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一个小lol视角锁定解除不了谈谈对巴蜀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不少于五百字

林向 多维视角破解巴蜀历史谜团---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新闻热线:028- 订报:028- 广告:028-四川日报网新闻热线:028-&&&&四川日报网商业合作:028-
16天府周末?特别报道日
林向 多维视角破解巴蜀历史谜团
林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文图片均由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考古不是挖古董的,更不能无中生有,只能脚踏实地――□本报记者 陈四四林向,1932年9月生于上海,1962年四&&& 川大学考古学研究生毕业,师承冯汉骥先生。作为四川大学考古学教授,他从事中国考古学的教学和巴蜀考古及考古学应用研究。参加或主持过的田野考古主要有:长江三峡库区调查、四川历史地震调查、金沙江安宁河流域调查与发掘、川东及川南崖葬调查与发掘、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西昌东坪遗址发掘等。曾出版《四川名塔》、《巴蜀文化新探》、《巴蜀考古论集》等著作,刊出论文百余篇。曾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等。A成长:从投笔从戎到“投戎从笔”&&& 1949年,林向投笔从戎,随西南服务团到四川,一路经历战火,投身民主斗争。1955年,他又“投戎从笔”,上大学进入考古领域。无论是做何种选择,始终不变的是他坚定的信念――建设一个新社会。&&& 天府周末:当年为什么会选择投笔从戎,参加西南服务团到四川?&&& 林向:我家过去是中产阶级,抗战爆发后,家里破产,父母相继逝世。姐姐依靠父母留下的遗产,借债度日,把我抚养大。上海是沦陷区,日本人很霸道,经常把大家赶到马路上抱着头坐着,不准动,把家里翻得一塌糊涂,说是找抗日证据。见到日本人必须90度鞠躬,否则枪托子就来了。&&& 当时我读左翼文学家的作品很多,算是一个进步的文学青年,对国民党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很反感,总向往着改变旧社会,建立一个新社会。&&& 1949年,解放大上海以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部队接受命令解放大西南,要在上海、南京地区招收知识分子和学生南下。我16岁,还是中学生,也报名参加。当时我的姐姐已决定北上投身东北建设,家里亲戚不同意我的选择,不准姐姐放我走。我就从楼上翻过墙、屋顶,再翻到隔壁屋子下来,这样跑出来了。行李是表兄拿着,追到车站给我的。&&& 天府周末:那后来怎么又“投戎从笔”,到四川大学上学,最后还走上考古专业?&&& 林向:1955年,周总理号召大家向科学进军,调一批干部读书。经上级批准,我报名投考,考上了四川大学。最初我想学哲学,但把我分到了历史系。当时我想,学历史可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定是向前进,压迫人的社会一定要被消灭的。学历史对加强革命信念有一定作用,也就欣然就读了。&&& 1958年,因为准备修建三峡水库,四川组织了一个三峡考古队。冯汉骥先生正在给我们讲《考古学通论》,于是全班同学都报名参加。我去三峡调查的时候,一脚就踢出一个石器,发现考古比起历史还有好处,比较活,名山大川到处看。我从小就喜欢读司马迁的书,想学他遍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觉得考古真是太好了,不仅仅是念书,还要做很多实际的工作,也要和老百姓打交道,很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报了冯汉骥先生的研究生。&&& 天府周末:当时四川大学历史系云集了很多知名大家,除了您的恩师冯汉骥,还有徐中舒、蒙文通、缪钺、任乃强等。这些大家,对您以后的学术生涯起到了什么影响?&&& 林向:除了任乃强先生,其他先生都直接教过我。那些老先生每个人讲课的风格都不一样。像蒙先生讲课没有讲稿,一张小篇篇就讲了。徐先生是安徽人,讲话很多人听不大懂,还跳跃得很厉害,又不写板书。每次上课之前我们要预习,听了课还复习,我的笔记现在还保留着,都是当场记,记了以后又改,把资料加进去。缪先生文思口才一流,听他的课真如沐春风。&&& 我和任先生的私人关系很好。原先我在资料室经常看见一个人花白头发,个子很高大,驼着背趴在桌子上写呀写呀。后来打听到这是任乃强,晚上我就到他家里去,他当时正在写《华阳国志校注》,就给我讲他的心得体会,一讲就是一个晚上。&&& 先生们研究的思路是很宽泛的,对我以后的学术研究有很大启发。冯先生是美国留学双博士,国学底子也很好,他的特点是把中国古书文献与民族学材料、人类学材料等结合起来研究。我记得大溪遗址发掘后,我们在人民公园里整理墓葬出土人头骨。冯先生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判断头骨什么性别、多大年龄。