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个外国长篇小说大纲范例范例批注?

外国小说每日一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外国小说每日一练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62.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现在的位置:
许地山散文小说/名家精品阅读
&&&&《许地山散文小说》是《名家精品阅读》系列的后续品种之一,共收录了71篇许地山生前的散文及小说作品,包括《蜜蜂和农人》、《花香雾气中的梦》、《无法投递之邮件》、《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等,每篇作品的挑选均是以是否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角度来考量的,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及写作方面的能力的提升。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名家精品阅读丛书共收录了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力作,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审美、励志、成长、成功等多个热点话题。细细品读,与文学大师直接对话,点燃智慧的心灯……&&&&《许地山散文小说》就是该丛书之一,顾名思义,收录的就是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的散文和小说作品,共计71篇。许地山的散文和小说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值得一读。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京大学宗教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后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间发表第一篇小说K《命命鸟》及前期代表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叶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0世纪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批注式阅读范例散文部分&&心有事&&蝉&&蛇&&笑&&三迁&&香&&愿&&山响&&愚妇人&&蜜蜂和农人&&“小俄罗斯”的兵&&爱的痛苦&&信仰的哀伤&&暗途&&你为什么不来&&海&&梨花&&难解决的问题&&爱就是刑罚&&债&&暾将出兮东方&&鬼赞&&万物之母&&春的林野&&花香雾气中的梦&&荼蘼&&七宝池上的乡思&&银翎的使命&&美的牢狱&&补破衣的老妇人&&光的死&&再会&&桥边&&头发&&疲倦的母亲&&处女的恐怖&&我想&&乡曲的狂言&&生&&公理战胜&&面具&&落花生&&别话&&爱流汐涨&&我的童年&&上景山&&先农坛&&忆卢沟桥小说部分&&换巢鸾凤&&命命鸟&&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商人妇&&海世间&&海角的孤星&&醍醐天女&&人非人&&枯杨生花&&慕&&春桃&&在费总理的客厅里&&法眼&&无忧花&&三博士&&归途&&铁鱼的鳃&&萤灯&&危巢坠简&&桃金娘&&街头巷尾之伦理&&女儿心
&&&&一套批注式阅读的好书&&&&批注式阅读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式之一。有些读者喜欢读书时在文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留下阅读时思考的痕迹,这样的阅读就是批注式阅读。&&&&我国从古代开始就风行批注式阅读。俗称“春秋三传”的《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对《春秋》的出色批注而出名,这三本批注式读本的出现,为《春秋》的广泛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汉魏时期,郦道元也因批注《水经》,而使他写的《水经注》名誉天下。东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批注的《三国志》,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超过原文三倍的批注内容丰富了原书,使许多失载的史实得以保存。明清以来,小说盛行,批注之风日盛。如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氏父子批注《三国演义》,张竹坡批注《金瓶梅》,脂砚斋批注《红楼梦》。