臂和腿上的尘土洗掉,一个星期才洗一次澡,以致身体常常散发异味。但正如塞内加所说,那“是军旅生活的味儿,是劳动的味儿,是男子汉的味儿。”罗马人的野性作风还促成了他们对残酷的角斗竞技之热衷,这是他们在很早的年代就引进的、最喜爱的娱乐活动。“历史学家提到的最早的角斗表演发生在公元前264年。”甚至,罗马人后来普遍地将角斗表演作为葬礼上的一种助兴之举。在战场上,罗马士兵勇武豪壮的禀性往往驱使他们表现得剽悍凶猛、不屈不挠。譬如,根据恺撒的《高卢战记》,前54年,纳尔维人围攻奎因都斯.西塞罗的冬令营,在连续攻击了七天后,他们又发起火攻,形势相当危急。但罗马人始终毫不放弃,表现出大无畏的本色--“士兵们的斗志是如此之昂扬,心神是如此之专注,虽然火焰到处熏灼他们,大量的矢矛在骚扰他们,而且知道自己的财物和行李都着了火,不仅没一个人离开壁垒退出战斗,甚至连回头看一下的人都没有。人人都以最奋发的热情和勇气战斗着。”
&&&&(2)广大人民对战争的理解、支持。
&&&&由于推行公民兵制度,罗马可谓一个全民皆兵的社会,全体国民对战争抱有极高的理解度和支持度。罗马人对战争,或者至少对公民应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品质非常重视。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把战争作为检验公民合格或优秀与否的试金石。当时,罗马妇女甚至不被允许在重大的国家战争失败之际为战死的丈夫痛哭,因为她们被要求将全部的意志用于坚强、振作和塑造报仇的决心;而对于那些临阵脱逃者或企图投敌者,不要说正规的军法会给予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他的妻子、儿女、父母、朋友也全都会嗤之以鼻、不容之于世;相比之下,罗马人对战败的同胞通常是比较宽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战败者未必个个是懦夫,只要在沙场上确实尽了全力,就是值得敬重的。比如,在前321年的考狄昂峡谷战役惨败后,罗马人民并没有对战败归来的士兵冷嘲热讽,反而依然表示欢迎,给予他们应得的尊严。荣誉归于英勇者,耻辱归于怯懦者,整个罗马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军营般的氛围之中。
&&&&对大部分罗马公民来说,从军打仗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谋生致富之道,更是光宗耀祖、名垂青史的最佳选择。所以,整个罗马社会都涨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从戎热情。这明显表现为两点,一是军队数量的庞大,二是兵员补充的迅速和高效。据测,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各条战线上作战的罗马军队至少达十万人以上。“在特拉西美诺湖之战(公元前217年),罗马执政官率领的全部三万保卫意大利的军队被歼。在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八万罗马士兵七万阵亡,其余不是被俘就是逃散,虽然如此,罗马却能在短期内恢复过来。”而在较早之前的皮洛士战争中,罗马曾在赫拉克里亚之战里阵亡了七千人,被俘了两千人,造成军队损失近半。然而当皮洛士想趁胜与罗马缔和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皮洛士的使臣西尼阿斯并没有在罗马看到他所想象的诅丧和恐慌,却目睹了罗马群众争先恐后参军的盛况。据李维记载,前458年,罗马人与厄魁人、萨宾人发生战争,两名元老院的使者在田间地垄里找到了昆提乌斯.秦奇那图斯。当时他正在犁地,但一听完使者的战情介绍,便立即擦去身上的灰尘和脸上的汗水,换上妻子递来的战袍,毫不犹豫地奔赴了战场。这个秦奇那图斯是当时罗马的新任执政官,但他的另一个身份也在这则史料中被揭示了出来--一名普通的农民。可见,从军卫国作为一项无需思考的使命,很早就在整个罗马深入人心了。
&&&&(3)对英雄主义的崇拜。