我就给他当助手,拿骨头、递仪器。冯先生对我讲,对骨头的认识,搞考古的甚至要超过搞医学的。徐先生研究甲骨文、金文这些古文字,但他不光从文字本身进行研究,还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神话来进行研究。任先生是研究康藏问题的大家,走遍了民族地区,每一项调查都亲自去跑。&&& 所以我从多维角度来研究历史,将多种学科与考古结合起来,就是走这个路子。B突破:改变中华古代文明起源格局&&& 学术界认为,林向是第一位对“巴蜀文化”概念做出明确完善界定的考古学家,他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改变中华古代文明起源格局的新思路。从田野考古到笔耕不辍,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着“巴蜀文化”做文章。&&& 天府周末:在谈巴蜀文化之前,我们先谈谈您为改变中华古代文明起源格局所做的事情吧。&&& 林向:应该说这是我们这一辈人共同做出的贡献,是我们这一辈人的研究,改变了巴蜀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上的地位。&&& 过去,对中华古代文明起源,最早只晓得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各种考古发现,东北发现红山文化,江南发现良渚文化,证明这些地区可能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长江上游考古做得不多,没有学者认为长江上游流域同样对中华文明起源有重大作用。&&& 后来,三星堆、金沙、宝墩等遗址陆续发掘,大家发现在长江上游,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在古代西南也是一个文明的中心,中华古代文明格局由此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中华古代文明起源,不光要讲到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还要讲到长江上游西南地区这一大块。我的研究文章提出了“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以这个主题铺陈考古材料,把文献传说、民族材料结合起来。&&& 天府周末: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三星堆是不能绕开的。&&& 林向:三星堆最早叫广汉遗址,上世纪30年代就发现了,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葛维汉等人去发掘,以后因为战乱又放下。新中国成立后,冯先生一直关注这个地方。1964年,叫我和他的一个助教张勋燎先生去打前站,看有搞头没有。我们一去,看到鸭子河边断崖上很清晰的考古学剖面,剖面上全是陶器、石器、灰坑,文化层很清楚。我们很高兴,回来就给他说可以发掘。所以1964年就组织了一批学生去搞发掘。&&& 三星堆前面几次发掘规模都很小,省上想搞规模大一点的,我接手这个工作是在1986年。我们是3月份去的,那年很冷,下大雪,地上都是雪。我们把雪扫开,钉上桩子,布上探方,一直发掘到6月份,我们队伍才撤走。我还留了3个学生在那里帮忙,后来他们就发现祭祀坑了。&&& 天府周末:你们之前的发掘,对祭祀坑发现起到了什么作用?&&& 林向:我有一个比喻,我们的发掘就像是藤蔓、瓜藤,两个祭祀坑是两个瓜,我们把藤蔓找到了,跟着藤走,就能把瓜找出来,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说考古,发现有东西是成绩,发现没有东西也是成绩,证明了这里没有。开始我们的发掘,发掘了14层,有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汉唐、明清、直至近现代的文化堆积,尤以夏商周的遗存最丰富,就像一根贯通古今的历史藤蔓。从这个藤蔓上面找到了瓜,一点不奇怪。&&& 天府周末:从考古角度,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认识巴蜀文化?&&& 林向:我发表过很多研究巴蜀文化的文章,其中一篇为《“巴蜀文化”辨证》。这篇文章以数十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巴蜀文化”一词的最早出现到目前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分析和辨别“蜀文化”、“巴文化”、“巴蜀文化”、“广义巴蜀文化”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四川盆地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证明,巴蜀文化是以巴、蜀为主的族群先民留下的地域性文化。最早四川只有蜀文化,考古发现证明成都平原中部就是蜀国的中心,其核心区的文化即考古发现的“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文化辐射到四川盆地及邻近地区的蜀国境内诸多民族群中,构成了“蜀文化”,共同形成了“古蜀文化区”,构成了长江上游四川盆地的古代文明中心。