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港口领土边境武装冲突的资料有没有啊0-^

冷战后至今,世界共发生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包括经济上的!
冷战后至今,世界共发生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包括经济上的! 5
&五十年间世界上一百多次局部战争
&
(一)& 当代世界的局部战争及其类型
&&&
战后局部战争始终不断, 冷战后的90年代, 局部战争出现了加剧趋势。当代世界究竟发生了多少次局部战争因标准不同而难以统一, 出现了不同的统计数字。据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1988年4月透露, 二战以来死于各种武装冲突的共1,700万人, 涉及1/4的国家, 550万士兵。据撒切尔办公室列举的武装冲突数字是自年共149次。另据统计, 1945年以来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 不包括国内的军事政变中, 死亡人数2,300万人, 流离失散的上千万人。据德国汉堡大学政治研究所的研究报告, 到1993年底世界上还有43个地方在打仗, 其中亚洲22个, 非洲13个, 拉美5个, 欧洲也有战火, 目前武装冲突主要是国内战争。
&&&
我以为局部战争不宜把一次性短暂政变或武装冲突计算在局部战争内, 也不能把同一战争的不同阶段当作两次计算, 但不同性质的战争可安两次计算。当代世界局部战争的类型, 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
&
1.& 超级大国、大国强权和地区霸权主义国家直接挑起或操纵的战争
1)& 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 (-)〖2〗
2)&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1949.7)〖3〗
3)& 美国侵朝战争(-); 〖4〗
4)& 美国雇佣军自洪都拉斯入侵危地马拉, 推翻阿本斯合法政府()〖5〗
5)& 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的苏彝士运河战争(-11.6);
6)& 联合国军进驻刚果(4.6.30)& 由比出兵刚果引起
7)& 美国侵越战争(---); 〖6〗
8)& 美国海军陆战队武装干涉多米尼加内政(-9.3)〖7〗
9) “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6.10)
10) 柬埔寨人民抗美救国战争(-)
11) 安哥拉战争( 苏古巴支持安人运, 1992-&&& ) 〖8〗
12) 苏古武装干涉安哥拉(8.8.22)〖9〗
13) 苏古支持的雇佣军入侵扎伊尔的沙巴战争(-5.26)
14)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1989.9);
15) 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
16) 南非入侵安哥拉(8.8.22);
17) 马岛战争(-6.14)〖10〗
18)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5.6)
19) 美国侵略格林那达的战争(-12.12);
20) 美国入侵巴拿马()& (捉拿诺列加)
21)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战争(-8.3)
&
2.&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 多数由于民族的或宗教的领土的纷争引起的
1)& 第一次印巴战争(-);
2)& 巴基斯坦阿富汗武装冲突(1955)
3)& 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战争(1955)
4)& 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冲突(1957)
5)& 中印边界战争(-11.21)〖11〗
6)&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沙漠战争; 3.2)〖12〗
7)&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武装冲突()
8)&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
9)& 索马里与肯尼亚边境武装冲突()
10) 第二次印巴战争(-9.23);
11) 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足球战争”(1969)
12) 约巴武装冲突(1.7)〖13〗
13) 叙利亚约旦边境冲突()
14) 第三次印巴战争(-12.17);
15) 坦桑尼亚与乌干达战争(.30-1979.11.中)
16) 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武装冲突(1973)
17)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10.24)
18) 土尔其武装干涉塞埔路斯(1974)
19) 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14〗
20) 黎巴嫩战争(6.10; - -1985.6)
21) 印尼入侵东帝汶事件()
22)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3.2)
23) 西撒哈拉战争(西毛间的武装冲突)& ()
24) 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欧加登战争(8.3)
25) 民主也门和阿拉伯也门边境武装冲突(1979)
26) 埃及与利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80)
27) 两伊战争(982.6; 4.3; 8.8.20)〖15〗
28) 利比亚对乍得战争(8.5)等。
&
3.& 发达国家集体制裁地区霸权国家的战争, 如
1)& 海湾战争(--)〖16〗
&
4.& 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战争 如
1)& 印尼人民反对英荷武装干涉的民族独立战争(6.11.15; -; -1949.1);
2)& 希腊革命战争(-)
3)& 马达加斯加反法武装起义();
4)& 埃及民族解放战争(-7.26);
5)& 肯尼亚农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茅茅运动)(6.10.21)
6)& 阿尔及利亚抗法解放战争(2.3.19);〖17〗
7)& 阿曼抗英武装起义(9)〖18〗
8)& 喀麦隆反殖民主义武装斗争(0.1)
9)& 西撒哈拉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武装起义()
10) 安哥拉民族解放战争(-1975.1);
11) 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群岛民族解放战争(-);
12) 厄里特里亚解放阵线的武装斗争(1961.9-&&& )
13) 莫桑比克民族解放战争(-)〖19〗
14) 津巴布韦人民武装斗争(-)〖20〗
15) 纳米比亚人民武装斗争(-)
16) 越南全国解放战争(.30)
&
5.&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武装或干涉冲突以及苏东解体的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
