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前夫王赓照片的前夫的名字怎么念

胡适&、陆小曼、徐志摩迷乱情史
这三个人,一个封为国学大师,一个是民国才女,油画家,一个是曾风靡一时的多情诗人,才子。。他们又有什么样的瓜葛和故事呢?说起他们俩,于是,互相交织的多角恋情展开了。。。。。。
轰轰烈烈徐志摩与陆小曼之恋是许多人熟知的,他们邂逅、相恋、结合而后诀别,他们经历了一对情人所能经历的一切欢喜与悲哀。如果说爱情有着排他性,那么情爱呢?在徐志摩、陆小曼的情爱旧事里,从零星资料的整合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这或许并非只是两个人的激情迸发,而是穿插着陆小曼的前夫王赓、徐志摩的好友胡适。
其间发生的故事像是一个巨大的拼图,你可以将他们一点点完全起来,然后才能知晓每一角应当的所在位置。中文繁体字里的“愛”字书写虽然反复,但在传情达意上却妙于简体字——简体的爱字去掉了心,好在还有一个“友”字。
徐志摩与陆小曼:万种风情无地着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交往,用“爱得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陆小曼的丈夫王赓时任哈尔滨警察厅长,虽不在北京,但侯门如海,徐志摩要用钱来贿赂门房(每次500元)才有可能与陆小曼见面,而陆小曼给徐志摩写情书不但要用英文,连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几经波折,徐陆二人的恋情愈演愈烈,弄得满城风雨,王赓甚至还拔出枪来威胁陆小曼,但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热情。
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郁达夫的看法颇为中肯:“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和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
日,徐志摩与陆小曼举行婚礼,梁启超为证婚人,胡适为介绍人。他们的婚礼,真可以算得上是“别开生面”,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上进行中引经据典地来了一通训词,训斥这一对新婚夫妇:“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后还来了一句“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的结婚!”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成婚姻,让曾经很看好徐志摩与林徽因的人们大跌眼镜。
胡适与陆小曼:没有爆发的四角纠纷
胡适与徐志摩是很好的朋友,据说徐志摩会把他的日记拿给胡适看,然后胡适在上面做批注。徐志摩也很了解胡适,他说,凡是胡适文章中有按语的地方都要好好考究,因为这些按语往往都是导引你往错误方向理解的,所以胡适说“知我者志摩”。
后来徐志摩到欧洲去,还托胡适照顾陆小曼,曾经想让胡适带着陆小曼到欧洲去找他,没想到胡适和陆小曼之间也擦出了一些火花,欧洲没去,倒是留下了几封陆小曼写给胡适的情书,用英文写的。
那时的“感情形势”是,陆小曼还是王赓的太太,却与徐志摩大谈恋爱,胡适又插一只脚进来。
被胡适誉为“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日在日记写道:“立三约往开明观剧,见须生孟小冬,其拉胡琴人为盖叫天之拉胡琴者,叫座力颇佳。胡适之、卢小妹在楼上作软语,卢即新月社演《春香闹学》扮春香者,唱极佳。”卢小妹即陆小曼。值得注意的是“软语”二字,胡陆“软语”,师生关系的胡陆,“软”什么“语”?而陆小曼对于胡适这位老师,当然知他有妻,更知他和另一位情人曹诚英的关系,但仍和他过从极密,仍写信给他,说什么“别太认真,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吧。”两人关系之暧昧,昭然若揭。
当年有传言,说最初是胡适看上陆小曼,无法跟太太离婚(胡适很惧内),小曼才转而许身志摩的。待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风流事传遍九城,而胡适又参与其事,尽力撮合,胡太太怒不可遏,一天到晚骂胡适。
有一天叶公超等人在胡家,胡太太又当着这些人的面骂胡适,骂新月的这些人:“你们都会写文章,我不会写文章,有一天我要把你们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写出来,你们都是两个面目的人。”刚说到这儿,胡适从楼上走下来,对太太说:“你又在乱说了。”胡太太说:“有人听我乱说我就说。你还不是一天到晚乱说。大家看胡适之怎么样,我是看你一文不值……”(叶公超《新月怀旧》)若仅仅是为徐陆的结合帮忙,胡太太再颟顸,也不至于这样骂胡适,总是此中有悖于常理的地方,才让胡太太这样大动肝火。
胡适的星星和月亮
这场“四角纠纷”没有爆发胡适那一桩,极有可能是胡适掩饰得很好。
陆小曼在胡适的生命中,是其中一颗星星而已。胡适曾赞赏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所指的正是她的精彩。有文献记载:“北京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欢。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而她的举措得体,发言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
据现存的史料,胡适是太阳,当有三个月亮,一为发妻江冬秀,二为美国女子韦莲司,三为曹诚英。学者江勇振著《星星、月亮、太阳》考证说,除了“三个月亮”之外,还有不少的星星伴在胡适的生命之中。只是,胡适善于严守和隐藏他的私隐,可是,他的月亮、星星所留下的文字和信件却逐渐出土,成为史学家所据,爆出了这位一向“感情贫瘠”、“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的胡适变成了一位情圣!
