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介绍一个以色列农业技术专家

以色列生态农业介绍,体验生态旅游的魅力
以色列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虽说这里的是一个战乱的国家,但是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游玩的好地方了。这里最让人们喜欢就是以色列生态农业,因为这里的农业是非常发达的,所以您来到这里就会看到非常多的植物,而且这些作物是非常好的,这些作物不仅仅是用作食用的植物,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景点了。并且来这里进行研究的人也是非常多的,希望您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这里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特点
这里的生态旅游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农业,就是因为这里的生态农业的特点是非常多的,。第一,就是这里的农药的用量是非常严格的,所以您在这里基本上看到是无公害的产品,这些产品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这些产品对人们的身体有何大的帮助。第二,就是这里的的农业采用了节水设备,所以这里的就会省下很多的水,所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国家学习的,因为我国也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国家。第三,就是这里的这里的污染很少,所以这里的农作物的长势非常好,您会看到这里的作物就是非常好的,就像是景点一样让人们喜欢。第四,这里的的肥料全部是无公害的肥料,所以在植物之中不会携带任何有毒的物质,希望您可以来这里品尝一下这里的蔬菜,绝对会让您满意的。当然还有很多的特点,我就不给大家一一介绍了。
生态农业简介
这里的是一个生态旅游区,就是因为这里的农业是生态的。这里的是世界很有名的一个生态农业区,所以这里的产品销量是非常大的,这里的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而且还会销往世界各地,中国就会有很多的这样的蔬菜。这里的作物会经过严格的检查,所以这里绝对不会出现怎样的错误的。这里的产品还是让人们非常喜欢的,希望您来这里一睹这里的生态农业区,您会很高兴的。
以色列生态农业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一个景点。在这里您会看到非常翠绿的植物,而且这里的植物全部是无公害的产品。所以这里会有很多的商店在买这里的农作物,因为这些作物是无公害的产品,所以这里的商店的销量是非常大的。这里还有很多的餐馆在做这里的蔬菜,所以来这里您可以更放心进行饮食。希望您在这里可以好好地了解一下生态农业。
经营许可证:L-BJ-CJ00060-MS-XW0027 北京旅行社排名综合五强 北京市旅游协会理事单位 京ICP备号-2 旅游产品提供商为北京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庄胜广场(SOGO)第一办公楼东翼楼11层1124室
版权所有 北青旅宣武门市部
京ICP备号-2以色列农业传奇_农业滚动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以色列农业传奇
  把以色列农业称为神话并不为过。这样一组数字足以反映以色列农业的效率:西红柿每公顷最高年产500吨,沙漠地区柑橘每公顷最高年产80吨;鸡年均产蛋280个,奶牛年均产奶量1万公斤;在花卉生产上,温室大棚每公顷每季度生产300万枝玫瑰……
  以色列农村人口只占总人口的9%。一个农业人员可以养活90人,农业出口占据全国出口总值的9%。按照以色列的农业水准,地球可以养活3倍于现在的人口。
  这样的成绩背后却是以色列贫瘠的土地和缺水的现实。以色列驻华使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以色列国土面积27800平方公里,而且仅有20%的土地可以耕种,其中一半必须灌溉。以色列一半的地方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
  像爱孩子一样爱作物
  在中以示范农场的玫瑰温室里,记者见识了以色列的高科技。这个农场已经有10年历史了,是拉宾总理和李鹏总理共同决定修建的。
  从外面看,玫瑰园没什么特殊之处,但以色列的农业专家艾特玛介绍说,温室不是普通的围成的,而是特制的材料,既可以过滤掉阳光中对作物的有害成分,又可以更好地保温。温室里的玫瑰一垄一垄开得正艳,垄下面有一条直径约5厘米的黑色管子通过,看来这就是著名的滴灌设备了。温室里挂着几块黄色的布条,像是中国古代酒馆前面的幌子,艾特玛说,这是专门黏飞虫的东西,园子里从不打农药。
  就在艾特玛女士热情地讲解玫瑰的种植技巧之际,记者发现了一个比普通家用电表稍大一些的设备,上面显示着各种数字。“这是什么?”记者问。“这个机器在中国只有几台,它负责检测作物的环境,包括温度、营养和水分。”一边说,艾特玛一边从一株玫瑰下面拿出一个龙须一样的物件,“这是传感器,作物的生长情况会通过传感器传到这台机器里,我们据此对肥料、灌溉和温度进行调节。”
  她特别强调说:“花也和人一样有感情,有感觉,这台机器通过传感器和花儿进行交流。植物就是我们的孩子,它饿了,我们给它养分;它渴了,我们给它喝水。你不能把水和食物一块灌给它,这样它会不高兴。”
  离开温室时,艾特玛女士脸上渗出了汗珠,她看到一片枯叶,小心翼翼地摘了下来,又拍了拍那株玫瑰。玫瑰晃了一下,好像在点头。此时,记者发现以色列农业奇迹的创造者决不仅仅是拥有滴灌技术、高科技材料,而是还包括爱心,你把作物当孩子养,它能不茁壮成长吗?