1)& 苏联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10);
2)& 中苏边界冲突(; ); 〖21〗
3)& 中越边界冲突(-3.16);
4)& 纳卡(纳戈尔诺—卡巴拉赫)种族归属战争(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
4) &克罗地亚共和国内战(-)
5)& 波黑战争(1992.4-&&& );
6)& 阿布哈兹问题武装冲突(格——阿) (4&&& )
7)& 车什共和国独立战争()
&
6.& 民族独立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爆发的战争 如
1)&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0.5)
2)& 菲律宾内战(-1954)
3)& 希腊内战()
4)& 印度特伦甘纳武装斗争(1.10)〖22〗
5)& 巴拉圭国内武装起义()
6)& 哥斯达黎加国内战争(1948)
7)& 马来亚内战(1948.12-& )
8)& 缅甸内战(; 1989-&&& )
9)& 哥伦比亚国内武装起义()和游击战争()
10)& 玻利维亚人民武装起义(1952)
11) 古巴国内战争(; --)
12) 越南内战();
13) 伊拉克人民武装起义(1958)〖23〗
14) 巴拉圭人民武装斗争()
15) 多米尼加人民反独裁斗争(1959)
16) 中国西藏平叛 (1959)
17) 内战()
18) 尼加拉瓜人民反独裁斗争()
19) 危地马拉反美反政府武装斗争()
20) 海地人民反独裁武装斗争()
21) 危地马拉左派游击队反政府武装(1961-&&& )&
22) 阿拉伯也门内战()
23) 卢旺达内战(; 1994-&&& )
24) 塞埔路斯内战()
25) 哥伦比亚游击队反政府武装(1965-&&& )〖24〗
26) 泰国普潘山区武装斗争(-&&& )
27) 佐尔法地区(阿曼一省)武装斗争(-1975.12)
28) 乍得人民武装斗争(9)
29) 尼日利亚内战(比夫拉战争, 0.1.15)
30) 西班牙巴斯克家园和自由组织运动(1968-&&& )
31) 菲律宾新人民军的游击战争(1969-&& )
32) 萨尔瓦多内战(5.11.4)
33) 南也门和北也门边境冲突(.22)
34) 孟加拉内乱(1971-&&& )
35) 智利反政府叛乱(1973)
36) 黎巴嫩内战()
37) 埃塞俄比亚内战()
38) 莫桑比克内战()&
39) 阿富汗内战()
40) 乍得内战(6.10.16)& 81.11, 利比亚介入
41) 秘鲁光辉道路游击战争(1980.5-&&& )
42) 萨尔瓦多内战()
43) 斯里兰卡内战()
44) 尼加拉瓜内战()
45) 苏丹内战(1983-&&& )
46) 土尔其库尔德斯坦游击战争(1984-&&& )
47) 利比里亚内战(1989-&&& )
48) 克什米尔内乱(1990-&&& )
49) 安哥拉内战(1992~-&& )
50) 阿富汗内战再起(1992.4-&&& )
51) 索马里军阀混战(1992.5-&&& ;
美国出兵-1994.3)
52) 柬埔寨内战再起(1993.8-&&& )
53) 也门内战(-1994.6)
&
&&&
其他回答 (1)
70多次吧!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第十六讲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十六讲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阿尔及利亚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阿尔及利亚[ā ěr jí lì yà]
民主人民,简称阿尔及利亚,位于北部。是阿尔及利亚,通用。是国教。。2013年,阿尔及利亚人口共有3790万。大多数是,其次是(约占总人口20%)。阿尔及利亚经济规模在非洲居第四位,仅次于南非、尼日利亚和埃及。碳化氢产业(石油与天然气的统称)是阿国民经济的支柱,。阿尔及利亚储量为全世界第五,全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阿尔及利亚储量为全世界第十四。英文名称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Algeria简&&&&称所属洲非洲首&&&&都主要城市,国庆日11月1日国&&&&歌《誓言》(《Kassaman》)国家代码DZ官方语言货&&&&币时&&&&区UTC+1国家领袖总统,总理艾哈迈德·奥亚人口数量3790万(2013年)人口密度14.6人/平方公里(2012年)主要民族,主要宗教国土面积2,381,741平方公里GDP总计3024.76亿美元(2013年)PPP人均GDP7816美元(2013年)PPP国际电话区号+213国际域名缩写DZ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最晚从前一万年起,便居住在阿尔及利亚一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风光带。
公元前1000年后,开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柏柏人借着,占领,柏柏王国并逐渐有了眉目,其中以出产精锐骑兵最为著名。[1]
公元前200年,柏柏人遭统治。灭亡时,柏柏人又于许多地区独立,同时汪达尔掌管了其他地区,一直到被皇帝驱逐为止。拜占庭帝国维持着对国土西部的统治,一直到八世纪的兴起。[1]
公元前12世纪到达沿海一带。
公元前9世纪起受控制。
公元前3世纪,在阿北部建立过两个柏柏尔王国。后、、阿拉伯人、、入侵。[2]8世纪起阿拉伯人入侵,本地开始化。在此过程中也曾建立过自己的王朝,教的传入和阿拉伯人的深刻影响始于公元7世纪。新的信仰和新的语言使得社会和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建立了同丰富文化的联系,引入了有力的政治表述和政治组织。后来,阿尔及利亚以及周围地区统称为柏柏尔诸国(Barbary States),因海盗行径和奴役基督徒,美国与其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巴里战争。[1]
17世纪起海岸部分曾是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伊斯兰国家——的一部分,起以一个外交事件为战争理由,占领名义上属于但是实际独立的奥斯曼帝国的阿尔及利亚海岸地区,阿尔及利亚总督侯赛因(Hussein)被流放,法国殖民地自此逐渐向南渗透,直至对此地区和居民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始入侵,但由于遭到当地居民的顽强而有力地抵抗,直到1905年才基本完成对整个阿尔及利亚的占领。
期间,阿尔及利亚支持,支援自由法国武装战斗。日德国投降后,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政府开始镇压阿尔及利亚反叛运动。[2]
1954年,民族解放阵线发起了争取阿尔及利亚独立的,经过近十年的斗争,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独立。1965年,第一任总统(Ahmed Ben Bella)被国防部长胡瓦里·布迈丁(Houari Boumedienne)发动的政变推翻,他成为国家首脑,此后25年阿政局基本平稳,军事政权统治阿尔及利亚直到今天。
1990年代,在第一次多党选举中,伊斯兰政党“伊斯兰救世阵线”取得胜利,但被军方拒绝。由此引发内战,大约十万人丧生。[2]
日阿临时政府成立。
日正式宣布独立,7月5日定为独立日。1963年9月,当选首任总统。
1965年6月,发动政变上台,成立,自任主席兼。