&&&&生活在帝国时期的古罗马作家朗吉努斯曾在《论崇高》中将英雄的人格说成是与自由相连的“灵魂中的伟大品质”。他认为在他所处的时代,由于人们丧失了对这种品质的培育,反而自幼便受到一种“奴性教育”,被羁入“心灵的铁笼、人人的监狱”,以致“大家都在冷漠中虚度一生,既不奋发有为,又无雄心壮志。”所以,罗马人对英雄的崇拜作为他们尚武精神的一种延伸,不仅是鲜明而炽热的,而且还上升为他们对崇高道德的态度。
&&&&早在公元前500年,在抵抗伊达拉里亚人的战争中,青年霍拉西斯.柯克莱斯冒着生命危险募挡敌阵,就被传为佳话,成为了罗马人敬慕的英雄。又如,前55年,在高卢作战的罗马军队遭到乌西彼得人和登克德里人的突袭,恺撒在《高卢战记》中将这场战役里一位名叫毕索的勇士记载了下来:“他在他的兄弟被敌人包围时,抢过去援救,把他的兄弟就脱了险,但自己却从受了伤的马背上摔下来。他一直极勇敢的抵抗着,直到在重重围困中受到许多伤被杀为止。他那位本已退出战斗的兄弟,在远处看到了,重又驱马冲向敌人,也同归于尽。”这样可歌可泣的行为一向是为重视情义、不怕牺牲的罗马人所感动的。李维在《建城以来史》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图卢斯王统治时期的故事:战胜归来的罗马青年普布利乌斯.贺拉提乌斯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姐姐,原因是后者的未婚夫正是一名战败身死的敌军士兵,而她却为之恸哭流涕。然后,贺拉提乌斯被带到国王和民众面前接受法官的审判。在上诉过程中,贺拉提乌斯的老父亲发表了一份在我们看来意想不到的演讲,内容是他认为自己的儿子杀死自己的女儿是无可非议的,并且作为父亲也是支持的;如果儿子不杀死姐姐,他反而会惩罚儿子。“他一边说一边拥抱着儿子,并指着作为战利品挂在那里的库里阿提乌斯三兄弟的盔甲说:'我的罗马同胞们,这就是你们刚才看见的,带着胜利的荣耀和喜悦昂首阔步走进来的那个年轻人。你们能忍心看着他戴枷示众,被鞭笞受折磨吗?……去吧,扈从把这双以剑和盾为罗马夺得权力的手绑起来吧。去吧,把这位罗马城的解放者的头蒙起来,吊在凶兆之树上,或者在城墙之内,长矛和战利品之中拷打他,而那些战利品就是他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或者在城墙之外,库里阿提乌斯三兄弟的坟墓前拷打他。你能把这个年轻人带到什么地方去呢?有什么地方连他的荣誉也保护不了他免受如此丢脸的惩罚吗?'”于是,贺拉提乌斯被释放了。这则材料向我们展示了时人对身膺战功和荣誉的勇士怀有发自肺腑的钟爱,以致可以容忍后者的某些错误。可以说,正是罗马人的英雄主义情结消抹了他们平日严明的法纪观念,使他们在陶醉和同情中扭转了这名莽撞的罗马青年本该遭受的无情命运。
&&&&但古罗马的英雄主义是有其特点的,它和古希腊的英雄主义有所不同,后者充满了细腻的、浪漫主义的韵味,而前者却是一种雄浑的、饱含爱国主义热忱的英雄主义:希腊的英雄常常是为个人而战,而罗马的英雄则往往为国家、群体而战。希腊英雄的战斗激情是植根于个性与自由的,而罗马英雄则更倾于将自己呈送给某种独立于自我之外的存在。所以,希腊的英雄主义通常是歌颂个人的力量,而罗马的英雄主义则是礼赞团队协作和彼此扶助。譬如,在上文提到的那场罗马军队与纳尔维人之战中,恺撒还记载了“两个极勇敢的人”,一个叫季度斯.普尔洛,另一个叫卢契乌斯.瓦伦纳斯,他们为了较量谁更勇猛领先,竟不顾危险,展开了一场比赛:“(普尔洛)跨出战壕,向敌人最密集的部分冲去。瓦伦纳斯怕人家说他胆怯,也不肯再停留在壁垒山,便也紧紧跟上来。”但在这场比赛中,他们遇到了一些意外的危险,首先是普尔洛遭到敌人围攻,幸亏“瓦伦纳斯赶向他那边,在他危险时给了他帮助”;然后是追击敌人的瓦伦纳斯“一个筋斗跌进地上的洼坑里”,也遭到敌人群攻,是普尔洛帮他解了围。恺撒明显有意突出了两人并肩拒敌的重要性,写道“在这番竞争和比赛中,命运之神好像先后轮流光顾了这两名对手,使一个成为另一个的助手和救星,以至于要判别两个人中究竟哪一个比较勇敢些也不可能。”黑格尔说:“罗马所谓德行是指勇敢;然而并不是个人的勇敢,而是根本上和同伴们联系时表现的勇敢,这种联系被看做是至高无上。”所以,在罗马人眼中,英雄除了要能够武艺高超、以一挡十外,还一定要能够与战友肝胆相照、同舟共济。
&&&&尚武传统在罗马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主要是点燃了罗马人无所畏惧的战争狂热并鼓舞了他们锲而不舍的斗志。倘若说罗马人的爱国主义和荣誉信仰是他们对外征服的思想旗帜,那么,尚武传统就为他们提供了蓬勃不竭的勇气和动力。罗马人的尚武之风则是多方面因素汇聚、综合而成,不是某种单线发展、沉淀的结果。