按照黄克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胡适纪念馆主任)的说法,胡适有很多女朋友,但有个基本模式,胡适在情感上放得不多、收得很快,一旦发现这些女子陷得太深、有点纠缠的时候,他马上打退堂鼓,这就是胡适,在情感上相当内敛,保守,在各种各样的文件中尽量隐藏,蒋介石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是有道理的,他受这种旧道德的束缚相当大。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里收有陆小曼给胡适的六封信,均为徐志摩去世(1931)后所写。且看这样的句子:
“我们虽然近两年来意见有些相左,可是你我之情岂能因细小的误会而有两样么?你知道我的朋友也很少,知己更不必说,我生活上若不得安逸,我又何能静心的工作呢?这是最要紧的事。你岂能不管我?我怕你心肠不能如此之忍吧!”“我同你两年来未曾有机会谈话,我这两年的环境可说坏到极点,不知者还许说我的不是,我当初本想让你永久的不明了,我还有时恨你虽爱我而不能原谅我的苦衷,与外人一样的来责罚我,可是我现在不能再让你误会我下去了,等你来了可否让我细细的表一表?因为我以后在最寂寞的岁月愿有一二人,能稍微给我些精神上的安慰。”
&&&&&&&&&&&&&
细说 徐志摩
徐志摩是一个少有的、最具才情的诗人。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事实。除了具有诗魂的徐志摩。更为人们传颂的还有风流倜傥、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但却很少有人看到他绝情的一面……
徐志摩一生中艳遇自然很多。但在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女人有三个。一,张幼仪。二,林徽因。三,陆小曼。
徐志摩出生在一个商人之家。可以说家财万贯。从小便娇生惯养。到了婚嫁的年龄,在父母的意思下便早早地结了婚。真真正正的包办婚姻。他的妻子叫张幼仪。结婚时的张幼仪完完全全是一个传统家庭下教育下的好女儿。温柔、善良而且贤惠。深得徐家父母的喜爱。徐志摩对她虽然没有热热烈烈的爱情,但并不讨厌她。对于这么温柔、善良而又漂亮的女人谁也不会讨厌。
虽然在传统家庭中长大,但张幼仪与生俱来着一种浪漫的情怀。她深深地爱着徐志摩。愿意成为他的小女人。为煮饭洗衣、研墨铺纸。于是当徐志摩在国外游学的时候,一个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小女人——张幼仪却不辞辛苦,毫不畏惧地远赴国外去寻找徐志摩。如此胆量即使是男人也为数不多。
而此时徐志摩游学海外,见识颇广。思想在某种层面上完全脱俗。虽然自己的的老婆温柔漂亮、孝顺父母,深爱自己。但是他的心里很不平衡。因为不管怎么说,张幼仪不是新时期的女性。而在生性浪漫的徐志摩面前张幼仪注定是一个悲剧。当徐志摩去机场接她的时候。发现她一走下飞机便吐了。此时徐志摩非但不为自己妻子千里迢迢来找自己的而感动。连一句安慰的话都不说。反而挖苦道,真是乡巴老。坐飞机都吐。张幼仪没有做声。见到徐志摩她什么也不在乎。高兴和眼泪都流了下来。
就在这段时间,林徽因和其父林长民也在英国游学。说到林徽因,可以说是世间少有的美女加才女。她是新月派中很有才情的女诗人。被胡适称为中国第一代才女。又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参与设计中国国徽和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英国、美国等地游学多年。更为难得的是画着一手好画。有林家仙子在的地方,所以的美女都会黯然失色。
张幼仪的悲剧是她身世注定的一场不可逃避的劫数。而悲剧的开始便是徐志摩碰到林徽因。在林徽因的面前败下仗来我感觉谁都不会丢面子。但是可笑的是林徽因还未出招她便倒下了。
徐志摩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朋友。当他到林长民住处拜访而遇见林徽因时他惊呆了。简直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在徐志摩的身上印证了一见钟情的传说。饭后徐志摩邀林徽因出去散步。本想在美女的面前卖弄一下他的才情。于是随口便吟起诗来。但没想到他吟一句林徽因便随口也说一句。徐志摩更是喜欢。此时徐志摩24岁的有妇之夫。而林徽因才17岁。相处一段时间下来。徐志摩已意惹情牵。爱她爱得发疯。高傲的诗人曾卑微地说,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因没有说话,很大方地朝他微微一笑。这一笑便让徐志摩劫数难逃……
从此以后徐志摩打定主意一定要娶到林徽因。回去马上就要和张幼仪提出离婚。这个时期很少有离婚的。男人三妻四妾纯属正常。然而徐志摩知道林徽因这么一个优秀的女人肯定不会当别人的小老婆的。于是离婚这一念在他的脑中更为强烈。而此时张幼仪正怀孕。她曾苦苦哀求也无法挽回徐志摩的心。
林微因父女先他们回国。徐志摩离婚的信念更为坚决。竟然把怀孕在身的张幼仪一个人抛在国外。从这一点看,徐志摩算不上一个好男人。至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然而当徐志摩一身轻松、雄心勃勃地赶回国的时候他惊呆了。此时他心爱的人——林徽因已和自己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梁启超是什么样的人物?那是享誉全世界的大人物。他当时在中国政治界、文坛都是不可撼动的老大地位。谁敢和他的儿子争老婆?那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更何况梁思成人很好,学富五车、为人稳重。绝对不比徐志摩差。和徐志摩相比,梁思成更令林徽因倾心。
但徐志摩也确实很无赖。人家都订婚了还死皮赖脸、百般卖弄温柔。林徽因毫无动心。始终以朋友的礼节相待。然而梁启超怕影响不好。毕竟自己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真发生什么事于自己的面子上挂了住。于是把自己的的儿子梁思成和儿媳妇林徽因送往美国留学并结婚。
顺便说一下,时下电视电影都播放、乱写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史。那真是纯属扯谈。林徽因对徐志摩也颇为欣赏。但绝对不喜欢他。林徽因是一个性情中人,敢爱敢恨。大家都知道金岳霖(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交往中深深地爱上了有夫之妇林徽因。林徽因也发现自己的同时爱上了自己的的丈夫和金岳霖两人。于是她对自己的的丈夫梁思成说,我爱上金岳霖民。梁思成惊讶不已。但他并没有生气。很平静地说,假如你选择他,我会祝你幸福……。金岳霖知道此事后,宣布终身不娶。以朋友的身分关心她。足见她如果喜欢徐志摩的话肯定不会隐瞒。
失去了林徽因后,徐志摩整天失魂落魄、借酒浇愁。这段时间里他曾写一这么一首诗:我将穷尽我的一生寻找我的真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就在这时,一个美丽的女人闯入了他的生命。这是一个既聪明又漂亮的女人。名叫陆小曼。陆小曼是那种无论站到哪里都绝对醒目的女人。但她遇见徐志摩也注定是一场美丽的堕落。第一,因为她出身贵族。第二,因为在认识她之前徐志摩已认识了林徽因。我说过,和林徽因相比,再优秀的女人也只能屈居第二。