1976年12月布当选为总统。1979年2月沙德利·本·杰迪德上校当选为总统。
1992年1月,沙德利总统辞职,阿成立以为首的五人最高国务委员会行使总统职权。7月,卡菲继任最高国务委员会主席。[2]
1994年1月,最高国务委员会卸任,同时任命拉明·泽鲁阿勒为总统。
1995年11月泽鲁阿勒当选为总统。
1995年至1997年间,阿完成了修宪公投,通过了并先后举行了总统、立法、地方及民族院(参议院)的选举,各级政权建设基本完成。[2]
日,泽鲁阿勒总统宣布提前卸任。
日阿举行总统选举,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当选为总统。
日,布在总统大选中以84.99%的得票率蝉联。布特弗利卡任总统后,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国内和平与安定。一方面继续清剿、打击恐怖团伙,一方面推动“全国和解”,通过《全民和解法》与《和平与全国和解宪章》,分化、感召恐怖残余势力。当前,虽然针对当地民众和外国侨民的恐怖袭击仍有发生,但阿社会治安状况已大有改善,生产生活基本能正常进行。与此同时,总统稳步推行政治、经济的有序改革,以期建立民主、法制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6年5月,布改组政府,任命阿议会第一大党民族解放阵线总书记贝勒卡迪姆为总理。[2]位于西北部。北临,东临、,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南与、和接壤,西与、交界。南北线长约2000千米,东西最宽约1800千米,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3]阿尔及利亚国土的北部沿海地区属,冬季温和多雨,湿度为80%;夏季炎热干燥,湿度为60%。年降水量在400至1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7℃。4、5、6、9、10月气候温和宜人。1月最低温度不低于5℃,7、8月最高气温可超过30℃。11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6月至9月为旱季。[1]
中部属热带草原气候。部分高原为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冬冷夏热,1月最低温度可降至0℃以下,山区降雪。
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极端大陆性沙漠气候,雨量极少,日照极盛。5月至9月炎热,最高温度可达55℃,夜间与白昼温差较大。沙漠绿洲、高原和沙漠中的盐湖地带自成小气候。[4]阿尔及利亚全境大致以东西向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脉、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为界。
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以北为地中海岸的滨海平原;两山脉之间为高原地区;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以南属撒哈拉大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85%。[5]石油探明储量约17亿吨,占世界总储量 1%,居世界第15位,主要是撒哈拉轻质油,油质较高;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4.5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37%,居世界第10位。
其他矿藏主要有铁、铅锌、铀、铜、金、磷酸盐等。其中铁矿储量为30-50亿吨,主要分布在东部乌昂扎矿和布哈德拉矿。铅锌矿储量估计为1.5亿吨,铀矿5万吨,磷酸盐20亿吨,黄金73吨。[3]阿水利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资源约172亿立方米,水坝64座,蓄水能力710亿立方米。[3]截止至2013年,阿尔及利亚全国被划分为48个省。[3]
宪法规定划为省和市镇两级。省与市镇中间设有县(DAIRA),但仅为省的派遣机构,不是一级行政单位。[6]
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省    2013年,阿尔及利亚人口共有3790万。大多数是,其次是(约占总人口20%)。少数民族有姆扎布族和。[3]
阿人口中,15岁以下的占总人口的32%,20岁以下的占43.5%,30岁以下的占63.8%。约90%的居民居住在北部沿海地区。海外侨民约有400万,其中200万在法国。[7]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掌握国防外交大权,主持部长会议并兼任国家最高安全委员会、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总统由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大会提名,普选产生,任期5年。阿宪法规定,阿政府成员名单由总理提名,名单产生后需提交总统批准。[5]阿独立以来共颁布三部宪法。现行宪法于1989年2月颁布,于1996年11月经全民公投修订。
修订后的宪法主要内容是:确定阿的伊斯兰、阿拉伯、柏柏尔属性;禁止在宗教、语言、种族、性别、社团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基础上成立政党;议会由国民议会和民族院组成;总统在议会产生前及其休会期间可以法令形式颁布法律;如政府施政纲领两次被国民议会否决,则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等。
2008年11月,阿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对总统连任次数的限制。[3]阿尔及利亚议会由国民议会()与民族院(参议院)组成,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国民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民族院四分之三多数通过后方能生效。
2012年5月,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产生462名议员,任期5年, 穆罕默德·阿拉比·乌尔德·哈利法(Mohamed Elarbi Ould Khalifa)当选议长。[1]
各政党所占席位如下:民族解放阵线208席,民族民主联盟68席,绿色阿尔及利亚联盟49席,社会主义力量阵线27席,劳工党24席,其余86个席位由中小党派和独立人士瓜分。民族院议员中,三分之二通过间接、无记名投票选出,另三分之一由总统任命。议员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选其中一半。本届民族院共有144名议员,2012年12月部分改选,民族民主联盟获24席,民族解放阵线获17席,社会主义力量阵线、独立人士各获2席,阿尔及利亚人民运动、五四时代党、未来阵线各获1席。
2013年1月,布特弗利卡总统任命30名新议员。现任议长为阿卜杜勒卡德尔·本萨拉赫(Abdelkader Bensalah),2002年7月当选并连任至今。[3]阿尔及利亚设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分别由总统和司法部长担任。法院分三级:最高法院、省级法院和市镇法庭。不设检察院,在最高法院和省级法院设检察长,均受司法部领导。
