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罗马帝国2和东汉帝国是沿着哪条商路

安息帝国银币二枚一组。(其中一枚双天使版)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王国。建于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坐落在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国成为了商贸中心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安息帝国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国家,她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及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标记。安息帝国的统治者以万王之王为衔头。安息帝国也会任命一些总督。随着安息帝国的扩张,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着底格里斯河由尼萨迁往泰西封,其他多个城市也曾经成为首都。--2013秋季拍卖会-古币/机制币/金银锭-上海泓盛拍卖
每周五(节假日除外)下午1:00至5:00接待上门送件客户,敬请知晓。罗马帝国与汉朝相比谁厉害,为什么
罗马帝国与汉朝相比谁厉害,为什么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看谁军队厉害!
汉朝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因为罗马的武器比汉朝落后了整一代汉朝军队当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因为罗马的武器比汉朝落后了 整一代。罗马人的远距离投射武器是投枪,汉朝的远距离杀伤武器是弓箭。 罗马人对汉朝军队就好象鸦片战争的清军对英军一样。 咱这完全有据可查。匈奴被汉军击溃以后,席卷欧洲。当时阿提拉单于对付 东西罗马帝国军队的军阵就是用如是法。因为罗马人一人只能手持一盾,在100步以外或 高岗上只要朝空射箭,然后任箭下落杀人,罗马人就必须用盾向上保护自己。 阿提拉单于的军队同时再平射,罗马人的军队不能同时保护高空和对面的箭,就 大乱,此时匈奴的骑兵就会如乌云一样卷过去吃掉罗马人。这也是历史频道介绍的 匈奴人的战术。 而同样的匈奴人遇见汉军的武刚车,骑步兵和射手就不行了。西汉的时候,双方虽然 武器没有决定性的差别,但汉朝那时候以及大规模用射箭杀敌,最著名的是李陵 对匈奴单于,数百汉军用箭阵能从塞外匈奴倾国之力的情况下到边塞外百里才因为内奸 告密箭用完而被消灭,可见汉军射手的杀伤力。到了东汉,因为汉朝武器的显著提高, 如铁甲的普遍装备,当时汉朝对匈奴据历史记载数千汉军就可以打败匈奴的万人队。 所以窦宪北征五单于的仗根本就不激烈,因为双方武器优劣一目了然。而就是这么只被 汉朝赶到了欧洲的匈奴人,把东西罗马帝国玩在股掌之中。 西方人内心那种可耻的自我感觉良好,使得他们在一般的历史书籍里面基本不谈 中国对匈奴的大胜,不谈匈奴如何被窦家的窦固和窦宪最终征服,不谈匈奴怎么被 赶到欧洲。只强调“中国用万里长城来防匈奴”(废话,汉朝那长城是不断往北盖,不断 蚕食匈奴领土的,能和明朝防蒙古自守待毙的明长城相题并论么?),或者“就在 罗马被匈奴沉重打击的时候,匈奴也进攻中国--是哇,那刘渊本来是西晋的高级军事 长官,八王之乱里面被拉拢,手下的匈奴兵全部是晋军的装备,他那是打者汉朝的旗子 用者汉军的装备打进的长安,能和东西罗马在匈奴武器优势下溃不成军相比么? 罗马人到了300年左右,盔甲还是铜制的,所以才能有罗马那么漂亮的盔甲。如果是象 汉朝军队一样是铁甲,那坚硬得多的盔甲怎么可能造出那么漂亮的胸甲来?然而的然而, 中国人里面那一群一身媚骨的家伙永远是跟着洋人的论调走。也不看看远距离投射武器中 国比罗马先进了数百年不止,在罗马人还在用铜甲护身,用投枪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前 近八十年,中国军队的李陵小分队以及能够用箭阵横行沙漠了,李广老将军以及能百步 射石了,中国的铁箭头根本就不是罗马的铜甲能够抵挡的。