&&& 到东周时期,在江汉平原的巴人向西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国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而形成“巴文化”。于是,“巴文化”和“蜀文化”一起形成了长江上游四川盆地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区”。&&& 秦汉以后,大量移民进入,包括中原地区的移民。他们接受了当地文化并与之融合。但巴蜀文化在秦汉时有个交接的过程,因为巴人、蜀人过去没有文字,历史是靠秦汉时中原来的移民记下来的。这其中有个校正过程,巴蜀历史里有些神话,有的学者认为神神怪怪,就删掉了。所以我们现在工作最难的就在这个地方,要恢复巴蜀真正的历史,历史原貌究竟怎么样,就只能靠考古发现了。&&& 巴蜀文化的龙头是古蜀文明,最后形成为地域性文化。但是,四川历史上有几次大移民,他们进入以后,都与巴蜀地域文化融合,秦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因此,四川盆地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犹如一座水库,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都起到了流动、贮存、调节、融合、扩散的作用,这就是巴蜀文化在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水库效应”。C求真:实用考古“上天入地”“科学是社会的公器”,林向一直很推崇梁启超这句话,始终坚持科学要服务于大众。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每次考古结束总要给当地人开讲座,普及考古知识;他开展考古学的应用研究,要让考古研究造福于民。&&& 天府周末:在巴蜀地区,您是第一位研究天文考古的?&&& 林向:天文考古是我的一个尝试,巴蜀地区是我第一个引进来搞的。我在画像石上看到,大禹手上拿着一个叉,过去说是取土的“耒”。但是我发现这个叉柄很短,不是向下掘土的,而是手举目测的“丫”形器,认为应该是一种瞄准器,用来测量日月星辰,以求水平距离。三星堆的神树、大立人、牙璋,这些奇怪的形象也引起我的好奇,觉得很值得研究。古人要确定祭灵的时间和季节,靠观测天象,很可能是测量天文的工具。&&& 天府周末: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都与天文测量有关?&&& 林向:青铜神树是古蜀神话中的“建木”,在古蜀人心中是“天下之中”的社树,沟通天地的“天梯”。但它的来历与神圣性还指,它也是观测日影定节候的工具。古蜀人通过青铜神树观测到“日中无影”,由此证明三星堆是天下的中心。“日中无影”在赤道上可以观测到,但三星堆古城约北纬31°,绝不可能观测到。可是,通过一套特殊的观测设定,是可以做到的。经过修复的青铜神树有个基座,为一个有拱形三足的圆圈,拱足上有长方形插孔,很可能下面还有“圭台”,其尺寸与神树的日影长度相称。这样,在庄严神秘的古蜀祭典中,青铜神树就能做到“日中无影”了。&&& 太阳神鸟金箔的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是镂空的十二芒太阳纹,外层是四只等距分布的长脚巨喙鸟。它表示的是一年分四季、有12个月,是象征观测太阳的法器。在金沙遗址还出土有青铜带柄有领璧形器,围绕中间的圆孔似月而无芒,有三只长脚的神鸟。它表示的是一季有3个月,是象征观测月亮的法器。&&& 在四川还出土有很多用于天文观测“立杆测影”的器物,如羊首龙柱、公鸡杖首、歧刃牙璋等等。古蜀人通过用这些小器物观测天象,知道什么时候该下种,什么时候该收获,是古蜀最原始的天文仪器。同时,它们被赋予了法力意义,成为仪仗化的神器。&&& 天府周末:前不久您又受邀到宽窄巷子做地震考古讲座,当年为什么会开展地震考古研究?&&& 林向:1976年,邢台地震以后,周总理提出社会科学界参加,对地震预报做些研究。我觉得考古学也应参加,就投身于其中。因为地震对古代文物肯定有破坏,把古代文物被破坏的地方结合起来研究,就可能研究出地震的震中、断裂带分布。地震考古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来搞的。&&& 天府周末:研究地震考古您有什么发现?&&& 林向:我对西昌1850年的地震做了详细研究。收集了109通墓碑碑刻,对碑文内容进行分析,再把所有墓碑分布范围确定下来,就找出了地震烈度分布的地区。墓碑最多的地区就是地震最重的地区,外面的少一点,再外面又少一点,就把相同烈度的地震区域划出来了。震区是椭圆形的,中轴线就是断裂带。&&& 1976年四川地震局要搞成都地区地震烈度鉴定,我也从考古角度参加研究。他们给我看了一个片子,我发现地震发生后,所有烟囱倒的方向有一致性,都倒向震中。我想古代没有烟囱,但古代有塔。过去每个县都有塔,塔也会倒,倒了肯定有方向。成都附近的塔很多,我调查塔倒的方向是向西北,正指龙门山。当时我就提出,成都地区没有大地震,有破坏都是外面的影响,龙门山和鲜水河是地震来源。