2014年,现任最高法院院长苏莱曼·布迪(Slimane Boudi)。[3]根据1996年11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和1997年2月通过的政党法,阿原有30多个合法政党。2012年1月,布特弗利卡总统签署新的《政党法》,阿内政部据此批准了30多个新政党。主要党派有:[1]
(1)民族解放阵线(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简称民阵):前身为“团结与行动委员会”,成立于1954年8月,同年11月1日发动抗法武装起义,改名为“民族解放阵线”,1977年10月又易名为“民族解放阵线党”,1988年11月恢复“民族解放阵线”的名称。民阵积极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张恢复阿的国际地 位。阿独立后,民阵长期执政。1992年后成为在野党。1997年6月在首届立法选举时成为议会三大执政党之一。2002年在阿第二届立法选举中重新成为阿第一大党。2005年2月,布特弗利卡总统被推举为名誉主席。2012年在阿立法选举中仍保持第一大党地位。
(2)民族民主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Démocratique,简称民盟):成立于1997年2月,由老战士组织、老战士子女组织、烈士子女组织、退役军官协会、工会、农会、全国妇女联盟七个有影响的全国性团体组成。1997年6月,在首届立法选举中获40%的议席,一度成为阿第一大政党。在2002年、2007年、2012年的立法选举中 均居议会第二大党。民盟主张“多样性、轮流执政”的原则,要求深化经济结构改革,推进私有化进程。2008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现任临时总书记为民族院议长阿卜杜勒卡德尔·本萨拉赫(Abdelkader Bensalah)。[3]
(3)阿尔及利亚人民运动(Mouvement Populaire Algérien,简称阿人运):2012年3月获批成立。主张振兴经济、解放妇女、改善民生,改善地区和国际关系,反对伊斯兰主义,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内政。在2012年11月举行的地方选举中一跃成为仅次于民阵、民盟的第三大党。总书记阿马拉·本尤奈斯(Amara Benyounes)。
(4)争取和平社会运动(Mouvement de la Société pour la Paix,简称和运):原名哈马斯,成立于1990年,1997年4月改为现名,系温和伊斯兰主义政党。既倡导伊斯兰化,也主张民主和轮流执政,鼓励推进私有化,努力解决失业和住房等问题。2004年,该党与民阵、民盟组成“总统联盟”,支持布特弗利卡总统连任。2012年因与另外两党政治分歧宣布退盟,并与民族改革运动、复兴运动两个伊斯兰政党组成“绿色阿尔及利亚联盟”参加国民议会和地方选举,但表现不佳。现任党主席布杰尔·苏尔塔尼(Boudjerra Soltani)。[3]
(5)劳工党(Parti des Travailleurs):日成立,前身是社会主义工人组织。属极端民主派政党,主张一切权力归工人阶级,反对经济私有化,但不反对外国资本进入阿国有经济以外的其他领域。现任总书记路伊莎·哈努娜(Louisa Hanoune)。
(6)社会主义力量阵线(Front des Forces Socialistes):1963年成立。主张根据人民的需要和意愿发展国家,尊重言论自由,反对个人专制,建设一个自由、进步、团结的社会。党主席霍辛·艾耶特·艾哈迈德(Hocine Ait Ahmed)。
(7)文化与民主联盟 (Rassemblement pour la Culture et la Démocratie):日成立,由柏柏尔人组成。主张党政教分离;建立国家与私人相互补充的市场经济;全面改革教育制度。党主席穆赫辛·贝勒阿贝斯(Mohcine Belabbas)。[3]现任政府于2012年9月组成,由总理、28名部长、2名部长级代表、阿尔及利亚景观5名国务秘书和1名政府秘书长组成。主要成员有:
总理:阿卜杜勒马立克·塞拉勒(Abdelmalek SELLAL)。
国防部部长级代表:阿卜杜勒马立克·格奈齐亚(Abdelmalek GUENAIZIA)。[3]
内政和地方行政部长:达奥·乌尔德·卡卜利亚(Dahou OULD KABLIA)
外交部长:穆拉德·梅德西(Mourad MEDELCI)。
司法、掌玺部长:穆罕默德·沙尔菲(Mohamed CHARFI)。
财政部长:卡里姆·朱迪(Karim DJOUDI)。
能源和矿业部长:尤瑟夫·尤素菲(Youcef YOUSFI)。
水资源部长:霍辛·内希卜(Hocine NECIB)。[1]
宗教和募捐事务部长:布阿代拉赫·格拉马拉赫(Bouabdallah GHLAMALLAH)。
老战士部长:穆罕默德·谢里夫·阿巴斯(Mohamed Cherif ABBAS)。
国土整治、环境和城市部长:阿马拉·本尤奈斯(Amara BENYOUNES)。
交通部长:阿马尔·图(Amar TOU)。
国民教育部长:阿卜杜阿提夫·巴巴·艾哈迈德(Abdelatif BABA AHMED)。
农业和乡村发展部长:拉希德·本纳伊萨(Rachid BENAISSA)。
公共工程部长:阿马尔·古勒(Amar GHOUL)。[3]
国民互助和家庭部长:苏阿德·本贾巴拉赫(Souad BENDJABALLAH,女)。
文化部长:赫丽达·图米(Khalida TOUMI,女)。
贸易部长:穆斯塔法·本巴达(Mustapha BENBADA)。
高教和科研部长:拉希德·哈拉乌比亚(Rachid HARAOUBIA)。
与议会关系部长:马哈茂德·哈德里(Mahmoud KHEDRI)。
培训和职业教育部长:穆罕默德·穆巴拉齐(Mohamed MEBARKI)。
住房和城市规划部长:阿卜杜勒马吉德·塔布纳(Abdelmadjid TEBBOUNE)。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长:塔耶卜·卢赫(Tayeb LOUH)。[3]
卫生、人口和医疗改革部长:阿卜杜勒阿齐兹·齐阿里(Abdelaziz ZIARI)。
旅游和手工业部长:穆罕默德·本迈哈迪(Mohamed BENMERADI)。
青年和体育部长:穆罕默德·塔赫米(Mohamed TAHMI)
工业、中小企业和促进投资部长:谢里夫·拉赫马尼(Chérif RAHMANI)。
邮政和信息、通讯技术部长:穆萨·本哈马迪(Moussa BENHAMADI)。
渔业与水产资源部长:希德·艾哈迈德·法鲁基(Sid Ahmed FERROUKHI)。
新闻部长:穆罕奈德·赛义德·贝勒伊德(Mohand Oussaid BELAID)。[1]
外交部负责非洲和马格里布事务部长级代表:阿卜杜勒卡德尔·梅萨赫勒(Abedelkader MESSAHEL)。
总理府负责展望和统计事务国务秘书:巴希尔·梅萨伊塔法(Bachir MESSAITFA)。
外交部负责海外侨民事务国务秘书:贝勒卡塞姆·萨赫利(Belkacem SAHLI)。
国土整治、环境和城市部负责环境事务国务秘书:达利拉·布杰玛(Dalila BOUDJEMAA)。
旅游和手工业部负责旅游事务国务秘书:穆罕默德·阿明·哈吉·赛义德(Mohamed Amine HADJ SAID)。
青年和体育部负责青年事务国务秘书:贝勒卡塞姆·梅拉赫(Belkacem MELLAH)。
政府秘书长:艾哈迈德·努依(Ahmed NOUI)。[3]总统兼国防部长。日出生,祖籍特雷姆森。1956年参加民族解放军,投身独立战争。年任第五省的总督察,后被选入布迈丁上校领导的“西部军事行动指挥部”参谋部任职。1962年任特雷姆森省代省长和制宪议会议员,并任青年、体育、旅游部长。1963年至1979年任外长。1979年3月任总统部长级顾问。日当选总统,并于2004年4月、2009年4月两度连任。曾于1971年、1974年、2000年 和2006年四次访华,2008年8月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3]