假如罗马帝国比较强大,就应该是中国人主动出使罗马了··可是事实是相反的··
比较两个帝国的优劣强弱,应该从多个方面。1,社会制度方面,显然汉帝国优于罗马帝国,汉帝国是发展中的封建制度,而罗马帝国是衰落的奴隶制度。2,思想上,汉帝国自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是先进的,而罗马帝国应该长期都是奴隶制思想,相对落后。3,控制区域,显然又是汉帝国胜,汉帝国最不济的时候也有890万KM^2的疆域,而罗马帝国只有590万KM^2的疆域。4,经济上,汉帝国胜,汉帝国开通了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发达,封建经济日趋成熟,而罗马帝国虽然有广阔的海岸线,但是毕竟是奴隶制经济,具有局限性。5,文化上,不得不说,也许罗马帝国更胜一筹,汉帝国的儒学高度发达,不错,但罗马帝国拥有无可比拟的法律体系,还有自然科学,哲学等成就,相比儒学更为先进。
相对中立角度来讲,是汉朝略强一些,因为汉朝就已经有弩了,而弩这种武器在15世纪才在欧洲出现;罗马主要靠步兵和蛮族雇佣兵去镇压其他蛮族势力,本身的军事力并不强大,所以后期才会被蛮族入侵的。而汉朝主力军则为汉朝军队,相对忠心度更高,而且有过记载不废一兵一卒仅用弩就击退匈奴的史记;而且最重要的事虽然叫做罗马帝国,但意义上还是一个城邦,更类似于苏联的势力联盟体制,很容易瓦解。而汉朝是继承秦朝的“帝国制度”,使中国在此后不论如何分裂都可以保持统一的,因为无论怎么打,我们都是一个国家内战,而不是欧洲的国与国的战争(14世纪时欧洲才达到周朝时期的制度)。
汉朝打败了匈奴,匈奴残兵西迁打败了哥特人,哥特人打败了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消灭了罗马帝国,所以和汉朝比罗马帝国逊色了很多。
汉朝更加强大。首先从最简单的武器的角度上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弓箭的国家,距今最少28000年。中国在商代开始使用合体弓,最迟在西周时期开始使用复合弓。弩是中国在黄帝时期就有的东西了!只是在西周时期被大规模使用了!到了战国时期,有单兵使用的连发弩,也有巨型床弩。甚至连发数十发,需要埋入地下才能使用的巨型连弩!相对的,欧洲到了中世纪,还在使用原始弓——单体弓!(英国长弓)。罗马其实有弩,但是他们的弩较为落后,单兵无法使用,需要几个人背着跑。而且精度很差,因为他的结构就注定无法瞄准了!射程也很短,最远的罗马巨型弩也只能射到450米——汉朝的单兵弩大黄弩的射程!罗马弩的结构注定了他们的射程。射速也很慢!因为他们的弩有复杂的结构,于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想了大量的方法去拉弦——搞了一堆机械,用了一堆物理原理,结果效果好不到哪里去,东西却重上加重!成本也高得吓人!以至于一个罗马军团就只有几台弩炮!倒是和罗马交战的敌人被这样的武器打得哭天喊地的!说什么这是前所未有的远程武器,在几百米之外就被他们射死了云云····简直是没见过世面···
罗马的炼铁技术很落后,他们的铁还停留在熟铁的地步。倒是汉朝发明的炒钢技术,是欧洲1700年之后才大规模推广掌握的!汉朝的札甲由800至一千二百片甲片组成。一般鱼鳞甲由两千余片甲片组成。高级鱼鳞甲由三千余片甲片组成!罗马重步兵穿的札甲是有一片片大的圆形环甲联结而成,机动性不错,防护面积也和汉朝札甲防护面积差不多,但是总的来说机动性还是比不上汉朝。而且,防御弓箭的能力不是很乐观,不过,罗马只有面对安息(拍提亚)的时候才会遇见大量的弓箭!对了,罗马大量使用的是标枪,轻步兵手上会拿5~6支标枪。他们可能穿皮甲,也有可能不穿甲,当然,也有可能穿锁子甲——各个军团是不同的!而且,罗马是没有统一的武器配给的,他们的武器是每一个士兵自己装备的,只是按照兵种要求购买武器。对了,罗马士兵的伙食不好,不比中国。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的部队是不吃肉的。其实在唐朝以前,中国人的身体是很好的!反倒是欧洲人一直到十六世纪,也很少有人身高达到170的!