陆小曼是何人?上海名媛。出身贵族。名动一时的交际花。因她聪明、漂亮又掌握几门外语。所以在上海这个“国际化”的都市里可谓如鱼得水。特别说明一点,陆小曼也和林徽因一样擅长丹青。陆小曼的国画可以算是她美丽以外的一道风景。当陆小曼19岁的时候。所有上海富家公子、高官后裔的媒人都进过她的家门。但一是陆小曼太优秀。二是陆小曼出身名望之家。其父亲一般人都不看在眼里。直到王赓回国陆小曼的“终身大事”才有着落。王赓家实在不怎么样,很穷。但他算一个才子。游学美国,并进入美国西点军校接受教育。回来后任职某军区司令。可谓是少年得志。陆小曼的父亲看到王赓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人。于是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当时陆小曼的婚礼轰动整个上海。几乎成了上海每一份报纸的头版头条。陆小曼虽然很聪明。但从未涉足婚姻的领域。包括时代意识的局限性。并没有什么意见便在父母的包办下和王赓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了婚,陆小曼才发现自己的和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她是一个生性浪漫的人。需要被人宠、被人爱。但是王赓却具备着军人的“优良美德”——严肃、不苟言笑。从来都不会在乎她的感受。这时陆小曼感到非常的委屈。脑中仍然常常出现自己的的白马王子。他应该是一个帅气、幽默而又讨人欢心的男人。而王赓实在相距太远。
于是每当王赓不在家时,陆小曼便会参加一些舞会。就在这时她碰到了徐志摩。此时徐志摩正处于失恋的漩涡中。空虚的心灵急需一份感情来填补。可谓干柴烈火。从此如胶如漆。可笑的是徐志摩和王赓是好朋友。别人常说,朋友妻不可戏。但徐志摩可不管这一套。趁王赓不在家常常借拜访好友之故到王赓家和陆小曼幽会。
他们相爱了。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刚刚背弃妻子。在当时人的眼里可真是淫夫**。但是为了徐志摩,陆小曼甚至勇敢地和王赓提出离婚。在当时,一个女人向一男的提出离婚这是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被万人唾骂在所难免。当然不可否认,徐志摩也很认真地爱着她。虽然一辈子都没有忘记林徽因。这也许就是徐志摩多情之故吧。多情和滥情除了道德的差距之外还包括一个人倾注感情的程度。打个比方,《天龙八部》里面的段正淳,每一个美丽的女人都与他有关系。但他对每一个女人都付出真心。愿意为他每一个女人去死。而且从不犹豫。此谓多情。而《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克,每一个漂亮的女人他都想上。但一上完便视为草芥。此谓滥情。还有台湾作家李敖,艳史可以说是他人生最精彩的一部分。很多美女都和他有过关系。当有人问他,你最爱你哪一个情人时。他回答,我有很多百多之百。我对我每一个女人的爱都是百分之百。也许多情的人会把自己百分之百的爱给任何一个他爱的人。而滥情的则会把一百分之百给很多人分。当然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也是百分之百。
就在这时——陆小曼正被世人所唾骂之时。徐志摩收到一封从欧洲寄来的信。那是泰戈尔助手寄来的。此时泰戈尔在欧洲到处讲学。邀徐志摩前往会面。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最伟大的诗人。作为一个诗人,能和泰戈尔见面那是何等荣幸之事?徐志摩权衡再三,决定远赴欧洲。然而由于泰戈尔助手疏忽之故。徐志摩在欧洲并没有见到泰戈尔。此时国内的陆小曼饱受世人的冷眼。而当时出一次国真的很不容易。徐志摩决定再次游学各国一段时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和陆小曼留下了传世的经典情书。
当徐志摩从国外回来后。决定娶陆小曼为妻。但此时陆小曼是全世界人眼中的坏女人。徐家富甲一方。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儿子娶一个坏女人为妻呢?徐志摩为了说服自己的家人。请自己的好友胡适当说客。胡适是何等人?其盛名绝不亚于鲁迅。可谓有头有脸的人。但胡适确是一个热心之人。徐父不愿拂胡适的面。于是说,只要梁启超当主婚人我便允许。梁启超盛名远播。能请梁启超当主婚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比登天还难。但正好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于是死缠烂打。梁启超很看不惯他这种行为。不为之所动。没办法徐志摩又得请胡适帮忙。由于胡适的面子,梁启超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徐志摩结婚,梁启超主婚。当然全国各界名流都到场。结婚当天,当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后。主婚人开始致辞。梁启超竟然当着很多人的面毫无留情面地大骂两位新人。先骂陆小曼再骂徐志摩。主婚人大骂新郎、新娘。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千古绝唱”。也就中有梁启超这种“革新”之人才敢做这样的事情了。
结婚后他们过着一段仙侣般的生活。几个月后。徐父来信,要求徐志摩带自己人的妻子带回家和家人见面。没想到回到家里。徐志摩心呆了。他发现张幼仪此时竟然在自己的家中。原来张幼仪回国后,徐家马上请她到家里来。在徐父徐母的眼中张幼仪才是自己人的媳妇。当着他们的面。徐父问张幼仪,你承认你们离婚吗?你允许他们两个结婚吗?徐父本以为张幼仪会哭死哭活地要他们主持公道。徐志摩也心惊胆跳地看着她。但张幼仪却很平静地说,我承认。我允许。在场的人都愣得说不出一句话。张幼仪如此度量真让徐志摩汗颜。如此足见张幼仪是一个非凡的女性。后来她为了淡忘对徐志摩的思念。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最后成了一家公司的总裁。
在徐志摩的家里,开始的时候由于陆小曼出生于大都市。第一次来到乡镇生活。真正感受一种大自然反朴归真的美。而陆小曼又是多么漂亮而有有气质的女人。绝对是徐家值得向外人炫耀的资本。但是久而久之,陆小曼和徐父徐母的关系越来越恶化。陆小曼是一个新新女性。漂亮、时尚。善于交际。掌握几门外语。擅长丹青。但她出身贵族家庭。什么事也不用做。早上十点钟起来,享受仆人准备好的牛奶便意味着一天的开始。来到徐家,仍然改不了这种习惯。在徐父徐母的眼中,这么懒的儿媳妇和勤劳、善良的张幼仪相比简直是天焉之别。怎么能不让他们生气呢?徐家从来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儿媳妇。当时徐母病在床前,一定要张幼仪来服侍。连面都不让陆小曼见。甚至当徐志摩死时。徐家连葬礼都不让她参加。
陆小曼和徐家关系恶化后。徐志摩带她离开徐家。此时徐家再也不给徐志摩任何经济来源。徐志摩只能以稿费为生。这段时间陆小曼犯了一个自己“交际史”上最大的错误。那就是她仍然改不了那种挥金如土的习性。虽然徐志摩是一个很清高之人。并不把金钱当一回事。但一个男人处于最无助的时候是最需要关心与安慰的。但陆小曼并但不给予他安慰与体贴。反而挥霍无度。由于生活的困境,徐志摩开始和陆小曼吵架。这种时候怎么能不让徐志摩想起林徽因呢?