这个报告后来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把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结合起来对地震进行判断,我可以说是地震考古的先驱者。我研究西昌1850年地震的文章,美国、日本、法国等很多国家都有报道。&&& 天府周末:一般人认为考古是寻宝,离现在的生活很远。但您却坚持实用考古,让考古造福于民。&&& 林向:我一直是这个观点,科学不是哪家私人的东西,应该为当前的社会建设服务,所以坚持考古学的应用研究,三峡调查、地震考古、天文考古都是这样。考古不是一个挖古董的,而是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为现在很多学科提供基础资料。各行各业结合考古研究,可以得到一个参考。比如我进行酒文化考古,推导出古代的酿酒过程。&&& 我给学生们开设的考古学专题课,涉及有地震、天文、沙漠、海岸线等等,就是要告诉他们如何进行考古学的应用研究。&&& 开展考古学的应用,就必须要多学科合作。历史不光是人的历史,也是自然的历史,人类社会的环境,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都可以从考古来研究。考古学现在从历史科学中独立出来,就在于资料和方法有自己很大的特点。&&& 比如,我以前提出洪水造成三星堆消失,现在地质学家证明,公元前1万年到3000年之间,岷江上游有很多地震堰塞湖,从水路一直可以通到青海。堰塞湖使岷江上游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堰塞湖垮了,洪水冲下成都平原,三星堆古城遭了洪灾,那里的中心聚落冲垮,就转到成都金沙遗址群来了。这说明一定要用到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获得更丰富准确的历史信息。记者手记老翁八旬犹童心&&& 这次采访林向,地点是在他家。我心中不由充满好奇:这位从事了半个世纪考古工作的学者,家里是否也收藏了不少宝贝?说实话,我和老人打交道已有7年,采访他的次数多得记不清,可每次见他不是在考古工地,就是在各个研讨会上,还从未登门拜访过。&&& 林向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拿着三星堆青铜金面头像,讲起了它的特点,一些细微之处过去我还不曾注意到。不过,面前的这个“宝贝”,却只是一个模型。我细细打量家中摆放的青铜大立人等知名文物,全是模型。从学习考古的第一天开始,林向就一直秉承恩师冯汉骥先生的教导,从不收藏文物。&&& 面对模型,老人的谈兴依然很高。谈到兴味处时,笑得如孩童般纯真。满头白发的老人,总是自诩“老顽童”,以“童心不泯”作为自己行事、治学的座右铭,用纯真无邪的赤子之心去探索纷纷扰扰的世界。&&& 童心者治学,或可说是无知者无畏,更多的却是敢于从零开始,是始终保持着寻求历史真相的决心。&&& 在林向开始学术生涯时,学术界还保留着一种传统成见,认为巴蜀自古属于蛮荒,与中原文明隔绝,没有上古文化可考。扬雄《蜀王本纪》、常璩《华阳国志》等文献,被认作系神话杜撰,全无意义。这种观点阻碍着巴蜀文化的探索,甚至在重要遗存发现后,也不敢确认其时代的古远和性质的重要。林向以现代“五丁开山”的勇气,在巴蜀文化探索上另辟蹊径,秉承前辈研究的学脉,第一个对巴蜀文化概念做出明确完善的界定。&&& 林向围绕巴蜀文化做文章,是立足于众多考古发现之上,他的考古研究涉猎广泛、视角独特。他曾在西昌调查安宁河流域,发现一种由大石头构建的墓葬,年代从战国至秦汉时期,一个族群拥有一个大墓,他由此提出了“大石墓”的命名。如今,在西昌及其周边地区已发现了上百座大石墓,成为西南民族地区的一大重要发现;他也曾广泛调查四川各地的崖墓、悬棺等埋葬在悬崖上的丧葬习俗,用“崖葬”这一概念将其统一起来,对四川的崖葬得出完整系统的认识;他还曾结合文献材料和民族志材料,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酒器进行研究,讨论酒与巫术的关系以及古蜀的酒文化,意在通过酒与巫术来理解巴蜀的“萨满式文化”……&&& 这些难以一一列举的学术成果背后,是大量田野调查的艰辛。林向初涉考古时,在三峡进行调查,深夜行进在沿江小道上,由于不辨方向不得不止住脚步,这时长江中一只行船的灯光正好照到前方,这才惊觉前方几步路外是悬崖。每每给学生授课时,他会讲讲这段经历,话语中没有恐惧与害怕,始终充满着探索的激情。&&& 记得前两年,采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时,他突然激动地说,“当年我想走,是林老师叫我留在成都的。他给我说,成都有搞头,一定会有重大发现。果然,现在我们发掘出金沙、宝墩,发掘了许多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重大发现。”&&& 对林向满怀感激之情的,并不止王毅一个学生。作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倾囊相授,对学生关怀备至,根据每人不同的特长进行指导。或可这样认为,童心者教学,是用一腔热情真诚相待,是不加框框、不背包袱地传播自由探索的精神。