罗马的骑兵只能侦查,不是他们不可以打仗,只不过罗马军官一般不会让他们打。因为他们没有马镫,所以他们与敌人交战的时候需要下马作战,结果是什么呢?迦太基的汉尼拔的骑兵就是投标枪的。罗马骑兵一下马,他们就边跑边丢标枪,然后罗马骑兵就追,汉尼拔骑兵还是边跑边丢···在坎尼会战的时候,罗马同等数量的所谓重骑兵(就是马上的重步兵)被同等数量的标枪骑兵玩弄。直到另一面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另一部分重骑兵的迦太基骑兵完事之后,就绕一个大圈,跑到这边来,就和标枪骑兵一同下马列阵围歼罗马重骑兵!最后解决完罗马骑兵后,又绕到罗马的步兵方阵的背后去下马攻击罗马步兵···
不好意思,马镫是中国发明的,中国的轻骑兵也不用标枪(《赤壁》里边就无聊了,骑兵竟然再用标枪···笑死人了不?)人家用的是弩和弓箭···罗马帝国前期,三巨头有一个巨头是怎么消失的呢?他本人率领史无前例的罗马大部队——十万人!去攻打安息(他脑子好笨哦!他想立功,得到更大的民众拥护,但是他也不想想,没看见另外两个巨头没反对你吗?)结果到了安息,人家的轻骑兵来了,于是他们摆鱼鳞阵,接着,人家开始射箭,没完没了盾牌被射穿,人家的骑兵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箭枝补充···最后结果,罗马全军覆灭,三巨头消失一个·····
除了马镫,还有马鞍,不好意思,马鞍也是中国发明的!西方人很虚伪,他们把罗马吹得神乎其神,并且用各种手段来维护!罗马的对手迦太基,他灭亡前夕都只有六十万人——因为他是一个城邦!所谓的达西亚,罗马知道图拉真时期才征服它。所谓的高卢,凯撒时期才彻底征服他。我们所看到的罗马地图,实际只存在了几年,之后他们便自行放弃了!罗马唯一强大的对手只有安息,可是安息是一个两面受敌的国家!而且他也不发达,只是骑兵为主的军队而已!罗马吹嘘他们攻破了安息的首都,其实那个首都只是安息的几个首都而已!但是这一切,都被西方吹神了~倒是说中国就有一套啦!一方面他们总说中国古代兵是农民兵——其实中国古代是终身训练体制,一直到六十岁,都要每年定期训练几次!其次,每个兵服役的几年间,训练程度是很大的!再者,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终身训练的兵种!比如汉朝的羽林军,自小训练起!什么斯巴达勇士,垃圾!战国时期的魏武卒:没人一百亩地,选拔成功后终生训练,选拔标准全副重装铠甲(三层不同的铠甲,这才叫全副武装的重步兵!),一面大盾,一把长矛,一把短剑,一把重弩,三天的粮食,半天之内(六个小时)跑五十公里,之后要能马上投入战斗!除了魏武卒,秦国有锐士和铁鹰锐士,齐国有技击骑士,赵国有胡刀骑士···六国皆有,还有,魏武卒最少有五万,而斯巴达勇士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九千人!你说西方人吹牛吗?斯巴达三百勇士实际上只守了几个小时,薛西斯也只派了几万人过来,希腊联军有一万人···它却吹牛,说三百人守了三天,人家五百万人攻打温泉关····见过吹牛的,没见过这么吹牛的吧?
薛西斯所谓的五百万大军,登陆马拉松,结果死了六千人,五百万大军就撤退啦!O(∩_∩)O哈哈~
额(⊙o⊙)…跑题了···
汉朝常备军是罗马的几倍,汉朝人口超过罗马,汉朝将与大于罗马,汉朝农业比罗马发达(农业水平意味着后勤能力和可以养活的人口!),汉朝科技技术比罗马发达,汉朝军事理念比罗马发达,汉朝商业极为发达(汉朝初期的无为而治,致使自由商业极为发达!一些商贾的庄园俨然一个王国,面积巨大不说,且家丁无数!这些商贾完全可以掌握自己产业的产业链,他们庄园的衣食住行完全可以由庄园内部的农田和水田解决!什么叫无为而治?就和现在的西方自由经济主义一样)
西方人吹牛,说罗马人口在五千万至一亿之间——首先不说这个数字这么虚,我也可以说汉朝的人口在里千万至两亿之间啊!总不会错的啊!再者,罗马的地盘远远小于汉朝,他们的土地也不适合耕种,他们的农业技术也不发达!他们也没有大型的水利设施!(四川的农业发达,是因为现在还在发挥巨大作用的都江堰,汉朝为了统治西域,在西域大量修建坎儿井为此,西域在汉朝的时候可以自给养活大量的士兵!你可以查查坎儿井的规模!现在在阿富汗地区都大量存在!汉朝在关中平原有数条巨型水利工程,这样才能保证关中平原旱灾和水灾都不受影响!),试问,汉朝的人口都只有6000万,他们怎么来的人口?汉朝的人口是户籍明确记载了的!罗马的人口却是西方人猜的!说到这,中国是世界最重视历史的国家!只有中国的历史有史书可查!所谓的古希腊,所谓的古罗马,他们的历史和数据都是一些翁掌中零碎提及的!再者就是西方自己考古发现的!甚至连荷马史诗都成为了古希腊的正史!搞笑不搞笑?
从中国的古代官方记录中,你可以查到任何一年发生的事情!西方古代完全没有产生这样完善的政府和制度!