此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已回国,在东北大学执教。几次朋友集会。见到林徽因。徐志摩仍然为之倾倒。但他知道往日的温柔再也无法重复。只能远远观望。
一次,林徽因在香山养病。徐志摩由于和陆小曼吵架,于是跑到香山探望林徽因。看到林徽因幸福、温暖的家庭他羡慕不已。决定回家和陆小曼言归于好。没想到徐志摩一踏进家门陆小曼便醋性大发。徐志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这一次飞机出事。徐志摩享年36岁。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悲痛不已。病倒了几个月。病好之后决定今生不嫁。用余生来编《徐志摩全集》……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却对中国诗歌作了不小的贡献。而他的“风流、浪漫”也给世人留下茶前饭后的谈资。对于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林徽因当属最漂亮的。对任何人她都表现出非凡的“聪明”。而陆小曼在所有人的面前都是如鱼得水。唯独在徐志摩面前迷失了自己。张幼仪这个传统的女性。在徐志摩的残酷中学会了坚强。变得更为“美丽”……
胡适:一生不尽的女人缘
胡适与夫人江冬秀
  遵从母命的婚姻: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与他的结发夫妻江冬秀的婚姻是他的母亲一手包办的。胡适的父亲胡传是秀才出身,因几次应试未能中举,就进入上海龙门书院,成为著名学者刘熙载的学生,学的是辞章义理和程朱理学。后来进入政界,曾在广东、河南、江苏、台湾等处充任幕僚或地方官佐,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是台东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他一生娶妻三次,前两任妻子先后病故后,与比他小32岁的冯顺弟结婚,这就是胡适的生母。
  在胡适三岁零八个月时,他的父亲病故。年仅23岁的冯顺弟将全家的希望寄托在胡适的身上。她希望儿子能以他的父亲为榜样,走仕途之路。虽说她和丈夫只是共同生活了六年多的时光,但她对为官的丈夫崇拜、尊敬得五体投地。为了子承父业,她对儿子管教很严。当时胡适家乡的蒙馆(私塾)的学费很低,每年只收两元钱,因此先生不负责任,误人子弟。胡适的母亲为了激励先生的积极性,第一年付给先生每年六元钱的学费,第二年又翻了一番。这就使得胡适得到“偏肥偏水”,另眼相待,对胡适未来的发展受益很大。
  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邻县旌德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胡适本来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不敢违背母命,就默认了。到了上海之后,胡适逐渐接受了新潮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开始用笔作武器,撰写文章,抨击封建的包办婚姻,呼吁女性解放,以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但是母命不可违,他没有勇气走出自己的包办婚姻的怪圈。
  1901年9月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母亲在信中反复叮嘱他“男女交际尤须留心”,为他“打预防针”,防止他的思想发生变故。胡适给母亲写信时,则提出要江冬秀放开小脚,读书识字。江家也担心发生变故,遂请塾师教江冬秀读书识字。后来江冬秀真的能亲自给胡适写信。尽管她写信的语句和字词都用得令人不敢恭维,但是毕竟不用他人代劳了。此间,胡适的母亲几次催促他回国完婚,他都借口“儿决不以儿女婚姻之私,而误我学问之大”而推托。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了新式婚礼。较老式婚礼多了主婚人、证婚人和伴娘、伴郎等新内容。江冬秀的伴娘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曹诚英。
  胡适是个勤奋的学者,终日研究学问和撰写文章,而江冬秀对胡适的勤奋,却不以为然,不懂得丈夫读书的乐趣、研究学问的意义和社会的影响。她经常找来同伴在家里打牌,家里闹哄哄的。对于他们能一起共同生活四十五年,一直被人奉为美谈。但个中情状,也只有当事人自知了。
“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胡适与韦莲司
  胡适1910年到美国留学后,遵从母亲“男女交际尤须留心”的叮嘱,有四年的时光不与女同学交往。可是在1914年6月的一次偶然机缘,他却认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小姐,并且成为与他交往48年的红颜知己。
  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胡适与康奈尔大学教授亨利·韦莲司毗邻而居。或许是出于同校师生又毗邻而居的关系,胡适经常得到韦莲司夫人的关照,因此胡适与教授家的过从较多。日胡适应邀参加一个婚礼派对时,邂逅了教授的小女儿,从纽约归家探望父母的韦莲司。韦莲司比胡适大六岁,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他们一见如故,彼此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在胡适的心目中,韦莲司是个新女性的理想典范。认为她“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胡适在他的日记如此说道。