这些优秀的批注笔记随同原著一起刊出,风行一时,成为其他读者再次阅读时的可贵借鉴,也成为文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近现代以来,批注式阅读仍然是伟人和有思想的文人读书的重要方式之一。毛泽东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独到见解为世人所叹服。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国外的很多文学家和伟人也有批注式阅读的习惯。如列宁的《哲学笔记》就是由他读书时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批注式阅读不应该只是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的专利,它完全可以被普通的读者所掌握,成为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方式。当前,在中学广泛使用批注式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当首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全班同学同时阅读同一本书,每个人都在书旁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书间笔痕”,在篇末写下“篇后悟语”。然后在全班的读书报告会上交流自己的感悟,写得最好的感悟文字作为全班的阅读心得在年级进行交流,再选出最好的感悟文字集结成书。东北师大附中在进行“语文教育民族化”的教改实验中,把批注式阅读的成果汇编成《启迪灵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孙立权“批注式阅读”教例》,成为各校开展批注式阅读的范例。&&&&批注式阅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批注式阅读培养了读者的思维能力。与一般的读书不同,批注式阅读强调读者对读物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大师们写下了自己的作品,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能丧失自己的话语权,不能只是被动地阅读别人的作品。批注式阅读提倡读书时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提倡读书时“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都告诫过读者,如果读书时只能看到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的头脑思索的话,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脑子让给别人做跑马场。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想把自己变成只会吸收别人思想的书橱,或者让自己的头脑完全变成别人的跑马场,那么,就学习一下批注式阅读吧。
&&&&其次,批注式阅读培养了读者的写作能力。因为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它直接培养了读者的写作能力。尤其是每篇作品后面的“篇后悟语”,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评论文章。读书时常常动笔把自己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有巨大的收获。
&&&&再次,批注式阅读促使读者自觉扩大阅读的广度。在东北师大附中的批注式阅读教改实验中发现,同学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批注水平,常常出现“以文解文”、“以诗解诗”的情况。即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时,引用同类作品进行解读,批注效果往往令人拍案称奇。在批注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句时,就有两名同学分别写到:“颔联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声响来反衬所在环境的静雅清幽。”“这是‘居高声播远,因是藉秋风’,与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同。”同学们为了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查阅更多的同类作品,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批注水平,也扩大了知识面。