就罗马的那个批样子都打得赢汉朝军队?那就太可笑了,实际情况,请看楼下的
我认为汉朝厉害,因为当时的汉朝可是打败了秦始皇呀!秦始皇可是个军事精英。当时汉朝已经是个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相比军心更集中。武器相比,汉以用钢制武器,而罗马还是铁制的。
汉初估计打不过罗马,但汉武帝时期罗马肯定打不过汉朝,因为令欧洲害怕的匈奴被汉朝打败,汉朝以此威震亚欧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当前位置:
>>>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罗马帝国海路、陆路纵..
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古代罗马帝国海路、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B.指在帝国开始约两百年间罗马的繁荣时期C.罗马文化发达,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地区D.指现代意大利的罗马海路、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罗马帝国海路、陆路纵..”主要考查你对&&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的扩张公元前1世纪,屋大维任罗马皇帝后,发动多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它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约在罗马帝国最初二百年间,帝国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就是罗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罗马帝国扩张的优缺点::优点:1.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拉丁语,拉丁文字,为后来的英语打下了基础; 2.促进了世界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东西方开辟了丝绸之路 ;3.传播了基督教会,使基督教传出欧洲大陆,为基督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颁布了法律,罗马法律,为人类社会制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进行了道路建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6.武器的改进,军工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迈出了一大步,这点是最重要的。缺点:1.罗马战争使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给人民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财产损失,环境破坏;2.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基督教,为后来的十字军战争埋下了火种。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1.屋大维统一地中海世界,自此地中海地区再无大规模战事;2.罗马自征服日耳曼之行动彻底失败后,偃武修文,不意扩张,专心于内政;3.罗马公民权的普遍化及罗马法的逐渐完善,减少了国内的不满之声,内政稳定;4.罗马军团的战斗力对周边邻国起极大威胁作用,有阻挡战争之效;5.地中海归于一统,海盗消灭殆尽,海运业自然高速发展,商业空前繁荣;6.商业繁荣自然带动文化兴盛,希腊罗马文化遂传遍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初期文化传播的原因:1.帝国建立之初,内战停止,统治加强,社会局势稳定,经济繁荣;2.帝国对外战争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罗马帝国交通发达。罗马帝国极盛时期:
发现相似题
与“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罗马帝国海路、陆路纵..”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789017508618779787660189446187107----> 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
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
&&&&&&&&&&&&
第一册必背&&&&一、古代东方1.古代两河流域[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指西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区域,东西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南临波斯湾,基本位于今伊拉克境内。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之间的地方”。&&&&&&&&[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A&&&&&&&&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被发现的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汉穆拉比法典》]B《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刻在黑色玄武石上。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意义:1、《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2.古代埃及[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非洲东北部,尼罗河。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法老专制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A&&&&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结晶。&&&&&&&&[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纸草A&&&&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由于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受到希腊文化冲击,开始用希腊字母拼写语言。后来,阿拉伯帝国征服起,埃及迅速“阿拉伯化”,象形文字逐渐被忘却。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3.古代印度[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特征B&&&&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形成,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2010高考历史必背-1-&&&&&&&& [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产生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大藏经》A&&&&公元前6世纪,古代北印度的悉达多创立佛教。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二、古代美洲与黑非洲1.美洲印第安文明[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A&&&&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地图指出)&&&&&&&&[玛雅文化]&&&&&&&&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A&&&&&&&&玛雅人长于农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玛雅人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自然科学、建筑、艺术、医学等。&&&&&&&&三、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特征;“古典时代”A&&&&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的独立国家,国土面积小、人口少)古典时代:公元前8至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相继形成200多个以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是古希腊的“古典时代”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雅典民主政治]C&&&&希腊城邦中,影响最大而最具典型的是雅典――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形成原因: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繁荣的结果。形成过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评价:雅典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直接参与为核心,,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2.希腊古典文化[史诗与戏剧]A《荷马史诗》&&&&创作于B.C.9世纪,B.C.6世纪写成文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作者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民间艺人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经长期流传、补充修改,由荷马整理加工定型)内容是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穿插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反映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古代希腊社会状况,和迈锡尼时代的基本文献资料,这一时期称为“荷马时代”。不是历史书,而是口头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大的史料价值。&&&&&&&&[哲学与史学]A&&&&&&&&三大哲人;希罗多德及《历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史学:欧洲历史学的源头,诞生于古典时代,原意“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希罗多德:“史学之父”,撰写《历史》开创叙事体的撰史体裁,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历史》:以希波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叙事体史书,以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著称。&&&&&&&&3.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罗马共和国]A开始&&&&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2010高考历史必背-2-&&&&&&&& [罗马帝国]A&&&&号,进入帝国&&&&&&&&进入帝国时代:(B.C.30年)屋大维夺权,B.C.27年被授“奥古斯都”称&&&&&&&&帝国的疆域: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奴隶社会在欧洲结束。&&&&&&&&4.罗马法体系&&&&古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罗马法堪称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十二铜表法”]A&&&&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制定12个法表并将条文刻于12个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原因: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同贵族进行斗争。