  韦莲司也很喜欢文质彬彬、学识渊博的胡适,由此他们开始了个人交往。在这年秋天的一个周六,他们相邀沿着凯尤卡湖边散步,他们一直走到数英里之外的艾特纳镇,才又绕道回到绮色佳,走了三个多小时,一点也不觉得劳累。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只要在一起就觉得心里很愉悦,因此他们几乎每天约会,一天不见面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在这一年的感恩节,胡适受到韦莲司母亲的邀请到她家吃饭。当时,韦莲司到外地写生去了,胡适没有见到她。晚上回到居室就给韦莲司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几个月前,胡适与韦莲司散步时见到一株柳树,胡适告诉她,中国有“折柳赠别”的习俗,韦莲司领会其意,在回纽约前,就特意给胡适拍了几张柳树的照片,给他留作纪念。如今他们已经分别了好几个月,胡适面对窗外被寒风吹光叶子的柳枝,心里非常怅惘,便给韦莲司写信,述说了对她的缱绻深情。
  1915年的1月,胡适到纽约看望韦莲司,他们在韦莲司的寓所畅谈到深夜。事后,韦莲司母亲得知他们单独在屋里相聚的事,很是反感,一再追问胡适有没有别的朋友在场。因为当年美国社会男女自由约会时,一般都在客厅里,要是外出或在居室里,都要请一位已婚的“监伴娘”当夹心饼干。韦莲司的母亲之所以对胡适与女儿独处一处的事这么重视,是因为当年美国有“反杂交法”,反对异族通婚。不过,韦莲司并不在意这些。她认为,男女交往密切,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谈恋爱,他们也许是在追求心灵的交会;而这种心灵交会的火花,才是两性交往最高目的。
  在他们后来的“独处”时,“几近狂狷”的韦莲司,的确对胡适有过情不可遏,动手动脚,欲行不轨的举动。这可吓坏了胡适,连忙将他已订婚的消息告诉给韦莲司。事后韦莲司给胡适写信时还埋怨他不够开通,不懂风情。哪里是胡适不懂风情,他是真心爱着韦莲司的,他们之所以未能如愿,其因由一是母亲的叮嘱限制了他的勇气;二是韦莲司的母亲反对异国通婚。
  此后,身处异地的胡适与韦莲司,就借助于通信来互传情谊。从他们相识到1917年胡适回国前,他们通信不下百余封。起初,胡适写给韦莲司的信,多是表达他对韦莲司的敬慕和感谢她的帮助;到1917年行将分别时,他才鼓起勇气,给韦莲司写信,述说了他曾“企盼他们能举行婚礼”的愿望和不得不遵从母命的难处。胡适结婚后,他与韦莲司有几年没有联系。直到1923年韦莲司失恋以后,心情沮丧,才想起给她留有美好印象的异国蓝颜知己胡适,于是就给胡适写了封信,述说了他们别后的情况。胡适当即给她写了回信,表示希望旧情复燃,有机会重温“年轻的日子”。
  异国的思念,更使他们魂绕梦牵,鱼雁的往还,更让他们衷肠不尽,心心相印。1933年胡适作为文化使者应邀访美时,这对有情人终于有机会相聚,在绮色佳共度了几天美好时光。
  日胡适出于对韦莲司的思念,在给她的信里,将几首诗词寄给韦莲司,告诉她,这是为她写的。其中有《临江仙》云:
  隔树溪声细碎,迎人鸟唱纷哗。共穿幽径趁溪斜。我和君拾葚,君替我簪花。更向水滨同坐,骄阳有树相遮。语深浑不管昏鸦,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
  将一对恋人戏耍、游玩时的情景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后的几十年,胡适重任在身,无力分身呵护韦莲司。他们像柏拉图的精神恋爱那样,将鱼雁的往还作为延续感情联系的纽带。1958年夏天,韦莲司为祝贺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特意定做了一套银质餐具作为赠礼。在附信中深情地回忆了他们间的深厚情谊。胡适在回信中也表示“这份友谊长久以前开始,一直维持到今天,对我们的一生有多方面的影响,这个影响是超过我们所能理解的。我一向珍惜这份友谊。”后来,他们垂垂老矣,但是每年都写信问候,相互慰藉。直到1962年胡适逝世后,韦莲司也没有嫁人,一直独守着她与胡适的那段感情。 
 在韦莲司的衰暮之年,她将胡适与她数十年的通信、电报等,制成副本,寄赠给胡适江冬秀,请她交给胡适纪念馆,也算是为她与胡适的恋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牵心动魄的爱:胡适与曹诚英
  胡适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
  曹诚英,乳名行娟,又名曹珮声,1902年生于安徽绩溪。她同父异母的姐姐是胡适异母三哥的妻子。她父亲生前将她与邻村的富户指腹为婚,17岁时嫁给这家富户的公子胡冠英。婚后,曹诚英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但因曹诚英结婚后三年仍无身孕,胡冠英在母亲的安排下纳一小妾。为此,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礼的曹诚英愤而提出离婚。
  胡适对这位比自己小11岁的伴娘很有好感,曹诚英也很景仰大名鼎鼎的年轻学者胡适。此后,他们开始通信,曹诚英给胡适写信,请求胡适指导她写诗和修改诗作。1921年在杭州女师读书的安徽籍学生拟编辑《安徽旅杭学会报》,曹诚英自报奋勇,请著名教授胡适为她们编辑的写发刊词。胡适很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研究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的会议。休会期间胡适到杭州游玩,顺便看望已经离婚的小表妹曹诚英。这次胡适在杭州玩了五天,曹诚英始终陪伴左右,使他们的感情发生了飞跃性进步。临别时,胡适写了首《西湖》,在诗的最后一节写道:
  前天,伊却未免太绚烂了!