&&&&(一)独特的起源文化认同孕育了尚武精神的雏形。
&&&&在罗马民族的历史中,至少有四条文化根基,一是拉丁人元素、二是萨宾人元素、三是伊达拉里亚人元素、四是希腊人元素。而这些民族无不是武力和自由爱好者,就奠定了罗马人“剑”的文明的基因。
&&&&(1)拉丁人与希腊人
&&&&罗马人中间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即认为自己的远祖是维纳斯之子埃涅阿斯,而直系祖先,亦即罗马城的缔造者,则是马尔斯之子罗穆路斯。瓦罗就曾说:“罗马版图内最古老的城市是罗马,它是罗穆路斯王所建。”
&&&&在维吉尔的名作《埃涅阿斯记》中,一切都开始于那场惊心动魄的特洛伊战争。在希腊联军使计攻破特洛伊之后,亡国的王子埃涅阿斯带领一些族人从熊熊烈火中逃了出来,他们分乘几条小船,流浪于地中海之上。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埃涅阿斯一行终于在意大利半岛的拉丁姆地区登陆。当地国王拉丁努斯热情地款待了他们。后来,埃涅阿斯帮助国王同鲁图利人作战,并迎娶了拉丁努斯的女儿拉维尼亚。拉丁努斯死后,埃涅阿斯继承了王位,幸福而卓有成效地统治着他那和睦的特洛伊人和拉丁人。后来,埃涅阿斯的儿子在第伯河口附近建立了阿尔巴&隆加城,其子孙在这里统治了300多年。在阿尔巴&隆加的第15代国王努米托尔时,又一个故事发生了:国王的兄弟阿穆略篡夺了王位,后者生性残暴,野心勃勃,因害怕哥哥的后代报复,他杀死了侄子,并强迫侄女西尔维娅去做不许结婚的维斯塔贞女。但战神马尔斯却来到了西尔维娅身边,和她生下了一对双胞胎。阿穆略得知后又惊又怒,下令处死侄女,并让一位名叫浮斯图卢斯的奴隶将双生子投入第伯河中。但战神设法救走了西尔维娅,也使河水把装着双生子的篮子冲到岸边。孩子的哭声吸引了正在河边喝水的一只母狼,它奔到孩子们身边,不仅没有伤害他们,反而慈爱地舐干双生子的身体,把他们带回山洞,用自己的奶喂养他们。不久,一位牧羊人发现了这对孩子,把他们带回家中抚养,给他们分别起了名字,哥哥叫罗穆路斯,弟弟叫勒莫斯。长大成人的两兄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他们被赶下台的外公,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决定报仇雪恨。他们苦练武艺,并逐渐聚集起一群牧人、流浪者和逃亡的奴隶。这时,由于阿穆略的统治残暴,人民早已对他恨之入骨。罗穆路斯两兄弟趁势揭竿而起,杀死了阿穆略。报完仇后,兄弟俩却出人意料地把政权交还给自己的外公,决定带领自己的人马在他们获救的地方--帕拉丁山丘建立一座新城。而由谁来做新城的主宰呢?神谕告诉他们要由看到的、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勒莫斯在阿芬丁山上看到6只秃鹫,而罗穆路斯则在帕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秃鹫。后者的数字更幸运,但前者则更早地看到了征兆,于是兄弟间发生争执,罗穆路斯最终杀死勒莫斯,成为新城的国王。据说,他在犁上套上一对雪白的公牛和母牛围着他选定的城址走了一圈,划出深深的犁沟。这道曲线便确定了城墙的位置,被围起的地方称为“顺城圣区”。新城建成后,罗穆路斯顺理成章地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它为“罗马”。
&&&&尽管罗马人的这套起源神话极尽恢弘壮阔之能事,很容易激动人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饱含着某种真实的历史成分。但迄今为止尚无充足的考古资料与这些说法相映证。人们一般以公元前753年作为罗马建城的时间,但也普遍认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杨共乐教授在《罗马史纲要》中就指出,罗穆路斯建立的很可能不是一座城市,而只是一个村落,只是罗马城市发展史的第一期。第二期是所谓七丘联盟阶段。所以罗马肯定不是某一个人一举建立的。