&&&&最后,批注式阅读为读者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一般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活动,与他人无关。但批注式阅读不同,它可以把批注的成果提供给别人,成为大家交流思想和见解的平台。像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等,对后世读者的启迪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在中学生中进行的批注式阅读,也在全班、全年级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提供了大家交流思想、发表不同见解的平台,这种同龄人之间的读书心得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出版的这套“名家精品阅读”与同类读物不同,它不仅向读者提供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在每一页给读者留下了写批注式阅读心得的空间。使读者可以很方便地、随时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如果几十年后,拿出本书看一看,你会惊喜地看到自己当年心灵成长的轨迹。
&&&&我们在每本书的前面精选了一篇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批注式阅读,给大家提供一个样本。读者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相信读者们一定会写出比范文更优秀的读书心得,让阅读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2011年9月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我丈夫回头问我说:“惜官,你要来的时候,为什么不预先通知一声?是谁叫你来的?”我以为他见我以后,必定要对我说些温存的话,哪里想到反把我诘问起来!当时我把不平的情绪压下,赔笑回答他,说:“唉,荫哥,你岂不知道我不会写字么?咱们乡下那位写信的旺师常常给人家写别字,甚至把意思弄错了,因为这样,所以不敢央求他替我写。我又是决意要来找你的,不论迟早总得动身,又何必多费这番工夫呢?你不曾说过五六年后若不回去,我就可以来吗?”我丈夫说:“吓!你自己倒会出主意。”他说完,就横横地走进屋里。&&&&我听他所说的话,简直和十年前是两个人。我也不明白其中的缘故:是嫌我年长色衰呢,我觉得比那马来妇人还俊得多;是嫌我德行不好呢,我嫁他那么多年,事事承顺他,从不曾做过越出范围的事。荫哥给我这个闷葫芦,到现在我还猜不透。&&&&他把我安顿在楼下,七八天的工夫不到我屋里,也不和我说话。那马来妇人倒是很殷勤,走来对我说:“荫哥这几天因为你的事情很不喜欢。你且宽怀,过几天他就不生气了。晚上有人请咱们去赴席,你且把衣服穿好,我和你一块儿去。”&&&&她这种甘美的语言,叫我把从前猜疑她的心思完全打消。我穿的是湖色布衣,和一条大红绉裙,她一见了,不由得笑起来。我觉得自己满身村气,心里也有一点惭愧。她说:“不要紧,请咱们的不是唐山人,定然不注意你穿的是不是时新的样式。咱们就出门罢。”&&&&马车走了许久,穿过一丛椰林,才到那主人的门口。进门是一个很大的花园,我一面张望,一面随着她到客厅去。那里果然有很奇怪的筵席摆设着。一班女客都是马来人和印度人。她们在那里叽里咕噜地说说笑笑,我丈夫的马来妇人也撇下我去和她们谈话。不一会,她和一位妇人出去,我以为她们逛花园去了,所以不大理会。但过了许久的工夫,她们只是不回来,我心急起来,就向在座的女人说:“和我来的那位妇人往哪里去?”她们虽能会意,然而所回答的话,我一句也懂不得。&&&&我坐在一个软垫上,心头跳动得很厉害。一个仆人拿了一壶水来,向我指着上面的筵席作势。我瞧见别人洗手,知道这是食前的规矩,也就把手洗了。她们让我入席,我也不知道哪里是我应当坐的地方,就顺着她们指定给我的座位坐下。她们祷告以后,才用手向盘里取自己所要的食品。我头一次掬东西吃,一定是很不自然,她们又教我用指头的方法。我在那里,很怀疑我丈夫的马来妇人不在座,所以无心在筵席上张罗。&&&&筵席撤掉以后,一班客人都笑着向我亲了一下吻就散了。当时我也要跟她们出门,但那主妇叫我等一等。我和那主妇在屋里指手画脚做哑谈,正笑得不可开交,一位五十来岁的印度男子从外头进来。那主妇忙起身向他说了几句话,就和他一同坐下。我在一个生地方遇见生面的男子,自然羞缩到了不得。那男子走到我跟前说:“喂,你已是我的人啦。我用钱买你。你住这里好。”他说的虽是唐话,但语格和腔调全是不对的。我听他说把我买过来,不由得恸哭起来。那主妇倒是在身边殷勤地安慰我。那时已是人亥时分,他们教我进里边睡,我只是和衣在厅边坐了一宿,哪里肯依他们的命令!&&&&先生,你听到这里必定要疑我为什么不死。唉!我当时也有这样的思想,但是他们守着我好像囚犯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人在我身旁。久而久之,我的激烈的情绪过了,不但不愿死,而且要留着这条命往前瞧瞧我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买我的人是印度麻德拉斯的回教徒阿户耶。