  我们只好在船篷阴处偷觑着,
  不敢正眼看伊了。
  这首诗明写西湖,暗喻恋人。敏感的曹诚英当然是心领神会的,这使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之后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会议复会,胡适回上海出席。此间两人书信不断,胡适也缠绵于小表妹的绵绵情意之中。于是在会议结束后,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来到杭州,在烟霞洞的和尚庙租了房住下。当时杭州女师也放暑假,曹诚英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
  三个月后,胡适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只有委曲求全,不敢再提离婚之事。曹诚英也只好将她与胡适的爱情结晶堕胎。从此曹诚英再也没有嫁人。曹诚英毕业后,经胡适举荐,进入东南大学(后更名为中央大学)农科就读。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这期间,胡适多次因公出差到南京,顺便与曹诚英相聚,还有时他们在上海亚东图书馆相聚,住上几天,但都为时不长。
  1934年曹诚英的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美国的学术期刊上,胡适很高兴,就与中央大###名推荐曹诚英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曹诚英去美国时,胡适还特地给韦莲司写信,请她多多关照她的小表妹曹诚英。韦莲司也的确尽到了呵护、照顾的责任。1936年胡适到绮色佳看望韦莲司时,事先写信给韦莲司,要她不必在他到来时,让曹诚英来她家住,并说他与曹诚英并不很熟悉。不料痴心恋着胡适的曹诚英没见到胡适,竟因相思闹了场大病。后来韦莲司发现了胡适与曹诚英的暧昧关系,并不恼怒,反而更加体贴入微地关照曹诚英。
  1937年曹诚英取得硕士回国,在安徽大学任教授。而恰在此时,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国大使。曹诚英感到她与胡适的恋情无以为继,也就不再抱有幻想。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大学讲授,曹诚英还算满意。不料江冬秀从中作梗,拆散了这桩婚姻。曹诚英因此悲观绝望,就想到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出家。她的哥哥知道后劝阻了她。此后的几年间,胡适与曹诚英通过朋友中介沟通消息和传递诗歌,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1949年2月,胡适经上海准备离开大陆时,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请胡适吃徽州饼,请来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曹诚英作陪,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当时曹诚英劝胡适留下来,胡适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听从她的劝告,还是追随蒋介石到了台湾。
 擦出爱的火花:胡适与徐芳
  风流倜傥、学识渊博的胡适是很有女人缘的。胡适在北大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就有一个小女生,对他爱得如醉如痴。她就是江苏无锡籍姑娘徐芳。
  徐芳于1912年出生在北平,1931年考入北大文学院攻读中文,与布衣学者张中行、历史学家杨向奎都是同学。徐芳聪颖好学,成绩优秀,深得顾颉刚、傅斯年、胡适等教授的器重与赏识。或许是出于对文学的兴趣与爱好,徐芳对胡适更是敬慕有加。她喜欢诗歌,更钟情于白话诗创作,而这正是胡适所倡导和努力实践的,因之他对这个女弟子也很欣赏。当年,徐芳很勤奋,在北平的文学刊物和天津《大公报》副刊上,经常可以看到她的诗歌作品,一时间成为闪烁诗坛的耀眼新星。
  1935年徐芳北大毕业前,她撰写的毕业论文是专门研究现代新诗的。事先,她拿着自己的论文提纲,找到胡适征求意见。胡适对她的选题颇为赞赏,除了提出部分修订意见之外,还主动承担了她的指导教师。这篇长篇论文论述了从1917年胡适倡导白话诗起笔,一直写到1935年的新诗创作现状,涉及三十多位诗人的作品评价,特别是对胡适的评价更为客观和中肯。她指出:胡适的白话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的妇人”,“未能尽脱文言窠臼”,不过,“头一个放脚人的功劳,对于后来是深而且大的”。这种评价客观而公允,准确地把握了新诗发展的脉络。胡适对这种评价也很满意。
  1935年夏天徐芳毕业后,留在文学院研究所做助理。为了让徐芳学习诗歌创作,胡适让她主编北大文学院歌谣研究会的诗歌刊物《歌谣周刊》。
  胡适的关爱,兴趣的相投,难免为这个小女子擦出爱的火花。从1936年初开始,徐芳就与胡适开始书信往来。在信中,徐芳称胡适为“美先生”,这个称呼的缘由不得而知,如果杜撰一下,恐怕是对胡适的尊称。在她心目中,胡适是长得美,文笔美,是她心目中的美男子。她写给胡适的信,热情而真挚,坦率而大胆,很直露地表白了她对胡适的恋情。信中称胡适是她“最爱的人”,称自己是“你的孩子”。1936年8月,徐芳寄给胡适一张自己的小照,在照片背面写道:“你看,她很远很远地跑来陪你,你喜欢她吗?”热情似火的语言,活画出一个小女子对胡适大胆的爱慕感情。最为热烈的,是在胡适1937年8月赴任驻美大使后,她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你这人待我是太冷淡,冷得我不能忍受。我有时恨你、怨你;但末了还是爱你。反正还是那句话,我要永远爱你,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在那边的生活如何?大约是很快乐吧?说不定又有了新的朋友。不然,怎么会不理我?我最美的先生,你要再跟别人好,我可饶不了你。等你回来了,咱们再算账!你也许不爱听这些话。可是我就这样儿,你不爱听也得听。你的芳就是这脾气。”
  胡适离开北大后,徐芳经孔祥熙举荐,到中国农业银行工作。1941年4月,徐芳又给在美国的胡适写信,要求胡适帮助她到美国深造。当时胡适虽然不讨厌这个比自己小21岁的学生,或许是因为徐芳表现太热烈了吧,他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影响,不敢再触动这根神经,便毅然决然地断绝了与徐芳的联系,也没有帮助她到美国留学。陷于绝望的徐芳,遂于1943年9月,与当时在陆军大学任职,兼任陆军参谋学校校长的徐培根(左联五烈士殷夫的哥哥)结婚。1949年徐芳随同夫婿移居台湾生活至今。
未能如愿的闺中密友:胡适与洛维茨
  正当小女生徐芳如醉如痴地恋着胡适的时候,胡适却奉命于抗战爆发后出任驻美大使。由此胡适摆脱了徐芳的纠缠,不料在美国又结交了一位新的女友。
  这位女友叫萝德芘·洛维茨(Robby
Lowitz),犹太人。在大学读书时就很崇拜著名学者杜威,与杜威有着书信的往还。1936年她定居美国,被杜威聘为秘书,负责处理杜威的日常事务。胡适日到达纽约,稍事休整后,他就去看望恩师。这是他与洛维茨的第一次见面。他们一见面,彼此都有亲切感,谈话投机,互相赏识,特别是洛维茨对这位杜威的得意门生,更是尊敬和爱慕,几个月后就成了互相约会的好朋友。常常一起吃茶、吃饭、看戏、聊天。本来胡适出任驻美大使的任务,是利用他在美的关系和影响,宣传抗日,筹集抗日款项,可是从胡适的日记来看,公务之外的时间,几乎都交给了洛维茨。
  1938年的7月12日,胡适要到苏黎世出席世界史大会,临行前他与洛维茨一起吃了晚饭后,驾车游览了赫贞江。途中,胡适联想起与韦莲司一起游览赫贞江,与曹诚英一起西湖赏月的往事,不胜感慨。之后因为事务繁忙,也就没有多少闲暇时间与洛维茨联系了。
  日,胡适因心脏病住院。在他住院七十七天中,洛维茨经常来看望胡适,就连胡适病房的护士小姐都与洛维茨混得很熟了。这段时间,他们难得有机会到外边去,洛维茨开始给胡适写信。在洛维茨给胡适的信中,关切地提醒他注意身体健康,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可以让她去办。她还在一封信中说:“对你(指胡适——引者注)来说,以有一个真正的管家为好。如果是我的话,我希望在我回家时,有孩子们在。……我知道,这必得结婚,必须对这个家付出我的一切。我曾答应我的在非洲的朋友,在今年底以前给他答复。但下这决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还写道:“要作的决定使我很伤脑筋,有许多事情我喜欢和你说说,并征求你的意见,……给我写封长信吧,现在就写!”显然,这是在试探胡适的想法,可惜并未得到胡适的回应,她就于1939年9月,与那位非洲男友Roy