另一面,学者们还发现罗马起源传说其实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埃涅阿斯与罗马的渊源最初是由希腊人虚构的,他们本来认为是埃涅阿斯直接建立了罗马城;而罗马人自己则仅仅相信母狼和双生子的传奇。后来,“希腊人在了解到罗马人关于母狼和孪生子的故事后,开始调整自己的看法。埃涅阿斯不再是罗马的建城者,而是罗马的奠基者。”“希腊人把拉维尼乌姆或阿尔巴.隆加看做特洛伊人最先定居的地方。公元前4世纪,罗马人接受了这一观点,同时也不愿排除自己的建城传说,这样两种传统就被融合为一体”。希腊人编织罗马的希腊起源的原因是,随着公元前8世纪开始的大殖民运动,希腊人乐于构建未知城市的起源,而在公元前4-前3世纪迅速崛起的罗马,尤为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便以特洛伊传说为基础,把罗马的起源纳入自己的神话体系。而罗马人愿意与之融合的目的在于,“把起源与特洛伊和埃涅阿斯连接起来,不仅能够在政治上进入了广阔的希腊世界,而且与复杂多样的希腊世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从而可以进入希腊文化圈。但是,政治上的权威地位又促使他们找出他们与希腊的不同之处,宣称自己民族的特洛伊起源正适合了这种文化心理的需求。因为特洛伊的荣耀属于过去,特洛伊人不再存在,它只是一个象征,因此罗马人可以通过塑造特洛伊人的形象来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事实上,希腊文化基本是在比较晚近的时代才大量传入罗马并被后者所接受。罗素就曾指出:“布匿战争后,年轻的罗马人对希腊人怀着一种赞慕的心情,他们学习希腊语,他们模仿希腊的建筑,他们雇佣希腊的雕刻家。罗马有许多神也被等同于希腊的神。罗马人起源于特洛伊的说法就被创造了出来,以便与荷马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拉丁诗人采用了希腊的韵律,拉丁的哲学家接受了希腊的理论。”但希腊文化确实是深深地扎进了罗马民族的根底里,对它的历史影响至大。而且,根据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旧世界古代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浪潮,除了发生在公元4-5世纪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更早一次就是发生在前三千纪末两千纪初的印欧语系诸部族大迁徙。原始的印欧民族是一批生活在中亚大草原、以牧牛为生、操印欧语的游牧部族。公元前2000年左右,可能为了寻找新的牧场或由于人口增多导致土地压力过大,印欧民族分为两支先后向外扩散,一支以雅利安人的身份向南迁徙到伊朗高原和印度北部,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并安定下来,逐渐演化为伊朗人和印度人;另一支则向西迁徙到欧洲,后来又分别繁衍为希腊人、拉丁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所以,希腊人与拉丁人也的确是同宗同祖的。
&&&&(2)萨宾人与伊达拉里亚人
&&&&比希腊人更早、更直接地对罗马人发生作用,并与拉丁文化一起构成罗马本土文化原端的是萨宾人和伊达拉里亚人的文化。萨宾人和伊达拉里亚人是意大利半岛上两支古老的山地民族,在拉丁姆地区,前者占据了卡皮托林、奎里那尔和维米纳尔三座山丘,后者占据了凯里乌斯山。
&&&&从人口融合上看,据说,罗马最初只有三个“特里布斯”,即部落,分别名为“罗慕奈斯”、“梯提埃斯”、 “卢凯列斯”,有人认为这就分别代表了拉丁人、萨宾人和伊达拉里亚人三个种族。而在罗马王政时代经历的7位“勒克斯”中,第1王罗穆路斯和第3王图卢斯是拉丁人,第2王努玛和第4王安古斯是萨宾人,第5王老塔克文、第6王塞尔维乌斯、第7王小塔克文是伊达拉里亚人,这本身就表明它是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其中,关于罗马拉丁人与萨宾人的融合,涉及一个著名的故事,即“抢夺萨宾妇女”。相传罗马草创之初,人口极少,有正当工作的居民都不愿迁居到这座新城,所以它接纳的多是逃亡者、流浪汉,甚至流氓、盗贼,这些人狼藉的名声使周围的部落都不愿把姑娘们嫁到这里来,长此下去罗马就有亡国亡种的危险。