他是一个氆氇商,因为在新加坡发了财,要多娶一个姬妾回乡享福。偏是我的命运不好,趁着这机会就变成他的外国古董。我在新加坡住不上一个月,他就把我带到麻德拉斯去。&&&&阿户耶给我起名叫利亚。他叫我把脚放了,又在我鼻上穿了一个窟窿,带上一只钻石鼻环。他说照他们的风俗,凡是已嫁的女子都得带鼻环,因为那是妇人的记号。他又把很好的“克尔塔”(回妇上衣)、“马拉姆”(胸衣)和“埃撒”(裤)教我穿上。从此以后,我就变成一个回回婆子了。&&&&阿户耶有五个妻子,连我就是六个。那五人之中,我和第三妻的感情最好。其余的我很憎恶她们,因为她们欺负我不会说话,又常常戏弄我。我的小脚在她们当中自然是稀罕的,她们虽是不歇地摩挲,我也不怪。最可恨的是她们在阿户耶面前拨弄是非,叫我受委屈。&&&&阿噶利马是阿户耶第三妻的名字,就是我被卖时张罗筵席的那个主妇。她很爱我,常劝我用“撒马”来涂眼眶,用指甲花来涂指甲和手心。回教的妇人每日用这两种东西和我们唐人用脂粉一样。她又教我念孟加拉文和阿拉伯文。我想起自己因为不能写信的缘故,致使荫哥有所借口,现在才到这样的地步,所以愿意在这举目无亲的时候用功学习些少文字。她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当我的教师是绰绰有余的。&&&&P145-14660年来百部外国小说推荐
原文地址:作者:
19世纪那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例如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福楼拜、狄更斯等老大师,即便是社会多么追求及时,这些作品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对于一些致力于写作的人,文学本体创作中最扎实也最有效的东西只能从这些书中获取。这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是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等艰深的意识流小说,是很难真正接近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弗洛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对普通读者而言,对于人生励志和了悟社会打开窗口。
  给读者开列书单是件挠头的事,只能因陋就简提点建议。此书单基于国内中文出版物(包括港台版),据我目力所及,当然也是个人眼光,如有疏漏和谬误请不吝指出。此书单旨在为了读者按图索骥,不具备奉为文学标准的价值,但蕴含着我衡量作品的标准。  
一、作品之于时代产生的社会意义
  二、写作手法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三、对于人性的挖掘
  四、情节的构置和作品氛围达到的效果
  五、时间将检验他们的价值,作品的震撼力就是证明
考虑到当代外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在一般文学爱好者的视野版图上只是一些模糊的轮廓,因此,我的评选划定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当代”我以1945年二战的结束为节点,“现代”则是20世纪初到1945年,之前划为“古典”。这样划分的遗憾是错失了鲁迅、康拉德、托马斯·曼、乌纳穆诺、黑塞等各大语种的文学巨擘,他们因为生平卒年和主要作品的问世稍微早了几十年,与这份清单擦肩而过,只能在此表示致敬。
  二、奉行“好作品主义”和“一本书入选”的办法,那些声名显赫的作家如果在1945年之后没有更杰作的小说发表,那么只好弃之不取,宁缺勿滥。每个优秀作家只选取其一本书存照,实在是为了公平起见而作出的牺牲割爱,这样确保了这份经典清单的覆盖面。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和罗伯·格里耶的《窥视者》都是没有上榜的经典之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几位作家的翘楚地位。
  三、“百部”极言小说经典的数量之多,并非实指,我说的大于100部。这份文学清单有的依照作品问世的时间先后,分国别而记录,有的作品做了批注,有的未标时间。
  四、这份清单只选长篇小说,并非对一些短篇小说的大师心存偏见,而是觉得经典作品应该厚重。如此一来,我只能对自己喜欢的、博尔赫斯、艾萨克·辛格、约翰·契弗、雷蒙德·卡佛等精准的艺术巧匠说声抱歉了。此外,我对一些大部头的系列小说的连续性,抱着审慎的态度,因此舍弃了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鲍威尔《伴着时光之曲而舞》(共12部)、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四卷本)等长篇巨制。