Grant结婚了。
  不料,这位Grant先生命运乖蹇,结婚后仅仅一年就撒手人寰。洛维茨重新陷于孤寂之中,但她与杜威相处十年,也有些日久生情,终于在岁时,与87岁的杜威结了婚,成为杜威的第二任夫人。此后胡适与她虽有通信联系,但昔日密友,现在已经是学生与师母的关系了。
陆小曼与民国四名人情感纠葛
  陆小曼是美女,更是才女,是民国社交场上的明星,亦是我国现代著名女画家。她的不寻常的人生一直被后世广泛关注,尤其是她所经历的复杂的感情生活,更是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她曾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工于水彩画,尤擅长画长幅山水画。年轻时她多才多艺,且聪颖漂亮,被人们称作一代佳人。加之她拥有显赫的家庭(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曾任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母亲吴曼华,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吴耔禾之长女,上祖吴光悦,做过清代江西巡抚),当时爱慕与追求她的人甚多,然而她的婚姻却并非一帆风顺,先后有过两位丈夫,两段婚外情。&&
陆小曼幼时是在上海幼稚园度过的。7岁进京,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9岁到14岁在北京女子中学读书。15岁那年,陆小曼转入北京圣心学堂,同年,父亲陆定还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又肯勤奋学习,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钢琴,长于绘油画。学生时代的陆小曼,不仅才能出众,美丽也含苞欲放,初露魅力。她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她每次到剧院观戏或到中央公园游园时,常有追随者----中外大学生“护花”左右,有时竟多达数十人,或给她拎包,或为她持外衣,而她则一派高傲,风光至极。
  其时,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才貌双全的陆小曼成为当然之选。于是,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在其中担任中外人员的口语翻译。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能诗善画,能写一手蝇头小楷,能唱歌能演戏,而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更能引人好感的是她那明艳的笑容、轻盈的体态和柔美的声音。
年轻时的陆小曼
&一时,便有了社交名媛“南唐北陆”之称,北陆就是北京的陆小曼,南唐指上海的唐瑛。此二人皆在两地以美艳出名。唐瑛也系出名门,其父唐乃安曾留学德国,是沪上名医。其兄唐腴庐是宋子文最亲信的秘书。唐瑛后嫁给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家的七公子做了少奶奶。
  1922年,陆小曼19岁了,面目长得清秀可人,身材也越显婀娜娉婷,出落得更加漂亮了。就在这一年,她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
  王赓是江苏无锡人,年少时就很有抱负,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继而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西点军校,与后来担任过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是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一九一八年回国后,王赓供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负责重要文件的翻译。由于他精通英文、德文、法文,又对哲学等学科颇有造诣,所以北京上层社会一致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九二二年,经人介绍,王赓与才貌双全的陆小曼结为秦晋之好,二人相互倾心,似为天作之合,在当时颇受人羡慕。
  但结婚后不久,他们的感情便出现危机。主要是由于双方性格上大相径庭。王赓的生活全盘西化,在一周内,六天致力于工作和读书,星期天则玩个痛快。他性情十分暴躁,动不动就要发脾气,而陆小曼则是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长大,自幼娇生惯养,谁的气都不受,致使他们夫妇时常发生争吵。
  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据说由于陆小曼当时是名满京城的社交界人士,因此她到哈尔滨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她的海报。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就回北京娘家居住,与王赓两地分居,两人的感情渐渐破裂了。&&
复杂的情感纠纷
一九二四年,学者、诗人徐志摩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寄居于松坡图书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陆小曼。有一次,在京剧义演中,两人都作为名流出演了《春香闹学》,徐志摩扮老学究,陆小曼扮丫环,曲终人散,彼此的内心都产生了深深的恋情。对于他们的相爱,郁达夫在“怀四十岁的志摩”一文中说得很精彩:“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如志摩,遇合到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顾得到宗法家风。”&&
  徐志摩这样描述当初他为陆小曼而受到心灵震动的事:“今晚在真光我问你记否去年第一次在剧院觉得你发鬈擦着我的脸(我在海拉尔寄回一首诗来纪念那初度尖锐的官感,在我是不可忘的)。”徐志摩是个大诗人,在与陆小曼恋爱的过程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花的快乐处》《春的投生》《一块晦色的路碑》《翡冷翠的一夜》等等。这个时候,陆小曼几乎成了徐志摩的诗源。徐志摩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小曼多才多艺,对文学亦造诣颇深,对志摩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自然十分敬仰,两人意趣相投,互相产生情愫也在情理之中。
  陆小曼爱上了徐志摩,先得和王赓离婚。王赓倒也很洒脱,慨然应允了陆小曼所提出的离婚问题。徐志摩、陆小曼结婚时还给他发了一张请帖,他也赠送了一份礼物。徐志摩与陆小曼是经过几年的热恋后才结婚的。按说婚后的日子是十分甜蜜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陆小曼由于自幼过惯了挥金如土的生活,与徐志摩结婚后仍积习不改,一个月要花去洋银五百至六百元。这样庞大的数字,一介文人徐志摩如何承受得了?他只得在南京、上海各大学兼课,并拼命写稿。然而薪水与稿费尽数交给陆小曼仍不够其消费。后来陆小曼在友人的劝诱下居然吸起了鸦片。徐志摩多次劝她戒了芙蓉之癖,她非但不听,还常与徐志摩争吵,徐志摩痛苦极了,只得与陆小曼分居,但他的心里还是非常爱她的,这种感情始终未变。&&
  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时,极力要求小曼也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人到北京去开辟一个新天地。可陆小曼却执意不肯离开上海。