国王罗穆路斯为此绞尽脑汁,决定用欺骗的手段去抢夺邻邦人丁兴旺的萨宾妇女。他暗中让罗马青年做好准备,然后宣称举行竞技表演,邀请萨宾人来观赏。到举行竞技会那天,正当萨宾人看得如醉如痴时,罗穆路斯一声令下,罗马青年们一拥而上,将毫无防备的萨宾少女尽数虏走。萨宾国王塔提乌斯知道这事后非常气愤,于是发兵攻打罗马。但已为人妻的萨宾妇女们既不愿自己的罗马丈夫战死沙场,又不愿自己的萨宾亲人遭遇不幸,便结队请求罗穆洛斯的妻子赫希拉(也是塔提乌斯之女)出面阻止战争。赫希拉接受了萨宾妇女的请求,带着妇女们在双方鏖战的危急时刻,从山岗上冲入阵中。她们怀抱吃奶的幼子,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双方不要互相残杀。她们的恸哭深深打动了双方战士,他们扔下手中的刀和箭,彼此和解了。从此,两个部族合二为一,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罗马城里。杨共乐教授在《罗马史纲要》中将“以帕拉丁为中心的罗马七丘联盟和以奎里那尔山为中心的萨宾部落的合并期”看作罗马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杨教授推测,萨宾人和罗马人两大集团的合并,在罗马的传说和活动中是有所反映的。如传说在这一时期,罗马出现了罗马王和萨宾王共治国政的局面;而早期罗马元老院的三百名元老中也有一百人来自萨宾部落又如驱狼节的青年赛跑被分成“昂齐阿”和“费边”两组,而前者正是拉丁著名氏族,后者则是萨宾著名氏族。
&&&&从文化融合上看,罗马拉丁人从萨宾人和伊达拉里亚人那里学得了许多先进的事物,继承了许多东西,在后来的罗马文明发展过程中久久挥之不去。比如,贺拉斯在《歌集》第3卷第6首有这样的诗句:“勇敢的民族/自由民族的战士/从萨宾人那里学会了用铁锄开荒种地/遵照严母之命上山伐木/日落西山时取下疲惫不堪的耕牛身上的轭/在温馨的暮色中驾着战车离去。”这里,不仅很好地呈现了罗马人以农为业、兵农合一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长期以来以农民身份为荣的情感价值取向,而且告诉我们罗马初民很可能是从萨宾人那里学会使用铁器农具的。而伊达拉里亚文化在古代意大利人中更是居于领先地位,他们会制造精美的青铜器和陶器,有很好的石雕工艺,善于筑城,在建筑中知道利用拱形结构。据普鲁塔克的记述,正是在伊特拉里亚人的影响下,努玛设立了8个手工业行会,即笛工、金工、木匠、染匠、靴匠、皮匠、铜匠和陶工的手工业联合会,使罗马的手工业得到重大发展。巴霍芬甚至认为,伊达拉里亚人的母权制整个史前时期对罗马影响深重,以至他们的这种社会组织形态残余在罗马国家诞生后很长时间内仍以自由性行为的种种形式遗留下来,与法律认可的一夫一妻制并存。此外,在罗马后期生活中显得光彩夺目的凯旋、角斗等习俗也是从伊达拉里亚人那里继承过来的。记录在阿特纳奥斯的著作《欢宴的智者》中的大马士革的尼科劳斯的个人经历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罗马人继承了埃特鲁斯坎人的习俗,不仅在庆祝活动中和露天圆形剧场上,而且在宴会时举行角斗表演。他们常常宴请朋友,除了享受其他乐趣还要观看两三对决斗表演。客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把决斗的人召来。一人被砍倒时,大家便高兴地鼓掌。”
&&&&这样说来,一如黑格尔的观点:“罗马国家的建立,必须当做罗马特性的主要基础来看。”因为,罗马的起源及随后的民族冲突与融合,无不与战争、牺牲、纪律、服从相联系,从而在一开始就为罗马人的生命烙上了深深的尚武印记。
&&&&(二)保卫家园的爱国热忱促进了尚武精神的定型。