  五、诺贝尔文学奖、塞万提斯文学奖都是表彰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成就和社会活动贡献,因此,何塞·塞拉、马哈福兹、卡彭铁尔等一批老前辈遭到淘汰;而美国的普利策小说奖、英国的布克奖和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更多是着眼于推荐某一年度产生的最佳作品,具有不可忽略的参照价值。芥川奖侧重奖掖新人,常有惊喜。
  六、本清单的入围作品尚有少数未见中文译本面世,令人稍感遗憾。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评选始终把小说本身的质量放在首位,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另外本人推荐作家的作品还顾忌其小说的普遍影响力,读者可以根据喜好拓展阅读。
日本(8部)
芥川必须看,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以及三岛由纪夫,在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淫糜的语言气氛,病态的“美”简直就成了受难和功能障碍的代名词。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则可以视为荒诞派或者存在主义的作家,这二人和远藤周作被认为是二战后日本文坛的三驾车;而两位“村上”是属于丢弃了本民族传统的后现代小说家,他们的笔下充斥着西方文化的各种影响,吸毒,群居,甲克虫乐队和长途旅行。川端康成《雪国》(创作期:)谷崎润一郎《细雪》(1948)三岛由纪夫《》(1956)安部公房《砂女》(1962)大江健三郎《性的人》(1963)村上龙《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1976)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1987)村上春树的《舞舞舞》(1996)女作家我也补俩个吧,就是川上弘美的《沉溺》和吉本芭娜娜的《厨房》。
土耳其(1部)
帕穆克《我的名字叫红》
印度(2部)
大胡子拉什迪和妖艳迷人的罗易,他们以魔幻或诗意的描述相继获得英国布克奖,似乎表明了后殖民时期的南亚大陆,是奈保尔和翁达杰等移民小说家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1981)阿伦德哈蒂·罗易《卑微的神灵》(1997)
以色列(1部)
阿摩司·奥兹《我的米海尔》(1968)
西亚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灵性。奥兹为我们讲述了家庭生活的无所意义和爱情的死亡。
摩洛哥(1部)
塔哈尔·本·杰伦《神圣的夜晚》(1987)
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男装少女的奇遇”,篇幅简洁,获得过法语文学的最高荣誉———龚古尔奖。
南非(1部)
纳丁·戈迪默《我儿子的故事》(1990)
通过“父亲”和白人妇女的婚外情,勇敢地指斥了道德的虚伪和情感的暧昧。
尼日利亚 (1部)(1991)
阿契贝的《饥饿的路》1991年获英国布克奖
美国(21部)
罗伯特·佩·沃伦《国王的人马》(1946)
桂冠诗人沃伦可能没有伊丽莎白·毕晓普、罗伯特·勃莱等美国诗人那样广为人知,但仅此一部小说,其实还有普利策诗歌奖和小说奖得主的双重头衔,都足以使他不朽。他也是中国作家莫言极其推崇的作家。
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1948)
迄今能够见到的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好作品之一。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一个歪戴着鸭舌帽的坏孩子纯洁的内心,他有一个试图挽救失足儿童的美好愿望。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1952)
不要去寻找什么象征和硬汉精神,好好见识一下海明威大师的精确得像螺丝钉般的疏而不漏的语言。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1957)
写得很粗糙,仿佛是在打字机上跳舞,读这样草率的作品有种一目十行、酣畅淋漓的享受。他的朋友威廉巴勒斯《裸体午餐》也是了解异类生活的读本。
伯纳德·马拉默德《店员》(1957,又译《伙计》)
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犹太人的生活画卷。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1958)
既是继父亨伯特对未成年女儿的迷恋,又是移民作家对美国公众道德的讽刺,此外,还是艺术大师纳博科夫对于爱伦·坡的诗篇《安娜贝尔·丽》的一次全面戏仿。
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
写活了整个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逃跑,回家,发迹和衰老死去。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