总理阿卜杜勒马立克·塞拉勒。 日生于阿东部的君士坦丁省,阿国家行政学院外交系毕业。曾任布迈德斯、阿德拉尔、西迪·贝勒·阿巴斯、奥兰和拉格瓦特省省长。1994年先后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资源总司司长。1997年任驻匈牙利兼驻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大使。1998年起历任内政、地方行政和环境部长、青年和体育部长、公共工程部长、交通部长、水资源部长。年两次担任布特弗利卡总统竞选办公室主任。2012年9月出任政府总理。[3]阿武装力量前身为民族,独立后改称阿尔及利亚国家人民军。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役制规定,男性公民服役期为18个月。国防部是军队最高领导机构。总统任国防部长和三军统帅。最高安全委员会负责就国家安全问题向总统提出建议。
2014年,人民军参谋长为艾哈迈德·撒拉赫·盖德(Ahmed Salah GAID)少将。全国划分为6个军区,下设若干军分区。装备主要来自前苏联,其余来自美、英、法、意等国。[3]人民军正规部队13.05万人。其中陆军11万人,海军7500人,空军1万人,国土防空军3000人。准军事武装(包括、国家安全部队、共和国卫队、乡镇卫队及合法防卫组织)18.12万人。[3]阿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武力,相互尊重、互利和对话基础上寻求广泛合作,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反对大国强权政治和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恐怖主义;致力于马格里布联盟建设和地区和平,积极参与阿拉伯事务;促进非洲团结与和平;支持欧盟-地中海合作,谋求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截至2006年底,共与16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60多个国家设立大使馆,外国常驻阿使馆80个。[1]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关于国际形势:认为国际关系正处在变化和重组之中,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各国的发展仍是当前紧迫的课题。和平、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是世界稳定的根本条件。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全球性冲突虽已避免,但地区冲突依然存在。阿主张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主宰世界。
关于反恐:阿十余年来深受恐怖动乱之害,对恐怖主义有切肤之痛。认为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不仅威胁基本人权,而且危及国家的民主基础,应当予以坚决打击。强调不能将恐怖主义与某一特定宗教、民族挂钩;呼吁主持召开国际反恐会议,签署国际反恐公约。[3]
关于核问题:支持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主张伊朗核问题应该通过外交努力加以解决。
关于巴以问题;欢迎法塔赫和哈马斯签署“麦加协议”,希望此协议能彻底结束巴内部纷争,帮助巴人民实现各项民族权利,包括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国。强调应尊重和支持巴民族联合政府,并尽快解除自巴立法委选举之后对巴的制裁。阿还呼吁加紧落实“路线图”计划,重新启动和平进程,以公正、持久地解决巴以问题。
关于问题:支持伊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主张尊重伊人民选择自己国家政权、支配自己国家自然资源的权利,认为联合国应在伊重建问题上发挥核心作用,在向伊派遣阿拉伯联合部队问题上态度谨慎。对萨达姆在宰牲节当日被处绞刑表示遗憾,呼吁伊各派恢复冷静,避免暴力升级。
关于马格里布联盟建设:认为马盟建设符合地区的根本利益,有利于马格里布地区各国的反恐合作及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马格里布地区实现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是该地区年轻一代的希望,任何人无权草率行事,也不能置之不理或设置障碍。[3]
同中国关系
中阿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两国自日建交后,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周恩来总理(1963年、1965年)、总理(1982年)、主席(1999年)、李鹏委员长(2001年)、总理(2002年)、胡锦涛主席(2004年)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阿;阿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外长、参谋长访华,其中布特弗利卡总统先后于1971年、1974年(作为外长)和2000年、2006年(作为总统)四次访华。
中阿在2004年胡锦涛主席访阿期间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06年11月,布特弗利卡总统来华出席并访华。期间,胡锦涛主席与布共同签署了《中阿关于发展两国战略合作关系的声明》,双方有关部门签署了有关司法、经济、税务、航空、质量检验、油气等方面合作的9个协议文本。阿国务部长兼外长贝贾维、审计法院院长本马鲁夫、国土整治与环境部长拉赫马尼、司法与掌玺部长贝莱兹先后来华访问或与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杨国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等先后访阿。[1]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经表决,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的条约》。[1]
同马格里布关系
阿曾于1994年至2003年担任轮值主席国。[3]
同法国关系
阿与法国有传统关系,法是阿最大的债权国和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阿具有重大利益。阿是法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4年4月,法总统希拉克访阿。8月,布特弗利卡总统赴法参加普罗旺斯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
2005年4月,两国元首再次会晤,就双边合作及签署阿法友好条约等问题交换看法。
2006年4月,法外长布拉齐访阿。阿21世纪初在法侨民200余万人。[3]
2007年7月,法国总统萨科齐访阿,着重探讨两国能源合作和“地中海联盟”计划,双方签署互免外交人员短期签证和在阿共建大学两项协议。
2008年,法总理、内政和外交部长等相继访阿。
2009年5月,阿国民议会议长齐阿里访法。
2010年,法司法部长玛丽访阿。
2011年5月,阿工业、中小企业和促进投资部部长迈哈迪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共同主持第一届阿-法经济伙伴关系论坛开幕式。6月,法外长朱佩访阿。[3]
2012年7月,法总统非洲事务顾问依莲、外长法比尤斯访阿;9月,法外交部负责法国侨民和法语国家事务的部长级代表本吉吉、外贸部长布里克访阿;10月,法内政部长瓦尔斯访阿,阿外交部部长级代表梅萨赫勒访法;11月,法生产振兴部长蒙特布赫、前总理、参议院副议长拉法兰访阿;12月,法总统奥朗德访阿。