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意义:1、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2、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3、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四、古代伊斯兰世界1.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A&&&&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地点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古兰经》-记录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2.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A&&&&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奥斯曼(西突厥一支)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帝国的统治]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及其影响B&&&&16世纪后,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推动了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导致巴尔干地区因民族、宗教的复杂化,成为“火药桶”;控制亚欧商路破坏商业秩序与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开辟新航路。&&&&&&&&五、中世纪西欧1.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产生]A“采邑改革”及其影响;西欧封建制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A&&&&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的发展。1.8世纪上半叶的“采邑改革”加速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促进西欧封建制度发展。2.有条件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3.采邑制下,国王仅是名义上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随着采邑世袭,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西欧封建制产生:6世纪下半叶。加速:8世纪上半叶。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中世纪庄园]庄园的特征A&&&&2010高考历史必背-3-&&&&&&&& 庄园特征:(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经济形态)。(2)、农村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基层行政组织)。庄园领主是国王、教-俗贵族。(3)、典型庄园的耕地分为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4)农奴对领主的依附关系,承担劳役地租(封建关系与剥削方式)。&&&&&&&&[等级君主制]B&&&&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概念: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征: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城市的复兴[城市的复兴与自治]城市的特征B&&&&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与交通便利之处。封建领主不同程度参与。意大利最先出现。城市特征:①规模小、人口少;②城市环境脏乱,瘟疫横行。③为摆脱封建主控制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形成了城市自治风潮。城市自治背景: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受领主盘剥。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三种结果:①完全自治②部分自治(国王与城市代表其存,摆脱封建主)。③仍处于领主控制(中小城市)。&&&&&&&&第二册必背&&&&一、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1.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⒉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⒋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⒋意义⑴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⑵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⑶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⒌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中华文明的起源]炎黄传说;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各区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共同受中原文化的辐射。&&&&2010高考历史必背-4-&&&&&&&& 2.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夏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小康之世的“天下为家”的社会,启破坏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王位继承。从文献记载看,夏朝已具备了国家的特征:有国王、文武官员、军队、监狱、刑法等国家的基本特征;金属工具方面进入青铜时代。&&&&&&&&[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社会的分化。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表明,此时已进入青铜时代。&&&&&&&&3.商朝与青铜文化[青铜时代]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特征;甲骨文A&&&&商朝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和地位的象征;而动物纹饰,认为这能与祖先神灵沟通以庇护其权财。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二重证据法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中华文明起源:途径1:考古材料――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途径2:文献记载中的神话传说――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等。夏朝:1、儒家典籍如《礼记》《尚书》《史记?夏本纪》、;(文献中不能用《诗经》等)。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遗迹和遗物)――宫殿;青铜器和玉器,属于礼器和祭器。(“礼仪以为纪”)。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很明显。发现了铲、镰等农具,饲养猪狗等,说明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不足:没有直接的文字。商朝“信史”文献《史记?殷本纪》:、甲骨卜辞(“大邑商、天邑商”“四土、四方”、考古资料(青,)铜器及其金文等)多重印证。&&&&&&&&二、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西周的建立;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封邦建国制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内容⑴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⑵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2.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东周的建立A;经济领域的变革B&&&&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连年征战和社会动荡使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剧变。社会大变革1、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⑴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⑵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⑶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⑷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2、社会风气:追逐利益、实力竞争&&&&2010高考历史必背-5-&&&&&&&& 3、政治上:(1)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2)各诸侯国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成功典型:商鞅变法。4、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C&&&&&&&&第七册[孔孟之道]C&&&&&&&&背景:东周连年征战和社会动荡使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剧变。面对社会转型,“士”开始活跃。他们出于不用的角度和立场,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历史地位: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百家代表:儒学为春秋孔子创始。孔子提出了仁的精神、礼的规范、义的价值标准。他提出“仁”的核心观念,“仁”就是“爱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战国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仁政”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强调民心向背、君舟民水。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法家兴于战国初。商鞅、韩非、李斯等,他们提倡“法治”,倡导功利主义,主张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道家以老子为始祖。对现实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有深远影响。&&&&&&&&6.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A;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战国时代,随着战争的发展,最终形成齐、楚、秦、燕、赵、韩、魏“战国七雄”局面。(看地图)商鞅变法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内容:①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经济)②废除世卿世禄、建县制和什伍连坐。(政治)影响: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统一奠定基础。BC221年,秦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立。为有效控制新局面,秦朝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7.