  让奶牛舒服 “她们”才多产奶
  在隶属北京三元集团的奶牛基地,记者见到了以色列专家设计的牛场和整套来自以色列的设备。
  奶牛没有被绳子栓着,一排排地站在那儿,看起来很惬意的样子。一辆大型拖拉机开过,草料就撒在牛的面前。来自以色列的奶牛养殖专家亚里奥说:“北京太热了,我们给它们安了特制的空调。”挤奶车间实行半自动化控制,奶牛被赶进去后各就各位,工人把一个专门的挤奶器放到奶牛的乳房上,挤奶器后面连着一个比掌上电脑略大的设备,可以显示挤奶的时间和数量。再后面就是一个电脑,这台电脑接收所有挤奶器传过来的信息,可以统计奶牛每次挤奶的数量。挤奶器上面还有传感装置,可以探测奶牛的身体状况。
  这套设备还可以判断奶牛何时发情,技术人员据此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让牛怀孕。据牛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引进以色列设备之前,平均每头牛年产奶量7500公斤,引进了这套设备后,还是原来的牛,饲料没有增加,工作人员没有增加,产量增加到了9500公斤。
  产量增加,诀窍在哪呢?记者请教了亚里奥先生。他说:“要想获得,必须先付出。你想让牛多产奶,就必须让它舒服。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最大程度地让奶牛感到舒服。”
  外部合作和内部合作缺一不可
  参观结束后,以色列公使衔参赞欧慕然先生在官邸介绍了以色列农业经营者的情况。
  他说,以色列农业的显著特点是具备高度集约化的生产体系。通过研究人员、推广服务人员、农业经营者以及工业部门的协作,农业生产才得以持续而稳定地增长。从科研到设备生产,再到推广、应用,有一条成熟的链条。
  以色列的农业经营者,有基布兹(公有制集体农庄)、莫沙夫(合作社)和莫沙瓦(个体农户)三种形式。基布兹类似于一种公社,是人们在“平等、公有、自愿”的原则下,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衣、食、住、行全部包干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形式是1909年东欧移民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而在加利利湖边创建的。这种模式发展迅速,现在以色列有270个基布兹,每个基布兹平均有600~700人。基布兹内部的负责人均由庄员直接选举产生,直接接受庄员的监督,选上来的一般是德才兼备者,缺德少才者既无利可图也无立锥之地。因此,集体财产受到强有力的保护。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庄员个人依一定的程序有入社和退社的自由权利,农庄全体成员依一定的程序有惩罚(非暴力的)偷懒者的权力。虽然以色列人生性勤勉,这些权利和权力并不经常使用,但为维持一个经济组织长久生存,这些是根本的制度基础。
  以色列就靠这些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和管理方式,创造了以色列的农业神话。
  (摘自《青年参考》)介绍以色列建国的书
介绍以色列建国的书
09-11-19 &匿名提问 发布
以色列崛起之谜 一个诞生不过58年的国家,为什么能从一个农业国家快速变身为现代化国家?  一个人口不足700万的国家,为什么能在炮火和战争的阴影中实现人均GDP 18000美金的经济奇迹?  一个国土面积不足中国三十分之一的国家,为什么能完成从“农业立国”到“科技立国”的成功转型?  一个除了沙子外几乎一无所有的弹丸小国,为什么能在世界经济论坛国家排名中遥遥领先?  日开始的10天里,我们揣着一长串的问号,管中窥豹地探寻了以色列崛起的秘密。  我们的最后一个采访对象是以色列外交部亚太司副司长Amos Nadai,他说,以色列崛起的秘密,就在于一无所有。除了沙子,除了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他们什么都没有。  从宗教圣殿到科技圣殿  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的惊人成就,是以色列人给我们的第一个冲击。  到达以色列的第一天,我们在以色列商贸劳工部投资促进中心观看了一个短片。从比尔·盖茨对以色列高科技人才的赞美,到IBM等世界一流企业落户海法高科技园区,短暂的十分钟内,短片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对以色列高科技的青睐,以及以色列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该中心主任Rachel Roei女士告诉我们,以色列人发明了诸多颠覆性的技术: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巨大挑战的网络电话VoIP技术;改变人们沟通方式的ICQ;提升无线计算能力的奔腾和迅驰芯片;丰富网络运用的Comverse的语音……  看到摩托罗拉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手机,看到退役军人发明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微软、IBM等高科技公司争先恐后地在以色列安营扎寨。来自以色列央行的数据称,2006年前7个月以色列吸引的外国投资达154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  以色列高科技公司成为外国投资者的首要目标,“股神”巴菲特用40亿美金收购了以色列Iscar公司80%的股权,ScanDisk则将最先发明移动硬盘技术的MSystems公司揽至麾下。世界权威机构Fitch将以色列的国家评级从“A”调到了最高的“A+”。  遥想以色列建国之初,以色列商贸劳工部外贸局局长Boaz Hirsch说,那时候,他们是一个农业国家。最典型的标志是,他们向全世界出口了很多柑橘,由于柑橘的产地在雅法,所以柑橘的品牌名称就是雅法的城市名字Jaffa。  不足半个世纪的光景,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是信息通讯领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在耶路撒冷这座古老的“宗教圣殿”之外,缔造了一座崭新的“科技圣殿”。他们开始向世界兜售象征高科技的Jaffa。  