&&&&在罗马建城前后,已有许多强悍的民族在拉丁姆地区生活或活动,如上文所述的伊达拉里亚人、萨宾人、希腊人,而东部的厄魁人、赫尔尼其人、南部的伏尔西人、北部的高卢人等也环嗣左右。罗马所在的拉丁姆平原在地理环境上具有相对开放性,而这里的自然条件又极为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宜人,故频频遭到周边强邻的铁蹄蹂躏。比如,第伯河北岸、距罗马仅12英里的伊达拉里亚城市维爱,很早开始就与罗马发生冲突,第三王图卢斯和第四王安古斯都与之进行过战争。据不完全统计,王政时代有记录的大小战争不下30场。“小小的罗马社会在其形成的最初一百年间,不断受到强敌的围攻。为了生存他们与敌人战斗了几个世纪。”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罗马人首先塑成了一重最引人瞩目的品质--爱国。“罗马政治的基石是爱--爱祖国、爱罗马。”贺拉斯《歌集》第3卷第2首第13行就有这样的诗句:“为国捐躯,甜蜜而光荣。”菲利斯.李.拉尔夫对此大加赞赏:“忠于罗马是至高无上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公民不仅应该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且在必要时要牺牲家人和朋友的生命……像罗马人这样如此严肃地对待民族利益或是个人利益完全服从于国家利益的民族是不多见的。”实际上,对罗马人而言,爱国主义既是一种回彻在他们强有力的胸脯里的天赋的责任,也是一种生存的必需品。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状态下,必须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纽带把人民紧密团结起来,而对国家--意即对脚下的大地、身边的亲人和同胞的忠实守护无疑是最具感染力的。“这种生命意志如果遭到外部势力的阻挠便会竭尽全力反抗,反抗的力度越来越大,从成功的自卫中获得了乐趣,最后从自卫转为进攻,并且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机会来实现其生命意志,完成其使命。”正是在共同的爱国主义感召下,罗马人才有了不懈奋斗和坚持的方向,我们也才可以理解,这样一个全部生活局限于耕种土地和饲养牲畜的狭窄范围内的民族,是怎么样在抽象思维能力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获得如此顽强、有硬度的生命意志的,又是怎么样挣扎着发生变化,摆脱了他们原本的危险与困境。
&&&&(三)农业民族对土地的渴望刺激了尚武精神的壮大。
&&&&罗马是地地道道的农业民族,农民重视农业、珍视土地。西塞罗就说过:“我觉得务农真是其乐无穷。这种乐趣并不因年老而消减,而且我认为,它最适宜于理想中的贤哲生活。因为他必须同土地打交道,而土地犹如一个银行,它从不拒绝提款,或不付给利息,虽然有时利率确实低些,但总的来说利率还是比较高的。不过对于我来说,使我快乐的并不只是物产,而且还有土地本身的力量和自然的生产性。”但罗马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土地资源显得日益紧缺。据说,塞维时期有壮丁8万人,到了前6世纪末5世纪初就已经增长到13万人。虽然在建城后的战争中罗马人也取得了一些土地,却杯水车薪--“罗马思想家瓦罗说过,罗马在国王统治下的250年中征服了20多个民族,但它的统治范围扩张并没有超过20英里。”加上专权的贵族通常只肯拿出少量土地给平民,而将大片土地以收归公有的名义瓜分鲸吞,分配不均造成越来越多的无地和少地者心生不满,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由此拉开帷幕。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罗马必须对外扩张,扩大生存空间,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而通过军事征服,罗马恰恰能得到大量土地去解决燃眉之急。比如,根据前486年的卡西乌斯土地法,从赫尔尼其人处夺取的大片土地有1/2分给了罗马平民;前418年和前381年,罗马分别从拉比库姆和图斯库鲁姆占领了10708公顷土地;前396年,维爱战争的胜利更使罗马一举吞并了高达37072公顷的土地,据李维记载,这些土地使每位罗马平民都分得了7犹格。在公元前3世纪,约有4至5万公民至少获得一百万犹格的土地。公民们从中切身感受到了扩张带来的好处,遂更加支持战争,并渐渐形成以战养战的循环。可以说,罗马公民政治上的爱国、经济上的利益和军事上的义务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报效祖国的忠心、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平时生产、战时从军立功的热心是捆绑同步的,这种汇合的产物正是一股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伟大力量。