2013年3月,法国民议会议长巴尔托洛内访阿。[3]
同美国关系
1962年9月与美国建交。
1967年“六·五”战争爆发后宣布同美断交。
1974年11月两国复交。
2006年,美国防部长、联邦调查局长、负责中东、北非事务助理国务卿、驻欧洲美军司令以及议会、国务院等多位高官访阿,阿能矿部长、国务部长兼外长、人民军参谋长相继访美。
21世纪初美是阿最大的贸易伙伴,在阿油气领域投资逾50亿美元,阿三分之一的销往美国。阿是美粮食的主要进口国之一。[3]
2004年美国宣布给予阿普通最惠国待遇。
2007年6月,阿美签署民用核能合作协议。
2010年4月,阿外长梅德西代表布特弗利卡总统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并会见了美国务卿希拉里。
2011年,美多位助理国务卿访阿,阿外长梅德西访美。
2012年1月,阿外长梅德西赴美出席77国集团主席国交接仪式期间赴华盛顿访问。2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阿。4月、9月,美军非洲司令部总司令卡特两度访阿;10月,首轮阿美战略对话在华盛顿举行,美国务卿克林顿年内再度访阿。
2013年6月,美国政治事务助理国务卿希尔曼访阿。[3]
同俄罗斯关系
1962年7月阿独立后与建交,双边关系十分密切。阿大部分武器装备来自前苏联,但两国贸易处于较低水平。
1991年12月,阿承认联邦和独联体。2001年布特弗利卡总统访俄,两国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并发表联合声明。[3]
2005年3月,俄总统特使、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伊万诺访阿;9月,阿国务部长贝勒卡迪姆访俄。10月,两国首届经贸混委会在俄召开。
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阿,双方签署了免债换军购协议。
2008年2月,布特弗利卡总统访俄,双方签署航空合作协议及俄公司承建阿铁路合同。
2010年10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阿。
2011年3月,外长访阿。
2012年3月,俄总统特使、外交部负责中东事务的副部长米哈伊尔访阿;11月,阿外交部部长级代表梅萨赫勒访俄。2013年2月,俄外长拉夫罗夫访阿并进行两国定期政治对话;4月,俄能源部长诺瓦克访阿;6月,阿外长梅德西访俄。[3]
同摩洛哥关系
1963年阿摩曾因边界争端发生武装冲突。
1976年阿承认“西撒国”后,摩宣布与阿断交。
1988年两国复交。布特弗利卡当选总统后,摩国王哈桑二世致电祝贺。哈病逝后,布赴摩参加葬礼,并与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建立联系。
2003年,两国元首在联大期间举行单独会谈。
2004年7月,摩宣布免除阿公民赴摩签证。
2005年3月,摩国王赴阿出席阿盟首脑会议并与布特弗利卡总统举行会晤;同月,阿宣布免除摩公民赴阿签证。[3]
2007年3月,布特弗利卡总统致电摩国王祝贺国王女儿诞生;11月,摩国王致信布,对阿首都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表示慰问。
2011年3月,阿水资源部长塞拉勒访摩。同月,摩能源、环境与水利部部长本·哈德拉访阿。
2012年1月,摩新任外交与合作大臣欧斯曼尼访阿,成为自2004年以来首位访阿的摩外交大臣。3月,摩政府发言人、新闻大臣卡勒菲访阿;4月,阿高教科研部长哈拉乌比亚访摩,摩国民教育大臣乌阿法访阿。
2013年10月,摩方为抗议阿在西撒问题上的相关表态,一度召回摩驻阿大使,两国关系有所紧张。[3]
同利比亚关系
阿利关系曾因利与摩洛哥结盟而一度冷淡。
2009年6月,布特弗利卡总统访利,并与利领导人赴埃与穆巴拉克总统举行三方会谈。
2010年1月,利总人委秘书(总理)巴格达迪访阿,会见布特弗利卡总统,并与阿总理乌叶海亚共同主持两国第六届合作委员会会议。[3]
2011年2月,利局势陷入动荡,阿撤回了在利侨民,但以“人道理由”接受利前领导人卡扎菲的妻子、女儿和两个儿子入境。阿外长梅德西多次会见利“国家过渡委员会”执行局前主席吉卜里勒,并与利“过渡委”正式建立关系。
2012年3月,阿外长梅德西访利,利内政部长阿卜杜阿里访阿;4月,利“国家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访阿;12月,利临时政府总理扎伊丹访阿。
2013年1月,阿总理塞拉勒赴利出席阿、利、突三国边境安全会议;4月和8月,利比亚总理扎伊丹两度访阿。[3]
同突尼斯关系
阿与突尼斯于1983年3月签署 “友好和睦条约”。两国关系友好,经济合作发展较快。
2005年3月,突总统本·阿里赴阿出席第17届阿盟首脑会议;11月,布特弗利卡总统赴突出席“信息峰会”并会见突总统。
2006年2月和2007年7月,阿、突总理互访,共同主持两国第15、16届混委会。
2011年,突局势剧变后,阿表示尊重突人民的选择,3月突民族团结政府艾塞卜西访阿,阿向突提供1亿美元的财政援助,4月突尼斯代总统迈巴扎致信布特弗利卡总统,感谢阿尔及利亚对突尼斯的一贯支持并对两国同甘共苦、团结互助的友好关系给予充分肯定。[3]
2012年1月,阿总统布特弗利卡赴突出席“茉莉花革命”一周年纪念活动,对突革命成果予以肯定;2月,突总统马尔祖基访阿;4月,突外交部负责阿拉伯和非洲事务的国务秘书特里基访阿;9月,突总统特使、总统顾问、发言人蒙塞尔访阿;10月,突旅游部长菲克法克访阿;11月,阿外长梅德西访突;12月,突总理贾巴利访阿,阿内政部长卡卜利亚访突。
2013年1月,阿民族院议长本萨拉赫代表布特弗利卡总统赴突出席“茉莉花革命”两周年纪念活动;4月,突总理拉哈耶德访阿;5月,突制宪议会议长加法尔访阿;8月,突外长贾兰迪访阿;9月,突复兴运动主席格努希和突前总理埃塞卜西先后访阿,布特弗利卡总统予以会见。[3]
同毛里塔尼亚关系
2009年8月,阿民族院议长本萨拉赫赴毛出席当选总统阿齐兹就职典礼。
2011年,毛总统阿齐兹、外交与合作部长哈马迪相继访阿。
2012年7月,毛外长哈马迪访阿;10月,阿外交部部长级代表梅萨赫勒访毛。
2013年3月,阿总理塞拉勒访毛。[3]阿经济规模在非洲居第四位,仅次于南非、尼日利亚和埃及。百姓生活碳化氢产业(石油与天然气的统称)是阿国民经济的支柱,2013年其产值占阿GDP的45%,出口总额的98%。粮食与日用品主要依赖进口。阿自1989年开始市场经济改革,1995年通过私有化法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1]
21世纪初阿正在执行2005年至2009年“五年经济社会振兴规划”及南部、高原省份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将斥资近1440亿美元用于国企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走高,阿油气收入大增,经济稳步增长,经济重建全面开展。政府一方面继续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加快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一方面扩大经济开放,出台“新碳化氢法”鼓励外企参与阿油气开发,密切与欧、美的经贸合作,加紧开展“入世”谈判。[1]