Java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语言,以色列人读起来和Jaffa的发音一致。Boaz Hirsch说:“当高科技把以色列抬进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我们的人民骄傲地说,我们走出了一条从Jaffa通往Java的新路。”  以色列为什么会成为“第二个硅谷”?为什么会成为硅谷之外新兴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为什么能在世界经济论坛国家排名中遥遥领先?为什么这么快就完成了从Jaffa到Java的转变?  欧美高科技公司领袖们的答案是,以色列有着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据称,巴菲特在收购Iscar公司时称,Iscar是头脑、才干和想像力的独特组合,他们的收购,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他们的头脑的豪赌。  诸多受访的以色列官员认为,这样的答案看到的只是表象,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以色列一无所有。他们说,以色列没有资源,只有投资仰仗头脑的高科技,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拼出一条血路。  “我们的秘密在于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成功的秘密,真的就在于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我们要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寻觅到适合我们的道路。”11月30日,在以色列外交部,亚太司副司长Amos Nadai,就以色列崛起的秘密,发表他的“个人看法”。  显然,这样的看法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看法”。采访期间,从外交官到商贸劳工部官员到成功的企业家,受访者众口一词,答案惊人的一致。  Amos Nadai说:“你们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国家实在太小了?从上海到北京要飞好几个小时,而你们在直升飞机上看以色列,一会儿就结束了。”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太小了。边界线和停火线内的以色列面积,包括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的地区,不过27800平方公里。从西部地中海沿岸到东部死海沿岸,乘车一个多小时就能穿越而过,即便是从最北端的麦图拉到最南端的埃拉特,也不过6个小时的车程。  国土面积小也就罢了,糟糕的是国土资源质量也不高。他们没有阿拉伯邻国引以自豪的石油,却有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在地面上跑,经常只需几分钟就能从绿洲跑到沙漠。雨水对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说,算得上奢侈品。以色列的淡水资源已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但他们还在研究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  贫瘠的自然资源,让以色列人在建国之初,就意识到“科技立国”的意义。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告诫人民,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追求,不能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追求,更应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关键因素。  之所以将科学研究拔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不单单在于一无所有的自然环境,还在于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外交上常说的“睦邻友好”四个字,根本不能用来描述他们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不到24小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规军,就用枪声撕碎了复国的欢乐。彼时的以色列公民,将近百分之一战死在这场战争中。直到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他们和周边国家打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  恶劣的周边关系,频频爆发的战争,促使以色列人研制尖端军事技术。以色列官员说,1960年代运用于军事通讯系统研究的巨额资金,在1980年代孵化为民用技术。CheckPoint公司发明的防火墙软件,就是一个从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型的典型例证,它同时改变了人们对“军队”这一概念的认识。  狭小的国内市场,糟糕的周边关系,迫使以色列人专注于高科技,将眼光投放到全球。RAD集团董事长Zohar Zisapel说,以色利必须走高科技的道路,必须集中优势在有限的高科技领域内取得突破,科技生活必须成为以色列国民生活的中心。  有“以色列比尔·盖茨”之誉的Zohar Zisapel说,早在20年前,他就在将商业攻略从香港转移到中国大陆,10年前,他就中国大陆设立了窗口公司RAD中国公司。在Orbotech公司的实验室,以色列科学家向我们图解了中国市场上方兴未艾的等离子彩电的技术原理。几天前,他们向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做过同样的演示。  该公司副总裁Amichai Steinberg称,他们将技术卖给了韩国,韩国再用买来的技术去中国制造彩电,攻占中国的市场。  