&&& 时至今日,只要有学生找到林向求教,他总会认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他也会向学生强调,“我赞成你的东西是对的,我反对你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我的经验不够,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 在林向看来,自己是老师,但自己的看法却不完全是真理。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仪器大量引入田野调查和考古研究,能解决许多过去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旧有的观念和认识被不断突破。所以,自己不能老守着旧的东西,应该放开思想,与时俱进。这不正是他保持童心,求索真相的另一种表达吗?&&& 如今,林向依然离而不休。他学会了用电脑,时常在QQ上和学生探讨问题,并为自己起了“杜邻九爷”的网名。他笔耕不辍,每年要发表两三篇研究文章,还担任着《巴蜀全书》和《巴蜀文化通史》的顾问。他经常飞来飞去,参加研究会议,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出出主意”。&&& 离开林向家时,我仔细看了看客厅中那幅由书法家何应辉为他书写的《自勉诗》。“清白做人正气扬,江流至柔自刚强。深言无忌童心出,居易求真胜华堂。”这也许可看作他一生的写照。脑海中不由想起老人反复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不是大家,我只是大家的守望者。”&&& 愿老人永远童心不泯。
在线投稿邮箱:[十三届四次]关于建立巴蜀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的建议
关于建立巴蜀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的建议
民进成都市委
一、建立巴蜀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的意义
在我市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以来,我们经过深入调研,认为在金牛区土桥一带建立“巴蜀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比较合适:其一,土桥与世界非物质文化中心毗邻,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其二,可以弘扬悠久的巴蜀历史文化,传承巴蜀历史文化精神,彰显巴蜀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四川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其三,宣传优秀的巴蜀文化,使人们充分认识成都,充分发挥城市的教育功能;其三是“巴蜀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的建成将为旅游观光增添重要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而达到宣传成都的良好效果。
二、建立巴蜀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的理由
四川具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历史,值得建立巴蜀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以纪念和留存后世:
考古证明,四川是中华文化起源地之一。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等遗址出土的文物都是人类青铜时代绚丽的篇章。
在水利、天文、数学、医学、盐业和商品流通特别是交子的出现等发明创造对推动四川地区乃至华夏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及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学术思想方面,如道教的产生及严君平、扬雄的哲学思想,三苏父子合著的《苏氏易传》所包含的丰富哲学思辨和张拭、魏了翁等理学代表人物对理学的贡献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宝库。
在文学、史学、绘画、石刻、戏剧等方面都给我国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汉赋、唐诗、宋词更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旗帜。
先秦期间开通的“南方丝绸之路”使巴蜀及中原文化的对外交流成为可能。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蚕食鲸吞我国领土,川军奉调进兵西藏巩固边防,抵制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