是它让人们懂得了什么是“黑色幽默”。
凯瑟琳·安·波特《愚人船》(1962)
波特花费了20年心血才把一条船上那些各不相同的乘客们的嘴脸写得有情有趣。
卡波第《冷血》(1966,又译《凶杀》)
一场“非虚构”的凶杀案,既不是劫财,也不为劫色,更无寻仇的动机。卡波第的准确陈述令人信服,他的另一部小说《在铁芬尼吃早餐》搬上银幕后,由女明星奥黛丽·赫本主演,影片主题曲《月亮河》流行多年。
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1969)
战争、科幻,都不足以体现冯内古特作品所显露出的班驳色彩。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1975)
知识分子的友情是多么地可悲,让人想要发笑,却捂紧了嘴巴。
约翰·欧文《加普的世界》(1978,中译为《诱惑》)
女权主义者读一读吧,畅销书作家欧文在向你们开火。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抉择》(1979)
一个寓言或者真实的故事,告诉你纳粹集中营的本质。他还有部《在黑暗中躺下》。
艾丽丝·沃克《紫颜色》(1982)
书信体小说,是对黑人姐妹的遭遇催人泪下的描述。
威廉·肯尼迪《斑鸠菊》(1983,中译为《铁草》)一个错杀别人和摔死自己子女的流浪汉,有家难回。小说抹掉了生与死的分界线。
拉里·麦克默特里《孤独鸽》(1986)美国西部文学的空前绝唱,能让写过畅销书《教父》的学者马里奥·普佐读得津津有味。
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有了黑人妇女莫里森《宠儿》和《所罗门之歌》,黑人小说成为经典。
E.L.多克特罗《比利·巴思格特》(1989)他的每一部书,都折射了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
简·斯迈利《一千英亩》(1991)借用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故事,精彩地演绎了老庄园主和女儿们的感情争斗。有两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和安妮·普鲁(《船讯》也不要忘记。)
加拿大(2部)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1992)工兵、间谍、护士和病人,让人知道扑朔迷离的小说是怎么回事。卡萝尔·希尔兹《斯通家史札记》(1995)她和女作家阿特伍德、芒罗一样,都是加拿大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人物。
澳大利亚(3部)
帕特里克·怀特《人树》(1955)
一支纯朴的拓荒者的赞歌,贴近大地的心跳。
汤玛斯·肯纳利《辛德勒的名单》(1982)
仅仅电影是不够的,还必须翻阅一下辛德勒先生如何挽救犹太人的文字档案,可谓惊心动魄。
彼得·凯里《奥斯卡和露辛达》(1988)
一场跨国的爱情和疯狂的赌约。
英国(9部)
伊夫林·沃《旧地重游》(1945)
沃可能是上个世纪英国最出色的讽刺小说家,却和毛姆一样,被贬低为“伟大的二流”。
格雷厄姆·格林《问题的核心》(1948)
在马尔克斯看来,格林“教会我们如何认识热带地区”。
威廉·戈尔丁《蝇王》(1954)
对儿童的心理,能捉摸到戈尔丁这个份儿上的,似乎还不多见。
莫丽尔·斯帕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1961)
一个惹人讨厌和怜悯的女教师跃然纸上。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1962)
未来社会真的太可怕了,写过《莫扎特和狼帮》的“音乐迷”伯吉斯,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不符合规范的语言。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1962)
除了波伏瓦的《第二性》,女权主义者对于此书也经常念念有词。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
恋爱故事的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
维·苏·奈保尔《大河湾》(1979,原为《特立尼达人》)
西方殖民者撤离后留下的烂摊子,被奈保尔收拾得井井有条。
A.S.拜厄特《占有》(1990)
学者撰写的罗曼司。
还有两位最近炙手可热的石黑一雄的《千万别丢下我》和伊恩·麦克尤恩《阿姆斯特丹》(1998),还有后现代主义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亚瑟与乔治》(2005)
爱尔兰(1部)
J.唐利维《姜人》(1956,书名又译《眼线》)
主人公塞巴斯蒂安是个无恶不作的恶棍,这位精神上的局外人认为“生活是一场反抗”。此书销售了5百多万册。
法国(18部)
纪德、莫里亚克之后无疑是加缪、萨特。
阿尔贝·加缪《鼠疫》(1947)
人道主义在传染病和死亡的阴影下闪光,读起来稍稍显得枯燥。