2013年主要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2114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53美元经济增长率2.5%外贸总额1207.8亿美元失业率10%通胀率8.4%外债43亿美元外汇储备1892亿美元阿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约1800万,占全国人口的56%。2013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2%。主要农产品有粮食(小麦、大麦、燕麦和豆类)、蔬菜、葡萄、和椰枣等。阿可耕地面积75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7%,已耕地面积约84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其中粮田306万公顷,果林57.7万公顷,葡萄8.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5.8万公顷。阿农业靠天吃饭,产量起伏较大。
阿是世界粮食、奶、油、糖十大进口国之一,每年进口粮食约490万吨。2013年,森林覆盖率为11%,总面积367万公顷,其中软木林46万公顷,年产木材20万立方米。全国有草场3200万公顷。
2013年牲畜存栏数为:牛146.5万头,羊1873.8万只,骆驼33.4万峰。年产奶16亿升、肉类31万吨、禽类25万吨、蛋24亿只。渔业资源集中在近海,2013年有各种渔船2464条,其中拖网轮305艘、捕沙丁鱼船635条,手工捕鱼船1484条,共有2.64万人从事渔业。[1]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30%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是首要经济部门,石阿尔及利亚2000DA纸币油开采量居非洲前列,石油和天然气占出口总值95%以上。还开采和出口和。其他工业有食品、纺织、化工、、农机等。多半人口从事农业。进口以机器设备、工业品、日用品和食品为大宗。
主要部门有能矿、钢铁、、机械、电力等。2003年工业产值364.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1%。工业以产业为主,制造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005年石油产量为7300万吨,油气出口收入达43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1年阿工业企业共有员工约50.2万人,其中10余万人在私营企业工作。[1]
[3]近几年财政预算情况如下(单位:亿第纳尔):
截至2006年底,阿外汇储备达777.8亿美元,外债总额为50亿美元。近几年的外贸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3]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进口额210276392391402464.5468468出口额528.2605782436567733.9739.8740顺差318.232939045165269.3271.82722006年主要贸易对象及占阿进出口总额的比例(%)  进口
占阿进口总额比例
占阿出口总额比例
2008年阿吸引国外直接投资23.3亿美元,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阿尔及利亚纸币和消费品生产等领域。主要投资国家是:科威特、西班牙、埃及、美国和法国。2008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阿外资吸引力在全球181个国家中列第132位。2010年,阿共吸引外商投资589亿第纳尔(约合8亿美元),同比增长11%。[1]
2011年,阿共吸引外国在阿直接投资项目23个,投资金额25.7亿美元,同比有所增长。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和消费品生产等领域。主要投资来源国包括:科威特、西班牙、埃及、美国和法国。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2013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阿营商环境在18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52位。[1]据阿尔及利亚国家发展与人口统计局数字,2006年阿人口贫困率不到6%。2011年起,阿政府每年划拨3000亿第纳尔用作大宗消费品补贴。2012年,阿政府再次投入1.3万亿第纳尔用于家庭、退休、粮、油、电等各类补贴,并将国家最低工资标准提升至1.8万第纳尔/月。2009年至2013年,阿共创造约300万个就业岗位,2013年阿失业人数为117.5万人,失业率从2000年的29.7%下滑至9.8%。[3]阿对6-16岁少年儿童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制定了教育民主化、阿尔及利亚化、阿拉伯语化、重视科学和为了国家发展四项原则。中、小学生教育免费,大学生享受助学金和伙食补贴。
2013年,共有中、小学校22626所,2013年有中小学生784.2万人,教师33.1万人。各类高等院校56所,2013年在校大学生61.5万名,教员18544人。
主要大学有:、胡阿里·布迈丁科技大学、君士坦丁大学等。阿文盲率为28%,约741.1万人,其中有463.1万名妇女。[3]阿尔及利亚实行免费医疗制度,看病只交少量挂号费,药品自行到药店购买,住院后费用全免。
2013年,全国有173所医院,1238个卫生中心、493个诊所、59350张病床。各类医务人员17.7万人。
1997年药品自给率达33%,进口费用为3.37亿美元。1998年,儿童死亡率44‰,平均预期寿命68岁(男子67.5岁,女子70.3岁),在非洲名列第五。[3]1990年前阿新闻出版由国家垄断,1990年颁布新的新闻法,实行有条件的新闻自由,一些政党创立了党报,也出现了一些独立地方报刊。2005年,共有报社250家,记者上千人,其中日报46份(阿、),主要有《圣战者报》、《人民报》、《地平线报》、《晚报》、《祖国报》和《自由报》等;主要刊物有《阿尔及利亚时事周刊》和《非洲革命》等。[3]
阿尔及利亚新闻通讯社:官方通讯社,创建于1961年,有工作人员650名,在国内48个省设有分社,在国外设有15个分社,用阿、法、英三种文字发稿,每年发稿20万条。
阿尔及利亚新闻社:21世纪初唯一的私营通讯社,创建于1999年1月,有记者20余名,重点提供经济信息。
阿尔及利亚广播电台:国营电台,创建于1956年,前身为“战斗的阿尔及利亚之声”。有4套节目。
阿尔及利亚电视台:国营电视台,创建于1962年。[3]阿陆地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运载量占83%,铁路占17%。
铁路:集中在北部地区,总长4219公里,其中标准轨3138公里,复线345公里,电气化铁路300公里,窄轨1081公里。铁路全线有214个车站,日客运能力约3.2万人次。
公路:总长约10.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公里,国家级公路2.9万公里,省级公路2.4万公里,村镇级公路5.4万公里。[3]
水运:共有36个港口,其中渔港22座,油港4座,其余为休闲港或多功能港。最大的港口是阿尔及尔港,有大小泊位37个。共有77艘客轮和货轮,总吨位100万吨。除30%的货物外,其余70%的集装箱通过阿尔及尔港装载。
空运:全国有53个机场,其中29个投入商业运行,包括阿尔及尔、奥兰、安纳巴、君士坦丁等13个国际机场,每年起降飞机10万架次。现有2家国营和6家私营航空公司,共有飞机60余架,其中大、中型飞机30余架。21世纪初已开通20个国家的50多条国际航线。阿尔及利亚开通有直通北京的航班,每周2次。[1]