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A&&&&秦统一后的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和民怨沸腾的局面。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忙于宫廷争斗,加速秦的灭亡。&&&&&&&&[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A&&&&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各地反秦起义闻风响应。其中刘邦和项羽起义军&&&&2010高考历史必背-6-&&&&&&&& 最强。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其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西汉)&&&&&&&&三、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1.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汉承秦制]B&&&&承:汉初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秦)朝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变:①政令宽简舒缓,与秦朝急切苛刻却全然不同。②废除法家功利主义,采用黄老思想;③刘邦从对秦朝“孤立而亡”的错误认识出发,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认识:利:奠定大一统帝国的基础;形成宽简疏缓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弊:不断增强的王国实力,危及中央集权,导致“七国之乱”。带来豪族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问题。&&&&&&&&[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A&&&&⒈黄老之学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以道家为主,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2、汉初统治者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1)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迎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2)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恢复发展。(3)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3、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2.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A&&&&随着经济的复苏和财富的积累,统治者思想发生了变化。汉武帝一改“无为而治”国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政治方面:政治方面:汉武帝加强皇权,裁抑丞相职权,起用亲信近臣参与朝廷大事讨论,从而了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机关,称为“外朝”;创设“刺史制度”,特派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思想方面: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选拔官吏,郡县学校经师授学培养官吏后备人选。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武帝的执政原则为“儒表法里”。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战争,解除匈奴对北边的威胁。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第七册[儒学的经学化]B&&&&背景:汉初以来,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锐意进取,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系统提出“天人感应”说。他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强调“大一统”。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2010高考历史必背-7-&&&&&&&& 为子纲”“夫为妻纲”、,并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汉代以来,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3.东汉的兴衰[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A&&&&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nbs
p;&&&&[东汉的衰败]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A&&&&(1)特点:①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②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③军事上: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④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2)影响: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4.割据与分裂A[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A&&&&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随后曹操北还,刘备进占四川,孙权扩展到东南辖区。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南京)称帝,建立孙吴。三国鼎立割据最终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A&&&&东汉末年的中原战乱使北方人口被迫南迁长江流域。人口流动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也使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南方,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和冰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三国为了增强实力大力发展经济,促使了区域经济的新发展。■北方曹操招募流民屯田并命令军队军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蜀汉诸葛亮措施: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屯田;发展手工业――煮盐、织锦;融洽民族关系――开发南中八郡■孙吴自然条件优越;制瓷、造船等手工技术先进;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山越人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5.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南朝与北朝]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A&&&&三国之后,西晋曾短暂统一。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出现南方的东晋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随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经济中心开始南移:经济中心开始南移:⑴原因: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及生产技术的继续南迁;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与汉族融合,共同开发南方;统治者的推动、自然条件优越等多方面因素。⑵表现①先进农业区的形成:江浙、湘赣、巴蜀②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北方作物的引入。③手工业发达:丝织、冶炼、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④商业: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和海外贸易有所发展。&&&&&&&&[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⒈背景: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⒉表现⑴北方少数民族君主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A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B内容:迁都洛阳;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2010高考历史必背-8-&&&&&&&& 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姓维汉姓;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与律令;促进胡汉通婚。即全面推行汉化。C.影响: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⑵北方游牧少数民族性格(勇猛强悍),生产技能和经验,生活习俗(高足家具)和文化艺术影响汉文化。3.影响: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的总体认识原因:一是长期战乱,各民族大流动(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北人南迁、山越人民族融合外迁);二是在民间,各民族混杂共处,相互学习交流;三是统治者认同汉族文化的先进性,采取汉化政策。特点:双向交流;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史实略)影响: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②缩小各民族差异,有利于形成共同民族文化,奠定大统一的坚实基础;③为中华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四、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1.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隋朝的建立;唐朝的建立A;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B&&&&581年,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以长安为都城。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高祖)称帝,建立唐朝,仍以长安为都城。三省六部创于隋文帝时,唐朝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增强的产物,三省宰相集体议事、互相牵制,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不过,制度若严格执行,皇权会受一定限制,因而隋唐的皇帝尚无绝对专制独裁之权。&&&&&&&&[科举制]汉至唐人才选拔方式的演变A&&&&先秦:世卿世禄制;秦朝:军功授爵制;汉朝:推举制(社会舆论―道德才学);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持选举大权;隋朝开创科举制;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考试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先前的推举制,还使推举人和被推举人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凭借这种联系扩展自己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利完全收归中央后,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唐诗的繁荣等)。