让·吉奥诺《屋顶轻骑兵》(1951)
写得十分优美流畅,你可以浮想同名电影里女主角波利娜的扮演者朱莉叶·比诺什,那削尖的下巴和忧郁的蓝眼睛。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好,忧愁》(1954)
十八岁的萨冈藉此书一举成名,小说里叛逆的少女和我们爱抽薄荷烟、喜欢夜生活的美女作家,究竟有几分相似呢。
阿·罗伯—格里耶《橡皮》(1953)
一桩线索复杂的谋杀案,结局令人哭笑不得。
米歇尔·布托尔《变》(1957)
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在当时还是很新鲜的。
雷蒙·格诺《地铁姑娘扎姬》(1959)
格诺对于巴黎的黑话和脏话显然是有研究的。此书妙趣横生。无法无天的小姑娘扎姬这样告诉妈妈她在亲戚家干了些什么,她说:“我变老了。”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1960)
一幅眼花缭乱的战争拼贴画,被拆碎,又重组。西蒙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难道真的是因为他是最默默无闻的“新小说”派作家吗,恐怕未必。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熔炼》(1968)
法兰西文学院所接纳的第一位女性,她似乎只对现实以外的题材感兴趣。
勒克莱齐奥《战争》(1970)
他在法国所受到的欢迎超过了杜拉斯和昆德拉。
米歇尔·图尼埃《桤木王》(1970)
一个同性恋男人在二战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和毁灭的私秘史。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铺街》(1978)
王小波所衷心热爱的作品,主人公寻找自我身份的一番经历,让人们思考良多。
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1978)
当代“人间喜剧”,一幢公寓里所发生的各不相干的人物命运。他的小说类似生活情境中的“跳房子”。
菲利浦·索莱尔斯《女人们》(1983)
男女性爱的一些碎片,杂乱的语言,有些观点让人生气、跺脚或者莫名其妙。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1984)
太晚了,那个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如果现在他还要给分别多年的女作家杜拉斯打一个电话,肯定会背上一大段诸如“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之类的告白。
安德列·马奇诺《法兰西遗嘱》(1995)
这位俄国移民让很多土生土长的法国小说家自愧弗如,暗暗嫉妒。他对往昔岁月充满了眷恋。
让·埃什诺兹《我走了》(1999)
“新小说”在上个世纪末的绝唱,探险寻宝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吸引你阅读下去的摆设。
鲍里斯·维昂《岁月的泡沫》的内在激情我欣赏,盖菲莱克《孽缘》和菲利普&迪昂《37度2》都是振人发聩小说,虽然在在国内译介不充分,但在我眼里无疑是是异类的大师。最后提个醒,别忘了柯莱特个人非常喜欢她的《流浪女伶》。
德国(5部)
E.P.雷马克《凯旋门》(1946)
流亡作家雷马克继《西线无战事》之后的又一本畅销小说,书中有关纳粹追捕的场面让人气喘吁吁,一读到底。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1959)
鼓声咚咚,拒绝成长的侏儒奥斯卡在电影中仍以儿童来扮演。可以看完此书,再观赏施隆多夫导演的同名影片,这样更有回味。
西格弗里德·伦茨《德语课》(1968)
一个少年犯对于战争、父亲和画家的回忆,小说有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海因里希·伯尔《莱尼和他们》(1971,又译名《女士及众生相》)
一个记者的明察暗访,呈现了女主人公莱尼的凄苦身世,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1985)
聚斯金德笔下的那个私生子,似乎是要抱定仇恨爱情与人类的决心,他灵敏的嗅觉和谋杀26个少女的动机,可以令你不寒而栗:与色情无关,只是为了萃取她们身体的芬芳气息,来制造具有魅惑力量的香水。
瑞士(1部)
瑞士除了迪伦马特,就该读点弗里施。
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1957)
小说的副标题为“一篇报道”,主人公在和女友阔别20年后忽然得知,眼下他的情人竟是自己和那位女友所生的女儿。
意大利(4部)
托·迪·兰佩杜萨《豹》(1958)
不是战争小说,却是以1860年加里波第的红衫志愿军进攻西西里王朝为楔子的。
伊塔洛·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1979)
十个不相关的短篇小说开头,经由一对男女读者意外产生的爱情,被拼凑在同一本书中,开放式的结构,邀请读者来写完它们。