一无所有的以色列人知道,他们能够开发的资源只有国民的头脑。他们复国还没成功,诞生过诺贝尔奖得主的希伯来大学就已经建成。他们对教育的投入是惊人的。以色列人投资子女教育的热情丝毫不逊于今天的中国人。  一位以色列女性官员说,她们在向别人介绍未成年子女的时候,往往会说,“这是我的孩子物理学家某某某”,以示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许。据悉,2000年以来,将近一半的以色列人受过13年的学校教育。以色列每1万人中就有140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个比例是美国和日本的两倍,全球各国没有能出其右者。  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  以色列高科技的惊人成就,以色列谜一般的崛起,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喋喋不休的话题。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巴泽尔著述的《产权的经济分析》,是北京大学汪丁丁教授等人时常提及的名著。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来自于以色列。  一位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移民以色列的“北京人”,对我们说,以色列在政治经济制度层面的安排,是以色列得以崛起的关键要素。  以色列的经济政策取向,是私有化、市场化、法治化。  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得益于政府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法治环境。以色列商贸劳工部外贸局局长Boaz Hirsch说,自1950年代末期《鼓励资本投资法》诞生以来,《鼓励工业技术研究法》等等鼓励私人和外资投资高科技的专门法律,接连出台。微软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潮水般涌入。  以色列的技术创新,还得益于政府垄断枷锁的砸碎,私有化历史进程的加速。将我们从中国送到以色列的以色列航空公司,就是一家两年前由国营改制为私有的公司。  自1990年代起,以色列国有公司的私有化浪潮惊涛拍岸。去年,以色列通信巨头Bezeq在耗时6年的私有化改制中,终于脱掉了国有的衣裳,裂变为一个个竞争充分的移动运营商或者服务提供商。政府的责任,被简化为六个字:缩小数字鸿沟。  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同样得益于风险投资制度。在海法高科技园区,一个只有三个人的技术公司,试图为中国人既不损害欧美知识产权又能便宜地使用欧美游戏软件,提供技术支持。公司总经理从政府那里拿到了第一笔免费的风险投资,他说,他必须小心翼翼地使用它,因为政府只给他一次机会。  以色列风险投资协会主席Assaf Harel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不存在风险投资产业,政府设立专门的风险基金,打破创业者初期的资金瓶颈。如果成功的话,受益归个人所有,失败了,损失由政府承担。15年后,美国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风险投资产业。  以色列央行行长斯坦利·费希尔说,鼓励经济腾飞的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数十年前,不少人问他,以色列人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好好工作?这位前美国花旗银行副董事长说,那时候的制度安排,不能鼓励人们创新的自主性。  以色列人不仅看重他们的经济制度,还看重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在以色列高等法院门前,以色列商贸部的官员说,好的法律和好的政治,为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好的制度环境。  以色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均不同于美国,但三权分立的框架、宪法之上的原则、自由民主的精神,是一致的。以色列的朋友跟我们津津乐道的两件事,一件是警察在解决冬季积雪问题时,对他家和总理家的态度没什么两样的陈年旧事,一件是我们在以色列期间发生的,以色列检察官对总统卡察夫涉嫌性骚扰进行独立调查。  好的政治制度对以色列而言,同样意味着竞争力。1990年代,由于前苏联解体,以色列经历了一次移民潮,涌入以色列的人口约有100万人,这与法国当时移民到美国的人数相当。前苏联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据以色列商贸劳工部高级官员估测,他们给以色列经济带来的价值差不多150亿左右。  这笔数目相当于俄国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经费,这意味着苏联免费为以色列培养了一支研发队伍。苏联移民中还有许多经济学教授。那时候如果你随便打开一份报纸,就会发现有很多关于苏联教授为以色列做出贡献的报道。  以色列还是一个鼓励思想创新的国度。尽管犹太教信奉“一神思想”,但他们鼓励思想多元化,倡导思想独立、言论自由。1995年,刺杀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那个青年,在没有死刑的以色列,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涯。他表示“绝不后悔”的言论,也能自由地见诸报端。在特拉维夫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接受我们访问的Paul Rivlin博士,指着陪同我们的外交部官员说:“我的观点不代表政府,我认为巴以冲突中的双方都有责任。”软实力  曾被马克·吐温嘲弄为没有希望的疟疾横行的以色列,何以一跃而为中东“花园”,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一个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的强国?