管道运输:国内有9条输气管道,总长4699公里,年输送能力820亿立方米;8条输油管道,总长3604公里,年输送能力6390万吨;3条凝析油管道,总长1330公里,年输送能力2100万吨;2条液化石油气管道,总长1331公里,年输送能力986万吨。另有3条通往欧洲的输气管。其中两条名为“穿越地中海输气管”的管线经穿越地中海向和送气,分别于1983年和1987年投入运营,全长2509公里(在阿境内549公里),总输气能力为240亿立方米/年。另一条名为“马格里布-欧洲输气管”的管线,经穿越地中海通往葡萄牙和西班牙,1996年11月投入运营,全长1370公里(在阿境内530公里),输气能力为80亿立方米/年。[3]国名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Algeria)。[3]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英语: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Algeria;法语:La République Algérienne Démocratique et Populaire,Algeria) 代码DZ),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左绿右白两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中央为一弯红色新月和一颗稍微倾斜的红色五角星。绿色象征未来的希望,白色代表纯洁与和平,红色象征革命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献身精神。阿尔及利亚以为国教,新月和五角星是这个穆斯林国家的象征。[1]
国徽启用于1976年。是以一只伸展的手掌为中心图案,两只阿尔及利亚国徽鸽子站在拇指与小指上,衔来和平的橄榄枝,另外三只手指直插云霄,象征国家的三大革命:工业、土地和文化革命。一轮旭日从手中冉冉升起,照耀着美丽富饶的绿色大地,昭示着国家的独立,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手掌左侧立着厂房、井架和密林,分别代表工矿、石油和林业;右侧绘有象征农业生产的麦穗与绿色橄榄枝。国徽下端的红色新月与五角星将阿尔及利亚与伊斯兰教及阿拉伯世界维系在一起。[1]
《》(《Kassaman》)
凭着纯洁无垢的血渠,
凭着震撼大地的雷霆,
凭着迎风招展的旗帜,
它自由飞舞,满怀豪情,
我们发誓起义,不惜流血牺牲,
为了保全阿尔及利亚的生命。
天作证,天作证,天作证[3]阿尔及利亚的舞蹈基本是按地区划分的,每个地区都有一种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阿尔及尔地区流行最广泛的舞蹈是婚礼舞。舞蹈表现了该地区的婚礼习俗,是婚礼仪式中的集体舞蹈。该舞只有一个基本的步法,但队形复杂多变,加上人们不断发出“哟……”的喊叫声,气氛热烈并具有特殊的情调。阿尔及尔地区的舞蹈,一般都具有温柔含蓄、节奏舒缓、动作简单、队形多变的特点。[8]
撒哈拉地区的舞蹈以撒哈拉骑士舞和马舞为代表。舞蹈表现了骑士驯马的情景。舞蹈时男子手握火枪,马则由女子代表,以男女对排的集体舞为主,中间插有单个“驯马”的双人舞,并展示每个女子胯部和脚下的不同技巧。这一地区的舞蹈脚下的动作较多,以脚步的停顿和行进来带动胯的动作,不同的节奏有不同的舞步,但上肢的动作较少。由于这里是牧区,所以表现骑士和马的舞蹈最多。
卡别里地区的舞蹈形式特别丰富,舞蹈语汇较多。以胯部的动作为主,动作较激烈、活跃。鸽子舞是该地区最常见的节目之一,这是一种游戏舞蹈,表现鸽子、猫头鹰和看守人相斗的情节。舞蹈中常有一只“鸽子”的单独表演,以抖胯、旁抖胯、快抖胯、圆抖胯等不同的技巧表现鸽子的不同神态。[8]
阿尔及利亚的舞蹈,一般多带戏剧情节,但也有纯情绪的舞蹈,君士坦丁地区的让达利舞就是该地区的一种群众性情绪舞,表演时男女分别围成两个圆圈,随着音乐节拍来回错动。让达利舞有时也有独舞,多为女性。
边歌边舞是阿尔及利亚舞蹈的主要特点,伴奏以阿拉伯盆鼓和安达卢西亚音乐为主,歌词表达舞蹈的内容。舞蹈服装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色彩,和生活服装基本相似,只是更加华丽鲜。阿尔及利亚人非常注重礼节和礼貌。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若遇客人来访,主人总是热情款待。当客人坐定时,主人通常要先问一句:“请问要喝咖啡还是喝茶?”而且在未喝之前,客人是不能匆忙起身告辞的。[8]
在很多地方有见面送花的习惯。他们把花束扎得很精致悦目,花的朵数一般为双数拜访朋友或客人时,鞠躬献花,同时祝福一番,这被视为是一种对待朋友和客人的热情而又高雅举动。[8]阿尔及利亚人在社交场合用餐是比较讲究的。喜欢餐桌陈设华丽和装饰美观。尤以对于现代服务中摆设餐巾和递送香巾等服务项目是比较欣赏的。他们对新鲜蔬菜很感兴趣。特别喜欢用咖喱作调料来制作菜肴。
阿尔及利亚杜勒格人是很少食肉的民族。他们主要的食品是骆驼奶和一些淀粉制品等。吃饭也不象其他穆斯林国家的人那样用手抓饭,而是使用汤匙做餐具。他们饮茶时,习惯放二三片新鲜薄荷叶在绿茶汤里,并加入些冰糖。这样喝起来,他们感觉既解渴又解暑,味道甜美。他们习惯吃西餐,对中餐也很乐于品尝。
注重:讲究餐台设计,注重菜肴的色香味。
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酸、辣味。
主食:以米饭为主,也喜欢吃烧麦、锅烙、蒸饺等食品。[8]
副食:爱吃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及蛋品等;蔬菜爱吃西红柿、黄瓜、洋葱、茄子等;调料喜用橄榄油、辣椒、盐、葱等。
制法:对煎、炸、烤、炒、扒、熘、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中餐:喜爱中国的清真菜和川菜。[8]
菜谱:很欣赏拌素菜、焖鸭、烤羊肉、香酥鸡、葱炒鸡片、炸茄盒、烹羊肉条、咖喱牛肉、烤羊肉串、扒牛肉、煎鸡蛋、干炒牛肉丝等风味菜肴。
水酒:喜欢喝矿泉水、绿茶以及咖啡等饮料,有个别人来中国也喝啤酒。
果品:喜欢吃香蕉、枇杷、荔枝、西瓜、苹果等水果,干果爱吃腰果等。[8]
阿尔及利亚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故伊斯兰教也为国教。仅有1%的人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伊斯兰教“斋月”在阿尔及利亚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按教规规定从日出至日落的整整一天时间里,水米是不能沾的。[8]
阿尔及利亚虽是葡萄酒主要生产国之一,产品也畅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是,他们自己国家的商店里却不卖酒,家庭不饮酒,就连酿酒工人也没尝过酒的滋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是伊斯兰国家,教规严禁教民饮酒。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下贱、肮脏,所以,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他们不喜欢谈论政治和工业带来的问题。[8]
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忌讳使用猪制品。自死动物肉、血液、海参、蟹等也禁食;还不吃姜和带腥味的食品。阿旅游资源丰富,全境有7处自然、文化景点被列阿尔及利亚为世界遗产。首都市内有著名的非洲圣母院、319座清真寺和众多博物馆,北部有气候宜人的金色,南部有浩瀚的撒哈拉沙漠,还有高原雪山和众多古罗马遗址。21世纪初阿全国有旅游开发区174个,饭店1004家,床位约10万张。2004年阿接待境外游客160万人次,2005年旅游收入为1.74亿美元。独立日:7月5日(1962年)
:11月1日(1954年)
至2008年止,阿尔及利亚共有7处,如下:[9]
阿尔及尔堡
贾米拉古罗马遗址
蒂姆加德古罗马遗址
盖尔达耶省
阿杰尔高原国家公园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尔及利亚首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