明清演变为八股取士。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八股。1905年清末新政时废科举。&&&&&&&&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B&&&&⒈概念: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号贞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⒉唐太宗的统治措施⑴疏缓刑罚,宽政安民。⑵轻徭薄赋,修养生息。⑶广招贤才,知人善用。⑷虚心纳谏,勇于改过。⑸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贸易、政治来往。&&&&&&&&[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朝鼎盛的时期A&&&&唐朝鼎盛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年间(714―741)(8世纪前期)。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政治:宽间、慎刑;抑制腐化;提高行政效率。经济:清查户籍;减免徭役。&&&&&&&&3.中外文化交流&&&&2010高考历史必背-9-&&&&&&&& [丝绸之路的全盛]A&&&&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线路――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敦煌等),西域(今新疆),越过葱岭,到中亚(波斯),一路继续往西经西亚(大食),可达欧洲和北非,一路往南可达南亚(天竺)保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管辖与驻军,使丝绸之路在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达到全盛。人员:西域及大食(阿拉伯)、波斯、天竺等诸国商贾、僧侣和使节。重要媒介:粟特人。原因:唐朝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和、对外的开放、疆域的辽阔、国力的强盛。全方位的凸显大唐的盛世。交流内容:①商品贸易:丝绸、纸张、瓷器――香料等。②工艺技术:造纸术――建筑、医药、熬糖法等。③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典章制度――佛教、音乐舞蹈、绘画。评价:①外来文化(三大支)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南亚的佛教影响最大)②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朝鲜、日本)产生重大影响。③说明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典范。丝绸之路东端终点的唐都长安,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东、西市商业区)。丝绸之路使唐文化对中亚、西亚文化的吸纳、融合,内涵非常丰富,&&&&&&&&[东亚文化圈]A&&&&新罗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国家后,常与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人数前后总计多达2000。广泛吸收唐文化如儒学、科举制度等。日本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人数多时一次达五六百。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汉字、儒学、律令,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影响尤为深远。自唐(7世纪)到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后世的外国多称中国人为“唐人”,足见唐朝的国际声誉和深远影响。形成条件:a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产生强大影响。b政治经济文化的先进性,强大的吸引力。c中国友好、宽容、开放的政策,便利诸国交流。&&&&&&&&第三册必背&&&&五、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1.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北宋的建立]北宋的建立A&&&&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B&&&&宋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961年,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由枢密院主军事、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枢密使由文官担任。中央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2.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辽的建立,澶渊之盟,西夏的建立A&&&&2010高考历史必背-10-&&&&&&&& 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辽国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政策。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并开始了百年相安。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摆脱对宋、辽依附,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形成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金与南宋的对峙金的建立]金的建立;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榷场A&&&&1115年,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1125年,金朝灭辽。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宋金“绍兴和议”后,形成宋金长期对峙。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成为榷场。榷场由官府管辖,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都由官府控制。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功能:既是互市贸易的市场(场所),又可挟制对方。交易方式:官府管理与控制;各取所需。作用: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促进了民族融合。&&&&&&&&[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大蒙古国的建立;元朝的建立;南宋的灭亡A&&&&1206年,蒙古在斡难河会盟,推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灭西夏、金。1271年,忽必烈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在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3.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原因:⑴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史实略)。⑵南方:大批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经验,农耕技术逐渐成熟。⑶是南方政局稳定,统治者重视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宋鼓励对外贸易)。⑷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总之,南方经过近千年的开发与发展,农业技术成熟,手工业得到发展,民间商品经济、城镇商业、国内外贸易活跃起来。南方超过北方。表现(1)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大量开垦耕地,水田面积迅速增加,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此外,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2)宋代的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江浙一带丝织业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棉花种植已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东海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3)商业: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国内外贸易与城镇商业活跃。外贸:南方出现广州、泉州、明州三大贸易港口――设置“市舶司”、番坊、番市。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海上丝绸之路]A&&&&(1)兴起的原因: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中国当时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表现: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2010高考历史必背-11-&&&&&&&& (3)贸易商品:宋代的海外贸易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4)影响: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4.辉煌的科学技术[活字印刷]毕N创制泥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传播A&&&&⑴基础:唐朝雕版印刷术→→⑵发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1世纪中叶),毕N创制泥活字印刷术,它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早了四个世纪。⑶传播:13世纪(元朝)外传。范围: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中亚、波斯、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药武器]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火药在唐末用于战争;宋代火药制作渐趋成熟;南宋时创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已具备管型火器的基本特征。影响: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沈括与《梦溪笔谈》]《梦溪笔谈》A&&&&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很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是研究古代科技史的第一手资料。他创制了“十二气历”(没有闰月);探知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知道石油等。&&&&&&&&第7册[程朱理学]B&&&&背景:唐代中期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佛道的兴盛),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创建: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理学――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贡献最突出的学者是北宋中期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主张:“二程”提出“天理”观念;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朱熹为理学集大成者。