翁贝尔托·埃科《玫瑰的名字》(1980)
该书掺杂了拉丁文、亚里士多德的著述等多种文字修辞,借中世纪的修道院为背景,虚构了一连串的谋杀案。埃科的随笔集《带着鲑鱼去旅行》也可不妨读读。
当然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也别忘了皮兰德娄《忘却的面具》、《风中芦苇》的作者黛莱达,还有马莱尔巴的《蛇》(1965)还有类似卡尔维诺《魔服》的作者布扎蒂。
俄罗斯(4部)
巨匠辈出的国家。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1957)
革命和个人之间的矛盾,悬而未决。
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1966)
一部26年后才得以发表的遗著,充满了讽刺、想象力和狂放不羁的爱情描写。
索尔仁尼琴《癌症房》(1970)
比看《古拉格群岛》省时,风格还是那样忧郁。
阿斯塔菲耶夫《鱼王》(1975)
由12个短篇小说组成的叙事“散文诗”。
希腊(1部)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基督的最后诱惑》(1955)
卡赞扎基斯是二十世纪希腊唯一的小说大师,也是诺贝尔文学奖遗漏的重要作家。除了埃利蒂斯的诗歌,想不出还有比他的小说更为著名的当代希腊文学作品了。
东欧(5部)
罗马尼亚(1部)诺曼·马内阿《黑信封》
阿尔巴尼亚 (1部)
卡达莱《破碎的四月》
塞尔维亚(1部)
米洛拉德·帕维奇《哈扎尔辞典》(1984)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是否抄袭了《哈扎尔辞典》,不妨读一读看。
捷克(2部)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1982)
一个废品收购站老工人为那些被扔弃和毁坏的书籍感到痛惜。赫拉巴尔的名望不在昆德拉之下。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
难道是电影《布拉格之恋》败坏了昆德拉的小说吗?或许是那些过多的哲学味道和箴言及议论?米兰·昆德拉推崇的伊凡克里玛的短篇可以关注。
西班牙(1部)
佛朗西斯科·阿亚拉《惨死如狗》(1958)
塞万提斯文学奖得主所写的反独裁小说,就连博尔赫斯都为之折服。
葡萄牙(1部)
若泽·萨拉马戈《修道院纪事》(1982)
女主人公相隔九年之后遇到了她正在遭受火刑的独臂情人,这样的故事情节不要以为只有金庸的笔下才有。
拉丁美洲(总计23部)
拉丁美洲小说就像一个灰姑娘,“爆炸文学”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作家,通过他们杰出的作品,给这位孤独的姑娘穿上了一双红舞鞋。不论是写在羊皮纸上的家族史《百年孤独》,还是有着复杂结构的《绿房子》,当然还包括心理现实主义和以土著方言写成的那些天才之作,例如《英雄与坟墓》、《帝国轶闻》和《三只忧伤的老虎》,都会看得你目瞪口呆。即便是马尔克斯的那些后辈同行们,例如埃切尼克、斯卡尔梅达等人,也已成长为当今世界文坛数一数二的大作家了。
巴西(2部)
吉马朗埃斯·罗萨《广阔的腹地:条条小径》(1956)
若热·亚马多《加布里埃拉》(1958)
墨西哥(4部)
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1955)
卡洛斯·富恩特斯《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
德尔·帕索《帝国轶闻》(1987)
劳拉·埃斯基韦尔《恰似水于巧克力》(1989)
危地马拉(1部)
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1949)
多米尼加联邦(1部)
简·里斯《藻海无边》(1966)
古巴(3部)
莱萨马·利马《天堂》(1966)
卡夫雷拉·因方特《三只忧伤的老虎》(1967)
塞维罗·萨多伊《眼镜蛇》(1972)
哥伦比亚(2部)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967)
阿尔瓦雷斯·加尔德阿萨瓦尔《白痴市场》(1974)
秘鲁(3部)
何塞·玛利亚·阿格达斯《深沉的河流》(1958)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绿房子》(1966)
布里塞·埃切尼克《胡利乌斯的世界》(1971)
智利(2部)
何塞·多诺索《污秽的夜鸟》(1970)
依莎贝尔·阿连德《幽灵之家》(1982)
阿根廷(3部)
埃内斯托·萨瓦托《英雄与坟墓》(1961)
胡里奥·科塔萨尔《跳房子》(1963)
曼努埃尔·普伊格《蜘蛛女之吻》(1976)
巴拉圭(1部)
罗亚·巴斯托斯《人子》(1960)
乌拉圭(1部)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造船厂》(196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小说大纲范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