1911年四川的保路风潮和同志军大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为辛亥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350万人出川抗战,占抗日军队的1/5强,有“无川不成军”之说;财政方面,四川负担44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3,贡献粮食在8000万石以上,占全国征粮总额的1/3。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三、具体建议和基本设想方案
(一)巴蜀历史系列
可分五个历史时期:原始公社时期,奴隶制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半封建半殖地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
主题:突出华夏各民族交流融汇,分分合合的全过程。充分展示民族大团结,国家统一,南北合作,共谋发展的史实和经验教训。充分体现国家统一,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必由之路。
(二)巴蜀文化系列
1、仍按时空顺序,以历史文化人物及其著述和重要实物为红线贯穿整个巴蜀文化发展脉络。这些人物的选择应既有典型性,又能全面系统地概括巴蜀文化的精髓。
2、塑造巴蜀历史文化名人雕像群。将上述选入的人物化为视觉形象,分正反两个系列加以展现。正面人物面南背北,反面人物(适当选取部份对历史负作用大者)背南面北。以各种相应的姿势雕列,体现鲜明爱憎。对每个入选的人物,都要给以概括介绍。
(三)设计原则及附属设施
1、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建设本中心,主要目的是向全川人民进行民族历史和文化教育,移风易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更好地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同时,在充分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体现经济效益,逐步收回投资,并积累国家建设资金。
2、坚持学术性、普及性和群众性相结合。
以民族性,群众性、教育性为基本出发点。我们的推介务必力求深度,广度,精度,高度和力度的统一,高标准、高质量。在群众性方面,要力求普通中学生都能看懂,听懂,读懂,小学生也略有所知。在学术性方面,除了系统介绍,还可组织中外专家学者联席的巴蜀历史文化研讨会,交流学术成果,推进实践运用,建设世界第一流的巴蜀文化理论队伍。
3、建设相应规模和水平的布展基地。
(1)室内部份
建设一个模拟型的蜀汉皇城,内设皇宫。偏殿,后宫别院、御道、皇家翰林院、太医院、书库仓储及皇家宫庭文体活动场地等等。各类建筑皆按蜀汉宫庭制式造型,各留一二间(套)空置,陈列相关实物或仿制器玩,作为展室,供游人学者参观。其余作相应处置;御善堂可为餐厅,太医院可作医院救死扶伤,举办养生保健讲座。后宫别院可为宾馆或招待所。皇家体育场可教练武术气功等等,其中某些项目也可让游人自费演习。皇家书库除了系列布展(书画典籍等应按人物群雕分类,依时间顺序一一陈列未入选群雕的名人著述也应有备),学者游人可以现金购买或订购,重要资料可高价预订(须是国家允许发行的)。翰林院可设图书馆,阅览室及学术交流中心办国学院,还可配影剧会演中心,但所演节目必须忠于历史,不得应市篡改。
皇城下正面午门两侧及楼上布设巴蜀历史会展。顶上设宫溯及基室。其两旁可置露天高倍天文望远镜和古今地震气象测绘装置。观展者可自费观测或教其学习实践。皇城四周宫墙建为模拟长城,作浏览观景台。女墙内侧两边及内外城墙,可作艺术墙,介绍古今文化名流,发明创造,布置壁画雕版,载录古今诗词歌赋名言佳句,书画艺术等等。上可布列古代守卫长城用的器械武器,介绍长城有关的知识及历朝长城守将名姓官职,并由守卫军士作“烽”信息传递表演等等。上“长城”浏览者可以适当收费(儿童、老人免费,喝茶品茗的也免费)。烽火可用电子化学假火或太阳光能,以保安全。城外御林军较场,“狩猎”场均可布置古代重兵器等装配,如云梯、大炮、战连等等。在城墙之一段地方,可演习古代攻城实践情形习武之人装扮,攻城守城戏矛盾牌矢箭等可用软塑或橡胶制品仿制,刀箭内可配自带电光,(晚上亦可表演),游人也可附费参与演练此时城上守军负登城保险之责。城墙上及地面,云梯两侧均配置安全保险装置。
另外,在地面或城墙适当地方可附《墨、非攻》篇全文,个别地方作出注释。有关攻城登梯技术,可由内行教练培训,监场教练。
(2)室外部份
在皇城外开辟一个巴蜀文化广场,广场中心露天布列前塑巴蜀文化名人群雕。远处设皇家“狩猎”御林军,教场可开展射击活动或体育竞技。群雕周围可设民族饮食一条街,民族珍品工艺一条街,健身场地,民族体育及民俗节目演练纪念广场等等。
在皇城内外工作的人员,租赁场地的店主员工一律视其不同的服务项目,分别着相应的服饰装扮,如民族服装、唐、宋装、干部服等等,用相应的民族或时代礼仪迎接贵宾游客。
版权所有:成都市政协办公厅&&&主办单位:成都市政协办公厅&&&备案号:蜀ICP备号
技术支持:四川鼎天软件有限公司&&&电话:4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锁定视角解不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