&&&&(四)统治者的煽动和淡看死亡、荣誉至上的观念加剧了尚武精神的发扬。
&&&&和中国古代以剽悍勇猛称霸于世的秦一样,罗马王政时代的贵族统治者们出于加强王权、扩大势力范围和向外夺取资源以缓解内部矛盾的目的,也非常乐意战争。当权集团为了煽动人民的暴力情绪,在战后往往分配一定财富和土地给士兵作为奖励。当人民意识到凭自己的武功可以得到“丰富”的回报,就催生了他们的重利思想,进而反转过来促进了他们急切的建功立业之心。所以,“消灭腓尼基人的是罗马的农民军,征服东方的也是这些农民军”,并且最终,“国家的军政领袖与农民分享了由于君临文明世界而得到的巨大利益。”
&&&&另外,罗马人对死亡的态度比较淡然,至少,是以这种淡然为理想的价值追求。西塞罗就在《论老年》中说:“人临终时可能会有某种痛苦,但这只是短暂的,尤其是老年人。当然,死后,人们或者感到很快乐,或者什么感觉也没有。但是我们必须从青年时代起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才能置生死于度外。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宁静的心境。因为人总有一死,而且谁也不能肯定自己今天会不会死。因此,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我们,所以,要是怕死,心里怎么能够安宁?”他以84岁高龄道出了他个人对死亡的态度,认为人生的实质就是由天国临凡并经诸神植入人的躯体的“灵魂”带有使命性质的一次旅程,这个使命就是“为了能有某种东西俯瞰这个世界,同时还注视天体的秩序,以便将这种永恒不变的秩序贯彻于人类生活之中。”这样,西塞罗相信灵魂离开躯体之后反而能过上一种真正的生活。也正因灵魂是不朽的,所以一切最优秀的人物的灵魂都会做出最大的努力去追求一种不朽的名声。在我看来,或者,这就是罗马人雄心壮志的起点。为了扬名立万,换言之,为了实现梦寐以求的荣誉,他们甘愿舍弃包括财富、性命在内一切。譬如,曾领导罗马战胜萨莫奈人的曼尼乌斯.库里乌斯,就坚决地拒绝过敌人送来的黄金贿赂。“他说,在他看来拥有黄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能统治拥有黄金的人才是了不起。”又如,恺撒在征服高卢的过程中,曾于前52年围攻及尔哥维亚城,但遇到严重挫折。一个名为马古斯.彼得隆纽斯的百夫长试图砍开一道城门,却引来许多敌人围攻。尽管身受重伤,他却凛然地对部下说:“既然我和你们不能一起脱身出去,我无论如何要保全你们这些因为热心博取光荣、却被我带进绝境来的人。一有机会,你们就各自设法保全自己吧!”然后便拼尽全力将敌人从城门口逼退开去。当他的部下企图救他时,他却拒绝了:“别浪费时间救我,我已经血枯力竭,不能再动了,趁还有机会,快走,回到军团去吧!”最终,“他战死了,但把部下都救了出来。”这就是视死如归的罗马人,为了胜利、友情和荣誉,愿意战斗到最后一滴血耗尽。再如,当盖乌斯.法布里奇乌斯第二次仁执政官的时候,罗马与强大的皮洛士发生了争霸战争。一天,一名皮洛士军队的逃兵跑来投诚,并称愿潜回皮洛士军营将其毒死。但法布里奇乌斯拒绝了这个阴谋,并将他遣还给皮洛士。西塞罗对这一做法欣赏之至,他说:“假如我们只是追求表面上的利,我们就会利用这个逃兵去除掉那个同我们争夺霸主地位的可怕的敌人,从而结束这场伤财害民的战争;但是我们是为荣誉而战,用罪恶而不是以勇敢取胜,会使我们永远蒙受耻辱。”
&&&&总之,尚武精神是一种从人自身由内而外激荡出来的力量,既是罗马人迈向世界的内在动因,也是支撑他们度过几百年峥嵘岁月的心灵砥柱。理解罗马尚武精神的表现和成因,进而对这种隐性而浩大的传统风气在罗马文明中的地位与意义得出清醒认识,应该成为我们考察罗马大征服的第一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帝国衰亡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