提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天理论,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实质:“二程”和朱熹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他们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统治者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专制的思想工具。&&&&&&&&5.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2010高考历史必背-12-&&&&&&&&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评价:①“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②历史证明西藏、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④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六、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1.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的建立A&&&&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B&&&&建立的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导致废止1600年的宰相制度。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形成过程:a废元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废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b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此后,建制不断完善的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清朝时形同虚设)评价: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写照。&&&&&&&&2.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清的建立A&&&&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清军入关,明朝灭亡A&&&&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军总兵吴三桂与清军勾结镇压农民起义,结果导致清军大举入关并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朝所取代。&&&&&&&&3.康乾盛世(上)[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B&&&&(1)目的:①皇帝摆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②加强皇权,架空内阁。(2)过程:a康熙皇帝在宫中设“南书房”,成为皇帝的顾问,开了先例。b雍正皇帝时借口处理西北战事,在宫中设立“军机房”,不久,正式定名为军机处。c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3)职能:皇帝的参谋与助手。实质: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廷寄”“交片”,强化了皇权。、)&&&&&&&&[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1)东北: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清朝军队与当地居民进行抗击。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入侵。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2)西北:清初,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回部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物都有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4.康乾盛世(下)[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的繁荣A&&&&商品生产发展促使商业日臻繁荣。①南京、广州等商业城市有新发展;②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2010高考历史必背-13-&&&&&&&& 地,如汉口“船码头”、无锡的“布码头”、镇江“银码头”等;③北京成为全国的贸易中心。&&&&&&&&[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四库全书》;文字狱A&&&&康熙、雍正年间,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时,又选派众多学者编成《四库全书》,全书分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清朝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大兴文字狱,从而造成一种以文招祸的恐怖气氛。乾隆时,乘编修《四库全书》之机,对全国图书做了一次清查,凡被认为不宜与清朝统治的一概禁毁,遭查禁焚毁的书籍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通过东西方对比认识康乾盛世的假象通过东西方对比认识康乾盛世的假象康乾盛世政治上:不断强化皇权,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而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差距拉大。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自然经济,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西方跨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英法等重商主义政策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乾隆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科技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由此摧残了文化,闭塞人的聪明,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西方继文艺复兴之后,开始了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西方科技文化差距拉大。对外政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天朝上国”这种盲目自大的心理,阻碍了东方的科技文化的交流,导致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清朝因封建专制而陷入“闭塞”,因“闭塞”而不断陷入落后的处境,如同在大海中行走的破海船,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5.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B&&&&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官方控制和垄断,由朝贡使节进行贸易(非商人活动):明朝规定,外朝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即薄来厚往)。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目,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至于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外国“称藩入贡”的局面(重政治、轻经济)。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从海禁到闭关]B&&&&(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实行海禁政策,实行较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3)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严格规定只准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国门关闭得更加紧密。闭关原因: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并对他国展开殖民活动,为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②中国自然经济环境下,皇帝自大、保守的心态。危害:阻碍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阻断了中西方文化科技的交流;造成中国在经济文化日趋落后的局面。&&&&&&&&6.早期的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利玛窦;徐光启A;西学东渐的意义B&&&&西学东渐开始的大致时间是16世纪中期(明朝中期或明神宗时期)贡献最大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和。明朝官员徐光启。耶稣会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策略:他即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他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他还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主要事迹:(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数的笔算法。,(3)西方地理学的传入:&&&&2010高考历史必背-14-&&&&&&&& 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传播西学的主要事迹: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介绍了西方水利方法;仿;行西方历法,完成了《崇祯历书》。积极意义:①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②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③启迪了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传统、现状进行反思。但随着清朝的闭关政策,早期的西学东渐中断。&&&&&&&&第7册儒家文化的传播[远播西方]A&&&&时间:始于16世纪。途径:西方传教士来华翻译儒家经典、撰文宣传儒学,寄回欧洲。表现:①16世纪,罗明坚部分翻译《大学》《孟子》等;利玛窦翻译四书,所撰《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大篇幅全面详细介绍儒学及其社会影响。②17世纪(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部分翻译“五经”;清康熙年间柏应理编著拉丁文《中国哲学家孔子》(中文标题为《西文四书直解》。③18世纪中叶,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流往西方。认识:18世纪部分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赞赏,一是对传教士引入的儒学有误解的成分;二是崇尚理性、对抗神学的现实需要。19世纪以后的西方思想家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评态度。&&&&&&&&2010高考历史必背-15-&&&&&&&&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帝国衰亡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