  来往于京沪之间,为了省钱,徐志摩经常搭乘免费的邮政飞机。徐志摩虽然在北京工作,但他还是顾念家的,承担着上海家里的责任。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
  1931年11月上旬,依然是交际花做派的陆小曼由于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连续打电报催促徐志摩南返。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架。
据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
  徐志摩负气出走。11月18日,徐志摩乘早车到南京,住在何竞武家。徐志摩本来打算乘张学良的福特式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才于第二天,即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都刚届36岁,无一生还。时年陆小曼29岁。
  据陆小曼的表妹吴锦回忆,陆小曼多次跟她讲起当时一件奇怪的事:徐志摩坠机的那天中午,悬挂在家中客堂的一只镶有徐志摩照片的镜框突然掉了下来,相架跌坏,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陆小曼预感这是不祥之兆,嘴上不说,心却跳得厉害。谁知第二天一早,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跑到徐家,真的给陆小曼带来了噩耗。她一下昏厥了。醒过来后,她号啕大哭,直到眼泪哭干。
  陆小曼的好友。民国另一美才女。郁达夫之妻王映霞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下午,我换上素色的旗袍,与达夫一起去看望小曼,小曼穿一身黑色的丧服,头上包了一方黑纱,十分疲劳,万分悲伤地半躺在长沙发上。见到我们,挥挥右手,就算是招呼了,我们也没有什么话好说,在这场合,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是徒劳的。沉默,一阵长时间的沉默。小曼蓬头散发,大概连脸都没有洗,似乎一下老了好几个年头。”
  其实,陆小曼也是一直爱志摩的,只是她难以管好自己。徐志摩在飞机失事中不幸谢世后,陆小曼悲痛欲绝,此后性格大变,终日闭门不出。在她卧室里高悬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七日,总要买一束鲜花献给他。她给徐志摩写的挽联也十分伤心。上联是:“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下联为:“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为编辑《徐志摩全集》,她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可惜未能等到这部著作问世,她就于一九六五年溘然长逝了,享年六十二岁。&
遗文编就答君心
&尽管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她仍旧离不开翁瑞午,离不开阿芙蓉。前面所说的“陆小曼在友人的劝诱下居然吸起了鸦片”中的友人,就是这个翁瑞午。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为了麻醉自己,更难以摆脱鸦片的习好,为此,她还坐过一夜班房。第二天一早,翁瑞午打通了关节,把她保了出来。
  翁瑞午,其祖父是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曾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其父翁印若曾任桂林知府,绘画负有盛名,家中书画藏品甚多。翁瑞午天资聪慧,会唱京戏,画画,鉴赏古董,又做房地产生意,是一个文化掮客,被胡适称为“自负风雅的俗子”。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与翁瑞午同居的事情,她本人亦不讳言。在上海中国画院保存着陆小曼刚进院时写的一份“履历”,里面有这样的词句:我廿九岁时志摩飞机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卅五岁时与翁瑞午同居。翁瑞午在1955年犯了错误,生严重的肺病,一直到现在还是要吐血,医药费是很高的,还多了一个小孩子的开支。我又时常多病,所以我们的经济一直困难。翁瑞午虽有女儿给他一点钱,也不是经常的。我在1956年之前一直没有出去做过事情,在家看书,也不出门,直到进了文史馆。这样一来,时间和事实都已很明确,陆小曼因此受到外界的强烈指责。翁瑞午对她仍是一往情深,只要小曼开心,他什么都能替她办。
  陆小曼曾说过自己和翁瑞午之间的关系:我与翁最初绝无苟且瓜葛,后来志摩堕机死,我伤心之极,身体太坏。尽管确有许多追求者,也有许多人劝我改嫁,我都不愿,就因我始终深爱志摩。但是由于旧病更甚,翁医治更频,他又作为老友劝慰,在我家长住不归,年长日久,遂委身矣。但我向他约法三章:“不许他抛弃发妻,我们不正式结婚。”我对翁其实并无爱情,只有感情。
  多愁善感的陆小曼还一直觉得问心无愧,她说:“我的所作所为,志摩都看到了,志摩会了解我,不会怪罪我。”她还说:“情爱真不真,不在脸上、嘴上、而在心中。冥冥间,睡梦里,仿佛我看见、听见了志摩的认可。”
翁瑞午生活方式极其腐朽,与之交往无异于堕落。所以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和翁瑞午的这种关系,要她与翁断交。胡适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她向陆小曼提出,只要她与翁瑞午断交,以后一切由他负全责。陆小曼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她当时对人说:“瑞午虽贫困已极,但始终照顾得无微不至,廿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
  翁瑞午喜欢胡说八道。刘继兴考证,有一次翁瑞午当着别人的面开玩笑说:“你们晓得吗?小曼可以称为海陆空大元帅。因为王赓是陆军,阿拉是海军少将,徐志摩是飞机上跌下来的,搭着一个‘空’字。”陆小曼听后无言,竟然没有责怪翁瑞午。
  除了与翁瑞午得婚外关系,陆小曼还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婚外情,其男主角便是大名鼎鼎的胡适。
  胡适与陆小曼的情份颇深,有当事人的亲笔表白为证。《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里,收录了陆小曼写给胡适的6封信,均为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所写。里面就有这样的句子:“我们虽然近两年来意见有些相左,可是你我之情岂能因细小的误会而有两样么?你知道我的朋友也很少,知己更不必说,我生活上若不得安逸,我又何能静心的工作呢?这是最要紧的事。你岂能不管我?我怕你心肠不能如此之忍吧!”“我同你两年来未曾有机会谈话,我这两年的环境可说坏到极点,不知道还许说我的不是,我当初本想让你永久的不明了,我还有时恨你虽爱我而不能原谅我的苦衷,与外人一样的来责罚我,可是我现在不能再让你误会我下去了,等你来了可否让我细细地表一表?因为我以后在最寂寞的岁月愿有一两人,能稍微给我些精神上的安慰。”
  陆小曼在解放后的待遇还是不错的。1956年,在上海美协举办的一次画展中,有陆小曼的一幅作品参加展出。有一次,陈毅去参观,看到画上署名“陆小曼”,就问身边的人:“这画很好嘛!她的丈夫是不是徐志摩?徐志摩是我的老师。”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陈毅诧异沉寂多年的陆小曼居然还在,并且画如此出色的画,又问知陆小曼就住在上海,生活无着。陈毅就说:“徐志摩是有名的诗人,陆小曼也是个才女,这样的文化老人应该予以照顾。”不久,陆小曼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虽然是个虚职,但每月至少有几十块钱可拿,使她有了最低生活保障。1965年的4月3日,陆小曼默默辞世,没带走一片云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小曼前夫王赓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