探寻以色列崛起之谜,人人不时提到她蓄积多年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新概念,包括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关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能力等要素。如果说军事层面的“硬实力”,是以色列在对敌战争中屡屡获胜的关键,那么,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软实力”则是以色列崛起的关键。  以色列人口中四分之三以上是犹太人。犹太文化2000年来对“一个神、一本书、一种信仰”的忠诚,最终孕育成“四海一家”的“犹太一体观”。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家”。以色列央行行长斯坦利·费希尔在日之前,还是个美国犹太人。  58年过后的今天,以色列的人口数,已由建国时的60万,变成700万。在希伯来大学攻取哲学博士学位的张宝贤对我们说,只要你信仰犹太教,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可以皈依为以色列公民。换言之,今天的犹太人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种族,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我们在耶路撒冷街头看到的警察,就像一个“多国部队”,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警察们,其父母或者来自于北非,或者来自于前苏联,或者来自于美洲。  “四海一家”的文化观,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以色列外交部一位官员说,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捐款,是1950年代以色列甩掉战争包袱的重要因素。  引领我们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地带的Leah Soibel,是个生长于美国的犹太人。数年前,她放弃了纽约的舒适生活,只身来到以色列,组建了一个帮助国际记者理解巴以冲突的非政府组织——“以色列项目组织”,引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进入巴勒斯坦火箭喜欢袭击的危险地带。我们乘坐直升机观察巴以局势的3000美元的费用,就是该非政府组织支付的。  “四海一家”的文化观,鼓励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重返故土,鼓舞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捍卫故土,热爱祖国。在巴以冲突频频的加沙附近,有个名叫Sha’ar Hanegev的地区委员会。Eliahu Segal是该委员会的行政长官。他说,炮火几天前刚刚烧毁了他的院落,但他们一家三代并不会因为恐惧而撤退或者搬迁他处。在被火箭炮摧毁成断壁残垣上,人们的情绪没有我们想象的紧张。  外交部官员说,民众和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对付恐怖活动的默契,耶路撒冷死伤惨重的爆炸发生不过两小时,秩序就恢复到从前。超市、酒店、办公大楼的安检,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人们的表情,除了配合,就是安详。  以色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前以色列驻沪总领事Ilan Maor看来,也是以色列经济腾飞的原动力。作为一名外交官,他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告诉自己的女儿,他们的家在以色列,他们要为家园为以色列而工作。我们采访斯坦利·费希尔的时候,没有问他以色列的经济成就问题,采访结束起身离去前,这位新以色列公民恳切地希望我们,将以色列的经济成就告诉中国人。  以色列的崛起,乃至于复国,都离不开美国人。据称,这在一定程度上缘自两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亲昵。  文化是犹太人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作为一本记录犹太人思想体系的书,《圣经》对世界的贡献,没有哪本书可以与之相媲美。流淌其中的“一神思想”,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慢慢幻化成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并影响到美国的立国先贤。我们在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中看到的,“人人生而平等”之类“不言而喻的真理”,就源自犹太人的《圣经》和“一神思想”。  以色列的软实力,是以色列吸引美国做他的“盟友”的隐形资源。倘若没有美国的帮助,以色列复国之路可能就没有那么平坦了。  1947年,托管巴勒斯坦地区的英国政府,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提交到联合国。在美国的支持下,犹太人展开技艺娴熟的外交攻势,博得世界人民对犹太人因为没有家园而被纳粹屠杀的同情,终于在联合国特别会议上,以三分之二多数票,赢得犹太民族建立自己国家的合法权利。  20年过后,美国最高法院作出一项举世震惊的裁决:美国犹太人拥有以色列国籍,美国犹太人可以加入以色列国防军参战。一位中东问题专家说,没有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亲近感,这一切可能都不会发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犹太人惹了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色列农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